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人工智能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人才专业技能培养模式思考

合集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产教融合模式思考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产教融合模式思考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产教融合模式思考与探索作者:付麦霞段宇乐杨六栓牛营营邢超来源:《高教学刊》2023年第31期摘要:现代产业技术发展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日渐旺盛,也对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模式提出新要求。

根据新工科建设倡导的培养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人才的理念,产教融合为地方高校和区域产业深度融合提供有效途径。

该文根据当前产业发展新需求和高校教学新环境,分析地方院校产教融合现状并针对现存问题发表几点思考。

随后结合该校实际情况,分别从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设计和人才质量评价等方面提出电子信息类专业产教融合改革的探索方案,以期为新工科背景下的地方院校产教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电子信息类专业;产教融合;课程体系;人才质量评价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1-0087-04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ial technology needs lots of talents majored i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modes. The constructions of new engineering advocate personnel training for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provides an effective way for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local universities and regional industries. According to the new need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he new teaching environment of universit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re analyzed and some thoughts are given. A practical scheme for reformation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ncluding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practical teaching design and talent quality evaluation is proposed base 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pecialty in our university. We hope this paper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dustry.Keyword: new engineering;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pecialty; integ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quality evaluation for talents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快速发展,我国大力推进产业转型以期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以及“中国创造”的转变,新兴产业和相关技术的进步需要有相应的工程教育作为支撑。

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三金”建设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三金”建设探索与实践

[收稿时间]2021-07-13[基金项目]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E-DZYQ20201416);中国矿业大学2020年“动力中国·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020KCSZ16)。

[作者简介]蔡利梅(1977—),女,河南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与识别。

[摘要]迭代与创新是新工科建设内涵要领,是高校工科专业建设的时代要求。

为此,文章研究探索非典型地域、非传统强势学科专业、行业特色明显的新工科“金师、金课、金专”建设,以及一流人才培养之间的内在、支撑、驱动关系、实施途径与路线图。

课题组研究以“金师”带动“金课”建设,以“金师—金课”建设为基础共筑“金专”,“金专”促进提升“金师—金课”的含金量的螺旋上升循环机制;提出基于“三金”建设和产教融合的电子信息类新工科一流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证明,该研究成果能有效提升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与学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新工科;电子信息类;“三金”建设[中图分类号]TP391;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01-0043-03新工科的“新”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要求工科教育适应工程技术发展的新时代、新要求和新业态。

钟登华院士认为,新工科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人才[1];李华等学者则认为新工科是指新的工科形态,即对工科注入新的内涵以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工科新形态[2]。

基于上述文献可知,新工科教育在专业设置上要适应现代工程科技发展新业态,在课程设置方面要适应现代工程发展的新岗位,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新技术的融入,在教学方式上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立德树人要求,并要求教师具有新工科教育文化意识,与时俱进,紧随时代步伐[3]。

为适应工程科技发展新业态,遵循继承与创新理念,中国矿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了电子信息工程、人工智能和自动化3个新工科专业,其中电子信息工程已获批国家“双万计划”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技能人才培养经验做法

技能人才培养经验做法

技能人才培养经验做法一、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技能人才是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是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技能人才培养不仅是国家战略,也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使其具备从事相关工作所需的基本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技能人才培养的方法1.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技能人才培养中最重要也最基础的环节。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2. 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紧密联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产业应用。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真实情境下的实践机会,同时也可以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

3. 多元化教育多元化教育包括课堂教学、在线教育、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提高教育质量。

4. 师徒传承师徒传承是一种传统的技能人才培养方式,通过师傅与徒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和经验。

四、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案例1. 电子信息类专业对于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某高校开设了一门“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采用了“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老师会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同时,学生还需要自己设计并完成一个小项目。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并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2. 机械类专业对于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师徒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某企业在培养新员工时采用了这种方式。

新员工会被分配到一个有经验的老员工旁边进行工作,老员工会指导新员工进行操作,并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技巧。

通过这样的方式,新员工可以更快地适应工作,并掌握更多实用技能。

3. 建筑类专业对于建筑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产学研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某高校与一家建筑企业合作开展了一个“绿色建筑设计”项目。

