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例小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小肠间质瘤临床诊治分析(附24例报告)
我 院 2o 00年 5月 至 中伴 小 肠 系 膜 淋 巴 结 转 移 3例 。
小 肠 病 变 者 常 行 小 肠 插 管 造 影 。本 组
20 0 6年 5月 收住 小肠 间质 瘤 2 4例 。 1 治疗 及 预后 . 3
2 1例位 于 空肠 及 检 出 率 为 2 . (/ 4 。 国 外 报 道 腹 86 4 1 ) %
【 关键词 】 小肠肿瘤 ; 间质瘤 ; 诊断与治疗 【 中图分类号 】 R 3 .2 7 53 +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7 — 8 0 2 0 )9 0 1 — 2 6 1 00 (0 7 0 — 7 7 0
肿 瘤 位 于 十 二 指 肠 难 以 发 现 小 肠 的病 变 ;小 肠 镜 操 作 困
3 ~ 6岁 , 27 中位年 龄 5 。临床 表现 上 ,并将供 给病变肠 管小肠血管根 部 例 , 出 3例 . 腹 部 肿 块 、 肠 梗 阻 0岁 检 以 小 以消化 道 出血 为主 1 , 6例 小肠梗 阻 5 离 断 。 例 位 于 十 二 指 肠 水 平 部 者 因 肿 为 表 现 者 在 C 3 T上 表 现 为 肠 套 叠 征 例, 腹部肿块 3例 。术前 1 9例行 胃镜 瘤 不 大 ,行 包 括 周 围正 常 肠 壁 组 织 的 象 。 以 消化 道 出 血 为 表 现 的小 肠 间 质
维普资讯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临床病理。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9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诊治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
结果9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症主要发生部位为胃部及小肠,表现为腹部胀痛、肠道出血以及腹部肿块等症状。
对92例患者进行病理学诊断发现,良性肿瘤、潜在恶性肿瘤、恶性肿阳性瘤的患者例数分别为51例、21例、20例。
经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CD34患者79例(85.87%),CD阳性患者83例(90.22%)。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117床症状表现并无特异性,并且依靠手术前的确诊率较低,临床诊断过程中可以将CD34、CD117作为诊断指标,可以通过局部切除手术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予以治疗。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诊治;临床病理;分析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常见于消化道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一般发生在患者胃部和小肠,高发于50岁以上的人群,尤其是55岁至65岁多发,无明显性别差异。
该疾病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并且临床表征并无特异性,因而诊断发现较为困难。
基于此,本次探究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诊治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20年8期间收治的9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48例、44例,年龄在45岁到83岁,平均年龄(62.14±4.82)岁。
92例患者当中,肿瘤发生于胃部、结肠、食管、小肠的例数各为66例、8例、2例、16例。
入选标准:(1)所有患者均为我院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存在腹部包块、腹部胀痛、消化道出血、肠梗阻、贫血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表现,临床资料完整;(2)精神意识均正常,无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以及其他重大疾病,无手术禁忌症;(3)患者均知晓本研究,并签字确认;(4)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
胃肠道间质瘤22例临床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22例临床分析袁家宾(济宁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提 要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
方法 对我院普外科自1999年10月至2006年10月间经病理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2例胃肠道间质瘤得到了病理确诊和及时的手术切除治疗,起源于胃12例,小肠8例,直肠1例,结肠1例。
临床表现:首先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引起的贫血、呕血或黑便,其次为上腹部疼痛不适,还有一些病人表现为急腹症(如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等)。
胃肠造影、CT及胃肠镜检查有助于对该类疾病的诊断,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10~7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8个月。
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不同于其他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手术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方式,伊马替尼(格列卫)作为分子靶向治疗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治疗;预后;伊马替尼 胃肠道间质瘤(G astrointestinal st romal tumor s,GIS Ts)虽然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肿瘤,近年来对它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
GISTs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它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与其他胃肠道常见肿瘤相比有其特殊性。
我院普外科手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22例,对其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自1999年10月至2006年10月,我院普外科共收治胃肠道间质瘤患者22例。
其中,男性10例,女性12例,年龄19~82岁,平均49岁。
起源于胃12例,小肠8例,直肠1例,结肠1例。
22例患者均有临床症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10例,消化道出血8例,消瘦2例,肠梗阻3例,上消化道穿孔1例,贫血4例,发热3例,腹腔内大出血1例。
术前辅助检查:胃间质瘤上消化道造影诊断阳性率为(7/8)8715%,胃镜的阳性率为(9/10)90%,腹腔C T的阳性率为(11/11)100%;小肠间质瘤的小肠造影阳性率为(3/6) 50%;纤维结肠镜对大肠部位的间质瘤发现阳性率为(2/2) 100%,但无论是纤维胃镜或结肠镜,其内镜活检的病理阳性率均低,确诊(2/12)1617%。
23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23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可能起源于胃肠道的多潜能间充质细胞。
