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理_规则_公德_儒家私德与墨家公德之伦理辨析

合集下载

墨子的思想精髓,和儒墨两家的思想差异

墨子的思想精髓,和儒墨两家的思想差异

墨子的思想精髓,和儒墨两家的思想差异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要带大家了解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

01在我国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期,有七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他们被誉为“先秦七子”,包括: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墨子。

前面我们分别介绍了其他六位先秦思想家,如果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翻看“小播读书”之前发布的“100位思想家系列”文章。

说到中国古代思想,儒家和道家是两个主要思想流派。

孔子、孟子和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儒家思想以“仁义”为核心,到了孟子的时代,发展出了“仁义礼智”这四端,也就是四种高尚的品德。

到了荀子时代,在孟子的性善论基础上,提出了性恶论。

而且荀子在孔孟的“礼”基础上增加了“法”的思想,在儒家理想主义思想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现实主义色彩。

而道家思想的三个阶段,分别是杨朱、老子和庄子。

杨朱的代表思想是“贵己,轻物”,也就是认为自己的生命是最重要,这可以认为是一种“利己主义”的思想。

到了老子开创的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提出“道法自然”,在治国思想上主张“无为而治”。

而到了庄子时代,他发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

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

他提出了顺应天道,摒弃人为的思想理念。

儒家和道家思想虽然影响了中华文明数千年,但在先秦“百家争鸣”时期,墨家和儒家其实一样享有盛名,当时就有“非儒即墨”是说法,当时墨家的影响并不亚于儒家。

而且墨家的开创者墨子也是第一个公开反对儒家思想的人。

那他们的争论焦点是什么呢?02“仁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兼爱”则是墨家思想的精髓。

虽然仁义和兼爱都是一种利他主义的思想。

但墨家的“兼爱”层次甚至比儒家更高。

因为,墨家主张的“兼爱”是无差异,无等级的爱;而儒家主张的是有差异,有等级的爱,这是他们的根本分歧。

历史上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经常和墨子辩论。

孟子说:“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意思是对于兄第之子的爱,要大于对邻居之子的爱。

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总结

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总结

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总结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都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思潮,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两个不同方面。

儒家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强调人伦关系和道德规范;而墨家思想则关注公平公正和人类共荣,主张兼爱和反对战争。

两者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创立的,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个人应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社会和谐。

儒家将个人修养分为“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四个层次。

其中,“修身”意味着个人应修养品德和修炼道德规范,以达到充实自己的目的;“齐家”强调家庭的和谐和幸福,强调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和尽职履责;“治国”注重国家治理和君主统治,主张君主应以德治国,善待人民;“平天下”则表示要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和共同富裕。

墨家思想是由墨子创立的,强调公平公正和人类共荣。

墨子认为,人们应该彼此兼爱,不分贵贱、亲疏;人们应该以利于民众为根本出发点,追求人类的共同福祉;人们应该尽力避免战争和伤害,主张和平共处和消除战争。

墨子还提出了“明效万物”的观点,认为人们应根据事物的实际效果来衡量和评判,以实现目标的最大化效益。

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同样重视伦理道德观念,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

儒家思想注重个人和社会的道德规范,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墨家思想则关注公平公正和人类共荣,主张兼爱和反对战争。

儒家思想强调了个人和家庭的和谐,以及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墨家思想则更加关注人类共同的利益和和平相处。

两者在中国历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文化和社会有着重要的贡献。

在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的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观念可以帮助人们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也可以为社会提供一个稳定的基础。

墨家思想的兼爱和人类共荣观念可以激励人们关心他人,关注公共事务,追求社会的公平和和谐。

因此,在今天的社会中,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仍然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重要资源。

儒家道家墨家的区别

儒家道家墨家的区别

儒家道家墨家的区别
儒家
“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

伦理观∶“仁”是是伦理道德的总纲。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
教育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温故知新”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着“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性善说” ,“性恶论”,都是儒家思想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
代表人物:孔子、
道家
“人天合一”、“人天相应”、“ 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虚心实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

” 等等;
而杨朱派认为所有的人都一毛不拔,同时互不侵害,就可天下大治。

政治观∶无为而治。

人生观∶“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
代表人物老子
墨家
尚贤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纲领。

伦理观∶提出“兼爱”,主张爱不应有亲疏、上下、贵贱、等级的分别。

政治观∶主张“尚贤”、“尚同”,提倡选任贤才,消除阶级观念,使天下大治,主张“非攻”,反对一切侵略战争。

经济观∶反对奢侈的生活,主张节俭,提出“节用”、“节葬”、“非乐”的思想。

宇宙观∶提出“非命”,认为命运不能主宰人的富贵贫贱,强调
只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改变。

为了求福避祸,他又主张“尊天”、“事鬼”。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都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中突出的一派。

其所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修养方面的学说,都对当时与后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本文就在《墨子》与《论语》所反映的各自学说的基础上,对两者进行粗略的比较。

一、《墨子》与《论语》的介绍(一)《墨子》《墨子》为战国百家中墨家的经典。

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对哲学、逻辑学都有研究和贡献。

此外,他在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上都有相当的研究和贡献,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

