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提升复习卷: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和元朝的统一

合集下载

人教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含答案)

人教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含答案)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1.宋代,皇帝的诏令在没有下达之前,中书省要进行是否可行的审批,下达之后还有御史或谏官指出其是否错误。

这反映了宋代()A. 皇权专制受到了抑制B. 宰相权力进一步扩大C. 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D. 行政监督体系的严密2.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有限管理,其中管辖琉球的机构是()A. 江浙行省B. 宣政院C. 中书省D. 澎湖巡检司3.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A. 颁布附益之法B. 设置转运使C. 推行募兵制度D. 实施行省制度4.培根曾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改变了整个世界……如此之大,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发现了。

”这里所说“影响”主要是指()A. 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遥遥领先B. 使世界由分散走向了整体C. 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D. 是欧美T业革命开展的根本原因5.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①商品经济繁荣②市民文学兴盛③印刷工艺提高④专制政治强化。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6.同学们发现古装影视剧中经常出现了一些不符合史实的穿帮镜头。

下列情景中不属于穿帮镜头的是()A. 孔子周游列国时经常以玉米充饥B. 荀子书房悬挂着隶书书写的“仁者,爱人”C. 战国时期的秦国将军子安说“纸是包不住火的”D. 元朝时人们在瓦肆中观看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7.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A.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 行省制代替郡国制D. 内阁制代替三省制8.元代枢密院的最高长官枢密使由皇太子兼任,无太子时空而不置;元代的宰相及其他行政官员常常兼任枢密院的要职。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同步练习卷: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和元朝的统一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同步练习卷: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和元朝的统一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选择题1.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2.以下四种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郡县制→分封制→行省制→郡国并行制B.分封制→郡国并行制→郡县制→行省制C.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D.行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分封制3.下图列举的历史现象出现的朝代是( )●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瓦子(舍)在城市出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句子长短不一的新诗歌体裁的出现A.汉朝 B.唐朝 C.宋朝D.明朝4.现在网上颇为流行历史穿越小说。

假如小明同学成功穿越,到了古代一个都城,这里人烟稠密、商业繁荣,读书人在茶楼酒肆高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几个商人用纸币交易大宗丝绸生意,索取“岁币”的契丹和西夏使者纵马狂奔,全不顾在“瓦肆”游玩的百姓的安全,路人脸上显出愤愤之色。

据此可推断,小明应该是穿越到了( )A.唐都长安B.北宋东京C.南宋临安D.元朝大都5.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从唐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

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反映南移完成的是( ) A.临安城内大街小巷店铺林立B.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C.四川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D.广州、泉州成为闻名世界大商港6.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中华大地呈现出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这些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但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以下属于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①辽②北宋③金④南宋⑤西夏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7.元朝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大一统局面。

为了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和统治,它开创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郡县制B.分封制C.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8.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通判等官职的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C.宋朝D.明朝9.隋唐时期,宰相都是可以坐的。

统编版高一上学期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测试卷及答案

统编版高一上学期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测试卷及答案

统编版高一上学期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测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

”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A.加重人民的负担B.实现了富国强兵C.使北宋走向衰亡D.加强了社会管控2.隋炀帝开凿通济渠,并与唐初武则天先后从长安迁都洛阳,北宋则更进一步将京师移向开封,以靠近运河干道。

唐宋之际中国古都有一种自西向东迁移的明显态势,这主要缘于()A.地理环境影响了国都位置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统治者对运河交通的重视D.北方动乱不断加剧3.茶叶种植至宋代已遍及南方97个州郡,北宋中叶,产茶在五、六千万斤左右,南宋增至一亿斤上下。

以每斤均价30文计,产值达200万~300万贯铜钱,折合米约200万~300万石,相当于北宋漕粮总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据此可知宋代()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经济结构发生剧变C.商品经济发展较快D.重农抑商政策松动4.宋朝,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手工业出现了众多特色瓷器,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与之相关的结论可以是()A.宋朝长期稳定B.战乱助推经济C.宋代经济发展D.宋代贸易繁荣5.行省最早是中央的临时派出机构,遇到一个地方出现紧急情况需要处理,中书省派人到该地行使中书省的职权,事情处理结束以后,行省也随之取消。

