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选读名词解释汇总
公文的常用术语
公文的常用术语在长期的公文写作实践中,形成了许多模式性语言,这就是公文的常用术语。
了解与使用这些常用术语,对于掌握公文的基本语言形式,增强语言运用的通用性和准确性,有一定的必要。
现将公文的常用术语分为14类,分别解释如下:(一)标题用语关于:“关于”常与“事由”组成一个介词结构,该介词结构后面加文种名称,构成公文标题。
例如:《关于防汛器材管理工作的通知》。
(二)称谓用语本:自己方面的意思。
用于第一人称。
如:本处、本市、本人等。
贵:敬辞,在公文中称呼对方,如“贵局”、“贵处”,以示尊敬。
该:用于第三人称。
通常用于指出前面说过的单位或人员。
如:该县、该学校、该同志等。
(三)开头用语兹有:兹,现在的意思。
兹有,即现在有。
多用于介绍信的起笔处。
例:兹有我局XX同志前赴贵县参加XX技术观摩表演,请予接洽。
兹因:现在因。
多用于事务性通知、信函的起笔处。
例:兹因天气炎热,原定于X月X日举行的汇报表演暂停,何时举行另告。
兹派:现在派。
多用于介绍信函的起笔处。
兹将:现在将。
例:兹将《二○○三年计划生育工作计划》送上,请审批。
遵照:遵命办理。
多用于上行文工作报告及工作总结、计划的开头,用来表明开展工作的依据,属敬语。
例:遵照市委的要求,我们圆满完成了全年的税务软件更新工作任务。
按照:按此办理。
多用于上行文的开端。
用来表明开展某一工作的依据。
例:按照局党委的要求,今年第一季度我们要开展..为:为,表示目的、原因的介词,多用于公文的开头,放在某一句子前面以构成目的句。
例:为全面落实上级指示,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特作如下决定..为了:与“为”的使用相同。
例:为了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发展,我局决定举行一次休闲运动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四)过渡用语为此:“为了这个”的意思。
多用于承接上文。
例:..为此,提出以下六点要求:..据此:按照这个、这些。
多用于从叙述到议论或从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时的连接语。
公文写作17类专业术语全汇总
公文写作17类专业术语全汇总(值得收藏)1称谓词是在公文中表示称谓关系的词。
一种是指代表性称谓词,第一人称的有"我"、"本",第二人称的有"贵"、"你",第三人称的有"该"。
还有一种是带敬意的涉外称谓词,如"夫人"等。
2领叙词是在公文中领叙来文时的用语,作为行文的依据。
主要有"近接"、"前接"、"悉"、"近悉"、"惊悉"、"欣悉"、"谨悉"、"均悉"、"查"、"奉"等。
3追叙词是公文中表示追加叙述的用词。
如"前面"、"前一段"、"如前所述"等。
4补叙词是公文中承接上文进行补充叙述的词语。
主要有"另外"、"还有"等。
5承转词是在公文中承上文、转下文的过渡用语。
主要有"为此"、"据此"、"故此"、"有鉴于此"、"综合上述"等。
祈请词是在公文中向受文者表示期望或请求的敬辞。
主要有"请"、"敬请"、"谨请"、"恳请"、"务请"、"烦"、"希"、"敬希"、"望"等。
7商洽词是公文中用于征询对方意见的用词。
主要有"商"、"商请"、"当否"、"可否"、"妥否"、"是否可行"、"是否恰当"等。
自学考试《公文选读》章节名词解释
自学考试《公文选读》章节名词解释2017自学考试《公文选读》章节名词解释在备考《公文选读》科目时,考生们需要掌握各章节的知识考点,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关于自学考试《公文选读》章节名词解释,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第七章上行文种呈——民国时期沿袭古代公文而设置、为历届政府所采用的最基本的上行文种。
指令——民国时期上级对下级呈请所作答复的下行文种。
签呈——国民党政府时期行用于本机关、本系统内部,由属官呈于长官的非正规上行公文文种。
韵目代日——按照声调分别排定的韵目序号,在电报中用韵目代表日期的方法。
第八章平行文种质问书——从“书”这一文种分化出来的非规范性文种。
在民国时期历次《公文程式》中,均未见明确规定,尚未凝定为文种名称。
公函——始设于民国时期用于无隶属关系官署相互行文的平行公文文种。
反类尊题——先从与本文基本目的相反的趋势、方面落笔并加以排除,以进一步突出关键所在的写作手法。
第九章下行文种1、饬——袁世凯时期上级对下级有所训示、指挥、差委而用的下行公文。
2、草案——公文稿本的专门术语。
为草拟、修改基本定型,供审议、通过的公文稿本。
交3、片——民国初所设置的中央政府内部使用的特殊下行文种。
4、大总统令——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设置的限于由大总统使用的.下行文种。
包括:大总统策令、申令、告令、批令四个分支文种。
5、封寄——袁世凯政府中期仿照清代“寄信”而设置的由大总统政事堂和陆海军大元帅办事处承发其政谕、军令的特殊下行文种。
6、训令——民国时期设置的由上级官署或长官主动对下级发文时使用的具有指挥性质的下行文种。
批——民国时期仿照古代公文而设置的用于准驳呈请的答复性下行文种。
第十章其他文种1、任命状——民国时期授与被任命官员的证书。
2、通电——面向全国范围公开拍发的电报。
近、现代随着电报这一迅捷的通讯手段的广泛运用,就重大政事,采用向全国公开发布的特殊形式,即称通电。
机关公文常用术语
机关公文常用术语一、标题用语关于:“关于”常与“事由”组成一个介词结构,该介词结构后面加文种名称,构成公文标题,例如《关于做好卫生防病工作的通知》。
二、称谓用语本:自己方面的意思。
用于第一人称。
如本部、本旅、本人等。
贵:敬辞,在公文中称呼对方,如“贵部”、“贵处”,以示尊敬。
该:用于第三人称。
通常用于指出前面说过的单位或人员。
如:该团、该部队、该同志等。
三、开头用语兹有:兹,现在的意思。
兹有,即现在有。
多用于介绍信的起笔处。
例:兹有我部××同志前赴贵县参加××技术观摩表演,请予接洽。
兹因:现在因。
多用于事务性通知、信函的起笔处。
例:兹因天气炎热,原定于7月18日举行的炊事技术表演暂停,何时举行另告。
兹派:现在派。
多用于介绍信函的起笔处。
兹将:现在将。
例:兹将《二○××年后勤工作计划》送上,请审批。
遵照:遵命办理。
多用于上行文工作报告及工作总结、计划的开头,用来表明开展工作的依据,属敬语。
例:遵照集团军党委的要求,我们圆满完成了全年的后勤训练任务。
按照:按此办理。
多用于上行文的开端。
用来表明开展某一工作的依据。
