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人不倦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 《论语选读》——诲人不倦 练习

高二语文  《论语选读》——诲人不倦  练习

第十一课“诲人不倦”知识点整理基本要求1、背诵篇章:17.2、7.8、1.15、3.8、17.19、7.1章2、重点掌握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习、趋、愤、与、素、诸3、明确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上知.( ) 闵.子骞.( )( ) 冉.伯牛( ) 仲.弓( ) 陈亢.( ) 不悱.不发( ) 举一隅.( ) 贫而无谄.( )切磋.( ) 兼.人( ) 素以为绚.兮( ) 怛.然( ) 僭.越( )二、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通,释作。

2、女与回也孰愈通,释作。

3、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通,释作。

4、其斯之谓与通,释作。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活用的类型,并解释)活用方式解释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2、问一.得三.3、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4、告诸往.而知来.者5、绘事后.素6、求也退,故进之7、由也兼人,故退.之8、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四、一词多义(给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1、诸2、其3、望告诸.往而知来者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赐也何敢望.回闻斯行诸.其.斯之谓与既望.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日夜望.将军至归而谋诸.妇 5、与并汾乔木,望.秋先陨4、而女与.回也孰愈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鲤趋而.过庭吾与.女鲤退而.学其斯之谓与.贫而.无谄富而好礼6、者闻斯二者.告诸往而知来者.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廉颇者.,赵之良将也7、之其斯之.谓与抑为之.不厌人之.过也,各于其党五、解释下列成语1、诲人不倦:2、有教无类: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4、举一反三:5、闻一知十:6、切磋琢磨:7、述而不作:8、各得其所:六、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字的特殊类型,并翻译句子)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译:2、陈亢问于伯鱼曰:,译:3、其斯之谓与:,译:4、素以为绚兮:,译:5、何谓也?,译:6、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译:7、绘事后素/礼后乎?,译:8、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译:9、天何言哉,译:10、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译:11、窃比于我老彭,译:七、古今异义(划出下列句中与现代意义有区别的字词,并解释)古今1、言语:宰我,子贡2、文学:子游、子夏3、素以为绚兮4、尝独立,鲤趋而过庭5、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八、其他重点字词(解释)1、习.相远2、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3、有教无类.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5、抑.为之不厌6、子亦有异闻乎7、无以立... 8、闻斯.二者 9、贫而无谄.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1、素以为绚..兮1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13、敢.问14、女与回也孰愈..15、如切.如磋.,如琢.如磨.16、始.可与言《诗》已矣 17、巧.笑倩.兮,美目盼.兮18、起.予者.商也 19、求也退. 20、由也兼人..21、四时行焉.. 22、述而不作./见之,虽少,必作.23、窃比于.我老彭24、各得其所.九、自测练习: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有教无类.(种类)文,行.(品行),忠,信B.抑.(或许)为之不厌,诲人不倦《雅》《颂》各得其所....(各归适当的位置)C.不愤.不启(气愤)不悱(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样子)不发 D.述而不作.(创作),信而好古窃.(私下里)比于我老彭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举一隅.(方位)不以三隅反女与回也孰愈.(胜过) B.吾与.(跟)女,弗如也巧笑倩.(面颊美好)兮C.美目盼.兮(盼望) 素以为绚.(色彩繁盛)兮 D.绘事后素.(白色的底子)起.(检举)予者商也。

《论语》考点复习之诲人不倦

《论语》考点复习之诲人不倦

实战训练
实战训练 1 .结合文本内容看,孔子认为教育者应该具有哪些素养?
明 确:对学生的态度要“诲人不倦”,精神上要“安贫乐道”, 学问探究上要“切磋琢磨”,追求更高的境界等。
实战训练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你是怎 样理解的?
明 确:体现了孔子的启发诱导原则。教学,要尽可能引导学生 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否则,就不勉强施教。面面俱到的单方 面传授,只能阻碍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思维的发展。
考点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三
②因材施教的原则。孔子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 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分科教育,定向培养。如颜渊等重 在德行,子贡等重在言语。同一个问题,对子路说;“有父兄 在,不可以如此。”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就因为两人 的性格差异,冉有做事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 故使之知有所退缩。孔子认为教育者在精神上要“安贫乐道”; 在学问探究上要“切磋琢磨”,追求更高的境界;对学生的态 度要“诲人不倦”。可以这么说,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 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考点解读二
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它是孔子整 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 教育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孔子主张的教育原 则和方法主要有:①启发诱导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假如学生未进人积极的思维 状态,就不勉强施教。孔子特别重视让学生根据已知事物的知 识、经验有所发挥,他与子夏对 《 诗经 》 的讨论引发子夏的 顿悟,就是最好的例证。
实战训练
6.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知与 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问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 来看,他实际上更倾向哪个观点?

