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人造卫星设计11
阿波罗11号
CHINA 阿波罗11号登月资料|目录阿波罗11号 (3)阿波罗11号登月十大发现 (3)阿波罗11号登月的故事(图) (6)任务介绍 (9)任务成员 (9)替补成员 (9)支持团队成员 (9)任务介绍 (10)发射与登月 (10)踏上月球 (11)返回地球阿波罗计划 (11)回复: (11)回复: (18)伟大的人类.神奇的宇宙================== (18)※来源: 青岛新闻网-青青岛社区发表于:10-10 22:54 (18)阿波罗11号“阿波罗”号飞船由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3个部分组成。
1.指挥舱——宇航员在飞行中生活和工作的座舱,也是全飞船的控制中心。
指挥舱为圆锥形,高3.2米,重约6吨。
指挥舱分前舱、宇航员舱和后舱3部分。
前舱内放置着陆部件、回收设备和姿态控制发动机等。
宇航员舱为密封舱,存有供宇航员生活14天的必需品和救生设备。
后舱内装有10台姿态控制发动机,各种仪器和贮箱,还有姿态控制、制导导航系统以及船载计算机和无线电分系统等。
2.服务舱——前端与指挥舱对接,后端有推进系统主发动机喷管。
舱体为圆筒形,高6。
7米,直径4米,重约25吨。
主发动机用于轨道转移和变轨机动。
姿态控制系统由16台火箭发动机组成,它们还用于飞船与第三级火箭分离、登月舱与指挥舱对接和指挥舱与服务舱分离等。
3.登月舱——由下降级和上升级组成,地面起飞时重14.7吨,宽 4.3米,最大高度约7米。
①下降级:由着陆发动机、4条着陆腿和4个仪器舱组成。
②上升级:为登月舱主体。
宇航员完成月面活动后驾驶上升级返回环月轨道与指挥舱会合。
上升级由宇航员座舱、返回发动机、推进剂贮箱、仪器舱和控制系统组成。
宇航员座;舱可容纳2名宇航员(但无座椅),有导航、控制、通信、生命保障和电源等设备。
4.登月飞行——"阿波罗"11号飞船于1969年7月20-21日首次实现人登上月球的理想。
此后,美国又相继6次发射"阿波罗"号飞船,其中5次成功。
人造卫星简介
人造卫星简介人造卫星是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至少一圈)的无人航天器。
人造卫星基本按照天体力学规律绕地球运动,但因在不同的轨道上受非球形地球引力场、大气阻力、太阳引力、月球引力和光压的影响,实际运动情况非常复杂。
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
人造卫星发射数量约占航天器发射总数的90%以上。
基本简介卫星,是指在宇宙中所有围绕行星轨道上运行的天体。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东方红一号。
环绕哪一颗行星运转,就把它叫做哪一颗行星的卫星。
比如,月亮环绕着地球旋转,它就是地球的卫星。
“人造卫星”就是我们人类“人工制造的卫星”。
科学家用火箭把它发射到预定的轨道,使它环绕着地球或其他行星运转,以便进行探测或科学研究。
围绕哪一颗行星运转的人造卫星,我们就叫它哪一颗行星的人造卫星,比如最常用于观测、通讯等方面的人造地球卫星。
地球对周围的物体有引力的作用,因而抛出的物体要落回地面。
但是,抛出的初速度越大,物体就会飞得越远。
牛顿在思考万有引力定律时就曾设想过,从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就一次比一次离山脚远。
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当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永远不会落到地面上来,它将围绕地球旋转,成为一颗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
1957年 10月 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之后,美国、法国、日本也相继发射了人造卫星。
中国于 1970年4月24日发射了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截止1992年底中国共成功发射 33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一般由专用系统和保障系统组成。
专用系统是指与卫星所执行的任务直接有关的系统,也称为有效载荷。
应用卫星的专用系统按卫星的各种用途包括:通信转发器,遥感器,导航设备等。
科学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空间物理探测、天文探测等仪器。
技术试验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案、新仪器设备和新材料的试验设备。
人造卫星
小结
不管是人造卫星还是宇宙 飞船,我们都衷心希望这些高 科技能够为人类的和平发展而 作出贡献。我们不希望看到它 们被应用于战争和破坏。
侦察卫星 间谍卫星 截击卫星 · · · · · ·
技术试验卫星
国际通讯卫星地球站
通讯卫星
通信卫星:作为无线电通信中继站的人造地球卫星。通信 卫星通过转发无线电信号,实现卫星通信地球站之间或地 球站与航天器之间的无线电通信。通信卫星可以传输电话、 电报、传真、数据和电视等信息。
1970年4月24 日,中国第一 颗人造卫星在 酒泉卫星发射 中心成功发射。
苏联在1957年10月4号发射人类首颗人造地球
卫星。 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发射了“探险 者”-1号人造卫星。 法国于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发射了“试验卫 星”-1(A-l)号人造卫星。 日本于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发射了人造卫星 “大隅”号。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发射了人造卫星 “东方红”1号。 英国于1971年10月28日成功地发射了人造卫星 “普罗斯帕罗”号。
世界四大卫星导航系统 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
前苏联/俄罗斯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 ) 中国的北斗导航卫星定位系统。(BDS) 欧洲航天局的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GALILEO)
北斗二号导航卫星,2007年4月14日,
我国成星发射中心成功将第二颗北斗导 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哪个国家在什么时候发射了
第一颗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如何分类?
