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千”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因材施教与分层教学递进

因材施教与分层教学递进

因材施教与分层教学递进“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是中华民族教育史上的两个基本教育原则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千百年来,对塑造不同类型的专门人才和传授知识的系统效果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理论指导作用,至今仍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本教学原则之作用。

它们与“温故知新”、“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原则一样,既是教学原则又是教学方法,并在教育、教学中相辅相成、辩证地统一在每个教学环节之中;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地穿行于整个教与学的全过程。

一、“因材施教”是“分层递进”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

“因材施教”系指根据不同的人才素质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类型。

这一原则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

其中的“因材”还应进一步理解出:根据不同时期“教材”的类型、特点和内容各有不同的含义来。

既“因材”一是指教学必须首先考虑教育对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才能得到充分地发展;二是“教材”的深度、广度、进度要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就是说,既不能“千遍一律”也不能“揠苗助长”。

“因材施教”原则的理论依据应是学生身心的客观规律。

一定年龄段的学生,其身心发展的特点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普遍性;又有一定程度上的可变性和特殊性。

既受共同的生理、心理特点所决定;又取决于每个学生的生理条件,周围环境和所受教育等具体情况之不同而形成的个性特征和个别差异。

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将学生和教材都分成若干层次来,才既能满足不同人才规格培养的需要,又能客观地把握不同时期、不同学科教材自身的层次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分层递进”之教学任务,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运用“分层递进”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做到: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学生不同特点,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善于发现和培养具体特殊才能的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个性才能发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温家宝研究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本届政府必须着力做好的一件大事。

当前,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把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既有紧迫性,又有深远意义。

充分认识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

我国是人口大国,教育振兴直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振兴。

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国家。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许多困难,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剧,使我国的外部需求急剧减少,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发展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公平正义,同样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各类人才。

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群众切身利益。

为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群众对发展教育的期望,推动教育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极为关注的“上学难、上好学”的问题,这是人民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

1985年中央下发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1993年,中央下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5年,中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党的十七大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现在,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结合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有必要制定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现代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不仅是对传承优秀文化的一种继承,更是对中国特色文化的传扬,对文化多样性的一种珍视。

本文将从思想道德、文艺、教育等多个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

第一章思想道德思想道德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中枢。

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儒、道、佛系思想,呈现出较为完备的思想体系、道德观念和价值认同。

这种思想体系,在中国人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以及社会道德伦理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儒家思想渗透于国人心灵深处,通过孝道、礼仪、尊师、治国等观念影响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

道家思想则强调合乎自然、寻求内心的道德境界和心灵追求。

而佛家思想则在宗教思想、哲学思想和文化思想中对中国人精神层面产生深刻影响。

这些思想传承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也为国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道德修养提供了珍贵的体验和思想资源。

第二章文艺文艺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它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在文艺领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战国楚辞、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小说,中国传统文化涵盖了广泛而丰富的文学艺术形态。

这些文学和艺术形态,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审美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文化独有的艺术珍品。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文艺创作中的借鉴作用不可忽略。

中华文化中的诗意、笔墨、音韵和意境等艺术元素,是中国文艺创作的独特气质和艺术特色。

例如,民间文化资源、传统节日文化、神话传说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艺创作的源泉和灵感来源。

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在展开和发展其他艺术形态如歌剧、电影、戏曲或者其他文艺创作领域的基础。

第三章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为教育传承提供了重要的范式。

儒家思想中,排斥劳动 And 物质与进入现代教育教学中的科技应用的方式,重视德育与道德教育,注重师生关系和家长教育,这为中国古代的教育传承铺平了道路,并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并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存在到今天。

中国语文教材历史发展轨迹综述

中国语文教材历史发展轨迹综述

中国语文教材历史发展轨迹综述作者:李晓宏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 1125 更新时间:2006-4-17中国的语文教育, 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我们的语文教材伴随着语文教育的发展而发展。

今天,在我们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促进教材建设的科学化、民族化健康发展的同时, 我们重新审视语文教材发展的历史, 从而更好地借鉴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和历史教训, 以更审慎的态度推进教材建设健康和理性的发展, 也许不无益处。

下面我们就对教材的历史发展轨迹作一粗线条勾勒, 以求对教材的发展能有一个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

一、我国古代的语文教材在我国古代, 虽在夏、商、周时期就已有学校教育, 但是没有单独的语文学科, 语文教育是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教育融合在一起的。

