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鳢烂身病的免疫及生物综合修复技术

合集下载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乌鳢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在养殖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疾病的侵害。

正确地诊断和防治乌鳢的主要病害对于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着重介绍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一、维生素缺乏症维生素缺乏症是乌鳢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之一。

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C和维生素B族等维生素的缺乏都会引起乌鳢发生不同程度的疾病。

主要症状为贫血、皮肤发红、粘液分泌增多、生长缓慢、食欲不振等。

预防和治疗维生素缺乏症应该适当添加维生素复合制剂,保证饲料的全面营养。

可适时给予鱼群补充维生素水溶液。

二、寄生虫病乌鳢容易感染各种寄生虫,如吸虫、绦虫、线虫等。

当乌鳢受到寄生虫侵害时,会出现食欲不振、消瘦、粘液分泌增多等症状。

为了预防寄生虫病,养殖户应该做好水质管理工作,保持水质清洁、适温。

定期给鱼群进行驱虫处理也是必不可少的。

还可以适当添加防治寄生虫的药物于饲料中,预防寄生虫的侵害。

三、传染病乌鳢常常会患上传染病,如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等。

常见的症状有无食欲、呼吸急促、皮肤出现溃疡等。

对于传染病的防治,首先需要加强对鱼群的定期观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

要确保水质清洁、养殖环境卫生,避免病菌的传播。

可适当添加抗菌药物于饲料中,提高鱼群的抵抗力。

四、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导致乌鳢生长缓慢、抵抗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常见的症状有生长迟缓、脱水、鱼群免疫力下降等。

为了预防和治疗营养不良,养殖户应该合理配制饲料,确保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平衡。

还可以适当添加多种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添加剂,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

五、水质疾病水质疾病是乌鳢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之一。

主要症状有肉眼可见的水质浑浊、水质酸碱度异常、溶解氧含量偏低等。

为了预防水质疾病,养殖户应该做好养殖水体的监测工作,保持水质的清洁。

还可以适当添加水质调节剂、微生物调节剂等,提高养殖水体的稳定性。

六、其他疾病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主要病害外,乌鳢还容易患上其他疾病,如真菌病、气泡病等。

养殖技术-黑鱼(乌鳢)常见疾病及防治技术

养殖技术-黑鱼(乌鳢)常见疾病及防治技术

养殖技术-黑鱼(乌鳢)常见疾病及防治技术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是以鱼类为食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较高的淡水名贵鱼类。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量日益扩大。

人工养殖已从少量混养发展到大量集中饲养。

目前常见的疾病有出血病(Haemorrhage disease)、白皮病(Whiteskin disease)、水霉病(Saprolegniasis)、小瓜虫病(Ichthyophthiriasis)和车轮虫病(Trichodiniasis)、嗜子宫线虫病(Philometraiosis)、萎瘪病等。

本文在养殖及参考有关报道的基础上,对乌鳢常见的疾病及防治作一概述。

1、出血病1.1 流行情况出血病是乌鳢鱼种培育阶段的一种常见病,发病率高,易引起成批死亡。

每年的6~9月是此病的主要流行季节。

流行适宜的水温27~30℃。

由于放养密度过高,水质恶化,水中溶氧低,透明度低等原因,常会导致此病的暴发。

1.2 症状病鱼鳍基、腹部、尾部等处有出血斑,鱼体暗黑而消瘦,眼球突出,剥除鱼的皮肤,可见肌肉呈点状或块状充血、出血。

严重时全身呈鲜红色,鳃丝发白,即呈“白鳃”现象,肠内无食,肠壁充血。

1.3 防治(1)提高水位,增加换水次数,增加红虫等喜食饲料的投喂。

(2)全池泼洒生石灰,发病季节,水深1m的池塘,每亩用生石灰25kg,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以后每月至少一次,直至9月,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2、白皮病2.1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乌鳢的夏花鱼种,每年6~8月为流行季节,尤其是夏花分塘前后,因操作不慎,碰伤鱼体或水质恶化,尤其是放了没有充分发酵的粪肥,病原菌更易滋生和繁殖,鱼体容易感染此病。

死亡率高,可达50%以上,它病程短,从发病到死亡只有2~3天的时间。

2.2 随着病情的发展,迅速扩展蔓延,严重时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病鱼游动不平衡。