高分十一号卫星发射,缩小与美国锁眼卫星差距
2018年7月31日11时0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之前我国发射的卫星一般都是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这些民用领域。
虽然并没有明确说明用于军事用途,但是多多少少应该会涉及到国防应用。
与以往不同的是高分11号卫星明确表明是军事用途,明确表明用于军事国防,那专业度应该是比较高的。
据悉,高分11号卫星是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其可以实现0.1米或更小的地面图像分辨率。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我国的军用卫星基本上快追上美国了,至少不再像至少那样和美国相差甚远。
众所周知,在军用卫星领域没有比美国人做的更好的了,美国人在卫星方面的技术让世界其他国家望尘莫及。
我国卫星发展虽然说起步比较晚,但是现在也在大步追赶,不说超过美国以及俄罗斯,至少可以保证差距不是那么的大。
目前国际上比较主流的侦测卫星基本都还在亚米级分辨率,分米级图像分辨率的卫星一般是比较罕见的。
从公开资料来看,目前仅有美国国家侦查局之前发射的“锁眼-12”卫星拥有如此的高精度。
美国侦察局专门发射的侦察卫星,那精度必须要高啊,否则怎么执行侦察任务。
美军的“锁眼”系列卫星,主要有KH-1、4、5、6、7、 8、9、11、12等九种型号照相侦察卫星,和我们一般卫星用胶片拍摄地面不同的是锁眼卫星用电荷耦合器件摄像机拍摄地物场景图象,这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侦察成像技术。
据说美国锁眼卫星的地面收看的效果犹如看电视片(卫星在几万米的高空看地面就像看电视,这技术真是没法说了)。
初期锁眼的地面分辨率大约为1.5-3米,还不到分米级别,但在上个世纪这已经算是非常惊人的了。
它最早发现了伊拉克军队向科威特推进的行动,为美军的后续行动提供了最早的信息。
锁眼卫星,外表看起来无异(来源:新浪军事)最新的锁眼12是锁眼卫星系列目前更先进的一种侦察卫星,传说它的地面分辨率高达0.1米,这个级别的侦测度足可以清点沙漠中伊军的坦克,帐蓬和人员。
人造卫星知识及军事卫星简介
人造卫星卫星,是指在宇宙中所有围绕行星轨道上运行的天体。
而人造卫星,就是我们人类,“人工制造的卫星”。
它是指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至少一圈的无人航天器。
牛顿在思考万有引力定律时就曾设想过,从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就一次比一次离山脚远。
假如没有空气阻力,当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永远不会掉落,它将围绕地球旋转,成为围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的发展史: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揭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开创了人类航天新纪元。
1958年1月31日,美国成功发射“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
随后,法、日、英三国分别于1965年11月26日、1970年2月11日和191971年10月28日发射成功该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而我国第一颗自行设计、制造的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于1970年4月24日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除上述国家之外,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荷兰、西班牙、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也在准备自行发射或者已经委托别国发射了人造卫星。
卫星的功能及分类:按用途:1.科学探测和研究的科学卫星,包括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等;2.实验卫星,包括进行航天新技术试验或是为应用类卫星进行试验的卫星;3.应用卫星,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等。
按轨道高低:低轨道、高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大椭圆轨道和极地轨道七大类。
按运行轨道:顺行轨道、逆行轨道、赤道轨道和极地轨道。
人造卫星的功能和用途大致来说可以分为通信、气象、资源、侦察、导航五大类。
我国的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展截至2001底 我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8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
不同卫星又组成各种不同的空间(卫星)应用系统 已初步形成了3个卫星系列──实践号科学实验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对地观测卫星系列。
另外 北斗星导航卫星系列正在形成。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非常全面) (1)概论
F向
F F引
引
F向= F引
地球同步卫星
G
Mm r2
m
v2 r
m 2r
m
4 2
T2
r
①定平面:轨道平面一定在赤道平面内 ②定位置:在赤道正上方相对地面静止
③定周期:运动周期等于地球自转的周期
T=24h=86400s
④定轨道:轨道离地高度h=36000km
⑤定速度:线速度大小v=3.08km/s
三颗同步卫星反射信号可以覆盖整个赤道
7.9km/s
2、第二宇宙速度
3、第三宇宙速度
v2= 11.2km/s 11.2km/s<v<16.7km/s v3=16.7km/s
Main Idea
Main Idea
Main Idea
例1 假设地球的质量不变,而地球的半径增大到原来 半径的2倍,那么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的大小应为原 来的( )
v1=7.9km/s
ma
M a G r2
v2
m
Mm G r2
r
m 2r
v GM r
M G r3
m r
2
2
T
T 2
r3 GM
Main IdeAa C
B
v1是最小发射速度, 高轨道卫星的运行速度较 也是最大环绕速度 小,较容易发射,对吗?