现存《墨子》一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宋朝多散佚。

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

典型的例子如《非攻》。

《墨子》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是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二)《论语》《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二、《墨子》与《论语》分别体现的主要思想(一)《论语》体现的“仁”和“礼”“仁”是儒家学说中最核心的思想,其内涵十分广泛,不仅仅指“仁爱”而已。

《论语》中有许多讲述“仁”的篇章,像“里仁为美”、“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认为君子应以“仁”为主要品格,如果一个人没有“仁”作为一切品德的基础,即使他能力再高也是枉然。

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来讲,我觉得“礼”或许应该是最重要的。

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总结

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总结

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总结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两大重要的思想流派。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墨子。

虽然两者都起源于同一时代,但他们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有着明显的不同。

儒家思想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儒家认为,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仁爱和道德的基础上的,而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通过正确的人际关系来实现。

孔子提出了“五常”思想,即仁、义、礼、智、信,认为这些是维持社会秩序和个人成长所必需的品质。

他还强调了默默无闻的美德,例如忍耐、勤勉和孝顺等。

儒家思想追求和谐共存和社会稳定,通过培养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来达到这一目标。

墨家思想则强调普遍的爱和反对战争。

墨子提出了“兼爱”和“非攻”两个核心思想。

他认为,爱是所有人的天性,并且应该扩展到对所有人的关爱,而不仅限于亲人和朋友。

他追求的是无私的爱,通过道德上的行为来实现它。

墨子反对战争,主张通过废除武器和兵器来实现和平。

这种主张是基于他对人类普世价值和社会稳定的追求。

墨子认为,通过爱的普及和非攻的实践,人类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儒家思想注重德和道德,追求人类的和谐与发展。

儒家思想强调人类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秩序,通过道德的修养和社会的规范来实现和谐的社会。

它关注个体的品德和为人处世的准则,并将这些准则扩展到社会层面。

儒家思想认为,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有良好的秩序和公正的规则。

相反,墨家思想更强调普遍的爱和人类的和平。

墨家的爱主张更具普世性,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扩大自己的爱和慈悲之心,对所有人无私地关注和帮助。

墨家反对战争,主张通过消除武器和废除兵器来实现和平。

他们追求普遍的爱和和平,并认为这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础。

尽管两者都追求社会的和谐和人类的发展,但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在实现这些目标上有着不同的方法和重点。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和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社会规范和个体的责任;而墨家则注重普遍的爱和和平,关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社会发展。

儒家道家墨家的异同点

儒家道家墨家的异同点

儒家道家墨家的异同点
一、相同点
1、从产生背景来看,儒、道、墨三家的思想都是在社会动荡且四分五裂的春秋和和战国时期产生的。

2、从内容来看,这些思想无疑都是孔子子以及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及庄子对治理国家的各自的态度。

3、从影响来看,三家思想不仅在当时掀起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思潮,对后世亦亦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哲学影响。

二、不同点
1、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主要代表,思想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纲常关系,尤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2、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3、墨家以墨子为主要代表,思想主张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非命、非乐、节用、节葬。

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的区别在哪里?

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的区别在哪里?

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的区别在哪里?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同为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中的分支,二者并称显学。

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由最初的司仪演变而来,创始人是孔子。

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等是孔子的思想主张;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与仁政学说;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并倡导礼治说。

儒家思想提倡礼治,德治,人治,其中的礼治带有明显的宗法等级制特点,与孔子恢复周礼的初衷不谋而合。

春秋战国时期,军阀割据,战乱四起,早期的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统治。

因此为实现大一统,秦始皇时期摒弃了儒家思想,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主张。

西汉初期,社会衰落,生产无法顺利进行,统治者便采用无为而治的道家学说治理国家。

在国家步入正常的运行轨道之后,汉武帝采用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观点,进而使儒家思想获得了新发展,同时使其在一国之中的思想统治地位得以确立。

随后宋代的程朱理学以及宋明时期的陆王心学更进一步使儒家思想得以创新和发展。

墨家思想由墨翟创立,产生于战国时期,战国之后其影响力开始逐渐减退。

墨家纪律严谨,其成员到各国为官时须采用墨家主张,所得的俸禄也须奉献给墨家这个团体。

墨家思想主张兼相爱,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在某些方面与儒家思想背道而驰的观点主张。

•兼爱:一种无差别的,没有等级之分,血缘之别的博爱,与儒家思想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有不同。

•明鬼:墨家相信鬼魂的存在,目的是警惕君主不能因一时的怒气而滥杀无辜;不相信命运。

儒家主张宿命论,认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正是命运使然。

•非乐:墨家主张废除礼乐制度,因为礼乐不仅耗时费力,而且花费巨大,不利于国家生产。

儒家则主张以礼乐治民,但事实上礼乐只是贵族享乐的工具,对平民毫无意义可言。

•节葬:墨家主张在葬礼方面节约开支,反对铺张浪费,譬如周朝时期的厚葬。

儒家则坚持厚葬原则。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公理_规则_公德_儒家私德与墨家公德之伦理辨析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公理_规则_公德_儒家私德与墨家公德之伦理辨析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公理_规则_公德_儒家私德与墨家公德之伦理辨析自然辩证法研究第27卷第11期Vol.27,No.11,Nov.20112011年11月()文章编号:1000-8934201111-0105-07公理·规则·公德———儒家私德与墨家公德之伦理辨析萧成勇()上海政法学院社科系上海201701发现科学理性之缺失是儒家私德伦理陷入现摘要:通过对孔孟儒家私德伦理与墨子墨家公德伦理的比较研究,而墨家科学理性的优势,在其“兼相爱”和“交相利”公德伦理体系建构中,起到了价值代困境及其深层悖论的根源;观和方法论的奠基作用。