头部向下,尾部向上,与水平垂直,直致死亡。

乌鳢养殖及疾病防治主要技术

乌鳢养殖及疾病防治主要技术

乌鳢养殖及疾病防治主要技术乌鳢属鲈形目、鳢科、鳢属,俗称乌鱼、才鱼、黑鱼等,属鳢科鱼类中个体大、生长快、经济价值高的淡水名贵经济鱼类。

在鳢属中还有一种鱼叫月鳢,俗称七星鱼、山花鱼、点秤鱼,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常栖息于山涧溪流中间,月鳢体型似乌鳢,长圆筒形,与乌鳢不同之处主要为:月鳢无腹鳍,侧线在臀鳍起点上方处折断。

月鳢尾鳍基部两侧各有一个白色边缘的黑色圆斑块,头和体背为绿褐色或灰黑色,腹部灰白色或浅黄色,体侧沿中部有7~10条“く”形灰色斑纹,全身均匀地分布灰白色小斑点,雄鱼在生殖季节,斑点更闪亮。

乌鳢骨刺少,含肉率高,而且肉味鲜美,营养丰富。

据测定,每100g乌鳢肉含蛋白质19.8g,脂肪1.49g,碳水化合物1.2g,并富含人体所需的钙、磷、铁、锌等营养元素。

据医药书记载,乌鳢有去瘀生新、补血调养的药理作用,外科手术后,食用乌鳢具有生肌补血,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因此,乌鳢历来深受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市场的欢迎,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

我国人工饲养乌鳢刚刚开始,其前景看好,但还有许多问题急待解决。

现将乌鳢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养殖技术分析如下:一、乌鳢的生物特性一、生活习性乌鳢体延长,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一般体长25-40厘米。

头较长,前部扁平,后部隆起,头上被有小细鳞,颇似蛇头,口大,吻短宽圆钝。

下颌向前突出,略长于上颌,上下颌具尖齿。

体被中等大的圆鳞。

侧线平直,在臀鳍起点上方断开,两个断头相隔2行鳞片。

背鳍、臀鳍均很长,可达尾鳍基部。

胸鳍长圆形。

腹鳍短小。

尾鳍圆形。

全身青褐色,头、背色较深暗,腹部较淡。

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条,头侧有二纵行黑色条纹。

背鳍、臀鳍、尾鳍均有黑白相间的花纹。

胸鳍、腹鳍浅黄色,胸鳍基部有一黑点。

乌鳢喜欢生活在江河、湖泊、水沟及低洼沼泽的静水草区。

乌鳢对水质、水温和其它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特别强,即使其它鱼类难以生存的环境,乌鳢也能生活。

乌鳢的生存水温为0—41摄氏度,最适宜水温为26—28摄氏度。

乌鳢烂体病防治技术探讨

乌鳢烂体病防治技术探讨

防 治 实 例 栏目编辑 刘柱军
小块作为病原微生物检测材料,对该鱼 病病原细菌进行 DNA 提取,利用 PCR 技 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细菌进行鉴定分 析,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并对病原菌 进行药敏检测,结果显示该病原菌对环丙沙星、 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比较敏感,因此,确诊该鱼 病为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所致。同时,我们通过网 络和相关资料查阅发现,嗜水气单胞菌是条件致 病菌,养殖水体中普遍存在,只有养殖密度过 大、水温过高不稳定、水质恶化时才会引起该病 发生,也有投喂携带病原饵料和加注携病水源交 叉感染所致。此病传染性极强,伴随感染水霉严 重,病程持续时间长、死亡率高、治疗恢复缓慢。 三、防治措施 该鱼病在发病早期,将鱼转移到水质优良的 鱼池,投喂优质安全的配合饲料,水温适宜且相 对稳定时,结合投喂抗菌药饵,病鱼会逐渐自愈 恢复。鱼病严重时,需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措 施,综合对症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1. 水质调节。因鱼病感染严重,鱼体表溃疡 面大,不宜采取拉网移池等生产操作,需对养殖 水体进行科学调节,具体做法是:①在水体消毒 前,先抽排鱼池原水 3/4 左右,再加注水温稳定、 水质优良的新水补充;②用 10%过硫酸氢钾 500 克/ 亩全池泼洒改善底质,用 EM 菌进行有益生物培 养、调节水色,提高水体透明度。 2. 水体消毒。水质调节完成后,用 10%聚维酮 碘 全 池 泼 洒 , 浓 度 为 2 毫 克/升 , 隔 1 天 再 使 用 1 次 , 3 天 后 用 0.5 毫 克/升 硫 醚 沙 星 全 池 泼 洒 1 次,隔天再使用 1 次。因为 10%聚维酮碘对伤口 有收敛愈合作用,杀菌消毒作用好,硫醚沙星对 水霉等真菌感染有杀灭和抑制作用。 3. 投喂药饵。因鱼病有轻有重,为了使感染 较轻的鱼及时得到救治,在水体消毒的同时拌药 饵投喂,每千克饲料用恩诺沙星 5 克、多维 3 克、 护肝素(或保肝宁)3 克混合拌料投喂 6 天,投饵量 根据鱼吃食情况确定,每天投喂 2 次。 4. 日常管理。在用药治疗期间,要随时巡塘 观察池鱼的活动情况,防止因药量过大造成中 毒,要及时清理死鱼、残饵和其他漂浮物,并远 离养殖区域深埋,补充水源必须是新水,不能使 用其他鱼池水,防止交叉感染。在治疗过程中切 记不要急于求成,盲目用药,任何鱼病发生到治