例2 地球半径为R0,地面重力加速度为g,若卫星在距地面R0处做匀 速圆周运动,则( )
A. 2
B.
2 2
C.12
D.2
V3=16.7km/s V2=11.2km/s
地球
V1=7.9km/s
11.2km/s>v>7.9km/s
Space+Exploration+走向太空素材课件 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必修第三册
土星五号“一共发射18次, 承载阿波罗1号到阿波罗17号, 从未有过失败记录。1969年7 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 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 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
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 登月的太空飞行。
阿波罗11号the Apollo 11 mission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罗 计划中的第五次载人任务,是人类第一次登月任务。1969年7月 20日,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 (1930-2012)与奥尔德林成为了 首次踏上月球的人类
See You Next Time!
景海鹏
陈冬
17.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的3名航天员是天和核心舱的 首批“入住人员”,他们将在轨驻留3个月,开展舱外维修维护、 设备更换、科学应用载荷等一系列操作。
汤洪波 聂海胜 刘伯明
18.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是我国宇航员首次在轨驻留 6个月,也是空间站运营期间宇航员乘组常态化驻留周期,采用 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方式,首次径向停靠空间站,首次在太空度过 新年。
5. 1992年9月21日,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 6.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实验飞船发射成功; 7. 2001年1月10日,“神二”发射成功; 8. 2002年3月25日, “神三”发射成功; 9. 2002年12月30日, “神四”发射成功; 10.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太空,杨利 伟成为首名中国太空人
13. 2011年11月01日,“神舟八号”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 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与组合天宫一号成功实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 成为中国空间实验室的一部分。
14. 2012年6月16日下午,“神舟九号” 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3名航天员进 入太空,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 。6月18日下午,神舟九 号成功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自动交会对接6月24日,航天员刘旺操作 飞船顺利完成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了载人交 会对接技术。
各国首颗人造卫星
各国首颗人造卫星1.苏联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由前苏联发射成功。
这个卫星在离地面900公里的高空运行;它每转一整周的时间是1小时35分钟,它的运行轨道和赤道平面之间所形成的倾斜角是65度。
它是一个球形体,直径58公分,重83.6公斤。
内装两部不断放射无线电信号的无线电发报机。
其频率分别为20.005和40.002兆赫(波长分别为15和7.5公尺左右)。
信号采用电报讯号的形式,每个信号持续时间约0.3秒。
间歇时间与此相同。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揭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大大激发了世界各国研制和发射卫星的热情。
2.美国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
该卫星重8.22千克,锥顶圆柱形,高203.2厘米,直径15.2厘米,沿近地点360.4公里、远地点2531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33.34°,运行周期114.8分钟。
发射“探险者”-1号的运载火箭是“丘辟特”℃四级运载火箭。
3.法国法国于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1(A-l)号人造卫星。
该行星重约42千克,运行周期108.61分钟,近地点526.24公里、远地点1808.85公里的椭圆轨道运行,轨道倾角34.24°。
发射A-1卫星的运载火箭为“钻石”tA号三级火箭,其全长18.7米,直径1.4米,起飞重量约18吨。
4.日本日本于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
该星重约9.4公斤,轨道倾角31.07°,近地点339公里,远地点5138公里,运行周期144.2分钟。
发射“大隅”号卫星的运载火箭为“兰达”-45四级固体火箭,火箭全长16.5米,直径0.74米,起飞重量9.4吨。
第一级由主发动机和两个助推器组成,推力分别为37吨和26吨;第二级推力为11.8吨;第三、四级推力分别为6.5吨和1吨。
这些细节带你看懂“神舟十一号”
这些细节带你看懂“神舟十一号”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之友》 2016年第11期神舟十一号飞船充分继承了神舟十号飞船的技术状态,主要功能和技术指标保持不变。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进来满足本次的飞行任务要求。
中国首次制造太阳翼结构细心的人可能会留意到,在每次载人飞行任务宣布成功时,都会提到这样一句话:飞船准确进入轨道,太阳帆板展开正常,航天员状态良好。
这其中的“太阳帆板展开正常”至关重要。
它意味着,飞船能够采用太阳能供给能量,此后才能逐步启动有效载荷。
和此前神舟飞船所带的太阳能帆板不同,神舟十一号的太阳能帆板是第一次采用国产太阳翼结构。
这一结构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08所研制。
