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召初中七年级下册导学案总第19课时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9课 外国诗二首 导学案导学单》最新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观摩课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9课 外国诗二首 导学案导学单》最新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观摩课

前言:
该导学案(导学单)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导学案(导学单)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导学案)
19 外国诗二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学习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
一、朗读并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

二、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炼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

三、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磨难。

预读(看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

比比谁知道的多。

1、普希金(1799—1837)是(国籍)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

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

2、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是流放的日子里,是以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解,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二、题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什么意思?
三、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恋”这句诗的含义?
1。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九课《一棵小桃树》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九课《一棵小桃树》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九课《一棵小桃树》导学案导学案课程名称:语文年级:初中七年级下册课时:第十九课《一棵小桃树》导学时间:1500字【导入】1.导入课堂环境,做好开场预备,包括调整学生注意力,回顾前一课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多媒体展示或实物展示一棵小桃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小桃树的特点。

【导学】一、整体理解1.引导学生读一遍课文标题《一棵小桃树》和课文首段,帮助学生猜测课文内容。

2.利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1)读第2段“可是它长得和其他桃树不一样。

”中的“可是”是起到什么作用?(2) “它长得和其他桃树不一样。

”中的“不一样”是指它有什么特点?3.提示学生预测“小桃树”会在课文中担任什么角色,同时搭建思维框架。

二、分析细节1.让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汇,学会推测词义。

2.细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某些细节处给出的提示。

三、深入探究1.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人物关系,领悟外表和性格的联系。

2. 再读第3段,引导学生在文章中找到与这段相类似的描述性段落。

联系两个段落,总结有哪些词句在描述形象时使用。

3.引导学生细读文章,注意桃树的变化和变化背后的原因。

理解一个事物的变化不是“因果”关系,需要整体把握。

四、归纳总结1.整理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回顾全文结构,了解全文的写作思路。

2.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人物形象、人物关系及事件推演。

3. 引导学生总结“一棵小桃树”在课文中所起到的作用。

五、拓展思考1.让学生分组讨论桃树的命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一棵树从种子到枯萎可能经历的事情。

2.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想想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

【展示】1.以“小桃树的一生”为题目设计一篇小短文。

2.以互动问答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导入】1.老师可以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关于一棵小桃树的课文《一棵小桃树》。

在开始学习之前,我想问一下,你们对桃树了解多少?你们见过桃树吗?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它有什么特点?请大家谈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9课《一棵小桃树》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9课《一棵小桃树》导学案

《一颗小桃树》【学习目标】1. 学习作者满怀真情,抓住事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 树立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人生信念。

【重点·难点】1.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2.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的深刻含义。

【预习·交流】1.走近作家作品贾平凹,一个追求“有自己声音”的作家,是当代文坛的奇才。

1952年,他生于陕西南部丹凤县棣花村,1972年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

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

现任西安市作协主席、《美文》杂志主编等职。

出版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商州初录》、《土门》、《高老庄》、《怀念狼》、《病相报告》、《秦腔》,中篇小说《天狗》、《黑氏》、《美穴地》、《五魁》等,并有大量散文、随笔问世。

作品曾获全国文学奖5次,及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那文学奖和法兰西文学艺术荣誉奖。

以英、法、德、俄、日、韩、越等文字翻译出版了20种版本。

2.写作背景1976年,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

在这十年期间,无数被时代耽误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

作者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

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中成长的真实历程。

文章最后“小桃树”所孕育所保留的那一个花蕾,岂止是“风浪里航道上远远的灯塔”,它更是青年一代胸怀大志、奋起直追、报效祖国的象征。

【自学·合作】1.自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桃树的什么特点?2.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磨难?“我”为什么那么关心爱护它?3.在文中“我”经历了什么?4 第3段中奶奶的话给了“我”什么启迪?“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是什么意思?【研读·赏析】1.作者对小桃树的生长环境的描写,有何寄托?2.作者写小桃树的命运,有何寄托?3.作者对人生有着怎样的深切感悟?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七年级下册历史19课教案5篇