乌鳢溃疡综合征发病原因分析与防控措施

乌鳢溃疡综合征发病原因分析与防控措施
_ 童 I 匦
1 ] 旦 塑 旦 夔
中蜀 赣 溺 凰 续 Biblioteka 羼 凰 回 耪 匐 国 轻 城 磨
乌 鳢 隶 属 于 鲈 形 目 、 鳢 科 、 鳢 属 , 俗 称 黑 鱼 、 乌 鱼 等 ,具 有 营 养 价 值 高 、 生 长 速 度 快 、 耐 低 氧 、适 应 性 强 等特 点 ,深 受 消 费 者 和 J 大 养 殖 户 的青 睐 , 已成 为 我 国 名优 淡 水 养 殖 主 要 品 种 之
质 出现 恶 化 ,为 有 害 病 原 的繁 殖 和 病 害 的 发 生 提

发 病概 况
1 . 流行 病 学
供 了外 部 环 境 条 件 。③ 为 了节 约 养 殖 成 本 , 长 期
投 喂 没 有 彻 底 消 毒 处 理 的冰 鲜 鱼 或 动 物 内脏 , 造 成 乌 鳢 长 期 处 于 应 激 状 态 ,抗 病 能 力 下 降 显 著 。
措 施 进 行 分析 , 以期 为 广 大 乌 鳢 养 殖 户 提 供 有 益 参考。

主 要 从 外 地 调 进 ,没 有 经 过 严 格 检 疫 ,有 的 乌 鳢
冬 片 自身 可 能 携 带 大 量 致 病 菌 。 另 外 , 经 过 长 途
运 输 后 ,鱼 种 受 伤 较 为 严 重 , 下塘 前未 经 过 严 格
乌鳢 溃烂 综 合 征 发病 的 水温 通 常 在 l 5 ℃ 以

在 长 江 和 淮 河 流域 的流 行 季 节 ,一 般在 1 1 , E j
到 第 ■年 4 月 。在 不 同个 体 间 的感 染 差异 明显 ,通 常 成 鱼 发病 率 要 高 于 当年 鱼 种 ,鱼 种 发 病 死 亡 率 要 高 于成 鱼 ,死 亡 率 一般 在 5 0 %  ̄6 0 % ,最 高 死 亡 率可达 9 0 % 以上 。原 发 于真 菌 媒介 丝 囊 霉 ( A p h a n o — m y c e s I n v s d a n s ) 引起 的 流行 性 疾 病 。媒介 丝 囊 霉 不 仅 损 伤 鱼 体 的 组 织 器 官 , 而 且 分 泌 有 毒 物 质 引

乌鳢常见疾病的防治技术

乌鳢常见疾病的防治技术

乌鳢常见疾病的防治技术作者:张延华马国红宋理平来源:《黑龙江水产》 2017年第6期摘要:对乌鳢常见疾病水霉病、小瓜虫病、车轮虫病、粘孢子虫病、出血性败血症、腐皮病、腹水病等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乌鳢的病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乌鳢;病害;症状;防治乌鳢,又称黑鱼、生鱼、乌鱼等,其肉质细嫩,含肉率高,是一种淡水名贵经济鱼类,因其生长速度较快、养殖周期短、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而深受广大养殖户的青睐。

然而近几年随着乌鳢养殖的大力发展,各种病害也逐渐增多,已经成为制约乌鳢养殖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就养殖生产过程中常见的几种疾病症状及防治技术进行分析,以期为乌鳢的病害防治提供参考。

