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9 单衣顺母

合集下载

二十四孝图中五个值得传颂和五个值得批判的故事

二十四孝图中五个值得传颂和五个值得批判的故事

二十四孝图中五个值得传颂和五个值得批判的故事1.百里负米一仲由(春秋)仲由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他家里贫困。

他就自己在田间挖野菜充饥,到百里之外的地方买米回家做给父母吃。

后来他当了大官,可是父母已经不在了,他也常常惋惜。

2.鹿乳奉亲一郯子(春秋)郯子的父母得了眼疾,只有新鲜的鹿乳才能治病。

郯子为了治疗自己双目失明的父母,他跨越了千山万水,又披着鹿皮学习鹿的行为习惯,终于取到了鹿乳。

相传因为模仿的太像鹿,有一次还差点被猎人给射死了。

3.芦衣顺母一闵损(春秋)闵子甕弯的母亲是继母,继母经常虐待他。

有一年冬天,继母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弟弟都用上好的棉花做衣服,给闵子甕用的却是芦花。

父亲让闵子骞赶马,闵子骞冻得浑身冷战。

父亲以为是他偷懒,就用鞭子抽他。

衣服被抽破了,飞出来的是芦花。

父亲才知道继母虐待儿子,就要赶继母出门。

闵子骞不让,说继母在的话,只有自己受冻挨饿,继母走了,那三个孩子都得受冻挨饿了。

4.亲尝汤药一汉文帝(西汉)汉文帝刘恒的母亲生病的时候,他每晚都侍奉在母亲面前,每一碗汤药都要自己尝过后,才让母亲服用。

5.拾葚异器一蔡顺(汉朝)那年正好是王莽之乱,家里没有米下锅,只能吃野果充饥。

蔡顺就把把捡来的桑葚分成了两筐,一筐是黑色的,熟透了的很甜,给自己母亲吃。

另外一筐是红色的,还很酸,就留给自己吃。

二十四孝图中五个值得批判的故事1.埋儿奉母—郭巨(晋朝)郭巨为了让自己的母亲吃饱,觉得是儿子侵占了母亲的口粮。

不惜埋了自己的儿子,为家里节省口粮,侍奉母亲。

2.尝粪忧心一庾黔娄(南齐)庾黔娄的父亲生病了,大夫来问诊后,告诉他:“你父亲的病很重,你如果想知道他还有没有得治,就尝尝他的粪便。

如果味道很苦的话,就还有得救。

”庾黔娄尝了一口,发现很甜,果然如大夫所说,没过多久他的父亲就死了。

3.怀橘遗亲一陆绩(三国)陆继小时候跟随父亲去做客,主人家待客的时候有橘子,陆继就在怀里藏了两个。

后来被主人家发现,主人家笑话他不懂礼仪,他才说是因为自己的母亲喜欢吃橘子,所以拿回家给母亲吃。

“芦衣顺母”这个成语的意思,并举一个例子

“芦衣顺母”这个成语的意思,并举一个例子

“芦衣顺母”这个成语的意思,并举一个例子芦衣顺母-故事中国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有这样一个故事。

住在当时鲁国的一个少年名字叫闵损,从小就过着饥寒心酸的生活,因为有时丧母,失去了慈母之爱,童年的生活很孤苦。

父亲闵公后来给他找了个继母,生活才算有了改变,刚开始继母待闵损还好,等到她自己生了儿子后,情形却逐渐改变了,她只慈爱自己所生的骨肉,对闵损开始冷落了下来,处处看着都不顺眼。

父亲在家时还好些,等父亲出门儿做生意离开家后,母亲对闵损便没有什么温暖,不但让他带看弟弟,而且把家中所有的脏活儿累活儿全叫他干。

曾饱受苦难的孩子竟然懂事早,九岁的他不但乐意去干一切脏苦累活儿从不怨言,而且对待打骂也能逆来顺受,能以德报怨,对人讲话总是彬彬有礼;特别是对五岁的弟弟非常疼爱友好,处处关心而谦让弟弟,兄弟俩心心相印亲密无间。

这年冬天,父亲从远方做完生意归来,全家人欢欢喜喜得以团圆,闵损给父亲送上一碗热水,但因为身上发冷,两个手臂不由自主地哆哆嗦嗦抖个不停,碗中的水竟洒了一多半,母亲瞪了他一眼,赶紧告诉小儿子又奉上一碗。

这种情形父亲看在眼里,心里不是滋味,骂闵损不长进、没出息。

饭后,父亲带上兄弟两个赶着马车去拉货,一路上迎着凛冽的寒风,闵损冻得身体缩成一团,父亲看他穿着厚厚的棉衣,不觉火从心起,并斥责说:看看弟弟穿的比你少,也没有冻成你那样,看你怎么活像个冻死鬼脱生似的,太没出息啦!说着便顺手抽了闵损一鞭子,弟弟见状心疼哥哥,扑在哥哥身上,这第二鞭子打下去后,闵损的棉衣被打破了,突然从破洞处露出一些芦苇花洒了一车,父亲一看愣住了,刹那间他就已经明白过来:原来后娘竟如此狠心待儿子,气得当下掉了眼泪。

