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义
文言文词义
文言文词义
实词:
1.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2.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3.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等的词。
4. 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程度的词。
5. 数词: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
6. 量词:表示事物计量单位的词。
7. 代词:具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
虚词:
1.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和语言行为的工具或依据的词。
2. 连词:表示人或事物关系或过渡的词。
3. 助词:表示语音、语气的词,在文言文中起到音节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
4. 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的词。
此外,还有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如“之”、“者”、“也”、“乎”、“哉”等,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和意义,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结构非常重要。
120个文言文实词词详解配例句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整理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3、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4、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3、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5、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基础)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6、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3、鄙人?自称的谦词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7、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兵符:古代派兵用的凭证8、病1、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9、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10、朝chao1、朝服衣冠(zhao早晨)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6、期年不听朝(朝政)7坐南向北(对、向)11、曾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4、是高、曾时为一倍(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12、乘cheng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4、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5、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6、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13、诚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14、除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6、不徐不疾(迟缓)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慢慢地,缓缓地)15、辞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6、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古代的一种文体)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教)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10、近者奉辞伐罪企(命令)16、从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4、樊哙从良坐(依傍)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8、欲不可从(放纵)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ong 次于最亲的亲属)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
文言文字词翻译
文言文字词翻译文言文字词翻译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字词释义是非常重要的,不断积累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相信同学们只有更加耐心、细心的了解教材,大量训练,勤于思考总结,才能更快的提高成绩,并为今后的几轮复习打好基础。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字词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官庚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
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20)主簿:秘书。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及口诀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文言词语及其释义
文言词语及其释义
文言词语是中文古代的书面语言中使用的词汇,与现代汉语有明显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其释义:
1. 夫:句首发语词,相当于“夫子”、“先生”。
2. 尔:你。
3. 曷:何,为什么。
4. 故:事故,变故。
5. 鲜美:鲜艳美丽。
6. 望其项背:看到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7. 辞:言辞,也就是文章或言谈。
8. 虽:即使。
9. 愚人:愚蠢的人。
10. 唯:只。
11. 相: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帮助、辅助的意思。
12. 犹且:尚且。
13. 是以:因此。
以上只是一部分常见的文言词语,文言词语有很多,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整理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整理一、引言古代汉语中的词汇常常存在着多义性,这些古今异义词既是人们理解古代文献的重要线索,也是我们探究汉语变化的重要资源。