因此,专门为传授语文知识、技能而编写的教材尽管有,但并不多。

这些教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供少年儿童习读的识字课本, 其中包括一些字书, 早期的如周秦时期的《史籀篇》、《苍颉篇》,两汉时期的《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训纂篇》等; 后期的, 则有流传久远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清代的《文字蒙求》等。

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三、百、千”在我国语文启蒙教育中的成功, 并不仅仅在于它们作为教材各自的个体优势, 更重要的是它们是优势互补的配套教材, 发挥的是整体的优势。

这是因为: 首先, 如果只学三本中的任何一本, 其识字量不够, 达不到阅读所必须的二千余字的基本要求。

其次,从内容看,它们不仅通俗易懂, 琅琅上口, 而且能使儿童增长知识和增进日常运用。

再次,每本书字数不多,少则四百多字,多则千余字, 儿童学一本换一本, 新鲜有趣, 不觉乏味; 而三本书合起来,去除重复的,单字也在二千字左右,刚好达到初级阅读所需的基本识字量。

这种典型的优势互补的配套教材,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陶行知教育思想三论

陶行知教育思想三论

陶行知教育思想三论山西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孟旭樊香兰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是中国人民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他在长期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中外古今各种教育思想的精华和总结自己教育实践的宝贵经验,创建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

这个体系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今天教育的改革仍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试从国情论,发展论和体系论三个角度分别概括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国情论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最早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教育道路的教育家之一。

他在平民教育运动时期就对中国学制改革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1922年1月,他在《中国建设新学制的历史》中深刻指出,中国的新教育开始以来,先是仿效西方,继而学习日本,取法德国,后来又照搬美国,这都不是正确的倾向,学来学去,总是“三不像”。

他认为应当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考察社会需要、个人能力、基础准备,制定一个适用的学制。

对于外国的经验,则根据它适于中国的国情与否来取舍。

这样“才能制成独创学制——适合国情、适合个性、适合事业学问需求的学制”。

从这个原则出发,陶行知创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多轨学制,以便于劳动人民及其子女受教育,并可以根据才能差异随时调换轨道。

他提出的多轨制,在小学中体现最为明显。

例如他主张“小学校或全日、半全日,或二小时,或一小时,根据各地情况而定,不拘一法”。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陶行知深刻认识到,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深受“三座大山”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在文化教育上也毫无地位,而中国以农立国,农业人中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农民的地位与处境如何,对国家和社会的变革,民族的兴衰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中国教育的重点在农村。

要改革中国社会,必先改造乡村社会;要想改造乡村社会,必须使教育下乡,在乡村生根,力好乡村教育,“用教育的力量,来唤醒老农民,培养新农民”,与工人一起担负起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使命。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三论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三论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是中国人民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他在长期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中外古今各种教育思想的精华和总结自己教育实践的宝贵经验,创建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

这个体系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今天教育的改革仍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试从国情论,发展论和体系论三个角度分别概括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国情论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最早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教育道路的教育家之一。

他在平民教育运动时期就对中国学制改革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1922年1月,他在《中国建设新学制的历史》中深刻指出,中国的新教育开始以来,先是仿效西方,继而学习日本,取法德国,后来又照搬美国,这都不是正确的倾向,学来学去,总是“三不像”。

他认为应当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考察社会需要、个人能力、基础准备,制定一个适用的学制。

对于外国的经验,则根据它适于中国的国情与否来取舍。

这样“才能制成独创学制——适合国情、适合个性、适合事业学问需求的学制”。

从这个原则出发,陶行知创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多轨学制,以便于劳动人民及其子女受教育,并可以根据才能差异随时调换轨道。

他提出的多轨制,在小学中体现最为明显。

例如他主张“小学校或全日、半全日,或二小时,或一小时,根据各地情况而定,不拘一法”。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陶行知深刻认识到,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深受“三座大山”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在文化教育上也毫无地位,而中国以农立国,农业人中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农民的地位与处境如何,对国家和社会的变革,民族的兴衰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中国教育的重点在农村。

要改革中国社会,必先改造乡村社会;要想改造乡村社会,必须使教育下乡,在乡村生根,力好乡村教育,“用教育的力量,来唤醒老农民,培养新农民”,与工人一起担负起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使命。

儒家思想的教育意义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运用

儒家思想的教育意义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运用

儒家思想的教育意义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运用儒家思想自诞生以来便被视作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其教育意义也被人们不断地探讨、挖掘。

在中国千年文化中,儒家思想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视为教化和发展中国社会的重要力量。