例:按照团党委的要求,今年第一季度我们要开展……为:为,表示目的、原因的介词,多用于公文的开头,放在某一句子前面以构成目的句。
例:为全面落实江主席“五句话”总要求,加强部队基层建设,特作如下决定……为了:与“为”的使用相同。
例:为了充分调动官兵的积极性,推动科技大练兵的深入发展,我团后勤处决定举行一次基层炊事技能大比武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四、过渡用语为此:“为了这个”的意思。
多用于承接上文。
例:……为此,提出以下六点要求:据此:按照这个、这些。
多用于从叙述到议论或从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时的连接语。
例:统计数字不实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单位领导的思想作风不端正,如……(例举具体事例),据此,提出以下三条解决办法……特:“特地”的意思。
公文专用名词解释大全
A【按期】依照规定或预定的期限。
【按时】依照规定或预定的时间。
【案卷】就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分类保存以备查考的文件。
【按语】就是发文单位批转的或转发的公务文书所做的说明或提示。
B【备案】就是向主管机关报告事由存案以备查考。
【本】就是"自己"的意思,既可以用于机关、团体、单位和个人自称,也可以用于文件本身。
【不日】就是"不久、不几天"的意思。
【不宜】就是不适宜。
【不予】就是不准或不给的意思。
【颁布】(郑重地)发布。
颁:发下;布:公布。
一般用于党政领导机关及领导人公布法令、条例及其他重要的法规性文件。
【颁发】①发布(命令、指示、政策等)。
②授予。
一般用于上级机关发给下级机关或个人奖章、奖状、奖品、奖金及其他奖励物品。
【报经】(向上级)报告并经由(上级处理)。
【报批】(向上级)报告并请求予以批准。
【报请】(向上级机关或有关部门)报告并请示。
【报送】(将有关材料向上级机关)呈报并发送。
【比照】按照已有的(法规、制度、标准、方法、格式等)相比拟对照着行事。
也就是按照已有的同一类型的作法或同一范畴的制度对比处理。
【必需】一定要有的,不可缺少的。
【必须】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
【不贷】不予宽恕。
贷:饶恕。
【不尽】不完全是;未必。
如:不尽如此。
【不胜】非常;十分(用于感情方面)。
如:不胜感激。
【不至于】表示不会达到某种程度。
【不致】不会引起某种后果。
C【参考】利用有关材料帮助了解情况。
【参酌】就是参考实际情况,加以斟酌。
【参照】参考并仿照或依照(方法、经验等)。
【查办】①检查办理情况并加以督促。
②查明犯罪事实或错误情况加以处理。
【查处】①调查处理。
②检查处罚。
【查复】调查了解后作出答复。
【查收】检查或清点后收下。
【查照】示意对方注意文件内容,并按照文件内容办事。
【此布】就这些内容予以公布。
用在布告类公文正文的后面,另起一行,不加标点。
【此复】就此答复。
公文写作与处理名词解释
1、命令是体现国家领导机关意志的下行公文。
它具有权威性、指挥性、强制性和特点。
2、议案是有议案提出权的机构或人民代表,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的建议性公文。
主要特点是⑴行文关系及办理程序的法定性。
⑵行文内容的单一性和可行性。
写作应注意什么问题:⑴提出的问题重要且已具备解决的条件。
⑵要注意提出的权限和时限。
⑶要注意行文格式和办理程序。
3、决定是党政机关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作出决策和安排的指导性公文。
主要特点是:⑴内容重要。
决定一般都不是由个人作出的,而是由领导集团或权力机构,针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集体研究讨论后作出的安排和部署,因而其内容重要。
⑵政策性强。
决定涉及的问题重大,它公布后,对下级机关和人民群众的活动有指导、导向作用,因而政策性极强。
⑶有约束力。
决定对有关人员具有约束力,它的执行是带强制性的。
决定的类型有:⑴指挥型⑵个案型⑶知照型指挥型的决定的写作一般由决定理由、决定事项、执行要求三部分组成。
写作时要注意做到决定理由充分,决定事项清楚,执行要求明确。
个案型的决定的写作一般由个案事实分析(决定理由)、决定事项,期望要求三部分组成。
针对个案做决定,主要目的是扩大影响,让群众学习榜样,警惕错误,所以事实分析要清楚,期望要求要具体。
4、决议是经领导机构主持召开的会议通过的对重要事项进行决策部署的指导性公文。
特点有:⑴表达群体意志⑵有权威性和约束力;类型有决策部署型和结果公布型。
5、决定和决议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答:决定和决议都是下行的指挥性公文,在内容方面接近,侧重于对重要事项的决策,在文字表述方面,风格也一致,都要求准确、简洁。
决定和决议的不同在于:⑴形成的程序不完全一样。
⑵内容的范围不尽相同。
⑶发布形式略有不同。
6、指示是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指导工作的公文。
特点:⑴针对性⑵原则性。
类型:1、涉及全局问题。
带普遍性的指示;涉及局部问题,带特殊性的指示。
指示的正文一般由指示根据、指示事项、执行要求三部分组成。
公文选读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编先秦至秦第一章上奏文种1、上书——由先秦“书”文种的上行用途演化成的分支文种,并作为“奏”前身的残留状态在封建社会长期沿用的非正规上奏文种。
2、奏——我国封建社会中,由臣僚上于皇帝陈述庶政的重要公文文种。
3、疏——由奏的别称、各类上奏文种的泛称,逐渐演变为我国封建社会沿用于向皇帝陈述政见的上奏文种。
4、奏状(表状)——在汉代是奏的别称,演化至唐、宋时期,成为向皇帝陈事的上奏公文文种名称。
5、奏本——明、清两朝正式设置,由臣下进于皇帝的上奏文种。
6、题本——明清时期在京衙门及地方官员因奏报政事而使用的主要上奏文种。
7、奏折——清朝中、后期,由高级官员和近臣向皇帝言事的重要机密文书。
8、议——古代臣属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议事说理的上奏文种。
9、表——我国封建社会所设置,由臣下对君主陈情的上奏文种。
10、章——古代臣下向君主表示谢贺的公文文种。
“章”字义同“彰”、“显明”的意思。
即向君主明白表述心中谢忱。
11、启——晋代大臣上于皇帝的公文。
唐代以后逐渐定型为对皇太子、诸王陈言的准上奏文种。
第二章君命文种1、策——我国封建社会中,由皇帝用于重大人事的君命文种。