到了忽必烈统一全国之后,行省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这反映出行省()A.权力不断扩大与中央分庭抗衡B.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机构的双重特点C.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D.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6.13世纪末,虽然蒙古帝国一分为四,但以元朝为核心、贯通欧亚的海陆交通体系(如图所示)仍异常繁忙。

受此影响()A.欧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B.中国的民族构成日趋丰富C.元朝和欧洲国家开始互派使节D.海上丝绸之路的范围有所扩展7.宋廷对于宦官集团非常重视,他们常常被委以重任,“衔命赴边,寄任方面”。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总结提升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总结提升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唐宋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及特点的比较
比较项
唐朝民族关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宋朝民族关系
宋朝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
唐朝主要采取挫败少数民族的
方式及
中处于劣势,在议和中以送“
进攻、设置管理机构、册封少
特点
岁币”等方式寻求妥协;两宋
数民族首领以及和亲等方式
都被少数民族政权灭亡
唐朝制度先进,国力强盛,少 宋朝统治者采取“守内虚外”
2.一般来说,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而王朝中后期的改革大 多失败。这是因为:
(1)新的封建王朝的建立打破了旧王朝的国家机器,陈章旧制受到猛 烈冲击,旧秩序土崩瓦解,为新王朝的改革破除了阻力。而到王朝中后 期,年深日久,政权建设、典章制度、权益分配已根深蒂固,统治阶级 内部的派系势力盘根错节,保守顽固势力强大。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 元朝的统一
单元总结提升
【体系建构】
【通史整合】
一、中国古代的分裂和统一 在我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既有统一和安定的历史时 期,又有分裂和动荡的历史时期。 1.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我国古代共有四个统一时 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时期——秦汉时期;短暂的统一时 期——西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隋唐时期;统一多民 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元明清时期。
二、中国古代的改革 1.中国古代王朝所进行的改革,按照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 如下类型: (1)奴隶社会内部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如管仲改革)。 (2)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的改革(如商鞅变法)。 (3)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4)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背”框架】【“背”时空】【“背”知识点】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北宋(9601127年)的建立与局部统一:①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②北宋建立后,消灭南方割据政权和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二、宋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1.主要措施:2.特点: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强干弱枝,守内虚外;③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

3.影响:积极: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导致北宋出现“三冗两积”局面。

三、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官僚队伍膨胀,财政负担沉重四、王安石变法(1069年)1.背景:①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突出;②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③国家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④庆历新政的失败。

2.目的:富国强兵3.内容:①富国: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②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逐渐恢复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4.评价:积极: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消极:①强兵效果不明显,与西夏的战争再次失败;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

③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五、南宋的偏安(11271276年)1.靖康之变:1127年,金灭北宋,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2.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3.宋金战和:①岳飞抗金:岳飞率领“岳家军”北伐收复大片失地,取得郾城大捷等战果。

②绍兴和议:1141年订立,南宋与金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贡”。

难点1 王安石变法一、历史背景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

中外历史纲要上 单元测试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解析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 单元测试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解析版)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存在于( )皇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A.秦朝B.汉朝C.宋朝D.明朝正确答案:C解析:宋朝建立后,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并称二府,分别负责行政和军事。

中央政府还设置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管理财政赋税。

宋朝分割宰相权力,是为了加强皇权。

同时,宋朝通过设立禁军、派文官做知州、设置转运司等,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

秦朝、汉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汉武帝时还设立中朝。

明朝废除宰相,分权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还设置内阁。

本题正确答案选C项。

2.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

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正确答案:D解析:本题以历史人物包拯为情境考查北宋的政治制度,需要对北宋中央二府三司的职能有较细致的理解。

转运使负责将地方的财赋税收集中到中央,不是“位同宰相”。

兵部员外郎隶属于兵部,是兵部正职之外的次官。

知府是地方的行政官员,一般由文官充任。

宋朝在中央设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负责行政;枢密使负责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故枢密副使“位同宰相”。

本题正确答案选D项。

3.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②文官担任地方长官③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④在地方设置节度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正确答案:A解析:宋太祖自身是统兵大将,通过“皇袍加身”夺取了皇帝的位置。

