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成语故事大全

合集下载

论语四字成语故事

论语四字成语故事

论语四字成语故事〖哀而不伤〗成语典故: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哀矜勿喜〗成语典故:如得其情,则哀矜勿喜. 《论语·子张》〖爱礼存羊〗成语典故: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论语·八佾》〖安老怀少〗成语典故:子路曰:‘原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爱素好古〗成语典故: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春秋·楚·李耳《老子》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爱之欲其生〗成语典故: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春秋·孔丘《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成语典故: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论语·颜渊》〖不安小成〗成语典故:据他之才,已自可仕,只是他不伏如此,又欲求进.……便是不安于小成也. 宋·朱熹《朱子全书·论语四》〖必不得已〗成语典故: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论语·颜渊》〖半部论语〗成语典故:参见“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成语典故: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北辰星拱〗成语典故: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不耻下问〗成语典故: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不得其门而入〗成语典故: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论语·子张》〖不得其死〗成语典故: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春秋·鲁·孔丘《论语·先进》〖不悱不发〗成语典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成语典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卑宫菲食〗成语典故: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语出《论语·泰伯》〖不改其乐〗成语典故: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出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不患寡而患不均〗成语典故: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季氏》〖暴虎冯河〗成语典故: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诗经·小雅·小旻》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论语·述而》〖不惑之年〗成语典故:《论语·为政》有“四十而不惑”的说法.〖不教而杀〗成语典故:不教而杀谓之虐. 《论语·尧曰》〖不咎既往〗成语典故: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不堪其忧〗成语典故: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春秋·鲁·孔丘《论语·雍也》〖不磷不缁〗成语典故: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语出《论语·阳货》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言至坚者磨而不薄,至白者染之於涅而不黑.君子虽在浊乱,浊乱不能污.”〖不念旧恶〗成语典故: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论语·公冶长》〖表里如一〗成语典故:首尾周密,表里一体.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行之以忠者,是事事要着实,故某集注云:‘以忠,则表里如一.’ 《朱子全书·论语》〖伯牛之疾〗成语典故: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论语·雍也》〖百里之命〗成语典故: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屏气不息〗成语典故:屏气似不息者. 春秋·鲁·孔丘《论语·乡党》〖不弃故旧〗成语典故: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不求备于一人. 春秋·鲁·孔丘《论语·微子》〖屏气凝神〗成语典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论语·乡党》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庄子·达生》〖屏气敛息〗成语典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论语·乡党》臣邕怔营惭怖,屏气累息,不知所自投处. 汉·蔡邕《表贺录换误上章谢罪》〖博施济众〗成语典故: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论语·雍也》〖屏声息气〗成语典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论语·乡党》〖饱食终日〗成语典故: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成语典故: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不忘久要〗成语典故: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春秋·鲁·孔丘《论语·宪问》〖博文约礼〗成语典故: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博学多识〗成语典故:只是圣人之所以圣,却不在博学多识,而在一以贯之. 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第45卷〖博学笃志〗成语典故: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不相为谋〗成语典故: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不亦乐乎〗成语典故:有朋自远方来,。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及解释下面网整理的这些成语都是来自《论语》,一起来学习吧。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出处:《论语•述而篇》原文: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释义:一天,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事后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何不这样说,他这个人,一发愤学习就忘记吃饭,内心一快乐就忘记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呢。

”解读:正是有了这种勤奋不倦的为学精神,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天道酬勤,一个人如果有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精神,再配合科学的工作、学习方法,一定会取得成功。

君子成人之美出处:《论语•颜渊》原文: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释义:“君子”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的一个词语,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

在孔子心目中,“君子”是理想的人格标准,仅有两万余字的《论语》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君子”呢?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解读:关于君子的标准,孔子还有一些名言。

如,《论语•里仁》里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论语•宪问》里的“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思是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不要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过犹不及出处:《论语•先进》原文: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释义:子贡问老师说:“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贤德?”孔子说:“子张做事总是过头,而子夏总是做得还不够火候。

”子贡说:“那么是子张要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

”解读:“师”即子张,“商”指子夏,两个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成语“过犹不及”就出自此处。

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了头和没有做到位效果都是不好的。

《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

《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

《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导语:关于《论语》中的成语典故你知道多少呢?下面是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0个成语故事,欢迎阅读,谢谢!1.暴虎凭河《论语.述而》暴虎凭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赤手空拳与猛虎相搏斗,泅手渡河,死了也毫不悔悟,我不能和这种胡作非为有勇无谋的人同进同出。