1 水霉病该病由水霉菌或绵霉菌感染伤口引起。

主要症状:患病鱼鱼体明显消瘦,摄食能力下降或不吃食。

发病初期仅体表局部呈一些黑白色,症状不太明显。

随着病原体的蔓延,体表逐渐出现点状血斑,病灶部位黑色素退去,出现比较明显的灰白色区域。

鱼体全身也失去光泽,常滞留在水边,离群独游。

霉菌丝侵入主体内后,扩展蔓延,向外生长成绵毛状菌丝,好像白色的绵毛。

带水检查最容易看出,鱼体的表面有白毛,呈破絮状。

病鱼体表粘液很多,游动较迟缓,最后瘦弱而死。

防治方法:避免鱼体受伤,捕捞、运输后用2%-5%食盐水浸泡鱼体5-10分钟,可以预防此类病的发生;治疗时,的全池泼洒亚甲基蓝,泼洒浓度0.3-0.5mg/L,连用3天。

2 小瓜虫病该病流行于春秋季,病原为多子小瓜虫,寄生于皮肤、鳍条、鳃等部位。

主要症状:病鱼体表和鳃上布满了白色点状的胞囊和虫体,肉眼可见,所以又称白点病。

鱼体发黑消瘦,感染严重时,病鱼的头部、鳍条、身上等处都有许多小白点状的胞囊,而且伴随有大量粘液,好像有一层薄膜,表皮糜烂、脱落。

大多数病鱼表现出焦躁不安,集群在水面上下翻滚,或者窜出水面,或者在池边、池底磨擦,摄食量也减少,最后呼吸困难而死。

防治方法:养殖池塘用生石灰彻底消毒,杀死虫体、胞囊。

鱼类烂身病及其防治

鱼类烂身病及其防治

鱼类烂身病及其防治烂身病是烂身病属于一种慢性病,病程较长,是当前加州鲈、乌鳢、杂交鲶等多种鱼类养殖最为棘手的鱼病之一。

治疗可采用三部曲:调水、解毒;消毒;内服药物。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各种名特鱼类养殖也呈蓬勃发展的趋势,养殖面积逐年扩大,但与此同时这些鱼类的病害也在不断增加,病害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其中危害较大的是一种以烂身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该病以危害对象广、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的特点,成为当前加州鲈、乌鳢、杂交鲶等多种鱼类养殖最为棘手的鱼病之一。

一、流行情况1.流行特点烂身病实质就是流行性溃疡综合症,该病是一种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性疫病,主要危害1 龄以下的鱼类。

其危害往往是灾难性的,该病最危险的特点是潜伏期长,即从感染到发病死亡需要15-20天,甚至更长时间,所以要求在发病季节定期进行预防。

如果发病,应及时治疗,治疗越早,感染数量越少,治愈率越高;反之,治疗效果就越差。

在佛山顺德地区、包括黄颡鱼、杂交鲶在内的几种养殖鱼类多在每年六月暴发烂身病,一旦发病,几天内就从最初的几十条迅速上升到几百条进而上升到几千条,如果不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对,病鱼会迅速发展到晚期。

这时皮肤深度腐烂,严重者可见骨头和内脏。

鱼塘中进入晚期的病鱼将会医治无效而死去。

而发病初期和中期的病鱼可通过治疗得到康复。

2.流行季节和水温在不同的养殖鱼类,烂身病的流行季节有所差别,如乌鳢流行时间一般从11月开始一直延续到第二年的6月,主要流行期在 12月到第二年2月,而在加州鲈上流行时间一般为6-8月份。

