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思修问答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请结合实际,谈谈作为一名大一学生,在你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过程中有何认识和体会。
(1)从中学到大学,具有很大变化,大学新生要认识到这些变化。
(2)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3)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4)培养优良学风。
(5)特别重视认识自我、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责任、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2.简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1)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2)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3)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4)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5)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6)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7)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8)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3.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答:这是《决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先进、最严密的思想体系,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理想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力前进的向导。
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民族就没有凝聚力,国家就没有前进的动力。
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要求的有机结合。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先进、最严密的思想体系,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科学。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4)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5)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认识社会思想的主流和支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才能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预见性、增强主动性,克服片面性、减少盲目性。
总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四、名词解释题
1、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2、经济全球化:通常是指跨国经济活动、跨国经济组织、跨国经济规则普遍化的客观发展趋势。
5、怎样理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共同价值基础。
这主要表现在:自觉维护国家民族整体利益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共同价值基础。
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政治原则。
这主要表现为,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行为原则。
③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动力源泉。
这主要表现为,对祖国的崇高的自尊心、荣誉感、义务感和责任感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6、①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②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③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7、论爱国主义。
①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爱国主义的调节对象是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
爱国主义既是重要的道德要求,又是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
爱国主义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政治基础,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重要法律规范。
爱国主义的实质是: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的重要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
③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爱自己的国家。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要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就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贡献力量。
④爱国主义具有历史性和具体性。
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在经济全球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创新性国家的条件下,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1、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如何端正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
它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是人生观的集中表现和反映。
端正人生态度应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以务实的精神创造人生;应乐观向上、热爱生活、对人生充满自信;应以开拓进取的态度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
2、如何理解健康的含义?怎样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
其中生理是心理的物质基础,心理是生理的精神机能,二者相互作用,作为有机统一体对人的生活实践产生影响。
协调身心关系的途径和方法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合理调控情绪;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五、论述题
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具有怎样的关系?如何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1)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2)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体现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是人们观察世界、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
我们大学生要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把握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正确辨识社会现象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
四、简答题
1、大学生树立诚信道德的意义。
(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3)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2、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加以简单论述)
五、论述题
1、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是什么?请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要点:(1)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辨证统一;(2)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3)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4)个人主义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主张个人本身是目的,社会和他人都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它
没有把握个人与社会集体的正确关系,与集体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在实践中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四、简答题:
1、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教育作用