并指出:规则是社会公德的核心,遵循和崇尚规则以及公平竞争和合作,既是一种科学精又是一种公德精神,在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和公德建设中亟待振兴。

神,关键词:儒家墨家公德私德规则科学理性中图分类号:N031文献标识码:A不断拓展并涵盖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经济活动和家庭生活的社会公共生活及其道德亟待建设。

然而,如何建设新型的社会道德,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是基于儒家原有的伦理文脉还是另辟溪径?而近年来墨子的再现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尤其是在墨家的公德伦理思想中,一种运用——规则———公以及“公理—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德”的能力结构,更优质于儒家的私德伦理,可作为公德建设的传统文化资源,值得进一步挖掘和传承。

业道德,甚至于浸入了婚姻家庭生活领域。

而由儒1〕,家“家国一体”的社会观或天下观〔社会公共生活可视为家庭生活的延伸,因此其社会公德也就是私儒家认为,更大范围的社会公德,德的拓展。

所以,只不过是私德生活的逐步扩大,在性质和特征上它们是一致的。

不难发现,孔孟在其教育生涯中,致力于私德的公德化。

比如,曾被弟子们所总结的一以“即孔子的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贯之的夫子之道,,(《)施于人”论语·颜渊》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以及孟子主张的“仁、义、(《)礼、智”孟子·公孙丑上》等道德规范,都可说是所关切和倡导的社会公儒家在私德伦理之基础上,德。

墨家尚同思想和儒家大同思想的比较

墨家尚同思想和儒家大同思想的比较

墨家尚同思想和儒家大同思想的比较墨家思想——该派思想,主要反映在《墨子》一书中。

尚贤尚同是《墨子》一书的基本政治纲领。

墨子认为"尚贤"(任人唯贤)是为政之本,这种平等思想直接冲击宗法世袭制。

他又提出"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应"一同天下之义",即制止天下动乱,必须选举贤能的士、卿、大夫、天子来一同天下,为万民兴利初害,这就是"尚同"。

墨子言功利,和杨朱的"为我"大相径庭,他说的利,不是利己,而是普天同利,这种建立在理想国上基础上的功利主义,是《墨子》一书的基本道德观念。

墨学是代表小生产阶级说话的,具有一定的人民性。

因此墨家反对剥削,崇尚劳动。

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不与劳动”的,就不能“获其实”。

《墨子》一书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共同基本核心思想,便是墨子提出的"兼爱"(兼相爱),"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

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

墨子的"兼爱",是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基本观念的"仁"的改造。

墨子提倡"兼相爱" ,就是说无差别地爱社会上一切人。

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是世界大同。

这个大同世界不是纯理念化的,而是具体化了的,儒家的重要经典《礼记》中的《礼运》篇描述大同世界的社会景象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根据《礼运》的这段描述,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

这个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包括权力公有和财物公有,而首先是权力的公有。

墨子儒家与墨家的理论之争

墨子儒家与墨家的理论之争

墨子儒家与墨家的理论之争墨子和儒家是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两个主要的学派,他们围绕伦理道德、政治秩序等方面的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理论之争。

本文将从墨子和儒家的理论观点、思想差异以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墨子,即墨子战国时期有影响的思想家、科学家和工程师。

他提出了一种与儒家不同的伦理观,主张尊重普遍的爱、和平、公平和非暴力。

墨子的思想以“以兼爱故普遍”的观念为核心,他认为“制礼待兼爱”,即人们应该追求的是人类共通的利益和福祉。

墨子主张不分等级的兼爱,要求世界上的人都应该受到同等对待。

墨子的观点与儒家的思想有一定的冲突。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认为人们应该尊重先祖、礼仪和等级秩序。

儒家认为人的行为应当符合道德规范,即“仁者爱人”,并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方式来建立一个和谐而有序的社会。

与此相比,墨子的爱是普遍的,不分阶级地推崇兼爱或慈悲的行为方式。

因此,墨子对于个人道德和社会秩序的看法与儒家有着明显的差异。

墨子与儒家的理论之争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两个学派都试图通过自己的思想体系为战国社会提供一个解决伦理、政治和社会问题的途径。

墨子的非暴力和兼爱观念,在当时的社会中显得特别强烈,与儒家的传统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种分歧迅速引起了一系列关于伦理和社会秩序的讨论,对于战国时期的政治和道德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然而,随着儒家思想家孔子和他的弟子的努力,儒家逐渐取得了胜利,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

在秦汉时期,儒家成为国家的官方思想,并通过制定“儒家经典”来加强对社会的控制。

墨家的理论逐渐被边缘化,墨子的思想也渐渐被忽视。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墨子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的兼爱观念和反战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重要的价值观。

墨子对于非暴力和和平的追求对于后世的爱国主义、反对战争等思想有着积极的影响。

尽管墨子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并没有获得胜利,但他的思想与理念在中国哲学发展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对于后世的思想家、学者产生了影响。