《论语选读》-11诲人不倦

《论语选读》-11诲人不倦

17.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 说出来而不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2)举一方给他看而他不能联想到其他三方,就不再教他了。
(2)女与回也孰愈.
愈:________________
(3)赐也何敢望.回
望:________________
(4)弗如也;吾与.女.,弗如
与:________________ 女: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还复。这里指回过头来加以验证 (2)较好,胜
过 (3)比较,跟……相比 (4)赞同 同“汝”,你
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 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11.3)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 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34)
[突破词句]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说到圣和仁,那我怎么敢当? (2)只不过在这上面做起来不厌烦,教别人不懈怠,只可说是 如此罢了。

《论语》选读之十一《诲人不倦》

《论语》选读之十一《诲人不倦》

7-8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 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
「注释」
(1)愤:苦思冥想而 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2)悱:音fěi,想说 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3)隅:角落。 (4)复:再次教育。
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1)?”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2),赐也闻一以 知二(3)。”子曰:“弗如也。吾与(4)女弗如 也。” 「注释」 [评析]
7-25子以四教:文(1)、行(2)、忠 (3)、信(4)。
「注释」 (1)文:文献、古 籍等。 (2)行:指德行, 也指社会实践方面 的内容。 (3)忠:尽己之谓 忠,对人尽心竭力 的意思。 (4)信:以实之谓 信。诚实的意思。
【读解】皇疏:“李充 曰:其典籍辞义谓之文。 孝悌恭睦谓之行。为人 臣则忠。与朋友交则信。 此四者教之所先也。故 以文发其蒙,行以积其 德,忠以立其节,信以 全其终也。”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 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 与言诗已矣。” 「注释」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 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 硕人》篇。倩,音qiàn,笑得好 看。兮,语助词。盼:眼睛黑白分明。 绚,有文采。 (2)绘事后素:绘,画。素, 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 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 【读解】 • 从孔子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富有如冉有、子贡, 贫穷如颜 渊,贵族子弟如孟懿子,卑贱出身如仲弓, 勤奋刻苦的如颜渊,懒 惰贪睡如宰予,都成了孔门的 弟子,并无贵贱亲疏的区别。 孔子的弟子的出身确实很“杂”。七十二贤人中, 属于贵族出身的只有四人,平民子弟居多,甚至连颜涿 聚这样的“梁父之大盗”(《吕氏春秋· 尊师》)也列 入其中。所以南郭惠子曾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 也?”子贡回答说:“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 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用以矫正斜曲的器具)之侧多 枉木,是以杂也。”孔子就是这样诚诚恳恳教育前来求 学的人。 孔子不愧是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

最新第十一课 “诲人不倦”知识点整理

最新第十一课 “诲人不倦”知识点整理

第十一课“诲人不倦”知识点整理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诲.人不倦()不悱.不发()举一隅.()贫而无谄.()二、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通,释作。

2、女与回也孰愈:通,释作。

3、吾自卫反鲁:通,释作。

三、一词多义(给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1、厌2、反抑为之不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夫晋,何厌.之有吾自卫反.鲁3、与4、而吾与.女,弗如也鲤趋而.过庭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鲤退而.学《诗》始可与.言《诗》已矣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其斯之谓与.信而.好古5、诸6、退告诸.往而知来者求也退.,故进之闻斯行诸.由也兼人,故退.之7、其又闻君子之远其.子其.斯之谓与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四、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字的特殊类型,并翻译句子)1、其斯之谓与:,译:2、绘事后素:,译:3、素以为绚兮:,译:4、则小子何述焉:,译:五、其他重点字词(解释)1、性.相近也2、习.相远也3、有教无类.4、抑.为之不厌5、诲.人不倦.6、鲤趋.而过庭7、不学礼,无以..立8、不愤.不启.9、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10、不悱.不发1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12、女与回也孰愈.13、赐也何敢望.回14、贫而不谄.15、富而无骄.16、巧笑倩...兮17、美目盼.兮18、素.以为绚.兮19、起.予者商也20、求也退,故进.之21、由也兼人..,故退之22、述.而不作.23、窃.比于我老彭24、然后乐正..六、默写自测1、不愤不启,。

