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总复习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
与汉通婚、讲汉语
移风易俗 实行汉制
三、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及认识
意义: 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冲破保守势力、 习惯势力的阻挠,放弃本民族的旧俗,接受先进
文化,大力推行改革,在动乱年代繁荣了经济, 稳定了社会,为民族融合做出了重大贡献
认识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 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材料2
据《洛阳枷蓝记》称:“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 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竞夺。崇门丰室,洞户连房,飞 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地,园园而有。 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更是卖官鬻爵,公 行贿赂。
如吏部尚书元晖,“纳货用官,皆有定价,太郡二千匹,次郡 一千匹,下郡五百匹”,其余官职,各按差等定价,当时人称吏部 为“市曹”。
消极 影响
①轻罪重刑, 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 的压迫。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③重农抑商意识从此建立,造成封建社会对商 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知识拓展】怎样看待商鞅变法的消极影响 (或者称历史局限性)
提示: ①商鞅变法历史局限性表现在:…… ②但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体现了那个时 代的要求; ③商鞅变法虽有消极局限性,但这些并 不能掩盖其变法的巨大进步性。其积极 性是主流,其消极性居于次要地位。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复习
什么是改革? 改革就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中不合理的因素进行调整和变革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学习内容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高考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重大改革回眸答题规律汇总
2019年高考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重大改革回眸答题规律汇总一、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分类:(性质)(一)奴隶社会(主)改革:梭伦改革(背景: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政治地位中国春秋末期(奴隶主内部)针对经济基础背景:生产力发展、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目的: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生产增加财政收入,富国强兵,实现争霸,有利于社会发展(转型)。
表现: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是管仲提出的按照土地不同情况分等征收农业税的财政思想,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个历史性的进步,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鲁国"初税亩"公元前594年,鲁国为了增加收入,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收税,从Array律法的角度肯定了土地的私有制,初税亩的实施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变革,使其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进步的具体表现。
(二)、封建性质(地主)改革:1、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社会转型,针对上层建筑,变革生产关系):(奴隶主与新兴地主)商鞅变法李悝(kui)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梦国的变法等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政治:兼并战争,宗法分封制度的崩溃,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封建地主专政,实现社会转型。
2、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带有社会转型特征。
背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缓和矛盾,稳定秩序,巩固政权。
经济:农耕、农业;政治改革官制、吏治、军制;文化:移风易俗1满族:八旗制度((建州女真) 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武力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建立八旗制度,其编制按军事组织形式,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契丹:双轨制金:猛安谋克制(将女真族划分为许多猛安谋克,其成员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是兵农合一的制度。
)答题模版:少数民族改革:废除了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 移风易俗;促进了少数民族汉化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总结以及复习建议课件----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8
一、对重大历史改革的全面把握 1.改革的分类 (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局部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的彻底改 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 化改革。
一、对重大历史改革的全面把握 1.改革的分类 (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 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②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 改革。 ③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 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 国的改革开放。
——据《魏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7分) 解析:拿到这个材料题时,先看问题,带着问题去材料中提取可以作为答案的信息 第1问中要求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看到孝文帝改革,我们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了解到孝文帝 改革的内容: 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②推行均田制;③推行新的租调制; ④设立三长制,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 ⑤迁都洛阳;⑥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 第2问简析孝文帝改革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鲜卑族游牧经济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 ②使北魏进一步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③ 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为隋 唐时期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如果可以记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那是再好不过了), 如果你一时想不起来,题目中给了一个方向,结合材料那我们带着问题来到材料,用句号分析法 来简单尝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第二单元商鞅变法2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商鞅变法- 3 –4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对秦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秦国,农业是经济基础,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这一政策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封建制度的巩固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历代统治者在商品经济逐渐发展的时候,仍然推行此政策,抑制了商品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明朝中期后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进而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同时,重农抑商政策,往往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
历史上往往因为政策上的原因、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一定消极影响。
如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
启示:商品经济、农业经济都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任何一方;品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应该认为地禁锢他的发展;当今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发展,商品经济前途广阔,随着现代化步伐加快,他将居于主导地位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5 –6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7 –8- 9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相同点是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个人的改革的意志坚定,失败后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有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④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10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1)是由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格局决定的。