2.举一反三《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用一个四角形作譬喻,列举一个角而不能推想其余三个角的人,我是没有兴趣再教导他了。

)3.巧言令色《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口头上说些甜言蜜语奉承谄媚的话,是缺乏德性修养的人。

4.过勿惮改《论语.学而》贤者勇于认错勇于改进,并时时警惕自己不再犯同样的过错。

5.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言他三十岁的时候,不论在精神或物质上都能独立自主,且合乎礼节的要求。

)6.温故知新《论语.为政》追溯过去并研讨当时的情状,作为发掘将来新思想、新方式的基石。

7.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立志成为伟大人物,应避免自己变成像器皿一般只有单一用途的人。

8.周而不比《论语.为政》与人交际应酬,应该一视同仁公正无私,不偏袒一方或结成党派树立敌人。

9.见义勇为《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被利益所诱感或为保护自己而畏缩不前是没有勇气的人。

)10.既往不咎《论语.八佾》对于己经成为过去的事,不要再苦苦追究、或说些悔不当初的话。

11.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遇到困惑难解的事情,恭敬地请教比自己年轻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并不是不件可耻的事。

12.闻一知十《论语.公冶长》回也闻一以知十。

(形容颜回十分地聪慧,有推演事理的能力。

)13.文质彬彬《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后天修养的文彩与天生朴素的本质,两相调和适当的人,才是名符其实的君子。

)14.先难后获《论语.雍也》有仁德的人凡事总比别人先尝苦头,而对于应得的利益从不斤斤计较,这便是仁者的风度。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富而好礼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纵有钱却谦虚有礼哩。

”有一天,鲁国有个人说孔子的坏话,但对子贡的评价却很高,恰好被子贡听到了。

子贡并没有因为自己受到夸赞而高兴,反而特别生气。

他对那个人说:“如果说一个人的能力是一个房子的话,那么我的老师孔子,光围墙就得有十丈高,而且屋子豪华无比,普通人是没有办法穿过围墙看到里面的,所以有人不懂得他的好。

而我的房子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很容易就被人看到了。

”说孔子坏话的那个人听了这些话之后,不仅感受到了孔子的伟大,也更加尊重子贡了。

子贡不仅在外面非常维护孔子的名声,同时也是孔子晚年的依靠,给予老师各方面的照顾。

可以说,对于当时丧子丧妻的孔子来说,子贡成为老师的唯一安慰,作为老师最亲的人陪伴与照顾老师。

孔子去世后,他又为老师守丧六年,之后回到卫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

我们知道,子贡是个有礼貌的人。

但是,他也做过一件让自己羞愧的事。

孔子的弟子原宪为孔子守孝三年期满之后,在“草泽”之中隐居起来。

原宪很穷,住在茅屋里,吃些粗茶淡饭。

茅草屋狭小,蓬草门漏风,桑条作门轴,破瓮为窗户,上漏下湿之中,原宪尚能自得其乐弹琴唱歌。

有一天,已经当了卫国之相的子贡来见同学,他高头大马,一身华贵,只可惜原宪贫民窟的窄巷过不去他的马车,子贡只好下车步行,叩响柴门。

原宪戴着裂口的帽子,穿着破跟的鞋,拄着藜杖应声开门,子贡一见原宪这个样子,非常惊讶,问道:“哎呀!你得了什么病吗?”原宪说:“我听说,没钱叫贫穷;有想法但不去行动,才叫有毛病。

我很穷,但我没毛病。

”子贡本来想帮助这位老同学一下,听了原宪的话却非常惭愧,更加懂得孔子教导的富贵但不骄傲的道理了。

千百年来,“富而好礼”一般指富裕而又懂礼貌,又有美好的品性。

论语中的成语典故出处及解释

论语中的成语典故出处及解释

论语中的成语典故出处及解释《论语中的成语典故出处及解释》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论语》里那些超有趣的成语典故。

先来说说“温故知新”这个成语。

它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意思就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的收获,这样就可以当老师啦。

这告诉咱们,不能学了新知识就把旧的扔一边,多回头看看,说不定能有新发现呢!还有“见贤思齐”,这也是从《论语》里来的。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到有德行的人,咱就得想着向人家看齐;看到没德行的,就自己反省反省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多向优秀的人学习,咱们才能变得更棒呀!“学而不厌”也很棒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可不能感到厌烦,要一直保持热情和好奇心。