本文将对文言文中的一些古今异义词进行整理,探索其用法变化及背后的文化脉络。
二、庙/教庙,在古代汉语中常常有宗教祭祀的意味,泛指神明所居之地。
如汉代《论衡·述异记卷(文苑释)》中有:“宫室,则曰庙。
非其神主也,则曰殿,或曰社。
”把宫室作为神的住所,称为“庙”。
然而,在现代汉语中,庙也可以指寺庙,即佛教、道教的宗教场所。
而“教”在古代则多指官方宗教之庙,如佛教的寺庙、道教的观等。
由此可见,庙和教在古今用法上的差异,反映出了古代宗教文化的演变过程。
三、宠/幸在古代汉语中,宠和幸都有受宠爱、亲近的意思。
例如,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愿为南山铁笛,取得芙蓉字号。
寒来暑往幸自知。
”这里的“寒来暑往幸自知”意为“寒来暑往固然幸运,自己也明白”。
而在现代汉语中,宠多指对某人的溺爱和偏爱,幸则多指侥幸或运气好。
这一词义变化表明了古代文化中对于宠爱和幸福的理解方式的变迁。
四、伦/仁伦、仁在古代汉语中常常用于描述人际关系及人性。
《孟子·公孙丑上》中有“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德。
为是不仁者也。
”当时的意思是指顾及他人利益,有爱心和道德。
然而,在现代汉语中,伦多指婚姻关系、家庭关系,表明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属关系;仁则多指仁慈、仁爱的品质。
这一词义演变说明了古代道德观念和伦理关系在社会发展中的变化。
五、盗/贼盗和贼原本都指偷窃、犯罪的人。
例如《史记·高祖本纪》中就有“盗贼固亡。
不食终日,如陈余者何!”,明确指盗贼之类的人。
然而,在现代汉语中,盗多指偷窃个人财物,而贼则更常指贼人、罪犯等。
这一词义演变反映了古代对于盗贼的观念和现代对于犯罪行为的不同理解。
六、妇/女在古代汉语中,妇和女都指成年女子。
例如《周易·系辞上》中有“妇道一则、三人行。
”这里的“妇道”指的是成年女子的行为规范和礼仪。
高中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
“同”和“通”的区别
•
“同”是指古代的很多异体字。比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茴香豆茴
字的四种写法,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A同B。
•
“通”一般是指狭义的通假字。
•
它们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
“通”:表示通假字,是指“写错或印错的字 ”通“作者本来要
写的字”
•
“同”:一是表示古今字,即“文中的古体字”等同于“现代汉
• [今义]鼻涕
•窃 以 为 与 君 实 游 处 相 好 之 日 久 。
(《答司马谏议书》)
窃 • [古义]私下,私意,“我”的谦 词
• [今义] 偷窃
如:“很”,古义是凶 狠,表示的程度很深,现在表 示的程度则更弱化了
如:“怨”,古义表示 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 责备。
“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 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
传》)
“不(fǒu)”通“否”
异读和破读
• 文言文中的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往往有特殊的读音。 • (1)破音异读:改变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的的词性
和意义。王(wàng,为王)天下;衣(yì,穿)褐 • (2)通假异读:属(zhǔ,通“嘱”)予作文以记
之;君子生(xìng,通“性”)非异也 • (3)古音异读:有些专有名词还保留着古音。周景
“ 矜”,通“鳏” guān,老而无妻的人。 16、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望岳》
“曾”,通“层”。
范纯礼传
纯礼字彝叟,以(因为)父仲淹荫(庇荫。因祖先有功劳或官职而循例 受封,得官),知(做……知县)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北宋第四个 皇帝赵祯的寝陵)建,京西转运使(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 中央或地方官职)配木石砖甓(pì瓦)及工徒(工匠)于一路(宋元时期 的行政区划名),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把)白(报告,禀告)陵使韩 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质问、责问)之, 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一年或四季)缮(修缮)治(管理)无虚 日(空闲的日子),今乃(居然,竟然)与百县均(均摊)赋,曷若(何 如,不如)置(搁置)此,使之奉(供奉)常时用(用度)乎?”琦是 (认为……对)其对(对答,应答)。还朝,用为三司(盐铁、户部、度 之)盐铁判官(古代官职、隶属盐铁部) ,以比部员外郎(刑部比部司次 官)出(京官外任)知遂州。
文言文重点字词翻译
《木兰诗》1.唧唧:织机声,一说叹息声。
2.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3.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杼:织布梭(suō)子。
4.惟:只5.女:女子,这里指木兰。
6.何所思:想什么。
7忆:思念。
8.军帖:军队的文告。
9.可汗大点兵:皇上大规模地征兵。
可汗,我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10.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
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
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11.爷:和下文的“阿爷”同,都指父亲。
12.愿为市鞍马:为,为此。
市,名词作动词,买。
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鞯:马鞍下的垫子。
13.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14.溅溅:水流声。
15.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南。
16..旦:早晨。
17.胡骑: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18.啾啾:形容战马嘶鸣的声音19.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
戎机,军机,军事。
文中指战争。
20.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关山,关塞和山脉。
度,过。
21.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朔,北方。
金柝,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铜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22.铁衣:铠甲,古时军人穿的带甲的护身服装。
23.天子:指上文的“可汗”24.明堂:古代帝王祭祀祖先、接见诸侯、选拔人才的地方。
25.策勋十二转:记很大的功。
策勋,记功。
转(zhuǎn),当时官爵分为若干级,每升一级叫一转。
26.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的财物。
强,有余。
27.问所欲:询问(木兰)想要什么。
28.不用:不当,不做。
29.尚书郎:尚书省的高级官员。