在项目中,学生需要与企业工程师一起进行设计和施工,同时还需要考虑环保和节能等因素。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求的基础上,针对高校人才培养策略的不足进行及
时准确的调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
养的相关改革过程中应当紧紧围绕人才市场需求, 切实解决高校教学过程 中的课程体系改革 、实验体
系创新及工程实践训练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
1 课程体 系改革
位不能与时俱进,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一定程度
计性实验、由学生 自 行选题设计的综合性实验和与
作用是为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发展相关能力打下坚 实的基础。专业课和综合创新设计则是与市场最贴
市场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实验等多个实验教学层次 。 通过这些实验的开设,不仅可以使专业课程中的理
近的部分, 主要 由面 向电子信息专业方向、 体现学科 交叉 的特 色课 和反映前沿技术的专业限选修课组
电子 信 息 工程 专业 的课 程 体 系 主 要 包 括 公 共 基 础
整合实验教学体系结构,形成注重行业时代特色的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学生的 实际动手能力、分析并解决 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 新思维能力。
在 实验 数学层 次上 ,应 当打破 原 来的 以验证 性

养 的

点 考 思
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和综合创新设计等几个层
实验为主的教学模式,努力拓展和丰富实验教学体
次 。其 中公共基础课是大部分工科学生所必须学习 的一些基础知识, 专业基础课则是培养 电子信息工
程学生的基础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 其
系,由单纯的验证性实验模式向多层次的实验体系 发展。 即必要的基础验证性实验、 培养独立思考的设
【 倪振文, 1 ] 王俊年, 刘昆山. 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 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 . 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0 , 】 2 43 0 2

人工智能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与方向

人工智能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与方向

人工智能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与方向【摘要】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随着人工智能行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本文从人工智能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人才培养的跨学科性、推动产学研结合以及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未来,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注重技术变革、行业实践和实习机会的加强。

对于学习人工智能的学生来说,持续关注行业动态和加强实践经验都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拥有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需求,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发展路径、方向、知识技能、高校模式、跨学科、产学研结合、国际合作、技术变革、实习机会。

1. 引言1.1 人工智能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人工智能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人工智能不仅涉及到技术领域的进步,更需要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来应对未来的挑战和发展。

专业人才的培养将直接影响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速度,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坚实的支撑。

1.2 人工智能行业迅速发展人工智能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之一。

据统计,2018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560亿元,同比增长46%,预计到2022年将超过1.5万亿元。

人工智能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金融、医疗、教育、交通等各个领域,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和发展机遇。

人工智能行业也呈现出人才短缺的现象。

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更多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才培养成为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只有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推动人工智能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人工智能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与方向

人工智能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与方向

人工智能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与方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来支撑,因此人工智能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与方向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将探讨人工智能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与方向,以期为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

一、发展路径1. 专业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多元化发展,不仅需要传统的学科知识,还需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前沿的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进行培养。

这就要求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打破学科壁垒,形成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

2. 合作办学的兴起人工智能技术的跨学科特性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综合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合作办学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路径。

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办学,不仅能够更好地整合各学科的优势资源,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学习体验,培养出更具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

3. 实践教学的深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支撑,因此实践教学成为了专业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教育机构需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构建更加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发展方向1. 课程设置的创新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重视课程设置的创新,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需求,构建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应该兼顾传统学科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接触到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案例。

2. 教学方法的改革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因此教育机构应该积极推动教学方法的变革,引入项目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新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本文分析了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实践教学一条线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定岗实习,搭建实践平台,开展电子信息类技能竞赛。

通过以上途径,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关键词: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的节奏急剧加快。

电子信息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激烈。

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数字化、信息化和高度集成化的特征更为明显,新技术含量更高,多技术、多技能、多学科融合的趋势更为明显[1]。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高等学校的共识。

对高等学校专业教育进行改革,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是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传统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基础理论的学习,对企业关注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2],毕业生很难在较短时间内适应企业岗位需求,从而造成企业无人可用,毕业生无业可就的局面。

因此,电子信息类专业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2.电子信息类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2.1传统教育观念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目前,高等学校根据市场需求都对专业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沿用多年,套用传统教育模式办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现象仍然存在。

同时,由于缺乏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重实践教学过程的组织开展,轻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思想上跟不上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的步伐,制约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发展,使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达不到应有的效果[3]。

