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宜春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试卷有答案

合集下载

江西省宜春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纠错考试语文试题

江西省宜春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纠错考试语文试题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6年8月5日,6位从河北衡水中学、安徽毛坦厂、湖北黄冈等传奇高中走出的2016届省状元,在淘宝商家的筹划下,他们拿出了自己的功课笔记上网进行拍卖,但最终只有3位状元的部分笔记拍卖成功,手稿版基本为单本拍出1000元的价格,且出价均只有一次,其余则流拍。

这些学霸们的高考“通关秘籍”集体亮相,引发了各方讨论:有人认为“状元笔记”能发挥极大的学习借鉴作用,值得拍卖;也有人觉得学习之路没有捷径,盲目崇拜“状元笔记”不理智;还有人觉得网上拍卖“状元笔记”实际上是商家唯利是图,不负责任地进行商业炒作。

针对以上争论,你有什么看法?请将你的看法写成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别把“状元笔记拍卖”看太重南方日报过去这个周末,关于“状元笔记拍卖”的话题挺火。

据称一家拍卖平台日前首次将河北、安徽、贵州等6位省级高考状元的笔记集中进行拍卖,结果拍卖活动追捧者寥寥,除了三份笔记被拍出3000元或1000元,其余均流拍。

笔记古已有之。

不过,古代的笔记,指的是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著作体裁,主要用以记录作者的日常见闻和考录心得等。

常见如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清代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不仅内容丰富且颇具趣味性,给后世考据历史和社会文化风俗、增长见闻提供了不小帮助。

饶是如此,也很少听说有人把古人笔记拿出来拍卖的,特别是在印刷技术普及的今天,如果不是什么孤本或记录的内容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十有八九不会受到人们热烈追捧。

而在国外,为数不多将“学霸笔记”拍出高价的,大概也只有1984年法国巴黎一家拍卖行拍卖的居里夫妇的实验笔记,但较起真来也是其文物价值大于实际应用。

的确,这几年“状元笔记”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把这些仅是记录中学知识要点、重点题目题型的课堂笔记,硬是要炒作成高考的“通关秘籍”,恐怕拍卖者一开始就有点异想天开了,遇冷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2018届江西省宜春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纠错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届江西省宜春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纠错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宜春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纠错考试语文试卷2017.10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周飞亚《史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

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

中华是礼仪之邦,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

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

从汉服、唐装到旗袍、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趋式微。

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

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

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为重视。

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似乎还不够。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

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江西省2018届高三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江西省2018届高三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2018年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35分)(一)(9分)1.A(B项,原文中并无《国语》认为君、父、师“地位同等重要”的表述;C项,原文只强调教师教人懂得礼法,并未说经由教师来执行礼法;D项,“先秦诸子在其他问题上观点都相互冲突”的说法扩大了范围。

)2. B(应为“‘点’为荀子的言论,‘面’则为其他诸家的言论”。

)3.C(“一定是人人尊重教师”说得过于绝对。

)(二)(14分)4.D(“总领全文”的作用是对下文内容的概括、总起,文章开头句没有对下文内容的“概括”,只是起了“总起”作用。

)5.作用:①总结上文由社稷坛而联想到的众多内容;(1分)②既照应标题,又和首段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圆合。

(2分)③感叹句结尾,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或“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分)6.①歌颂古代哲人的智慧与对自然奥秘的探寻精神。

②对劳动者寄予深情,赞颂他们创造了人类财富与文明。

③抒发了眷恋故土与期盼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每点2分)(三)(12分)7.B(“一直呈递升态势”不对,第三、四批公布的数量不变。

)8.B、C(A“夸张的形式”不对。

D强加因果,也不一定是在调查后得出的结论。

E “触角最敏锐”无中生有。

对1项,得2分(含1对1错);对2 项,得5分,多选不给分。

)9.①汤敏更注重实践,做古村保护公益活动,创立“古村之友”,拥有庞大志愿者团队;②胡彬彬更重研究,提出“古村落的保护要活态、整体、多维”的观点,以及古村落开发要以“全面保护,有度利用”为原则,避免“千村一面”的现象。