要是觉得学习无聊,那可就学不好啦。

“不耻下问”这个成语大家也很熟悉吧。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明又好学,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觉得羞耻。

别觉得不好意思问问题,能学到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怎么样,《论语》里的这些成语是不是很有意思?咱们可得好好记住,用到生活中去哟!《论语中的成语典故出处及解释》亲爱的小伙伴们,咱们接着来聊聊《论语》里的成语典故。

“言而有信”也很重要哦。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和朋友交往,说话得算数,讲诚信。

要是总是吹牛撒谎,朋友可就都跑光啦。

“任重道远”,这个成语听起来就很有分量。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有志向的人要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能不重大吗?奋斗终身,能不遥远吗?“岁寒知松柏”也很有深意呢。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天气寒冷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只有在艰难的环境中,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和意志。

《论语》里的这些成语典故,就像一个个智慧的小宝藏,等着咱们去挖掘和运用。

你是不是也觉得收获满满呀?。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大全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大全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大全《论语》中的成语故事大全孔子与其弟子在论道讲学中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言论,包括教育、为政、修养、处事等方面。

你知道这些成语出自哪句话吗?1.为政方面孔子根据政治的需要,提倡道德政治,即“为政以德”的主张。

他认为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政事是极其重要的。

如:【名正言顺】[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

”(《子路》)<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

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祸起萧墙】[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臾,而在萧墙之内。

”(《季氏》)<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分崩离析】[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季氏》)<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待价而沽】[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

比喻怀才待用。

【欲速不达】[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路》)<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一言兴邦】[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释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2.教育方面孔子适应时代的发展,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建立了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

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的教育理念,其教学模式仍生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关于教育方面的成语也一直在我们的语言中津津乐道。

如:【有教无类】[出处]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诲人不倦】[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学而不厌】[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形容勤奋好学。

论语成语故事大全_成语典故素材

论语成语故事大全_成语典故素材

论语成语故事大全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论语成语故事大全,欢迎阅读参考!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一天,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事后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何不这样说,他这个人,一发愤学习就忘记吃饭,内心一快乐就忘记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呢。

”这个故事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正是有了这种勤奋不倦的为学精神,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天道酬勤,一个人如果有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精神,再配合科学的工作、学习方法,一定会取得成功。

君子成人之美“君子”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的一个词语,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

在孔子心目中,“君子”是理想的人格标准,仅有两万余字的《论语》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君子”呢?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这个典故出自《论语颜渊》,原文是: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关于君子的标准,孔子还有一些。

如,《论语里仁》里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论语宪问》里的“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思是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不要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过犹不及子贡问老师说:“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贤德?”孔子说:“子张做事总是过头,而子夏总是做得还不够火候。

”子贡说:“那么是子张要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

”这段话出自《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师”即子张,“商”指子夏,两个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论语》中115个成语典故及完整解释

《论语》中115个成语典故及完整解释

《论语》中115个成语典故及完整解释A1. 哀而不伤【解释】:哀:悲哀;伤:伤害。

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B2.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3. 北辰星拱【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 比而不周【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解释】:博:广泛;济:救济。

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7.博文约礼【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8.不耻下问【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不得其死【解释】:指人不得好死。

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解释】:舍:放弃。

不放弃白天和黑夜。

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不亦乐乎【解释】: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出自论语的成语典故

出自论语的成语典故

出自论语的成语典故
1.[贫而乐道]
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2.[三十而立]
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3.[不惑之年]
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

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4.[知命之年]
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

指50岁。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5.[耳顺之年]
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

指60岁的代称。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6.[温故知新]
温温习;故旧的。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
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4.[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

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7. [一以贯之]
贯:贯穿。

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论语·里仁》:“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中的成语典故

论语中的成语典故

论语中的成语典故成语是语言外事实的一种反映形式,通过具体的表达抽象的,通过可感觉、可触摸的表达无形的。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论语中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论语中的成语典故篇一:见贤思齐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从朋友身上往往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

如果交到好的朋友,获益匪浅;但如果交友不慎的话,很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

我们遇到的人总有“贤”与“不贤”之分,那么在交友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努力向他学习,做到和他一样;看见德行有亏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有同样的缺点。

”这段话出自《论语·里仁》,原文是: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其实,“贤”与“不贤”这两种人,为我们朝不同的方向打开了两道门,而“思齐”和“自省”,则是我们自身不断进步的动力。