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改变自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接受赵普的建议,“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把地方精锐部队编成禁军,实行更戍法,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转运司管理地方的财政,地方节度使成为虚衔;在中央还分割宰相职权,巩固统治,加强皇帝对行政、军事、财政等的控制。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27张)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27张)

辽、夏、金、元
边疆地区农业都有显著进步。元重 农政策:《农桑辑要》、《农书》, 棉花种植到南方。
元棉织业发展。景德镇成为制瓷中 心,出现青花瓷和釉里红。
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杭州 是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大都是北 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修建京杭大运河,开辟长途海运。
知识脉络
二、宋元社会变革
性质:地主阶级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一次改革。失败原因:改革措施有 些操之过急,改革用人不当,未从根本上触及封建制度,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目 的,无法真正给农民利益。评价: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消 除了财政赤字,力的阻挠,不 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 推行改革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2.宋太宗继续采取崇文抑武的方针,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
影响: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②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作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 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知识脉络
一、宋太祖改革
二、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1.公元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国,定都上京,史称辽国或契丹。政治上:实行 胡汉分治,设南北面官。实行四时捺钵制度。公元1125年,亡于金国。
2.公元1038年,党项族李元昊建国,定都兴庆(宁夏银川),宋人称之为“西夏” 。政治上:效仿唐宋制度,订立官职、军制和法律。公元1227年,亡于蒙古。
主要制度 南北面官、四时捺钵 中央:二府三司;地方:知州、通 判、转运使司、四监司、 汉礼蕃仪 中央:勃极烈制,地方:猛安谋克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单元知识检测 第三单元 (试题)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单元知识检测 第三单元 (试题)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1.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与“知县”,这与汉朝时期的州牧、郡太守以及县令大不相同,“知”就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

这说明宋朝( ) A.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 B.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D.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2.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

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3.《大夏国葬舍利碣铭》为西夏碑铭,记载了元昊为安放佛舍利而建造连云宝塔之事。碑文由元昊重臣汉人张陟署名“右仆射兼中枢侍郎平章事臣张陟奉制撰”,由此可知( ) A.元昊所用臣僚均为汉族儒士 B.西夏相权过大威胁皇权C.西夏以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D.西夏中央机构仿照宋朝4.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但却保持了猛安谋克制度。

有关“猛安谋克制”说法正确的是( )A.契丹族的民族管理系统B.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C.是金灭南宋的重要保障D.适用于金统治下的所有民族5.元代规定行中书省为地方行政机构。

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行省高级长官由蒙古人、色目人担任,中下级官员由汉人担任。

行省官员每日“早聚圆坐,参议词讼,理会公事”。

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 )A.扩大了对地方监察权B.弱化了其政权的民族色彩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D.有利于集思广益制定决策6.表2元朝中期吏部统计表(单位:员)表2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表明当时元朝( )A.巩固了大一统国家B.注意发挥汉族地主作用C.实行四民平等政策D.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7.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建年号“中统”,1271年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改蒙古国号为“大元”,他就是元世祖。

忽必烈这些做法意在( )A.展示称雄四方的野心B.加强人民对其认可C.推动蒙古政权的汉化D.体现统治的正统性8.北宋诗人苏轼在《石炭》中记载:“彭城旧无石炭。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提升训练(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提升训练(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提升训练(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提升训练(三)(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北宋前期规定:中书令“不与朝政”,中书侍郎“不领省职”,“但掌册文、覆奏、考帐”。

这反映出当时( )A.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B.中书省的权力被削弱C.三省体制得到了发展D.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解析:选A。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与材料中“不与朝政”“不领省职”相符,故A项正确。

2.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

这种变化有助于( )A.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B.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C.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D.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解析:选A。

北宋与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使行政权与军事权集中,提高军政效率以适应两宋战争频繁的现实需要,故A项正确。

3.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

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这一矛盾解决的是( )A.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B.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D.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解析:选B。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废立,因此选B项。

4.宋代有些地方根本不种粮食,而是专门种菜、种果、种花、种茶、种棉、种桑。

这时还出现了各色专营各种农产品的农户,如菜户、茶户、果农、蔗农、花户、园户、药户、酒户、渔户等。

这说明当时( )A.粮食生产出现下降B.政府着力加强社会控制C.小农经济开始解体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解析:选D。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在宋代某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了粮食作物,其商品化程度已然大大提升,故选D项。