(每点2分)二、(35分)(一)(19分)10. A(逋:逃避。

)11.A(根据句意和结构推断)12.B(“把阿资及其所有党羽擒获并诛杀”说法与原文信息不符。

原文“遂擒阿资,并诛其党二百四十人”,“擒获”的是阿资;“诛杀”的是二百四十人,不一定是“所有”)13.⑴曾经奉命审讯并记录烈山囚犯的罪状,又奉命到蔚州审问叛党,释放被拘禁的人各有数百人。

江西省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含答案

2018届高三六校联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也许由于我国在绘画艺术上有极大的成就,而我国的美术实际上可用山水来概括之,因此,在中外文化人士的心目中,中国人是“爱好自然”“师法自然”的。

在环境艺术中,我国的庭园尤以“自然”闻名,不但使得19世纪以来的欧西人士产生了向往,也使我国一些建筑界人士常常把造园艺术看做中国建筑艺术的核心而加以夸张,从而大大地强解、误解了庭园的“自然”精神。

②大家知道“方外”的意思是指“世外”,很显然,这个方框代表着人世。

它不但代表了、暗示着人为的居住环境,同时表示在此环境中所必须具备的行为规范。

这个方框的外面,是我们不能控制的自然现象。

③我们对自然没有恐惧感,世内世外表示我们对不同的行为法则的看法。

自然界,具体地说是外界的环境,是反映一种无拘无束的人生观。

④当然,真正的自然环境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祥和近人。

对自然美的欣赏需要高度的修养,而且必须是精神型的人才成,因为只有在精神化的自然界中,才能克服真实的自然界所加予人类生存上的压迫与威胁。

⑤田园诗人与山水画家造成了这种精神化的自然意象。

在他们的笔下,自然界是世外之天堂。

自然与现世的文明生活环境,不但构成了对比,而且显然形成了两个极端。

⑥中国读书人的理想是在世之内外取一个平衡点,亦即所谓“方圆之间”。

在世上做一个规规矩矩、顺遂世情的人,又能优游于山林之间,享受大自然的情趣,修身养性,因而能知天命。

⑦努力达到这样的实质生活环境是传统知识分子的目标。

可是这种自然观与环境的创造有什么直接关系呢?其结果在我看来,是臆造的自然。

能在高山、深林中跋涉以欣赏自然景色的人到底是不多的,能“悠然见南山”忘却穷困潦倒的人究竟也是不多的。

大体说来,真正把大自然当天堂的情形不多,方框以内的文明生活仍是大家所迷恋的现实。

在若干世纪的传统之中,文学、艺术所描述的自然环境逐渐代替了真实的自然环境,大部分的中国读书人只能满足于方内的方外感。

最新-江西省宜春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 精品

最新-江西省宜春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 精品

宜春市2018-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年级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

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恓.(xī)惶湖畔.(pàn)怏.怏不乐(yàng)久假.(jiè)不归B.散.漫(sàn)机械.(xiè)彤.(tóng)云密布薄.(bó)利多销C.仍.(rěng)然癖.好(pǐ)数.(shǔ)典忘祖锱.(zī)铢必较D.阜.(fù)盛挞.(tà)伐令人咋.(zé)舌曲(qǔ)终人散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倾泻耳根清净磕碰蜂拥而至B.广博雍荣华贵稂莠成群结队C.简练急流勇退就序哀鸿遍野D.煤炭寻章择句洽谈贸然行事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远处,不知何方人氏在弹奏《二泉映月》,琴声在寂静的黑暗中飘飞旋绕,不绝如缕....,我沉浸在这神奇的旋律中,犹如徜徉于山林,漫步于海滩。

B.被称为国学“偏才”的孙见坤,因高考成绩6分之差,陕西省招办拒绝投档。

消息一出,各路媒体口诛笔伐....,演绎成2018年夏天高招最富有争议的公共事件。

C.对于这部电视剧,编剧刘晓萍和导演张新在创作过程中有过争吵,有过不同意见,但在平常的生活中两人却是心照不宣....的好朋友。

D.生活让高晓声付出沉重代价的同时,也给予了他丰厚的报偿,二十余年与农民的相濡以沫....,成就其复出以后很快进入一个创作上的井喷期。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选取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语音的正误方面做出是非判断外,还注重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B. 一些物业公司为追求利润,擅自改变小区用地规划,这种侵犯业主公共权益的违法侵权行为,业主委员会应该有权维护。