烂身病从水温15℃时就开始流行,水温20-30℃是其发病高峰。

3. 危害对象烂身病的危害对象较为广泛,目前已报道和发现的危害对象有:乌鳢、加州鲈、塘虱鱼、杂交鲶、黄颡鱼等名特养殖品种。

其中对乌鳢和加州鲈的危害最为严重。

4. 流行区域该病流行区域较广,目前全国各地养殖的上述危害对象都有暴发和流行的报道。

其中以广东、四川等养殖密度较高的地区发病情况最为严重。

黑鱼烂皮病和出血性败血症的防治经验

黑鱼烂皮病和出血性败血症的防治经验

2.流行特点
此病旺发于7—8月高温期,发病急,传染
快,死亡多,常 呈暴死现象,是危害乌鳢
整理ppt
8
(黑鱼)较严重的疾病之一。 3.发病原因 投喂霉烂变质饲料,食台残饵末消除,导
致水质恶化,致 使水体大量滋生费氏枸椽 酸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侵入鱼体 而发病。
整理ppt
9
4.防治方法
(1)乌鳢(黑鱼)专养池每隔10—15天交替用 25毫克/升生石 灰和1毫克/升漂白粉全池 泼洒消毒,杀灭致病菌,可有效预 防此病 发生。
黑鱼烂皮病和出血性败血症的 防治经验
整理ppt
1
烂皮病
1.病鱼症状
发病初期,乌鳢(黑鱼)体表的一些部位出现
出血点,随着病情的 加重,出血点处鳞片
逐渐脱落,皮肤溃烂,露出红色肌肉,并
伴 有血液和脓性渗出物。严重时,溃烂部
整理ppt
2
位露出骨刺,甚至烂穿 腹壁,可见内脏器 官。
2.流行特点
出血性败血症
整理ppt
6
1.病鱼症状
患病乌鳢(黑鱼)鳞片松散,甚至部分脱落。
胸鳍基部充血发红, 下颌到肛门的腹部同
样充血发炎。靠近鳃盖后缘的体壁两侧 有
垂直鱼体侧线的出血条纹。有些病鱼还伴
有眼眶充血和肌 肉充血现象。严重时腹部
整理ppt
7
肿胀。解剖检查,体腔内积有无色腹 水, 肠道中空无食物并伴有充血现象。肝脏瘀 血成紫色。
此病每年从4月中下旬开始轻度发生,5—6
两月出现高 峰期。至7月中旬流行逐渐减少。
门诊发现,各种规格的乌鳢(黑鱼) 都会发
黑鱼养殖网/hy/
整理ppt
3
此病。发病初期,病情较慢,发病率少于 20%。但若 任其流行,不采取果断的防治 措施,此病会大量蔓延,发病率 可达100%, 死亡率达80%左右。

乌鳢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治

乌鳢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治

乌鳢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治乌鳢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治乌鳢是特种水产品中比较名贵的品种,养殖方式由在成鱼池中少量套养向着单养、网箱养殖方向发展,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但目前所需苗种大多来源于野生,尚难于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

乌鳢的成鱼养殖是指不同规格的乌鳢鱼种养成商品乌鳢。

在我国,乌鳢的养殖模式众多;有混养、套养、单养、集约化养殖和网箱养殖。

本节重点介绍混养与集约化养殖技术。

乌鳢的养殖周期即从鱼苗培育开始到出商品鱼所需要的时间。

养殖周期的长短根据乌鳢在饲养条件下的生长速度来决定,生长速度的快慢取决于养殖地区的自然环境(温度、光照、水源、水质等)及放养密度、放养规格、放养时间、饲料质量、投饲数量、养殖管理水平等等。

长江以北,一般需要1~2年,第一年从鱼苗培育到大规格鱼种,第二年养成商品鱼。

其实,5月中旬的鱼苗培育到8月底9月初,鱼苗可长到体重50克左右,体长可达13~15厘米,9月初开始到翌年的6~8月可达到商品鱼规格,平均在0.5~0.75千克,大的亦可达到1~1.5千克。

长江以南及南方,若采用当年的早苗,当年亦可出商品鱼。

一.池塘混养池塘混养就是在家鱼成鱼养殖池或亲鱼专养池中适当套入少量的乌鳢鱼种。

如在青鱼、草鱼、鲢、鳙、鲤、鲫、鳊、鲮、罗非鱼的混养或单养池中套人少量的鸟鳢鱼种。

这一种养殖模式打破了养殖的传统观念,养殖史一直认为乌鳢鱼是凶猛鱼类——“鱼老虎”,是家鱼养殖的敌害,是清塘的对象。

经过实践应明,合理套养,不仅无害,反而增益明显,是淡水养殖发掘水体生产潜力,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的好办法;并增加了优质商品鱼,具有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池塘混养乌鳢的好处:首先是充分利用了水体中饵料资源,增加了优质鱼的产量,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值和效益。

其二是清除了鱼池中野杂鱼后,减少了争食对象,保证了养殖鱼的摄食,提高了养殖鱼的产量,增加了产值和经济效益。

(一)主养家鱼成鱼池中套养乌鳢1.家鱼池的要求家鱼池的塘埂要高,防止乌鳢跳上塘埂;池塘底部要有适当的淤泥,因乌鳢有潜伏于淤泥的习性,但不能太厚,太厚会造成起捕率低,影响到第二年的家鱼养殖;排灌方便,保证池水肥而新,能适时调节水质和排水捕鱼。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乌鳢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

乌鳢养殖者在养殖过程中,会面临一些病害问题,如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本文将针对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进行详细介绍。

一、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方法1. 外观观察法:通过观察乌鳢的外观是否正常,如皮肤是否有颜色变化、溃烂、肿胀等症状,鳃盖是否红肿等,来判断乌鳢是否患病。