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下设若干曹,管某一曹事物的官员称尚书郎。
30.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千里足,跑得极快的马。
31.郭:外城。
32.相扶将:相互搀扶。
33.红妆:红色装束,泛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妆,妇女所用的脂粉、衣物等事物。
34.霍霍:形容磨刀急速的声音。
统编教材文言文古今异义汇总,含常见200个古今异义词
(1) 词义扩大: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
即词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扩充或重新获得新的意义和用法。
①范围扩大。
例:色(古:脸色;今:颜色)皮(古:兽皮;今:皮肤-表皮)病(古:重病;今:病)江(古:长江;今:江河)兵(古:士兵、兵器;今:军队-战争)②义项增多。
例:劝(古:劝勉;今:劝勉、规劝)假(古:凭借、利用;今:凭借、利用,不真)好(古:女子貌美;今:美好的感受)(2)词义缩小:今义的范围小于古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①范围缩小。
例:臭(古:气味;今:坏气味)丈人(古:老人;今:岳父)金就砺则利(古:泛指一切金属;今:专指黄金)瓦(古:泛指一切陶制品;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②义项减少。
例:让(古:责备,谦让;今:谦让)怜(古:爱,怜悯;今:怜悯)③义项转移((指词义反映的客观对象,由甲类事物转移到相关的乙类事物上去了)。
例:涕(古:眼泪;今:鼻涕)偷(古:苟且;今:偷窃)去(古:离开;今:到某地去)走(古:跑;今:步行、行走)狱(古:案件;今:监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④感情色彩变化((指词义反映的客观对象,由甲类事物转移到相关的乙类事物上去了)。
例:讽(古:委婉地劝告;今:讽刺)爪牙(古:武臣、得力帮手;今:坏人的党羽)恨(古:遗憾;今:仇恨)下流(古:地位或处境低下;今:品德恶劣)锻炼(古:玩弄法律陷害别人;今:锤炼)学法指导1.语言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判断。
如: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说:同“悦”,高兴)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文:花纹)C.(下之疾其上甚矣(疾:痛恨)D.宗君而处身(宗:尊崇)解析:“文”有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四种用法,“土事不文,木事不镂”,上下句子结构相同,“文”和“镂”相对,词性应该相同,课本中学过“金石可镂”,可知“镂”应为动词,据此可推断出“文”也应是动词,装饰花纹。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150例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150例( 一)词义扩大(1)把ba[古义]动词。
握住,端着。
①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卖炭翁))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 [今义]①握住。
②把持。
③介词,将。
④量词。
(2)股gu[古义]名词。
大腿。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口技》)[今义]①大腿。
②事物的一部分。
③量词。
(3)竟jing[古义]①动词。
完毕,结束。
②副词。
终于,最后①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②或竟成痼疾。
(《狱中杂记》)[今义]①完毕。
②终于。
③居然。
④全。
(4)履[古义]①动词。
践踏,踩。
②名词。
鞋子。
①足之所履,(《庖丁解牛》)②郑人有欲买履者。
(《郑人买步履》)[今义]①践踏,踩。
②鞋子。
③脚步。
④实践。
(5)再zai[古义]数词。
两次,第二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今义]①又一次,再一次,多次。
②继续,还有。
(二)词义缩小(6)夫fu[古义]①名词,成年男子。
②丈夫。
③夫子,对老师的称呼。
④指从事体力劳动或奴役的人。
⑤读fú,文言句首发语词、句中助词和句末语气助词。
⑥读fú,指示代词,这那种等。
①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论积贮疏》)②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口技》)③夫子何命焉为?(《公输》)④渔夫、夫役③今若焉,悲夫。
(《黔之驴》)⑥是叶公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叶公好龙》)[今义]丈夫。
(7)购gou[古义〕①动词。
悬赏。
②动词。
购买。
①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指南录)后序》)②于购三百盆皆病者。
《病梅馆记》[今义]指购买物品。
(8)或huo[古义]①不定代词,有人,有的。
②副词,也许。
③有时,间或。
①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
③而或长烟一空。
(《岳阳楼记》)[今义]①选择连词,或者。
②副词,也许。
(9)君jun[古义]名词。
①封建帝王,一国之王。
②对有地位的人的尊称。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1.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行装。
2.夫人:古,那个人,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人的妻子。
3.师徒:古,军队士兵,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师傅与徒弟。
4.左右:古,动词,调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
5.致死:古,效死命,如“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今,导致死亡。
6.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今,妻子的配偶。
7.其次:古,进驻,如“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今,次一等的。
8.行政:古,施行政令,如“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今,国家机关的管理工作。
9.象人:古,模仿人的形象,如“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今,很象人的样子。
10.地方:古,土地方圆,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今,某一区域。
11.东面:古,脸朝东,如“东面而视”,今,东边。
12.面目:古,面部,如“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今,面貌。
13.至于:古,到了,达到,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到结局,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时候,如“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今,表示另提一事。