2、册——古代皇帝用于特别重大人事和祭祀活动的君命文种。
3、制——封建社会中,由皇帝颁布可垂为后世遵守的重大制度性举措时所使用的君命文种。
4、诏——封建社会初期所设置的公文文种。
是皇帝主要用于指挥庶政的君命文种。
5、密诏——由密使交付重臣的秘密诏书。
往往不采用正常的传递途径,不举行颁给仪式。
6、亲诏——由皇帝亲自拟稿的诏书。
手诏——由皇帝亲笔书写的诏书,亦称“诏记”、“手记”即“手诏”。
6、玺书——秦始皇以后,皇帝之印称玺。
有皇帝之印的诏书称玺书。
7、批答——唐朝至清初,由皇帝采纳或赞同、赞赏臣下所上章疏的内容,所做出的答复性君命文种。
圣旨——元代皇帝颁发政令的君命文种名称。
8、铁券——封建帝王赐给功臣以世代保持优遇及免罪等特权的凭证。
公文名词解释格式
公文名词解释格式公文是指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法定组织机构为了开展工作,进行内外部联络和沟通,以及形成规范性文件和决策文件所使用的书面材料。
在日常公文写作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特定的名词和术语,为了确保公文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需要对这些名词进行解释和说明。
本文将对公文中常见名词进行解释,并提供一种适合公文的整洁美观的排版格式。
一、主题词解释主题词是公文中的核心词汇,通常用于标题和开头的第一段,用来概括公文的内容和目的。
主题词的解释应该简洁明了,突出公文的重点。
在公文排版中,主题词可以使用加粗或者大字体的方式进行标识,以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抓住公文的核心。
例如,对于一个名为“xxxxx措施”的公文,主题词可以如下解释:xxxxx措施:指为解决xxxxx问题,采取的相应行动或政策。
二、专业名词解释在公文中,常常会使用一些特定的专业名词,这些名词通常只有在相关领域工作的人才能够理解。
为了确保公文的准确性和易读性,需要对这些专业名词进行解释。
在解释专业名词时,应该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过多的术语和公式的使用,同时可以考虑使用示意图或者表格来直观地解释。
例如,对于一个名为“xxxxx技术”的公文,解释其相关专业名词可以如下:xxxxx技术:指xxxxx领域中的一种新兴技术,主要用于xxxxx。
它具有xxxxx的特点。
三、缩写词解释在公文中,常常会使用一些缩写词来简化表达和减少篇幅。
然而,一些缩写词对于非相关人士来说可能并不熟悉,因此需要在公文中进行解释。
解释缩写词时,可以在第一次使用时在括号中注明其全称,之后可以直接使用缩写词。
例如,对于缩写词“xxxxx”,解释可以如下:xxxxx(全称):指xxxxx的缩写词。
它代表了xxxxx的意思。
四、重点词解释在公文中,一些重点词汇可能涉及具体的定义或者解释,为了确保公文的准确性,这些重点词汇应该进行单独的解释。
解释重点词时,可以使用分段的方式,突出重点,或者使用脚注的方式进行说明。
公文办理及撰写常用名词解释
公文办理及撰写常用名词解释名词解释一、公文办理常用名词1.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是法定机关与组织在公务活动中,按照特定的体式、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形成和使用的书面材料,又称公务文件。
无论从事专业工作,还是从事行政事务,都要学会通过公文来传达政令政策、处理公务,以保证协调各种关系,决定事务使工作正确地、高效地进行。
2.法定公文:又称通用公文,是指在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中普遍通行适用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文。
党政机关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
3.专用公文:是指某个业务部门、某一行业根据专门工作的特殊需要而使用的,具有该业务部门或该行业特定内容和规定格式的公文。
4.事务文书:事务文书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处理日常事务时用来沟通信息、安排工作、总结得失、研究问题的实用— 1文体,是应用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这类管理类文体处理的日常事务亦为公务,所以事务文书属于广义的公文范畴。
它与狭义公文的区别在于:一是无统一规定的文本格式;二是不能单独作为文件发文,需要时只能作为公文的附件行文;三是必要时它可公开面向社会,或提供新闻线索或通过传媒宣传。
5.法定作者: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形势全力、承担义务的组织和个人。
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凡是依法建立并合法存在的,均可依据自己的职能和权限范围制发文件,他们都是公文的法定作者。
6.公文格式:公文格式,即公文规格样式,是指公文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构成方式,它和文种是公文外在形式的两个重要方面,直接关系到公文效用的发挥。
包括公文组成、公文用纸和装订要求等。
7.公文处理:对公文的撰写、传递与管理,它是使公文得以形成并产生实际效用的全部活动,是机关实现其管理职能的重要形式。
8.下行文:是指向所属下级机关发送的公文。
公文写作中总结的名词解释
公文写作中总结的名词解释公文写作是一门专业的技能,要求用准确、简洁、规范的语言传达信息。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公文写作中常用的名词术语,本文将对其中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并提供实际案例加以说明。
一、文档格式与结构1.抬头:公文的抬头是指正文开始之前的部分,通常由机关名称、标题和编号组成。
其中,机关名称指明发文单位,标题则简要概括了文档的内容,而编号则用于标识文档的唯一性。
例:中国人民银行决议2021年第202号2.标题:标题是公文中用以概括文档主题的文字组合,具有简明扼要、准确明了的特点。
一个好的标题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其更好地理解文档的主旨。