根据该所的说法,此次,神舟十一号太阳翼连接架百分之百国产化,基板国产化率达93%,说明该所复合材料的专业能力已达到国内同类复合材料产品的国产化率最高水平。
事实上,这家科研单位之所以能做出这一产品,还是“被逼出来”的。
根据五院专家的说法,神舟十一号飞船按照原来的设计方案一直进展顺利,但到了2014年4月,这一方案遭遇了“进口碳纤维等原材料受限”的问题。
怎么办?换方案的可能性不大。
研制人员下定决心,使用国产原材料把太阳翼做出来。
根据五院专家的介绍,在研制过程中,五院508所围绕国产碳纤维、铝蜂窝的材料特性开展了工艺技术攻关。
针对国产碳纤维工艺性较差、易损伤的特点,研制人员确立了适用于国产碳纤维的一整套工艺方案,研制出的碳纤维零件的外观质量、外形尺寸、内部质量和力学性能等均满足设计指标要求。
针对国产铝蜂窝芯外形尺寸较小的现况,研制人员则在短时间内突破了大尺寸、高性能铝蜂窝芯生产的技术瓶颈,快速实现了国产蜂窝芯在基板中的无拼接应用。
不过,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是,随着国产化材料的应用,太阳翼基板和连接架的结构力学特性发生了变化,在同样的力学环境下,连接架局部的受力情况有所改变。
对此,研制人员又针对结构的变化改进工艺方法,降低了产品的缺陷率和不合格品发生率。
人造卫星的资料 (3)
人造卫星的资料1. 什么是人造卫星?人造卫星(Artificial Satellite)是由人类制造并将其送入地球轨道或其他天体轨道的人工设备。
它们通常用于通信、气象观测、地球观测、导航和科学研究等领域。
人造卫星从地面发射升空后,通过高速运行并绕地球或其他天体旋转,完成其预定的任务。
2. 人造卫星的发展历史人造卫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冷战时期。
第一颗人造卫星是由前苏联成功发射的“斯普特尼克一号”(Sputnik 1),于1957年10月4日发射升空。
这一事件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航天时代,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重大社会和政治影响。
随后,美国、欧洲、中国等国家也相继发射了自己的人造卫星。
目前已经有数千颗人造卫星被发射到地球轨道上,成为了地球上空的“巨大眼睛”。
3. 人造卫星的类型根据用途和功能不同,人造卫星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人造卫星类型包括:•通信卫星:用于提供全球通信服务,通过接收和转发信号实现电话、互联网和电视广播等通信服务。
例如,国际知名的通信卫星系统之一是美国的“GPS”(全球定位系统)。
•气象卫星:用于获取地球大气层的天气信息。
这些卫星通常搭载各种传感器和摄像机,能够拍摄并传输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云图、气象形势和气温变化等数据。
•导航卫星:用于提供全球定位导航服务,以确定地球上任意地点的精确位置。
目前主要的导航卫星系统包括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洲的Galileo以及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
•对地观测卫星:用于观测地球表面和地球大气层的变化。
这些卫星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和监测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自然现象。
其中,美国的“陆地观测卫星”(Landsat)系列是最著名的对地观测卫星之一。
4. 人造卫星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人造卫星通常由电子设备、天线、燃料、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等组成。
它们的运行依赖于地球的引力将其保持在轨道上,并配备了推进器和导航系统来调整轨道和姿态。
人造卫星的工作原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接收和发送信号:卫星可以通过天线接收指令或信息,并通过发射机将信号发送回地面控制中心或其他接收设备。
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理念
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理念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理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功能性和可靠性。
首先,人造卫星的设计应符合其预期的功能需求。
这包括地球观测、通信、导航和科学探索等多个领域。
在地球观测方面,卫星需要搭载各种传感器和仪器,能够高精度地获取地表和大气的各种信息,如气象变化、地质构造、环境污染等。
在通信方面,卫星需要具备高速、高带宽的数据传输能力,可以与地面站和其他卫星进行稳定的通信。
在导航系统中,人造卫星需要搭载精确的定位和测量设备,为地面用户提供全球范围的定位和导航服务。
此外,科学探索方面的人造卫星还需要具备特定的科学研究装置,实现对宇宙、星体和宇宙射线等的观测和研究。
其次,人造卫星的设计应具备高度的可靠性。
人造卫星在发射和运行过程中,将面临极端的环境条件和巨大的挑战,如高温、低温、辐射等。
因此,卫星的设计需要考虑材料的适应性和结构的稳定性,确保卫星能够长期稳定地运行。
在电子系统设计方面,卫星需要具备良好的抗辐射能力和可靠的电路保护装置,以应对外界辐射带来的电子损害和故障。
此外,卫星还需要拥有可靠的能源系统,如太阳能电池板、电池等,以保证卫星在太空中能够持续供电。
同时,卫星的传输系统和控制系统也需要具备高度的可靠性,以确保数据传输和姿态控制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理念主要包括功能性和可靠性。
在功能性方面,卫星需要满足不同领域的功能需求,如地球观测、通信、导航和科学探索等;在可靠性方面,卫星需要具备抗辐射、稳定性和可靠的能源供应等特点,以应对极端环境条件和持久运行的需要。
只有在功能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人造卫星才能实现其既定的任务目标,为人类提供更多的服务和帮助。
人造卫星 地球的“扫描仪”
东方红一号卫星(来源网络百度图库)人通32璽地球的“扫描仪”文/葛锦涛张超张丽目前是国家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北 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即将完成。
笔者通过对人 造卫星的概念、分类、工作原理和应用举例的介绍,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人造卫星——“地球的‘扫描 仪’”能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了解其在国防、工业与 生活中广泛的用途,更加热爱并投身于卫星遥感事业 发展的浪潮中!什么是卫星?什么是人造卫星?卫星是指围绕一颗行星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 的天然天体,简单的例子,月亮就是我们地球(行星)最大的卫星,也就是月球,它日复一日地围绕着地球 转动。