如今,当我们关注教育问题是,儒家思想也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儒家思想注重教育和治理人心。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其思想都有其独特的智慧和教育意义。

儒家经典《大学》中,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的流传甚广的名言。

这一道理可以理解为,“重视固本,从根基出发,道德智慧就自然应运而生。

”乐观的人们或许会觉得这听起来很容易,但实际上,贯彻这一思想并不容易。

首先,儒家思想中“本”是指人的心灵基础,也就是所谓的道德规范。

儒家思想特别强调修身养性,巩固自我,才能成为“君子”。

更进一步,儒家思想不仅强调个人,也重视家庭、社会和国家的道德基础。

在儒家经典《孝经》中,有“天下之大,无不为父母者。

夫唯严父母,身为子孙何难之有”的名言。

这一思想就是强调尊重父母这一道德基础,这与当代教育中推崇的父母关爱教育、尊重师长等理念有相当的相似之处。

其次,儒家思想中所提倡的人本主义思想也能为当代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儒家思想中人是主体,是创建的议程的核心。

爱人、尊重人是其底线,而其目标则是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和谐人际关系。

因此,教育应顺应和弥补人类的自然趋势,“以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完成个人挑战,创造真正意义上的自我价值和内在满足。

”教育和守纪律一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儒家思想认为,教育与守纪律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在有规则的前提下,个人才能体现其价值。

在儒家思想中,“诚信”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

尊重他人、保持诚信、不抄袭、不作弊能给人带来清洁的心灵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通过思想地引导,或者规章制度的约束,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作用。

最后,儒家思想还重视教育的全面性。

在儒家文化中,教育不只是一种概念或一种技巧,更是一种关于人和生活的全面思考和探究。

_三_百_千_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

_三_百_千_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三、百、千”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高文元 在我国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里,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识字课本,主要有三本千把字的小书,这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宋元以来,人们习惯地将这三种识字课本简称为《三、百、千》。

《三、百、千》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就其影响之大、流传之广而言,是没有一部可与之相比的。

历史学家周谷城说:《三、百、千》对“当时普通人所受的教育,以及他们通过教育而形成的自然观、神道观、伦理观、道德观、价值观、历史观,在这类书中,确实要比在专属文人学士的书中,有着更加充分而鲜明的反映。

”他还说:《三、百、千》确实有其长处和优势,“自有其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的价值”,“是不能也不应一笔抹杀的。

”¹《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启蒙教材最优秀的代表,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一个奇迹。

因此,像周谷城那样正确认识、重新评价《三、百、千》在我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千万“不可谓之鄙俚,而耻于窥涉”。

一、内容广博丰富,实用性强我国是很重视儿童启蒙识字课本编写的。

远在西周时期,就有《史籀篇》,这是儿童启蒙识字课本的源头。

成书于535年至546年间的《千字文》,即“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那一种,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萧衍为教育年幼的子侄而命令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撰的启蒙识字、书法课本。

《百家姓》成书于宋朝初年,编撰者“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

宋朝末年,还产生了另一部著名的启蒙识字课本,这就是相传为南宋大学者王应麟所撰写的《三字经》,即“人之初,性本善”那一种。

《三、百、千》的内容主题大致相似,主要是传授自然、社会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文化知识,教给儿童青少年立身处世的道理及方法,其中关于加强道德教育、奋发勤学、积极向上的思想和动人事迹,至今仍给我们以极大启迪。

《三字经》全书380句,每句三言,共计1140个字。

中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的历史经验及其当代意义

中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的历史经验及其当代意义

中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的历史经验及其当代意义摘要: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技术也在不断演变,经历了电化教育的萌芽、初创、学科体系的建立等几个阶段。

研究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史,可以更好地总结经验,并探讨其对当代教育技术改革的意义。

关键词:教育技术;发展史;历史经验;意义在教育发展历程中,每一项新技术的诞生都给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渐普及,以及构建学习型社会任务的提出,为了尽快让教育覆盖整个社会,激发全民族的学习热情,便迫切需要加强对教育技术的研究。

一、我国教育技术的历史探究总体来说,我国的教育技术是先有其事而后有其名,最后才发展为一门学科。

以教育技术学各时期发展的情况为依据,可将其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1.电化教育的萌芽我国教育技术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