2.2培养方案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掌握。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但是传统的培养方案强调通过对课程基础理论的学习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忽略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不高。

2.3分课程传授的教学模式,导致专业知识难以形成体系。

人工智能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与方向

人工智能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与方向

人工智能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与方向1. 引言1.1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是近年来全球科技领域发展最为迅猛的领域之一,其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已经变得无处不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各种智能设备和系统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深入到医疗、金融、交通、教育等各个领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也催生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重中之重。

要培养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需求的专业人才,需要对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有清晰的认识,并通过跨学科融合的培养模式、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多元化的选修课程设置以及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来促进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与成长。

【200字】1.2 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背景下,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人工智能作为当前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而优秀的人才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基石。

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具备深厚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各行业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

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更是为了提升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拓展和深化,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不断学习创新的能力,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技术挑战和实际问题。

只有具备这样的综合素质,才能在人工智能领域立于不败之地,为行业的创新和发展贡献力量。

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目前人工智能领域的当务之急。

只有通过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才能培养出更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字数:282】2. 正文2.1 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要求非常广泛且深入,涉及到多个学科和领域。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概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它涉及到电子、信息、计算机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在各行各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满足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制定了以下人才培养方案。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应用和管理的高素质人才。

三、培养要求1、知识要求:掌握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了解本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

2、能力要求:具备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测试和维修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素质要求: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求。

四、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电子技术、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等。

2、专业课程:通信原理、通信网络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等。

3、实践课程:电子工艺实习、电子设计竞赛、生产实习等。

4、选修课程:根据学生兴趣和职业规划,提供如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等选修课程。

五、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2、实践教学:通过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六、质量监控1、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监控。

2、毕业设计质量监控:建立毕业设计选题审查制度、答辩制度等,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3、就业情况监控:建立毕业生就业情况追踪制度,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社会评价,为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七、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技术和理论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新工科理念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①

新工科理念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①

新工科理念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①【摘要】本文探讨了在新工科理念指导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首先介绍了新工科理念的提出和内涵,分析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点。

接着探讨了新工科理念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通过案例分析某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改革实践,展示了新工科理念的实践效果。

对新工科理念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总结指出,新工科理念为电子信息类专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并提出了相关启示,为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理念、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研究、实践、特点分析、影响、对策、措施、案例分析、改革实践、发展趋势、未来研究方向、总结、启示1. 引言1.1 新工科理念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①新工科理念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旨在探讨在新工科理念指导下,如何更好地构建和完善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育体系,提高专业质量,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新工科理念强调跨学科融合、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等特点,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其特点是技术更新速度快、知识面广、应用领域广泛。

在新工科理念下,电子信息类专业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强化产学研合作,不断更新课程内容,紧跟行业需求的发展趋势。

新工科理念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

建设新工科理念下的电子信息类专业需要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加强与企业合作,引入行业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到,某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有所提升。

这为其他高校在新工科理念下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在新工科理念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的发展趋势是向跨学科融合、实践教学和产学研合作更加密切的方向发展。

新工科背景下的电子信息类“四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优化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的电子信息类“四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优化研究

管理与标准化/ 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 S t a n d a r d i z a t i o n新工科背景下的电子信息类“四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优化研究韦艳芳(玉林师范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537000)摘要: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5G时代的到来,创新人才越来越被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资源,人才的积累和释放对每个企业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企业需要拥抱新的创新人才思维和创新技术,实现以 人才战略驱动的业务创新。

而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理工科专业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一批专业理 论知识扎实、职业技能高超,同时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创意方法、创造技术、创业能力的“四创”型人才 成为当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文章首先分析当前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其次探索新 工科理念下“四创”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的转型发展提供思路3关键词:新工科;电子信息;“四创型”人才;应用型科研1引言人才是发展壮大新经济的首要资源,人才的培养 离不幵工程教育。

工程教育与产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和相互支撑的,因此工程教育的改革如果滞后,就会拖产业发展的后腿。

那么如何在科技快速发展过 程中让教育跟随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更好地满足新经济发展下的人才供应需求呢,“新工科”应运而生。