2018届江西省宜春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届江西省宜春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西省宜春市2018届高三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第Ⅰ卷(共33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称颂饼铛嗔怿瞠目结舌B.烙铁骆驼璎珞荦荦大端C.茁壮雕琢卓越擢发难数D.痉挛竞渡自刭靓妆丽服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晌午寒暄白内障坂上走丸B.凄惋聒噪羊蝎子集腋成裘C.葱茏罪孽笑咪咪急流勇进D.誊写惊蜇掉书袋提纲挈领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在最后陈述中,被告表示,自己犯了罪,愿认罪伏法,请求法院考虑其自首情节和积极上交全部涉案资金的良好认罪态度,对自己予以宽大处理。

B.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这是人类认识的总的发展规律。

C.自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公布后,将被撤销的几个部门的门口都成了热门景点,前来拍照留念的人不绝如缕,门口甚至拉起了长长的警戒线。

D.对于病理主治医生来说,重要的是要熟悉基本病变,学会分析各种影像并从中得出诊断结论;要有科学的思路而不是只会按图索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措施虽好,但同样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关注执行效果。

如果基层干部对这些措施一知半解,它们仍然只是“办公室政策”,而难以在执行中产生实际作用。

B.邵逸夫经历了由默片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由黄梅到武侠,由电影到电视,百年电影史上那些仿佛已成远古陈迹的事都是他的亲身经历。

C.借助颠覆性手段和阿里巴巴强大的营销能力,天弘增利宝成功实现了以小博大,成为首支国内基会史上突破千亿关口的基金,在全球货币基金中排名51位。

D.克里米亚公投后第二天,俄罗斯民众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收听收看了普京总统在克里姆林宫的讲话和签字仪式。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自古以来,文艺中“实”与“虚”的调配,是一门颇费心思的技巧。

,,,,,,一篇文,一幅画,倘若太“实”了,反而会失去神韵。

①“实”中有“虚”或“虚”中有“实”,在中国古代诗文和绘画作品中极为常见。

2018年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年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网络文学在中国的兴起、发展、繁盛,不过短短的二十年时间,但网络文学已然成为当下最具时代特色、最富有活力的大众文学样式。

作为通俗文学的网络文学对应的是“纯文学”,作为大众文学的网络文学对应的是“精英文学”,作为借助互联网媒介传播的网络文学对应的是“纸媒文学”。

网络文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应时代而生。

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不足,需要以传统文学为参照系,有效对接文学传统,与传统文学融合是中国网络文学提升内在品质、扩大世界影响力的出路。

与中国现代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是“轻”的文学,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讲述奇人奇事,叙述人物的困境和愿望的实现,故事跟着人物走,人物跟着理想走。

与纸媒小说相比,网络连载几乎受篇幅限制,拓展了网络小说的内容空间。

它们将故事的戏剧性和曲折性扩大了,主角处在各种矛盾与困境中,一步步地成长,不用隐喻,不跳跃,不用读者猜谜,将所有的场景、对话,所有的故事过程,如实道来,一点点地展示给读者,把读者带到快乐阅读的体验之中。

与那些在文学期刊上发表的小说相比,网络小说故事性强,结构显得简单,人物形象类型化,人生含量与艺术含量相对要稀薄,更注重娱乐性,风格上轻松、明朗,充满谐趣。

网络小说对接了中国古代“小说是劝人的”传统,承载基本的道德价值观,是非判断分明,包含仁义礼智信、善恶有报、有情人终成眷属等正能量价值观。

但网络小说并没有停留在古典的道德价值观上,而是和现代小说相通,融入现代的价值理念,表现个人勤奋努力的意义。

网络小说常见的主角“升级”“逆袭”的人生道路,既是对读者愿望的满足,也是一种时代内在精神肌理的体现。

网络小说讲述的多是奋斗者的故事,也都是有尊严者的故事,设定世界以人物为中心存在。

网络小说要吸引读者,常采用一些基本的故事套路。

这些套路是通俗小说模式的有效运用,是符合读者阅读心理的。

宜春市高三高考模拟第一次测试语文试卷

宜春市高三高考模拟第一次测试语文试卷

宜春市高三高考模拟第一次测试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6分)1. (6分) (2018高一下·南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今,一个尚未来得及收入《汉语大辞典》的新词儿——“自媒体”大热,由此产生一大批“自媒体人”。