而人造卫星,顾名思义就是我们“人工制作的 卫星”,是人类发射到地球空间轨道上,做环绕运动 的无人航天器。
1970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一 “东方红一号”准确进入预定地球轨道,开创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 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也掀开了我国向浩瀚宇宙进 军的璀璨篇章!截至2018年9月,我国的在轨卫星共 有192颗正在工作,而且这一数据正在以每年20颗 的速度增加,卫星数量居世界第二,成为无可争议的 航天大国^>人造卫星的分类人造卫星按用途,大致可以划分为科学卫星、通 信卫星、军事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等;按使用 功能划分,又有导航卫星、地球观测卫星、侦查卫星等。
笔者主要想聊聊与地球科学研究息息相关的地球 观测卫星(下文统一用“卫星”称呼),从名字我们 就已经知道这种卫星的用途和目的,就是对我们人类 共同的家园——地球的观察与研究。
地球观测卫星,泛指用于对地球资源与环境进行遥感的各种人造地球 卫星和航天器。
对地观测卫星主要包括气象卫星、陆58地球Earth地卫星、海洋卫星、轨道航天站以及其他特殊用途的 卫星。
人们可以利用地球观测卫星进行监测以获取大 面积观测数据,聚集有关地球生态系统相关数据,最 终可有效得到非常综合的分析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 价值。
图解深空探测史
76 | SPACE EXPLORATION深空探测史文/ 叶楠图解木星探测先驱者10号和11号:近距离飞掠木星先驱者10号和11号探测器(左图)是一对“孪生兄弟”,采用六边形结构平台,高35.5厘米、宽142厘米、重258千克。
探测器最明显的特征是直径2.74米的高增益天线,以及一对长3米的伸缩臂,每个伸缩臂上装有一组放射性同位素热电机,为探测器提供能量。
由于先驱者10号和11号探测器都是向着太阳系外侧飞去,所以没有采用太阳能电源。
除此以外,为避免本体金属器件的干扰,磁强计被单独安装在另一个长达5.2米的悬臂末端。
探测器的姿态依靠太阳传感器和小行星传感器确定,通过安装在抛物面天线边缘的3对推进器进行控制。
“先驱者10号”于1972年3月3日由宇宙神-半人马座火箭发射升空,7月抵达小行星带内侧边缘,1973年2月顺利通过小行星带,成为第一个成功穿越小行星带的探测器。
1973年12月4日,“先驱者10号”以每秒35公里的相对速度掠过木星,距离木星云层13.2万公里。
“先驱者11号”于1973年3月9日发射,1974年12月4日飞掠木星,距离木星云层最近只有4.25万公里,之后向着土星的方向飞去。
右图是“先驱者11号”拍摄的木星光环。
木星是太阳系内体积和质量最大的行星,在地球上我们借助望远镜可以比较容易地看到它的带状表面、大红斑以及它的几颗卫星。
木星是一个气态巨行星,而且卫星众多,截至2018年,已知卫星数量至少有79个。
SPACE EXPLORATION | 77伽利略号探测器(左图)是美国宇航局专门为探测木星及其卫星设计制造的,以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的名字命名。
“伽利略号”重2562千克,高6.15米,高增益天线直径4.8米。
伽利略木星探测计划始于1978年,最初计划于1982年1月发射,后因经费不足、飞行设计修改和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等原因而先后9次变动计划,致使发射一再推迟,直到1989年10月18日,“伽利略号”搭乘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顺利升空(右图)。
【高中地理】揭秘“天宫一号”:中国人未来太空房间
【高中地理】揭秘“天宫一号”:中国人未来太空房间天宫一号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的春节文艺晚会上,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节目之一莫过于我国自主研发的“天宫一号”飞行器模型闪亮登场。
随着我国航天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太空空间站也逐渐揭开了神秘面纱。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设计重量为8吨。
根据规划,中国将在2021年发射。
“天宫一号”实际上是空间实验室的实验版。
之后,我国将发射神舟八号。
“神八”是一艘无人的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无人自动对接试验。
前,我国将再陆续发射“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
中国为什么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修建自己的空间站?对这个问题,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汪文治教授说《北京科技报》:“造船就是为了创建空间站,建站就是为了科学实验,这就是我国独立自主创建‘天宫一号’空间站的原因。
”飞船在太空飞行通常就是在一周左右,它所能够展开的科学实验无论是从内容还是时间上都就是非常有限的。
只有空间站可以长时间的在太空中运转。
这样,我们就可以搞各式各样的科学实验,除了展开太空产品的研发研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履谦表示,空间站是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航天国力。
如果我们现在不去掌握这项技术,等到需要使用空间站时再来建造就会落后了。
“‘天宫一号’投入使用后,可以用以展开科学实验、生产、太空观测、情报搜集、在太空中储备物质等多种用途。
在对地观测方面,当地球上发生地苍、海啸或火山火山爆发等事件时,空间站上的航天员可以及时调整遥感技术器的各种参数,以获得最佳观测效果。
”除此而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胡友秋教授认为,“天宫一号”的建立可以为我国带来很大的经济价值。
比如在太空育种方面,就可以培育出很多各种各样的蔬菜,对农业会有很大的好处;在工业方面,还可以制造出在地球上制造不出来的材料;另外,还有导航,比如gprs定位可以大大方便人们的出行,但是如果不借助空间站就无法实施。
万有引力人造卫星(带详答)