长期以来一直被诊断为消化道平滑肌(肉)瘤或(恶性)神经鞘瘤。
随着免疫组化开展,国内近年来报道的GIST病例逐渐增多,临床上对GIST的认识不断加深,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7年8月收治的GIST 23例,探讨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征,免疫组化及治疗方法。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3例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35~74岁,平均57.2岁;50岁以上16例(69.5%),40岁以下仅2例,所以病例诊断均经手术及病理结果证实,23例患者中胃间质瘤13例(56.5%),小肠间质瘤5例(21.7%),结肠间质瘤3例(13.0%),食管间质瘤2例(8.69%)。
1.2临床表现:10例有腹部疾病或不适,6例有消化道出血(黑便),4例有腹部肿块,1例以肠梗阻入院,2例进食后有烧灼感,行内窥镜检查发现。
1.3辅助检查:本组23例GIST中,术前有8例B超检查提示:腹腔胃体实性肿瘤,10例胃镜检查,其中8例诊断为溃疡、息肉、平滑肌瘤,3例活检病理诊断考虑GIST,建议手术治疗。
1.4病理形态学观察:(1)巨检:肿瘤直径0.8~15 cm(平均6.2 ㎝),病变位于黏膜下层、肌壁内层或浆膜下层,多数肿瘤境界清楚,呈卵圆形结节状或分叶状,切面灰白、灰红色,呈实性或囊实性。
良性者均为膨胀性生长,未见坏死等继发性改变,交界性可膨胀性生长或浸润性生长,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可伴坏死。
(2)镜检:肿瘤细胞形态有2种,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界限不清,细胞质丰富,淡嗜伊红,细胞核呈卵圆或短梭形,可见核端空泡,瘤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或车轮状排列,间质常见玻璃样变性。
上皮样细胞大多细胞边界清楚,胞浆丰富,可呈嗜酸性、嗜碱性或透明样,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瘤细胞排列成弥漫片状、小巢状或腺泡状。
20例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及诊治分析
2 22
Tai dJ i i Me .Ma 0 7 o 3 o 3 nn r2 0 ,V l 5 N
2 O例 胃肠 间质瘤临床病理及诊治分析
薛 志杰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肿瘤
曹 雅静
免疫组织化学 诊 断 治疗
石木兰闭G S IT诊 断及 良恶性判断标准 , 结合光镜和免疫组 化
蛋 白阳性率仅为 2 .%, 3 5 符合 G S IT免疫 组化表达的特征。据
此 ,笔者认 为 C 1 D17和 C 3 D 4阳性 可以作为 G S 特定 的诊 I T 断标 志。 但本组资料显示 . 良恶性 G s IT的免疫表 达型基本相 同。 因此 , 免疫表 型不能作为 G s IT良恶性的判断指标 。目前 , GS IT的组 织学恶 性指标 以肿 瘤大小 和核 分裂相 最为重 要 。 有资料表 明 , 当肿瘤 直径 > m, 分裂 > 5c 核 5个/ 0H 5 P时 即认
GS IT的 概 念 是 由 Mau 和 Cak 于 1 8 年 根 据 肿瘤 的 zr l r 93
分化 特征 而 提 出。 19 9 8年 , i m等【 现人 G S Hr o 4 】 发 IT中存 在 c kt — i基因功能获得 性突变 ,随之 出现 c kt 体 即 C 17 — i抗 D 1,
例 , 年者 3例 , 5 7年者 1 ( 例 该例患者已行 3次手术 ) 4例存 。
活至今 1 。1 O年 2例术后经腹部 B超 或 C T随访 检查证实 复 发和转移 . 中 5 其 例行再 次手 术。首次术后复发和转移 的时 转 移 . 但 最终
方法 1 资 料 与 方 法
本组 2 O例 中良性 3例 . 肿瘤平均 直径为 41 m; 在恶 .e 潜 性 1 2例 . 肿瘤 平均 直径 62c 恶性 5例 , . m; 肿瘤 平均直 径为 1 .c 0 m。2 9 0例中 , 术后存活 1 年者 3 , 例 2年者 4例 , 3年者 5
小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与治疗
1 1 一般资料 : . 本组男性 7 , 例 女性 6例 , 年龄 3 ~6 2 6岁 , 平均 4 . , 8 2岁 肿瘤位于 空肠 9例 , 回肠 4例 。发病 至就诊 时间 3个月 ~2年。其 中 2例为 外 院手术 后分 别于 8 1 、4 个 月复发而再次手术。I 临床症状 主要为 : 腹部包块 、 腹部疼
【 关键词】 小肠肿瘤 ; 病理学 ; 临床 ;结 果 :Dl7阳 性 10 (3 1 )C 3 C l 0 % 1 /3 , D 4
胃肠 道 间质 瘤 ( at its nl t ma tmo , g s o et a s o l u r rn i r
影像 检查手 段 广 泛应 用 有关 。小 肠 间 质瘤 无特 异 症状 , 期 者可 无 任何 症状 和 体征 , 症状 者也 为 早 有 非特 异性 。常表现 为腹痛 、 便血 、 腹部包块 等 , 以上 症状 可单独 出现 或并 存 。本 组患 者 首 发症 状依 次 为 大便带 血 6例 , 腹部不 适 4 。 例 32 病 理 学 特 征 : S . GIT基 本 形 态 为 梭形 细胞 和 上皮样 细 胞 , 据 其 比例 不 同 可分 为上 皮 样 细 胞 依
无压痛 。实 验室检查 : 血红 蛋 白<9 /, 2例 , 有病 0g t有 所
例血清肿瘤 标志物 甲胎蛋 白( F 、 A P)癌胚抗 原 ( E 等均 C A) 在正常范 围。
12 影像 学检查 : . 胃镜检查或 结肠镜检查 均无 阳性 发现 :
全消化道造影阳性结果 4例, 表现 为小 肠黏膜 下半 球状 隆
起, 基底宽阔的充盈 缺损 , 面黏膜光滑无破 损 , 部肠 腔 表 局 狭窄。所有患者术前行 B超 、 T检查 ; 部 B超检查 5例 C 腹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胃肠道的间质细胞中。
本文将就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并探讨其在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一、临床病理表现GIST的临床病理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等。
在组织学检查中,GIST可出现不同类型的细胞形态,如上皮样、梭形细胞、纤维母细胞等。
此外,核分裂象是GIST判定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核分裂象越多代表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
二、分子生物学特征GIST主要是由于KIT基因或PDGFRA基因的突变引起的。
这两种基因是编码酪氨酸激酶受体的基因,它们的突变会导致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促进细胞的不受控制增殖。
因此,在GIST的临床病理检查中,对KIT和PDGFRA的免疫组化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检测到这些基因的突变,可以选择靶向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三、免疫组化检测免疫组化检测是一种通过标记特定抗原来检测组织切片中蛋白质表达情况的方法。
在GIST的免疫组化检测中,主要是针对KIT和PDGFRA进行检测。
免疫组化染色会将目标抗原标记为不同颜色,并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结果。
正常情况下,KIT和PDGFRA在胃肠道的间质细胞中表达正常,而在GIST中则会出现阳性染色反应。
免疫组化检测不仅对GIST的诊断有重要的帮助,还能为治疗选择提供依据。
在免疫组化检测中,如果发现GIST中KIT和PDGFRA的表达水平高,那么可以选择使用相关的靶向药物治疗。
例如,Imatinib是一种靶向KIT和PDGFRA的药物,对于表达高水平的患者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