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

在汉代,宫廷文学侍从官得到重视,朝廷往往向民间征招“笔杆子”,优秀的还给官当。

贾谊、司马相如、杨雄、东方朔、枚皋、张衡、蔡邕这些汉代词赋名家,当初都是这样的“笔杆子”。

可是,古代既没有稿费制,更无广告分成一说,玩自媒体靠什么获取报酬?靠“打赏”。

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打赏而来。

首开打赏先河的是汉代,如汉代四川才子王褒便屡被打赏。

据《汉书·王褒传》,王褒文章文采飞扬,汉宣帝刘询听说后,将他征召入京,常将他和张子侨俩人带在身边,“所幸宫馆,辄为歌颂”。

但文章并不是白写的,汉宣帝会根据文章的质量进行打赏,即所谓“第其高下,以差赐帛。

唐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已出现,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一条创收的渠道。

稿费在古代通称“润笔”。

在唐朝,不少文人已能获得很高的润笔。

如当时文化名人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便可拿到巨额稿费。

尤其是韩愈,他最擅长写墓志、碑文,高的话一篇碑文就能拿到“(黄)金数斤”,时人曾讥之为“谀墓金”。

看来,为了拿到润笔,韩愈在志文中未少用阿谀奉承之词。

其实,“谀墓受金”韩愈并非第一人,这一词最早使用在东汉末文人蔡邕的身上,由此可见,润笔早在汉代即已存在。

“写软文”被一些现代媒体人视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创收手段,殊不知古代文人早就开始玩这一套了,到明清时手法已颇老到。

所谓“软文”,就是根据对方需要而创作、发布的形象宣传、广告、美言性质的文章。

古代最早最出名的一篇“软文”,是出自汉代才子司马相如之手的《长门赋》。

宜春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阶段检测试卷

宜春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阶段检测试卷

宜春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阶段检测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许多人对个人信用“黑名单”不以为意,但银行信用黑名单实施以后,人们才知道它的厉害,上了这个“黑名单”,与银行打交道真是寸步难行。

B . 陈教授的这篇文章不仅把早已过时观点奉为经典,而且空发议论,判评时政,牢骚太盛,观点极为偏激,实在是不刊之论。

C . 该镇距县城不远不近,没有优势,没有特色,再怎么想发展,面临的局面却总是让人不尴不尬,无论是目标招商还是外出引资,总是底气不足。

D . 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必须坚持“常”“长”二字,一个是经常抓,一个是长期抓。

2. (2分) (2017高二上·长春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网络词语“刷朋友圈”表达的其实是“看朋友圈”的意思,“刷”这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看”的动作,加大了表达的趣味性。

B .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标志着“南京1937”真正成为人类记忆的一部分。

C . G20峰会,首先要考虑采取措施确保全球经济治理更加高效,促进国际贸易投资,完善包容关联紧密的经济部署以及处理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等。

D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在借鉴西方城市规划经验的基础上,城乡封闭住宅小区的内部道路被要求逐步对外开放。

3. (2分) (2017高一上·徐州期中) 下列诗句与“云边雁断胡天月”对仗工整的一项是()A . 塞上燕脂凝夜紫B . 陇上羊归塞草烟C . 夜来清梦绕西城D . 帘外春寒赐锦袍4. (2分) (2017高一下·兰州期末)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大学综合排名存在难以避免的不合理性,①与大学办学质量水平密切相关的校园历史文化积淀、教学管理、学生工作②后勤服务等等,都难以通过显性的数据来表达,具有特别重要性的教学质量③难以量化。