14.大方:古,专家、学者,内行的人,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15.以致:古,两个词,而招致,有动词性,如“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今,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16.山东:古,崤山以东,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今,山东省。
17.非常:古,意外的变故,如“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不寻常,作形容词,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今,程度副词。
18.细说:古,小人的谗言,如“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今,详细说明。
19.足下:古,对人的尊称,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今,脚下面。
20.幼稚:古,小孩子,如“幼稚盈室,并无储粟”;今,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21.人事:古,做官,如“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今,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
文言文各种词义解释翻译
一、文言文中的名词1. 马者,百兽之长也。
——《战国策》翻译:马是百兽中的首领。
2.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离骚》翻译:月亮明亮,星星稀疏,乌鸦向南飞去。
3. 鹿鸣于嗥,声震山谷。
——《诗经》翻译:鹿在山谷中嗥叫,声音震动了山谷。
二、文言文中的动词1. 骑虎难下,不如归真。
——《左传》翻译:骑在老虎背上难以下来,不如回到本真。
2. 狼烟四起,烽火连天。
——《三国演义》翻译:狼烟四处升起,烽火连成一片。
3.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史记》翻译:胜利者成为王者,失败者成为敌人。
三、文言文中的形容词1. 美轮美奂,富丽堂皇。
——《红楼梦》翻译:非常美丽华丽,富丽堂皇。
2. 风吹草动,草木皆兵。
——《三国演义》翻译:风一吹草一动,大家都以为是敌人来了。
3. 气吞山河,力拔山兮气盖世。
——《史记》翻译:气势如虹,能吞噬山河,力量能拔起高山,气魄盖世。
四、文言文中的副词1. 不亦乐乎?——《论语》翻译:不是也很快乐吗?2.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红楼梦》翻译:不要虚度光阴,白了自己的少年头,徒然感到悲伤。
3. 不可救药,已至绝境。
——《史记》翻译: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陷入了绝境。
五、文言文中的连词1. 是故,圣人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孟子》翻译:因此,圣人对待天下,没有偏向,没有排斥,只是按照道义行事。
2. 虽然如此,吾仍坚信。
——《论语》翻译:尽管如此,我仍然坚信。
通过以上对文言文中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和连词的解释和翻译,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领略古人的智慧。
在阅读古文时,要注重积累,多读多练,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文言文翻译_词义_道理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成为天下之王并不在其中。
父母都健在,兄弟间没有纷争,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向上仰望,不感到对天有愧,向下俯视,不感到对人有愧,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加以教育,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成为天下之王并不在其中。
”词义解析:1. 君子: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2. 三乐:三件快乐的事。
3. 王天下:成为天下之王,即统治整个国家。
4. 存:包含、涉及。
5. 父母俱存:父母都健在。
6. 兄弟无故:兄弟之间没有纷争。
7. 仰不愧于天:向上仰望,不感到对天有愧,表示心地光明,无愧于心。
8. 俯不怍于人:向下俯视,不感到对人有愧,表示行为端正,无愧于人。
9. 天下英才:天下的优秀人才。
10. 教育之:加以教育。
道理阐释:孟子在这段话中阐述了君子的三种快乐,这三种快乐都是基于内心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首先,家庭的和睦是人生的第一件快乐事,父母兄弟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是人生幸福的基础。
其次,个人的道德修养也是快乐的源泉,一个内心光明、行为端正的人,无论面对何种境遇,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坦然。
最后,教育他人,尤其是培养天下英才,是君子之乐的最高境界,也是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途径。
孟子通过这三乐的阐述,表达了君子之乐的真谛,即内心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这种快乐并非来自于外在的权力和地位,而是源于内心的满足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这种境界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生活的培养,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古代文言文常用词汇大全
古代文言文常用词汇大全一、家居生活1、孤:幼年失去父亲;孤独;封建君王自己的谦称。
2、家:安家;大夫统治的地方。
3、归:女子出嫁;返回;归还;归附。
4、适:女子出嫁;到------去;适合,适宜;恰好。
5、事:侍奉;为------服务;从事,做。
6、先:祖先,上代;已经死去的,如先考妣;称古代的人;先于,前于;首要的事情。
二、学习修养为人1、工:擅长。
工擅文。
2、厉:磨练,磨砺;勉励,激励;严肃,严厉;磨刀石;磨。
3、劝:勉励,奖励;劝告。
4、勉:尽力,努力;鼓励,使人努力。
5、师:老师;以------为师;效法,学习。
6、训:教导,教诲,如训俭示康;规范,准则,如不足为训;训练;词义解释,训释。
7、善:善于,擅长;友好,亲善;应答之词,表同意;好好地,如善待。
8、习:反复练习;学习;通晓,熟悉。
9、务:致力,从事。
10、攻:深入钻研,如术业有专攻。
11、游:出外求学或求官:交际,交往;纵,放纵,如游目骋怀;游玩,游览;旅行。
三、政事1、当:掌管,主持,如当权;判罪,如“犯法当死”;对着,面对。
2、相:宰相;辅助,帮助;仔细看,审察;互相;表一方对另一方怎么样;容貌。
3、干:治理,如干国才;求取,如不干人;冒犯,冲犯;冲;干预;盾牌。
4、治:治理,管理;国家治理得好,如天下大治;惩处,如治罪;研究,如治学;医治。
5、乱:社会不太平,国家治理得不好;扰乱;叛乱;乐曲的最后一章。
6、平:社会太平;平定。
7、奏:上奏,向君王上书或进言;奏章;进,如奏刀豁然;进献;奏乐。
8、疏:分条陈述,如细疏其能;给皇帝的奏议;疏通;分,分给,如仗义疏财;疏远。
9、议:商议,讨论;议论,评论;主张,建议。
10、论:研究,讨论,如论世之事,因为之备;议论,评论,如每与臣论此事;辩论;判罪,如辄捕论之。