四、临床意义和未来展望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对GIST的病理形态特征、分子生物学特征和免疫组化检测的综合分析,可以准确定位肿瘤的类型、恶性程度和预后情况,为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准确的依据。
未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进一步发展,对GIST的病理分析还有更深入的研究空间。
小肠间质瘤9例临床病理分析
小肠间质瘤9例临床病理分析小肠间质瘤9例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免疫组织化学。
方法回忆性分析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预后等相关因素。
结果9例小肠间质瘤中,危险程度极低1例,低度2例,中度2例,高度4例。
镜下肿瘤细胞多数为不同形态的梭形细胞。
梭形细胞可呈编织状排列,或无明显的排列结构。
局部肿瘤细胞除梭形细胞外,夹杂片状或灶性上皮样细胞。
局部小肿瘤在内的肿瘤中胶原丰富,细胞稀少。
常见核旁空泡,血管周玻璃样变可伴黏液样变。
免疫表型CD117阳性、CD34阳性、局部SMA阳性,局部S-100弱阳性。
结论GISTs常发生于胃肠道,小肠GISTs恶性程度最高,恶性程度与肿瘤的大小、核分裂象有密切关系。
细胞增殖活性Ki67增殖指数越高,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胃肠间质瘤现在被用来代表一组特殊的肿瘤,这些肿瘤构成了胃肠道间叶性肿瘤的大局部。
这些肿瘤包含了大局部曾被命名为平滑肌瘤、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平滑肌母细胞瘤以及平滑肌肉瘤等胃肠间叶性肿瘤。
GIST细胞在免疫表型上多具有CD117的强表达,联合CD34的检测对间质瘤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本文现报道9例小肠GISTs,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忆性复习,并结合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对该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预后进行分析和探讨。
1 临床资料选择2005~2021年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病理科诊断的9例小肠GISTs,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4μm厚切片,石蜡包埋,行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光镜检查。
免疫组化采用SP法,所用一抗和SP试剂盒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所用抗体包括CD117、CD34、Ki67、SMA、S-100,操作步骤均按说明进行,抗体标记结果以细胞或细胞质,胞核着棕黄色为阳性,均以试剂公司提供的阳性片提供的阳性片作为阳性对照。
2 结果2.1临床资料9例患者年龄41~74岁,平均61岁,男女之比为1.1:1。
24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及临床应用
24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及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学特点及诊断要点,为临床判断GIST的良、恶性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6月至2010年10月漯河市郾城区人民医院及漯河医专二附院外科手术切除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间质瘤24例的资料。
结论 GIST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
CD117和CD34阳性标记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免疫标记物。
GIST的恶性程度与肿瘤是否出血坏死、大小、核分裂数密切相关,而与发生部位、性别、年龄、免疫表型无关,免疫表型与肿瘤部位也无关。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病理免疫组化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组具有非定向分化的、具有不同特征和生物学行为的消化道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
其形态多样,排列结构多样,与胃肠道典型平滑肌瘤、神经鞘瘤较难鉴别。
本文通过对24例GIST组织学观察并结合免疫组化检测进一步探讨GIST的形态学特点以及诊断要点。
1 资料与方法收集分析自2002年6月至2010年10月漯河市郾城区人民医院及漯河医专二附院外科手术切除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间质瘤24例的资料。
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4μm),HE染色,光镜观察。
免疫组化染色应用SP法,设阳性及阴性对照。
本组4例诊断为低危险度GIST,体积较小,切面呈编织状,均一,无坏死。
11例诊断为高危险度GIST,体积较大,切面质地细腻或呈鱼肉状,其中6例见出血和坏死,5例见核分裂象增多。
9例诊断为中等危险程度GIST,其中4例见出血,但均无坏死。
注:a小肠肿瘤侵袭行为的大小阈值也许比其他部位小1~2cm。
免疫组化结果判断及分型:肿瘤细胞胞浆呈棕黄色,阳性细胞>10%者判为阳性表达,不表达或阳性细胞<10%者判为阴性表达。
分型以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区分,若SMA部分阳性为GIST伴平滑肌分化,S-100部分阳性为GIST伴神经分化,如果SMA和S-100均阳性为GIST伴双向分化,均阴性则为纯间质瘤。
胃肠道间质瘤30例临床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30例临床分析目的:研究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诊断以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采用资料回顾性方法,针对其临床病理进行分析,并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117、DOG1、CD34、CD68、SMA、S-100、desmin以及Ki-67的表达以及治疗效果。
结果:所选取患者均为肿块单发,且经CT扫描之后,误诊9例,误诊率为30.00%,术前诊断恶性肿瘤5例,胃部平滑肌肿瘤4例,经随访治疗,其中由于肝转移死亡3例,治愈率为90.00%(27/30)。
病理诊断: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肿瘤平均直径为(12.2±0.8)cm,免疫组化为CD117、DOG1、CD34、CD68、SMA、S-100、Ki-67表现为(+),desmin表现为(-)。
结论:针对胃肠道间质瘤进行病理诊断需开展免疫组化、基因检测综合判断,同时还要CT影像学检查辅助,为术后治疗存活率提升提供相应保障。
标签:胃肠道间质瘤;临床治疗;病理诊断;鉴别胃肠道间质瘤是临床治疗中常见的一种间叶源性肿瘤,主要是因为特异的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或者血小板生长因子突变,从而造成上皮样细胞与梭形细胞形成形态结构异质性肿瘤[1]。
胃肠道间质瘤和胃肠道外间质瘤的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相类似,只是其来源不同,胃肠道外间质瘤来源于腹腔或者腹膜后的软组织,其和浆膜面与胃肠壁的关系不大[2]。
胃肠道间质瘤比胃肠道外间质瘤更常见,并且近几年来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人数日益增多,虽然两者的病理学形态比较类似,但是两者的免疫组化和良恶性参考指标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进一步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有益于腹腔软组织肿瘤临床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采用资料回顾性方法,针对其临床病理进行分析以及治疗效果统计,现报道如下。