待到拉完货回到家里后,立即写了一纸休书,令其妻快快回返娘家!妻子吓得跪地磕头如捣蒜,盛怒的闵公只说:你心太狠了,是绝不可原谅的。

看母亲头已磕破,闵损和弟弟慌忙地跪了下来。

那时女人地位很低,一旦被夫家休了,这一生就算是完了,为此走投无路而轻生寻短见的不在少数。

【历史故事】二十四孝故事:芦衣顺母的故事

【历史故事】二十四孝故事:芦衣顺母的故事

【历史故事】二十四孝故事:芦衣顺母的故事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他的继母去世了,他早年生下了两个儿子。

他的继母经常虐待他。

冬天,他的两个弟弟穿着棉质的冬衣,但给了他芦苇花做的“棉质衣服”。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

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闵子谦去世的时间没有记载在历史上。

北宋时,在济南华山脚下发现了闵子谦墓。

据明朝崇祯《历城县志》记载:“华山前,黄军守卫君河,挖出民子石棺,填满人头,运至高原。

华山脚下,石棺依然存在。

”济南当地还有一个传说:北宋统治黄河时,人们在华山脚下挖闵子谦的石棺。

为了不让石棺被水冲毁,人们想把闵子谦的墓搬到济南南部的高府。

当抬石棺的人在城东五英里处经过时,绳子断了。

按照当时的习俗,棺材应该埋在任何地方,所以现在有闵子谦墓。

根据苏哲对民子庙的记载:北宋神西宁七年(1074年)以前,“历城东侧有一座土墩,称为民子墓。

”当时,只是“坟墓不是寺庙,没有达到等级崇拜”。

西宁七年,河南濮阳人李素之以“母官”身份来到济南,次年在墓前修建了民子祠,使民子前的墓“百年荒废,一日养育”。

闵子骞的卓著孝行,受到了后世人们的普遍赞扬。

清初著名诗人田雯曾亲往济南城东拜谒闵子骞墓,并写有《拜闵子墓》一诗,诗云:“菰芦花未吐,菱荷叶已香。

日夕下山椒,归鸦乱回翔。

石桴在溪侧,无风响白杨。

”《续修历城县志》收有清代诗人吟咏闵子骞墓的诗十数首之多。

应当说,闵子骞墓作为济南优秀的名士文化遗产,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

“古墓丛祠垂姓名,孝哉闵子死犹生。

行人叹息华阳路,芦荻花飞见性情。

芦衣顺母的成语故事

芦衣顺母的成语故事

芦衣顺母的成语故事【成语】芦衣顺母【拼音】lu yī shun mǔ【出处】《论语;先进》【故事】住在当时鲁国的一个少年名字叫闵损,从小就过着饥寒心酸的生活,因为幼时丧母,失去了慈母之爱,童年的生活很孤苦。

父亲闵公后来给他找了个继母,生活才算有了改变,刚开始继母待闵损还好,等到她自己生了儿子后,情形却逐步改变了,她只慈祥自己所生的骨肉,对闵损开始冷落了下来,处处看着都不顺眼。

父亲在家时还好些,等父亲出门儿做生意离开家后,母亲对闵损便没有什么温暖,不但让他带看弟弟,而且把家中所有的脏活儿累活儿全叫他干。

曾饱受苦难的孩子竟然懂事早,九岁的他不但乐意去干一切脏苦累活儿从不怨言,而且对待打骂也能逆来顺受,能以德报怨,对人讲话总是彬彬有礼;特别是对五岁的弟弟非常疼爱友好,处处关心而辞让弟弟,兄弟俩心心相印亲密无间。

这年冬天,父亲从远方做完生意归来,全家人欢欢喜喜得以团圆,闵损给父亲送上一碗热水,但因为身上发冷,两个手臂不由自主地哆哆嗦嗦抖个不停,碗中的水竟洒了一多半,母亲瞪了他一眼,赶紧告诉小儿子又奉上一碗。

这种情形父亲看在眼里,心里不是滋味,骂闵损不长进、没出息。

饭后,父亲带上兄弟两个赶着马车去拉货,一路上迎着凛冽的寒风,闵损冻得身体缩成一团,父亲看他穿着厚厚的棉衣,不觉火从心起,并呵斥说:看看弟弟穿的比你少,也没有冻成你那样,看你怎么活像个冻死鬼脱生似的,太没出息啦!说着便顺手抽了闵损一鞭子,弟弟见状心疼哥哥,扑在哥哥身上,这第二鞭子打下去后,闵损的棉衣被打破了,突然从破洞处露出一些芦苇花洒了一车,父亲一看愣住了,刹那间他就已经明白过来:原来后娘竟如此狠心待儿子,气得当下掉了眼泪。

待到拉完货回到家里后,立即写了一纸休书,令其妻快快回返娘家!妻子吓得跪地磕头如捣蒜,盛怒的闵公只说:你心太狠了,是绝不可原谅的。

看母亲头已磕破,闵损和弟弟慌忙地跪了下来。

那时女人地位很低,一旦被夫家休了,这一生就算是完了,为此穷途末路而轻生寻短见的不在少数。

芦衣顺母简单概括故事

芦衣顺母简单概括故事

芦衣顺母简单概括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春秋时代,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闵损的少年的故事。