最初,受欧美学校视觉教学的影响,以及幻灯、电影的传入,我国才开始提倡电化教育并对其进行研究。

1917年陶行知从美国学成回国后,为了推行平民教育,便在长沙、烟台、嘉兴举办大规模的“千字课”教学试验。

在嘉兴试验时,用了幻灯,并取得了比在长沙和烟台“纯用教科书”好得多的效果[1]。

1920年,国光影片公司,拍摄出了《盲童教育》、《养蚕》等教育片,这标志着我们开始真正制作现代教育技术节目。

1922年,幻灯和电影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始在南京金陵大学投入使用。

后来金陵大学由理学院院长魏学仁亲自主持翻译工作,共翻译60多部影片。

1930年他同院内几位教授成立电影教育委员会[2]。

由此可见,初期发展的特点为:教育技术大多局限在电教实践活动,缺乏理论依据,而且它在教育中的成效和影响力还不大,限于设备的普及。

2.电化教育的初创1936年,南京教育部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现代教育技术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政府行为。

同年,教育部举办了“电化教育人员培训班”,促成了它的广泛传播。

陕师大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陕师大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1、辟雍官学名。

原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

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

其学有五,南为成均,为习乐之处;北为上痒,为习书算之处;东为东序,为习射之处;西为瞽宗,为演礼之处;中为辟雍。

其中以辟雍为最尊,故统之2、及门弟子亲身前往教师处受教的则称为“及门弟子”或“授业弟子”3、学田是我国封建社会书院或地方官学拥有的资以维持办学的田产,是其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

学田在宋代开始盛行,一般由官府赐予书院或地方官学,尤其是一些著名的书院一般都拥有数量较多的学田。

4、《学记》《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乐正克的著作,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对先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全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了教育作用、目的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及师生关系,对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5、“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6、诸子百家指先秦至汉初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后用作当时各学派的总称,泛指学派众多,习惯上就是指“九流十家”,即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加上纵横家、杂家、农家,合称“九流”,再加上小说家则称为“十家”。

7、“三、百、千”指《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8、苏湖教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根据学生专长和爱好分斋而教。

它创立了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

9、熹平石经也称《石经》.汉灵帝嘉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等建议在太学建立正定的六经标准文字,以免贻识后学,为此而立。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中国教育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名词和概念,对于理解中国教育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一些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和阐述。

一、儒家教育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强调孝道、仁爱、礼节等传统价值观的培养。

儒家教育强调学生应通过读书、礼仪和思想修养来提升个人品德和社会地位。

在儒家教育中,经典十分重要,包括《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

儒家教育对中国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二、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由隋唐时期开始,并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科举考试涵盖诸多学科,包括经义、诗词、法律等。

通过考试选拔出的优秀人才可以进入政府担任官职,享受封建社会的特权和荣誉。

科举制度在中国教育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培养了大量的政治和文化精英,也对中国的思想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私塾私塾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种形式。

在私塾中,教师以一对一或小班授课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

私塾的内容主要包括儒家经典和文学知识,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德培养。

私塾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中国古代学术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国学教育国学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教育形式,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国学教育强调对中国古代文献和经典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该教育模式注重人文教育和技能培养的综合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国学教育在当代中国得到了一定的关注和推广。

五、现代教育现代教育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体制包括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各个层次和领域。

现代教育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现代教育在中国的普及和提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结中国教育史上的名词和概念涵盖了丰富的内容,每一个名词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我国古代教师观概说

我国古代教师观概说

我国古代教师观概说摘要:所谓教师观,即人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或看法。

这其中包括教师的作用、地位、职业素养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

以教育家为线索,梳理概括我国古代教师观的具体内容,为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教师观;传道;授业在长达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我们的先辈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成就,教育方面更是领先世界。

不仅有世界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更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教育家,他们孜孜以求、默默耕耘,为我国教育、文化、政治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对教育的精辟见解更是值得我们这些后人认真研究、吸收并加以创新成当代所需的理论。

所谓教师观,即人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或看法。

这其中包括教师的作用、地位、职业素养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笔者将以教育家为研究线索,论述教师观的种种表现。

一、前专职教师时期我国古代最早的原始人群阶段,没有专门的教育活动,原始人的教育完全在集体中进行,“依靠集体交流、传授相关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也依靠集体教养后代”。

进入氏族社会后,社会中出现了“最初的部落显贵”,正是他们成为最初的“兼职教师”,我国现存的古籍中有诸多的记载。

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

伏羲氏没,神农氏做。

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氏族公社末期时,生产发展、社会分工扩大,教育也随之分化,此时出现了“成均”和“虞庠”。