优化方案高三物理复习随堂自测--万有引力 人造卫星〔带详答〕1.(年高考卷)发射人造卫星是将卫星以一定的速度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场一般选择在尽可能靠近赤道的地方,如图4-4-6所示.这样选址的优点是,在赤道附近( )A .地球的引力较大B .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大C .重力加速度较大D .地球自转角速度较大解析:选B.为了节省能量,而沿自转方向发射,卫星绕地球自转而具有的动能在赤道附近最大,因而使发射更节能.2.关于人造卫星的运行速度和发射速度,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运行速度和发射速度是一回事,有时可能相等B .运行速度和发射速度可能近似相等,也可能发射速度大于运行速度C .卫星的轨道半径越大,其在地面上的发射速度越大,在轨道上的运行速度也越大D .卫星的轨道半径越大,其在地面上的发射速度越小,在轨道上的运行速度也越小答案:B3.(年高考延考卷)如图4-4-7所示,地球赤道上的山丘e ,近地资源卫星p 和同步通信卫星q 均在赤道平面上绕地心做匀速圆周运动.设e 、p 、q 的圆周运动速率分别为v 1、v 2、v 3,向心加速度分别为a 1、a 2、a 3,那么( )A .v 1>v 2>v 3B .v 1<v 2<v 3C .a 1>a 2>a 3D .a 1<a 3<a 2解析:选D.v 2、v 3均为卫星的在轨运行速度,由G Mm r 2=m v 2r 可得v = GM r,所以轨道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小,故v 2>v 3.q 是同步卫星,其角速度与e 相等,所以由v =ωr 可知v 3>v 1.因此v 2>v 3>v 1,A 、B 均错.由G Mm r2=ma 可知半径大的向心加速度小,故a 3<a 2.根据a =ω2r 可知a 1<a 3.因此a 1<a 3<a 2,C 错,D 正确. 4.(年模拟)2008年9月25日,我国利用“神舟七号〞飞船将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名宇航员送入太空.设宇航员测出自己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 ,离地高度为H ,地球半径为R ,那么根据T 、H 、R 和引力常量G ,能计算出的物理量是( )A .地球的质量B .地球的平均密度C .飞船所需的向心力D .飞船线速度的大小GMm (R +H )2=m (2πT)2(R +H )能求出地球质量M . 由ρ=M 43πR 3能求出地球平均密度. 由v =2π(R +H )T能求出飞船线速度. 由F 向=GMm (R +H )2,题目不知道卫星质量m ,故无法求出F 向. 应选ABD.图4-4-6图4-4-75.(年质检)月球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81,月球的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14,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约为7.9 km/s ,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________km/s.解析:由G Mm R 2=m v 2R 得v = GM R ,所以v 月v 地= M 月R 地M 地R 月,代入数据得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1.76 km/s.。
神舟十一_精品文档
神舟十一神舟十一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一次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第一次有两名航天员长期驻留在太空站进行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的任务。
本文将从发射过程、任务目标、科学实验、航天员生活等方面对神舟十一进行详细介绍。
一、发射过程神舟十一的发射是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的。
启动过程令人惊叹,发射车辆急剧加速,航天飞机垂直升空,瞬间穿破重力束缚,进入地球轨道。
发射过程中,国内外电视台通过直播,向全球观众展示了神舟十一壮丽的发射场面。
二、任务目标神舟十一的任务目标旨在测试与验证中国空间站的关键技术,为后续建设大型空间站打下基础。
同时,该任务还将进行空间医学、空间物理、空间材料和生命科学等相关实验,为我国航天技术发展提供科学数据。
三、科学实验神舟十一的空间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空间医学实验:航天员将接受多项医学检查,以研究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并寻找有效的对抗太空病的方法。
2.空间物理实验:在航天飞行中,航天员将进行微重力环境下的物理实验,研究微重力对物质运动、相变等基本物理过程的影响。
3.空间材料实验:航天员将进行一系列材料科学实验,探索材料在太空环境下的特殊性质和应用,以期为材料科学领域的发展提供突破。
4.生命科学实验:航天员将进行一系列有关生命科学的实验,研究在太空环境中植物的生长、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等。
四、航天员生活在神舟十一任务中,两名航天员将驻留在太空站累计30天,他们的生活将完全在太空环境中进行。
航天员将面临特殊的生活条件,包括微重力、封闭环境、限定空间等。
为了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航天员需要进行特殊的饮食和体育锻炼,并定期接受机构的医学检查。
此外,为了解决长时间太空旅行中的心理压力,他们还会接受心理辅导,并与地面上的家人保持联系。
五、回收和分析数据在任务结束后,神舟十一的航天器将返回地球,携带有关航天员生活和科学实验的重要数据。
这些数据将能够为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营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结论神舟十一的成功发射和长期驻留任务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新里程碑。
2024届宁夏吴忠市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联考试卷(二)理科综合试题-高中物理高频考点
2024届宁夏吴忠市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联考试卷(二)理科综合试题-高中物理高频考点一、单选题 (共7题)第(1)题位于水平面的一个圆上有等间距的三个点A、B、C,每个点上放一个带正电的点电荷,这三个点电荷的带电荷量相同,如图所示。