闵损在鲁国生活,从小就过着艰辛的生活,失去了母爱,与继母相处也并不顺利。

尽管面临着困境,闵损一直表现出超出年龄的成熟和善良。

他对弟弟关爱备至,对人彬彬有礼,并默默承受母亲的冷落和父亲的责骂。

有一天,父亲回家,全家团聚,闵损为父亲递上一碗热水,但由于寒冷而颤抖不止,不小心将水洒了一大半。

父亲责备闵损没有进步,打了他一鞭子。

在回家的路上,父亲发现闵损冻得很厉害,对比起弟弟的情况,意识到后妈对闵损的虐待。

父亲心痛地掉下眼泪。

回到家后,父亲立即写了一纸休书,命令继母离开。

继母跪地求饶,但父亲坚决不原谅她。

闵损和弟弟也跪下请求父亲宽恕母亲,并引用了"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的谚语。

最终,父亲被儿子们的恳求和理性的言辞打动,决定宽恕继母。

从那时起,继母对闵损更加尊敬和爱护,家庭变得和睦幸福。

这个故事展示了闵损年幼时的坚韧和善良品质。

他的行为和智慧打动了父亲,使得家庭重新团结。

闵损后来成为孔子的得意门徒之一,这个故事也因此强调了年少时的善良和品德对人生的重要性。

1。

2018年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汇总

2018年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汇总

中考语文论语中的成语故事目录1 见义勇为 (1)2 祸起萧墙 (3)3 丧家之犬 (6)4 尽善尽美 (9)5 箪食瓢饮 (11)6 登堂入室 (14)7 车马轻裘 (16)8 片言折狱 (18)9 单衣顺母 (20)10 朽木不雕 (23)11 待价而沽 (25)12 能言善辩 (27)13 富而有礼 (29)14 慎终追远 (31)15 言而有信 (33)16 四海之内皆兄弟 (35)17 西河之痛 (37)18 欲速不达 (39)19 行不由径 (41)20 牛刀割鸡 (43)1 见义勇为一座废弃许久的小学,校园里树木苍翠,花坛里开着各色鲜艳的花朵。

现在这里已经成了小动物们的乐园。

清晨,麻雀和喜鹊这对好朋友又如约来到他们的乐园。

不过今天他们有了新的发现,他们在大树下的宣传栏上看到“表彰见义勇为”几个模糊的字迹,下面的小字已经看不清了。

喜鹊驻足,歪着脑袋想努力辨认出这些模糊的字来。

麻雀不屑一顾的说:“‘见义勇为’都已经过时了,我不赞同见义勇为,何况还是小学生呢?”喜鹊头也不回的反驳道:“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文化是每个小学生的义务和责任……”麻雀拍打着翅膀吼道:“见义勇为当然好,但是不搞清楚情况,鲁莽出手,好心办坏事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小偷在前面逃,便衣警察在后面追,小偷边跑边喊‘救命!有人抢劫了!’结果好心人反倒把便衣警察给拦了下来,鲁莽地见义勇为,而不加思考辨别,这怎么行呢?”喜鹊也毫不示弱,飞到一棵高高的柳树上,居高临下地对着麻雀讲到:“见义勇为是一种高尚的品格,应该被发扬。

记得有一次,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在河边玩耍时,一不小心滑入水中。

千钧一发之际,一位中年男子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救起了小女孩。

这件事多么让人感动啊!所以见义勇为还是要坚持学习和发扬的。

”喜鹊说完,摆出了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

麻雀气呼呼地说:“如果是你遇到身强力壮的歹徒,如果是你遇到落水的儿童,如果是你遇到熊熊的烈火……”“哈哈……是啊!你们说的都对,不过,你们知道见义勇为的真正含义和来历吗?”啄木鸟打断了他们的争吵。

论语成语故事大全_成语典故素材

论语成语故事大全_成语典故素材

论语成语故事大全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论语成语故事大全,欢迎阅读参考!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一天,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事后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何不这样说,他这个人,一发愤学习就忘记吃饭,内心一快乐就忘记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呢。

”这个故事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正是有了这种勤奋不倦的为学精神,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天道酬勤,一个人如果有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精神,再配合科学的工作、学习方法,一定会取得成功。

君子成人之美“君子”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的一个词语,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

在孔子心目中,“君子”是理想的人格标准,仅有两万余字的《论语》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君子”呢?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这个典故出自《论语颜渊》,原文是: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关于君子的标准,孔子还有一些。

如,《论语里仁》里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论语宪问》里的“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思是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不要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过犹不及子贡问老师说:“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贤德?”孔子说:“子张做事总是过头,而子夏总是做得还不够火候。

”子贡说:“那么是子张要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

”这段话出自《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师”即子张,“商”指子夏,两个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古代重情义的小故事