例: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通知3.正文:正文是公文的核心部分,包括引言、正文内容和结尾。
在正文中,应重点阐述事实、表达观点、说明决策等信息,要求语言准确、简明扼要。
例:鉴于知识产权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经研究决定,现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通知如下...4.附件:附件是公文中用于补充、说明或证明主文内容的附属文件。
附件通常以附件名、编号、页码等形式出现在文末,并在正文中进行引用。
例:附件一:知识产权保护指引附件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报告二、表达方式与要素1.表述清晰:在公文写作中,表达的清晰性是至关重要的。
清晰的表述能够使读者迅速理解信息,避免产生歧义。
例:为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各级行政机关应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并定期进行评估和总结。
2.简练扼要:公文写作要求简练扼要,避免啰嗦冗长的表达方式。
准确表达核心内容,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
例: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考核评价体系。
3.逻辑严密:公文写作注重逻辑性,合理组织信息,使文章层次清晰,思路流畅。
例:首先,建立基于法律法规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考核评价指标;其次,定期进行评估和总结,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最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宣传与培训,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常用公文术语意思及用法介绍
常用公文术语意思及用法介绍1.〔案〕记录、存查的意思,也指专门办理的案子。
〔在案〕已列人公务处理记录。
例:关于改造“三级跳坑”住房的问题,市政府已记录在案,不久即可拿出改造的办法。
〔备案〕向上级做出报告,以备查考。
例:中层干部可由你厂任免,但要报总公司备案。
〔议案〕提供审议、讨论的专门问题。
例:此次常委会的议案共有三项。
〔案牍〕〔文案〕公务文书的别称。
汉朝时管公文称“文案”,明朝时管公文称“案牍”。
2.〔按〕“依照”的意思,如:“按章纳税”、“按政策办事”、“按制度去做”等。
〔按期〕依照规定的日期。
例:今后凡发生大事、要事,一律依照《大事报告制度》的有关规定按期、按要求如实上报,不得有误。
3.〔报〕陈述、告诉的意思。
〔报请〕向上级行文请求解决、答复、批准某一问题。
例:对此间发生重大问题的处臵,事先一律报请市委审定,不得自作主张、擅自处理。
〔报经〕“向上级的报告已经由”的意思。
例:我地区《关于××体制的改革方案》,已报经省政府核准。
〔报送〕向上级呈报。
例:现将分局《一九九O年工作计划》报送市局,请予审示。
〔报批〕呈报上级机关批准。
例:关于党委班子的人选,将另行报批。
4.〔颁〕“下发”的意思。
〔颁发〕发布、授予。
如:“颁发文件”、“颁发法规”、“颁发奖品”、“颁发证书”、“颁发勋章”、“颁发奖状”等。
〔颁行〕颁布、施行。
多用于政策法规的颁发与贯彻、执行。
例:居民的身份证,由公安机关负责颁行和管理。
5.〔本〕“自己”、“现今”、“按照”等意思。
6.〔必〕必须、必要的意思。
〔必须〕表示事实上、道理上的必要。
带有指令性口气,一般用于下行文所讲主张、提要求部分。
例;“各级党委、政府和政法部门,对经济投机诈骗犯罪活动必须引起严重注意。
” 〔必需〕一定要有的,不可少的。
例:组织现岗的文书工作人员系统学习文书、档案知识是加强文书队伍建设所必需的。
在使用指令性口气时,应用“必须”而不要用“必需”。
公文选读名词解释
公文选读名词解释公文选读名词解释汇总名词解释题答案1.1.文种:是同一历史时期全部公文内在本质用途分工的外在表现形式。
1.2.公文程式:是公文各若干组成部分的整体结构方式,及某些特定结构部分的固定要素、特殊用语之组合规定。
1.3.公文的文面款式:是公文文字的书面位置安排。
包括:行款;各程式结构部分的先后;位置等。
1.4.公文的载体规格:载体是公文文字所附着的书面物质。
其规格是指载体的质地和型制。
1.5.公文特定词语:主要包括:程式套语;称谓代词;层次结构词语。
1.6.上书:是由先秦“书”文种的上行用途演化成的分支文种,并作为“奏”前身的残留状态在封建社会长期沿用的非正规上奏文种。
1.7.奏: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由臣僚上于皇帝陈述庶政的重要公文文种。
1.8.疏:是由奏的别称、各类上奏公文的泛称,逐渐演变为我国封建社会沿用于向皇帝陈述政见的上奏文种。
1.9.镶嵌格:是在词语里插进别的词,或把特定的词加入句中。
分为镶字、嵌字、拼字。
如:《请均田疏》中的强宗豪族是强豪和宗族的间错,属镶嵌格的拼字。
1.10.联用格: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关联、语气一致的词语成串排用或单音节词联用。
如:《请均田疏》一文中的“田”和“莱”、“膏”、“腴”等联用。
1.11.避讳制度:封建时代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的公文撰写规定谓之避讳制度。
《谏造大像疏》一文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多处以“人”字代替“民”字。
1.12.借喻:为比喻之一种,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由喻体来代替本体。
如《谏造大像疏》中,用“得,筏尚舍”一语来比喻并直接取代“既悟,佛法尚可舍去。
” 1.13.夸张:是用来渲染气氛、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辞格。
《谏造大像疏》一文中多处用此格,例如“今之伽蓝,制过宫阙”、“逃丁避罪,并集法门”等等。
1.14.拟人:比拟之一。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使物人性化。
《谏造大像疏》“尊容既广,不可露居”就是把大像当人来写的。
公文中的总结名词解释