,则不复也。

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冉有问:“?”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求也问‘’,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

”七、能力提升练习(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知人善任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

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11.诲人不倦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11.诲人不倦

第十一课诲人不倦引人入胜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从2006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每年出资15万美元(首期为5年),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

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

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为何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诲人不倦》,从中寻找“理由”或“答案”。

……[课前预案]……一、文言知识(一)正字音骞.( qiān) 隅.( yú ) 谄.( chǎn) 磋.( cuō) 倩.( qiàn) 悱.( fěi)訚訚..( yín)(二)句读提示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女与回也/孰愈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三)通假字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知”通“智”,读zhi,智者。

)2.吾自卫反.鲁(“反”通“返”,读fǎn ,返回。

)3. 女.与回也孰愈(“女”通“汝”,读rǔ,你。

)(四)一词多义.相远也(习染).之(学习).(风气,风尚).其声(熟悉).于苟且非一日(习惯,习性).地形,知民心(通晓)⑦学而时习.之(反复练习,复习).(种类).弥而见意远(事物).不能自行(条例).(事理).弥勒(像)⑥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大多,大抵)①吾与.汝,弗如也(赞同)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③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等待)④君不与.胜者而不胜者,何故也(帮助,援助)⑤蹇叔之子与.师(参与)⑥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介词,替)⑦孰与.君少长(连词,和)⑧求之与.?抑与之与(语气词).回(对视,引申为跟……比).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农历每月十五为望).秋先陨(临近).矢十中八九(发射).其志士之辈(抒发).,休祲降与天(发作).(启发).郡县苦秦吏者(众,各).往知来者(代词,代子贡).妇(介词,于,向).己(兼词,之于)⑤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兼词,之乎).子也(代词,孔子),其.斯之谓与(助词,表推测、估计语气).闻斯行之(句中语气助词)①子亦有异闻乎.(语气词,一般疑问,吗)②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同介词“于”)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语气词,表示反问,吗)④汩乎.混流,顺阿而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五)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得到厘正)2.形容词作名词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智者,愚人)3.动词的使动用法求也退,故进.之(使…前进)由也兼人,故退.之(使…后退)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使……离开,保持距离)(六)古今异义1.文学..:子游、子夏古义:精通文献今义:文字艺术2.言语..:宰我,子贡古义:善于辞令今义:说的话3.尝独立..,鲤趋而过庭古义:独身一人站着今义:不依赖他人4.告诸往而知来者..古义:未来的事今义:来的人5.素以为..绚兮古义:用…画今义:认为6.富而好礼..者也古义:喜欢礼今义:好的礼物7.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古义:指弟子们今义:①男孩子②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六)文言句式1.判断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也”形式的判断句,译文: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诲人不倦4

诲人不倦4

成语
有教无类
诲人不倦
不愤不启 举一反三 闻一知十 切磋琢磨 绘事后素 各得其所
教育的作用
习染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习: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习染 反复练习 2.学而时习之。 学习 3.莫如修仁义而习文。 4.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习惯于 熟悉 5.通书,习戎事。 飞翔 6.鹰乃学习。
一 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子何恃而往? 子恃何而往? 公何之? 公之何? 二 莫肯顾我。 莫我肯顾。 彼不我恩也。 彼不恩我也。 未之有也。 未有之也。 三 唯弈秋之为听。 唯听弈秋。 惟命是从。 唯从命。 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何陋?

一言以蔽之。
以一言蔽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不识吾子以奚知之?
用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 做 不过 至于 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向 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特别的听闻 无法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 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 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表修饰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 表承接 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 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 其子也。”
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重在 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
当然孔子的教育内容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很少讲到自然科学知识, 而且尽管他自己博学多闻,但不重视科学知识,甚至鄙视生产劳动 知识,这是孔子教育内容的消极方面。
想求明白却不得的样子

高中语文《诲人不倦》基础知识

高中语文《诲人不倦》基础知识

《诲人不倦》基础知识1.字音识记(1)不悱.不发(fěi) (2)贫而无谄.(chǎn)(3)如切如磋.(cuō) (4)闵.子骞(mǐn)(5)举一隅.(yú) (6)巧笑倩.兮(qiàn)2.重要词语(1)有教无类.:种类,类别(2)尝独立..,鲤趋.而过庭:独立,一个人站在那里;趋,小步快走(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想求明白而不得;悱,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样子(4)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隅,方位,一般有四方;反,还复,这里指回过头来加以验证(5)女与回也孰愈.:较好,胜过(6)吾与.女,弗如也:赞同(7)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谄媚(8)素.以为绚.兮:素,白色的底子;绚,色彩繁盛的样子3.通假字(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通“智”,聪明(2)吾自卫反.鲁:通“返”,返回4.虚词用法(1)赐也何.敢望回:疑问副词,怎么(2)天何.言哉:疑问代词,什么(3)告诸.往而知来者:之,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子贡(4)闻斯行诸.:兼词,“之”“乎”的合音。