古代重情义的小故事

古代重情义的小故事导读:重情重义自古就有,古代有许多关于古代重情义的小故事,你知道哪些?古代重情义的小故事:单衣顺母《单衣顺母》,又称为《芦衣顺母》,这里讲述孔子又一个著名弟子闵子骞的孝行故事.春秋时代,有个孝子叫闵子骞.他的母亲去世比较早,父亲娶了继母,又生了两个弟弟.继母对他不好,常常虐待他.一年冬天,后母用芦花给他做衣服,而给他的两个弟弟做的是棉衣.芦花做衣服看起来很蓬松,但是不保暖.刚好他父亲带他外出,让他驾马车.因为天气太冷,冷风飕飕,衣服又不保暖,所以他就冻得发抖.父亲看了以后很生气,衣服已经穿得这么厚了还在发抖,是不是有意要诋毁后母.一气之下,就拿起鞭子抽打闵子骞.结果鞭子一打下去,衣服破了,芦花飞出来,父亲这才明了,原来是后母虐待自己的孩子,所以很生气.回到家里,当下就要把他的后母休掉.可是子骞对后母并不记恨,反而有些同情后母,小子骞觉的不能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就休掉后母,于是他跪下来对自己的父亲说:“父亲,请你不要赶后母走,因为毕竟还有两个小弟弟呀!有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如果母亲走了,我和两个弟弟都会挨饿受冻的.(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在这种情形之下,闵子骞至诚的孝心丝毫不减,而且还想到兄弟和家庭的和乐.这一分真诚让他的父亲息怒,这一分真诚也让他的后母生起惭愧之心.闵子骞这分真诚的孝心转化了家庭的恶缘,致使家庭从此幸福和乐.所以,“亲憎我,孝方贤”.我们时时处处想着“德未修”,所以"感未至”,真诚就能永不忘失,能时时提起关照.古代重情义的小故事:鹿乳奉亲周剡子,品性至孝.剡子父母年老,且双目都患有眼疾.父母亲老人想吃鹿乳,剡子身披鹿皮想混入鹿群取鹿乳.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jǐ)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古代重情义的小故事:黄香温席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年纪刚刚九岁,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帐子扇扇子,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使蚊虫避开;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暖和.因此,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黄香侍奉父母的故事反映出一个孩子细致、纯真的孝心,是一个孩子从内心深处自然萌发、激发出来的孝,又是出于天性的、并尽自己的.能力所能做到的孝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古代重情义的小故事:笼负母归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当,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后人有诗赞曰: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古代重情义的小故事:八拜之交在中国宋代,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中有一段故事:文彦博听说国子博士出身的李稷待人十分傲慢,心中非常不快,他对人说:“李稷的父亲曾是我的门人,按辈份他应该是我的晚辈,他如此傲慢,我非得教训他不可。

跟着名家学写作

跟着名家学写作

跟着名家学写作作者:暂无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6年第6期赵福海历史典故:闵子骞单衣顺母追根溯源: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著名弟子。

闵子骞早年丧母,他的父亲娶了后母,又生了二子。

后母给自己生的儿子穿上棉絮做的冬衣。

后母妒恨闵损,给他穿的是芦花填充的冬衣。

父让闵损驾车,闵损因为身上寒冷不堪而失控,连驾车的皮带子都掉了。

其父察知了此中的缘故,便想要休掉闵损的后母。

闵损说:“母亲若在,只是我一个儿子寒冷;母若离去,三个儿子都寒衣单薄。

”其母听到后,后悔不已,从而改过。

名家运用:闵子骞兄弟二人,母卒,其父更娶,复有二子,子骞为其父御车,失辔,父持其手,寒,衣甚单。

父则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衣甚厚温。

即谓其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去无留。

”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

”其父默然,而后母亦悔之。

——《韩非子·喻老》学生运用示例:先秦时有闵子骞,无法改变拥有刻薄继母的事实,他不曾抱怨,而是以自己的善心感化了后母,不仅后母改变了以往的态度善待子骞,子骞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动了乡里。

魏晋有囊萤映雪,家贫境苦虽不可选,但通过努力也能改变。

天地为你设下了无限障碍,而通过自身努力,也能走出困窘。

人,要改变人生,需扎根土里,发挥能力,使自己游入天际。

——2015 年湖南卷考生《扎根在土里,亦游走入天际》成语典故:唇亡齿寒追根溯源: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弗从,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

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晋灭虢。

虢公丑奔京师。

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左传》)文本翻译: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

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

二十四孝故事:闵子骞单衣顺母

二十四孝故事:闵子骞单衣顺母

二十四孝故事:闵子骞单衣顺母
东周时期的闵损,字子骞,是孔子的学生,他的德行与颜渊并称,但他的孝悌更为人所称颂。

闵损早年即丧母,后来,父亲娶了后母,后母又生了两个弟弟。

后母很不喜欢闵损,经常在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挑拨他们父子俩的关系。

寒冷的冬天来了,后母给两位弟弟缝制了厚厚的棉衣,给闵损做的棉衣里塞的却是芦花,不能御寒。

闵损常常冷得蜷作一团,但他什么也不说。

一天,父亲要外出了,让闵损给他驾驭车马。

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刮过,闵损哆哆嗦嗦的,连僵绳都握不住了,掉到了地上。

父亲大怒,举起手里的鞭子便抽打他。

哪知闵损的棉衣布料是那样的单薄,父亲只几下便将它抽烂了,里面的芦花露了出来,父亲怔住了,才明白了一切。

回到家,父亲便想休了后母,闵损忙跪下来对父亲说:“有母亲在,只有我一个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两个弟弟也只有单衣穿,这样我们三个都会受冻的。

请求父亲让母亲留下来吧!”后母听说了此事,非常感动,羞愧于自己以前的言行,从此视闵损如同己出。

[K12学习]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9 单衣顺母

[K12学习]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9 单衣顺母

9 单衣顺母小明的亲生母亲因病去世三年后,他的父亲又为他找了一个后妈。

后妈待他很不好,常常让他吃剩饭,冬天给他穿极薄的衣服。

但小明依旧非常孝顺后母,对后母生的小弟弟照顾有加。

在父亲和别人面前,他也从来不说后母的坏话。

后来这件事被班主任王老师知道了,夸赞小明像闵子骞一样“单衣顺母”。

小明疑惑地问:“老师,闵子骞是谁啊?什么是‘单衣顺母’呢?”那就让我们了解一下闵子骞这个人,听一下“单衣顺母”的故事吧!在今日之济南,市内有一条以闵子骞名字命名的道路。