墨子观后感儒家与墨家的辩证

墨子观后感儒家与墨家的辩证

墨子观后感儒家与墨家的辩证墨子观后感:儒家与墨家的辩证墨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兼工程师,也是墨家学派的创立者。

最近我有幸观看了一部关于墨子的纪录片,深深地感受到了墨子思想的独特性和对儒家学说的辩证。

在这篇观后感中,我将探讨儒家与墨家的不同观点,并从中发现了一些新的启示。

墨子学派强调的是兼爱和非攻的思想,与儒家的仁义道德不谋而合,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墨子认为,人们不应该只关心和帮助自己的亲人和近邻,而是应该扩大爱的范围,将关爱和关心甚至扩展到陌生人和敌人身上。

这种兼爱的理念在墨子学派中十分重要,因为墨子认为只有当人们互相关爱和互相帮助,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这与孟子的“以德报德,以怨报怨”的观念形成鲜明对比,墨子的主张更加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墨子对非攻的主张。

墨子强调,应该摒弃战争和暴力,追求和平与安宁。

他提出了“非攻”的理念,认为战争只会带来苦难和破坏,应该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冲突。

这种观点与儒家的中庸思想有些不同。

儒家认为,在某些情况下,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可以成为维护社会治安和实现和平的手段。

然而,墨子却坚持认为,战争只会导致更多的破坏和流血,只有通过和平的手段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深思。

尽管墨子的观点与儒家存在一些差异,但也能够看出他们对于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关注和思考。

墨子的兼爱与非攻理念都是为了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了人们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

不同的方法或许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境遇,但最终的目标都是相同的。

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也深刻地体会到了墨子思想的智慧和先进性。

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墨子的观点中汲取灵感。

兼爱的理念提醒着我们不仅要关心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也要关心弱势群体和陌生人。

非攻的理念则提醒着我们,战争只会带来破坏和伤害,我们应该通过对话和谈判寻求解决冲突的途径。

总的来说,墨子的观点与儒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却是对儒家的一种辩证。

墨子的兼爱和非攻思想都是为了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为了人类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

儒家与墨家的区别

儒家与墨家的区别

儒家与墨家的区别先秦的“百家争鸣”,据说有名字的就有189家。

真正成为流派的是九大家,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儒家名声最响,之后是墨家、道家和法家。

现在重点说说墨家和儒家,因为这两大家,是针锋相对,处处水火难相容的两个家伙。

墨家是儒家在战国时期碰到的最大对手。

他们在西周的时候,是一批世袭的武士,礼崩乐坏之后,这些武士与儒生一样,也成了“丧家之犬”,流落到民间,谁雇佣他们,就为谁打仗,成了职业的雇佣军。

他们的首领叫墨翟,很有思想,被尊称为墨子。

读者大概很想知道,为什么墨家当年处处与儒家对着干,让孟子头痛死了?原因很简单,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有冲突。

孔孟都出身贵族,儒家代表的也是贵族的想法与利益,他们一心想复辟的,就是贵族时代的周礼。

那么墨子呢?别看他出身比孔子还高贵,是殷商王室的后裔,但到他这一代已经没落,成了工匠,还有手工业者,经常与底层的手工业者混在一起,平民群体壮大起来之后,他们当然也希望有一套有利于自己的新思想,甚至符合自己群体利益的新制度。

墨家思想,反映的正是这些底层平民的正当愿望。

墨子比孔子要晚,他咄咄逼人,墨家有三个问题和儒家针锋相对,直至水火不容。

孔子要维持没落的周代贵族秩序,“礼乐”是什么?就是一种有差别的社会秩序,父母死了,做儿子的,不仅要大事铺张,厚葬死者,而且还— 1 —要为父母守制三年。

可这个观点和做法让墨子看了很不爽,这不是铺张浪费吗?有什么实用价值?平民阶级都是过惯精打细算苦日子的,墨子就提出把一切劳民伤财的繁琐礼仪给废了,大家要勤俭治家,葬礼也要简朴,大禹时代的风气不就很好嘛,现在都被贵族的奢靡之风给搞坏了。

孔子虽然讲“仁者爱人”,但儒家的爱是有差别的,具体来说,是以自我为中心,亲亲尊尊,长幼有序,男女有别,这是西周封建等级制遗留下来的礼教。

墨子对此非常不满意,为啥?因为儒家是从人的角度谈论“爱”,墨家却是从天的视野看待“爱”。

“今夫天,兼天下而爱之”,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凭什么有差别?想想就不难理解,墨家是一帮来自五湖四海的雇佣军,一起出生入死,假如还要分亲疏关系,这仗是打不赢的。

浅析墨子的伦理、政治思想——论与儒家、法家比较

浅析墨子的伦理、政治思想——论与儒家、法家比较

浅析墨子的伦理、政治思想——论与儒家、法家比较论文摘要:墨子的思想集中体现为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命、非乐等十论。

其学说在先秦时期不仅是可与儒家比肩的显学,并且在先秦学术演进过程中具有过渡性质,对其他学派产生过重要影响。

直至今天,其中的某些思想仍可作为我们建设多元新文化、新道德的有益资源。

论文关键词:墨子;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墨子名翟,鲁国人。

他早年曾习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由于不满儒家礼乐的烦奢,于是另外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其基本思想是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命、非乐等十论。