七年级下册历史19课教案5篇

七年级下册历史19课教案5篇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七年级下册历史19课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七年级下册历史19课教案1大统一的汉朝[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汉武帝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授课过程]一、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在我国封建社会历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1、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2、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

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太学是我国古代的学府。

4、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总之,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东汉的统治1、公元9年王莽夺权,西汉灭亡;2、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都:洛阳。

经过刘秀改革,使社会安定,经济状况好转,历把这个时期的统治称为光武中兴。

君召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导学案.doc

君召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导学案.doc

君召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复习导学案(总第课时)课题:阅读理解题型解题、技巧及诗文填空、写作要求课型:复习课时间:4.4 主备人:冯超渊审核人:学习目标:掌握记叙文的阅读题型及阅读技巧。

诗歌填空。

掌握写作方面的要求。

学习过程:★主要的阅读题型及答题方法: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1、线索:以人物为线、以时间为线、以事件为线、以情感为线、以题目为线、明暗两线2、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的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答题方法:格式,如:文章以“------”为线索,将“------”、“------”等几件事有机的练系在一起,脉络清晰,选材典型,主旨鲜明。

二、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及作用:A、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及环境特点。

2、烘托人物心情、性格、感情等特点。

3、推动情节的发展。

4、渲染气氛。

5、为人物设置活动的舞台。

6、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的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B、人物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从另一个角度看课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作用:介绍人物外貌,突出人物------性格------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文章主题。

三、关键句的作用:1、放在文章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或打下伏笔。

2、在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在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或画龙点睛。

首尾呼应四、拟标题方法:抓关键事件,中心人物,采用动宾式或主谓式。

五、人物形象分析:注意梳理文章中的不同事件中所表现的人物性格,品质。

格式:文中的“××”是一个------、------、------、------等的(注意其职业特点)形象。

六、关键词的赏析一般为动词和形容词,注意围绕中心主题进行赏析。

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九课外国诗二首《未选择的路》导学案

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九课外国诗二首《未选择的路》导学案

《未选择的路》导教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本课基础生字词,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要旨。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朗诵为主,合作研究为辅,意会诗歌精华。

3、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谨慎的选择人生的道路,坚韧不拔而且不随声附和。

二、重难点:朗诵诗歌时对诗歌感情的掌握和内容的理解。

三、作者简介:罗伯特 ?弗罗斯特,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被以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弗朗斯特一世共出了 10 本诗集,代表作有《波士顿以北》、《山间》和《新罕布什尔》等。

他的诗歌朴素无华,却又仔细委婉、回味无穷。

四、预习检查:1、字音及解说:涉及():.屹立():.荒草萋萋.():幽寂:延绵:2、感情解析(每一节解决一个问题,解析情感基调解朗诵语速)(一)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惋惜我不可以同时去涉及,我在那路口久久屹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逝在森林深处。

·诗人为什么在路口久久屹立?·感情·语速(二)但我却选了此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漂亮;固然在这条小道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踪迹。

·诗人选择了一条如何的道路,从哪些地方看得出来?·感情·语速(三)那一天清早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迹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他日再会 !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终点,唯恐我难以再回返。

·路走错了能够回头再走,而弗罗斯特为什么说难以再回返?·感情·语速(四)或很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惋惜将往事回首: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此后决定了我一世的道路。

·全诗最后作者为什么将感触的要点放在未选择的路上?·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感悟与延长:1、此诗让你意会了什么道理?2、本文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以自然之路象征人生之路,在从前学习的课文中,哪些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呢?找到并详细谈谈是如何使用象征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未选择的路》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未选择的路》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未选择的路》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和诗人创作此诗的背景。

2、能够流利的朗读、背诵本诗,悟出本诗歌中所蕴涵的哲理。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初步掌握品味、欣赏诗歌的能力。

