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华经验方滋阴活血,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姜春华运用麦门冬的经验
·老中医经验·作者简介:戴克敏,男,1930年1月生,教授,上海复旦大学药学院(上海200032)。
姜春华运用麦门冬的经验戴克敏关键词:姜春华;麦门冬;老中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 2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156(2005)05-0004-03麦门冬味甘、微苦,性微寒,为常用养阴药,有滋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功效。
姜春华老中医擅长将麦门冬配伍用于阴虚证诸病。
笔者随师应诊,目睹姜老用麦门冬配伍治疗肺结核咳嗽、肺痿阴虚、慢性肝病、慢性胃炎、慢性咽喉炎、高热伤阴、心动过速、冠心病气阴两虚、高血压心脏病房颤、支气管扩张咯血、糖尿病等,常取得显著疗效。
初步归纳其运用麦门冬配伍的经验为以下12法。
1养阴止咳王某某,女,62岁,1978年2月22日初诊。
青年时患过肺结核,咳嗽数十年,感寒即发。
现干咳无痰,胸痛,舌光而红,脉细数。
证属阴虚燥咳,用麦门冬汤合生脉散加减。
处方:麦门冬30g ,半夏、五味子各6g ,北沙参15g ,全瓜蒌12g ,党参9g,甘草4.5g 。
每日1剂,水煎服。
连服5剂而安。
按:本例久咳伤阴,气阴两虚,伴见舌光而红,脉细数。
证属肺胃阴亏,火气上逆,故用麦门冬汤合生脉散滋养肺胃之阴,又用半夏、五味子及全瓜蒌降逆止咳,方药对证,疗效满意。
2养阴扶正陶某某,女,30岁,1975年5月21日初诊。
患肺结核已8年,去岁又患肋膜炎,近复吐血,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咳吐稠黏液,手心热,面潮红,舌红少苔,脉弱。
属肺痿阴虚,用麦门冬汤合增液汤加减。
处方:麦门冬15g ,玄参、生地黄、党参、黄芪、白及各9g ,半夏6g ,甘草3g 。
每日1剂,水煎服。
连服5剂后,吐血止,症状有显著好转。
按:本例肺结核病,属肺痿阴虚,治宜养阴扶正,用麦门冬汤合增液汤以养阴生津;加白及润肺止血,复加参、芪以益气扶正,方药合拍,疗效显著。
3滋阴降火秦某某,男,38岁,1978年10月15日初诊。
名老中医姜春华治痹症经验
名老中医姜春华治痹症经验姜春华,全国名老中医,著名中医学家。
从医60余年,学验俱丰,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病。
姜老认为,凡是人体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邪侵袭,使气血运行不畅,引起部分筋骨、肌肉、关节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以及屈伸不利等疾患的,统称为痹症。
痹症,实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痹症若急性发作,见红肿者为热痹,治疗以生地为主,每次用50~150克。
按枟本经枠记载:“地黄除痹”。
又据现代药理研究,地黄大量应用有激素样作用,而无激素的副作用。
生地黄有滋阴清热作用,故用于热痹最为合适,若关节疼痛可再加五加皮、地骨皮、钻地风等。
若为一般痹症,则用防风、独活祛风解表,疼痛可加乌头等。
治疗着痹,多见浮肿,用利尿药并不消肿,必须加入活血药,活血通脉方可去肿。
姜老曾自拟了一治疗痹症的基本方,临床用之颇有验效。
治痹症基本方:生地50克,威灵仙15克,蚕沙30克,秦艽、乌梢蛇(或白花蛇)各9克。
加减:若痛甚,可加乳香、没药;若肿甚可加当归、赤芍等活血通脉药;若为急性期,酌加茯苓、车前子等利尿药;若关节变形者,加用活血养阴药,如当归、赤芍、生地、玄参、黄精、玉竹、伸筋草;若缠绵长期难愈者,可加党参、黄芪扶正,并加补益肝肾药物,如熟地、桑寄生、白芍等。
病案举例:梁××,男,45岁。
面色苍白,形体虚肿,右大腿两侧疼痛,下肢关节疼痛重着,肢体麻木,活动不便,肌肤常有麻木感,口淡不渴,舌苔白腻,脉濡细。
西医诊为风湿性关节炎,辨证属湿邪留滞,阻闭气血。
处方:黄芪、薏苡仁各15克,防已、苍术、当归、秦艽、乌梢蛇各9克,木通6克,细辛3克。
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另服活络丹。
本案为着痹,重用黄芪益气,配防已、苍术、苡仁去湿;当归与木通、细辛相配,活血通络,养血荣筋。
服上方2个月后,虚肿尽退,肢体能活动,下肢重着疼痛减轻,辅以体育锻炼而愈。
作者:***。
姜春华治疗慢性炎症的经验
同用, 取法于张仲景, 《 如: 伤寒论》 中的乌梅丸, 以
温阳益气药与清热解毒药同用; 附子泻心汤及《 金 厦要略》 大黄附子汤与惹茵附子败酱散, 以温阳药 与清热解毒药同用。 笔者随师应诊, 发现姜老治疗多种慢性炎症, 如复发性口腔炎、 胸腔积液、 慢性胃炎、 系统性红斑
狼疮、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寒痢、 疖痈等, 辨证属于 虚寒证为多, 往往取得显著疗效, 初步整理如下。 1 温养脾肾, 清泄胃火 章某某, 6 18 年1 月4日 4 岁,91 0 男, 初诊。 患复发性C I 腔炎1 余年, 0 每遇劳累后即发病,
心下痞闷, 胀痛轻微, 干呕心烦, 大便已3日未解, 口苦, 畏寒, 四肢不温, 多汗。舌淡胖、 苔黄腻, 脉濡 数。 证属肾阳虚弱, 脾胃湿热。 治宜温肾扶正, 清热 消痞, 以附子泻心汤加味。 处方: 附片、 大黄、 黄等各
6, g黄连45 . 黄蔑1 g 白 惹茵仁各9 g , 5 , 术、 g获等 . 1 g 每日1 水煎服。 2。 剂, 连进2 剂后, 诸症若失, 继
. 苍 砂 月‘ 晋 仁 ; 蜘 护 ‘ 尸
S HANX . I T M Jn . 3 l1 N . I C u e2 0 V . o 3 OF 0 o 9
草1子、 x 大枣泻肺逐邪。扶正与逐邪并施, 标本兼
顾, 治疗胸腔积液 , 获得显著疗效。 3 温阳扶正, 清热消痞 沈某某, 2 17 年4 7 岁,92 男, 月8日 初诊。 半月前受凉后院腹疼痛, 不欲饮食, 小便短少, 下肢浮肿, 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胃炎, 治疗未效。 日 近
用香砂六君子汤以善后。 按: 此证邪热有余而肾阳不足, 设治邪而遗正, 则恶寒尤甚, 或温阳而遗热, 则痞满愈增, 慢性炎症
难愈。 故用附子泻心汤, 温阳扶正, 清热消痞为治, 加黄蔑温阳益气, 佐以术、 该仁健脾化湿。方药 等、 对症疗效显著。 4 A阳益气, 清泄热毒 尤某某, 8 17 年7 2 岁,99 女, 月3日 初诊。 1 年前因面颊及鼻梁出现皮疹, 形成对称性红 斑, 并伴有高热畏寒, 关节酸痛, 头痛。 住院检查: 血 液中找到“ 狼疮细胞”骨翻狼疮细胞( , , +)诊断为 “ 系统性红斑狼疮”曾用过激素、 。 硫哇嗓吟、 潘生丁 等药, 无明显疗效。 诊时见两侧面颊部都有蝶形红 斑, 面色眯白。 浮肿. 面目 下肢发现寮斑, 畏寒肢冷, 便澹, 带下色黄而臭, 发热早轻暮甚, 口干搜赤。舌 质胖嫩、 边有齿痕、 苔黄, 脉沉细而数。 血沉9 m / 0 m h血小板6X / 。 , 0 0 L 尿检: 1' 红细胞( +++)尿蛋 , 白( ++) 。证属脾肾阳虚, 元气内乏, 湿热塑遏, 火 毒伏营。 治拟温阳益气以扶正, 清泄湿热以祛毒。 处 方: 炮附片6 , g党参、 苦参、 牛膝各1 g黄茂、 2 , 虎杖 各6 g丹皮、 0 , 黄柏、 泽泻各9 , g土获等、 赤芍各1 5 g生地黄9 g土大黄3 g 每日1 水煎服。 , 0 , 0 。 剂, 按 此方加减服用1 个月后, 患者激素逐渐减量而后停 用。热退, 精神好转, 带下已 浮肿退, 少, 大便实, 下 肢紫斑缩小。继续治疗3 个月后, 患者面部红斑消 失, 仅留色素沉着, 其余症状均平复。 血沉1 m / 5 m h血小板10 1叼 。 , 2X 0 L 尿检: 红细胞( 少许)尿蛋白 , ( , 一)血液狼疮细胞( 。 一)后用益气养阴法调理, 随 访1 年未复发。 按: 系统性红斑狼疮, 是一种全身皮肤和内脏 器官均受侵犯的结缔组织疾病。此例为阳气衰微,
验方治疗姜春华经验方—化瘀软坚制...
