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述

(1)概念

“痹”字的含义:

闭也,闭塞不通之义。指阻闭,突出本病主要是因经络阻闭,气血不行所致特点。

痹病的含义(xx):

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闭阻,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

正常生理:

经脉气血运行;脏腑气机升、降、出、入。

病理:

邪气闭阻气血运行,妨碍脏腑升降出入而为痹病。

(2)分类

五体痹——皮、肉、筋、骨、脉痹(是中医解剖学概念,它反映了人体由浅入深的五个不同层次,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导致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皮肤、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五因痹——风、寒、湿、热、瘀

五型痹——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尪痹

五脏痹——肺、脾、肝、肾、心痹

(3)xx疾病xx

以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为主,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范畴。

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以肢节痹病为主要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1)病因

痹症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症发生的外在条件。邪气痹阻经脉为其病机根本,病变多累及肢体筋骨、肌肉、关节,甚则影响脏腑。

1.1外因

①感受风寒湿邪:

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凑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寒湿痹。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别。

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以从阳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化热。

②感受风湿热邪:

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痹。

1.2内因

①xx不当:

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激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机能降低,汗出肌疏,外邪乘袭。

②久病体虚:

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入。

此外,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失键,湿热痰浊内生;或跌扑外伤,损及肢体筋脉,气血筋脉痹阻,亦与痹证发生有关。

(2)病机

风寒湿邪或风湿热邪乘虚侵入人体,留注经络关节,经络闭阻,不通则痛。

根据感受邪气的偏盛而分为不同的痹证,如风邪偏盛而为行痹,寒邪偏盛而为痛痹,湿邪偏盛而为着痹,风寒湿邪郁久化热,热邪偏盛而为热痹;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闭阻经络,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畸形、屈伸不利等症;病久使正气耗损,病邪由经络而累及脏腑,出现脏腑痹的症候。

总结:

病因:

正气不足+风寒湿热入侵。

病机:

经络闭塞,气血不通。

三、诊断要点

(1)发病特点:

不分年龄、性别,但青壮年、体力劳动者、运动员及体育爱好者易患,同时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寒冷、潮湿、劳累及天气变化、节气有关。

(2)临床表现:

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肢节痹病的症状学特征。因致病原因不同,临床表现各异,或游走疼痛、恶风寒;或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或重着而痛,手足麻木;或肌肤麻木;或肢节灼热而痛,筋脉拘急;或关节剧痛,肿大变形,也有绵绵而痛,麻木甚著。

(3)舌苔脉象:

舌质红,苔多白滑,脉象多见沉紧、沉弦、沉缓、涩。

(4)辅助检查:

实验室和X线等检查常有助于痹病的诊断。

四、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1辨别寒热:

风寒湿痹与热痹。《古今医案按》“湿热与风寒,痹症两大纲”①热痹以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发热、舌红、苔黄、脉数等为特点且发病一般较急;②风寒湿痹则虽有肢体关节疼痛,但无局部红肿灼热及全身发热等表现,多为舌苔白,脉缓,病势较缓,遇阴雨天气常使疼痛加重。

1.2辨邪胜:

风寒湿痹中分行痹、痛痹、着痹。

共同----肢体关节肌肉疼痛;

行痹----疼痛游走不定,恶风寒;

痛痹----疼痛剧烈,部位固定,遇寒加重,得热则缓;

着痹----疼痛重着,手足沉重,肌肤麻木。

1.3辨虚实:

早期多实,后期虚实夹杂。

风寒湿热,痰浊淤血。发病急,痛势剧,脉实有力;

虚:

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病程长,痛势缓,脉虚无力。

1.4辨痰瘀:

关节漫肿,结节,强直畸形,屈伸不利,舌紫暗、瘀斑,脉弦涩。

(2)治疗原则:

中药治疗:

总以祛邪活络、缓急止痛为其大法。根据风寒湿热的偏胜,分别着重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清热等治法,痹证日久不愈,反复发作,易致气血亏虚,脏腑损伤,则常需扶正祛邪,在祛邪的同时,结合补养气血、滋养脾胃之法,痰瘀阻络者,则需注意化痰祛瘀通络[1]。

另外,除上述基本治则外,对行痹还可配合养血;痛痹,配合温阳;着痹配合补脾之法。

针灸治疗:

总以通经活络止痛,行痹兼活血祛风为主,痛痹兼温经散寒,着痹兼除湿化浊,热痹兼清热消肿,行痹、痛痹、着痹针灸并用,热痹只针不灸,泻法[2]。

(3)中药治疗

①行痹:

辨证依据

主症:

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