篇一:公文中常用的名词解释oiv组织: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简称oiv)是一个由符合一定标准的葡萄及葡萄酒生产国组成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主要任务是协调各成员国之间的葡萄酒贸易、讨论科研成果、制定符合国际葡萄酒发展潮流的技术标准等。
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培育和扶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服务机构。
“四清四化五改”(清垃圾、清杂物、清残垣断壁和路障、清庭院;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改路、改水、改厕、改圈、改垃圾处理)一定三有:是基层党组织为了提高基层班子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开展的活动。
一定是指“定权责立规范”;三有是指“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养”,简称“一定三有”。
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是指国家各级政府机关党员干部在做经济建设、履行本职岗位应有的管理职责的同时还要对所在机关的党风廉政建设负责。
农村集体“三资”是指农村集体的资金、资产、资源村级组织“三+五”运行模式:乡镇党委通过推行以“三制”管理(轮流坐班制、目标承诺制、考核积分制)、“五化”服务(事务代办流程化、议事程序规范化、组织活动经常化、综治维稳职责化、引领发展科学化)为主要内容的“三+五”运行模式,对村级组织进行管理。
“三制”管理:1.轮流坐班制。
由村“两委”干部在村级组织办公场所轮流值班,及时处理村内各项事务。
2.目标承诺制。
村“两委”班子及全体成员要明确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并通过公开栏、制成图表上墙等形式向群众公开,自觉接受监督。
3.考核积分制。
各乡镇党委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农村“两委”干部千分制考核办法》,逐村建立村“两委”干部积分考核档案。
乡镇党委填写《积分考核表》、村干部本人填写《积分卡》,随时记录村干部履行职责情况,切实强化日常管理。
每年年底,乡镇党委结合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情况确定考核结果,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五化”服务:1.事务代办流程化。
由村干部担任事务代办领办员,每周到乡镇服务中心、县直有关部门办理群众委托代办领办事项,重要事项随时代办领办。
公文写作专业术语汇总(17类)
公文写作专业术语汇总(17类)公文写作专业术语汇总(17类)一、称谓词是在公文中表示称谓关系的词。
一种是指代表性称谓词,第一人称的有"我"、"本",第二人称的有"贵"、"你",第三人称的有"该"。
还有一种是带敬意的涉外称谓词,如"夫人"等。
二、领叙词是在公文中领叙来文时的用语,作为行文的依据。
主要有"近接"、"前接"、"悉"、"近悉"、"惊悉"、"欣悉"、"谨悉"、"均悉"、"查"、"奉"等。
三、追叙词是公文中表示追加叙述的用词。
如"前面"、"前一段"、"如前所述"等。
四、补叙词是公文中承接上文进行补充叙述的词语。
主要有"另外"、"还有"等。
五、承转词是在公文中承上文、转下文的过渡用语。
主要有"为此"、"据此"、"故此"、"有鉴于此"、"综合上述"等。
六、祈请词是在公文中向受文者表示期望或请求的敬辞。
主要有"请"、"敬请"、"谨请"、"恳请"、"务请"、"烦"、"希"、"敬希"、"望"等。
七、商洽词是公文中用于征询对方意见的用词。
主要有"商"、"商请"、"当否"、"可否"、"妥否"、"是否可行"、"是否恰当"等。
公文管理的名词解释
公文管理的名词解释篇一: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 公文2 版头3 行文关系4 简报5 拟办参考答案:1 公文:是在机关公务活动中形成、各级机关与组织行使法定职权、实施管理的工具。
2 版头:由发文机关全称或规范化简称加“文件”组成3 行文关系:指发文机关与收文机关之间往来关系。
是根据机关组织系统、领导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的。
4 简报:即简明扼要的书面报告,是汇报工作、交流经验、沟通情况等的信息载体5 拟办:办公部门对来文的处理提出初步意见,供领导人批办时参考所用的。
[论述题]判断改错题上级机关向受双重领导的下级机关行文,应同时报告其另一上级机。
()通知这一文种的适用范围日益扩大,现已成为机关使用最频繁的公文文种。
()参考答案:1 错,报告改为抄送2对1 错,报告改为抄送2对第三次作业[论述题]写作题,要求从眉首写至文尾。
请你代x x中学写一份通告,内容自拟。
二、1、公文的书面格式?公文的书面格式,是指公文全部文面组成要素的排列顺序和标识规则。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将公文的书面格式划分为眉首、主体、版记三部分,并分为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等7个要素。
置于公文首页红色反线(又称间隔横线)以上的各要素统称眉首;置于红色反线(不含红色反线)以下至主题词(不含主题词)之间的各要素统称主体;置于主题词以下的各要素统称版记。
2、篇二:公文中的总结名词解释篇一:公文中常用的名词解释oiv组织: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简称oiv)是一个由符合一定标准的葡萄及葡萄酒生产国组成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主要任务是协调各成员国之间的葡萄酒贸易、讨论科研成果、制定符合国际葡萄酒发展潮流的技术标准等。
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培育和扶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服务机构。
“四清四化五改”(清垃圾、清杂物、清残垣断壁和路障、清庭院;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改路、改水、改厕、改圈、改垃圾处理)一定三有:是基层党组织为了提高基层班子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开展的活动。