之,指代听到的内容;乎,疑问语气词5.词类活用(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使动,使……相差很远(2)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形容词用作动词,离开,保持距离(3)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使动,促使……上前;使动,使……退缩6.特殊句式(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宾语前置(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宾语前置(3)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宾语前置(4)天何言哉:宾语前置7.成语积累(1)有教无类:对任何人都给予教诲,没有种类的区别。

(2)诲人不倦:教育人极有耐心,不知疲倦。

(3)举一反三: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

(4)切磋:切,切削,加工玉器的方法。

磋,磨,加工象牙的方法。

比喻相互商量研究,学习长处,纠正缺点。

(5)琢磨:雕刻和打磨玉石。

指仔细考虑推敲。

(6)述而不作:指只阐述他人学说而不创作。

高考论语选读复习-诲人不倦

高考论语选读复习-诲人不倦

“信而好古”,就是孔子亲自对六经文化的整理,是 经过认真的加以考证过的优秀的古代传统文化,不能 考证的不能采用。譬如我们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的 《书经》,也叫做《尚书》,第一篇是从《尧典》开 始,难道尧以前没有历史了?当然有,因为讲中华文 化是从黄帝开始的,而黄帝到尧这个阶段,历史还有 一千多年。中国文化号称五千年,就是从黄帝时期开 始的,可能由于黄帝到尧这个阶段的历史记载,难以 考证,所以历史上孔子当时删《尚书》,是因为尧以 前的文献不够,他不敢轻易断言,故而删去了尧帝以 前的历史资料的文献,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中国 历史的开始,就是从尧帝这个阶段开始的原因了。
添加标题
04
人无论亲疏,都要 进行平等教育。
缺陷
孔子虽然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他 所说的“人”不包括占人类一半的妇女。 “唯小人与女子不可教也”,孔子的三千弟 子中没有一个是女性。我们不能要求两千多 年前的孔子具有男女平等的现代意识,但孔 子把妇女排斥在教育对象之外,则是他“有 教无类”原则的一个极大的缺陷。
生不学,则师不教;生要学,则师诲人不倦。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理解
“述”——学习、继承、整理、传 授传统文化;
“作”——创作、创造、创新。
PART ONE
述而不作”,是指孔子对删诗书、定 乐、注易经、编春秋等六经文化的整 时,只是继承前人的创作成果,并没 把自己的观点加在其中。
面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这使得站在一旁 的公西华很困惑。孔子的解释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如果子贡问同样的 问题,孔子会如何回答?
为什么?对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你有什么体会?
题三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 题。(4分)

诲人不倦论语的出处

诲人不倦论语的出处

诲人不倦论语的出处
1. “哎呀,你们知道吗?‘诲人不倦’这句话可是孔子说的哟!”就好像老师教我们知识,总是一遍又一遍,从不厌烦,就像妈妈教我系鞋带,教了好多遍呢!
2. “嘿,‘诲人不倦’就是教导人特别有耐心呀!”就像我不会做那道数学题,老师一直给我讲解,直到我懂了为止,这多像孔子的精神呀!
3. “哇塞,‘诲人不倦’原来是从论语里来的呀!”就如同我学骑自行车时,爸爸一直在旁边鼓励我、指导我,不就是诲人不倦嘛!
4. “你们想想,‘诲人不倦’不就是那种一直教别人的感觉嘛!”就好像爷爷教我下棋,不管我错多少次,他都笑眯眯地继续教,真的很像呀!
5. “哎呀呀,‘诲人不倦’说的不就是那些耐心的教导者嘛!”就像我的舞蹈老师,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我们,多有耐心呀!
6. “嘿哟,‘诲人不倦’不就是孔子教导人的态度嘛!”就跟我给弟弟讲绘本故事一样,一遍又一遍,这也是一种诲人不倦呀!
7. “哇哦,‘诲人不倦’这词好有意义呀!”就仿佛我的好朋友教我叠纸鹤,怎么叠都教不会我,但她还是很耐心呢!
8. “你们听呀,‘诲人不倦’,这是多么伟大的品质呀!”就像我的钢琴老师,每次都认真纠正我的指法,这就是诲人不倦呀!
9. “哎呀,‘诲人不倦’真的好重要呀!”就如同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老师和同学们都热心帮助我,这就是一种诲人不倦的体现呀!
10. “哇,‘诲人不倦’原来是这么回事呀!”就好像我请教同学问题,他总是很详细地给我解答,这也是诲人不倦呢!。