本文仅就墨子的伦理和政治思想做简单论述,并就其思想中的一些命题与儒家、法家相关思想进行比较。

一、兼相爱,交相利“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伦理思想的核心。

何谓“兼爱”?就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兼爱中》这是一种不分国界、家别、人我的普遍的爱,是没有亲疏远近的爱。

墨子为何会提出“兼爱”思想呢?这是因为他将世乱的根源归结为人与人之间不相爱。

他说:“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墨子·兼爱上》)“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

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

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

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

以不相爱生也。

”(《墨子·兼爱巾》)天下之人只知爱自己,不知爱他人,不能“爱人若爱其身”(《墨子·兼爱上》),则攻伐欺诈必然因此而生。

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就是“别”,“别”是天下祸乱的根源,所以墨子提出“兼以易别”,用无差等的“兼爱”去代替有差等的“别爱”。

墨子实际上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儒家的血缘宗法意识。

儒家也提倡仁爱,只是这种爱应该有先后、程度、方式上的差别,“这个差别表现为一个以我为中心的爱的辐射圈,愈近而愈先、愈亲、愈厚”,“爱父母超过爱家人,爱家人超过爱乡人,爱乡人超过爱国人,爱本国人超过爱他国人。

浅议儒墨道德观之分歧

浅议儒墨道德观之分歧

浅议儒墨道德观之分歧——兼论墨家道德观的现实意义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综一班吴启东20110001024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

这一时期活跃在学术上的流派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相互争论不休。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后世受到统治阶层的顶礼膜拜,然而当时,孔子的学说受到了其他一些流派的批判。

而墨子是“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1,从不同角度抨击了孔子的学说。

儒家的第二位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也回击了墨子的批评。

儒墨的矛盾成为当时最尖锐的矛盾。

而“仁爱”、“兼爱”分别是两家思想的核心,所以两家的根本分歧在于道德观上。

孔孟一直备受推崇,至今仍有巨大影响。

墨家虽一度成为显学,但因封建统治阶层的排斥而逐渐衰微。

然而与儒家相比,墨家的道德观具有更大的价值,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先秦时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在儒家中并非主流,在后世也为儒家的传承者所无视,故不列入讨论范围。

【关键词】道德爱义利观一、先秦儒墨两家的道德观〔一〕墨子的“兼爱”说1.“兼爱”的背景触发“兼爱”的直接原因,是春秋时的连年战乱。

普通平民在战乱中惨遭杀戮,哀鸿遍野。

墨家出身游侠,是平民阶层的代表,为了维护平民和弱小国家的生存要求抗争。

墨子提出“兼爱”学说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制止战乱,保护弱小者的利益。

墨子认为天下战乱“皆起不相爱”,故提出了的“兼爱”主张。

2.“兼爱”的对象在墨子看来,“兼爱”应当爱无差等,对象应当是全体社会成员,不只是自己和自己的家人。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一国以利其国”〔《墨子·兼爱上》〕,正是由于人们只爱自己,只爱其家,只爱其国,才会有引起争乱。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人人“视人之国假设视其国,视人之家假设视其家,视人之身假设视其身”,“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假设此则天下治”〔《墨子·兼爱中》〕。

中国哲学中的道德发展:儒家仁爱、法家法治与墨家公义比较研究

中国哲学中的道德发展:儒家仁爱、法家法治与墨家公义比较研究

中国哲学中的道德发展:儒家仁爱、法家法治与墨家公义比较研究中国哲学中的道德发展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主题,涉及到多个哲学流派的思想。

儒家、法家和墨家是中国古代三大哲学流派,它们各自对道德发展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贡献。

本文将对这三家哲学思想中的道德发展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它们在道德理念、实践方法和社会影响方面的异同。

# 儒家仁爱的道德发展儒家哲学以孔子为代表,其核心道德理念是“仁爱”。

仁爱不仅仅是对亲人和朋友的爱,更是一种广泛的、普遍的人类关怀。

儒家认为,道德发展的基础在于个人修养,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逐步实践,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个人修养儒家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大学》中提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系列的修养过程,从个人的内心出发,逐步扩展到家庭、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社会和谐儒家追求的是一种社会和谐,通过“礼”来实现。

礼不仅是一套社会规范,更是一种道德修养的体现。

通过遵守礼,个人能够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 法家法治的道德发展法家哲学以韩非子为代表,其核心思想是“法治”。

法家认为,道德发展不应依赖于个人的修养,而应通过法律和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法律规范法家主张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通过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确保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韩非子在《韩非子》中提到:“法者,治之端也”,强调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基础。