“成均”相传为尧帝时期的教育场所,“虞庠”为舜帝时期的教育场所。

这时期的教师一般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或“部落显贵”担任,对贵族子弟进行教育。

这些教师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专职教师,他们的出现促成了我国历史上最初的“官师合一”制度,这一制度直接影响了夏、商、西周三代的教育。

西周时期官师合一、政教合一的制度臻于完善,“学在官府”是这一时期教育的一大特色,当时西周教育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级,教师也相应分成两级。

国学中的教师有大乐正、小乐正、大胥、小胥、龠师、太傅、少傅、师氏等。

乡学中教师有大司徒、乡师、乡大夫、州长、党正、父师、少师等。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中国教育史1.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教育内容:简单、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教育方式:综合习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行为模仿)2.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1)学校萌芽的原因(理解)政治上,氏族社会末期部落显贵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促使教育的分化;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文化上,文化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2)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成均——实施乐教之地庠——养老与教育(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②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③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④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⑥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3.西周的学校的特点 A.设置完备(1)两类:按行政级别分为国学:设在王城及诸侯国都(中央学校)乡学:设在国都郊外的六郊(地方学校)(2)两级:按入学年龄分为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4.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学在官府(1)学在官府: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

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2)“学在官府”的原因客观原因:社会生产力低下,影响文化教育的发展。

(唯官有书,而民无书;为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学,而民无学)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阶级想通过垄断文化教育,在贵族子弟中培养治国人才。

(3)“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官师不分,政教合一5.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史籀篇》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已失传。

- 1 -6.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1)私学的特点(官、私学比较)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 7.孔子的教育思想(1)论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在教育对象上,无论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

简述智者的教育活动及其在教育史上的贡献。

简述智者的教育活动及其在教育史上的贡献。

简述智者的教育活动及其在教育史上的贡献。

智者的教育活动是指那些具有智慧和知识的人在传授知识方面
所做的贡献。

这些智者通常是学者、哲学家、科学家、思想家或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活动对于教育史上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智者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强调道德修养和义务教育。

这些思想对中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到了现代。

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智者。

苏格拉底主张通过对话和社会交往的方式来教育人,他认为只有通过探索真理和人类的本质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柏拉图则提出了“理念世界”的概念,他认为人类应该追求真理和智慧,并通过哲学来实现这一目标。

亚里士多德则强调经验和实践,他认为知识应该从实践中获得。

在现代,智者的教育活动已经不限于学者、哲学家或教育家。

现代的科学家、文学家、商业领袖等都可以被称作智者,他们也在教育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例如,爱因斯坦和霍金等科学家在教育领域中提出和传播了新的科学思想,推动了科学教育的发展。

同时,一些商业领袖也在教育领域中做出了贡献,例如比尔·盖茨通过他的基金会在教育领域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推动了教育科技的发展。

总之,智者的教育活动是教育史上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们的
思想和贡献不仅对过去的教育发展产生了影响,也对未来的教育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简述智者的教育活动及其在教育史上的贡献

简述智者的教育活动及其在教育史上的贡献

简述智者的教育活动及其在教育史上的贡献
智者是古代希腊的哲学家,他们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哲学思想的传授、逻辑思维的训练、道德品质的培养等。

他们在教育史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哲学思想的传承
智者通过教育活动将自己的哲学思想传授给后人,使得这些思想得以传承并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发展。

例如,苏格拉底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创立了“辩证法”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后世的哲学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逻辑思维的训练
智者注重逻辑思维的训练,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理性思考,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三段论”是逻辑思维的基础,这种思维方式在后世的哲学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

三、道德品质的培养
智者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例如,柏拉图提倡爱的哲学,认为爱是人类最高尚的情感,这种思想影响了后世的道德教育。

四、教育理念的创新
智者在教育活动中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教育理念,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概念,认为教育应该是培养人才的一种手段,这种理念在后世的教育改革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总之,智者在教育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们的教育活动对后世的哲学、逻辑、道德和教育理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

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

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在现代教育中,传统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种历史底蕴丰厚、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国家认同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本文将阐述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并探讨如何在现代教育中有效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首先,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灵魂,是历史和文明的结晶。

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学生可以从根本上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

传统文化还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能够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传统文化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弘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学生的个人成长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例如,儒家文化倡导的仁爱和孝道,可以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和社会责任感;佛教文化强调的慈悲和善良,有助于学生培养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此外,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文学艺术成就,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学习传统文学作品和艺术形式,学生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和审美情趣,并从中汲取养分,丰富自己的内涵和情感表达能力。