在济南百花公园西邻,还有以闵子骞墓地扩建而成的“孝文化博物馆”。

这里也称为“崇孝苑”,一座突起的坟墓,便是“闵子骞墓”,是济南市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闵子骞的母亲去世早,父亲娶了继母,又生了两个弟弟。

继母对他不好,常常虐待他。

他却仍然孝顺继母,友爱异母生的弟弟。

一年冬天,继母给他的两个弟弟做棉衣,却用芦花充棉花给子骞做棉衣。

芦花做棉衣看起来很蓬松,但是不保暖。

刚好他父亲带他外出,让他驾马车。

因为天气太冷,衣服又不保暖,所以他就冻得发抖。

父亲看了以后很生气,衣服已经穿得这么厚了还在发抖,是不是有意要诋毁继母。

一气之下,就拿起鞭子抽打闵子骞。

结果鞭子一打下去,衣服破了,芦花飞出来。

父亲这才明了,原来是后母虐待自己的孩子,所以很生气。

回到家里,当时就要把他的继母休掉。

可是子骞却跪下来对自己的父亲说:“父亲,请你不要赶母亲走,因为毕竟还有两个小弟弟呀!有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如果母亲走了,我和两个弟弟都会挨饿受冻的。

”在这种情形之下,闵子骞至诚的孝心丝毫不减,而且还想到兄弟和家庭的和乐。

这一分真诚让他的父亲平息了怒火,这一分真诚也让他的后母生起惭愧之心。

闵子骞这份孝心使家庭从此幸福和乐。

所以孔子称赞他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意思就是:闵子骞是真正的大孝子,最难得的是别人都看不惯他的后娘,看不惯他们兄弟之间悬殊的待遇,而闵子骞对别人打抱不平的话都不听,仍然孝顺后娘,友爱异母生的弟弟。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有哪些?《论语》中的成语故事有哪些?导语:《论语》是我国古代典籍中语录体著作的典范,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在政治、哲学、伦理、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思想及言行。

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本书是必读的。

《论语》的语言质朴无华、寓意深远,包含了很多宝贵的处世经验和人生智慧,后来逐步发展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对后世语言文字的影响很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论语》中的成语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一天,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事后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何不这样说,他这个人,一发愤学习就忘记吃饭,内心一快乐就忘记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呢。

”这个故事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正是有了这种勤奋不倦的为学精神,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天道酬勤,一个人如果有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精神,再配合科学的.工作、学习方法,一定会取得成功。

君子成人之美“君子”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的一个词语,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

在孔子心目中,“君子”是理想的人格标准,仅有两万余字的《论语》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君子”呢?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这个典故出自《论语•颜渊》,原文是: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关于君子的标准,孔子还有一些名言。

如,《论语•里仁》里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论语•宪问》里的“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思是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不要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过犹不及子贡问老师说:“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贤德?”孔子说:“子张做事总是过头,而子夏总是做得还不够火候。

单衣顺母 哲理故事

单衣顺母 哲理故事

单衣顺母哲理故事范文一:我听过一个叫做“单衣顺母”的故事,感觉非常有意义,深深地感动了我。

它告诉我们孝顺的重要性,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这是一个古代的故事,有一个叫做顺水的年轻人,他很孝顺,但他的母亲有一个坏习惯,就是每天都要穿着单衣。

这让顺水很为难,因为他的家境很贫困,单衣非常破旧,让他的母亲感到很不舒服。

他曾经试图去买新衣服,但是因为钱不够买不起,只好去借。

然而,借衣服说难听点就是偷,这让顺水深感愧疚,于是决定寻求其他的解决方案。

有一天,顺水听说附近有位有能力的裁缝,于是决定去找他帮忙。

裁缝听完了顺水的请求,非常感动,决定帮他量身定做一件新衣服,并且不收任何费用。

但是,顺水不能让母亲知道这件事情,因为他知道母亲并不喜欢欠人家人情,因此他决定在晚上暗中将衣服送到家里。

随着夜幕的降临,顺水迫不及待地来到母亲的房间,悄悄地放下衣服并离开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母亲穿着这件新衣服显得非常开心,但是她始终不知道这件衣服的来历。

最终,在某一天夜里,母亲发现了这件衣服的来历,顿时深深感动。

她明白儿子为了让她过得更加舒适,付出了多少努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尽孝,要为家人着想。

当我们看到家人不舒服的时候,我们应该立刻行动起来,尽可能地让他们过得更好。

我们应该学习顺水的行为,向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点分析:1. 故事背景和情节。

这个故事的背景是古代,情节十分简单,主要围绕着顺水和他母亲的关系展开。

2. 故事主题。

这个故事的主题是孝顺。

作者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强调了孝顺的重要性,告诉我们要为了家人着想,要尽可能地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3. 表达方式。

这篇文章采用了比较简单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内容紧凑,容易理解。

写作重点是围绕着故事的情节来讲述主题,用词简洁明了,让人印象深刻。

范文二:《单衣顺母》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位年轻人为了给母亲买一件新衣服而不计代价的努力的过程。