名医验方汇编病名:霍乱00验方治疗:欧阳琦经验方—八味香薷饮黄连6克,香薷6克,石菖蒲10克,佩兰9克,木瓜12克,陈皮6克,扁豆10克,厚朴19克,茯苓10克,甘草5克,行军散3克(兑)000病名:春温00验方治疗:何任经验方—复方清营汤犀角1.5克,玄参9克,麦冬12克,鲜生地25克,丹参9克,黄连3克,竹叶心4.5克,银花9克,连翘12克,紫雪丹2.5克(分冲)000病名:暑温00验方治疗:印会河经验方—清瘟避秽大青叶30克,鲜藿香30克,鲜佩兰30克,连翘12克,黄芩9克,玉枢丹1粒(化服),青蒿12克,银花12克00病名:软脚瘟00验方治疗:赵锡武经验方—加味葛根芩连汤生石膏18克,葛根12克,甘草9克,银花12克,白芍12克,黄连4.5克,黄芩9克,全蝎3克,蜈蚣3克000病名:时行感冒00验方治疗1:印会河经验方—清解表热桑白皮9克,桑叶9克,菊花9克,黄芩12克,山豆根30克,鱼腥草30克,生石膏(先煎)30克,枇杷叶9克,芦根30克。
00验方治疗2:刘惠民经验方—感冒退热汤麻黄6克,防风9克,生石膏18克,炒白术9克,薄荷9克,羌活9克,葛根12克,炙甘草6克,钩藤12克,生姜6克00病名:麻疹00验方治疗1:蒲辅周经验方—化毒清表汤葛根10克,薄荷8克,地骨皮12克,牛蒡子10克,前胡10克,连翘10克,防风8克,黄芩8克,玄参15克,知母10克,木通8克,桔梗10克,甘草6克,天花粉12克,淡竹叶15克。
00验方治疗2:赵绍琴经验方—升降散加减蝉衣6克,芦根40克,钩藤12克,僵蚕6克,姜黄6克。
水煎代茶饮000病名:白喉00验方治疗:李正华经验方—抗白喉合剂竹叶15克,石膏15克,麦冬15克,山豆根15克,射干15克,牛膝15克,生地21克,白芍10克,黄柏10克,丹皮10克,连翘10克,甘草3克00病名:百日咳00验方治疗:马莲湘经验方—顿咳百龙汤炙百部9克,地龙6克,南沙参6克,北沙参6克,天门冬6克,麦冬6克,瓜蒌皮6克,鹅不食草6克,炙紫菀6克,化桔红6克,浙贝母9克000病名:烂喉丹痧00验方治疗1:王伯岳经验方—加减解毒汤青黛6克,儿茶6克,鲜生地9克,连翘9克,生石膏12克,知母9克,黄芩6克,马勃6克,蒲公英9克,甘草3克。
姜春华经验方---【地乌蠲痹汤】主治: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
姜春华经验方---【地乌蠲痹汤】主治: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地乌蠲痹汤组成:生地60g 制川乌9g 威灵仙9g 蚕砂15g 秦艽15g 乌梢蛇6g 怀牛膝9g (豕希)莶草15g 五加皮15g 独活9g方中制川乌先煎15分钟,每日1贴,水煎服,重者1日2贴,分4次服。
功能:滋阴活血,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主治:行痹、痛痹、着痹以及化热伤阴的热痹所致的肌肉、筋骨、关节疼痛、麻木、重着、肿胀(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
方解:方中生地黄甘寒,有滋阴润络、凉血清营、补益肝肾之功,《本草经》有“逐血痹”、“除寒热积聚”、“除痹”的记载,先生用生地黄治顽痹常投以大贴量,用量可至150g。
制川乌辛热,《外台秘要》说川乌有6大作用:除寒一也;去心下坚痞二也;温养脏腑三也;治诸气四也;破聚滞气五也;感寒腹痛六也。
在这6大作用中,尤以温经散寒祛痹止痛之功为最著,风寒湿三痹均需辛温或燥烈之品方可消除,然辛温燥烈之品无不有伤阴耗血之弊,川乌与生地相配,取利祛弊,双向调节,相得益彰,共为主药。
威灵仙窜走十二经络,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益以独活、乌梢蛇,祛风湿止疼痛之力尤强;牛膝酸平、五加皮辛温,二药均有强筋骨,补虚损之效,可助生地黄补益肝肾,扶助正气之力。
(豕希)莶草强筋骨,祛风湿,蚕砂和胃化浊,秦艽祛风湿而不燥,为风药中之润贴,诸药合用,既补不足之肝肾,又祛风寒湿邪之痹阻。
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五加皮、秦艽、独活等药均有很好的消炎镇痛作用。
辨证加减:行痹加防风10g 桂枝10g;痛痹加细辛5g 乳香、没药各6g;着痹加米仁15g 茯苓15g 苍术9g;热痹加知母、黄柏各9g白芍15g;若痰湿留滞经络则生地减量,酌加白芥子9g 海桐皮15g;瘀血阻滞经络则可加丹参15g 川芎9g 桃仁9g;肝肾阴虚可加女贞子12g旱莲草12g;肾阳不足可加杜仲9g 狗脊9g 菟丝子15g 川续断9g。
姜春华治疗冠心病的经验
患者因患冠心病 , 衰竭 入院, 心力 血饭偏低 体
温 3 C 心率 4 次了 住院已 1 6 , 8 分, 个月 心悸. 胸
闷、 气短反 复发 作. 盛夏 仍畏 寒, 虽 汗出而怕 冷 更 甚, 眩晕无 力。 睡眠不佳 , 苔灰黑, 舌 脉迟缓无力 , 有 时腰酸。 l 小i频数 而清 长. l , 显系心 肾阳虑 , 神失内守 之证。治拟温肾振 阳 。 宁神定惊 。处方 : 附块、 仙灵
患冠心病 。 土 余年 , 常发心绞痛及早搏 。 心电图
提不 m 度房室传导阻滞, 搏性交界 自 性心律 主诉
心悸 、 狗痛 . 胸闷, 伴 头痛 , 手抖 指红 , 使有 时秘 大 结, 有时 日行 2次, 胃纳差 , 唇紫 I 、 白腻 、 i 苔 绛 占边 有挤点 脉弦结( 脉率 4 次/ 有不规 则间歇 )证 2 分 属心血疥滞 , 寒凝营热互阻 , 脉行不畅 治拟活血化 癖, 舒心络 而通心脉 处 方: 参、 丹 伞瓜 篓. 生地 各
患冠心病心绞痛已 6 , , t 胸中 年 体胖 面色f 白, - 时觉痞满 痰 多自沫状 , 气短 , 无力, 头晕 纳呆 食少, 畏寒重 , I 舌淡I h白厚腻, l 脉缓滑 证属寒痰停 滞, 心
姜春华运用下瘀血汤的经验
后病脉证治》 篇。其适应证是 “ 产妇腹痛 , 当以 法 枳 实芍 药 散 , 令 不 愈 者 , 为 腹 中有 干 血 着 脐 假 此
下, 宜下 瘀 血 汤 主 之 。亦 主 经 水 不 利 。 但 我 随 师 ” 应诊 , 发现 姜 老 不 仅 将 此 方 用 于肝 炎 及 肝 硬 化 患 者有瘀 血 症 状 者 , 且 广 用 于瘀 血 结 滞 之 多 种 杂 而 病 , 效显 著 。姜老 说 :本 方 的适 应 证 , 疗 “ 以瘀 血 蓄
6 活血 化瘀 , 益气 通络 法
二诊 : 药后 能 寐 , 仍 口苦 , 制 大 黄 , 石 斛 但 去 加 1 。续方 7剂 , 后症 状显 著 改善 。 5g 药 按 : 例早 期 肝 硬 化 , 区刺 痛 。姜 老 用 下 瘀 本 肝 血 汤 , 伍 活 血 化 瘀 药 , 以鳖 甲、 藻 软 坚 。又 配 辅 海 姜 老临 床经 验 : 九香 虫 与川 芎配伍 , 治肝痛 有 效 。
土 鳖虫3g 。每 日 1剂 , 煎 服 。连 服 l 水 4剂 , 症 诸 消失 。
的有效 药 物 。 田基 黄 清 利 湿 热 , 有 降低 AL 并 T作
用。
4 活 血化 瘀 。 兼祛 痰饮 法 例 4: 金某 , ,5岁 ,9 2年 4月 2 男 4 17 1日初 诊 。
40U, 0 黄疸 指数 2 3 5— 0U。后 经治疗 A T有 所下 L
降, 但维持 在2 0U 右 。初诊 见面色 黧黑 , 0 左 巩膜 黄 染, 伴有 腹水 , 区胀痛 , 眠 , 红 、 白厚 。A T 肝 失 舌 苔 L
13U,nv3 r 4 z 1 7U,一蛋 白电泳 4 % 。治 以化瘀 软 r 4 坚利 水 。处方 : 田基 黄 、 座 草 、 对 茯苓 皮 、 岗稔 根 各
【姜春华:内科临床惯用秘验方8首】
【姜春华:内科临床惯用秘验方8首】姜春华(1908—1992),江苏南通县人,全国著名中医学家。
姜先生自幼从父青云公习医,18岁到沪悬壶,30年代即蜚声医林,曾执教于上海中医专科学校、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新中国医学院等,还任国家科委中医专业组成员等。
在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中,提出“截断扭转学说”,在中医临床治疗学上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在认识疾病上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提倡既要为病寻药,又要重视辨证论治的独特创见。
先生擅长内科,对重症肝炎、肝硬化腹水、支气管扩张出血、支气管哮喘、慢性腹泻、慢性肾炎、糖尿病、痹证、疑难杂病等,辨病独具慧眼,治疗效果卓著。
用药严谨,自成一格。
经验名方有三合一方、软肝汤、巴漆丸、扶正化瘀利水汤、地乌蠲痹汤、黑大豆丸、百合片、截喘汤等,屡起危殆痼疾。