为了更好地发展地方高校,找准地方高校自身的办学 特色和服务对象,高校面向未来布局“新工科”建设,对电子信息类“四创型”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四创型”人才的意义科技技术、科研成果转化和系统集成能力已经成 为国家间、地区间经济发展的核心;经济的竞争离不 开产业创新和科技的竞争,科技和创新竞争的核心是 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

因 此在经济多元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地方人文经济、文化产业发展对实践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也曰趋旺盛。

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作者:成凤敏张雅静来源:《无线互联科技》2021年第22期摘要:文章针对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结合唐山学院办学定位和地域特色,提出从校企联合、课程群建设、产教融合、以赛促教优化双师队伍四个方面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实践表明,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获得同步提升。

关键词:新工科;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金项目:2020年河北省教育厅第二批新工科项目;项目编号:2020GJXGK046。

2020年唐山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13520ZD059。

0 引言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6年教育部推出“新工科”建设,2018年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发布,评估出全国首批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19年4月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2.0启动大会召开,打响了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攻坚战。

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是新工科建设的核心,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卓越工程创新型人才,是高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需求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成为人才缺口最大的几个专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人。

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夯实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

因此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新工科建设模式正确转型升级的关键,是保证学生成功创业就业的重要前提,改革和优化其课程建设、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1]。

唐山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始建于2007年,2011年通过本科学位评估。

传统工科培养模式是普遍先进行通识教育再到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毕业设计,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STEM教育理念下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STEM教育理念下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低至H EBEINONGJI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方法已经逐渐被新型教学模式所替代,因此,教师应当将传统的教学理念予以转变,将新型的教学法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由此为取得理想的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在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中引入STEM教育理念发挥重要作用,其结合了实际工程项目展开教学,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实践,与此同时,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以此为培养一批创新型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本文首先分析了STEM教育理念的内涵特征,之后就STEM教育理念下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

关键词:STEM教育理念;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STEM教育理念下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M培养模式探究石家庄工程职业学院杨嬪许红娟STEM教育理念是四门学科的简称,包括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对于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来说,对其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成为教师关注的主要问题,因此,构建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不仅能有效推动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促进社会经济转型升级,为向社会输送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基础。

本文主要就STEM教育理念下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以此为培养一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1STEM教育理念的内涵及特征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个学科的简称叫做STEM,STEM教育理念强调多个学科的相互融合,将四门学科的内容组合成有机的整体,其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STEM教育理念的特征包括跨学科、趣味性、体验性、情境性等。

跨学科是指该教育理念涉及多个学科,意味着教师在采用这_教学理念时,不再将重点放在特定学科上,而是将特定问题作为教学重心,强调采用科学、技术、工程或数学学科相互关联的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从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

趣味性是STEM教育理念的主要特点之一,多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具有一定趣味性,通过设计相关问题与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通过设置相关问题,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新一代人工智能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人才专业技能培养模式思考

新一代人工智能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人才专业技能培养模式思考
2电子信息类人才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的思考
在信息技术革命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下,信息化 与智能化的结合将有效地促进教育的革新,带来电子信 息类专业人才中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学习方式与教师 职能深刻的变革,从本质上改进教育培养模式[1,6]。 2.1重视更新知识体系架构的培养
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
項目与课題
新一代人工智能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人才 专业技能培养模式思考
骆忠强熊兴中
(四川轻化工大学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 ,四川宜宾644000)
【摘 要]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浪潮推动下,电子信息领域将迎来重要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同时也 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o另外,伴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被推到国家战略部署地位, 对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重要的任务要求,因此怎样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到 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是一项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o本文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对在新一 代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专业技能培养模式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以求有效地促进电子信息
现今,我们正在经历从信息时代过渡到人工智能时 代的时期,依赖人工智能新一轮产业升级转型已经到 来。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袁电子信息技术提供了重要的 技术支持,二者是提升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基 础。在新一代的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在电子信息类专 业方面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需要制定适合的专 业人才培养方案,重点放在培养学生适应人工智能产业 需要的新技能和素养上。
依托现今新一代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革新、产业 升级和人才需求袁本文主要关注应用型本科高校电子
信息类专业人才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通 过剖析电子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关系袁探寻新的专 业技能培养知识体系和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分流培养模式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分流培养模式探究