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其他因素的干扰,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一些困境。

为了更好地发扬传统文化,现代教育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学校应将传统文化纳入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平台。

其次,教师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了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教育能力。

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扶持;媒体可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报道;家长也应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让孩子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国家认同感,从而全面发展学生个体,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班主任需要终身学习

班主任需要终身学习

班主任需要终身学习一、终身学习的必要性:1、“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千百年来社会、学校和家庭达成的共识,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不断学习。

2、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更新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崛起,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远远不止课堂教学一种形式,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也日趋多元化,教师要想维护其在知识上的权威地位,并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方面正确引导学生,教师拥有“一桶水”已远远不够了,教师应该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3、伴随节约型社会的创建和教材的循环使用,课本会相对固定多年,但也注定了教材不能第一时间体现与反映日新月异的社会新变化与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同时,教材也很难顾及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与需求,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学习。

故此,教师要学为人先,与时俱进,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做适应时代要求的学习型教师。

二、终身学习学什么:1、学习书本,促进教学。

一是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深对自身专业及相关学科的钻研,尤其是对现代教学技术的研究。

当今社会“知识爆炸”,知识总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各个学科理论和实践都处于不断发展之中,需要教师不间断地学习自身专业及相关学科,以增强对学科的理解、组织、解释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是加强教育科学、心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对以上学科的整合能力。

三是加快教育理论、观念与技术的吸纳和更新,使自己的从教行为更适应学生的学习。

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提倡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和敢于超越的个性品质。

但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宝贵的个性品质?美国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教师引起学生学习的智力、激情和内在动机的自我投入程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优秀教师的教育智慧能够最大限度地包容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研究性倾向及自我教育能力,而优秀教师的这种教育智慧正是将以上几种学科有机整合所外现出来的。

教育是人类自身的再创造——我的教育观

教育是人类自身的再创造——我的教育观

教育是人类自身的再创造——我的教育观20世纪就要逝去,21世纪即将来临。

此次世纪转换不仅展开了一页新的百年史,而且翻开了人类纪元史上第三部千年史册! 在这场跨越千年史册的巨大变革中,人类正以惊人的加速度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

当前,一个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社会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诞生,并迅速向全球扩展。

知识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中地位的突现,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这是对教育的严峻挑战,也为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我国的教育怎样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首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明智地选择和确立符合时代要求、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这不仅需要对经验的总结、科学的探索,而且需要从教育哲学的深层进行反思与超越。

20世纪带给人类的既有欢乐又有痛苦,20世纪带给教育的既有辉煌又有误区。

让我们用哲人的睿智去穿透和化解这种历史的二律背反,开创一个更加惊心动魄的“千年王国”!一、教育究竟是什么?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几乎同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密切相关。

但如果要问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与人类其他活动有何区别与联系?怎样看待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很多人恐怕就回答不出来了。

类似这样的问题属于教育的本质问题。

本质深藏于各种复杂的教育现象之中,靠个体的局部经验是难以把握的。

因此,即便是受过多年教育的人,甚至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也未必能全面、深入地把握教育这一复杂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

教育本质虽然属于抽象的教育哲学问题,但却与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息息相关。

因为现实中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以具体的形态存在于社会意识之中,表现为各种不同的教育观,潜移默化却又广泛深入地影响着几乎每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育评价标准和尺度的确定和把握,甚至直接影响到教育决策者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各项教育方针政策的制订。

在当代教育迅速发展的世界潮流中,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已成为影响我国教育事业向现代化迈进的严重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三、百、千”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高文元 在我国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里,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识字课本,主要有三本千把字的小书,这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宋元以来,人们习惯地将这三种识字课本简称为《三、百、千》。

《三、百、千》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就其影响之大、流传之广而言,是没有一部可与之相比的。

历史学家周谷城说:《三、百、千》对“当时普通人所受的教育,以及他们通过教育而形成的自然观、神道观、伦理观、道德观、价值观、历史观,在这类书中,确实要比在专属文人学士的书中,有着更加充分而鲜明的反映。

”他还说:《三、百、千》确实有其长处和优势,“自有其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的价值”,“是不能也不应一笔抹杀的。

”①《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启蒙教材最优秀的代表,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一个奇迹。

因此,像周谷城那样正确认识、重新评价《三、百、千》在我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千万“不可谓之鄙俚,而耻于窥涉”。