1.软肝汤生大黄6~9克,桃仁9克,地鳖虫3~9克,丹参、鳖甲、炮山甲各9克,黄芪9~30克,白术15~60克,党参9~15克。
水煎服。
学习和使用体会功用活血化瘀,软肝散结,益气健脾。
主治症瘕、积聚、胁痛、臌胀(早期肝硬化,轻度腹水)。
本方乃仲景《金匮要略》“下瘀血汤”加味而成,原方主治产后腹痛,腹中有干血着脐下,亦主经水不利。
湿热内蕴者可选加茵陈、栀子、茯苓、黄柏、龙胆草、垂盆草、平地木等;脾虚气滞者可选加砂仁、陈皮、枳壳、藿香、苏梗等;肝气郁滞者可选加柴胡、郁金、枳壳、青皮、木香、绿萼梅等;肝络血瘀者可选加乳香、五灵脂、赤芍、红花、九香虫等;肝经郁热者选加生栀子、丹皮、连翘、龙胆草等;肝肾阴虚者可选生地、玄参、麦冬、石斛、女贞子、地骨皮等;阴虚火旺者用上药再加龙胆草、白蒺藜、栀子等;脾肾阳虚者可选加炮附子、桂枝、干姜、益智仁、砂仁等;凡肝病见阳痿者不可壮阳,壮阳则相火动而伤肝阴,病愈重。
营热络伤症见鼻衄、齿衄、目赤或皮下出血,可选加广犀角、生地、丹皮、连翘、赤芍、玄参、茅花、栀子、蒲黄、羊蹄根、小蓟草,上药对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面额瘖瘰、血小板偏低亦有改善作用;周身水肿有轻度腹水者,可选加防己、冬瓜皮、玉米须、薏苡仁、茯苓、黑大豆、泽泻、猪苓等;如出血较多,症状较重可暂停用活血化瘀法,也可不用止血药,用益气健脾法加大剂量可止衄;大便次数多而溏薄者,大黄减量或改用制大黄先煎。
姜春华运用当归的经验
通脉 , 当归 四逆 汤加减 。 予 药用 : 当归 、 枝 、 桂 白芍 各
9 附片、 g, 甘草 、 通各 6 鸡 血 藤 1 。 日1 , 木 g, 5g 每 剂
水 煎服 。共 服药 2 剂 而愈 , O余 次年 冬 季未 再发 。
按 : 疮 属 于 寒 阻经 络 , 见 手 足冷 , 冻 症 脉沉 细 ,
络 , 药 中的 , 用 故病 瘥 。
2 温 阳 益气 , 养血 通脉 法
周 某 , ,9岁 ,9 6年 4月 9日初 诊 。 男 3 17 半 年 来 四肢 远 端 发 麻 , 现 时 隐 , 蹲起 立 或 时 久 举手 攀 握 时加重 。 近来发 现 手足厥 冷 , 心冰 凉 , 脚 两 脚板 如 有物 挤压 不 知痛痒 , 纳差 , 体重 显著 下 降 。 苔 白厚 , 脉弱 。经 某 医院神 经科 检查 诊 断为多 发性 周 围神 经 炎 。证 属 少 阴证 , 以温 阳益气 , 血通 脉 , 治 养
血 调 经 以理其 流 , 收 佳效 。 果
4 补 血 滋 阴 , 理冲任 法 调
仇 某某 , ,3岁 , 9 5年 1 女 2 17 2月 2 4日初诊 。 两手 患冻疮 已逾 6年 , 每逢冬 季 发作 。 指 、 手 手 背红肿 带 紫 , 有痛 痒 , 略 触之 冰 凉 。 舌质 淡 、 薄 白, 苔 脉沉 细 。 证 为寒 盛血 虚 , 能 荣 于四末 , 以养 血 辨 不 治
则 减。 舌淡 、 自 , 沉 细 。 属血 虚 有寒 , 以养血 苔 脉 证 治 通脉 , 当归 四逆 汤加 减 。 用 : 用 药 当归 、 桂枝 、 白芍各
9g 附 片 、 , 甘草 、 木通 各 6g 细 辛 3g 大枣 5枚 。每 , , 日 1剂 , 煎 服 。服药 7剂 , 月月经 恢 复正 常 。 水 次 按 : 例 所列 诸症 , 之 肾 阳不 足兼 见 血虚 。 本 责 经 行 后 期 而色淡 , 腹冷 痛 , 肾 阳虚影 响冲 任通 盛 , 腰 乃 故 以附 片配桂 枝 温补 肾 阳 以治 其源 , 当归 经 法
姜春华治疗杂病验方
功能 : 益气健脾 , 化瘀利水。 主治 : 慢性 肾炎 蛋 白尿 。
方解 : 黑大 豆 含 丰 富 的 蛋 白质 及 其 他 营 养 物 质 , 能补 充 肾炎 患 者丢失 的蛋 白 , 既 又能 滋水 补 。 肾,
固涩肾精 , 活血解毒。爵床 , 本经》 《 谓其咸寒 , 主 腰脊酸痛 , 不可着床 , 并除热。民间认为可清热解 毒, 利尿消肿 , 活血止痛 , 用于感 冒发热 , 也治 肾炎 水肿。姜老吸收民间经验 , 以黑大豆及 爵床作为本 方主药 , 可降尿蛋 白, 除浮肿。黄芪有益气健脾 消 利水作用 , 现代药理研 究 , 对实验性 肾炎有抑制作 用, 降低尿蛋 白。苍术能健脾燥 湿 ,珍珠囊》 《 说它 能健 胃安脾 , 诸湿肿胀非此不能除。药理实验证明 有兴奋肠蠕动 , 除肠胀气 的作 用 , 消 显著 的排钾 、 钠、 氯等无机盐的作用。山药 ,本草正》 《 说它能健 脾补虚 , 滋精固肾。后三药配合 , 具有健脾益气 , 固 肾摄精 , 利水消肿之功。姜老指出 , 此方宜作 丸剂 或研末吞服。如果入汤煎 , 其效大逊。姜老在运用
组成 : 黑大豆 10g 爵床 3 , 2 , 0g 山药 、 黄芪 、 苍
作者简介 : 戴克敏 , 13 男,9o年 1月生 , 教授 , 海复旦 大学药 上 学院( 上海 20 3 ) 002 。
维普资讯
山 西 中 医
20 08年 7月第 2 4卷第 7期
主治 : 慢性痢疾 、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之久泻腹 痛, 便形不实或夹黏冻。
方解 : 方治 疗 脾 肾 阳虚 , 热 稽 留 的久 泻 久 本 湿
痢 。方用党参 、 黄芪益气健脾 ; 姜师认为附子能振 奋脾 胃机 能之衰 减 , 推动运 化功 能 ; 黄连 清热燥
姜春华证治经验
姜春华证治经验一、急肝胃热为本,推崇大黄草药慢肝邪恋正虚,祛邪扶正化瘀(一)急性肝炎胃热为本,亟当清热解毒急性肝炎包括甲、乙、丙、丁、戊等类型,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古人很早就观察到黄疸一症,其中就包括本病。
历代医家对黄疸的病因病机论述颇多,到清代,多归因于湿热,有湿热并重,湿重于热,热重于湿之分。
其病因有内因与外因两种,一种认为脾为胃行津液,津液行则小便利,若胃气衰,脾气弱,不能为胃行津液,湿停于内,湿生热,热滋湿,二者相生,熏蒸日久,热气成黄。
另一种认为外因所致,如南方湿热交蒸,易致黄疸。
先生对古代诸家学说有广博的研究,对古人说法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探幽索微,独立思考,去伪存真。
他从现代医学关于肝炎由病毒引起这一论点出发,在古今众多理论中慧眼识珠,认为吴又可之言,与现代医学的观点较为接近。
吴氏说:“发黄为标,小便不利为本,及论小便不利,病源不在膀胱,乃系胃移热,又当以小便不利为标,胃实为本”。
先生结合现代医学论之,病毒为本,肝炎为标,肝炎为本,黄疸为标,黄疸为本,小便赤少为标,治当以清除病毒为本,治黄疸为标,而治黄疸又当以治肝炎为本。
是以大黄为专功,山栀次之,茵陈又次之也,设去大黄而服山栀、茵陈是忘本治标,鲜有效矣。
或用茵陈五苓,不惟不能退黄,小便间亦难利。
吴又可的论点与方法,是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先生在自己的丰富的实践中证实了这些经验。
他重用大黄,有时达八钱至一两。
无黄疸症状的肝炎,从辨证论治角度,亦从黄疸论治。
辨其一般症状,多有乏力纳呆,恶心尿赤,舌红苔黄等,亦为湿热。
先生认为,无论有无黄疸,既然同为肝炎,皆由病毒引起,则其治法大体应同。
急性肝炎的治疗方法:1.辩证论治:(1)湿热型:身目俱黄,尿少黄赤,纳呆泛恶。
基本方:1.茵陈蒿汤:茵陈30g 生山栀15g 生大黄24g。
2.龙胆苦参汤:龙胆草9g 苦参15g 胆星9g 生山栀15g。
热重于湿:舌偏红,口苦干,尿赤,茵陈蒿汤加川黄连3g 黄柏9g 丹皮9g 连翘15g 龙胆草9g。
姜春华扶正化瘀利水汤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