智者论道智库时代 ·219·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分流培养模式探究杨玉奇(浙江传媒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摘要:大类培养模式初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但是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如何更新人才培养理念,重构培养目标和管理结构,是实现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关键一环。

关键词: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新工科;电子信息类中图分类号:G4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22-0219-00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深入,以往计划经济模式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办学内容和办学目标都面临着巨大的变化,人们对高等教育的价值与功能赋予了更多的涵义与更高的要求,而新工科建设更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界掀起了一阵新的改革热潮,在这样一种宏观背景下,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加大改革与调整力度,进行相应的教育改革,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就是其中重要一环。

一、国内高校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概述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一种改革。

大类招生,即“按学科大类招生”,是一种不按专业或者专业方向来确定招生计划进行招生,而按照院系、学科等大类制定计划进行招生的招生模式[1]。

分流培养,则是指对大类招生的学生,经过一到二年的基础课学习,通过对学科、专业的进一步了解,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根据与院系的双向选择原则进行分流培养。

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率先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教学改革方针,即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并于2001年正式开始实施“元培计划”。

[2]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大学随后跟进,也先后实施了按学科大类招生与培养制度。

大类招生很多高校都在实施,但是由于大类招生本身涉及从教学、学生管理、人才培养等一系列变革,从试行之日起便存在很多不同声音。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人工智能(AI)是当前科技领域的热点话题,其应用广泛,对人才
培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针对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下是几点建议:
1. 强化实践教学:人工智能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人
才培养过程中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操作来培养学
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 引入智能化教育:人工智能带来了新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
比如借助智能化工具、软件和在线学习平台,让学生能够利用大数据
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

3. 培养跨学科人才:人工智能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因此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跨学科
培养,使学生具备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

4. 加强职业培训:人工智能应用广泛,对人才的需求也很大,因
此要加强职业培训,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技能和知识,为就业做好准备。

5. 强化国际化教育:人工智能是一个全球性的学科,因此要加强
国际化教育,通过国际化学术交流和实践交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
不断创新和改进,来培养出具有较高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人工智能人才。

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随着新工科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科技领域的热点之一。

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各高校纷纷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人工智能人才。

本文将就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探讨。

1.社会需求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了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这种背景下,各行各业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要求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跨领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2.工程教育的转型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需求。

需要对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引入更加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跨学科的技术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涉及计算机科学、数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人工智能人才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传统的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需求。

1. 跨学科专业设置2. 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需求,需要引入更加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

可以开设实验课程和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3. 产学合作项目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人工智能领域的项目,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参与设计、研发和实施,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创新创业教育为了培养更具创新精神的人工智能人才,可以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升级。

5. 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学习能力,设置个性化的课程和导师制度,引导学生在自主选择的领域中深入学习和研究,培养他们的专业特长和创新潜力。

人工智能赋能专业人才培养的背景和意义

人工智能赋能专业人才培养的背景和意义

人工智能赋能专业人才培养的背景和意义一、引言在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正日益深入各行各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本文将从人工智能赋能专业人才培养的背景和意义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思考。

二、背景1. 人工智能的兴起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正成为引领未来的关键技术。

在各个领域,人工智能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应用潜力,并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2. 专业人才培养的挑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培养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工智能领域的需求。

现有的专业人才面临着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知识结构需求复杂等挑战,急需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培养模式和方法。

三、意义1. 推动专业人才的结构性转变在人工智能赋能下,专业人才的培养将更加注重技术深度和专业广度的兼具。

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需要专业人才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需求。

2. 促进教育模式的创新与拓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教育提供了更多创新的可能性,例如智能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等。

这些创新将有助于培养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推动教育模式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3. 增强专业人才的竞争力人工智能的赋能将帮助专业人才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

具备人工智能技术背景的专业人才将更容易应对未来工作挑战,提升个人竞争力,实现更加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四、个人观点在我看来,人工智能赋能专业人才培养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传授专业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五、总结人工智能赋能专业人才培养的背景和意义日益凸显。

在未来的教育和职业发展中,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更多元化的知识背景和综合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我们迫切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人工智能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

人工智能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

人工智能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1. 引言1.1 人工智能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才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人工智能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技术领域之一,已经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