28例小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28例小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李玥,方海明,胡祥鹏,唐敏,章礼久(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安徽合肥230601)摘要: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SIST)临床病理特征,以期指导SIST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普外科及术后病理确诊的SIST病人的一般资料、影像学特征、术后病理等临床资料,依据胃肠间质瘤(GIST)恶性潜能分级标准(改良的 NIH标准)进行危险度分级。
采用x2检验(F l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高度危险组与中低度危险组临床特征之间的差异。
结果 共28例SIST人选,男性占60.7% (17/28),女性占39. 3% (11/28),平均年龄(50. 8 ± 14. 9)岁,SIST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首 发症状有:体检发现腹部包块7例,消化道出血7例,慢性腹痛9例,急性腹痛5例,以空肠、十二指肠、回肠多见。
16例高度危 险性(57. 1% ) ,12例中低度危险性(42.9% ),高危组急性腹痛比例明显高于中低危组(P <0.05),中低度危险组出现消化道 出血比例明显高于高度危险组(P <〇.〇5),两组年龄、性别、慢性腹痛、腹部包块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B超检查对SIST 的检出率不高,CT检出率高于B超。
高危组CT检出率明显高于中低危组。
结论SIST首发症状以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慢性腹痛多见,高度危险性多见,不同恶性程度SIST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存在差异。
CT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B 超,SIST首选手术切除,疑诊SIST应及早手术探查。
关键词:小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诊断;CT; B超doi :10. 3969/j. issn. 1009 - 6469.2017.08.010The analysis of clinical pathological featuresand diagnosis of small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 a review of 28 casesLI Yue,FANG Haiming,HU Xiangpeng,TANG Min,ZHANG Lijiu(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The Second Hospital of A nhuiMedical University,Hefei,Anhui230601,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pathological feature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mall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SIST) .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with SIST which were confirmed by surgery and postoperative pathology that was performed from Jan. 2011 to Jan. 2016. Risk was assessed according to the GIST of malignant potential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improved NIH dangerous grading standard). Chi-square test( Fisher,s exact probability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sis the difference of clinical features between high risk and moderate-low risk group of SIST. Results Total 28 cases were enrolled, male was 60. 7% ( 17/28),female was 39. 3% (11/28),the mean age was 50. 8 ± 14. 9 years.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SIST were non-spe- cific,initial symptom as follows : abdominal masses found by physical examination was 7 cases,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was 7 cases, chronic abdominal pain was 9 cases,acute abdominal pain was 5 cases. The most common predilection sites of SIST were jejunum,duodenum and ileum,respectively. 16 cases were high risk SIST(57. 1% ) ,and 12 cases were moderate-low risk SIST(42. 9% ). The incidence of acute abdominal pain in high-risk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low and medium risk group,whil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more commonly in low and medium risk group(P <0.05).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ge,gender, chronic abdominal pain, abdominal mass between two groups. Spiral abdominal CT in diagnosis rate marked higher than that of B-type ultrasound. Spiral CT detection rate and diagnosis rate for high-risk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for middle or lower risk SIST.