姜春华扶正化瘀利水汤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扶正化瘀利水汤【配方组成】大黄6~9克,桃仁9克,土鳖虫9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30克,黑豆30克,泽泻15克,茯苓15克,西瓜皮30克,葫芦30克,川木通9克.【作用与功效】益气养阴,化瘀利水.【适应证】症瘕、臌胀、水肿,晚期肝硬化腹水.【姜氏临证心得】利水效果不佳者,可加防己、将军干,或蝼.初次腹水,正虚不甚者,可减少利水药,增加养血活血之当归、丹参、地黄、赤芍,软坚散结之鳖甲、牡蛎,以改善肝血瘀滞,积极治疗肝硬化.如果体质较实,大量腹水胀满难堪,小便极少者,则应先攻逐腹水,可减少扶正药物,加入商陆、大戟、芫花、车前子、大腹子皮、牵牛子等,亦可配合巴漆丸、舟车丸等.热毒蕴结选加栀子、牡丹皮、连翘、白茅根、黄连.湿重去党参加苍术.气滞选加枳实、乳香、藿香、紫苏梗.阴虚加地黄、阿胶.纳呆选加焦山楂、焦神曲、炙鸡内金、谷麦芽、砂仁.肝区痛选加九香虫、醋延胡索、炒五灵脂、乳香.阳虚寒郁,选加附子、干姜、桂、.枝.鼻衄选加白茅根、茅花、仙鹤草、土大黄、蒲黄.曾治阮某,男性,45岁.1955年7月入院.2年前体检发现肝硬化,一年前体检发现腹水,5年来经常饮酒,每日约半斤黄酒,而饭菜摄用甚少.目前腹部膨隆如蛙腹,脐眼突出,并有腹壁静脉曲张,腹水征(+++),肝脾因腹水过多无法扪及,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肝功能受损.血清白蛋白3.8%,球蛋白3.1%,脑磷脂胆固醇絮状反应24小时(++),48小时(+++).诊断为门静脉性肝硬化伴腹水.治疗经过:人院后观察4天,即开始中医治疗,先服巴漆丸及攻方1个月,腹水消退大半,再改补剂方1个月,腹水与浮肿全部消失,其他如乏力、胃纳不佳等症状亦均消失小便量从治疗前每天300毫升增至2000毫升,体重与腹围在治疗过程并行下降,以后腹围不断减少,而体重却续有增加,说明系一般状况改善.肝功能试验中白蛋白下降,球蛋白上升,可能与巴漆丸的泻下有关,但改补利方后又恢复至治疗前水平,脑磷脂胆固醇絮状反应则完全转为阴性.一年后随访该患者,无腹水或水肿,并已照常工作了10个月.又治邵某,女,34岁.慢性肝病已三年,今以腹部胀满,两腿有凹陷性浮肿,肝区刺痛为苦,小便不利,口渴不欲饮,身目俱黄,舌苔黄厚腻,脉弦细,此属臌胀黄疸,水湿泛滥,拟以茵陈五苓散加味.处方:茵陈30克,白术9克,茯苓9克,猪苓9克,泽泻15克,桂枝6克,大腹皮15克,大腹子9克.7剂.进7剂后,小便通利,浮肿及黄疸渐退,连进20余剂,臌胀浮肿已消,改以下瘀血汤及健脾益气方,续服20余剂,终获痊愈.还治王某,女,49岁.1975年11月27日初诊.患肝病14年.1961年发现肝肿大,白、球蛋白倒置,但谷丙转氨酶正常,肝穿刺诊断为迁延性肝炎,19721975年谷丙转氨酶5次升高,均在400U以上,蛋白电泳y27.5%.10月27日腹胀,11月24日发现腹水,神疲乏力,面色晦黑,巩膜黄染,体瘦,腹水量中等,微肿,唇红苔黄,胃纳差.一周来予以50%葡萄糖、葡醛内酯,腹水及食欲未见改善.治以化瘀软坚,益气利水.处方:制大黄9克,桃仁9克,?虫3克,蟋蟀10只,元宝草30克,地耳草30克,炮穿山甲6克,鳖甲15克,黄芪15克,黑大豆60克.7剂.12月4日二诊:腹水见退,脚肿消,胃纳差,下肢少力,有黄疸.加强利水退疸为治:上方加茵陈、郁金各30克,延胡索9克.方14剂.12月18日三诊:腹水消失,胃纳精神均好,肝仍痛,鼻出血,前几天发热3天.以活血化瘀软坚,利水益气滋阴为治.处方:制大黄9克,桃仁9克,?虫3克,栀子9克,茵陈30克,地耳草30克,元宝草30克,白茅根30克,黄芪9克,炮穿山甲6克,黑大豆60克.11剂.1976年8月1日四诊:晚间剑突下痛,肝痛不剧,大便稀每日2~3次.为加强镇痛作用,上方加延胡索9克,方14剂.1月22日五诊,天冷关节痛,肝痛心慌,多噩梦.遂加强镇痛安神作用,上方加川芎6克,茯苓9克,14剂.以上方加减治疗8个月,腹水消失,面色晦黑消退,巩膜黄染全退.【解读赏析】晚期肝硬化腹水病情错综复杂,虚实夹杂,治疗十分困难.一方面病人久经疾患,体力极度衰弱,另一方面瘀血、腹水等物理产物亟待排泄和清除.如上例案为黑疸,现代医学诊断为肝硬化腹水.在本案治疗过程中,活血化瘀利水与扶正益气养阴药同用,攻补兼施.用下瘀血汤及茵陈蒿汤加减.下瘀血汤(制大黄、桃仁、土鳖虫)为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基本方,临床疗效较好.炮穿山甲、黑大豆有增加白蛋白的作用,能调整白、球蛋白的比例,其中炮穿山甲有降低y蛋白电泳的作用.茵陈蒿汤全方有利胆作用,又茵陈配伍蟋蟀、元宝草、白茅根、黑大豆等加强利水作用,消除腹水及黄疸,大黄与地耳草等配伍有使谷丙转氨酶下降作用.人参、黄芪益气,玄参、鳖甲养阴,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先生组方从两方面着手:益气健脾以扶正,化瘀利水以祛邪.方中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脾为后天之本,职司运化.脾胃怯弱则健运受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遂成血瘀腹水之局面.而病的预后,亦以脾胃之气的恢复程度为转移,现代药理证明黄芪、党参等益气药物,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对于抗病及体力的恢复有较好作用,同时,这些益气健脾药通过健运脾胃亦具有利水作用,有益于腹水的消除.大黄、桃仁、土鳖虫三药为《金匮要略》下瘀血汤,治妇人产后腹痛闭经,活血化瘀力强.大黄泄热解毒,荡涤瘀血,桃仁、土鳖虫破瘀攻积,皆活血散瘀之重剂,为治疗肝硬化腹水之病本即肝郁血瘀而设.黑大豆功兼逐水胀,除胃热,下瘀血,治水肿与腹水均有良效.其余数药则均为利水消胀之剂,《本经》谓泽泻能'消水',西瓜皮清热解暑、止渴利尿,临床证明能治水肿.葫芦,《饮片新参》说能'利水,消皮肤肿胀',《条居士奇选方》说'治中满臌胀'.玉米须利尿、泄热、利胆,治黄疸.药理证明有利尿、利胆作用.元宝草清热利湿消肿,治黄疸水肿,现代药理证明有利胆作用.川木通泻火行水,通利血脉.《药性论》说:'主水肿浮大,除烦热.'现代药理证明有利尿及抗菌作用,上述三方面药物共奏扶正、化瘀、利水之功.可以做说明的案例还有下例:春华先生曾治邹某,男,51岁.患肝病十多年,诊为早期肝硬化腹水,腹围达105厘米,小便量少,大便秘结已三日未解,巩膜黄染,皮肤黄染不明显,蜘蛛痣未见.腹部有转移性浊音,下肢有凹陷性水肿,肝大,肋下2指许,胃纳不佳,面黄唇黄,脉弱,苔白腻.辨证为瘀热互结,水湿壅阻,正气虚惫.治宜益气健脾,清热泄水,活血化瘀并重.处方:黄芪15克,党参15克,白术60克,大黄9克(后下),防已9克,花椒9克,葶苈子15克,茯苓15克,桃仁9克,虫9克,车前子30克(包)14剂.服上方30剂后,尿量逐步增加,腹围减至85厘米,腹部转移性浊音已不明显.苔白腻减为薄白,脉细弦,后又加入黑大豆、鳖甲以增加白蛋白,调整白、球蛋白的比例,续服20余剂,患者已恢复健康,肝功能及蛋白电泳及慢性指标下降稳定,出院后一年未复发.肝硬化腹水重证多气虚脾弱,黄芪、党参、白术需用大剂量,益气健脾以扶正;用'己椒苈黄丸',以行气消胀,攻逐水饮,从二便分消;合下瘀血汤,活血软坚,卒获痊愈.此例之愈的用药思路是以扶正与逐邪兼施,逐水与化瘀并进.若撤其一面,遗其一面,诚如邹润安说:'于是虚因实而难复,实以虚而益猖,可治之候,变为不治.'另外,春华先生认为人参、附子、干姜、黄芪、白术与大黄、虫笋、芦根等相配伍,能保护肝肾功能,调整血浆蛋白比例,改善血液循环,降低门静脉高压,促进淋巴液回流,调节水盐代谢平衡,并增强肠蠕动、肠黏膜渗透力和排除腹水.这一点,先生亦有体会:治某男,肝硬化病史6年,现腹大如箕,脐眼突出,青筋暴露,畏寒肢清,头、颈、胸臂等处有蜘蛛痣,低热口渴,饮后更胀,便秘尿少而赤(小便量每天500毫升左右),舌苔黄腻、质淡胖,脉弦沉.腹围106厘米.系脾阳虚衰,水湿困聚于中,隧络阻塞,瘀热与水湿互壅,欲攻其壅,恐元阳暴脱,峻补其虚,又难缓标急,惟温阳通泄一法,攻补兼施,标本同治为宜.拟以人参四逆汤合下瘀血汤加减:红参6克(另煎代茶)炮附子9克,干姜3克,黄芪60克,白术30克,葫芦30克,生大黄9克,?虫9克,赤芍12克,大腹皮、大腹子各9克,枳壳9克,虫笋30克,泽泻15克,茯苓皮15克,芦根30克.服后小便量从500毫升增至1500毫升,大便水泻3次,腹胀轻松,腹水渐退,知饥能食,后以补中益气活血调理.出院后随访三年,情况良好.其例说明,正虚邪实,病属晚期,既有脾阳虚惫,中气内衰,正虚的一面;又有瘀热壅结,水湿互阻,邪实的一面.既有瘀血阻滞(肝硬化)的一面,又有腹水壅胀的一面.揆度邪正比势,温扶脾阳,化瘀泄水,标本兼顾,才为正途.。
名医名方姜春华腰部酸胀疼痛经典医案
名医名方姜春华腰部酸胀疼痛经典医案姜春华(1908~1992年),字秋实,汉族,江苏南通县人,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医脏象及治则现代科学奠基人。
先生自幼从父青云公习医,18岁到沪悬壶,复从陆渊雷先生游,30年代即蜚声医林,曾执教于上海中医专科学校、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新中国医学院等,还受聘为《华西医药》、《北京中医杂志》、《广东医药旬刊》、《国医砥柱》等杂志的特约编辑。
先生学识渊博,敢于创新,诸凡经、史、子、集,无不披览;历代医学论著,更为悉心研究;还广泛涉猎哲学、心理学、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等现代科学各个领域。