2. 行为观察法:通过观察乌鳢的行为是否正常,如摆尾、游动、进食等,来判断乌鳢是否患病。

3. 环境观察法:通过观察乌鳢生长环境是否正常,如水质是否清澈、温度是否适宜等,来判断乌鳢是否患病。

4. 细菌和病毒检验法:通过采集乌鳢的体液或组织样本,进行细菌和病毒检验,来确定乌鳢是否患有细菌或病毒感染。

二、乌鳢主要病害的防治方法1. 细菌性疾病的防治(1)用药:对于细菌性疾病,可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氯霉素、青霉素等。

在使用抗生素时,需要按照药物使用说明进行合理使用,以避免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2)环境控制:细菌性疾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养殖者可以通过改善水质、更换过滤设备、加强消毒等措施,控制环境中的细菌数量,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2. 寄生虫性疾病的防治(1)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定期清理鱼缸或池塘,并及时更换水体,以减少寄生虫的滋生。

(2)药物治疗:对于已经患病的乌鳢,可以使用一些驱虫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驱虫药物包括吡虫啉、氟苯尼考等。

3. 病毒性疾病的防治(1)隔离:对于病毒感染的乌鳢,需要进行隔离,以防止病毒传播给其他健康的乌鳢。

(2)增强免疫力:提高乌鳢的免疫力,可以通过增加营养摄入、合理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方式进行。

养殖者还可以使用疫苗进行疫苗接种,提高乌鳢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4. 营养不良疾病的防治(1)饲养管理:合理饲养乌鳢,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避免过度投喂或欠饲,从而减少营养不良的发生。

(2)疾病治疗:对于已经出现营养不良的乌鳢,需要做好疾病治疗工作。

乌鳢(黑鱼)养殖常见病之烂鳃病防治技术

乌鳢(黑鱼)养殖常见病之烂鳃病防治技术

乌鳢(黑鱼)养殖常见病之烂鳃病防治技术烂鳃病有细菌性烂鳃病和寄生性烂鳃病。

两者症状的主要区别是:细菌性烂鳃病的病鱼离群在水面慢游,不怕惊吓,鳃片呈灰白色,有些局部坏死;寄生性烂鳃病的病鱼行动呈焦躁不安状,有窜游现象,鳃片充血红肿,且有腐蚀现象。

细菌性烂鳃病的治疗方法与暴发性出血病相同。

对寄生性烂鳃病的治疗,先用晶体敌百虫等药物全池泼洒杀灭寄生虫,隔二天再用百毒消等杀菌消毒类药物全池泼洒,以防寄生虫叮咬的伤口继发性感染。

烂鳃病乌鳢(黑鱼)烂鳃病,虽都为烂鳃,但有细菌性及寄生虫性两种病原,由于病原不同,因而防治方法也不相同。

1.病鱼症状(1)细菌性烂鳃病患病乌鳢(黑鱼)体发黑,体表无其它明显症状,不摄食,离群独游,不怕惊吓,鳃部枯液显着增多,鳃片呈灰白色,有些局部坏死。

解剖检查,可见肝脏、脾脏肿大,肾脏充血肿大,消化道无明显症状。

(2)寄生虫性烂鳃病患病乌鳢(黑鱼)体发黑,体表无其它明显症状,食欲减退,严重时不摄食,行动呈焦躁不安状,有窜游现象。

鳃部粘液增加,鳃片充血、红肿,且有腐蚀现象。

解剖镜下检查,可见中华鳋等寄生虫。

2.流行特点乌鳢(黑鱼)烂鳃病流行于气温较高的6—9月,各种规格的鱼都会发生,感染力强,一旦发病,会迅速殃及其它鱼。

发病后苦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发病乌鳢(黑鱼)的死亡率可达90%左右。

乌鳢(黑鱼)寄生虫性烂鳃病大多发生于5—9月,发病乌鳢(黑鱼)多为规格较大的鱼种及成鱼,但发病率和死亡率比细菌性烂鳃病低。

3.发病原因细菌性烂鳃病系乌鳢(黑鱼)感染革兰氏阴性菌鱼害粘球菌所致。

寄生虫性烂鳃病系乌鳢(黑鱼)感染中华鳋等寄生虫所致。

4.防治方法(1)认真仔细检查病鱼的症状,准确诊断病原,然后对症下药治疗。

(2)细菌性烂鳃病的防治方法与出血性败血病相同。

(3)寄生虫性烂鳃病的防治,先用0.5毫克/升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杀灭寄生虫。