唐太宗李世民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

他知人善任,举用贤良,能够从贤者身上汲取优点。

他有著名的“三镜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意思是说,以铜镜自照,可以整理好衣帽;以历史为镜子,可以从中看清楚朝代兴衰的缘由;把别人当成镜子,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优劣得失。

论语中的成语典故篇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一天,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事后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何不这样说,他这个人,一发愤学习就忘记吃饭,内心一快乐就忘记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呢。

”这个故事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正是有了这种勤奋不倦的为学精神,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天道酬勤,一个人如果有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精神,再配合科学的工作、学习方法,一定会取得成功。

论语中的成语典故篇三:逝者如斯“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论语成语典故

论语成语典故

论语成语典故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成语和典故,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例子:
1. 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学而篇》,意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总能从对方身上学到一些有益的东西。

2.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出自《子罕篇》,比喻没有必要的条件或基础,再能干的人也无法做成事情。

3. 又可忍,孰不可忍:出自《为政篇》,意为能够容忍的事情已经很多了,再多一点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4. 朝闻道,夕可死矣:出自《里仁篇》,意为能够一天学到新的道理就可以死去了,形容学习的决心和功利。

5. 君子之交淡如水:出自《子路篇》,意味着君子之间的交往应该淡泊如水,不求回报。

6.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出自《行论篇》,意为给别人学知识的人不如对知识感兴趣的人,对知识感兴趣的人不如以知识为乐的人。

7. 言必信,行必果:出自《为政篇》,意为说话一定要守信用,行动一定要果断有力。

8. 吾日三省吾身:出自《学而篇》,意为每天都要反省自己的
言行,找出错误并加以改正。

以上是部分《论语》中的成语和典故,这些成语和典故在现代汉语中依然常用,具有丰富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论语》中的27个成语典故

《论语》中的27个成语典故

《论语》中的27个成语典故1.【有教无类】[出处]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2.【诲人不倦】[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环游世界,经历了新郑之病。

他们不得不在那里住了几个月。

弟子樊迟问孔子如何做农活。

孔子心里不高兴,非但没有孜孜不倦地教导别人的习惯,反而承认自己不如老农。

樊迟不得不向当地农民咨询,最终种植了瓜类和蔬菜,如葫芦和扁豆。

3.【学而不厌】[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形容勤奋好学。

它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方面。

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今天,我们仍在推广他的教育理论。

4.【不耻下问】[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清·刘鹗记的第七回也表明: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5.【温故知新】[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闻一知十】[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论语中的成语典故

论语中的成语典故

论语中的成语典故1. “温故知新”:以前学过的知识,再拿出来看看,说不定能有新的收获呢!就像你小时候玩过的游戏,现在再玩,不也能发现一些以前没注意到的乐趣嘛!例子:每次复习功课的时候,我都会有新的理解,这就是温故知新呀!2. “见贤思齐”:看到优秀的人,咱就得向人家学习呀!这就好比看到别人跑步快,你也想努力赶上一样。

例子:看到学霸的学习方法那么好,我就决心要见贤思齐啦!3. “举一反三”:学会一个东西,就能由此类推到其他方面,多厉害呀!就像你学会了做一道菜,就能想到类似做法的其他菜。

例子:老师讲了一个知识点,我就能举一反三地运用到其他题目中呢!4. “不亦乐乎”:那可真是高兴极了呀!就像你得到了一直想要的礼物,那心情,不亦乐乎!例子:和好朋友一起玩耍,真的是不亦乐乎啊!5. “任重道远”:肩负的责任重大,要走的路还很长呢!这就好像攀登一座很高的山,需要一步一步努力往上爬。

例子:想要实现梦想,真是任重道远,可不能轻易放弃呀!6. “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多棒呀!就像你帮同学解决了一个难题,让他顺利完成作业。

例子:看到他们幸福的样子,我这成人之美做得很值呀!7. “言而有信”:说话得算数呀,不然谁还相信你呢!就像答应了朋友的事,就一定要做到。

例子:我答应别人的事都会做到,我可是言而有信的人哟!8. “不耻下问”: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有啥不好意思的呢!就像你不会系鞋带,向小朋友请教一样。

例子:遇到不懂的问题,我就会不耻下问,这样才能学到更多呀!9. “三思而行”:做事之前多想想呀,可别莽撞!就像你要出门,得想想带没带钥匙。

例子:做决定之前,一定要三思而行,不然会后悔的哟!10. “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多好的气质呀!就像一位优雅的绅士。