设每个点电荷单独在圆心产生的电场的场强大小为、电势为,则关于圆上正北点处的电场场强大小E、电势的说法正确的是( )A.B.C.D.第(2)题如图所示,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原线圈通过理想交流电流表接入正弦式交变电流,副线圈两端接两个阻值均为的电阻和,已知电流表的示数为0.1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阻中的电流的最大值为2AB.原线圈接入的正弦式交变电流的电压的有效值为200VC.电阻消耗的电功率为40WD.当电源的输入功率增大使通过电流表的电流增大时,通过电阻的电流减小第(3)题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近地点441km、远地点2368km的椭圆轨道,运行周期为114分钟,设计寿命仅20天。
但是至今,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空间轨道上运行,已知地球半径为6400km,万有引力常量。
根据以上数据,可估算出()A.地球的质量B.东方红一号在近地点的动能C.东方红一号在近地点受到的万有引力D.东方红一号在远地点的向心力第(4)题如图是自行车传动结构的示意图,其中Ⅰ是半径为r1的大齿轮,Ⅱ是半径为r2的小齿轮,Ⅲ是半径为r3的后轮,假设脚踏板的转速为n r/s,则自行车前进的速度为( )A.B.C.D.第(5)题已知电荷均匀分布的球壳对内部点电荷的库仑力为零。
如图所示,在半径为R、电荷均匀分布的带正电球体内有一穿过球心O的光滑真空细通道,带负电的绝缘小球从入口A点由静止释放穿过通道到达球体另一端的B点,其中C点到O点的距离为x。
若小球由A点释放瞬间加速度大小为a,不计小球重力,细通道及小球对球体电荷分布无影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带电小球在C点处的加速度大小为B.带电小球在隧道内先做匀加速运动后做匀减速运动C.带电小球的最大速度为D.带电小球由A点运动到B点的时间大于第(6)题如图所示,在同一竖直平面内,小球A、B上系有不可伸长的细线a、b、c和d,其中a的上端悬挂于竖直固定的支架上,d跨过左侧定滑轮、c跨过右侧定滑轮分别与相同配重P、Q相连,调节左、右两侧定滑轮高度达到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宇宙航行》作者单位:青冈一中《宇宙航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动第一宇宙速度。
3、通过实例了解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历程(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和第一宇宙速度公式推导的学习,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分析、归纳的思维过程;2、教育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
从而对学生进行物理研究方法的培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主动学习合作探究过程中,体验和谐、流畅、民主、愉悦的学习情境,在满怀热望的探究中不断获得美的感受和成功的喜悦。
2、关心国内外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有将科学服务与人类的意识。
教学重点:(1)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了解第二、第三宇宙速度。
(2)卫星做圆周运动时,各运动量与轨道半径r的关系。
教学难点:(1)卫星做圆周运动时,各运动量与轨道半径r的关系;(2)人造卫星的运行速度与卫星发射速度的区别。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计算机教学方法:启发探究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设计思想:(一)、教学主线设计本节课是应用课,学生已学过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基本理论,具备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
所以在设计中突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中通过设疑→思考→启发→引导这样一条主线,激发鼓励学生的大胆思考、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来掌握获取相关的知识和方法。
(二)、教学媒体设计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增强感性认识,将抽象变得具体,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及内涵。
并利用课件板书相关内容,增大课堂容量。
课时安排:一节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多媒体演示“神舟六号宇宙飞船发射、运行、返回”视频剪辑。
(播放同时可向学生介绍、讲解有关宇宙飞船发射、运行、返回等过程中的一些知识。
)2、教师导入:自古以来飞天一直是全人类的梦想,人类也为此做出了不懈的追求和巨大的牺牲。
我国古代的万户就是其中一个,他曾经将自己用47枚火箭捆绑,尝试飞天,不幸点火后火箭爆炸,万户为此牺牲了。
然而,一次次的失败并没有阻止人类进行太空探索的活动。
终于,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于1957年10月4日从前苏联升空,中国也于1970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特别是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中国第一次实现载入航天,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绕地飞行14圈,顺利返回,圆了中国人盼望已久的飞天之梦。
2005年10月12日,我国“神舟六号”又将两名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送入太空,绕地飞行近五天五夜成功返回,实现了新的突破。
所有这些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3、适时设疑:那么人类是怎样把物体发射出去,送入太空的呢?(让学生开始思考及交流)4、出示课题:《宇宙航行》。
教师设问,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活动中。
二、观察思考,合作探究:(一)诱导观察:1、课件动画展示:在某一平台上先后以不同水平速度抛出小球。
2、教师设疑:观察和比较这四条轨迹,你能发现什么?3、师生小结:得出两个结论,并在课件上出示:①物体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均落回地面。
②物体的初速度越大,飞得越远。
(二)放飞思维,大胆猜想:1、教师设疑:从刚才的四条轨迹图中,你还能联想到什么?2、课件展示牛顿设想,并用动画动态演示: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当抛出物体的初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永远不会落到地面上来,它将围绕地球运转。