这个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感受到了爱的力量。

下面,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关于悌的故事或典故

关于悌的故事或典故

关于悌的故事或典故
悌,本指敬爱兄长,在古代是儒家思想中“八德”之一,也是儒家所倡导的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之一。

关于悌的故事或典故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例子:
卧冰求鲤:晋朝人王祥,幼年时母亲就去世了。

继母不喜欢他,经常在父亲面前说他坏话,使他失去父亲的疼爱。

但是王祥并不记恨,依然对继母十分尊敬。

有一年冬天,继母生病了,想吃鲤鱼,但是河水已经结冰,无法捕鱼。

王祥便赤身卧在冰上,用体温融化冰面,捉了两条鲤鱼回家供奉继母。

继母病好后,十分感动,从此改变了对他的态度。

芦衣顺母:孔子有个弟子叫闵损,字子骞。

他的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

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孔融让梨:东汉末年文学家孔融,四岁时就懂得让梨。

一天,父亲买了一些梨回家,让孔融兄弟几个分着吃。

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给自己,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

父亲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应该留给哥哥们吃。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比你还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这个故事被广为传颂,成为中国家庭教育中的经典故事之一。

芦衣顺母文言文

芦衣顺母文言文

芦衣顺母文言文
摘要:
1.芦衣顺母的背景介绍
2.芦衣顺母的故事情节
3.芦衣顺母的寓意和启示
正文:
【1.芦衣顺母的背景介绍】
芦衣顺母是中国古代一篇脍炙人口的孝道故事,出自《二十四孝》。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闵损的年轻人为了顺从母亲的意愿,不顾自己的尊严,穿着芦草编织的衣服为母亲守丧的故事。

【2.芦衣顺母的故事情节】
在春秋时期,闵损的母亲去世后,他非常悲痛,决定为母亲守丧。

为了表示对母亲的敬意,他决定穿着用芦草编织的衣服度过守丧期。

尽管这样的行为让他在众人面前受到了嘲笑和羞辱,但他始终坚定地认为这是对母亲最好的祭奠。

有一天,闵损在路上遇到了他的朋友,朋友见他穿着芦草衣服,非常惊讶,问他原因。

闵损坦诚地告诉朋友,这是为了顺从母亲的遗愿,为母亲守丧。

朋友听后感动不已,回去后将这个故事传扬开来。

【3.芦衣顺母的寓意和启示】
芦衣顺母的故事传达了孝道、忠诚和坚定的品质。

闵损为了顺从母亲的遗愿,不顾自己的尊严,忍受别人的嘲笑和羞辱。

这种行为充分体现了他对母亲的忠诚和对孝道的坚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时,我们应该学会坚
定信念,坚守道义,不为外界压力所动。

芦衣顺母的故事在古代中国社会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它提醒人们要时刻铭记孝道,尊敬父母,孝顺长辈。

芦衣顺母文言文

芦衣顺母文言文

芦衣顺母文言文
(原创版)
目录
1.芦衣顺母的背景和意义
2.芦衣顺母的故事概述
3.芦衣顺母的故事细节
4.芦衣顺母的启示
正文
【1.芦衣顺母的背景和意义】
芦衣顺母是中国古代的一则孝道故事,出自《孝子传》。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主角是一位名叫闵子的年轻人。

闵子为了顺从母亲的意愿,不惜穿上芦苇编织的衣服,忍受寒冷和困苦,以示对母亲的敬爱和顺从。

这个故事传承至今,成为了中国古代孝道文化的代表之一,对于弘扬孝道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2.芦衣顺母的故事概述】
芦衣顺母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当时有一位名叫闵子的年轻人,他的母亲因为家庭贫困,要求闵子穿上芦苇编织的衣服,以减轻家庭的负担。

闵子为了顺从母亲的意愿,毫不犹豫地穿上了芦衣,尽管这意味着他要忍受寒冷和困苦。

【3.芦衣顺母的故事细节】
据《孝子传》记载,闵子穿上芦衣后,便开始了艰难的生活。

冬天时,他因为穿着芦衣而冻得浑身发抖,但他从未抱怨过。

夏天时,芦衣又让他感到炎热难耐,但他仍然坚持下去。

他每天都穿着芦衣,直到母亲去世。

闵子顺从母亲的意愿,不惜穿芦衣忍受寒冷和困苦,这种孝道精神令人敬佩。

故事中,闵子的行为展示了他对母亲的深深敬爱和感激之情,也
体现了他对家庭责任的担当。

正是因为这样的品质,芦衣顺母的故事才得以流传至今,成为孝道文化的典范。

【4.芦衣顺母的启示】
芦衣顺母的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在现代社会,尽管我们的生活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但孝道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芦衣顺母的成语故事

芦衣顺母的成语故事

芦衣顺母的成语故事芦衣顺母的成语故事【成语】芦衣顺母【拼音】lu yī shun mǔ【出处】《论语;先进》【故事】住在当时鲁国的一个少年名字叫闵损,从小就过着饥寒心酸的生活,因为幼时丧母,失去了慈母之爱,童年的生活很孤苦。

父亲闵公后来给他找了个继母,生活才算有了改变,刚开始继母待闵损还好,等到她自己生了儿子后,情形却逐渐改变了,她只慈爱自己所生的骨肉,对闵损开始冷落了下来,处处看着都不顺眼。