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SIST are non-specific,the starting symptoms may be as follow:abdominal m ass,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chronic abdominal pain, and its early diagnosis is difficult. Howev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clinical symptoms, sign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bdominal imaging in different degree of malignant SIST, spiral abdominal CT scan hasmore higher value in diagnosis of SIST than that of B-type ultrasound. SIST preferred surgical resection, when SIST was suspected, early surgical exploration should be done.Key words:Small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Clinical pathological features;Diagnosis;CT;B-type ultrasound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408085M H178)通信作者:章礼久,男,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消化道肿瘤的临床研究,E-mail:Zhang l i j i u6336@163.C〇m小肠间质瘤(SIST)是一种少见的具有潜在恶 性的肿瘤,占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31 %,SIST起 病隐匿,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有一定难 度,其预后与恶性程度密切相关[1],加之其解剖部 位的特殊性,以及检查方法的局限性,十分容易造 成SIST的误诊。
胃肠道小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胃肠道小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摘要目的研究胃肠道小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胃肠道小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结果临床特征:发病部位在胃的几率显著高于食管、小肠、大肠;单发几率为82.14%,明显高于多发的17.86%;腹部疼痛的几率最高,消化道出血的几率最低。
病理特征:梭形细胞几率显著高于上皮样细胞和混合型,黏膜表面光滑几率高于糜烂几率;有钙化的几率低于无钙化几率,强回声几率低于低回声几率,且核分裂像数≤5个/50HPF的几率更高。
结论胃肠道小间质瘤患者可单发也可多发,好发于胃,主要症状为腹部疼痛,多数患者的风险较低,应及早干预治疗,预防病情恶化。
关键词胃肠道小间质瘤;病理特征;临床特征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指发生于胃肠道的间叶性肿瘤,根据肿瘤体积、发生部位、核分裂像数可以分成极低、低、中等以及高危险性[1,2]。
临床上将发生体积<2 cm的间质瘤称为小间质瘤,其发病率高,且无典型症状,一般表现为梭形细胞亚型,核分裂像数少,间质钙化或玻璃样变[3]。
目前关于胃肠道小间质瘤的病理特征、临床处理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争议,现回顾性分析本院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临床、病理特征。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56例胃肠道小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有完整的病例资料,均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其中男31例,女25例。
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51.0±14.5)岁。
1. 2 方法收集患者的相关病理资料(肿瘤细胞类型、黏膜表面、有无钙化、回声、核分裂像数)以及临床资料(单发或多发、临床症状、部位)。
2 结果2. 1 临床特征在发病部位上,发病于胃患者的几率为69.64%,远高于发病于食管、小肠、大肠的患者;病变数上,单发几率为82.14%,明显高于多发的17.86%;临床症状上,以腹部疼痛为主,消化道出血的几率最低。
小肠间质瘤内镜特征和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1296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0年第25卷第10期ModernDigestion&Intervention2020牞Vol.25牞No.10·论著·小肠间质瘤内镜特征和临床病理特点分析辛洪杰,王世豪,钱凯,黄康,杨秋玉,朱正文,吴伟浩,白杨 【摘要】目的 分析小肠间质瘤(SIST)的内镜特征、临床病理特点,为术前评估SIST预后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术前接受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病理诊断为SIST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内镜特征和临床病理特点,并计算无复发生存时间。
结果 纳入48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 18:1,40岁以上占比达81 3%(39/48)。
极低危组3例,低危组19例,中危组6例,高危组20例。
年龄、病程、血红蛋白、白蛋白、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术前D 二聚体水平与SIST侵袭危险度分级相关(P=0 003)。
原发部位以空肠(36例)为主,十二指肠(9例),回肠上段(3例),DBE经口路径SIST检出率明显高于经肛路径(P=0 004)。
免疫组化指标中,DOG 1、CD117及CD34在SIST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3 7%、72 9%,Ki 67增值指数表达与SIST侵袭危险度分级相关(P=0 001)。
中高危组SIST术后复发率为23 1%(6/26),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6 2%、84 3%和75 9%,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为68个月。
结论 SIST临床特征并不明显,术前D 二聚体水平可以协助评估SIST复发风险。
优先行经口路径DBE检查能保证SIST高检出率。
术后病理免疫组化检测仍是SIST确诊以及预后评估的金标准。
【关键词】 间质瘤;小肠;双气囊小肠镜;诊断;治疗;预后中图分类号:R574.5;R735.3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2159.2020.10.006作者单位: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通信作者:白杨,E mail:baiyang1030@hotmail.com基金项目:广东省胃肠疾病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胃肠疾病生物工程中心;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7B02029003)EndoscopicandclinicopathologicalfeaturesofsmallintestinalstromaltumorsXINHong jie,WANGShi hao,QIANKai,HUANGKang,YANGQiu yu,ZHUZheng wen,WUWei hao,BAIYangDepartmentofGastroenterology,NanfangHospital,SouthernMedical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515,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analyzetheendoscopicandclinicopath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smallintestinalstromaltumor(SIST)andprovideabasisforthepreoperativeevaluationoftheprognosisofSIST.Methods Theclinicaldataof48patientswhounderwentdouble