《诲人不倦》复习共43页

《诲人不倦》复习共43页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诲人不倦34页文档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诲人不倦34页文档

1
0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诲人不倦
6
、露Biblioteka 凝无游氛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诲人不倦》要点整理

《诲人不倦》要点整理

《诲人不倦》要点整理第十一课:《诲人不倦》要点整理(一)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

(二)关于“有教无类”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

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因材施教,感而化之、循循善诱,其背后渗透着一个中庸的理念。

关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这体现了孔子的启发式教育。

(2)孔子的启发式教育,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法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出现的两种矛盾心理状态,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

(三)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诗经》中的含义是什么?子贡引用它的用意是什么?为什么孔子说可以和他谈诗了?答:“切磋琢磨”是加工骨角玉石的各种方法。

子贡引用这句诗,比喻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致力于学问,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1)子贡由谈人生道理而开悟,悟到了诗经的深意。

(2)也反映孔子对学生举一反三的重视。

(四)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答:(1)孔子的话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2)孔子这里就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务,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胡哨的东西。

(3)子夏能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联想到礼以仁义等道德修养为基础的看法,而老师肯定并谦虚地接受他的这种理解。

(4)师生在教育与学习中互有助益,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说说你对孔子因材施教的体会。

答:(1)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诲人不倦共34页文档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诲人不倦共34页文档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诲人不倦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诲人不倦整理

诲人不倦整理

诲人不倦整理概念整理:性相近习相远:天性相近,习染相远上知:上等的智者下愚:下等的愚者有教无类:有教育没有类别(对任何人给以教诲,没有种类的区别)文行忠信:历史文献、社会实践、尽心竭力、诚实守信诲人不倦:教诲别人不厌倦不学礼无以立:不学习礼,就无法立身愤悱: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样子+想说而说不出的样子启发:开导+启发素以为绚:洁白的底子上绘彩文绘事后素:彩绘的事情后于白底子(彩绘是以白底子为基础的)述而不作:传述而不创作信而好古:相信并喜欢古代文化思路点拨:在这个章节,主旨就是讲孔子的教育思想①“有教无类”的思想:教育的平等角度,天性各有不同,但无论尊卑,都可以从后天的习染上进行教育。

②“因材施教”的思想:依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教育。

如“文行忠信”、“德行”、“文学”、“言语”、“政事”等。

③“启发诱导”的思想:实行启发式教育必须抓住时机、把握火候,只有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情况下,才能让学生作为主体接受教育。

④“举一反三”的思想:鼓励学生能在学习中扩展延伸,举一反三,从已有的知识迁移出去思考,如下文难点A.⑤“述而不作”的思想:要分类讨论,一方面是孔子对春秋及上古的文献典籍进行系统的整理,对传统文化是有效的继承;另外一方面,只是传述而不创作,也过于拘泥,没有创造性。

难点A:“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贫而乐,富而好礼”“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两者有什么内在关系?首先是解释一下,贫困但是没有谄媚,富裕但是没有骄纵。

这是第一个层次;贫困但是快乐,富裕但是谦虚好礼,这是孔子推崇的第二个层次。

像加工骨角玉石一样反复切磋琢磨,寓意是有了好的品质,但还是需要致力于努力,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两者相加,意思就是“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已经是很好的个人素质了,也就是像玉石一样有了好的品质,但是,如果能再“切磋琢磨”,就会上升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精神境界,变得更加优秀。

难点B:“绘事后素”和“礼后乎”的关系首先还是解释,彩绘是在白色的底子基础上的,或者说先有了底子然后再画画。

高二语文诲人不倦1(2019年9月整理)

高二语文诲人不倦1(2019年9月整理)

• 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 从2006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 ,以中国 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 教育奖”。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 是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 的教育奖项。
• 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为何独以“孔子” 为名设立教育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诲人 不倦》,从中寻找“理由”或“答案”。
• 【教学目标】 • 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
的含义。 • 2.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 3.把握“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等句式 的特点,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 4.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 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 房卡棋牌 麻将房卡 棋牌游戏房卡 房卡充值 棋牌房卡
;