四、军事1、伐:讨伐,进攻;声讨,如口诛笔伐;功劳;2、袭:偷袭;继承,随封爵或职;因循,沿袭;3、克:战胜,攻破;能够;克制,如克已复礼为仁;约定或限定(时间),如克日会战。
120个文言文常用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
120个文言文常用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一)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3.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4.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5.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基础)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6.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3、鄙人(自称的谦词)4、④孔子鄙其小器(轻视)7.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兵符:古代兵用的凭证8.病1、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9.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10.朝cháo1、朝服衣冠(zhāo早晨)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6、期年不听朝(朝政)7、坐南向北(对、向)11.曾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4、是高、曾时为一倍(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12.乘chéng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13.诚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14.除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15.辞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6、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古代的一种文体)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教)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10、近者奉辞伐罪企(命令)16.从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4、樊哙从良坐(依傍)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8、欲不可从(放纵)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ong次于最亲的亲属)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
古代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
一、文言文概述文言文,又称古文,是我国古代书面语的总称。
它始于先秦,盛行于汉代,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直至近现代。
文言文具有严谨的结构、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韵味,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以下将介绍一些古代文言文常考字词的翻译。
二、古代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1. 且翻译:并且、而且、又、还。
例句:吾欲与汝游,且去也。
(吾欲与汝游,并且要去。
)2. 故翻译:所以、因此、因此之故。
例句: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斗。
)3. 而翻译:并且、而且、然后、于是。
例句:吾友善吾,而吾善之。
(我的朋友对我好,并且我也对他好。
)4. 之翻译:这、那、的、之、往。
例句:吾之友善吾,而吾善之。
(我的朋友对我好,我对他也好。
)5. 于翻译:在、于、对。
例句:吾生于斯,长于斯。
(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
)6. 也翻译:了、啊、呀、吗。
例句:吾欲与汝游,也去也。
(我想和你一起去,也去了。
)7. 以翻译:用、以、因为。
例句:吾以剑刺之,以杀之。
(我用剑刺他,为了杀死他。
)8. 于翻译:比、比得上。
例句:吾善剑,于万人之中,独吾能胜之。
(我擅长剑术,在万人之中,只有我能胜过他。
)9. 何翻译:什么、怎么、为什么。
例句:吾问之,何以为生?(我问他,他怎么生活?)10. 而翻译:如果、那么。
例句:吾欲与汝游,而汝不欲,吾亦不游。
(我想和你一起去,如果你不想去,我也不去。
)11. 且翻译:并且、而且、又、还。
例句:吾友善吾,且吾善之。
(我的朋友对我好,并且我也对他好。
)12. 也翻译:了、啊、呀、吗。
例句:吾欲与汝游,也去也。
(我想和你一起去,也去了。
)13. 以翻译:用、以、因为。
例句:吾以剑刺之,以杀之。
(我用剑刺他,为了杀死他。
)14. 于翻译:比、比得上。
例句:吾善剑,于万人之中,独吾能胜之。
(我擅长剑术,在万人之中,只有我能胜过他。
)15. 何翻译:什么、怎么、为什么。
例句:吾问之,何以为生?(我问他,他怎么生活?)三、总结通过以上对古代文言文常考字词的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20个文言文常用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
120个文言文常用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使用者广泛,且影响深远。
作为了解文言文的基础,掌握常用实词的词义及其在课文中的例句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列举出120个文言文常用实词的词义,并附上相应的课文例句,以助于读者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文言文。
1. 是词义:用于断定事物的真实性、正确性或肯定性。
例句:《孟子·尽心上》:“非惟人虽‘非’君子也必为之。
”2. 亦词义:也,表示同样的行为或状态。
例句:《左传·宣公二年》:“亦有人焉。
”(以下词语及例句以此类推,仅给出词义和例句,不再进行重复)3. 之:代词,指示前面的事物例句:《庄子·逍遥游》:“彼富贵,亦如此乎?”4. 有:表示存在、拥有或产生等含义例句:《论语·雍也》:“朝闻道,夕死可矣。
”5. 而:连词,表示递进、转折、并列等关系例句:《墨子·非攻》:“人皆有爱人之心而不能使之言。
”6. 乎:助词,用于疑问句或陈述句的加强语气例句:《庄子·养生主》:“焉者业也,乎者意也。
”7. 于:介词,表示位置、时间、原因等例句:《论语·述而》:“王冉然后知‘礼’。
”8. 其:代词,指示前面的事物例句:《庄子·人间世》:“天地之间,其犹大海乎?”9. 自:代词,表示自身例句:《诗经·邶风·击鼓》:“奋扬声自外。
”10. 也:助词,用于陈述句或疑问句的结尾例句:《左传·文公十三年》:“犹有仁,其谁云乎?”11. 又:副词,表示再次或补充例句:《诗经·大雅·大明》:“又赐之诗以媚愚。
”12. 能:动词,表示具备某种能力例句:《论语·乡党》:“当仁,不让于师。
”13. 为:动词,表示做、成为等意义例句:《韩非子·解老》:“散,则思为,思为,则生诈。
”14. 以:介词,表示手段、方式或目的等例句:《论语·子罕》:“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初中文言文为字词义总结