例子:他那文质彬彬的样子,真让人喜欢呀!我觉得《论语》中的这些成语典故真的很有意义,能教会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方法呢!。

《论语》中115个成语典故与完整解释

《论语》中115个成语典故与完整解释

《论语》中115个成语典故及完整解释A1. 哀而不伤【解释】:哀:悲哀;伤:伤害。

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B2.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3. 北辰星拱【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 比而不周【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解释】:博:广泛;济:救济。

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7.博文约礼【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8.不耻下问【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不得其死【解释】:指人不得好死。

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解释】:舍:放弃。

不放弃白天和黑夜。

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不亦乐乎【解释】: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论语》三十个典故故事(最新整理)

《论语》三十个典故故事(最新整理)

《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1.【有教无类】【出处】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2.【诲人不倦】【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3.【学而不厌】【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释义】学习感到不满足。

形容勤奋好学。

4.【不耻下问】【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5.【温故知新】【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6.【闻一知十】【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公冶长》)【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

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

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8.【名正言顺】【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

”(《子路》)【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

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9.【祸起萧墙】【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季氏》)【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10.【分崩离析】【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季氏》)【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11.【待价而沽】【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

比喻怀才待用。

12.【欲速不达】【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路》)【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释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一、《学而》篇(1)不亦乐乎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释义:乎:语气词,相当于“吗”或“呢”。

不是很愉快吗?(“不亦”即“不是”,表示反问的副词,解释时不要加上“也”字)也表示事态发展已达到极限或过甚的程度,并带有诙谐意味。

(2)犯上作乱原文:“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释义: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3)巧言令色原文:“巧言令色,鲜矣仁。

”其实这个成语最早不是出自《论语》,而是出自《书•皋陶谟》:“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释义: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

(4)行有余力原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释义:指做好正常工作以后,还有可用的精力。

(5)贤贤易色原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释义: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

后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6)言而有信原文:“及朋友交,言而有信。

”释义:说出话来算数;有信用。

(7)慎终追远或追远慎终原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释义:现多采用宋儒释义即: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8)温良恭俭让原文:“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释义: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9)小大由之原文:“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

”释义:指用途可大可小。

(10)食无求饱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释义: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节制。

(11)敏于事,慎于言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释义: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

(12)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富而好礼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如何?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释义:贫而无谄:指虽然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而无骄:指很富有但不趾高气扬;富而好礼:虽很富有但不骄纵无礼。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1.哀而不伤【解释】:哀:悲哀;伤:伤害。

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3.不耻下问【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不得其死【解释】:指人不得好死。

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5.不舍昼夜【解释】:舍:放弃。

不放弃白天和黑夜。

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不亦乐乎【解释】: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7.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解释】: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出自】:《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8.北辰星拱【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9.屏气凝神【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10.比而不周【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1.博施济众【解释】:博:广泛;济:救济。

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成语一,饮水思源。

相传,孔子的弟子子贡问他什么是最重要的道理,孔子回答说,“饮水思源。

”这句话的意思是饮用水时要想到水的来源,比喻做事要念念不忘自己的根本,不忘自己的出身和来历。

这句成语告诉我们要牢记自己的根本,要知道自己的来历和历史,要尊重和珍惜自己的根源。

成语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句成语出自《论语》,意思是任何一次行动都要从脚下开始。

孔子告诉我们,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从一点一滴的努力开始的,只有脚踏实地,踏实前行,才能取得成功。

这句成语告诉我们要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不要急功近利,要有耐心和恒心。

成语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成语出自《论语》,意思是学习了就要不断地温习,这样不也快乐吗?孔子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温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这句成语告诉我们要坚持学习,不断温习,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成语四,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句成语出自《论语》,意思是与他人交往,一定会有可以向他人学习的地方。

孔子告诉我们,与他人交往要虚心学习,不要自负和自大,要善于向他人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这句成语告诉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不要自以为是,要善于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

成语五,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成语出自《论语》,意思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孔子告诉我们,要善于了解他人,要善于沟通和交流,不要只顾自己的感受和利益。

这句成语告诉我们要善于了解他人,要善于体谅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总的来说,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道理,这些成语故事不仅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参考,也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希望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和领悟这些成语故事,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中,成为更好的人。

论语成语典故

论语成语典故

论语成语典故论语是一部为后世留下了丰富智慧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成语典故。

这些成语典故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也在文学创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一些论语中的典故,并阐述它们的意义和应用。