先生的学术特点为“撷采百家,融贯古今,拓展新路,重在实效”。
主张“古为今用,西为中用”,“活用成规,创立新规”。
在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中,提出“截断扭转学说”,在中医临床治疗学上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在认识疾病上主张“辨病与辨证结合”,提倡既要为病寻药,又要重视辨证论治的独特创见。
先生早年著有《中医基础学》、《中医病理学总论》、《中医诊断学》;建国后,著有《中医治疗法则概论》、《伤寒识义》、《姜春华论医集》、《历代中医学家评说》等10余部著作,其中《肾的研究》一书,在日本曾被二度翻译,流传国外《活血化瘀》一书,被日本学者认为“为现代医学开辟了新的视野”。
先生发表论文200多篇,部分论文被国外医学杂志所载。
1965年先生应巴基斯坦传统医学会邀请,赴巴访问并作了学术交流。
1990年被中央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必须继承的全国老中医药专家之一,1991年被国务院认定为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批准享受特殊津贴待遇,表彰先生为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姜春华之地乌蠲痹汤治疗腰痹经验2017-05-12 21:58【地乌蠲痹汤】方药组成:生地60g、制川乌9 g、威灵仙9g、蚕沙15g、秦艽15g、乌梢蛇6g、怀牛膝9g、豨莶草15g、五加皮15g、独活9g。
【辨证加减】:风偏胜者加防风10g,桂枝10g;寒偏胜者加细辛 5g,乳香、没药各10g;湿偏胜者加苡仁15g,茯苓15g,苍术9g;热偏胜者加知母、黄柏各9g。
姜春华运用活血化瘀法配伍经验
检 查趋 于正 常 。随访半 年未 复发 。 按: 该例 心绞 痛 由于寒邪 遏 阻 , 阳气 不运 , 心血
1 剂, 水煎服。 服上方 1 4 剂后 , A L T下降至5 0 u 以下 , 续方 7 剂, A L T 下降至3 5 U 以下。
分 3个方 面择要 介 绍如下 。
1 活血 化瘀 与清 热解 毒配 伍
如刺 , 轻则 隐痛 , 甚则绞痛 , 舌质紫 , 脉沉迟。姜老
治此证 , 常在 大 队活血 化瘀 药 中重 用参 、 芪。 姜 老治 疗 冠 心 病 时 指 出 ; 大 多 数 冠 心 病 心 绞 痛、 心肌 梗死 都有 不 同程 度 的心气 虚和 心血瘀 的症 状 表现 , 不仅 血液 黏 稠度 增 加 , 还 存 在左 心 室功 能 不 全 。姜老 处方 时常用 白参 、 黄芪 、 五 味子 、 黄精 以
效药物。果药后痛减 , A L T 显著下降。 2 活 血化 瘀 与扶正 固本 的配伍 《 医林改错》 中说 : “ 元气既虚 , 必不能达于血 管, 血管无气 , 必停 留而瘀” 。气 虚血瘀 的主症是
面色 咣 白 , 两 颧黯 红 , 目睑浮 肿 , 胸 痛或 肺 痛 , 其 痛
着重要临床意义。现将 老师活血化瘀法配伍经验
蒲 公英 清热解 毒 。又 九 香虫 为 姜 老 治疗 肝 痛 的有
毒配伍 , 活血化瘀与扶正 固本的配伍 , 以及活血凉
血法 、 活 血理气 法 、 活 血化 痰 法 、 活血 利 水 法 、 活 血 软坚 攻坚 法 、 活血祛 风通络法 、 活血攻下法 、 活 血 止血 法 、 活 血 开 窍 法 。 这 些 对 于 血 瘀 证 的 治 疗 有
中医学家姜春华独创“黑大豆丸”以治肾病
中医学家姜春华独创“黑大豆丸”以治肾病中医学家姜春华独创“黑大豆丸”以治肾病2011-10-14 05:34中医学家姜春华独创“黑大豆丸”以治肾病姜春华,中医学家。
从医60余年,学验俱丰,临床疗效卓著。
60年代初即提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主张,治学勤奋,勇于探索,曾提出“截断扭转”独创性的临床治疗观点。
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事业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组成:黑大豆120克,山药、黄芪、苍术各60克,共研成细末,炼蜜为丸。
功能:益气健脾,化淤利水。
主治:面目下肢浮肿,腰痛、慢性肾炎、蛋白尿。
慢性肾炎之水肿与尿蛋白二者有一定的关系,尿中流失大量蛋白,会加重水肿的症状。
水肿证型多为脾肾阳虚。
若脾失运化、肾失封藏、脾肾不足,则精气不能滋养人体,而从尿中漏出。
所以,先生在运用大帖健脾固肾之品的同时,选用黑大豆为主药,制成独创的黑大豆丸。
黑大豆一药,古人论述颇丰。
除了《本草》记载它有补肾消肿利水、活血解毒之功效外,不少方书记载有大量方帖。
肾炎除脾肾亏虚之外,亦与淤、热、毒有关。
而黑大豆身兼数种功能,无疑是十分适用的。
且其本身为优质蛋白,能补人体蛋白之丢失,故无论在治疗期间,还是在巩固疗效时期,均可服用,临床实践证明确有良好的疗效。
先生指出,此药宜研末或入丸吞服。
如果入汤煎,其效大逊。
一般早晚各服1次,每次10克,温开水送服。
临床上常将黑大豆丸与辨证复方合用。
待病情稳定后,常服黑大豆丸以资巩固。
辨证加减:若神疲气短,吃饭不香,大便不实,面色萎黄,腰膝酸软,形体消瘦,舌淡红,脉细,此为脾肾气精两虚,固摄无权,以益气固肾摄清之法施治:党参、白术各12克, 升麻、益智仁、补骨脂、菟丝子、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肉、金樱子、潼蒺藜各9克,龙骨15克(先煎),另服黑大豆丸。
若水肿反复或良久不退,面白肢冷,尿少,大便溏薄,腰酸背痛,此属脾肾阳虚,水湿泛滥,治宜温阳益气利水:附片、党参、黄芪、白术、仙茅、仙灵脾各9克,桂枝6克,茯苓15克,生姜3克,另服黑大豆丸。
活血化瘀十八法 --姜春华教授临床经验之一
活血化瘀十八法 --姜春华教授临床经验之一王佩芳;唐红敏;闻名【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年(卷),期】2000(007)001【摘要】@@ 已故著名教授姜春华先生在活血化瘀方面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独具创见.主编了<活血化瘀研究>一书,并在临床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云:"活血化瘀法的运用,本身就是辨证论治的产物,凡属瘀血的病证,则采用活血化瘀法.但病证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活血化瘀亦针对这些情况而有区别,且对某种病证的治疗即使需活血化瘀,也并非一成不变,因为病有初中末的过程,所以还须辨证施治."姜氏早年领导的"活血化瘀"小组从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动物实验、药物研究、临床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姜氏认为此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病证.并根据不同辨证、不同配伍,拟定了活血化瘀十八法.即一切血瘀,一般情况均可用活血法.并拟定当归、赤芍、桃仁、红花、丹参、川芎、生地为活血基本药,特殊情况,随症加减.【总页数】2页(P103-104)【作者】王佩芳;唐红敏;闻名【作者单位】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中医科,200032;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中医科,200032;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中医科,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相关文献】1.论中医截断扭转之法(上)——姜春华临床经验撷菁 [J], 贝润浦2.肝硬化病先瘀后滞,主以化瘀攻补配合——姜春华教授诊治疑难病临床经验之二[J], 招萼华3.痹证之本在肝肾重用生地效称奇——姜春华教授诊治疑难病临床经验之三 [J], 宋光飞4.久泻多虚治当温补,可以酸涩不宜分利——姜春华教授诊治疑难病临床经验之四[J], 董其圣5.治喘须分寒热虚实,专方截治重在补肾——姜春华教授诊治疑难病临床经验之一[J], 宋光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姜春华医案(五)