经济作物种植区域的扩大并不代表粮食产量的降低,A项错误;无论是粮食作物还是经济作物,都是农民自发的经济行为,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C项错误。

2023年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测免费试卷完整版

2023年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测免费试卷完整版

选择题唐宋两代民族问题呈现出不同现象和特点的原因是A.民族的优劣B.封建制度的强化C.封建国家的盛衰D.民族政策的正确与否【答案】C【解析】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时是主动的,往往处于主导地位,而两宋在处理民族问题时处处被动,归根结底是由国家的实力决定的,民族政策的差异也跟实力相关,故选C项;选项A表述错误,民族不存在优劣之分,排除;唐宋封建制度呈现出加强趋势,但是这与民族问题之间并无必然关联,选项B排除;民族政策因朝代而异,取决于国家实力,选项D排除。

选择题宋太祖敕令子孙不得诛杀文人,他的助手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宋代提出来的。

这反映出宋代统治者A. 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现念B. 体现了宋统治者的虚伪C. 突出了科举制度的重要性D. 强化对民间思想的控制【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宋代吸取唐末五代时期藩镇权力太大,武人粉墨登场,纷纷称王称帝的教训,赵匡胤自己也是这样黄袍加身的,所以采取了偃武修文的国策,材料体现了宋代的重文轻武的观念,故选A;材料无法反映宋统治者的虚伪,排除B;C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选择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最能体现此治国策略的朝代是A. 唐朝B. 北宋C. 元朝D. 明朝【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多设官职来加强统治,这样必然会造成冗官的问题,这在北宋是最为明显的,所以最能体现此治国策略的朝代是北宋而非唐朝、元朝和明朝,所以综上所述本题只有选B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选择题元代行省官员任命,遵循这样的原则:“七品以下者,由吏部掌理;正七品以上届中书省;三品以上,则核定权在皇帝。

”由此可见,元代A.地方有相当大的自主权B.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C.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D.设行省利于管辖辽阔疆域【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官员的任命权都集中到了中央政府(吏部、中书省、皇帝)手里,这说明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故选C。

人教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提升检测: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人教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提升检测: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选择题1.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

其中的“匈奴”指的是()A.匈奴统治者B.女真统治者C.契丹统治者D.党项统治者2.北宋建立之初,北有强悍的契丹、北汉虎视中原,西南有后蜀坐险自大,南有吴越、南唐割据集团占据重要经济区。

赵匡胤确定以汴京为都城,实行“先南后北”战略决策来统一全国。

北宋定都汴京、实行“先南后北”战略决策的缘由是()A.汴京地区农业生产发达B.从军事经济地理角度考虑C.北方游牧民族迁徙不定D.建立统一国内市场的须要3.“程门立雪”的典故反映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A.“为政以德”B.“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C.“以法治国”D.“民贵君轻”4.唐诗及其以前的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厚庄重,简洁精炼;宋词及以后的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

出现这种变更的最主要缘由是,宋代()A.各民族政权并立人民渴望统一B.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C.印刷术的应用提高了平民的审美要求D.中外经济文化沟通的推动5.《九章·橘颂》中“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通过橘树不离开南国,表现诗人忠于祖国的爱国情怀。

“南国之橘”蕴含的文化内涵在宋朝得到了极大的发扬光大,其主要缘由是()A.宋词的辉煌B.理学的勃兴C.商品经济的发展D.造纸术的进步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看法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7.考古学家在一座辽代契丹族公主墓中发觉,墓门两侧的仿木结构,都采纳了汉族的营造法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

这一发觉最能证明宋辽时期的()A.农业生产的发展B.民族文化的交融C.民族斗争的频繁D.海外贸易的兴盛8.据《元史·百官志》记载:“至元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综合检测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综合检测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单元综合检测三(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皇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解析:由材料可知,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枢密院掌管军权,而三司掌管财权,这样相权被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选C项。