一、内容广博丰富,实用性强我国是很重视儿童启蒙识字课本编写的。

远在西周时期,就有《史籀篇》,这是儿童启蒙识字课本的源头。

成书于535年至546年间的《千字文》,即“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那一种,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萧衍为教育年幼的子侄而命令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撰的启蒙识字、书法课本。

《百家姓》成书于宋朝初年,编撰者“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

宋朝末年,还产生了另一部著名的启蒙识字课本,这就是相传为南宋大学者王应麟所撰写的《三字经》,即“人之初,性本善”那一种。

《三、百、千》的内容主题大致相似,主要是传授自然、社会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文化知识,教给儿童青少年立身处世的道理及方法,其中关于加强道德教育、奋发勤学、积极向上的思想和动人事迹,至今仍给我们以极大启迪。

《三字经》全书380句,每句三言,共计1140个字。

在这一千多个字中,涵盖的知识面很宽很广,内容十分丰富,既涵盖了教育、伦理、道德、天文、历史、地理,又涵盖了儒家经典和优秀人物。

书中提及的“经书”有18种,“子书”5种,“史书”22种,其中历史人物就更多了,约有百余个。

历史学家吴晗曾说过: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三字经》可以作为初学者阅读中国古籍的线索。

书的一开头,就强调了教育、学习的重要性,并主张教育应该贯彻始终,贵在专一。

“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作者不仅强调了教育的重要,实际上还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个人的成长受环境影响很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受父母的影响很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还应有好的教育方法;受教师的影响就更大,如果“教不严”,疏于引导,放任自流,就是失职。

接着,作者讲述了应学习、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内容,特别是用300多言,从伏羲、神农开始,直到清末,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帝王兴废的历史:“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口而诵,心而维,朝于斯,夕于斯。

”这简洁明快的语句,对于儿童记忆、背诵我国朝代更迭的历史,是非常合适的。

《三字经》对儿童采取正面引导、劝勉鼓励的方式,激励儿童勤学攻读、奋发向上,努力做有用的人:“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还再三告诫儿童少年们:“尔小生,宜早思。

……尔小生,宜立志。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这种谆谆劝勉,是感人至深的。

还应指出的是,人的经历不同,“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各有所长,但通常很难作到长者向晚辈请教,领导向群众学习,这实际是一种偏见和习惯势力。

像圣贤孔子向七岁童子请教,像宋朝的中书令(相当于宰相)赵普在晚上还要经常研读《论语》,探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就是十分可贵的。

不论是国家领导干部,还是公务员、人民教师以及其他行业的工作人员,在改革开放、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今天,都应该继承和发扬“彼既仕,学且勤”的精神。

《百家姓》是中华民族姓氏的一本简明手册,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全书并非只有一百个姓。

这里的“百”,既有“少”,也有“多”的意思。

《百家姓》最初的版本,有118句,每句四言,共472字,440个姓,其中单姓410个,复姓30个。

后来流行的增补本,补上了“鲜于闾丘”和从“亓官司寇”到“第五言福”共24句,书的最后一句是“百家姓续”,每句四言,共142句,568个字,508个姓,其中单姓449个,复姓59个。

因为研究者所依据的版本不同,姓氏数自然就不同了。

五千多年来,以华夏族(汉族的远古)为基础的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也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不断融合的过程。

我国历史上不同民族姓氏最大规模的融合,要算公元五世纪北魏孝文帝(元宏)对鲜卑族进行的姓氏改革了。

改革后的姓氏绝大多数载入了《百家姓》之中。

用汉字表达的姓氏,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融合的反映,也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财富。

我国目前所使用的汉字姓氏共有3000多个,几个大姓的人口是:李姓8700多万,王姓8000多万,张姓7800多万,刘姓6000多万,陈姓5000多万。

因此,有谚语曰:“张王李陈遍地刘,起个名字都发愁”。

这五大姓的人口总数,超过 3.5亿。

又据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提供的1982年全国人口万分之五的实际抽样资料和1969年台湾的资料统计,当代中国100个常见大姓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

这100个大姓都是《百家姓》中的姓。

这些汉字姓氏,并不仅为汉族所独有。

比如“高”姓,不仅汉族中有“高”姓,现在云南省白族和宁夏回族中也有。

《千字文》内容丰富多彩,有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名物,有帝都、朝廷、典章、人物等方面的辉煌盛况;有伦理道德、立身处世的人生哲学;有农艺、读书、饮食、居处、园林、祭祀等方面的生活常识;有训诫子弟的言论,等等。