balloonenteroscopy(DBE)andpathologicallydiagnosedasSISTbeforesurgerywereretrospectivelystudied.Theendoscopicandclinicopathologicalfeatureswereanalyzed,andtherecurrencefreesurvivaltime(RFS)wascalculated.time.Results Theratioofmaletofemalewas1.18:1,and81.3%(39/48)wereover40yearsold.Therewere3casesintheextremelylow riskgroup,19casesinthelow riskgroup,6casesintheintermediate riskgroup,and20casesinthehigh riskgroup.Therewerenosignificantdifferencesinage,courseofdisease,hemoglobin,albumin,platelets,andfibrinogenamongthegroups.ThepreoperativeD dimerlevelwascorrelatedwiththeSISTriskgrade(P=0.003).Thejejunumwasthemostcommonprimarysite,with36casesoriginatingfromit,9casesfromduodenum,3casesfromupperileum.ThedetectionrateofSISTbyoralroute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bytransanalroute(P=0.004).Amongtheimmunohistochemicalindexes,thepositiveexpressionratesofDOG 1,CD117andCD34inSISTwere100%,93.7%,and72.9%,respectively.TheexpressionofKi 67proliferationindexwascorrelatedwithSISTriskgrade(P=0.001).TherecurrencerateofSISTintheintermediate&high riskgroupwas23.1%(6/26),the1,3,and5 yearRFSrateswere96.2%,84.3%,and75.9%,respectively,andthemedianRFStimewas68months.Conclusion TheclinicalfeaturesofSISTarenottypical.ThepreoperativeD dimerlevelcanhelpassesstherecurrenceriskofSIST.PrioritizingtheoralrouteofDBEexaminationcanensureahighdetectionrateofSIST.PostoperativepathologicalimmunohistochemicaltestingremainstobethecriteriaforthediagnosisandprognosisevaluationofSIST.【Keywords】Stromaltumor;Smallintestinal;Doubleballoonenteroscopy;Diagnosis;Intervention;Prognosis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0年第25卷第10期ModernDigestion&Intervention2020牞Vol.25牞No.101297 小肠作为人体最长的空腔器官,占胃肠道总长的75%,黏膜覆盖面积达到胃肠道总面积的90%。
小肠原发胃肠间质瘤例临床病理分析
小肠原发胃肠间质瘤例临床病理分析小肠原发胃肠间质瘤是一种罕见的肠道肿瘤,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明确。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例小肠原发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病例描述:一位56岁的男性患者,在肚子左上侧出现不适,经过肠胃镜检查发现肠壁上有一颗肿瘤。
患者随后接受了手术治疗,随后经过组织病理学检测确诊为小肠原发胃肠间质瘤。
术后,该患者接受了放疗和化疗治疗,并获得了良好的恢复。
临床病理学分析:该患者的肠镜检查显示,小肠粘膜光滑,波浪状,但在粘膜下层内有一颗大小约为2cm的肿瘤。
手术后,肿瘤组织样本被送到病理学实验室进行诊断。
组织切片样本检测出,该肿瘤边界清晰,由梭形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两种类型的细胞构成,并发现肿瘤中有不规则的、分散的细胞质核,其大小和形状不均匀。
病理检查结果表明,该患者的小肠原发胃肠间质瘤属于低度恶性肿瘤,无转移瘤的痕迹。
讨论:小肠原发胃肠间质瘤是一种罕见的肠道肿瘤,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然而,一些研究表明该病病理学特征与其他类型肿瘤不同,通常由肌纤维母细胞、内皮样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等多种细胞类型组成。
病理学检测结果表明,该小肠原发胃肠间质瘤是由肌纤维母细胞和梭形细胞组成的。
对于小肠原发胃肠间质瘤的治疗,手术切除通常是首选方法。
然而,由于患者病情、病理变异和肉眼可见的切缘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小肠原发胃肠间质瘤的预后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化疗和放疗也可以用于治疗该病,但其有效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证明。
结论:在临床实践中,小肠原发胃肠间质瘤的确切诊断需要通过医生的多个检查和病理学分析得出。
对于该病的治疗,手术切除仍是首要选择方法,其他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心理健康,避免患者产生恐惧和不安。
未来应加强对小肠原发胃肠间质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并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改善该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26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断与病理分析
26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断与病理分析肖顺国【摘要】目的通过本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断与病理的病例分析,对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断以及病理特征加以分析.方法对26例病例进行手术切除手术治疗.通过运用回顾型的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术前检查、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胃肠道间质瘤主要发病于37岁到75岁之间,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在55岁左右.主要病发在胃(42.3%,11/26)和小肠(36.5%,9/26),结直肠的病发率较少(21.2%,5/26);其中良性有9例,潜在恶性的2例,恶性15例.肿瘤大小与良、恶性相关(P<0.05).CD34、SMA、S-100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21例(81%)、12例(46%)和7例(27%),其阳性表达率与肿瘤良、恶性不相关(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率与肿瘤的大小有关,4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较高,没有性别限制.【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2(010)022【总页数】2页(P78-79)【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诊断;发病率【作者】肖顺国【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妇幼保健院,毕节551700【正文语种】中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根据笔者从2010年4月~2012年5月所主治的2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的研究分析,患者的发病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7岁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岁左右;发病至就诊时间为4天到两年不等;男性案例16例,女性案例10例。