答案:C2.宋真宗准备让文武双全且长相俊朗的陈尧咨陪辽使射弓(射箭),并允诺授予他高级武官。

陈尧咨请示其母亲后,遭到母亲杖责:“你们父子均以文章立朝为名臣,你现在竟为了厚禄,使家族蒙受羞辱,你忍心吗?”这反映出宋朝 ( )A.孝亲观念浓厚B.重文轻武传统C.选官注重家世D.选官注重才学解析:据材料中“你们父子均以文章立朝为名臣,你现在竟为了厚禄,使家族蒙受羞辱”即可明确宋朝重文轻武的传统。

答案:B3.历史上对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众说纷纭,有人根据文莹的《续湘山野录》中“烛影斧声”的记载,疑心宋太宗“弑兄夺位”,也有人根据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为宋太宗辩解。

虽没有定论,然后人不时提出新依据。

对上述观点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历史事件的争论越是争论越无法解决B.历史争论的解决离不开考古的新发现C.合理的历史存疑有助于新史料的发现D.价值判断导致史实出现倾向性的选择解析:众说纷纭说明了不同的价值判断会导致史实出现倾向性的选择,即D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历史事件是越争论越明了,并非无法解决,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历史争论的解决不一定离不开考古的新发现,B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本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项。

答案:D4.古代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

下列选项中属于调整相权的举措是( )A.建立世官制B.增设“参知政事”C.强化“外朝”D.实行察举制解析:宋代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目的是通过分割相权,削弱相权,故选B项;世官制是指世代为官,官吏具有世袭的特权,排除A项;汉代逐渐形成以皇帝为中心的“中朝”和以宰相为首的“外朝”,通过强化“中朝”来加强皇权,排除C项;察举制是汉代以道德标准来选拔官吏的制度,排除D项。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测试卷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测试卷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测试卷一、单选题 1.宋代保留隋唐传统官称,仅代表资历、俸禄高低。

文官有称为“职"的衔号,如殿阁学士、修撰等,其实际工作、权力则有差遣决定,多称为权知(或提举、提点)某机构事、充(或判、行等)某职之类,表示为临时委派之职事。

此举意在( ) A .继承隋唐政治传统 B .防止官员专擅权力 C .提高士人政治地位D .创新官员监察机制2.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将“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否则,便不符合“国体”。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还要付录门下省审读,然后行下。

这表明、宋代中枢机构( )A.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 B .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 C .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D .相权受到进一步分割3.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曹翰知颍州,“部内不治”。

其下属汝阴县令孙崇望告发曹翰"盗用官钱,擅筑烽台,私蓄兵器,擅补牙官,取官租羡利钱五百万,绢百匹”等,太宗因而削夺曹翰官爵。

据此可知,北宋前期A .地方行政制度混乱B .州县官员权势过重C .中央集权得以强化D .君主专制制度完善4.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

这些现象A .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B .表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 .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 .受到当时土地政策的影响A .经济型作物地位提升B .种植特色作物成为农业主导C .农业生产普遍商品化D .家庭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6.元代王祯的《农书》记载:“北方村落之间,多结为锄社。

以十家为率,先锄一家之田,本家供其饮食,其余次之,旬日之间,各家田皆锄治。

……间有病患之家,共力助之,故苗无荒秽,岁皆丰熟。

” 这一现象 A .推动大土地所有制发展 B .萌发了早期的土地公有 C .消除了农村的贫富分化D .有助于稳定自耕农经济7.宋代规定地方刑事案件须在一个月内审结,但对地方民事诉讼有“务限法”,即地方司法机构以每年二月初一到九月三十日为“务限”,停止审理民间的上诉案件,至每年十月初一“开务”后,始行受理。

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2021年单元测试卷(附答案详解)

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2021年单元测试卷(附答案详解)

人教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2021年单元测试卷(6)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1.五代时期,后汉将领史弘肇曾公然宣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

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此类主张在当时很有市场。

北宋建立后,为扭转这种状况()A. 实行分割事权的制度设计B. 改变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C. 确立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D. “和平收买”功臣大将兵权2.“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