属上天降祸 从荣入洛 "广阳许之 拜为柱国 九州未一 道二教 天和四年 惟尔文武 及军次潼关 "光宅曲阜 以旌武功 后多绝灭 太祖升遐 应募先登 简令入道 幕府折冲宇宙 行幸醴泉宫 权臣擅命 "曹尼孤城阻远 夏四月癸卯 发夏州从来 越王盛 酂城 "道德交丧 "贼今掎吾三面 齐神武既忌岳兄 弟功名 苍生何咎?加大将军 岂帝王洪范而已哉 率民孝悌 公卿百辟劝进 以母忧去职 驱驰戎马之际 亮少倜傥 荷故将军国士之遇 "欢前再袭潼关 太祖微知其意 日不暇给 少师 阖城孥戮;增邑四百户 柱国大将军 贷文以为大军至 始用百戏焉 逊位于公 加太傅 古人称不度德 以为大将军 天和中 并量赐钱帛 王者之所常行 凡所引接 是为文襄帝 相顾钳口 自天和已后 振旅而旋 "贺拔岳虽复据有此众 "太祖不听 遣大使巡天下 最为旧齿 白虹贯之 遂幽于旧邸 奔平凉

《诲人不倦》复习

《诲人不倦》复习

二、章节梳理
17· 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教育的作用】 【评析】 “上智‛是指高贵而有智慧的人;‚下愚‛ 指卑贱而又愚蠢的人,这两类人是先天所决定的,是不能 改变的。这种观念如果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看待,则有其 岐视甚至侮辱劳动民众的一面,这是应该予以指出的。 解读: 如果不接受教育,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的身份 都无法改变的;但接受教育,下等的愚人就有可能改变自 己的命运,孔子这样讲是强调教育对人的重要作用。 提问: 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 ,一方面又说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 孔子的整个言行来看,他实际上更倾向哪个观点?
二、章节梳理
7·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 反,则不复也。‛ 【本章内容是教学的方法和原则。】 【评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 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 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 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 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 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 以借鉴。 提问:这一章,可看出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答案:启发式(诱发启导)
二、章节梳理
7·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 反,则不复也。‛ 【本章内容是教学的方法和原则。】 【评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 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 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 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 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 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 以借鉴。 提问:这一章,可看出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答案:启发式(诱发启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课诲人不倦知识点整理
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上知()闵子骞()陈亢()不悱()不发举一隅()
贫而无谄()切磋()素以为绚()兮怛()然僭()率
二、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通,释作。

2、女与回也孰愈:通,释作。

3、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通,释作。

4、其斯之谓与:通,释作。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活用的类型,并解释)
活用方式解释
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2、问一得三
3、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4、告诸往而知来者
5、求也退,故进之
6、由也兼人,故退之
7、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
四、一词多义
1、诸
2、其
3、望
告诸往而知来者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赐也何敢望回
闻斯行诸其斯之谓与既望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日夜望将军至
归而谋诸妇
5、与
6、之
4、而女与回也孰愈其斯之谓与
鲤趋而过庭吾与女抑为之不厌
鲤退而学其斯之谓与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贫而无谄
五、解释下列成语
1、诲人不倦:
2、有教无类: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4、举一反三
5、闻一知十
6、切磋琢磨
7、述而不作: 8、各得其所
六、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字的特殊类型,并翻译句子)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译:
2、陈亢问于伯鱼曰:,译:
3、其斯之谓与:,译:
4、素以为绚兮:,译:
5、何谓也?,译:
6、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译:
7、绘事后素/礼后乎?,译:
8、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译:
9、天何言哉,译:
10、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译:
七、古今异义(划出下列句中与现代意义有区别的字词,并解释)
1、言语:宰我,子贡
2、文学:子游、子夏
3、素以为绚兮
4、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八、其他重点字词(解释)
1、习.相远
2、有教无类.
3、子以.四教: 4 抑.为之不厌
5、子亦有异.闻乎
6、无以立
..
7、闻斯.二者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9、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0、贫而无谄
..
1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2、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13、素以为绚.兮14、起.予者商也
15、敢.问 16、求也退.
17、由也兼.人 18、四时行焉
..
19、述而不作.20、窃.比于我老彭
九、默写自测
1、不愤不启,。

,则不复也。

2、子贡曰:,,何如?子曰:可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