2022北师大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答案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古代中国的改革1.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战国时期,秦国落后于中原各国,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3)内容①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嘉奖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上:嘉奖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③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4)影响和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较为彻底的一次改革运动,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为了缓和社会冲突,促进北魏社会的进展,孝文帝实行改革。
(2)内容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设立三长制,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
②迁都洛阳。
③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
(3)影响和评价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进展。
②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③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3.王安石变法(1)时间:1069年。
(2)背景:北宋初年加强中心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引起严峻的社会危机。
(3)内容①理财之法:推行青苗法、均输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②强兵之法:整顿军队,推行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等。
③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贤惟才等。
(4)影响和评价①增加了政府收入。
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③肯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二、近代的重大改革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进展。
②克里米亚战斗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2)内容①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
②实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
③进行训练、军事方面的改革。
(3)影响①乐观影响:废除农奴制,是俄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
②消极影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①明治维新之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落后。
(完整版)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要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分类①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②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③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①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②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③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①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②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③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2、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的原因(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江苏省姜堰中学高三复习资料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复习(共30页)
江苏省姜堰中学高三历史资料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复习有关改革的基本理论一、人类社会演进的基本方式二、改革基本理论(一)改革含义:改革是对旧的生产关系或者上层建筑所做的局部或根本性变动,以此推动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改革背景(原因、条件)——矛盾分析方法思考:背景、原因、条件三者的区别。
(背景——事件发生时候的客观环境。
原因——是在客观环境中与事件发生相关的因素。
条件——在背景或者原因中对于推动事件发展有利的因素。
)经济领域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政治领域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宗教矛盾民族矛盾(三)改革措施:针对矛盾实施,解决存在矛盾(四)改革目的:直接目的——解决存在矛盾根本目的——维护改革者自身利益和统治地位。
(五)改革方式:自上而下(六)改革性质:判断方法:目的+任务+领导者+措施+影响+……(七)改革结果: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者的品质——创新精神、远见卓识、坚定信念、灵活策略、杰出才能改革措施是否符合实际改革力量与反对力量比较最高统治者对于改革态度12014年江苏省如皋中学高三历史复习资料——《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八)对于改革评价评价基本理论:发展观:1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历史问题,动态地考察历史问题。
2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
3 人类社会是在矛盾制中发展的,对事物发展过程起主要作用的是主要矛盾,决定事物性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历史观:1 把观点、活动、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分析、定性。
2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对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有历史的继承性。
3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具有反作用。
4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具有反作用。
阶级观:1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 杰出人物是时代的产物,可以影响历史的进程和速度,但不可能逆转历史发展的趋势。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资料
选修1——重大历史改革回眸第一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改革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性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发展前进的强大动力之一,但改革同时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艰巨性等特征。
⒈改革的分类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原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⒉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⒊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⒋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⑴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资料(全)
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全1.梭伦改革(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等。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部编版2020届山东济南中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一、封建性质的改革
关于改革的认识★★
1、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
2、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必将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3、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会阻力重重,因此需要改革者周密布局。
4、改革也是一把双刃剑,改革不当也会激化社会矛盾,引发政治危机。
5、改革的成功取决于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是否与本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改革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历史选修一改革总复习
(08山东文综,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08山东文综,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山东文综 公元前6世纪初 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 世纪初, 公元前 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 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 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 斯开办公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 年后 年后, 斯开办公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 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麦斗, 达到了 麦斗 跻身于第三等级. 按梭伦立法,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 治权利?( ?(2 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 治权利?(2分)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 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4 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4分)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 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 ?(4 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4分) 1)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 担任低级官职( 格). 立军功; 立军功;努力耕织 2)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 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 ),手段温和 商鞅:不畏权贵,严弄峻法. 商鞅:不畏权贵,严弄峻法.