在这个背景下,培养具有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人工智能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体现在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需求上。

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自动驾驶、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这些领域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促进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而要推动这些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有高素质的人才团队支撑。

只有具备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人工智能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推动上。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只有有着丰富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才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只有加强人工智能背景下人才培养,才能保证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优势和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1.2 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需求持续增长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需求持续增长已成为业界共识。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对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从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数据科学家到机器学习专家,各类人才在人工智能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据统计,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短缺现象日益突出,市场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更是远远超过供给。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人才需求持续增长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

在工业、医疗、金融、教育等领域,都需要大量具备人工智能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来支撑创新应用的发展。

面对这一趋势,培养高质量的人工智能人才已成为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当务之急,而人才需求持续增长也为广大学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空间,促进了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优化。

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需求持续增长不仅是一种市场现象,更是对教育体系的挑战和机遇,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应对。

ai大模型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

ai大模型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

本人大模型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本人大模型已经成为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热门话题。

大型模型如GPT-3、BERT等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这样的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人大模型的出现和普及,促使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需要更加深入和全面地理解这些大型模型的原理和应用。

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可能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学校和教育机构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加贴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课程和教学资源。

培养学生对于本人大模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另在本人大模型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也需要具备更加全面的技术能力和素养。

除了对于大型模型的理论和算法掌握外,他们还需要具备数据处理、分布式计算、云计算等方面的技能。

由于本人大模型需要海量数据进行训练和调优,数据管理和处理能力也成为了计算机类专业人才所需要具备的重要素养之一。

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跨学科融合能力的培养。

对于本人大模型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个人认为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 深入理解大型模型的原理和应用:学生需要在课程中系统地学习大型模型的原理、算法和应用场景,了解其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领域的具体应用,以及其在产业界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2. 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参与到真实的本人项目中去,从而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

3. 跨学科融合能力的培养:本人大模型的研究和应用需要多学科的知识融合,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应该具备跨学科的视野和思维方式,能够与其他领域的专业人才进行合作,共同解决复杂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一代人工智能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人才专业技能培养模式思考
作者:骆忠强熊兴中
来源:《科技视界》2019年第36期
【摘要】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浪潮推动下,电子信息领域将迎来重要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同时也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另外,伴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被推到国家战略部署地位,对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重要的任务要求,因此怎样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到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是一项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对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专业技能培养模式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以求有效地促进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智能化和创新型能力培养。

【关键词】人工智能;电子信息;人才培养;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TP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36-0104-002
DOI:10.19694/ki.issn2095-2457.2019.36.048
0 引言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和浪潮推动,给全世界带来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致使很多国家都竞相投入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推出了面向未来的智能教育改革战略和发展蓝图[1-6]。

伴随着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越来越大,人才的缺口也随之增加,同时对现今的高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为了适应社会的主流发展,高校应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设定相应的学院和专业,不断加强校企合作,解决师资和人才培养问题,将人工智能方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相关专业人才素养和技能的培养模式。

现今,我们正在经历从信息时代过渡到人工智能时代的时期,依赖人工智能新一轮产业升级转型已经到来。

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电子信息技术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二者是提升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基础。

在新一代的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在电子信息类专业方面要培
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需要制定适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点放在培养学生适应人工智能产业需要的新技能和素养上。

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影响下,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与学正在发生的巨大的改变,从知识的生成形式与讲授模式,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与管理等,都在不断变化,因此高校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打破思想束缚,在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科建设,智能教育、教师形态建设,学生创新创业,产教融合等方面紧跟时代步伐,逐步更新调整其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现今新一代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革新、产业升级和人才需求,本文主要关注应用型本科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通过剖析电子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探寻新的专业技能培养知识体系和模式。

1 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分析
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存在较多的关系,把握好两者的彼此联系和技术优势,以及相互融合领域,有助于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专业技能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电子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的重要产物,既是科技的力量和经济的推动力,也是培养电子信息类人才的知识体系。

现今时代正在更迭,逐渐从信息时代演变为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将成为主导,但是会较多地依赖于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持,同时也对电子信息的革新和升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5]。

图1 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的联系
电子信息技术综合了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数学等多学科,而人工智能是综合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脑科学和心理学等多种核心技术,两者在学科上互有交叉,例如计算机技术、信息论等,因此对于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融入人工智能,首要就是将其知识体系融入电子信息类的,并更新其知识体系。