姜春华医案(五)六、温化痰饮、宣畅心脉法治愈水气凌心一例沈某,女,41岁。
初诊∶1981年 10月 29日。
主诉及病史;有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史。
数日前受凉后曾发高热,经急诊用抗生素治疗后热已退,但心悸咳喘反甚。
外院心电图示;肺型 P波,右心室肥大,频发房性早搏。
诊查∶痰多清稀,胸闷气急不能平卧,畏冷浮肿尿少,口唇青紫,舌胖苔白腻,脉短而促(脉率110 次/分,早搏10次/分)。
辨证;证属心肾阳衰,肺伏痰饮,气不化水,水气凌心。
治法;拟温化痰饮,宣畅心脉,俾离照当空,则阴霾自散。
处方∶桂枝 6g附片 9g川椒1.5g细辛 3g全瓜蒌 15g薤白 9g 制半夏 9g茯苓 9g 白芍 9g 五味子 9g 生姜 3g 7剂二诊;服上方药后心悸咳喘均有改善,浮肿已退,原方加党参、黄芪 12g。
续服药 14 剂。
三诊;心悸咳喘已平,浮肿亦退,尿量正常,略有胸闷,脉率80 次/分,无早搏,心电图复查;肺型 P波,未见房性早搏。
予原方续进 7 剂,以资巩固。
【按语】痰饮停蓄,心阳不振之真心痛,可见心悸眩晕,胸脘痞闷,痰多气短,形寒肢冷;甚或胸痛彻背,背寒冷如掌大;或浮肿小便短少,恶心吐涎,苔白腻滑,脉弦迟或短、代、结。
姜老常用附桂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温通心阳,化痰蠲浊,宣畅心脉,常获良效。
七、温补清泄、扶阳解毒法治愈狐惑一例章某,女,22岁。
主诉及病史∶2 年前发现生殖器周围皮肤发炎及口腔粘膜溃疡,未加注意,以后有发热,关节疼痛,接着眼肿,口、舌和前后二阴皮肤溃烂,西医诊断为"日眼生殖器三联综合征"。
住院后曾用激素、多种抗生素、清热解毒中药,未见疗效,病情恶化,遂请姜老会诊。
诊查∶面色白浮肿,眼红肿及口腔周围溃烂,大便溏泄失禁,小溲浑赤,口干引饮,形寒发热肢冷,下肢有少量红斑,嗜睡神昏,脉沉细而数,苔白舌红而干,舌尖有芒刺。
辨证∶此《金匮》狐惑病也。
病由湿热不化,热毒遏伏,日久戕耗正气,元阳衰微,无力振奋抗毒。
姜春华运用半夏的经验
姜春华运用半夏的经验
戴克敏
【期刊名称】《山西中医》
【年(卷),期】2002(018)002
【摘要】@@半夏性温燥,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是临床常用
之药。
笔者随师应诊,目睹姜老师运用半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神经性呕吐、慢性胃炎幽门不完全梗阻、妊娠呕吐、耳源性眩晕、冠心病心绞痛、腹泻、胃肠机能衰弱、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咽喉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常取得显著疗效,归纳其配伍运用半夏的经验为以下12法。
rn1 燥湿化痰法rn 周某某,男,39岁,1976年2月27日初诊。
rn 患慢性支气管炎已3年,咳痰量多而稀,色白,胸闷气短,全身疲乏,纳差,大便稀溏,苔白腻,脉滑。
辨证为脾肺两虚,痰湿内盛。
方用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加味。
药用:茯苓12g,桂枝、白术、半夏、陈皮、前胡、杏仁各9g,炙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服。
连进3剂后,痰少咳减,但纳差。
原方加砂仁3g,再进3剂后,病愈。
……
【总页数】3页(P3-5)
【作者】戴克敏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姜春华运用芍药甘草汤的经验
2.姜春华运用活血化瘀法配伍经验
3.姜春华运用下瘀血汤的经验
4.姜春华运用茵陈蒿汤的经验
5.姜春华运用黄柏的经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姜春华胸痹基本方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
姜春华胸痹基本方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胸痹基本方【配方组成】瓜蒌24~30克,薤白9克,枳壳9克,丹参15克,郁金15克,或加花椒3克,吴茱萸3克,细辛3克.经常胸痛者加制乳香9克,炒五灵脂9克;剧痛加川乌9克,蒲黄15克,檀香3克,降香9克;舌有瘀紫加赤芍9克,桃仁9克,当归9克,川芎9克,红花3克;有气虚表现者加入参3克,黄芪15克;阳虚,唇紫舌暗,肢冷恶寒者加附子9克,肉桂1.5克(或川乌9克,桂枝9克);若面白、汗出、肢冷者应急用参附汤;阴虚者加地黄9克,麦冬9克,玄参9克,五味子9克;有痰湿者加半夏9克,茯苓9克.【作用与功效】温阳益气,化瘀通脉.【适应证】胸痹,心前区阵发性闷痛或绞痛.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姜氏临证心得】前人的治疗法则,不外温阳、温中、温通、温散、活血、益气、开窍、祛痰蠲饮等诸法.所用药物有些药理已证实是可以扩张冠状血管或加强心力,改善血液循环的,如附子、人参、丹参、瓜蒌、麝香等,临床常用.有些药物可以施治于多种疾病,如温阳之附子、肉桂,可以用于周围循环衰竭,也可用于急性病的休克,或慢性病的衰弱,或许多慢性炎症.温散药麻黄、桂枝等,既能解表祛寒,又可用于心血管病变.温中药吴茱萸、花椒、干姜、厚朴、半夏等一般治胃病,但对心血管病也有作用,也在辨别其不同作用的基础上,运用异病同治的原理加以选用.曾治史某,女,44岁.冠心病心绞痛发作频繁,胸痛彻背,痛自肩臂内侧循至指端,右胸有蚁走感,常感胸闷、心悸、痰多、气短、纳差、形寒、肢冷、畏寒重、苔白、舌胖湿润、脉弦滑,以附子加枳实薤白桂枝汤与苓桂术甘汤加减.处方:附子9克,桂枝6克,枳实、厚朴各9克,瓜蒌15克,薤白、茯苓各9克,白术6克,丹参、桑枝各30克,甘草6克.7剂.药后胸闷,心痛及痰饮均减少,但仍畏寒.上方加干姜5克,党参、黄芪各12克.续服2个月,心绞痛未发作,复查心电图未见异常.又治王某,男,62岁.患冠心病已5年.经某医院心电图检查,诊断:冠心病心绞痛,左前支部分瘀阻,后壁供血不良.现症胸闷,心悸,心痛,痰多气短,纳呆食少,形寒肢冷,酸痛,畏寒重,虽近火盖被亦无减轻,苔薄白,舌胖,脉弦滑.辨证属心肾阳衰,寒痰停滞,心脉瘀阻,痹阻经络.治拟温肾强阳,蠲除寒痰,宣畅心脉,通痹活络.以附子、枳实、薤白、桂枝汤与二陈汤加减,处方:附子9克,桂枝:,,6克,厚朴9克,枳实9克,瓜蒌15克,薤白9克,半夏9克,陈皮6克,茯苓9克,丹参30克桑枝30克,甘草6克.14剂.药后,胸闷、心悸、心痛及痰饮均减轻,肢冷畏寒略减.守上方加干姜5克,党参、黄芪各12克,续服2个月.复查心电图未见异常,已正式上班.还治金某,男,62岁.患冠心病已7年,近半年来心绞痛发作频繁,胸痛彻背,痛自肩臂内侧循至指端,常感胸闷,心悸,痰多白沫,气短,纳差,下肢浮肿,畏寒重,舌胖润苔白腻,脉滑.证属心肾阳衰,胸阳痹阻.宜温阳化霾,通痹活络,方用苓桂术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处方:附子9克(先煎),桂枝9克,茯苓15克,枳实9克,白术12克,瓜蒌15克,薤白9克,厚朴9克,丹参30克,桑枝30克,甘草6克.7剂.药后,胸闷,心痛,痰饮,浮肿均减轻,但仍畏寒.原方加干姜4.5克,党参12克,续服2个,,月,心绞痛消失,随访一年未发.治贾某,男,53岁.心绞痛发作频繁,痛向背部放射,感寒痛甚,胸闷,喘息,短气,舌苔白腻,脉沉迟.证属寒邪壅盛,胸阳不振,治拟瓜蒌、薤白、白酒汤及四逆汤加减.心电图检查:心血供应不足.处方:附子9克,干姜6克,瓜蒌24克,薤白9克,炙甘草6克,花椒1.5克,丹参24克,当归9克,细辛3克,乳香9克,黄芪15克,党参15克.7剂.心痛,胸闷大减,续方7剂.治胡某,女,48岁.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面浮苍白,气急不能登楼,月经已停一个月,舌淡,苔白,脉弱.以枳实薤白桂枝汤合二仙汤加味.处方:瓜蒌9克,薤白9克,附子6克,桂枝6克,丹参9克,檀香6克,乳香9克,党参9克,仙茅9克,淫羊藿9克,当归6克,知母9克,黄柏9克.14剂.药后能登4楼,不气急,脉有力.治黄某,男,47岁.近一个月来心悸,偶有期前收缩,夜间胸闷,透气困难,失眠多梦,又时有嗳气.唇干红,舌尖红,苔薄白,脉两寸弱,拟以瓜蒌薤白汤加味及天王补心丹同用.处方:瓜蒌15克,薤白9克,丹参9克,郁金9克,降香3克,五味子9克,茯苓9克,砂仁1.5克,旋覆花9克(包).15剂.又天王补心丹45克,每晚服9克.治卡某,男,78岁.