宜春市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考试试卷

宜春市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考试试卷

宜春市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4分)1. (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随着网红经济的出现,短视频成为网红经济中重要的传播媒介。

在中国的短视频市场上,快手、抖音、秒拍、火山、小咖秀________。

这些新业态的涌现,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巨大商机,还“调剂”着大众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新业态________,恰可说明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充满无限生机,孕育无限可能。

但由于绝大多数用户并非专业人士,所以,制作的短视频趋于平庸化,这也________。

但只要走向粗俗、甘于庸俗、沦为恶俗,就会挑战法律底线,违背公序良俗,所以值得警惕。

众所周知,目前有大量年轻人活跃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如果对“三俗”内容听之任之,对错误的价值观放任自流,那么,()。

因此,治理短视频乱象,监管部门重任在肩、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纷至沓来风生水起无可厚非责无旁贷B . 络绎不绝声名鹊起无可非议义不容辞C . 纷至沓来声名鹊起无可厚非义不容辞D . 络绎不绝风生水起无可非议责无旁贷(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但只要走向粗俗、甘于庸俗、沦为恶俗,就会违背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所以值得警惕。

B . 但只要甘于庸俗、走向粗俗、沦为恶俗,就会违背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所以值得警惕。

C . 但如果走向粗俗、甘于庸俗、沦为恶俗,就会挑战法律底线,违背公序良俗,就值得警惕了。

D . 但如果甘于庸俗、走向粗俗、沦为恶俗,乃至违背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就值得警惕了。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三俗”内容泛滥,青少年的身心大受其害。

B . 就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短视频行业的发展。

C . 不仅不利于短视频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更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江西省宜春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西省宜春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语文试卷含答案

宜春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卷命题人:王晓声审题人:周小花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众所周知,人类知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人类开始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面对陌生的自然界,开始关心自然,了解自然.客观世界是什么构成的呢,古代的哲学家们以各自的智慧提出了水成说、火成说、原子说等等不同的回答.它们启发了后人,有的还为后来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深化了认识。

但由于世界的复杂性以及历史的局限性,它们都未能、也不可能最终说服所有的人.于是人们进而考察人对自然界认识的过程及其能力问题。

人是怎么认识客观世界的呢?人有能力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么?尽管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在不断发展着,然而只有自觉地掌握了这个过程,才能更好地推进这种过程。

然而正如同客观物质世界的纷繁复杂一样,人的认识活动也是极其复杂的。

尽管许多富有智慧的哲学家们对此作了种种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富有成果的见解,认识深化了,但同样未能,也不可能得到完全一致的见解。

于是人们进而研究争论不休的原因。

人有能力正确地表达并交流各自的见解吗?怎样才能保证人们正确地使用语言,以避免误解,促进正确的交流呢?20世纪的西方哲学以近百年的时间认真地探讨了这个问题,由此,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便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二个转向.但同样由于问题的复杂性,至今未能达成一致的意见。

这是白费口舌么?当然不是。

通过研究,人们的认识大大地深化了,许多哲学家发表了种种精辟的见解,同对也提出许多发人深思的问题,成果是十分丰富的。

江西省宜春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宜春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宜春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7题。