【预习自测】1、走近作者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

生于加利福尼亚州,11岁父亲去世,随母亲到英格兰马萨诸塞州定居。

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曾前后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他的诗歌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诗风质朴无华,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诗集《山间》《白桦树》《西去的溪流》等。

2、走近文本1912年时弗罗斯特已经38岁,这一年他作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他在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加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

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

”夫妻二人商量后,决定到异地去闯一条路,找一个生活水平比较低,但更利于写诗的环境。

这样他们来到大海对岸的英国,在离伦敦不远的一个村子里找到了一座木板茅屋的新家。

不久之后,他的第一本诗集《孩子的意愿》出版了,很快就以其特有的朴素坦率和真诚赢得了诗人们的好评。

美国著名诗人庞德特别撰文推荐,说它是美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最好的一本诗集。

【合作探究】阅读文本:(一)整体感知1、《未选择的路》中,“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你还学过使用这种手法的课文吗?(提示:诗人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是是象征。

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含义(抽象的东西)寄托在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上表达。

)2、理结构,本诗分四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二)、深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诗中第二节,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他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条路?为什么?2、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诗题却取为“未选择的路”?本诗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解难答疑】1、你怎样理解“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句诗。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导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导学案新人教版

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导学案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9课《观舞记》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9课《观舞记》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独立思考;对子间互问互答;进行报告。
到言必有据。
预习
初读课文,感知全文内容。
一、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
2、复述课文。
(可以有另一思路。)
二、重点感知第九自然段。
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点:(感知全文;重点研读“飞动的美”的场境。)
出示复述要求:①抓住重点字词,情节完整。②语言流畅,声情并茂。
点拨:这种描写姐妹的动作心理及神态来突出精湛的技艺(侧面描写)。
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任选其一,写出自己想说的话。
评价时注意结合文章主旨;注意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同时注意语言的训练。
注意从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两个方面来比较。
反思
1.作者认为卡拉玛姐妹舞技精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3.文中的哪句话最能表现印度舞蹈的民族特色?
4.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引导学生把握主要情节,从细节描写入手分析舞蹈形象特点。
指导学生认识细节描写并通过指导朗读体会其作用。
3、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整理字词。
4、本文的体裁。
5、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第一课时
复习
备习检查(交流)
情境导入
出示检测学案。
适时做必要的点拨纠错。
出示有关印度舞的两幅图片。感受到生命是多么美好、可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观舞记》,共同感受生命的另一层面——生命的美妙、生命的不屈与生命的代价。(板书课题)
1、能否引用文中语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舞蹈?或说说印度舞蹈主要表现些什么内容?
2、用多媒体介绍印度某某及文化概况。

七年级历史(下)第19课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第19课导学案

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导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清朝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巩固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培养学生学会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本质牲和历史脉络的走向。

注重把握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平定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等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以祖国的统一为主线索,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挖掘本课零散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课文中人物图片分析历史事件,通过收集信息来了解文物造型图案特点、建筑风格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而土尔扈特部千里迢迢回归祖国,是值得我们歌颂的爱国主义行为。

【导学重点】“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导学难点】多个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人名、地点、封号较难掌握也难理解【导学过程】请同学们阅读P109-113页有关内容及相关材料,完成新知预习:1、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辖,顺治帝正式赐予达赖五世“”的封号。

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的封号。

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的册封。

1727年,清政府设置,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批准。

2、乾隆帝平定了的叛乱。

清政府设置,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地区。

3、土尔扈特的一支,明朝时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游牧,后来受到的控制和压迫。

土尔扈特部众在杰出首领的领导下,胜利回归祖国,得到的妥善安置。

4、清朝前期,我国疆域西跨,西北达,北接,东北至以北的的和,东临,东南到及其附属岛屿、等,南至,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合作探究】1、简单归纳清政府加强对西藏管辖的措施,分析清政府采取这些措施的意义。

2、解释“册封”、“驻藏大臣”的含义。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9课《观舞记》课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9课《观舞记》课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9 《观舞记》【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印度舞蹈的艺术瑰丽,体会比喻和排比句的作用。