有冠心病史十余年,后又发现脑血管硬化,常发心绞痛及期前收缩.心电图提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自搏性交界性心律.主诉心悸、心痛、胸闷、头痛,手抖指红,大便有时秘结,有时日行2次,胃纳差,唇紫舌绛,苔白腻,舌边有瘀点,脉弦结(脉率42次/分,有不规则间歇).证属心血瘀滞,寒凝营热互阻,脉行不畅,拟活血化瘀,舒心络而通心脉.处方:丹参15克,瓜蒌15克,薤白9克,檀香6克,花椒1.5克,赤芍9克,红花6克,川芎6克,当归9克,桃仁9克,地黄15克.14剂.可见,凡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症见心痛、心悸、舌紫、脉迟、涩或结代,不论寒热虚实,必有血脉运行障碍或瘀血搏结脉络的病因.此时血瘀为主要矛盾,治法首推活血化瘀、舒心通脉,再参以寒热虚实辨证配伍,常能使心血畅通,心脉得宁,心律方可恢复正常.【解读赏析】胸痹的特征是心前区阵发性闷痛或绞痛.先生认为其辨证应从体质,夹杂症以及诱发因素等多方面予以诊查,其诱因有风、寒、湿、劳倦、内伤等.古人说风邪寒热乘于心之包络,即是此意.从夹杂证而言,有夹痰、夹饮、夹食(或有消化道症状)以及兼夹脏器其他疾病之不同.辨其体质,则心肾阳衰较为多见,先生指出,年老力衰或久病人,往往阳气虚弱,心君失于温养.心脉赖阳气以温煦鼓动,若心阳不足或心气郁结,则心血瘀滞.临床可见到面色白,胸闷气短,心中空虚,惕惕而动,形寒肢冷等现象.先生还指出,心阳之虚,其本在肾.肾主一身阴阳,为水火之脏,生命之根.肾中真阳不足,则不能振奋鼓舞心阳.临床可见胸闷、心悸、气短、纳差、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故对体质属心肾阳衰,气虚郁滞者,当以温药纠正之.冠心病之胸痛心悸,其原因是冠状动脉硬化狭窄或阻塞.临床宜以审证求因,《巢氏诸病源候论说:'久心痛者,是心之支别络为风邪冷热所乘痛也,故成疹不死,发作有时,经久不瘥.'此心之支别络指冠状血管,为邪所乘则疼痛发作.《灵枢·邪客篇》说:'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故诸邪之在一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明·虞抟《医学正传·医学或问》说:'心包络实乃裹心之脉,络于心外,故曰心包络.'心主之脉,络于心外之脉,也明显是指心脏之冠状血管.外邪侵人,伤及包络即冠脉,乃发胸痹.《素问·痹论》说:'夫脉者,血之府也涩则心痛.'心主身之血脉,若外邪入侵,损伤心脉,或心阳不足,气不行血,心血瘀滞,则心脏鼓动无力,脉管中血运受阻,遂成心脉痹阻之证.心脉痹阻反过来又影响心脉鼓动,郁遏心气心阳,加重心血瘀积,不通则痛,包络瘀阻,实乃胸痹的根本病机.先生还体会到,凡痛久入络,阴邪闭结,常可温阳益气活血同用,如附子、川乌、肉桂、吴茱萸、花椒、党参或人参、丹参、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等.但是若见舌红口干,不便用附桂,可改用瓜蒌、丹参为主,再佐以地黄、麦冬、玄参之类;先生平时用附子、川乌、桂枝都为9克,亦可从3克开始增量.细辛不可重用,否则麻痹心脏.有些久病之人,已经心力衰竭,辨证属于心肾阳虚,如《景岳全书》所说:'虚脉正气虚也,无力也,无神也…迟而无力为阳虚','大部脉来迟慢,总由元气不充,不可妄施攻击.'心阳之虚,其本在肾.肾主一身阴阳,为水火之脏,生命之根;肾中真阳不足,则不能鼓舞心阳,致使心神散越,心脉失常.就需要温阳补火,宜速用附子,附子强心作用显着,可加强心脏的搏动,增加心排血量并可扩张冠状动脉,使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得到改善.附子配淫羊藿、熟地黄、党参、黄芪等药温壮肾元以振奋心阳,加龙骨、牡蛎、酸枣仁、五味子等,宁神定惊.如治江某,男,60岁.初诊:患者因患冠心病,心力衰竭人院,血压偏低,体温36℃,心率8次/分左右,住院已一个月,心悸、胸闷、气短反复发作,虽盛夏仍畏寒,汗出而怕冷更甚,眩晕乏力,睡眠不佳,舌苔灰黑,脉迟缓无力,有时腰酸.小溲频数清长,显系心肾阳虚,神失内守之证.治拟温补心肾之阳,以收摄外脱之神.处方:附子9克,黄芪15克,淫羊藿9克,牡蛎9克,熟地黄15克,枳壳9克,菟丝子9克,酸枣仁15克,五味子9克,首乌藤30克,丹参15克.7剂.二诊:畏寒汗出好转,心悸轻微,体温回升至36.5℃,苔仍黑,感乏力.原方加当归9克,党参9克,此方长服,病情长期稳定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姜春华经验方滋阴活血,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一、三合一方组成:本方由三类药物构成,故名三合一方。
即扶正培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三类药物。
根据患者体质与病情,先生将此三类药物拟订了甲乙二方。
甲方:益气解毒活血祛湿,适用于气虚湿滞者。
党参15g 黄芪50g五味子9g 全瓜蒌15g黄柏9g 羊蹄根15g苍术9g 茯苓9g赤芍9g 丹参9g田基黄15g 鸡骨草15g鲜茅根15g乙方:补肾活血解毒,适用于肾气不足者。
生地50g 仙灵脾15g菟丝子9g 五味子9g太子参15g 赤芍9g桃仁9g 当归9g丹参15g 全瓜蒌15g紫草9g 黄柏9g功能:清热解毒,扶正培本,活血化瘀。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或E抗原阳性。
方解: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或E抗原阳性长期不转阴,是邪正斗争的反复,二者时长时消,故致反复缠绵,正胜则转阴,邪胜则转阳。
先生认为,治疗时既要祛邪,又要扶正,治法包括3个方面,即清热解毒,扶正培本,活血化瘀。
黄芪、党参、太子参、五味子益气,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功能。
生地、仙灵脾、菟丝子补肾,此二类是扶正培本。
其次是针对病毒的祛邪药物,包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二方面。
全瓜蒌《海上集验方》、《普济方》认为能治黄疸,先生认为降低转氨酶有效。
羊蹄根又称土大黄,凉血止血,有抗真菌抗病毒治黄疸作用。
黄柏清热燥湿。
赤芍、丹参、桃仁、当归,活血化瘀,这是针对病邪入侵引起肝血壅滞而用。
田基黄又称地耳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抗菌,药理证明能降谷丙转氨酶,治急慢性肝炎均有良效。
鸡骨草,清热解毒,舒肝散瘀,经临床证实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有效。
紫草,凉血活血,清热解毒,《本草经疏》认为能治五疸。
苍术燥湿健脾,茯苓利湿健脾,祛邪兼扶正。
辨证运用:上述二方,前方扶正以益气为主,凡见四肢乏力,神疲倦怠,面色萎晦者用之。
后方扶正以补肾为主,凡是肢冷畏寒,腰酸膝软,头晕耳鸣的用后方。
二方均可加入蒲公英、板蓝根以加强解毒。
运用时凡有明显症状者,均应辨证加入对症的药物。
如阴虚病人失眠、口干、溲黄,可加石斛、花粉、首乌、麦冬、阿胶,失眠重者加枣仁、夜交藤,肝胆火旺加山栀、龙胆草,心火偏盛者加川黄连,大便溏泻加诃子、神曲,食欲差者加砂仁、蔻仁、陈皮,腹胀者加藿梗、大腹皮子。
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或E抗原阳性,现代医学无满意的治法。
中医如何辨证论治尚是个难题。
临床上多数病人无症状,极少黄疸出现。
其有症状者,如口舌干苦,小便黄赤,胁胀或痛,近于肝热气滞一类,但这些也不是必见之症,很难肯定属于中医何病,因此,先生认为必须从辨病与辩证相结合这一思路进行探索。
根据其病迁延不愈的特点,他提出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以祛邪,益气补肾以扶正的原则,用药上选择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药物,发掘古代治黄疸的药物,吸取现代药理证明有抗病毒的药物及已被临床证实能治急慢性肝炎的药物。
同时针对患者出现的各种症状,选用适当的药物加以纠正。
治疗症状,可因症状的消失而增强抗病能力;扶正治本,可以增强病人抗病力,恢复体力;治疗病原,可以消除症候,使之不损害病体。
主要矛盾在哪一方面就抓哪一方面。