父亲在家时还好些,等父亲出门儿做生意离开家后,母亲对闵损便没有什么温暖,不但让他带看弟弟,而且把家中所有的脏活儿累活儿全叫他干。

曾饱受苦难的孩子竟然懂事早,九岁的他不但乐意去干一切脏苦累活儿从不怨言,而且对待打骂也能逆来顺受,能以德报怨,对人讲话总是彬彬有礼;特别是对五岁的弟弟非常疼爱友好,处处关心而谦让弟弟,兄弟俩心心相印亲密无间。

这年冬天,父亲从远方做完生意归来,全家人欢欢喜喜得以团圆,闵损给父亲送上一碗热水,但因为身上发冷,两个手臂不由自主地哆哆嗦嗦抖个不停,碗中的水竟洒了一多半,母亲瞪了他一眼,赶紧告诉小儿子又奉上一碗。

这种情形父亲看在眼里,心里不是滋味,骂闵损不长进、没出息。

饭后,父亲带上兄弟两个赶着马车去拉货,一路上迎着凛冽的寒风,闵损冻得身体缩成一团,父亲看他穿着厚厚的棉衣,不觉火从心起,并斥责说:看看弟弟穿的比你少,也没有冻成你那样,看你怎么活像个冻死鬼脱生似的,太没出息啦!说着便顺手抽了闵损一鞭子,弟弟见状心疼哥哥,扑在哥哥身上,这第二鞭子打下去后,闵损的棉衣被打破了,突然从破洞处露出一些芦苇花洒了一车,父亲一看愣住了,刹那间他就已经明白过来:原来后娘竟如此狠心待儿子,气得当下掉了眼泪。

待到拉完货回到家里后,立即写了一纸休书,令其妻快快回返娘家!妻子吓得跪地磕头如捣蒜,盛怒的闵公只说:你心太狠了,是绝不可原谅的。

看母亲头已磕破,闵损和弟弟慌忙地跪了下来。

那时女人地位很低,一旦被夫家休了,这一生就算是完了,为此走投无路而轻生寻短见的不在少数。

芦衣顺母文言文

芦衣顺母文言文

芦衣顺母文言文
(实用版)
目录
1.芦衣顺母的背景和意义
2.芦衣顺母的故事情节
3.芦衣顺母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正文
【芦衣顺母的背景和意义】
芦衣顺母是中国古代的一则脍炙人口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后来被收录于《二十四孝》之中,成为孝道文化的代表之一。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芦衣顺母正是以生动的故事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何为孝,何为敬,何为顺。

这个故事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都有广泛的流传,对这些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芦衣顺母的故事情节】
芦衣顺母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主角是鲁国的公子髡。

髡因为母亲病重,听闻吃鲤鱼可以治病,于是不顾严寒,亲自到河边捕鱼。

当他捕到一条鲤鱼时,却发现自己的衣服已经破烂不堪,无法遮风挡雨。

于是,他决定用芦苇编织一件衣服,以此来遮盖身体。

当他穿上芦苇衣服回家时,他的母亲看到了,感动得热泪盈眶。

她对髡说:“你为了我能够捕到鲤鱼,不惜穿芦苇衣服,我为你的孝心感到欣慰。

”髡回答说:“母亲,这只是我应该做的。


【芦衣顺母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芦衣顺母的故事,以其简洁而深刻的情节,展示了中国古代孝道的精神。

这个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成为了《二十四孝》之一,而且被多次搬上舞台,成为中国古代戏曲中的经典剧目。

同时,芦
衣顺母的故事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芦衣顺母的故事都成为了人们教育孩子、弘扬孝道的重要教材。

子骞单衣文言文阅读答案

子骞单衣文言文阅读答案

子骞单衣文言文阅读答案1. 闵子骞单衣顺母文言文翻译闵子骞两兄弟,自从他母亲去世后,他父亲就再娶,后母再生两个孩子.子骞为他父亲驾车,掉落辔头,父亲摸他的手,寒冷,穿的衣很单薄.父亲就回去,叫后母及孩子出来,摸孩子的手,衣穿很厚手很暖.就对他妇人说:“我之所以娶你,实际上是为了我的孩子,现在你欺骗我,去吧,我不留你了.”子骞往前说道:“母亲在只有一个孩子单薄,母亲去了就四个孩子寒冷了.”他父亲听了不做声,而他后母也感到后悔。

原文:闵子骞兄弟二人,母卒,其父更娶,复有二子,子骞为其父御车,失辔,父持其手,寒,衣甚单。

父则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衣甚厚温。

即谓其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去无留。

”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

”其父默然,而后母亦悔之。

扩展资料: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尊称闵子。

鲁国人。

生于鲁昭公六年,卒于鲁哀公八年,比孔子小15岁。

他出身贫寒,生母又过早去世。

为家境所迫,很小就从事体力劳动,经常随父亲驾车外出谋生,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

后来拜师孔子,成为孔子“仁”“德”理想的忠实推行者和积极宣传者,以孝行名闻天下。

终生不愿出任官职,直到50岁时去世。

其先祖是鲁国的第四代国君鲁闵公,其父闵世恭为八世祖。

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

子骞为人极孝。

他少年丧母,父亲娶了继母。

继母偏爱自己亲生二子,虐待闵子骞,子骞却并不告知父亲,避免影响父母间关系。

在今日之济南,市内还有一条以其名字命名的道路,另外还有以闵子骞墓地扩建而成的“孝文化博物馆”。

在济南百花公园西邻,便是“济南孝文化博物馆”。

这里也称为“崇孝苑”,一座突起的坟墓,便是“闵子骞墓”,是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闵子骞曾得到鲁国季桓子之请,让他当费邑宰。