公文写作的总结名词解释
公文写作的总结名词解释公文是指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事业单位等组织机构所发出的、用以表达或执行公务的正式文书。
公文写作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其目的是简洁、准确地传达信息,并确保文档的规范性和专业性。
以下是对公文写作中一些关键名词的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1. 信函信函是一种私人或官方间通信的书信形式。
不同于一般公文,信函通常更为亲密,富有个性和情感色彩。
在公文写作中,信函常用于与个人联系或传达个人事宜,如感谢信、致歉信等。
2. 便笺便笺是一种简单、便捷的写作形式,常用于内部交流、备忘或提醒事项。
便笺通常具有简洁明了、格式灵活的特点,包括标题、日期、正文和签名等。
3. 公告公告是指政府、组织机构或团体向公众发布的正式声明。
公告的目的是宣布重要事项或政策的变化,通常具有法律约束力。
在公告中,要确保文言简洁、语气庄重,并清晰准确地传达所需的信息。
4. 通知通知是指向特定人员或群体发布正式信息的行为。
通知具有具体的目标对象和特定的接收者,用于告知相关人员某一具体事项。
通知的格式通常包括主题、发布机构、通知内容和相关要求等。
5. 呈报呈报是指向上级汇报工作或情况的正式文书。
呈报要以客观准确的事实陈述为基础,突出重点,排除冗长不必要的内容。
呈报通常由诸如“主题”、“背景”、“原因”、“建议”等部分组成,以便领导能够迅速了解和评估所呈报的内容。
6. 文件文件是指与特定事项相关的正式文书。
文件通常包含多个章节或部分,用于详细阐述某一事项的各个方面。
文件的写作要点在于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并确保所陈述的内容准确可信。
7. 声明声明是从事实出发,对特定情况或问题做出明确表态的文书。
声明通常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并主张一定的观点或政策。
声明的语言要简练有力,逻辑严密,以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并接受所传达的信息。
8. 申请申请是指向有关机构或组织提出请求或要求的文书。
申请的撰写要求准确明了,客观真实,并清晰陈述所需的事物或权益。
公文的分类名词解释
公文的分类名词解释公文是指国家机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机构和组织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以书面形式制作和传播的文件。
公文具有一定的格式、用语和规范,以便于组织管理、信息传递和决策执行。
对于公文的分类和名词解释,旨在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公文,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流通的顺畅程度。
一、公文的分类1. 内部公文内部公文是指在机关、单位内部流转的文件,用于内部组织管理、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
内部公文可以分为会议纪要、通知通告、报告、请示报告、决议意见等不同类型。
这些公文主要用于机关内务管理和组织协调,对外不公开。
2. 对外公文对外公文是指机关、部门向外界传达信息、表达意见、发布命令或与外部机构进行沟通的文件。
对外公文包括公告、函件、通知、文件、报告、条约等。
对外公文要求格式规范、内容准确、语言简练,以便被接收方理解和执行。
3. 正式公文正式公文是指具有法律效力、且需要归入公文档案进行保管的文件。
正式公文通常包括法律法规、决策文件、公告通告、报告请示等,对组织和个人具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
正式公文要求语言正式、用词准确、逻辑严密,是机关行政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4. 秘密公文秘密公文是指涉及机关机密、国家秘密以及个人隐私等敏感信息的文件。
秘密公文需要特定的保密措施,并在公文上标注有关保密级别。
秘密公文要求只在需要知情人员之间传阅,严禁泄露或非法传播。
5. 简报公文简报公文是指对事务、项目、工作进展等进行简明扼要介绍和总结的文件形式。
简报公文一般包括工作简报、项目简报、会议纪要等,用于汇报工作、交流经验、提升组织内部沟通效率。
简报公文要求简洁明了、简练有力,突出重点,节省时间。
6. 行政公文行政公文是指有关政府行政事务的文件。
行政公文包括政策文件、通知公告、行政命令、决策意见以及行政机关内部的工作文书等。
行政公文的主要功能是规范和管理行政行为,便于行政机关的工作推进和决策履行。
二、公文名词解释1. 请示报告请示报告是指下属机构向上级机构请示意见、报告工作情况或请求批准的文件。
公文写作专业术语
公文写作专业术语一、专用词语公文专用词语,是在公文写作实践中形成一些有约定俗成的特殊含义、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
这些词语,词形确定,词义明确,用途固定,并为从事公文写作人员所熟悉。
1.称谓词。
是在公文中表示称谓关系的词。
一种是指代表性称谓词,第一人称的有"我"、"本",第二人称的有"贵"、"你",第三人称的有"该"。
还有一种是带敬意的涉外称谓词,如"陛下"、"殿下"、"夫人"等。
2.领叙词。
是在公文中领叙来文时的用语,作为行文的依据。
主要有"近接"、"前接"、"悉"、"近悉"、"惊悉"、"欣悉"、"谨悉"、"均悉"、"查"、"奉"等。
3.追叙词。
是公文中表示追加叙述的用词。
如"前面"、"前一段"、"如前所述"等。
4.补叙词。
是公文中承接上文进行补充叙述的词语。
主要有"另外"、"还有"等。
5.承转词。
是在公文中承上文、转下文的过渡用语。
主要有"为此"、"据此"、"故此"、"有鉴于此"、"综合上述"等。
6.祈请词。
是在公文中向受文者表示期望或请求的敬辞。
主要有"请"、"敬请"、"谨请"、"恳请"、"务请"、"烦"、"希"、"敬希"、"望"等。
公文写作材料的名词解释
公文写作材料的名词解释公文写作是一种特殊的写作形式,广泛应用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公共组织。