如图1所示,电子信息和人工智能各自拥有自身的特点,两者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技术优势和应用前景。

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都是具有时代象征性的术语,两者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为人类社会做出更佳的服务,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生产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人工智能的发展增强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提供便利性的生活体验。

新一代的人工智能以深度学习为技术核心,能够帮助解决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及其云计算需要大规模计算能力的问题,同时其机器学习、人机交互技术、图像语音处理技术等与电子信息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的发展势必相互依存。

电子信息技术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影响下带来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以及人才培养,是未来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的趨势。

根据两种之间的相互联系,未来高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
的专业技能培养,势必将融入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是将人工智能的知识体系融通到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方案中,而且要依托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和手段辅助教学改革,培养智能型和创新型的专业技术人才。

2 电子信息类人才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的思考
在信息技术革命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下,信息化与智能化的结合将有效地促进教育的革新,带来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中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学习方式与教师职能深刻的变革,从本质上改进教育培养模式[1,6]。

2.1 重视更新知识体系架构的培养
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都是多学科的综合,两者之间存在知识体系的交叉,容易实现技术上的关联,例如数字信号处理、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单片机技术、信息论等基础内容,因此在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中需要融会贯通、彼此相连,同时为了在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中融入人工智能知识体系,需要补充和精进知识体系架构,注重个性化教育,实现因材施教。

2.2 重视“思维力”的培养
人工智能代表着思维的革命,核心的体现是创造和变异,在人才培养中,必须在思维领域作出重大的改进。

在掌握必要知识能力基础上,鼓励发展个性、激励创新,以“求异、质疑、探索、理性和逻辑”为主题词,在人才培养中纳入敏感、迅捷的思维能力训练。

将创新性培养一以贯之,改变训练机械化、思维边缘化的培养。

2.3 重视“学习者中心”的培养
智能化教育的目标是实现学生的自主化和个性化学习,在信息时代里,借助互联网已经可以实现学生泛在学习、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与大规模协作的团队学习等方式。

学习的场地和时间将变得十分灵活,可以在校学习,在家学习,在车上,可以随时随地学习。

自适应学习将是未来学生学习最重要的特点,自适应强调根据各门学科自身逻辑,为各门学科的概念与原理构筑一个“知识空间”,这个空间不是平面的,而是多维的,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都不一样,因而,他们就有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达成最终学习的目标,这一途径不可能完全相同。

在这一意义上,自适应就是适应自己最优方式的学习,是自主与个性化的学习。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为一种高效的教学制度,现今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但同时它也因难以“因材施教”而广受诟病,“学分制”“选课制”与“走班制”都是试图解决这一问题而提出的举措,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因此重视“学习者中心”,然后通过教师课堂引领、帮助、指导,而不是以灌输知识、强化训练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

2.4 重视工具创造和使用能力的培养
人类的进步得益于重视对工具的使用和创造,现今的计算机、手机、网络等都是成功运用现代工具而有的成果。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工科学科,对现代信息化工具的创造和使用尤为重要,例如软硬件的开发和应用,各种电子信息产品的操作等。

无论是工具的使用还是创造,需要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和创新型思维,因此思维力培养、学习能力培养和工具创造和使用能力培养是一体的,相互补充与相辅相成。

3 结束语
本文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专业技能培养模式问题,结合新一代人工智能时代背景,进行了研究思考。

人工智能+教育可以促进智能教育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有着重要的作用。

转变知识量和知识度的训练模式为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工具创造和使用能力的模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学,同时也在电子信息类专业中融入人工智能知识体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的智能和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梁松,赖锦辉.“人工智能+教育”时期高校学科建设新探[J].现代计算机(專业版),2018,30:57-59.
[2]王伟.人工智能在电子信息技术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8:128+130.
[3]韩政霖.电子信息技术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2018:118-119+122.
[4]黄鹏.浅谈电子信息技术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43-144.
[5]杨小银.人工智能在电子信息技术中的应用探析[J].电子世界,2019:88-89.
[6]高英杰,陈正宇,徐楠,叶全意.“人工智能”新概念下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39):95-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