3.品味、欣赏文中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语句。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你欣赏那些优美的舞蹈,能给大家说一说吗?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三、赏读课文,读出“美”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在小组内有感情朗读,可以单独读、组合读、接龙读,边读边在脑子想象舞蹈的情景画面,使自己沉浸其中。

四、研读课文,感悟“美”1.细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最贴切的词语,最妙的修辞,最美的句式,最细致的观察。

①最贴切的词语:②最妙的修辞:③最美的句式:④最细致的观察:2.怎样理解“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3.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4. 作者运用了哪些语言技巧?5. 文中除了正面描写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还从观众的反映侧面地描写。

6.怎样理解“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体会到印度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五、知识迁移,模仿练笔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

下面,请学习刚才所提到的观察方法,欣赏《千手观音》的舞蹈画面。

要求:学习文章的写法,用精致的形容词和恰当的修辞从各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所看到和所想到的,写一段优美的文字。

提示与要求:(1)可用一个词、一句话来表达;(2)可以模仿课文2—5段的假设句,也可模仿第7段的比喻句,写几句排比的话;(3)结合课文12—18段描述,综合运用精致的形容词、动词,生动的修辞,巧妙的方法,丰富的想象写一小段文字。

各人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选择1、2、3中的一种方式表达。

六、作业观察一种舞蹈或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试用学习过的方法进行一番描写。

2。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19课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19课

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班级姓名(一)对西藏的管辖:1、措施:(1)确立册封、的制度:顺治帝赐五世达赖“”封号;康熙帝赐五世班禅“”封号。

(2)设,代表中央政府同、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2、作用: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的管辖。

(二)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1、回部:在西北以南的广大地区,居住着信奉伊斯兰教的等族人,清代常把这个地区称为“”。

2、背景:发动叛乱,建立割据政权。

3、经过:调兵讨伐,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

4、结果:设,管辖包括在内的新疆地区;在新疆驻军队,设,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三)土尔扈特回归祖国:1、背景:土尔扈特是族的一支,明朝末年西迁到下游,受到的控制和压迫。