隔两天,再用0.3毫克/升强氯精全池泼洒灭菌,以防寄生虫叮咬的伤口继发感染。

乌鳢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乌鳢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今日三农网,近年,笔者对乌鳢病害综合防治进行试验,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介绍如下:一、池塘选择。

面积3.3亩,池深2米,淤泥深度15厘米,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配备0.9KW叶轮式增氧机1台。

二、苗种放养。

放养时间为2003年3月28日,平均每尾重148克,共放养371公斤,为了改善水质并充分利用水体,于4月16日搭配放养,平均每尾重200克的花鲢180尾,平均每尾重167克的白鲢252尾。

三、病害防治。

⑴冻晒。

鱼种在放养前2个月(1月20日),干塘捕鱼,排干池水进行冻晒,清除过多的淤泥,加固圩堤、整修池埂。

⑵消毒。

鱼种放养前1周每亩用150公斤的生石灰带水10厘米干法清塘。

⑶投喂颗粒饲料。

通过驯化由原来投喂小野杂鱼改为投喂小杂鱼及颗粒饲料。

⑷建立测报点。

对池塘环境、乌鳢健康养殖状况、预测疾病及发病情况进行定期测定,建立测报档案。

⑸定期预防。

5-9月份,每15-20天使用三氯异氰尿酸或二氧化氯1次,2种药物交替使用。

每月使用晶体敌百虫或硫酸铜1次,每次杀虫后,间隔2天,再使用一次杀菌药:三氯异氰尿酸以0.2×10-6浓度二氧化氯以0.2×10-6浓度,晶体敌百虫以0.4×10-6浓度,硫酸铜以0.7×10-6浓度,全池泼洒。

⑹使用光合细菌。

根据水质变化情况使用浓缩光合细菌,改善水质,每次用1.5克。

⑺增氧。

每天中午开机30-40分钟,进行曝气,并根据天气情况增加开机次数和时间。

四、试验结果。

⑴成活率。

2003年8月10日开始捕捞至11月8日干塘取捕结束,共产乌鳢商品鱼2962公斤,平均规格1226克,计2416尾,成活率达96.3%。

⑵发病率。

整个饲养过程中,首次发病时间为6月20日,主要是小瓜子虫病,第2次发病时间为7月15日,主要是腐皮病及出血病,最后一次发病时间为8月14日,主要是腐皮病及出血病。

五、试验分析。

⑴通过综合防治可较好预防目前乌鳢养殖中存在的病害频发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isheries Advance Magazine 2014.03
63
乌鳢烂身病的免疫及生物综合修复技术
文/图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永聚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盛广成
治疗这类疾病的关键是如何彻底杀死丝囊霉菌,同时要消毒杀菌,预防其他细菌继发性感染。

更重要的是加快伤口愈合,因为开放的伤口是导致复发感染的最大威胁。

乌鳢烂身病是指乌鳢鳞片、表皮及粘液因细菌、寄生虫感染、相互蚕食、泼洒药物不当或者池塘pH 调节失衡等原因造成损伤,继而感染丝囊霉菌,由于丝囊霉菌滋生导致伤口不断扩大,身体大部分发生溃疡。

由于溃疡的出现还可能导致鱼体继发感染其他致病菌及病毒性病原,治疗有一定困难。

治疗这类疾病的关键是如何彻底杀死丝囊霉菌,同时要消毒杀菌,预防其他细菌继发性感染。

更重要的是加快伤口愈合,因为开放的伤口是导致复发感染的最大威胁。

丝囊霉菌主要着生于鱼的皮肤和
皮肤组织内,及突出于体表。

菌丝长达3cm,灰白色,柔软,呈棉花絮纤维状。

外形与其他水生真菌相似,由纤细的分支丝状菌丝组成。

但是,丝囊霉菌细胞壁由纤维素构成,而大多数真菌的细胞壁成分是几丁质。

丝囊霉菌还有管状的线粒体嵴,也有别于真正的真菌。

菌丝的一系列片段均可发育成孢子囊。

孢子囊的形成和发射孢子的适宜温度为16-24℃,完成从初级孢子到次级游走孢子形成过程的适宜温度是24℃。

次级游走孢子运动缓慢且不协调。

2013年4月我们面对这种疾病的时候,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考虑处理措施:
1、如何彻底清除鱼体上的丝囊霉菌,且在这个过程中不伤害到机体组织同时不产生药物残留。