初中文言文为字词义总结初中文言文为字词义总结(1)成为,变成。
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2)做。
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作为,当作。
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②何以为计?(4)是。
例: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
(5)以为,认为。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6)被。
例:①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例:①夫子何命焉为?②何辞为?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8)指心理活动。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9)有。
例: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②敢用是为怨望。
(10)将来,将。
例: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②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11)治理。
例: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12)装作。
例:为除不洁者,引入。
(13)为了。
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14)给,替。
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15)对,向。
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③为之奈何?(16)因为。
例: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17)则“于”,在,当。
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文言文中词义扩大的例子
文言文中词义扩大的例子①菜(1)原义:专指蔬菜。
到了宋代,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
如:菜草之可食者。
《说文部》大学始教,皮弁祭菜。
《礼记•学记》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为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
《鹤林玉露》(2)扩大义:兼指肉、蛋等副食。
如:都是些燕窝、鸭子、鸡、鱼……那菜一碗一碗的端上来。
《儒林外史》②睡(1)原义:指打吨。
如: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史记•商君列传》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史记•苏秦列传》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秋声赋》(2)扩大义:泛指睡觉。
如: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海棠诗》③粮(1)原义:指外出时随身携带的(供旅行者吃的)干粮。
如: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庄子•逍遥游》居家为食,行道曰粮。
《经典释文》(2)扩大义:泛指各种粮食。
如: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授亲族。
《晋书•吴隐之传》诏贷被灾诸郡民种粮。
《后汉书•和帝纪》④江(1)原义:专指长江。
如:江水又东,径巫峡。
《水经注•江水》(2)扩大义:泛指多条河流。
⑤皮(1)原义:指从兽身上剥取下来的皮。
如: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左传•僖公十四年》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古者杀牲,食其肉,坐其皮。
《礼记•坊记》剥取兽革者谓之皮。
《说文•皮部》。
(2)扩大义:泛指多种事物的表面部分以及皮一样的东西。
如:皮,被也,被覆体也。
《释名》皮毛者,肺之合也。
《素问•咳论》⑥响(1)原义:专指回声。
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水经注•江水》(2)扩大义:泛指声音。
如: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沈。
《在狱咏蝉》⑦唱(1)原义:领唱。
如:叔兮伯兮,唱予和女。
《诗经•郑风•萚兮》(2)扩大义:泛指唱歌。
如: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滕王阁序》⑧焚(1)原义:放火烧山林以进行围猎。
如:象有齿以焚其身。
《左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文言文词义总结
文言文词义总结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转《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长寿)。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chèn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chēng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及:1到达、赶上。
动词。
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和。
连词。
例: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赤壁之战》)3当、到。
介词。
例: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芙蕖》)就:1靠近。
动词。
例: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活板》)2完成。
动词。
例:以草火烧,瞬息可就。
(《活板》)3上任。
动词。
例: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4坐上、上。
动词。
例: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信陵君窃符救赵》)5即。
副词。
例: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许就毙。
(《促织》)尽:1完、没有了。
动词。
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登鹳雀楼》)2用尽。
动词。
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游褒禅山记》)3全、都。
副词。
例: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原君》)4死。
动词。
例: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促织》)既:1已经。
副词。
例: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2既然。
连词。
例: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孔雀东南飞》)3与“又”连用,构成“既……又……”。
连词。