2、经过:年,在首领率领下回到祖国,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

3、意义:为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四.巩固练习1、清朝前期册封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的皇帝是()A、顺治帝B、康熙帝C、雍正帝D、乾隆帝2、清军取得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胜利的原因是()A、清军执行只诛首恶、不杀无辜的政策B、大小和卓建立了割据政权C、叛军到处杀人放火,奸淫掳掠D、平定叛乱是符合人民愿望的正义之举3、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直接原因是()A.沙俄的控制和欺凌B.清政府的妥善安置 C、强烈的民族意识的驱使 D.清朝国力的强盛4、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其中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是()A、元、清B、金、元C、辽、清D、元、辽5.下列事件发生的顺序是(1)册封五世班禅(2)册封五世达赖(3)设驻藏大臣(4)设伊犁将军A、2 、1 、3 、4B、3 、4、 2 、1C、1、 3 、4 、2D、4 、3 、2、 1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一、选择题:1.如果你生活在民朝,下列作物中,你能吃到的是()①玉米②甘薯③占城稻④马铃薯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2.在明朝,瓷器制造业居首位的是()A.杭州 B.景德镇 C.苏州 D.遵化3.明朝时传入我国,原产于南美洲的农作物是( )①小麦②玉米③荞麦④甘薯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4.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稀疏地出现在( )A.江南一些地方 B.淮北一些地方 C.东北一些地方 D.西北一些地方5.明朝的经济依然是()A.奴隶制经济 B.原始经济 C.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D.资本主义经济6.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只要标志是()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 B.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C.手工业作坊增多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7.明朝中期以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最主要的前提条件是()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手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C.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D.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8.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机房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因为()A.机房生产规模扩大 B.机房的分工细C.机房中使用的雇佣工人 D.产品投入市场9.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进行对外贸易猕猴来有关闭其他港口,只留一个港口对外通商,这个港口是()A.漳州 B.广州 C.云台山 D.宁波10.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工商也发达 B.天朝物产丰盈 C.外国人“滋扰生事” D.封建经济占重要地位二.填空1、明代从国外引进的高产粮食作物主要有、。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9课《洲际导弹自述》导学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9课《洲际导弹自述》导学
(3)先发制人:先动手以制服对方。
(4)威慑:用武力使对方感到恐惧。
(5)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原为佛家语,告诫修行者警惕外界诱惑,现比喻两种敌对力量,互为条件,交替消长。
3、抓住关键词语,整体认知课文。
课文的第1段介绍洲际导弹诞生的时间、地点、巨大作用。关键词语有:“1957年8月”“在苏联出世”“第一号种子选手”等。
第2到第8段,介绍导弹的类别、构造、使用的动力燃料等。关键词语有“按……可分为”“内部构造复杂”“脑袋”“身体”“当我使用……发动机时”等。
第9到15段介绍洲际导弹的外形(高度、重量)、速度、威力,最后指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军事竞赛是导致洲际导弹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关键词语有“我身高有……”“胸围”“我的本领也在不断提高”“人们赋予我‘分头术’”等。
5、第9段得第一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6、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举例说明。
7、“我的最大飞行速度在每秒七公里以上”的“以上”一词和“我大部分的时间飞行在几百公里高的外层空间”的“大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
比较阅读
说说本文,和以前学过的说明文比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提示:它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领起句,有总领作用,领起9、10、11段。)
学完本文,将之与以前学过的说明文比较起来,有什么不同感觉?
(提示:以前学的说明文大部分比较平实、枯燥,很少运用文艺表现手法,而本文读起来却具趣味性、文艺性,又不乏科学性。这就是本文作为科学小品的特点。)
(5)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3、抓住关键词语,整体认知课文,给课文分段。
分析课文
1、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洲际导弹的?从课文中找出关键性的词语。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召初中七年级下册导学案总第19课时
课题:《邓稼先》
课型:新授课时间:2月27号主备人:冯超渊审稿人:
学习目标:1、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理清各部分的关系,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2、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学习重点: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理清各部分的关系,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一、自主学习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彷徨.鲜.为人知锋芒毕露.选聘.筹.划
元勋.鞠躬尽瘁.妇孺.皆知殷.红宰.割
2.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鞠躬尽瘁A、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一般指悲壮
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②、死而后已B、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③、家喻户晓C、很少有人知道。

鲜,少。

④、妇孺皆知D、每家每户都知道。

⑤、可歌可泣:E、知名度很高,妇女儿童都知道了。

⑥、鲜为人知:F、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3、相关链接
(1)、作者,背景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

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

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4、合作研讨,思考下面问题:
1)、文章共有六个大段,六大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之间有什么联系?
2)、在文章中作者对邓稼先有极高的评价,请速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根据你
们找出的对邓稼先评价的句子,概括一下在你眼中邓稼先是怎样一个人?(教师板书)
3)、写邓稼先,却为何要从一百年以前的甲午战争写起?
4)、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请概述两人最本质的区别。

二、合作探讨针对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三号说、二号纠正、四号作好记录、一号纠正点评总结。

小组仍解决不了的题目小组标出后班内集体解决。

三、展示交流小组代表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其他小组可发表自己的见解,班内集体交流,老师适时点拨。

四、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鲜.为人知()任人宰.割()大厦.()
至死不懈.()截.然不同()孕.育()
2.选词填空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________者。

()A.开始B.开辟
C.开创D.开展
(2)、下列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奥本海默是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B、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C、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的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

D、正因为他有自命不凡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3、在祖国六十一周年华诞之日,我国探月卫星“嫦娥二号”于18时59分57秒成功发射。

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大步。

此时此刻,假如让你拟写一条短信,向研制“嫦娥二号”的全体航天人表示祝贺,你会这样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