腹痛、腹胀9例(34.6%),黑便8例(30.8%),贫血7例(27%),腹部肿块、肠梗阻共2例(7.7%)。
1.2 方法 26例患者进行手术切除治疗。
其中:全胃切除2例,胃间质瘤组行胃切除7例,胃间质瘤近端胃部分切除术3例,远端胃部分切除术5例,联合脏器切除3例,1例行MILE手术,1例局部切除,直肠间质瘤2例,空回肠2例。
1.3 护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好术前心理指导。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研究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研究陈文彬;闫新玲【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21例确诊GISTs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GISTs主要发生在胃及小肠;内镜检查阳性率12.5%,腹部彩超或CT阳性率为37.5%;免疫组化显示CD117、vimentin的阳性表达率均为100%、CD34为71.4%、SMA为14.3%、S-100为19.0%.结论 GISTs是具有多向性分化特点的肿瘤,其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CD34和CD117阳性在诊断上有其特殊意义.【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7(015)026【总页数】2页(P64-65)【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临床研究【作者】陈文彬;闫新玲【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2;新疆乌鲁木齐市中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1]。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2年~2014年收治的21例GISTs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资料,总结其特征,旨在提高认识,为今后的病理诊断提供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1例均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确诊。
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36~73岁,平均57.6岁;50岁以上16例(76.2%),40岁以下仅2例;肿物均生长于消化道管壁内,向黏膜腔或浆膜外突出。
其中胃间质瘤12例(57.1%),小肠间质瘤6例(28.6%),结肠间质瘤3例(14.3%)。
1.2 临床表现及术前辅助检查:其临床主要症状为腹部疼痛不适9例,(42.9%),腹部包块4例(19.0%),有消化道出血(黑便)6例(28.6%),上述各主要症状之间可有交叉。
小肠间质瘤20例临床分析
小肠间质瘤20例临床分析
兰乃祥;张雷波;谭栋
【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8(37)4
【摘要】目的:总结小肠问质瘤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20例小肠问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为腹部疼痛11例,血便14例,伴贫血8例;发病时间2d至5年.确诊方式:血管造影检查8例,剖腹探查4例,腹部核素扫描(ECT)确诊小肠出血1例,术前CT、B超、MRI检查发现腹部包块3例,其他手术中无意发现4例,但均未能明确病因.手术方式:小肠间质瘤切除1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肿瘤无法切除行保守治疗1例.随访6个月至9年,除1例死于心脏痛,1例长期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Gleevec)症状缓解外,其余18例均存活,间质瘤无复发.结论:小肠间质瘤预后较好,但对不明原因的腹痛、消化道出血应及早行血管造影或手术探查,以避免误诊;Gleevec对晚期小肠间质瘤有较好疗效.
【总页数】2页(P446-447)
【作者】兰乃祥;张雷波;谭栋
【作者单位】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咸阳,712000;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咸阳,712000;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咸阳,7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小肠间质瘤57例临床分析 [J], 彭树松;崔建芳;刘霆;杨根欢;阳静;冷爱民
2.53例小肠间质瘤的临床分析 [J], 虞炜;赵旭辉;魏忠;戴寅
3.小肠间质瘤29例临床分析 [J], 王新;宁良树
4.小肠间质瘤14例临床分析 [J], 杨英;孙静;陈建平
5.伴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的小肠间质瘤1例及临床分析 [J], 崔海宏; 张振华; 秦锐; 王小鹏; 贾荣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肠道间质瘤21例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21例临床病理分析
王力;邸静
【期刊名称】《现代医药卫生》
【年(卷),期】2013(29)15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21 例GIST 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117 、CD34 、desmin 、Actin 、S-100 的表达情况.结果 GIST 发生于胃部15 例(71.4% )、空肠3 例(14.3% )、回肠1 例(4.8% )、肠系膜2 例(9.5% ).极低危险度4 例、低危险度7 例、中危险度6 例、高危险度4例.CD117 阳性表达率为95.2% 、CD34 阳性表达率为66.7% 、Actin 阳性表达率为33.3% 、desmin 阳性表达率为4.8% 、S-100 阳性表达率为9.5%,且均通过手术治疗.结论CD117 标记阳性是GIST 最重要的诊断依据.
【总页数】1页(P2343-2343)
【作者】王力;邸静
【作者单位】商洛市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陕西商洛,726000;商洛市第二人民医院
病理科,陕西商洛,7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及诊治分析 [J], 吴云川;王东
2.位于空肠和回肠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J], 陈涛; 徐超; 邹
龙
3.微小胃肠道间质瘤及其合并消化道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J], 刘振江; 张丽; 邴磊
4.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 [J], 张庆海
5.17例非胃原发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回顾 [J], 袁建伟;宣兰兰;张亚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肠间质瘤24例诊治分析
小肠间质瘤24例诊治分析
何起红
【期刊名称】《当代医学》