例:诚既勇兮又以武。
(《国殇》)疾:1小病。
名词。
例: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扁鹊见蔡桓公》)2苦痛。
名词。
例: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西门豹治邺》)3痛恨。
动词。
例:屈平疾怀王听之不聪也。
(《屈原列传》)4快、迅速。
形容词。
例: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5强、猛烈。
形容词。
例: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6通“嫉”,妒忌。
动词。
例: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孙子吴起列传》)绝:1断绝。
动词。
例: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2隔绝的。
形容词。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3横渡。
动词。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4停止、消失。
动词。
例:空谷传响,哀啭久绝。
(《三峡》)5极、非常。
副词。
例: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核舟记》)见:1我。
代词。
例: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孔雀东南飞》)2看见、见面。
动词。
例: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孔雀东南飞》)3接见。
动词。
例: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廉颇蔺相如列传》)4拜见。
动词。
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木兰诗》)5表被动。
介词。
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6通“现”。
动词。
例: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解:1分割、剖开。
动词。
例: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庖丁解牛》)2解开。
动词。
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病梅馆记》)3解除。
动词。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4使分开。
动词。
例: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进:1前进。
动词。
例:刘备、孙权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
(《赤壁之战》)2在朝廷做官。
动词。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3献上。
动词。
例: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促织》)4超过。
动词。
例: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间:1一会儿。
名词。
例: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见蔡桓公》)2中间。
名词。
例:蔽林间窥之。
(《黔之驴》)3机会。
名词例: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指南录〉后序》)4小路。
名词。
在例句中做状语。
例: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鸿门宴》)5空隙。
名词。
例: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庖丁解牛》)6夹杂。
动词。
例: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7参与。
动词。
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8隔离。
动词。
例: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9离间。
动词。
例: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屈原列传》)10间或。
副词。
例: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指南录〉后序》)何:1什么。
疑问代词。
例:大王来操何?(《鸿门宴》)2哪里。
疑问代词。
例:豫州今欲何往?(《赤壁之战》)3为什么?代词。
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4多么。
副词。
例:水何澹澹。
(《观沧海》)后:1后代。
名词。
例: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贤人。
(《训俭示康》)2时间在后的。
名词。
例: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雁荡山》)3位置在后的。
名词。
例: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4帝王、天子。
名词。
例: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崤之战》)5皇帝的妻子。
名词。
例:于是益知西后与帝之不相容也。
(《谭嗣同》)恨:1遗憾。
动词。
例: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2怨恨。
动词。
例:前街里去心怀恨。
(《窦娥冤》)患:1灾祸。
名词。
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伶官传序》)2担心、忧虑。
动词。
例:欲勿予,即患秦兵来。
(《廉颇蔺相如列传》)或:1不定指代词。
多指人。
例: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2有时、偶或。
副词。
例: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
(《三峡》)3或许。
副词。
例:莫若以吾所长攻敌所短,猱进鸷击,或能免乎。
(《冯婉贞》)胡:1我国古代西北部民族的统称。
名词。
例: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辞》)2为什么。
代词。
例: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察今》)固:1表示态度坚决。
例:少年固强之。
(《促织》)2实在、的确。
副词。
例:斯固百世之遇也。
(《五人墓碑记》)3用在对答中,表示对对方的肯定。
例: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固也。
(《病梅馆记》)4坚固。
形容词。
例:荆洲与国相邻,江山险固,沃野千里。
(《赤壁之战》)5顽固。
形容词。
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国:1国家。
名词。
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五蠹》)2国都。
名词。
例: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岳阳楼记》)3地区、区域。
名词。
例: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硕鼠》)4国事。
名词。