权威与效率法家强调权威和效率,认为国家的统治者应当拥有绝对的权力,以确保法律的执行和社会的稳定。

法家不重视个人的情感和道德修养,而是看重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和严格执行。

# 墨家公义的道德发展墨家哲学以墨子为代表,其核心理念是“兼爱”和“非攻”。

墨家追求的是一种普遍的爱和正义,反对儒家的等级分化和法家的严苛法治。

兼爱非攻墨子提倡“兼爱”,即无差别地爱所有人,反对儒家的等级之分和法家的阶级对立。

本篇讲墨家的道德问题

本篇讲墨家的道德问题

本篇讲墨家的道德问题。

我们生活在儒家道德氛围之中,本篇也不得不通过与儒家道德的对比来理解墨家。

所谓道德,如果抽象到“忠孝仁义礼智信”这一层,大家的字面都一样。

那么就普世了吗?非也,这些字面下的含义和重点、取向才是关键所在。

字面的普世和内容的普世是两码事。

我模拟一个例子给大家看看。

如果一个儒家人士问我们,要不要仁啊?要,只是……;打住,要不要义啊?还用说吗,只是……;打住,要不要礼啊?(迟疑)要,但是……;打住,要不要信啊?要!只是!……;打住,那么儒家的道德是不是普世的啊?可是……;打住。

呃……。

儒家的道德是普世的吗?不是。

墨家同样采用“忠孝仁义礼智信”等字眼。

认同这些东西是道德的要素。

然而各个字眼的含义和排列顺序就不同了。

1、忠。

忠字在《墨经》中没有注释,但忠字的本意是敬和诚。

墨家敬谁?敬上天,敬神,敬每个人——人格平等。

从而我们敬那些符合天道的道德、规则、观念。

从内心愿意接受他人、或者道德、或者规则、或者观念等等,就是诚。

敬和诚分别是能够接受道德、契约、规则、观念的天道和内心来源。

无忠则无信,无信则无义,无义则无德。

所以不要以为忠是坏东西,只是被儒家倒腾变质了、变成了愚忠而已。

如果我说我要忠于我的孙子,在儒家语境里可能是个笑话,墨家语境里就不是。

我们真心地尊重别人、对别人好,那就是忠了。

具体怎么样才是为他好,要看是否符合“义”。

符合义之外还有大量的空间供我们自己思考,并不是死板一块必须这样那样才是忠。

2、孝和仁。

人最基本的情感之二。

墨家的不同在于,首先承认双方人格的平等和观念的平等。

墨家忠孝仁也就没有什么“纲常”之说了。

《墨子》明明白白讲君亲师不具备绝对权威。

3、礼。

礼貌。

礼貌是尊重的表现。

即使虚礼,也对社会的合作有利,包藏祸心那又是另一回事。

儒家的礼,则是一套制度。

尊重需要一些形式,敬畏上天、先人需要祭礼,尊重别人需要礼节,表达超出一般的重视也需要大礼。

然而把礼弄成制度,礼就死了变质了。

过度、繁琐也不好,墨家尚俭。

儒家与墨家的区别

儒家与墨家的区别

儒家与墨家的区别:爱有差等与爱无差等承认天命与反对命定论赞成合乎“礼”的战争与反对一切战争回避鬼神的存在与张扬鬼神的价值主张厚葬、音乐教化与主张薄葬,反对音乐本质区别是代表的利益即社会基础的不同。

墨家代表的是城市小手工业者,小商人,自耕农以及下层官吏的利益。

儒家代表的是传统贵族,高级官僚以及文人的利益。

因为这些本质上的区别,使得两者对礼教,道德和如何治理国家有截然相反的主张儒家认为万物尊卑不同,应该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就像天上的星星,都围绕着北斗有序运转一样。

同时人们应互相爱护,只是这个爱因为亲疏远近不同而不同,对自己亲人的爱多一些,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少一些而墨家的兼爱非攻的意思是不是指爱天下所有苍生!凡事要为天下苍生百姓着想!以民为本,以民为重!反对非正义的战争!支持锄强扶弱守护弱小的正义战争墨两家,当时并不能完全融洽相处的,其实两派也会时有矛盾。

儒家的核心在“仁”,重孝道,讲究“礼”;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两者其实在层次上讲,是互补的,并没有说那个更高或更低。

就理想而言,两者的理想,也是不谋而合的。

后世的“儒家”的宋明理学,已经不是当初的“儒家”了,初期儒家讲究全面发展,君子不单单要有道德,而且也要熟悉“六艺”(当时所需要的六种技艺),才是合格的君子,而且大儒孟子讲过“仁者爱人”、“人人皆可为尧舜”,这就说明早期儒家是有着平等思想的。

相比起儒家,墨家则是实用派的一类,墨家很讲究实用性,例如墨子就研究过防御器械、物理光学等等,不像儒家那样注重学理和框架构建,所以看出两者其实是一个互补来的,一个用于“文能安邦”,一个用于“武能定国”。

相同点:两者都是入世的思想,都打算治国平天下,二者都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均重视人与人之情感,表现为“以人为本”,关爱社会,只不过儒家是知识分子为统治者着想,希望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最终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而墨家则是手工业者为下层劳动人民着想,建立一个“尚同”“尚贤”的小生产者的乐园。