选修Ⅰ 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总复习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分类
1,奴隶社会的改革 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 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 2,封建性质的改革 , (1)确立封建制度:魏文侯变法,商鞅变法 )确立封建制度:魏文侯变法,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 )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 )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 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族融合的性质) 北魏孝文帝改革 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思想文化领域: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 确立资本主义: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2)确立资本主义: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4,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中国的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中国古代史上的三大改革复习概览
中国古代史上的三大改革复习概览江苏省吴县中学张华中邮编215151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包括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三个知识点,而近三年的新课标高考中,考题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王安石变法,三年考了四道主观题,其次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各有两道主观题。
复习过程中宜侧重王安石变法,兼顾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
知识点梳理一、商鞅变法⒈背景⑴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①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社会发展要求对旧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②政治: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进行改革变法。
③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其中,法家思想顺应时代需求,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基础。
⑵秦国变法的必要性与有利条件:①必要性:前7世纪后期,秦穆公称霸西戎,但仍落后中原;前4世纪,秦献公改革,无根本改观。
②有利条件:君主权力较集中;法家学说易受秦国君臣民众认同;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三家分晋,力量削弱;士人游说,追求建功立业;秦孝公发愤图强,重用商鞅。
⒉内容⑴概况:时间:公元前356年开始;指导思想:法家理论;宗旨:富国强兵。
⑵内容:①经济方面:以农求富:“为田开阡陌封疆”;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方面:奖励军功,加强中央集权: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
③思想文化方面:“燔诗书而明法令”④社会生活方面:改革社会风俗。
⒊特点:商鞅变法核心内容可概括为“重农”和“法治”。
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⒋评价⑴商鞅变法的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⑵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⑶历史作用: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高考历史总复习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
第四部分选修部分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点整合一目了然考点一商鞅变法1.背景(1)时代特征①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商业日趋活跃。
②政治: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③军事: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④文化:打破“学在官府”局面,出现“百家争鸣”。
(2)各国改革①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鲁国实行“初税亩”。
②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改革,楚国吴起变法。
2.措施(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制定秦律。
(3)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4)思想:“燔诗书而明法令”。
(5)风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
3.特点(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2)彻底性: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3)长期性: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严厉性:采取了严厉手段,打击旧贵族,加强思想控制,保证新法得以推行。
(5)进步性: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壮大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影响(1)进步性①对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②对后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2)局限性①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②存在旧制度、文化和习俗的残余。
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必要性:北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2)可能性:北魏的崛起与黄河流域的统一,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的个人作用。
2.内容(1)制度创新:俸禄制、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
(2)迁都洛阳:巧设计减少阻力,体现政治家的策略。
(3)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改籍贯。
(4)加速政权封建化:尊儒办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政治制度。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
• ⑴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 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 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 ⑵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 强决心。 • 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 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 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 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 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 废之? •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 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 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 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 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 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 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 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 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 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 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 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 定的政治魄力。 •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整合上课用改革规律总复习
• 【外国】 • A、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 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 的基础。 • B、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 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 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 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 C、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农业、工业的发展,使俄 国走向近代化。 • D、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资本主义工业 体系开始确立,重工业迅速发展;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 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走上对外扩 张之路。 • E、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 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一 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 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 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含往 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 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 所害不广。 •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 概括其理由。(6分)
• 改革的积极作用: • 政治:缓和社会危机(阶级或民族矛盾)稳定社会秩 序(全局或局部);巩固政权(统治);推动社会发 展(如近代化)促进中央集权(对当管辖加强)国家 统一(确立起新制度)打击旧势力; • 经济: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交流);政府 (或百姓)增收减负; • 民族:促进民族融合与团结;摆脱民族危机或提高国 际地位; • 社会:移风易俗; • 长远:影响后世 • 局限性:保留残余性;某项措施的负面影响
高考复习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讲-中国古代的改革分析
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 利于增加国家赋税、加强了秦
旧俗 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国的集权统治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1讲 中国古代的改革
结束
3.变法评价 (1)积极作用: ①政治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