他淡漠仕途,没有同意。

后来经孔子劝说,他担任了费邑宰,并把家迁到东蒙之阳。

他治理费地很有成绩,但与季氏的所作所为格格不入,最后毅然辞官。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二十四孝之芦衣顺母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二十四孝之芦衣顺母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二十四孝之芦衣顺母
05-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

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单衣顺母
小明的亲生母亲因病去世三年后,他的父亲又为他找了一个后妈。

后妈待他很不好,常常让他吃剩饭,冬天给他穿极薄的衣服。

但小明依旧非常孝顺后母,对后母生的小弟弟照顾有加。

在父亲和别人面前,他也从来不说后母的坏话。

后来这件事被班主任王老师知道了,夸赞小明像闵子骞一样“单衣顺母”。

小明疑惑地问:“老师,闵子骞是谁啊?什么是‘单衣顺母’呢?”那就让我们了解一下闵子骞这个人,听一下“单衣顺母”的故事吧!
在今日之济南,市内有一条以闵子骞名字命名的道路。

在济南百花公园西邻,还有以闵子骞墓地扩建而成的“孝文化博物馆”。

这里也称为“崇孝苑”,一座突起的坟墓,便是“闵子骞墓”,是济南市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闵子骞的母亲去世早,父亲娶了继母,又生了两个弟弟。

继母对他不好,常常虐待他。

他却仍然孝顺继母,友爱异母生的弟弟。

一年冬天,继母给他的两个弟弟做棉衣,却用芦花充棉花给子骞做棉衣。

芦花做棉衣看起来很蓬松,但是不保暖。

刚好他父亲带他外出,让他驾马车。

因为天气太冷,衣服又不保暖,所以他就冻得发抖。

父亲看了以后很生气,衣服已经穿得这么厚了还在发抖,是不是有意要诋毁继母。

一气之下,就拿起鞭子抽打闵子骞。

结果鞭子一打下去,衣服破了,芦花飞出来。

父亲这才明了,原来是后母虐待自己的孩子,所以很生气。

回到家里,当时就要把他的继母休掉。

可是子骞却跪下来对自己的父亲说:“父亲,请你不要赶母亲走,因为毕竟还有两个小弟弟呀!有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如果母亲走了,我和两个弟弟都会挨饿受冻的。


在这种情形之下,闵子骞至诚的孝心丝毫不减,而且还想到兄弟和家庭的和乐。

这一分真诚让他的父亲平息了怒火,这一分真诚也让他的后母生起惭愧之心。

闵子骞这份孝心使家庭从此幸福和乐。

所以孔子称赞他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意思就是:闵子骞是真正的大孝子,最难得的是别人都看不惯他的后娘,看不惯他们兄弟之间悬殊的待遇,而闵子骞对别人打抱不平的话都不听,仍然孝顺后娘,友爱异母生的弟弟。

父母亲爱护子女,子女能孝顺父母亲,那是极其天然的事,这样的孝顺又有什么困难呢?如果父母亲讨厌我们,我们还能够用心尽孝,那才算得是难能可贵。

这就叫做“亲憎我,孝方贤”。

上面这一则故事,民间又称为《鞭打芦花》,其中不是由闵子骞自己陈述原因,而是由其父用鞭子抽打闵子骞,从而衣中露出芦花而知道了实情,这样的细节让我们更加佩服闵子骞。

闵子骞曾得到鲁国季桓子之请,让他当费邑宰。

但他淡漠仕途,没有同意。

后来经孔子劝说,他担任
了费邑宰,并把家迁到东蒙之阳。

他治理费地很有成绩,但与季氏的所作所为格格不入,最后毅然辞官。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以上两个故事,都是单衣顺母的典型。

1074年,济南太守李肃之在闵子骞的墓前建祠祭祀,由苏辙撰文、苏东坡书写《齐州闵子祠记》的石碑,叙述了修建祠堂的经过。

到明代,经历城人刘敕发起,捐资重修了闵子骞墓和祠,并在殿后修起了“讲学堂”的东西厢房“斋”和“芦花馆”。

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将闵子骞孝亲的故事排在第三,使之家喻户晓,闵子骞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著名的先贤之一。

文言原文:
闵子骞兄弟二人,母死,其父更娶,复有二子,子骞为其父御车,失辔,父持其手,寒,衣甚单。

父则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衣甚厚温。

即谓其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去无留。

”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其父默然,而后母亦悔之。

(选自西汉刘向《说苑》)
译文:
闵子骞兄弟共二人,母亲死后,他们的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继母又生了两个儿子。

闵子骞给他的父亲驾马,缰绳从手上掉了下来,他的父亲握着他的手,发觉他的手很冷,穿的衣服也很单薄。

父亲回去后,把后母生的儿子叫来,握住他的手,手是温暖的,穿的衣也很厚。

就对妻子说:“我娶你的原因,是为了我的儿子,现在你欺骗我,让我的儿子受冷,你走吧,不要再留在我家。

”子骞上前说:“如果母亲留在我家,就只有我一个儿子受寒;如果母亲离我们而去,三个儿子就都会受寒啊。

”他的父亲听了之后,沉默了。

他的父亲同意不让子骞的继母走了,继母也痛改前非,平等对待闵子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