墨子的伦理、政治思想-兼与儒家、法家比较

墨子的伦理、政治思想-兼与儒家、法家比较

墨子的伦理、政治思想-兼与儒家、法家比较
墨子的伦理、政治思想-兼与儒家、法家比较
墨子的思想集中体现为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命、非乐等十论.其学说在先秦时期不仅是可与儒家比肩的显学,并且在先秦学术演进过程中具有过渡性质,对其他学派产生过重要影响.直至今天,其中的某些思想仍可作为我们建设多元新文化、新道德的有益资源.
作者:马庆玲徐长忠 MA Qing-ling XU Chang-zhong 作者单位:马庆玲,MA Qing-ling(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150080) 徐长忠,XU Chang-zhong(石家庄铁道学院,石家庄,050043)
刊名: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HARBIN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CP 年,卷(期):2007 ""(6) 分类号:B224 关键词:墨子伦理思想政治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 7卷 第1 1期2 0 1 1年 1 1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Vol.27,No.11Nov.,2011文章编号:1000-8934(2011)11-0105-07公理·规则·公德———儒家私德与墨家公德之伦理辨析萧成勇(上海政法学院社科系上海201701) 摘要:通过对孔孟儒家私德伦理与墨子墨家公德伦理的比较研究,发现科学理性之缺失是儒家私德伦理陷入现代困境及其深层悖论的根源;而墨家科学理性的优势,在其“兼相爱”和“交相利”公德伦理体系建构中,起到了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奠基作用。

并指出:规则是社会公德的核心,遵循和崇尚规则以及公平竞争和合作,既是一种科学精神,又是一种公德精神,在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和公德建设中亟待振兴。

关键词:儒家墨家公德私德规则科学理性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1-05-06作者简介:萧成勇(1957—),安徽定远人,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科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伦理学及德育教学。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不断拓展并涵盖了经济活动和家庭生活的社会公共生活及其道德亟待建设。

然而,如何建设新型的社会道德,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是基于儒家原有的伦理文脉还是另辟溪径?而近年来墨子的再现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尤其是在墨家的公德伦理思想中,一种运用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以及“公理———规则———公德”的能力结构,更优质于儒家的私德伦理,可作为公德建设的传统文化资源,值得进一步挖掘和传承。

一 儒家私德伦理结构及其深层悖论传统儒家以孔孟为代表,主张仁爱或仁义。

基于血缘亲情和宗法关系的私德伦理,尝试仁学之建构以及公德的积极开展。

但其思想体系中所蕴含的逻辑方法及成效仍值得人们一再反思。

这里所讨论的私德与公德,只是一对相对的伦理概念,它们相对于不同范围和性质的社会关系及其交往。

所谓私德,一般是指建立于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伦理之基础上,在原本“熟人熟事”社会中所形成的,以为人们所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也表现为人们的道德品质。

而公德则是建立于工业社会或市场经济社会的基础上,在“陌生人”所组成的社会公共生活中,为人们所遵守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以及人们所表现的道德品质。

社会公共生活是广义的,包括了各种职业和经济活动,因此可以说现代社会公德已涵盖了职业道德,甚至于浸入了婚姻家庭生活领域。

而由儒家“家国一体”的社会观或天下观〔1〕,社会公共生活可视为家庭生活的延伸,因此其社会公德也就是私德的拓展。

所以,儒家认为,更大范围的社会公德,只不过是私德生活的逐步扩大,在性质和特征上它们是一致的。

不难发现,孔孟在其教育生涯中,致力于私德的公德化。

比如,曾被弟子们所总结的一以贯之的夫子之道,即孔子的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以及孟子主张的“仁、义、礼、智”(《孟子·公孙丑上》)等道德规范,都可说是儒家在私德伦理之基础上,所关切和倡导的社会公德。

无论是从文字考据学,还是孔孟对于公德建设的实际关切和努力,似乎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据许慎《说文解字》上的解说,“仁”与“人”是密切关联的,“仁,亲也,从人从二”;近年海外学者在训导“仁”时同样指出,始初的“仁”的涵义近似“爱”,“从身从心”,有爱惜人之生命的人本主义思想〔2〕。

其实孔孟当初就已明确指出:“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孟子·离娄下》),等等。

然而,从人的自然性情出发,孔孟的仁爱或仁义学说是强调私德的本根性的,即孔孟所宣扬的仁爱学说,其对象并非是无缘无故和人际平等的,即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有着亲疏远近和出身等第及其利益501的关系,仁爱是“爱有差等”的,确实也应该是“爱有差等”,其核心正是传统儒家文化中所主张的“孝道”。

当然,所谓孝道,并非作为规范的“孝”的概念,而是以“孝”为核心的私德伦理结构及其体系。

不妨引用孔孟有关公德与私德关系的几则例证,以说明孔孟是如何将私德置于公德之上的。

一则是孔孟关于“仁”的俗解。

关于“什么是仁”的问题,孔子及其弟子们每每离不开其私德伦理的结构。

如“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

”(《孟子·离娄上》);“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虽然不能像“文革”中所指责的,孔子旨在复辟奴隶制,但这个“礼”基本上还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家天下关系。

二则是孔子关于“父攘羊而子证之”的公案:而当遇到父亲攘了羊,其子应不应该做伪证的公德问题时,孔子则明白回答:“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论语·子路》)由此可见,孔子强调的“刚、毅、木、讷”和“恭、宽、信、敏、惠”等道德规范的主观性和工具性特征。