【年(卷),期】2012(000)034
【摘要】目的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进行探讨分析,并总结治疗经验。
方法将病理证实或经过手术确诊的24例小肠间质瘤患者在治疗时,对临床表现、病理结果和手术处理过程进行记录分析。
结果24例患者中有15例出现了消化道出血,其他患者出现了小肠梗阻及腹部肿块,其中位于十二指肠水平部4例,空肠12例,回肠7例。
在诊断治疗后随访5个月~2年,24例患者均健在且未有肿瘤复发和转移。
结论小肠间质瘤术前各项检查阳性率低,但对于出现反复大量消化道出血而原因不明,同时又被怀疑其表现来源于小肠者需及时对其采取剖腹探查,以避免长期误诊延误病情的治疗。
针对空、回肠间质瘤治疗,行根治性小肠切除术;十二指肠间质瘤且小者则行局部切除。
根据情况不同,应采取的切除措施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总页数】1页(P50-50)
【作者】何起红
【作者单位】421611 湖南省汝城县人民医院普外一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64例小肠间质瘤临床诊治分析 [J], 唐鹏;闵江;钱昆;张伟
2.小肠间质瘤45例临床诊治分析 [J], 韩鸿彬;王公平;陈晔;汪增方;金灿辉
3.小肠间质瘤60例诊治分析 [J], 钱露露;乔力;王艳;陶金
4.小肠间质瘤60例诊治分析 [J], 钱露露;乔力;王艳;陶金;;;;
5.小肠间质瘤219例临床诊治分析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例小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对22例小肠间质瘤临床资料综合分析,病理光镜检查,运用免疫组化检测cd117、cd34、sma、ki-67。
结果:22例小肠间质瘤患者平均年龄56岁,临床多以腹部不适、疼痛及腹部包块、肠梗阻而就诊。
肿瘤平均直径3.5cm。
免疫组化:cd117、cd34呈阳性表达,s-100、sma呈灶性或个别细胞阳性表达。
光镜下见肿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形态与平滑肌瘤和神经鞘瘤难以鉴别。
恶性间质瘤一般直径>4cm,核分裂>2个/50hpf,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可见灶性出血坏死。
结论:小肠间质瘤是小肠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可向多向分化。
免疫组化检测cd117、cd34是诊断本瘤的可靠依据。
【关键词】小肠间质瘤;免疫组化;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s)这一概念于1983年由mzaur等[1]首先提出。
由于肿瘤细胞呈梭形或圆形,在光镜下很难与平滑肌瘤和神经鞘瘤鉴别,因此近年有的学者把这一类肿瘤笼统称为gists[2],本文对小肠22例间质瘤进行综合临床资料分析,光镜观察并结合免疫组化检测,总结此类肿瘤在小肠的临床病理特点。
1 材料和方法
1.1材料来源收集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1996—2012年,16年间临床手术切除标本22例,复习患者的病史资料,以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cd117、cd34等5种抗体。
1.2取库存22例肿瘤病理蜡块,常规制片he染色,光镜观察。
采用envision二步法,使用抗体cd117、cd34、sma、s-100、ki-67均购自上海长岛公司,按说明书进行操作,每例切片阳性细胞达10%以上为阳性表达。
2 结果
2.1临床资料 22例小肠间质瘤中,男15例,女7例;发病年龄22—70岁,平均56岁;发生十二指肠5例(22.7%),回肠8例(36.3%),空肠9例(48%)。
患者多以腹部包块伴疼痛为主,其中4例因肠梗阻急腹症手术。
18例随访,4例失访,18例中有3例在12—30个月内死亡,15例存活仍在随访中。
2.2病理检查
2.2.1巨检肿瘤直径2—5.5cm,平均
3.5cm,切面灰白,质地较韧,其中有3例肿瘤切面质地细软,鱼肉状,见出血坏死。
2.2.2镜检小肠间质瘤的组织学表现多种多样,但主要由两种基本的细胞类型: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以不同数量组成,梭形细胞与人体其他部位的平滑肌细胞或间叶性肿瘤细胞形态相似,上皮样瘤细胞体积较大,形态不一,呈多边形、浆透亮、核深染、核仁明显。
恶性小肠间质瘤细胞异型明显,细胞排列紧密,核分
裂>2/10hpf,呈浸润性生长,可见灶性出血坏死。
2.2.3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3讨论
小肠间质瘤是小肠间质细胞来源的肿瘤,是胃肠道间质干细胞—
cajal细胞,与神经功能密切相关,是胃肠道慢波活动的起搏点[3],该细胞是胃肠道中唯一表达c-kit(cd117)和cd34的细胞,而小肠间质瘤也同时表达上述表型,以前诊断胃肠道平滑肌瘤中的大多数是小肠间质瘤,目前认为小肠没有真正的平滑肌瘤和神经鞘瘤。
本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中老年人多见;本组22例平均年龄56岁,与文献报道多见于中老年人一致[2]。
男性略多女性。
本瘤约80%发生于空肠及回肠,15%—20%发生于十二指肠。
小肠间质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最常见的症状是腹部不适(14/22),其次为腹部包块(10/22)和胃肠道出血(9/22),其他症状有食欲不振、体质下降、肠梗阻等。
lewin等[4]将小肠间质瘤分为3类。
1)恶性:病理组织学确诊的转移或浸润到邻近器官。
2)潜在恶性:小肠肿瘤直径>4cm;核分裂明显;瘤细胞丰富,生长活跃;上皮样细胞呈巢状或腺泡状。
3)良性:不具备上述指标者为良性。
但目前认为小肠间质瘤没有真正的良性,描述为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更确切[5]。
除肿瘤大小、核分裂数是公认的预后指标外,高ki-67指数及c-myc蛋白的高表达则提示高度恶性。
本组资料中肿瘤直径>4cm的9例均为恶性。
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在临床上肿瘤大小可作为判断本瘤良恶性的参考指标之一。
本瘤在病理形态学诊断较困难,但免疫组化检测cd117、cd34如果呈阳性反应,则是诊断本瘤的可靠依据。
目前认为小肠间质瘤的发病机制是c-kit原癌基因(cd117)突变,使酪氨酸激活酶活化,引发细胞无序的增殖失控和凋亡抑制。
研究发现伊马替尼
可抑制酪氨酸激活酶活性,底物的酪氨酸残基不能被磷酸化,使其不能与下游的分子进一步作用,从而导致细胞增殖受到抑制,诱导细胞凋亡,而达到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 mazur mt,clark hb.gastric stromal tumors: reappraisal of histogenesis.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ical pathology . 1983.7(6):507
[2] miettinen m,lasota j.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definition, clinical , histological ,immumohistochemical , and molecular genetic feature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virchows archiv . 2001,438(1):1 [3] 唐军. 胃肠运动起搏器———cajal间质细胞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 2003(01):81
[4] lewin kj,riddell rh,weinstein wm,et
al.gastrointestinal pathology and its clinical implications. . 1992:284-341
[5] caspes es,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nors 〔j〕current treatment options in oncology,2000,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