3、教师追问:牛顿的设想可能吗?(引导学生进一步思维)4、师生小结:牛顿设想的运动是完全可能的。
当物体的初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将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成为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
出示标题一:人造卫星──人造卫星所需的向心力由地球的万有引力提供。
三、精心设疑,合理推导:1、设疑:要有足够大的速度,才能使抛出的物体成为人造卫星,那么这个速度多大呢?出示标题二:宇宙速度(导向第二个研究内容。
)2、课件出示探究内容和已知条件:已知地球和人造卫星质量分别为M 和m,卫星到地心的距离为r,求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速度v 。
3、设疑: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什么?(教师强调学生不急于解题,先看清已知条件,找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自己得出:应该用人造卫星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地球的万有引力提供来求解。
)4、推导卫星运行速度公式:根据万有引力和圆周运动规律,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并自己独立求出卫星运行速度(请两名学生上黑板推导。
教师在学生中观察指导答疑,并就黑板上学生的推导过程引导全班同学进行评价,之后课件再现推导过程,帮助全体学生达标。
)公式拓展(学生自我推导,课件再现推导过程)v=ωr ω=r v 角速度 ω=3r GM卫星运行周期 T=2πGM r 35引导学生对公式进行分析:设疑:不同的人造地球卫星,其线速度大小、角速度大小、周期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并在课件上出示:不同的人造地球卫星,其线速度大小、角速度大小、周期均与轨道半径r 有关。
人造卫星离地面越高,卫星环绕地球运动的线速度、角速度越小,周期T 越大。
师生共同合作,借助课件,代入数据,得出第一宇宙速度v 1=7.9km/s 。
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v 1=7.9km/s 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有的速度,叫第一宇宙速度。
)设疑:①将卫星送入低轨道和送入高轨道哪一个更容易?为什么?②所需要的发射速度,哪一个更大?为什么?③在低轨道和高轨道运行的两颗地球卫星哪一个运行速度大?引导学生从做功的角度,结合卫星的运行速度公式,思考分析:r GMv = r mv r GMm22 =当卫星的轨道半径越大时,卫星绕地球的运行速度越小,送入轨道需要消耗的能量越多,卫星发射时越难,发射速度必须越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要将人造卫星送入轨道发射速度必须大于多少?学生分析得出v≥7.9km/s6、阅读了解,独立思考: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卫星的运行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的三种可能。
并由教师引导得出第二、第三宇宙速度。
(1)、课件展示第二、第三宇宙速度的值及含义。
(2)、课件动态展示在第一宇宙速度及在此基础上卫星发射速度不断增大的过程中,运动轨迹由围绕地球运动的圆周→椭圆→偏心率逐渐变小的椭圆→挣脱地球引力围绕太阳运动→飞出太阳系的变化过程。
四、联系实际,促进迁移:1、释疑(前后呼应):从牛顿提出设想到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历时近三百年,这是为什么?(学生交流、讨论:当时技术落后,不能达到。
教师肯定学生回答的正确性。
)2、世界航天史和中国航天史(课件动态展示):先进行手动播放(按钮在日历两侧),播放完一遍后,再将动画设定为自动播放。
播放过程中可要求学生注意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所取得的一些巨大成绩,同时也应实事求是地看到目前我国与传统航天大国美国、俄罗斯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激情。
)五、课堂训练,知识拓展:[题1]“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把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飞船绕地球飞行14圈后,于10月16日六时23分安全降落在内蒙古主着陆场。
”根据以上消息,近似地把飞船从发射到降落的全部运动看作绕地球的匀速圆周运动,试估算神舟五号绕地球飞行时距地面的高度(已知地球的质量为M =6.0×1024kg,地球的半径 R =6.4×103km)。
1、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周期T的大小并推导出高度与地球质量、半径、周期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公式,代入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得到结果。
2、教师检查,然后师生共同评价、指出问题。
使学生学以致用,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题2]利用所学知识,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另一表达式v1=gR。
请两名学生上黑板推导。
教师在学生中观察指导答疑,并就黑板上学生的推导过程引导全班同学进行评价,之后课件再现推导过程,帮助全体学生达标。
六、教师总结,布置作业1、教师结束语:浩瀚的宇宙就像一座丰富的宝藏,吸引着人类的目光,激励人们去探索其博大和神秘。
目前,开发太空资源,开创空间产业,实现太空居住,已逐渐成为航天活动的主旋律。
您想了解更多的航天知识吗?想在航天方面发挥自己的能力吗?请阅读相关书目,上网收集有关航天科学知识。
只要我们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2、布置作业:1.阅读了解书上P110的阅读材料“黑洞”2.P110—111 NO 1、3、4七、板书设计:宇宙航行(一)人造地球卫星(二)宇宙速度1、人造卫星的绕行速度人造卫星的角速度 ω=3r GM人造卫星运行的周期 T=2πGM r 32、三个宇宙速度第一宇宙速度: v 1=7.9km/s第二宇宙速度: v 2=11.2km/s第三宇宙速度:v 3 =16.7km/sr G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