二、下瘀血合犀角地黄加减汤组成:广犀角9g 桃仁9g地鳖虫9g 生大黄24g丹皮12g 连翘12g黑大豆39g对座草30g 黄连6g龙胆草9g 山栀9g田基黄30g 茵陈30g 茅根30g功能:清热解毒化湿,清营凉血散瘀。
主治:急黄、发热、腹胀满、胁痛、厌食(重症肝炎)。
方解:重症肝炎现代医学分急性肝坏死或亚急性肝坏死,主要病变肝细胞大块坏死致肝脏萎缩。
表现为黄疸迅速加深,又较快出现谵语狂躁,急者数周,缓者数月。
终因神昏而亡。
祖国医学认为由于热毒所致,或天行疫疠造成。
治疗须以猛药重贴直接截断病邪入侵,迅速扭转病势,不能再守卫气营血之划分,而径将清热解毒、清营凉血散瘀合于一方,方中犀角《神农本草》云:“治百毒、瘴气”、《本草纲目》云:“治吐血、衄血、下血及伤寒蓄血发狂谵语,发黄发斑。
”其清热解毒,凉血散瘀力甚强。
生大黄清热解毒,攻下泄热,亦具凉血散瘀之功。
黄连、龙胆草、山栀、连翘,皆清热解毒利湿之药,大清心、肝、肾、三焦之火邪。
生地黄凉血、养阴、清热,经临床验证治疗传染性肝炎特别是降低谷丙转氨酶有较显著的效果。
丹皮、茅根有清热凉血作用。
虫又称地鳖虫,《神农本草经》说:能治血积症瘕,破坚,下血闭。
桃仁《神农本草经》说主瘀血,血闭症瘕。
药理证明具有抗凝血作用及溶血作用。
对座草又称大叶金钱草,清热利湿,治黄疸消结石,药理证明有促进黄疸排泄作用。
茵陈、田基黄经临床证实对急性肝炎有很好的退黄除湿作用,黑大豆《别录》说主逐水胀,除胃中热痹,伤中淋露,下瘀血。
全方既以清热解毒凉血祛除病毒,急性及亚急性肝坏死,中西医均无救治良法。
先生遍查古代论述及方药,效果多不理想。
为此先生认为必须另辟途径,努力探索。
终于在《妇人良方》卷七附方中发现一段描述“瘀血小腹急痛,大便不利,或谵语口干,水不欲咽,遍身黄色,小便自利或血结胸中,手不敢近腹,或寒热昏迷,其人如狂”,用桃仁、大黄、甘草、肉桂。
方中大黄独重,先生认为此处的描写颇似重症肝炎,且所用主药与先生所创截断扭转学说相符,遂广其制,立下瘀血合犀角地黄汤加减,以治本病。
下瘀血汤出自《金匮要略》,为活血化瘀之良方。
犀角地黄汤出自《千金方》,专治热入营血,神昏谵语,吐衄发斑。
二方合用,则增强了清营解毒凉血散瘀之功。
此为先生妙用古方、善于开拓,甚有启迪。
三、软肝汤组方:生大黄6-9g 桃仁9g地鳖虫3-9g 丹参9g鳖甲9g 炮山甲9g黄芪9-30g 白术15-60g党参9-15g功能:活血化瘀,软肝散结,益气健脾。
主治:症瘕、积聚、胁痛、臌胀(早期肝硬化,轻度腹水)。
方解:本方乃仲景《金匮要略》“下瘀血汤”加味而成,原方主治产后腹痛,腹中有干血著脐下,亦主经水不利。
方中大黄荡涤瘀血,桃仁活血化瘀,地鳖虫逐瘀破结,三味相合,破血之力颇猛;丹参苦、微寒,入心肝二经血分,有活血祛瘀,凉血消肿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可促进肝脏生理机能好转,并能使肝脾肿大缩小变软;炮山甲咸能软坚,性善走窜,鳖甲味咸气寒,入肝脾血分,既能滋阴退热,又可软坚散结,两药均对肝硬化肝脾肿大有较好治疗效果;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后天之本,佐以黄芪、白术、党参健脾益气之品,符合仲景“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旨”,且根据患者体质虚实调整贴量,此乃扶正祛邪之意。
上药共具攻补兼施,活血化瘀,软肝散结之功。
辨证:湿热内蕴者可选加茵陈、山栀、茯苓、黄柏、龙胆草、垂盆草、平地木等;脾虚气滞者可选加砂仁、陈皮、枳壳、藿香、苏梗等;肝气郁滞者可选加柴胡、郁金、枳壳、青皮、木香、绿萼梅等;肝络血瘀者可选加乳香、五灵脂、赤芍、红花、九香虫等;肝经郁热者可选加生山栀、丹皮、连翘、龙胆草等;肝肾阴虚者可选加生地、玄参、麦冬、石斛、女贞子、地骨皮等;阴虚火旺者用上药再加龙胆草、白蒺藜、山栀等;脾肾阳虚者可选加炮附子、桂枝、干姜、益智仁、砂仁等;凡肝病见阳痿者不可壮阳,壮阳则相火动而伤肝阴,病愈重。
营热络伤症见鼻衄、齿衄、目赤或皮下出血者,可选加广犀角、生地、丹皮、连翘、赤芍、玄参、茅花、山栀、蒲黄、羊蹄根、小蓟草,上药对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面额瘰疬、血小板偏低亦有改善作用;周身浮肿有轻度腹水者,可选加防己、将军干;冬瓜皮、玉米须、薏苡、茯苓、黑大豆、泽泻、猪苓等;如出血较多,症状较重可暂停用活血化瘀法,也可不用止血药,用益气健脾法加大贴量可止衄;大便次数多而溏薄者,大黄减量或改用制大黄先煎。
肝硬化是不同原因引起肝脏弥漫性炎症或广泛的肝实质变性和坏死继续发展而导致肝脏逐渐变形变硬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
先生五十年代到华山医院后首先向这种顽疾发起进攻,他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制订了攻补兼施,扶正祛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方案,并研制了一套方药,收效颇显,屡挽沉疴。
当时报纸登载了他的事迹后,国内外许多患者慕名而来求治,其中很多肝硬化腹水病人经先生诊治后化险为夷。
本方主要是针对早期肝硬化而设,方中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药为主,佐以益气健脾,扶正祛邪之品,体现先生提倡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学术观点和善用活血化瘀方法治疗肝病的独到经验。
四、巴漆丸组成:巴豆霜1.5g干漆10g(微熬去烟)陈皮10g生苍术10g功能:攻下逐水。
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腹水。
方解:本方用巴豆,《本经》云主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水胀、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
《药性》说:治十种水肿。
据现代药理研究,巴豆油至肠与碱性肠液作用析出巴豆酸,即呈峻下作用,使肠蠕动强烈。
本方依传统用法,将巴豆去油,成为巴豆霜,毒性较弱,服后很少有腹痛发生。
干漆《别录》说它消瘀血痞结,利小肠。
张元素说能削年深坚结之积滞,破日久凝结之瘀血。
先生作消瘀破积之用。
陈皮为广东产的甜橙皮,经久称为陈皮。
《本经》说主肠中瘕热逆气,利水谷。
《别录》说治下气止呃咳,治气冲胸中,除膀胱留热停水,利小便。
本方用作健脾利气药。
苍术《别录》说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结满。
甄权说主心腹胀痛,水肿胀满。
本品配陈皮、川厚朴、甘草即平胃散,作健胃助消化之用,据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它含有大量维生素A、B。
全方以巴豆峻下逐水,干漆消瘀破积为主药,配以苍术、陈皮健脾和胃,行气利水,既可协同主药之逐水破结,又顾护脾胃,避免峻药对肠胃的损伤,以达到峻下逐水,又不致于过分损伤正气的目的。
制作、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上药共研细粉,蜜水调和令匀,捻丸如绿豆大小。
现做现服,不可太干,太干了服后不化,完粒排出,又不可研碎服,否则刺激胃部引起恶心呕吐,对食道静脉怒张者恐因此引起出血,故以不干不湿,质软易化为度。
每次服1.5g 如不泻可渐增至2.1g、3g最高贴量可至4.5g以能泻出多量水份为准。
每日服一次或二次,或隔日一次,或数日一次,总之视病情及患者体质而定。
每日服一次者,可于清晨空腹服下,服后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每日服二次者,另一次可于下午三时服用,为避免病员夜间排便,下午三时以后勿服为佳。
由于本方攻逐水饮力量很强,对人的体力有一定损伤,因此,凡有以下情况者不可运用本方:有肝昏迷迹象者;有极显著之食道静脉曲张或多次大量呕血黑粪者;兼有其他合并症,如高热、门静脉血栓形成者。
在治疗以后,仍要注意以下问题:1.凡病情极度严重,体力极衰者或服巴漆丸至3g以上连续数日仍无泄者,治疗难以见效,宜及早采用其他方法。
2.腹水退尽后,仍须服汤药一段时期以资巩固。
可用补利方而去商陆、陈葫芦、瞿麦三药。
3.在治疗期间,可根据中医传统,结合西医治疗原则,予以无盐少油或少盐少油饮食,腹水退尽后可逐渐增加饮食中盐份。
此外亦可酌情给维生素、葡萄糖等。
4.有食道静脉曲张者,于病程中仍须注意骨刺及粗硬食物,以免引起出血。
治疗完毕俟体力恢复后,仍以施行外科手术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