一、以术为主"以术为主"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它来自于论语中的一段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他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品德。

孔子回答说:“用什么术来评价人的品德?”子贡回答说:“我用言语来评价一个人。

”孔子不满意这个回答,他说:“你要用什么来判断一个人的操守呢?”子贡这次回答说:“我要用行为来评判一个人的操守。

”孔子感到满意,他说:“以术为主是判断一个人的品德的重要标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评价一个人的品德是很重要的,但是只凭言辞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来判断他的品德。

因此,“以术为主”成为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强调判断一个人的品德时要重视他的行为。

二、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事竟成"这个成语也源于论语。

孔子曾经说过:“有志者,事竟成。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重要的观念,即只要你有决心和毅力,你就能够实现你的目标。

这个成语常常用来鼓励人们要有追求和奋斗的精神。

无论遇到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我们保持对目标的坚持和努力,最终我们就能够成功。

这种乐观的态度在生活中非常重要,它能够激励我们克服困难,追求自己的梦想。

三、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个成语来自于论语中的一句名言。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方法。

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复习,岂不是非常喜欢吗?”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仅要有始有终,还要不断地巩固与复习。

这个成语在教育中被广泛应用。

它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复习,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持久不懈的努力,不断巩固已经学到的知识。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成语也源自于论语中的一句名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成语故事大全
孔子与其弟子在论道讲学中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言论,包括教育、为政、修养、处事等方面。

你知道这些成语出自哪句话吗?
1.为政方面
孔子根据政治的需要,提倡道德政治,即“为政以德”的主张。

他认为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政事是极其重要的。

如:
(名正言顺)
[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

”(《子路》)
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

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祸起萧墙)
[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季氏》)
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分崩离析)
[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季氏》)
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待价而沽)
[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
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

比喻怀才待用。

(欲速不达)
[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路》)
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一言兴邦)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
释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2.教育方面
孔子适应时代的发展,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建立了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

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的教育理念,其教学模式仍生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关于教育方面的成语也一直在我们的语言中津津乐道。

如:
(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形容勤奋好学。

(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

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
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

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3.修养方面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核心。

以“仁”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是孔子一贯倡导的行为准则,是儒家学说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华民族道德的主体,是人们遵循的普遍运用的行为准则。

成语有:
(见贤思齐)
[出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释义见到好人就想学得跟他一样。

(择善而从)
[出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述而》)
释义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

(三省吾身)
[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释义原指每日从多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当仁不让)
[出处]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
释义原意是为了仁,不谦让。

现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担起来,决不推让。

(杀身成仁)
[出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 释义原指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

后泛指牺牲自己生命,以维护正义事业。

(文质彬彬)
[出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释义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

后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

4.处事方面
孔子理想的人生是将道德修养与“济世”结合起来。

孔子的人生观为他的后代的儒学所继承,以此逐渐形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事原则和“内圣外王”的理想的人格模式。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要遵循道德原则,还体现在处事要符合道德标准。

如:(成人之美)
[出处]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颜渊》) 释义原意是勉励并帮助别人做好事。

后用以表示帮助别人实现其愿望,成全别人的’好事的意思。

(既往不咎)
[出处]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八佾》) 释义对以往的错误、罪行不再责备、处分。

(过犹不及)
[出处]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先进》)
释义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三思而行)
[出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公冶长》)
释义反复考虑后再做。

(无所用心)
[出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释义没有开动脑筋。

比喻对什么事都不关心。

(察言观色)
[出处]“察言而观色。

”(《颜渊》)
释义琢磨、观察别人言语、脸色来揣测其心思(以便相机行事)。

5.感悟方面
孔子认为天与人的生命及其意义是密切相关的,人应当向天那样对待生命,对待一切事物做到“天人合一”,提倡进行“仁、义、理、智、信”诸道德境界的修炼和陶冶。

《论语》的一些阐述体现了孔子的人生
感悟及追求的境界,表现为:
(后生可畏)
[出处]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子罕》)
释义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

(富贵浮云)
[出处]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释义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那样轻飘。

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乐以忘忧)
[出处]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
释义快乐得忘了忧愁。

(不亦乐乎)
[出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
释义不也是很快乐吗?原指心里很高兴。

现形容状态、动作等达到极端、非常的程度。

(望而生畏)
[出处]“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尧曰》)
《释义》看到了就害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