(每小题3分,共9分)千万年来,在中国的青藏高原生息着一种叫做蝙蝠蛾的昆虫。

这是一种体色褐黄,体表长有长毛的普通昆虫,如果不是后来的一系列遭遇改变了它们的生命轨迹,它们将在这远离尘世的世外桃源不为人知地自由飞翔。

就像许多蛾类生物一样,蝙蝠蛾在长出翅膀之前,也经过蛹状幼虫阶段。

蝙蝠蛾的幼虫极喜低温环境,它们生活在地表之下,以植物根茎为食。

当大雪飘飞的冬季到来时,它们纷纷潜伏于冻土层中。

春暖花开时节,气温不断上升,冻土解冻,蝙蝠蛾幼虫也随之来到土壤表层,并在四周筑起上下相连的隧道,以便活动取食。

经过4年的生长之后,蝙蝠蛾幼虫长出了双翅。

雌性蝙蝠蛾较重,只能边跳边飞,雄性蝙蝠蛾则可迅速飞行。

这些成熟后的蝙蝠蛾像它们的前辈一样,继续在高原上生息繁衍。

但是,如果蝙蝠蛾幼虫一旦和一种真菌相遇,生命的运行方向将被强行拐弯。

这种真菌就是虫草菌,它和蝙蝠蛾一样,也喜欢低温和高海拔。

虫草菌生活在地面,与地表之下的蝙蝠蛾幼虫原本井水不犯河水。

但是,当虫草菌的孢子随着雨水渗入地下后,如果机缘巧合,孢子恰好和蝙蝠蛾幼虫遭遇,便会黏附在蝙蝠蛾幼虫身上。

一旦有适宜的条件,孢子就会萌发出芽管,这些尖状的芽管通过蝙蝠蛾幼虫的口腔、气孔等一切有可能的通道侵入其体内,并在它的体内形成真菌丝。

真菌丝充分利用蝙蝠蛾昆虫体内的有机物质作为营养,在其体内迅速蔓延。

一种异物无端侵入体内且不断蔓延,小小的蝙蝠蛾幼虫为此烦躁、痛苦,它在人类看不见的地下苦苦挣扎。

最终,一切挣扎都是徒劳,它死了。

然后,风雪弥漫的冬天到了,一切又陷入无边无际的沉默与深睡。

但风雪之下的另一个生命却在顽强孕育,它不会因外界的严寒而停止既定的进程。

来年春天,又一次春暖花开时,原本潜伏在蝙蝠蛾幼虫体内的真菌丝一点点冒出了地面,它渐渐长成了一株紫红色的小草,顶端有一个菠萝状的囊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宜春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试卷(有答案)宜春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卷命题人:王晓声审题人:周小花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众所周知,人类知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人类开始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面对陌生的自然界,开始关心自然,了解自然。

客观世界是什么构成的呢,古代的哲学家们以各自的智慧提出了水成说、火成说、原子说等等不同的回答。

它们启发了后人,有的还为后来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深化了认识。

但由于世界的复杂性以及历史的局限性,它们都未能、也不可能最终说服所有的人。

于是人们进而考察人对自然界认识的过程及其能力问题。

人是怎么认识客观世界的呢?人有能力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么?尽管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在不断发展着,然而只有自觉地掌握了这个过程,才能更好地推进这种过程。

然而正如同客观物质世界的纷繁复杂一样,人的认识活动也是极其复杂的。

尽管许多富有智慧的哲学家们对此作了种种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富有成果的见解,认识深化了,但同样未能,也不可能得到完全一致的见解。

于是人们进而研究争论不休的原因。

人有能力正确地表达并交流各自的见解吗?怎样才能保证人们正确地使用语言,以避免误解,促进正确的交流呢?20世纪的西方哲学以近百年的时间认真地探讨了这个问题,由此,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便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二个转向。

但同样由于问题的复杂性,至今未能达成一致的意见。

这是白费口舌么?当然不是。

通过研究,人们的认识大大地深化了,许多哲学家发表了种种精辟的见解,同对也提出许多发人深思的问题,成果是十分丰富的。

应该指出的是:有一些问题之所以不能解决.是由于某些哲学家的看法的片面性的缘故。

譬如,人工语言学派要求语言交流的绝对正确性,这是不正确的,是一种绝对主义。

库恩的范式(语言)“不可通约性”的观点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它推进了人类对语言的认识的深化。

由于各人的立场、观点、历史条件、社会地位、知识水平、教育程度、经验阅历等等的不同,对于同一个语词或同一句话的理解是可以不一样的。

如对“质量”、“能量”等概念,不仅牛顿物理学家与相对论物理学家的理解不同,就是大人与小孩、中学生与大学生对它们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黑格尔曾说过:饱经沧桑的老者的训词,对于一个幼稚无知的儿童来说是难以完全理解的。

然而认为语言不能绝对正确无误地交流,并不等于否定语言相对正确地交流。

相对正确的语言交流还是可能的,尽管误解难免发生,但是误解还是可以设法减少或克服的。

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是同一种片面性的不同表现形式。

根据以上所述,作者认为,阅读和研究现代西方哲学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观点:既应充分肯定各流派的合理内容,又应看到由于观点、方法的问题而可能产生的种种缺点或不足。