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
———[深化拓展]———————————————————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变法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合 乎秦国国情;得到了统治者的坚定支持;商鞅确立了正确的 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而且取信于民;商鞅不顾个 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
—————————————————————————
—————————————————————————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1讲 中国古代的改革
结束
考向一 考查古代历史上重大改革事件 [例1] (2014·浙江自选模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
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商 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 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 “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
——据《中国古代史》改编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1讲 中国古代的改革
结束
材料二 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 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 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 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历史上的改革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历史上的改革一、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一)地主阶级的改革1.商鞅变法:“治世不道,便国不法古。
”(1)支持者: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
(3)性质: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内容:①经济方面(富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最能体现改革性质,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对社会变革起关键作用)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度量衡。
②军事方面(强兵):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和土地。
③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深远):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打击旧贵族,受到阻力最大):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5)影响: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秦统六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1)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
(2)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巩固鲜卑贵族统治,顺应民族大融合历史潮流。
(3)内容:494年他迁都洛阳,并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4) 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戊戌变法: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由于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太弱小,最终失败。
在近代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三)新中国的改革1.我国农村经济改革。
历程:①战国商鞅变法以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②1950~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③1953~ 1956年三大改造,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
→④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大搞“一大二公”,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2025年中考历史总复习常考专题研究专题九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已不适应 苏维埃俄 国经济社 会的发展
1921 年春开始实 从苏俄的国情 施,以征收粮食 出发,利用市 税代替余粮收集 场和商品货币 制;实行自由贸 关系,巩固了 易;实行按劳取 工农联盟 酬的工资制等
国家 主要事件 事件背景 事件概况
苏联模式
弊端日益
苏联 赫鲁晓夫 暴露,严
国家 主要事件 事件背景
中国 社会主义 改革
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 后,党和政 府实行改革 开放政策
事件概况
影响
在农村实行 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 在城市进行 城市经济体 制改革
促进了经济的 发展,增强了 我国的综合国 力,人民生活 水平大幅提高
观点1: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观点
常考专题研究篇
专题九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锐意改革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线索梳理
·线索1 中外封建性质改革 ·线索2 资本主义性质改革 ·线索3 社会主义性质改革
线索1 中外封建性质改革
线索2 资本主义性质改革
线索3 社会主义性质改革
国家 主要事件 事件背景 事件概况
影响
苏联 (俄)
(俄) 改革
重阻碍了
苏联的发
展
批判斯大林 个人崇拜, 进行经济改 革
影响
没有从根本上 解决苏联模式 的弊端
国家 主要事件 事件背景 事件概况
影响
苏联 戈尔巴乔 (俄) 夫改革
1985 年开始,先实施 国家权力分散, 经济改革,效果不佳, 加速了苏联的 后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解体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 实行多党制
国家 主要事件 事件背景 事件概况
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一 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 之地,置盐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鬻者论以法。及琦 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 十。 ——《新唐书》 材料二 刘晏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因 旧监置吏”,收亭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 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责”。刘晏改革是 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 入。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 下之赋,盐利过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 《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 (8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7分)
四、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
• 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 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 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 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 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五、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
• • • • • • (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即是否顺 应生产力),是否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 (2)改革派与反对派之间的力量对比; (3)改革者的个人素质,是否有远见卓识 (4)改革是否能保证人民的利益。 (5)所处的国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 施行。(如中、日对比) (6)改革是否符合实际,并行之有效。
二、改革的实质和目的
•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维护统治者的统治秩序
三、改革的方式
• 从特征上看:通过和平无暴力的方式完善 社会制度。(区别于革命) • 从主导者看:统治者采取的自上而下的和 平变革 • 从程度上看:变革生产关系的改革、调整 生产关系的改革 • 从性质上看:分为奴隶主阶级的改革、封 建地主改革、资产阶级的改革、社会主义 性质的改革
六、改革的影响
• 一般来讲,改革会有的影响: • 1、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 2、促进生产关系的调整,并一定程度上促 进生产力的发展。 • 3、使新兴势力得以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 和进步。
七、改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启示
• 1、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遵循实事求 是的原则。 • 2、改革要符合国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 3、改革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既要抓 住时机又不急于求成。 • 4、改革要注意政治、经济、思想的协调发 展。 • 5、改革的措施要全面,行之有效。
改革史题目思路点拨
• 改革的原因、内容、影响 • 三者之间相互对应,要能通过其中任何一 项找出其它对应项。 第一步,从材料中提炼改革的具体措施。 第二步,对应分析为何会采用这种措施,找出 改革的原因。 第三步,根据改革的规律,总结出改革会产生 怎样的影响,并评价其意义。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 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 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 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 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 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 非时衷私起移。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 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 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 背景。(5)
重大改革回眸
一、什么叫改革
• 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成分 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出现尖锐的矛盾)
改革的原因
•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根 本原因) • ②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导致新的利益集 团的有新的要求; • 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 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 ⑤民族危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