这些内容,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些仍有借鉴和启迪作用。

这本书从开天辟地入手,讲天地宇宙,讲日月星辰,讲寒暑四季,讲云雨霜露,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的儿童青少年都十分关心、十分感兴趣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大背景下,再介绍社会、人生知识,就很容易为儿童所接受。

《千字文》还以极大热情,生动描绘了长期作为国都的长安和洛阳令人羡慕的盛世。

宏大的场面,淋漓尽致的描写,必然给儿童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二、语言优美精炼,整齐押韵,通俗易懂就其语言来说,《三、百、千》是极其成功的,都是用三言、四言韵语写成,优美精炼,整齐押韵,琅琅上口,通俗易懂,过目难忘。

《千字文》简洁优美,文采飞扬,独具匠心,只用了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就缀文成篇,连贯押韵,这是很不容易的,是了不起的创作。

清朝褚人获说:“王凤洲称《千字文》为绝纱文章,政谓局于有限之字而能条例贯穿,毫无舛错,如舞霓裳于寸木,抽长绪于乱丝”。

其中像“渠荷的历,园莽抽条。

枇杷晚翠,梧桐早雕。

陈根委翳,落叶飘靗。

游昆独运,凌摩绛霄。

”就是很不错的写景诗。

《千字文》要表现的内容极其丰富,但使用的字要严格限制在1000个之内,这就不得不借助省略和压缩的办法,把意思表达充分、完美。

如“銵溪伊尹,佐时阿衡”,是省略,也是大的跳跃。

文中只提“銵溪”二字,却代表了姜太公辅佐帝王开创一代江山的大量事迹。

“伊尹”二字,同样代表了大量的省略。

知道是省略,对我们了解文章和阅读其他古书,是有帮助的。

《千字文》所选用字,都是南北朝时代常用的汉字。

在今天,绝大多数仍然还是常用汉字。

据统计,《千字文》共使用不同现代汉字995个字,与1988年1月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相对照②,其中《千字文》属现代汉语常用字806个,占81.01%;属次常用字74个,占7.44%;属非常用字115个,占11.55%。

在非常用字中,有不少字也是不难认的,如:坟、妾、禄、凋、诛、犊、筵、枇、杷等字。

《百家姓》的语言有很强的音乐性。

据载:在宋初出现的《百家姓》,曾经配有曲谱,旋律优美,节奏简单,非常适合儿童吟诵,是世界上第一部可以唱颂的识字课本。

③《百家姓》基本上隔句押韵,在适当地方换韵。

依《广韵》讲,全书共用了15个韵、71个韵脚字。

有些汉字,作为姓氏时,有它特定的读音,我们在学习《百家姓》时,要下一番死记硬背的功夫。

造成特定读音的原因,有的是受了方言语音的影响,有的是保留了古音。

如乐(yuè),《中华姓氏大辞典》认为:“乐姓有酪(lào)、岳(yuè)、泐(lé)三音,且源出不同”④。

既然“乐”是两个姓或三个姓,那么《百家姓》很可能就不只是508个姓了。

《百家姓》增补本共用了不同汉字500个。

与《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相对照,其中《百家姓》属现代汉语常用字330个,占66%;属次常用字61个,占12.2%;属非常用字109个,占21.8%,多是姓氏兼地名、国名。

《三字经》全书用三言韵语,有点像儿歌、顺口溜,浅易通俗,极富口语化,句法灵活多变,吟咏起来生动活泼。

《三字经》不用四言而用三言,也是时代发展的反映。

《三字经》共使用现代汉字541个,与《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相对照,其中《三字经》属现代汉语常用字461个,占85.22%;属次常用字38个,占7.02%;属非常用字42个,占7.76%。

《三、百、千》中的典故,并不算多,其中《千字文》有20多处,《三字经》有30多处,但底蕴很深,要想弄个一清二楚,就是有文化的人也得翻翻工具书或古书。

比如《千字文》中的“白驹食场”吧,就出自《诗经·小雅·白驹》。

“皎皎白驹,食我场苗”,意思是说,洁白的马驹在打谷场上自由地吃食,暗喻贤人无不得到任用,充分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干。

在《三、百、千》中,就现代汉语三类汉字的使用率来讲,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使用率最高的是《三字经》,占92.24%;其次是《千字文》,占88.45%;最少的是《百家姓》,占78.2%。

非常用字使用率最高的是《百家姓》,占21.8%;其次是《千字文》,占11.55%;最少的是《三字经》,占7.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