公文写作材料是指在公文写作过程中使用的一系列词汇和术语,这些词汇和术语在公文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公文写作材料进行解释,并探讨它们的含义及运用。
1. 首行缩进首行缩进是指在每段文字开头的第一个字之前空出一定的空白,使得整段文字在排版上看起来更加整齐美观。
首行缩进在公文写作中被广泛运用,可以通过段落设置或使用tab键来实现。
首行缩进的运用在公文中有助于提升整体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2. 标题标题是指用于概括和表达文章主题的短语或句子。
在公文写作中,标题通常放置在文档的开头,可以帮助读者迅速了解文档的内容和目的。
标题应该简明扼要,准确传达文章的核心信息。
良好的标题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强阅读体验。
3. 段落段落是文章中的基本单位,通常包含一个完整的思想。
在公文写作中,段落的使用非常重要。
合理的段落划分有助于整理思路、展示逻辑关系和增强可读性。
在每个段落中,应该有清晰的主题句作为段落的核心,接下来的句子要展开和支持主题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段落。
4. 摘要摘要是对文章或报告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的文字,通常放置在文章开头或报告封面上。
公文中的摘要应该简明扼要地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摘要的撰写要具备准确、全面、简洁的特点,以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5. 附件附件是指附在正文后面的补充材料,用于支持正文的论述、提供相关数据、表格、图片等信息。
附件在公文写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展开阅读的机会,并且能够对正文的内容进行充分的补充和丰富。
6. 符号符号是一种特殊的图形或标记,用来表示特定的含义或意义。
在公文写作中,常见的符号包括特定单位的缩写、标点符号以及特定的符号表示方法(如箭头表示方向等)。
符号的运用在公文中是为了简化表达和陈述,使得公文更加简洁明了,方便读者理解和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文选读名词解释汇总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编先秦至秦第一章上奏文种1、上书——由先秦“书”文种的上行用途演化成的分支文种,并作为“奏”前身的残留状态在封建社会长期沿用的非正规上奏文种。
2、奏——我国封建社会中,由臣僚上于皇帝陈述庶政的重要公文文种。
3、疏——由奏的别称、各类上奏文种的泛称,逐渐演变为我国封建社会沿用于向皇帝陈述政见的上奏文种。
4、奏状(表状)——在汉代是奏的别称,演化至唐、宋时期,成为向皇帝陈事的上奏公文文种名称。
5、奏本——明、清两朝正式设置,由臣下进于皇帝的上奏文种。
6、题本——明清时期在京衙门及地方官员因奏报政事而使用的主要上奏文种。
7、奏折——清朝中、后期,由高级官员和近臣向皇帝言事的重要机密文书。
8、议——古代臣属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议事说理的上奏文种。
9、表——我国封建社会所设置,由臣下对君主陈情的上奏文种。
10、章——古代臣下向君主表示谢贺的公文文种。
“章”字义同“彰”、“显明”的意思。
即向君主明白表述心中谢忱。
11、启——晋代大臣上于皇帝的公文。
唐代以后逐渐定型为对皇太子、诸王陈言的准上奏文种。
第二章君命文种1、策——我国封建社会中,由皇帝用于重大人事的君命文种。
2、册——古代皇帝用于特别重大人事和祭祀活动的君命文种。
3、制——封建社会中,由皇帝颁布可垂为后世遵守的重大制度性举措时所使用的君命文种。
4、诏——封建社会初期所设置的公文文种。
是皇帝主要用于指挥庶政的君命文种。
密诏——由密使交付重臣的秘密诏书。
往往不采用正常的传递途径,不举行颁给仪式。
亲诏——由皇帝亲自拟稿的诏书。
手诏——由皇帝亲笔书写的诏书,亦称“诏记”、“手记”即“手诏”。
5、玺书——秦始皇以后,皇帝之印称玺。
有皇帝之印的诏书称玺书。
6、批答——唐朝至清初,由皇帝采纳或赞同、赞赏臣下所上章疏的内容,所做出的答复性君命文种。
7、圣旨——元代皇帝颁发政令的君命文种名称。
8、铁券——封建帝王赐给功臣以世代保持优遇及免罪等特权的凭证。
9、敕——南北朝以后,形成限由皇帝对臣下训诫、授任、封赠等用途的君命文种。
到清代,敕书亦称“敕谕”,简称“敕”,是皇帝授任地方重要文武官员,并规定其职权范围、任事要求的凭证性君命文种。
作为履行职权、明确责任、考绩优劣的法定依据。
10、上谕——清代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中以发布命令、指示的君命文种。
“上”为皇帝之称,以区别于文武官员所使用的一般下行文种“谕”。
第三章官署上行文种1、奏记——封建社会前期,由朝官对三公、州郡僚属对长官、士人对官府,用书面陈述意见的上行文种。
2、牒——汉、唐期间由下级向上级、民众对官府陈事所用的上行文种。
3、状——汉代始设,由下级对上级、民众对官府陈述事实的上行文种。
4、状上——唐代为区别于其他状体文,而对官署上行文种“状”所称的别名。
5、过所——古代官府发给官吏、平民使之得以通过关津的凭照。
6、呈状、呈——在封建社会是由下级官署、属官对长官汇报工作、陈述事宜或报送文件、物件等使用的上行公文文种。
7、详——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明清时期,是由下级就重要事项向直接上级详细申报、请示政务的上行公文文种。
详册——为方便上级衙署存案备查,详的制发者须呈报二份,合为一套,其中用册式纸者,称为“详册”,由上级留存。
详文——制发者呈报给上级衙署的详,如果用的是状式纸,就称“详文”。
详文在成文日期之前应留有空白,供上级批示后退回原报衙署。
长详——凡详文文字与详册文字完全一致者,称“长详”。
由详——凡详文内容较详册为简者,称“由详”。
8、禀——清代由书札发展为公文,用于下级对上级、属员对长官、民众对官府陈述事宜的非经规范的上行文种。
9、核定——清代地方衙门,由书吏起草的公文文稿,例须由师爷核稿。
核稿时,通常要作文字修改。
10、清稿——经核定后的公文草稿,须发交书吏誊正,这一程序叫“发誊”,誊正后的文稿,称为“清稿”。
11、判行——经誊正的清稿,须经长官再次审阅文稿中有无误失,然后批示能否行文。
这一程序称为“判行”,类似于今之“签发”制度。
