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讲评面面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讲评面面观
作者:刘兆勋
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4年第22期
一、试题回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70分)
关于读书,他们这样说:
伏尔泰: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张维屏: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
朱熹: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程颐: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结合他们的说法,谈谈你对读书的认识。
二、审题引导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难动笔的作文题目,学生容易被题目中的关于读书的大量名言迷惑,而忽略了审题的方向。
题中的四句名言,分别讲了读书的作用(意义)、方法和效果。
学生可以选取一个点、一句话集中展开论述,也可以从四句中整合出共性,紧扣对读书的认识,加以论述;但是,忌讳面面俱到,泛泛而谈。
三、批改反馈
1.学生审题偏题现象不多,只有个别学生把读书等同于学习、考试、上学等,大多数学生都能围绕“读书”行文。
但是一半学生不能集中于一点展开议论,大多表现为:“为什么读书”,选材料中的第一或第二句话阐述,“怎样读书”选第三句话阐述,并带上第四句,平均使用力量。
2.对材料中的每句话进行阐述,并且各用一段,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解和认识,泛泛而谈。
3.行文中以“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读书有什么好处呢”“我们怎样读书呢”“读怎样的书呢”作为各段开头,集中在一篇文章中,不深入议论,停留在解释四则名言的水平上。
4.议论过程中,论据叙述性强,一般为材料中的某句名言加一个长例列举,议论语言过少,说服力不强,且行文段落过长。
5.所举论据集中而趋同并且有错误,比如,囊萤映雪、负薪挂角、韦编三绝、张良、诸葛亮、吕蒙、苏轼、赵普、周恩来、毛泽东、莫言等,还有史铁生、司马迁、海伦、爱迪生等。
并且,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出自多人之口,批到的就有孙中山、毛泽东、李大钊等,高尔基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及“我看见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也被杜撰出各种不同的作者和版本。
另外,还有司马光的凿墙偷光、白居易的“世事洞明皆学问”、陶渊明的“出淤泥而不染”以及“书读百变,奇艺自现”的雷人名言,都有出现。
相对新鲜恰切的论据,如,杨绛、杨澜、俞敏洪、三毛、季羡林、宋濂、陆逊、犹太人等,反例有项羽、马谡、赵括、秦始皇、董仲舒、薛蟠等。
6.有一部分学生用记叙文的语言写议论文,写读书,从小时候、小学写到初中、高中,从上学写到暑假。
7.部分学生拟题有问题,如,《食书》《读书—造我》《读破书,读久书》《书以载道,读以行天下》《读书需死去活来》《金屋藏娇》《煮一碗“书粥”》《识书不如食书》《这个朋友你交了吗?》《煮书》等。
与《书韵留香人自贤》《沉下去,悟出来》等题目相比,相形见绌。
8.作文扣住“读书方法”无限列举,如,读书要勤奋、坚持、积累、毅力等,最多45分。
9.以一个人的读书事例贯串始终,如,木心读书的情况,题目为《书读一生》,类似人物传记,是不可取的。
四、批改反思
1.近年来,江苏高考降低了审题的难度,提高了对学生写作水平本身的考查,这需要一线教师切实抓好学生的写作基础。
2012年的《忧与爱》,2013年的“蝴蝶”材料,2014年的“青春”材料,都给了这样的启示:审题都很容易,但是写好并不简单。
2.学生文体不清的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以叙代议的现象,屡见不鲜。
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概括分析,进行议论文语言的强化训练。
3.学生的议论方法非常单一,很多都是平时的口语,没有良好的议论素养。
需要教师加强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归纳论证等手法的深层讲解,强化训练。
4.名人名言式的材料作文,学生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重点,每人各取一点,拼凑成文。
需要提醒学生:要么“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要么综合概括,提炼中心;不要写成多头怪,四不像。
5.学生的论据单一乏味,陈芝麻烂谷子,没有新意。
需要培养学生读书读报的习惯,让学生见多识广,多加积累,并且要经常练笔,学会运用积累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