同时,对于这些缺点和不足,也应有一个全面的观点:既要看到他们理论上的不合理性,又应看到这种不合理性背后可能隐含着的深刻的社会时代的意义。

(摘编自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哲学家们关于客观世界的构成说给往后科学的发展带来了宝贵的启示。

B.关心自然、了解自然是人类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后面临的首要问题。

C.古代水成说、火成说等非但不能使所有人信服,反而给世界带来了复杂性与局限性。

D.人类认识活动极复杂,纵然认识能力不断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见解也很难具有一致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工语言学派主张语言交流的绝对正确性体现出一种思想的片面性。

B.20世纪西方哲学因其语言学转向掀起了人们对言语表达问题持久、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C.文中黑格尔的话语形象地说明了在某种意义上,语言的交流具有“不可通约性”。

D.在人们的语言交流中,误解难免发生,但并不能由此否定语言的相对正确交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客观世界是什么构成的”到“人是怎么认识客观世界的”,这种变化反映出人类知识发展的前进过程。

B.在作者看来,阅读和研究现代西方哲学应具有全面的观点,学会以辩证思维看问题。

C.对某一语词的理解之所以具有相对差异性,主要原因在于各人观点立场、知识水平等的不同,文章认为这种相对差异性不属于“片面性”。

D.根据原文可推想,中医与西医虽语言体系有别却可相互沟通,这体现了语言的可相对正确交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l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4—6题。