2、如何让伤口快速地愈合,尤其是表皮及鳞片的愈合。

只有表皮和鳞片愈合后,才能彻底杜绝环境中的霉菌及其他细菌病毒通过伤口侵入。

3、对这种疾病现有的处理方法是什么,理论基础是什么,为什么治疗效果不好?
只有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才有可能解决烂身病有效治疗的问题。

经过一系列的调研,我们得到了如下结论:
1、因为绝大多数养殖户在该病发生之初会将病鱼卖掉,因此,系统
表皮修复,鳞片尚未生长次生鳞生长完好,色素尚未沉积
鱼病前沿
64
Fisheries Advance Magazine 2014.03
次生鳞生长完好,色素沉积中
治疗五日后肌肉充血,浮肿消退
治疗这种疾病的案例实际上不多。

因为该病发病后传播迅速(每日大约有10%以上的新发病鱼出现),而且严重患病鱼品相极差,因此对养殖户承受力是极大的考验,能坚持全程治疗的养殖户不多。

2、当鱼发病后,大多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消毒:采用的药物大多为生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聚维酮碘、二溴海因、三氯异氰尿钠、高锰酸钾等。

(2)杀霉菌:采用的药物大多为克霉唑、丙烯基二硫醚、孔雀石绿(极少数不法养殖户)等。

(3)内服抗生素:采用的药物大多为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土霉素。

(4)微生物调节:采取措施主要为利用生物菌肥、生物絮团等。

(5)其他:如采取大量换水、将死鱼及时捞出深埋等。

另外,发病后养殖户大多会为减少经济损失(因病鱼只能卖到1元/斤左右价格),普遍减少投喂量或降低饲料档次。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大多数养殖户并没有坚持不懈地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案系统地治疗这种疾病,而且大多数治疗方案的出发点是从如何控制病原菌,抑制池塘内传染速度等方面入手,采用的内服药物也主要以广谱性抗菌药为主,并没有通过药敏实验筛选出有针对性的药物。

这些措施很容
易造成乌鳢摄食减少,或出现应激造成短期内摄食不正常。

部分被科研机构证实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操作困难无法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广泛推广。

因此,我们结合该病害的主要特点(病菌着生于肌肉与组织中、发病溃疡面不断扩大,肌肉组织外漏),并结合行业内失败的经验,制订了以下治疗策略:
1、采用药物敏感试验的方法,内服具有针对性药物杀菌,真正做到对症用药。

2、采取的消毒及稳定水质措施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鱼体产生应激性刺激,确保病鱼的食欲。

3、通过营养补充及相关的保健措施促进鱼体坏损肌肉及表皮鳞片快速生长。

4、适当减少换水量,防止疾病扩散。

5、通过免疫调控技术增强病鱼机体免疫力,依靠自身免疫系统对抗或彻底清除着生于肌肉及组织中的丝囊霉菌及其孢子。

根据以上方案,采取的主要具体措施是:隔日用二氧化氯彻底消毒;7日一次少量生石灰围塘基局部消毒;及时捞出病死鱼,提升饲料档次确保6成投喂量;内服免疫增强剂及辅助活化剂、服用促进肌肉及皮肤鳞片快速愈合的保健制剂:每日打捞病鱼观察,及时调节使用剂量。

根据这个方案,对治疗某池塘病鱼的全过程进行了详细观察。

对某池塘中的病鱼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及相关产品的治疗,7天后打捞病鱼发现,溃疡处已经充血,纵向解剖已经没有菌丝生长迹象。

此时药敏试验的筛选工作已经完成,发现部分药物对该菌有一定杀灭作用,主要是剂量问题。

由于所采用的治疗方案尚未彻底杀灭病鱼肌肉及其他组织内的病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节用药剂量,坚持以上治疗措施14日后,发现大部分病鱼肌肉已生长完好,表皮开始沿伤口四周向内逐渐生长,鳞片与表皮生长后次生鳞有规律地从伤口前段向后依次生长。

20日后次生鳞开始色素沉积,肉眼观察与正常鱼鳞无显著差异。

一个半月后出鱼时发现所有的鱼均已完全恢复,十万斤乌鳢仅有三成体上有伤(可能是互相攻击所致)。

结合多次治疗经验,我们总结出“免疫生物综合修复技术”。

采用此项技术于2013年底,针对部分有烂身现象的鱼塘进行了重复试验,结果喜人,该技术可以实现5日见效,采用此措施预防的客户无一出现烂身现象,半个月内病鱼可以恢复9
成以上。

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评论或见解,请发邮件至:fishfirst@
Q群:162424728(读者)217335531(渔医)或登陆官网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