经长官判行的文稿,才能定稿。
12、红、白禀制度——下级上呈上级的禀文,用白纸书写。
同时附呈衔名手本,即用红纸书写呈送者的官衔、姓名,以示对上官尊敬。
上司在衔名手本上批示,退交下级据以执行后与禀稿一起存档,称“红禀”;上级衙门在禀文上照录批语后归档备查,因称“白禀”。
此后遂成定制,上报时,例须上红、白禀一套。
第四章官署平行文种1、移——封建社会由无隶属关系的官署或官员间相互行文使用的平行文种。
2、关——我国古代由同级或不相隶属官署、官员之间联系公务的平行公文。
3、刺——作为南北朝至唐代,中央各官衙间相互质询的平行文种。
4、咨——地位相当的高级官署间相互行文使用的平行公文文种。
5、议复——指对皇帝批示“交某部议”的事件,由部议妥后,用题本奏复。
6、案呈——清代呈堂稿的首称用语。
部文例由各司司员起草,当面向部长官(称堂官)宣读并解释,供审定,称为说堂;此稿称“呈堂稿”。
“案呈”一词,渊源于宋朝,为部文装套呈堂稿的领述词。
7、揭帖——清代随本章附送相关部、院、科、馆,以方便相关部院预先商议对本章处理意见的平行公文文种。
8、塘报——明清,各省督抚选派武职官员驻京,掌本省与京师间的公文传递,称提塘官。
提塘官公所设有“报房”,将有关上谕、本章折件印发本省,称“塘报”。
9、照会——明清两朝设置,由不相隶属官署间使用的,时或带有准下行属性的平行文种。
朱笔照会——清代照会的分支类型之一,用于地位高低悬殊的不相隶属官署间,带有准下行属性。
墨笔照会——全文用墨笔书写,是清朝照会的分支类型之一,用于地位平行或高低差别不大的官署。
10、案——清代,一事之始末的全部公文归档,称为一案。
既往已确定之案,称之“成案”。
第五章官署下行文种1、教——封建社会由王侯、长官训诲僚属的下行文种。
2、符——我国古代由唐朝至明朝相沿设置的一种下行公文。
3、诺——画诺。
是长官批准公文生效的制度。
画,为写字动作;诺,为所写文字,意为赞同、应允。
4、指挥——唐、宋特定公文用语。
用于概括指称高层上级的下行公文。
既可以指称皇帝的“诏”、“敕”,也可以指上级官署的公文。
“指挥”虽称上级公文,但并不局限于指某一文种的公文。
5、本寺——该寺。
宋代公文中的称谓“本”,有时不是自称,属于特殊用法。
6、者——古代表示公文正文结束的语气词,起截止符号的作用,无实意。
7、词语的词汇义——根据词语通常适用范围以词典规范了的词义。
语境义——根据由行文对象、指称事物、讲话场合或前后文意等所构成的语言环境,经补足或选择后所确定的词义。
修辞义——作者在该文中特别赋予该词的临时义。
亦指该词语原本不具备的含义。
8、牌——清朝沿袭明代而正式设置的法定下行公文文种,由各文、武衙门向所辖下级发布命令、指示性内容的公文。
9、标朱——发文衙署长官用红笔在下行公文上点圈、勾勒或加书文字,以提示要点并显示威严的一种文书处理制度。
10、札子——是宋代中央衙署变异“堂札子”而创设的下行文种。
其名称经历了“堂札子——中书札子——札子”的演化,并进而演变为“札付”文种。
札——清代从札付文种分化,融汇上级长官行于属下的书札而形成的下行公文文种。
谕——清代由长官告晓属员的下行公文文种。
11、画行——我国古代,由下行公文的责任人批准公文生效发出的法定行为。
其中,“画”也称“判”,是长官加书批语的动作;“行”,是批语的文字内容。
12、票——清代作为派遣官、役执行任务凭证,或向属下发布命文种。
票银——亦称“红票”,为完纳税金的凭证。
后演变为向钱庄、票号兑取银、钱的凭证“银票”、“钱票”。
火票——动用各驿站马匹递送紧急公文的兵部凭证性文书。
多预印空白,交司员收存,“遇有急需,方可填写。
”差票——官府差遣衙役勘察案情、传唤人证、拘押人犯的凭证性公文。
第六章其他文种1、告身——古代授官的公文。
通常由中央主管衙署行文,向被授任者本人告知经皇帝批准的授官旨意。
供被授任者收执,以为凭信。
2、中书省——对皇帝负责的最高决策政令机构,负责诏、敕的起草工作。
门下省——对皇帝负责的最高政令审议机构,负责对中书省起草的诏、敕进行审议、封驳,并将审定的诏、敕提请皇帝批准。
尚书省——对皇帝负责的最高政令执行机构,负责诏、敕的贯彻执行工作。
3、宣头——唐、宋、金时期皇帝行遣小事的君命文种。
4、盟书——我国古代用于对神明宣誓定盟、以维系与盟者相互关系的杂体文种。
5、誓——古代告诫将士或互相约束之辞。
6、檄——我国古代军事文告。
两汉时期曾兼作下行公文。
南北朝时期,与露布相合,后又与之分工,逐渐规范为讨敌、威敌、晓谕的军事专用文种。
羽檄——插着羽毛的紧急檄文。
7、榜——我国古代官府公开张贴、晓谕军民的公文文种。
8、押署——亲笔签署。
押,签字;署,署名。
9、示——古代官府对属吏、民众有所告诫、劝谕、禁约时明白昭10、路引——明代作为通过关津的身份证明所颁发的路证公文,即通行证。
11、勘合——明初控制中央衙门政令、辨识真伪的“行移动勘合”制度所派生,至清朝,沿用为证实所差遣官员身份,及动用驿站马匹的凭证性公文文种。
12、禀状——明清时期主要由民众诉讼时上于官府的专用文种。
13、判——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称行为,是对公文批示、签押。
二是指称公文,是用于裁决狱讼的文种。
判花——指主管官员在判词上所签花押。
后亦移指判词本身。
第二编民国时期第七章上行文种1、呈——民国时期沿袭古代公文而设置、为历届政府所采用的最基本的上行文种。
2、指令——民国时期上级对下级呈请所作答复的下行文种。
3、签呈——国民党政府时期行用于本机关、本系统内部,由属官呈于长官的非正规上行公文文种。
4、韵目代日——按照声调分别排定的韵目序号,在电报中用韵目代表日期的方法。
第八章平行文种1、质问书——从“书”这一文种分化出来的非规范性文种。
在民国时期历次《公文程式》中,均未见明确规定,尚未凝定为文种名称。
2、公函——始设于民国时期用于无隶属关系官署相互行文的平行公文文种。
3、反类尊题——先从与本文基本目的相反的趋势、方面落笔并加以排除,以进一步突出关键所在的写作手法。
第九章下行文种1、饬——袁世凯时期上级对下级有所训示、指挥、差委而用的下行公文。
2、草案——公文稿本的专门术语。
为草拟、修改基本定型,供审议、通过的公文稿本。
3、交片——民国初所设置的中央政府内部使用的特殊下行文种。
4、大总统令——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设置的限于由大总统使用的下行文种。
包括:大总统策令、申令、告令、批令四个分支文种。
5、封寄——袁世凯政府中期仿照清代“寄信”而设置的由大总统政事堂和陆海军大元帅办事处承发其政谕、军令的特殊下行文种。
6、训令——民国时期设置的由上级官署或长官主动对下级发文时使用的具有指挥性质的下行文种。
6、批——民国时期仿照古代公文而设置的用于准驳呈请的答复性下行文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