移交约雷丁“休息!统统到校园去!”孩子们从两位女教师面前走过。

只见粗蓝布裤和绒线衫在你推我挤,几乎看不见面孔。

被踩得模糊不清的地板上立刻卷起一片尘土。

“又粗野,又可爱,这群毛孩子。

”老年女教师说。

“这两样我都会注意到的。

”青年女教师说。

“经过一些时间,孩子们就会反映出他们老师的精神结构。

”老年女教师说。

“这是她从一本教育学的厚书上读来的?”青年女教师心里想,“也许是昨天才读到的。

什么心理社会领域和循循善诱呀,或者早熟的冲突世界呀,或者鬼知道什么的。

很高兴,我能够第一次把这部书放进书架的最后一排。

第二次教师考试完结了,现在这些理论家可以从我的背上滑下来了。

她为什么不对我谈谈她的经验?是要证明她的知识丰厚吗?”“玛格丽特和托马斯在休息时不用到校园里去。

”老年女教师说。

这时青年女教师才注意到有两个孩子留在教室里。

女孩齐肘以下装上人造假手。

“先天残疾的孩子,”老妇人轻声地说,“她可以用假手像别人一样写字。

只不过她不宜到校园里去。

要是她摔了跤,假手摔坏了,是很费钱的。

托马斯是一个邻居男孩,陪着玛格丽特,在休息时给她做伴吧。

”“这儿的人真守旧啊!”青年女教师想,“为什么不取下那个孩子的假手,让她到校园去同所有其他的孩子一块儿玩呢?”“现在我要把我的橱移交给您,德根小姐。

”老年女教师指着墨绿色橱门说,“我这五十年来都使用这只橱。

”她用手抚摩一块浅黑色的痕迹。

“颜色在这儿起了泡。

这要怪一只鞭炮,”老年女教师说,“爱德温用一根线把它系在橱柜的钥匙上,在休息时把它点燃的。

喏,这儿的一些花瓶我也都赠给您。

”“千万别表示反对,”青年女教师心里想,“我今天就可以通知看守人,叫他把这些打扫干净。

”“不过我得把纪念品带走。

”老年女教师说,“您瞧见中间的抽屉了吗?里面尽是纪念品。

这一切都充满着回忆啊。

”青年女教师注视老年女同事把东西一件一件地从抽屉里取出来,放进她那空的大公文包里。

其中有一块污秽的淡红色的心,一只木制的拆启信封的刀,一只打着活结的人造小花球。

从那两个孩子的角落里传来叫嚷声。

女教师们转过身去一看,原来是那个先天残疾的孩子用假手打男孩的头。

“喂!”老年女教师喊道,“托马斯,朗读一点什么给玛格丽特听吧。

”她对青年女教师说:“玛格丽特有时显得不耐烦。

这并不奇怪,我们只好原谅她。

”老年女教师继续在放纪念品的抽屉里翻找。

青年女教师走到窗口边去。

“好啦,我收拾完了,”老年女教师说,“德根小姐,您可以接收这只橱了。

祝您领导班级成功。

我早说过,他们统统是可爱的孩子。

您得注意,您放纪念品的抽屉很快就会装满的。

”“再见,孩子们!”老年女教师大声说。

“再见,埃尔韦特小姐。

”孩子们说。

青年女教师在老年女教师的身后关上门,走到橱边,橱还是开着的。

这时她发现橱子的最底层一格抽屉里有只铁皮盒,盒里装满了纸条。

女教师读最上面的一张纸条:“埃尔韦特,灰色老乌鸦,你滚到梅勒去吧。

”在第二张纸条上有如下的韵句:“啊,老天爷。

请,请您惩罚老埃尔韦特!”其余的纸盒上也都写着类似的咒骂语句。

是用各种文体写的,绝大多数都写得整齐清洁,就和老年女教师给他们写的那样。

青年女教师砰的一声关上铁皮盒,向门口跑去。

“埃尔韦——小姐!”她中断了喊叫。

她本想喊:“埃尔韦特小姐,您还忘掉了一点东西。

”但她又反过来想:“为什么我还让她负担这只铁盒呢?也许是她故意留在这儿,留在这最底层的抽屉里的吧?可是这么多的纸条比花瓶还多。

”青年女教师把铁盒放进那个空的放纪念品的抽屉里去。

“这是基石。

”她想。

“休息完了,小姐。

”托马斯说。

青年女教师没有注意到铃声响了。

(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德根并不愿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教育理论在她看来是“鬼知道什么”的东西,埃尔韦特的一些观点她也不以为然。

B.“又粗野,又可爱,这群毛孩子。

”从埃尔韦特对孩子们的评价可以看出她了解并热爱这群孩子,能包容他们的缺点。

C.小说对德根主要采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这既符合她不便多言的年轻教师身份,也便于展现其心理意识的变化。

D.短暂的课间休息时间,简单的物品移交过程,小说以小见大,通过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作者对教育问题的思考。

5.小说塑造青年女教师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答:6.留下铁盒,是埃尔韦特有意为之吗?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5分)答:(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对话杨庆祥: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访谈嘉宾:杨庆祥(评论家、学者、诗人)凤凰文化:是怎么想要提出“新伤痕文学”这个概念的? 杨庆祥:首先,我已经注意到了有大量的作品在书写“改革开放”这段历史,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涉及伤痕的问题。

这些作品包括前辈作家余华的《第七天》,阎连科的《炸裂志》和最新的作品《日熄》,还包括大量青年作家的作品。

另一方面我又发现整个批评界或者说整个文化界并没有对这种倾向作出一个非常准确的判断。

只是从非常简单的社会学角度——比如“70后”“80后”等等——来划分的。

我恰恰认为中国当下所谓“50后”“60后”“70后”“80后”甚至“90后”“00后”其实都是同一代人,他们都在面临整个中国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伤痕或阵痛。

他们分享了共同的心理结构和情感结构,在他们的表达里面有共同的诉求。

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新伤痕文学”之所以出现的重要历史语境,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

凤凰文化:既然今天主要聊“新伤痕文学”,那我们先从“旧”的伤痕文学说起。

伤痕文学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文革”的历史创伤),它是一个比较短命的文学现象,当时比较重要的作品如《班主任》《伤痕》,现在看起来是文学史价值大于文学价值的。

那么属于“新伤痕文学”范畴的文学作品,也会具有相似的局限或者说遗憾吗?杨庆祥:八十年代的旧伤痕文学有个很大的局限,对事件的描述大于对人的描述,这就导致它变成一个非常短暂的潮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