三则是孟子与万章关于舜对待象的态度的评价:传说舜与象为兄弟关系。

舜为平民时,象屡次要谋害他。

但对于这样一个“至不仁”的兄弟,舜在做了天子后却封象为诸侯。

万章因此质之道:“仁人固如是乎!”然而孟子却辩白道:“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

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

封之有庳,富贵之也。

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孟子·万章上》)。

另一方面,应当看到,孔孟同时也主张仁心的开发,道德人格的塑造,仁学的建构,以此逻辑关系促进和弘扬社会公德。

在方法论上,孔孟总结了一套使仁爱逐步扩大的途径:即凭借如孟子设想的人皆有之的不忍之心,“推己及人”,尽力做到“博施于众”的博爱。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运于掌。

”(《孟子·梁惠王上》)依据这种自然性情和心性之德将仁爱外推而去。

在今天看来,孔孟这种寄托于自然性情的力量,采取逐步外推的方法,企图使私德公德化的仁爱与忠恕之道,只是适应或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但随着近代经济与社会发展,“仁者,爱人”的道德却表现得软弱无力,只能作为人道的口号,或少数仁人君子人格完善的“专利”,很难适应和建立社会公德的伦理大厦。

即问题是,一旦在公德与私德“出现冲突的情况下,他们最终会凭借家庭私德而否定社会公德,从而导致儒家伦理陷入一个难以摆脱的深度悖论。

”〔3〕那么,上述孔孟悖论的深度到底在哪?这是需要进一步挖掘的。

其实,发生于孔孟的这一悖论在于:儒家这种“仁爱”和“忠恕”之道,建立于血缘亲情和宗法伦理之基础上,局限于情感及其利益。

在认识上基于经验和直觉,在功能上着重于实用和情感,尽管竭力提倡了仁爱的公德,却不能揭示和建立公德的理性基础,如同孔子一再讨伐的“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即为了一己的利益而做虚伪或表面的道德工作,只是以一种利己的道德否定另一种利己的道德,却难以超越“乡愿式”的自我利益或有限整体利益的格局。

人们终于发现,当社会不断步入工业社会或市场经济社会,原本建立在亲情和宗法伦理基础上的原则和规范便失去了活力。

似乎每个人都是缺乏自律的“经济人”,很难从一己之私中真正超越出来。

有康德研究学者指出:“儒家伦理是建立于‘他律’之上的道德,仍然摆脱不了‘乡愿’的道德。

所以,儒家伦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算不上道德的。

”〔4〕总之,儒家私德伦理缺乏自律的理性基础。

在这一深层悖论上,康德似乎已经对诸如儒家的经验和实用主义伦理道德进行了清算:“那些经验性原则,不论在哪里,都不适于作道德的基础,因为,如果道德规律立足于人的自然本性的特殊结构,或者立足于人之所处的偶然环境,那么这些法则就不会有对于一切有理性的存在者都有效的那种普遍性,也不会有由此给予有理性的存在者以实践必然性。

因为经验原则为道德提供的动机不如说是摧毁了道德,包括其崇高性在内的德行和罪恶的动因一起,只是教人如何更好地进行算计,而完全抹刹了两者的特殊区别。

”〔5〕二 墨家的公德伦理结构及其特质墨家创史人墨子名翟,生于战国早期的“鲁之南鄙”,介于孔子之后和孟子之前。

墨子本隶属于平民阶层,一生未脱离生产劳动。

但与一般平民不同,墨子还是一位士人。

他熟读经书,对人文与社会科学且自然科学均有兴趣且有大造诣。

墨子最初习儒,因儒学已成为了显学。

与儒家一样,墨子有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同样主张仁义道德。

据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淮南子·要略》)在政治和道德观上,墨子开601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27卷 第11期始与孔儒有许多相通之处,而有别于老庄道家等学派。

但是后来墨子还是另立了门户,创立了墨学,而且成为与儒学相抗衡的另一门显学。

如上所述,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出于贵族,儒家儒学所关切的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礼治的秩序,其思想核心则是以维护血缘亲情和宗法等级的利益关系,而墨家墨学则站在平民劳动者阶层的立场上,主张的是人人平等的“兼相爱”、“交相利”及“尚贤”“、非攻”等公德伦理。

其实,“非攻”处理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是“兼相爱”和“交相利”原则的必然诉求。

所谓“兼相爱,交相利”,即天下所有之人,不论亲疏远近或上下等第和贫富贵贱都应该互助互利而相亲相爱,而非“别相恶”或如儒家主张的“爱有差等”,以分亲疏远近。

如墨子言,“兼相爱”者,“是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

”(《墨子·兼爱中》)墨子认为,天下之所以动乱,臣不孝君,子不孝父;君不爱臣,父不爱子;各家以利其家,贼人以利其身,等等而不得治,乃是因为人们“亏人自利”,不能相爱而生。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兼相爱”?墨子提出了“交相利”的法则。

实际上,墨子“交相利”则是其“兼相爱”法则的具体实践,是为人处事的一种态度和方法。

如墨子所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墨子·兼爱中》)兼有理想色彩的墨家的伦理思想,与儒家私德伦理相比,似乎脱离了人之常情,最显著的特征在于“爱无差等”的“兼爱”。

但这一点却是关键性的,它反映了社会公德的本质特征。

众所周知,公德是在更大范围内由“陌生人”所组成的社会公共生活中,为人们所遵守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以及人们所具有的道德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