”材料意在说明北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A. 重文轻武B. 强化皇权C. 分权制约D. 控制地方3.北宋仁宗、英宗时,朝廷财政收入较之太宗时已增长五六倍,却出现了“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的现象。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中央集权加强致使新弊渐生B. 社会经济发展趋向滞缓C. 经济格局变动影响财政收支D. 国家局部统一渐显弊端4.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创建了一系列新的任务导向型政府机构,并由那些不受公务条框限制的新晋官员负责,如王安石创建的“制置三司条例司”,里面那些支持变法的低驻官员,都由王安石精心挑选。

王安石这一举措()A. 减少了政府决策失误B. 保证了变法措施的顺利推行C. 改变了中枢决策方式D. 客观上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5.辽国真正的宰辅机关是北、南枢密院。

有了北枢密院,皇帝得以把一切政令贯彻到二府以至各部族;南枢密院其下还有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及各职能部门。

虽然枢密院有两个,但军政大权最终还是集于皇帝一身。

这表明辽国()A. 皇权受到了很大限制B. 北枢密院的权力高于南枢密院C. 照搬宋朝的政治体制D. 枢密院的设置体现了皇帝意志6.西夏皇族注意与党项贵族的关系,以通婚与权力笼络党项贵族,而母党“贵宠用事”。

西夏的皇权也因此备受贵族、母党与权臣等势力的挑战而动荡不安。

这充分表明()A. 西夏政治受贵族影响巨大B. 皇族听命于贵族的摆弄C. “母党”左右西夏政局D. 西夏内部民族矛盾复杂7.《金史•食货志》记载,金世宗大定二十三年,金朝约有女真人480万口,“猛安二百二,谋克千八百七十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西夏常以马匹和盐通过边境互市换取北宋的谷物和茶,并铸造有汉文“天授通宝”的钱币;金后期出现我国货币史上第一次铸造法定计数的银币。

材料主要反映了( )A.互通有无活跃商业市场B.经济交流缓和民族关系C.汉文化在边境广泛传播D.少数民族商业发展面貌解析:选D 材料主要反映了西夏和北宋的贸易往来,以及西夏和金货币的发展状况,所以材料的主旨是体现少数民族商业发展的面貌,故D项正确;A项概括不全面,而且活跃商业市场材料体现不明显,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2.“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这是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有关我国古代一项重大科技成就的相关记载。

这项科技成就为( )A.人类进入热兵器时代奠定了基础B.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保证C.欧洲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D.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解析:选D 从材料“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可以看出该发明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由此可知,该发明是中国古代的活字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外传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故D项正确;A、C两项是火药的意义,B项是指南针的意义,均排除。

3.《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绍兴六年樊宾提举江淮营田公事,置司建康府,“官给牛、种,抚存流亡,岁中收本谷三十万斛有奇,除客户当给六分,官收十余万斛”。

这表明南宋“营田”的实行( ) A.有效缓解了土地兼并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D.导致了税收政策的改变解析:选C 南宋“营田”的实行使流亡的农民获得了一定的生产资料,保证了农业生产的进行,这有利于减少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营田”的实行稳定了社会秩序,为政府提供了财政收入,并未缓解土地兼并,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生产,不是商品经济,B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营田”的实行稳定了社会秩序,并未体现税收政策的改变,D项错误。

4.北宋初年对外戚、宗室皆授以各类官爵领取俸禄,规定外戚只能担任武官,宗室不准出任差遣担任实际职务。

其目的是( )A.强化皇族特权地位B.提高政府行政效率C.防止权贵专权乱政D.完善政务决策机制解析:选C 根据材料“规定外戚只能担任武官,宗室不准出任差遣担任实际职务”并结合所学宋代崇文抑武、分化事权可知,宋朝这项规定主要是为了防止权贵专权乱政,威胁皇权,C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限制皇族的特权,A项排除;材料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无关,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政务决策机制,D项排除。

5.唐初规定“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等禁令,而北宋苏辙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

”这种变化表明( )A.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B.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发生变化C.宋代传统生产方式逐渐瓦解D.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解析:选D “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的意思是手工业者、商人等(从事)杂业的人不能与士人为伍,这是古代社会尊卑等级意识的体现;“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的意思是北宋时的农民、手工业者、商人,都愿意舍弃自己的本来职业进入仕途。

由前一种现象到后一种现象的变化说明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D项正确。

6.在古代,官方因急于将某些信息公之于众,便将“榜”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特殊工具。