例: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归:1回来。
动词。
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木兰诗》)2女子出嫁。
动词。
例: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项脊轩志》)3归附。
动词。
例: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赤壁之战》)4还。
动词。
例:则其读书也必专,其归书也必速。
(《黄生借书说》)5归附、趋向。
动词。
例: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
(《采草药》)故:1原因。
名词。
例: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2老交情。
名词。
例: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3旧的。
形容词。
例: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4故意。
副词。
例: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陈涉世家》)5通“固”,本来。
副词。
例:此物故非西产。
(《促织》)盖:1伞盖。
名词。
例: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之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项脊轩志》)2遮盖。
动词。
例: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孔雀东南飞》)3大概、原来。
副词。
例: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游褒禅山记》)4发语词。
例: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5通“盍”,怎么。
代词。
例: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过:1错误、过失。
名词。
例:孤之过也,大夫何罪?(《崤之战》)2经过。
动词。
例: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
(《崤之战》)3超过。
动词。
例: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促织》)4犯错误。
动词。
例:人恒过,然后能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拜访。
动词。
例: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
(信陵君窃符救赵)6太、甚。
副词。
例: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顾:1回头(看)。
动词例:顾野有麦场。
(《狼》)2拜访。
动词。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3关心、顾念。
动词。
例: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4难道。
副词。
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5但。
连词。
例: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6所以。
连词。
例: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鼓:1打击乐器。
名词。
例:雷鼓大震。
(《赤壁之战》)2鼓声。
名词。
例: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古代夜间击鼓报时,一夜报五次,“更”的代称。
例: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登泰山记》)4击鼓。
动词。
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5弹奏。
动词。
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梦游天姥吟留别》)发:1出发。
动词。
例:朝发白帝,暮至江陵。
(《三峡》)2征发。
动词。
例: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3发射。
动词。
例: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
(《卖油翁》)4打开。
动词。
例: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
(《促织》)5抒发。
动词。
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6头发。
名词。
例:依柱,怒发上冲冠。
(《廉颇蔺相如列传》)复:1恢复。
动词。
例: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答复。
动词。
例: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3覆盖。
动词。
例:以钱复其口。
(《卖油翁》)4返回。
动词。
例:昭王南征而不复。
(《左传》)5双层的。
形容词。
例: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孔雀东南飞》)6再。
副词。
例:伐五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世家》)方:1方面、方位。
名词。
例:挟天子以征四方。
(《赤壁之战》)2方针、策略。
名词。
例:助画方略。
(《赤壁之战》)3方圆。
名词。
例: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4旁边。
名词。
例;方宅十余亩,草屋****间。
(《归园田居》)5正直的人。
名词。
例:谗谄之蔽明也,方正之不容也。
(《屈原列传》)6做人的准则、道理。
名词。
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之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7将要。
副词。
例: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赤壁之战》)8刚、正。
副词。
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狼》)负:1依仗。
动词。
例:秦贪,负其强。
(《廉颇蔺相如列传》)2背弃。
动词。
例: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廉颇蔺相如列传》)3背负。
动词。
例: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廉颇蔺相如列传》)4承担。
动词。
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5失败。
动词。
例: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谋攻》)6辜负。
动词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非:1非难、责怪。
动词。
例:苟或不然,人争非之。
(《训俭示康》)2错误的、不合理的。
形容词。
例: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3不是,表否定。
副词。
例: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孔雀东南飞》)多:1与“少”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