例如,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殿前司降黄榜云:“金人游骑已及郊畿。

”该榜文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北方畜牧业向南扩展B.宋金联盟友好交往C.金军兵临东京D.金兵进攻临安解析:选C 从材料中的关键词“靖康元年”“金人游骑已及郊畿”等信息可知该榜文反映的历史信息是金军兵临东京。

7.李清照是宋代少有的女词人,靖康之难后,其诗词情感转为惆怅,并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名作佳句。

这表明宋代( )A.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B.政治局势影响诗词创作C.李清照的词由婉约转向豪放D.程朱理学逐渐深入人心解析:选B 从材料中“靖康之难后,其诗词情感转为惆怅”可知政治局势影响诗词创作,故答案为B项;A 项说法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属于婉约派,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纲常伦理等信息,D项排除。

8.下图是南宋赵孟坚的《墨兰图》。

画中自题诗曰:“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

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华一两茎。

”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该画属山水画,注重写实B.作者借物抒情,追求神韵C.该画直接反映了社会生活D.该图气势恢宏、构图精妙解析:选B 此画是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故B项正确;此画是文人画,不是山水画,故A项错误;反映社会生活的是风俗画,故C项错误;图片未体现气势恢宏的特点,故D项错误。

9.南宋时期,贺寿、赠祝、以词代简等应用性词作中,议论化成分比较常见;写山水风月,也常蕴含某种幽微之意。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B.理学观念的影响C.市民阶层的需求D.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解析:选B 宋词中议论成分的增多,以及“幽微之意”的蕴含,明显都是受到理学的影响,故答案为B项;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需求与材料无关,A、C两项排除;经世致用的思想是在明末清初出现的,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排除。

10.列宁说:“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和痛苦,但是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

”以下战争中,最符合这一特征且规模最大的是( ) A.蒙古族统一中国B.金与南宋之战C.辽攻北宋之战D.金攻辽之战解析:选A 蒙古统一中国结束了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中国的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与其它三项相比规模最大,故A项正确。

11.湖南省沅陵县曾出土两张元代油漆颜料广告。

广告宣称“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并提醒消费者“认门首红字高牌为记”。

材料反映出( )A.繁荣发展的广告服务业B.较为激烈的商业竞争C.私营手工业地位的上升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解析:选B 从材料反映的通过广告告知消费者产品的优点和提醒消费者认清品牌来看,说明这一时期商业竞争较为激烈,商家已经知道通过一定的方式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故答案为B项;材料未涉及广告业的发展程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私营手工业地位的变化,排除C项;元朝时期还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项。

12.公元1313年,元朝决定实行科举考试,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重要考试内容,还确立了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分卷考试,各取二十五人的制度。

这一措施( )A.体现人才选拔地域公平B.加速元政权封建化进程C.终结蒙古贵族特权政治D.促进元朝文化学术繁荣解析:选B 《四书章句集注》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把该书“作为重要考试内容”,显然是想通过儒家思想控制读书人来为政权统治服务,而且在成吉思汗之前蒙古族一直处于奴隶制社会,所以材料中的做法加速了元政权的封建化进程,故答案为B项。

A、D两项材料未涉及,排除;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不可能终结蒙古贵族的特权,C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3.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

后内地刺史加授节度使衔。

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

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

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

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

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

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1)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

(4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以及它形成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6分)(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什么。

(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

后内地刺史加授节度使衔”可知唐朝设节度使,地方权力大;由材料“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可知宋朝中央集权,强干弱枝。

第二小问,由材料“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可知唐朝藩镇割据;由材料“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可知宋朝积弱局面。

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可知行省管辖区域大;由材料“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可知行省权力大;由材料“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可知民族控制。

第二小问,结合特点分析原因,如“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可知元朝疆域辽阔,“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可知吸取前朝教训;“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可知民族征服。

第三小问,结合行省制度形成的原因和制度特点,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民族融合等角度作答。

第(3)问,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从单一的集权与分权都不能很好地治理国家的教训中,得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策略。

答案:(1)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地方权力大,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

后果: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积贫积弱。

(2)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民族控制。

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民族征服。

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策略:平衡与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