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持环境,遵纪守法
五、论述题
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1、社会公德的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持环境,遵纪守法
2、在实践中增强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3、联系自身实践
四、简答题
1、《公务员法》的基本原则是?
1)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法治原则
2)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原则
3)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
4)分类管理与效能原则
2、中国家庭美德有哪些?
1)尊老爱幼
2)男女平等
3)夫妻和睦
4)勤俭持家
5)邻里团结
五、论述题
1、大学生恋爱中应有的态度与道德要求。
(一)应有的态度
1、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
2、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
3、不能片面地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
4、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
(二)大学生恋爱中的道德要求
1、尊重人格平等
2、自觉承担责任
3、文明相亲相爱
四、简答题
1、法律的特征。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3、法律的内容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本质的主要表现。
1)志的体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广泛性;
2)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3)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
3、我国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刑法、程序法
4、法律的运行。
法律的运行一般是一个从法律的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
该过程应主要涵盖法律的制定即立法、法律的遵守即守法、法律执行即执法、法律是由即司法等环节。
五、论述题
法制与法治
1、法制与法治从内涵上而言并不相同。
2、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是一种社会意识。
而法制一般是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简称,是一种社会制度。
3、内涵的法律制度不同。
法制所内涵的法律制度是指不加区别的所有法律制度,其中既包括好的法律制度,同时也包括不好的法律制度,强调的是秩序的价值。
而法治概念中涵盖了法律调整社会生活的正当性,与专制相对,与民主相联系。
4、法制:所涉及的法律现象仅指规则意义上的法律或者说仅仅指静态意义上的规则系统。
法治:不仅包括静态意义上合理的规则系统,也包括动态意义上的立法、执法、司法与守法等与法的规则相关的活动和现象。
5、法制并不必然包含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也不必然排斥专制与人治,而法治明确了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最高权威,一切国家机关及掌握国家权力的主体都要受到法的规范和约束,除了法之外不存在至上的权威,法治排斥人治与专制。
讨论题:
案情:甲系某大学三年级女生。
2003年5月5日,甲到国际知名连锁店乙超市购物,付款结账后取回自带的手袋,正要走出超市大门时,被超市保安阻拦。
保安怀疑甲携带了未结账的商品,欲将甲带到超市值班经理办公室处理。
甲予以否认,争执过程中引来众多顾客围观。
后在经理办公室,甲应值班经理要求出示了所买商品及结账单据。
值班经理将甲自带的手袋打开检查,并叫来女工作人员对甲进行了全身搜查,均未查出未结账的商品,遂将甲放走。
事后,甲在超市被搜身的消息在本校乃至其他高校传开,甲成了倍受关注的“新闻人物”,对甲形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出现了失眠、头晕等症状,无法继续学业,医生建议其做心理治疗。
甲认为乙超市侵害了自己的人格权,遂提起诉讼,请求判决乙超市赔偿精神损害10万元。
本案双方的主要事实争议是:乙超市在对甲进行全身搜查时,是否强令甲脱去了内衣。
对此,双方均未提出充分的证据。
双方的主要法律争议是:超市在
每年失窃数额巨大的情况下,是否有权对顾客进行搜查。
乙超市认为自己在超市内已张贴告示,保留对顾客进行搜查的权利。
一审法院认为乙超市不能提出没有强令甲脱去内衣进行搜查的证据,故对脱衣搜查的事实予以认定;认为乙超市的搜查行为侵犯了甲的人格权,且侵权情节恶劣,后果较为严重,同时考虑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判决被告赔偿精神损害11万元。
乙超市不服,提出上诉。
二审法院除认为一审判决认定乙超市强令甲脱内衣进行搜查的事实证据不足外,对一审认定的其它事实予以维持,酌情改判乙超市赔偿甲精神损害1万元。
甲对二审判决不服,以赔偿太少为由,申请再审,请求将赔偿数额改为11万元。
问题:
本案发生后社会反响颇大,引发了不少议论,主要涉及精神损害赔偿、法官自由裁量、人格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企业安保措施等诸多法律问题,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论述。
四、简答题
1、我国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其特征有哪些?
第一题: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诸如国家的性质、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等;2、在效力上,宪法的效力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的地位;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2、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
第二题: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国家赔偿权;社会经济权;文化教育权;特定主体的权利。
3、根据我国的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处罚的种类主要包括哪些?
第三题: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
4、根据刑法学的相关理论,犯罪构成一般应包括哪些要件?
第四题: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的客体
五、案例分析题
2005年3月13日下午,陈某因曾揭发他人违法行为,被两名加害人报复砍伤。
陈某逃跑过程中,两加害人仍不罢休,持刀追赶陈。
途中,陈某多次拦车欲乘,均遭出租车司机拒载。
当两加害人即将追上时,适逢一中年妇女丁某骑摩托车(价值9000元)缓速行驶,陈某当即哀求丁某将自己带走,但也遭拒绝。
眼见两加害人已经逼近,情急之下,陈某一手抓住摩托车,一手将丁某推下摩托车(丁某倒地,但未受伤害),骑车逃走。
陈某骑车至安全地方(离原地约2公里)停歇一会后,才想到摩托车怎么处理。
陈某将摩托车尾部工具箱的锁撬开,发现内有现金3000元和一张未到期的定期存单(面额2万元)。
陈某顿生贪欲,将2000元现金和存单据为已有,并将摩托车推至山下摔坏。
几日后,陈某使用伪造的身份证在到期之前将存单中的2万元取出。
此后逃往外地。
试分析陈某上述各行为的性质,并说明理由。
五、案例分析题:
1、陈某夺取摩托车的行为构成紧急避险。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给另一较小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行为。
题中陈某因揭发他人违法行为,而被两名加害人报复砍伤,在逃跑的过程中迫不得已为了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夺用丁的摩托车逃走,虽损害了他人合法权益,但保全了较大的合法利益,符合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
2、陈某将工具箱内的3000元据为已有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题中陈某在逃到安全的地方,擅自将摩托车尾部的工具箱撬开,将工具箱内的3000元现金和定期存单据为已有,因而构成盗窃罪。
但是,注意盗窃的金额并不包括定期存单20000元,因为虽然陈某将存单据为已有可是陈某并不能实际占有20000元。
3、陈某使用伪造的身份证将20000元取出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其中,伪造身份证的犯罪行为和诈骗罪属于牵连犯,按从一重罪处罚的原则,对陈某只定为诈骗罪。
4、陈某将摩托车故意推下山崖的行为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故意毁坏财物罪是指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严重情节的行为。
题中陈某故意将丁的摩托车推下山崖致其毁损的因而构成故意毁损财物罪。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要求注:该成果将作为平时成绩占学科期末总评的20%。
一、调查报告的撰写
同学们可以任选一专题做调查报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人数不得超过8人。
1、关于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的调研
2、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的调研
3、关于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调研
4、关于大学生学习压力的调研
5、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状况的调研
6、关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调研
7、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
8、关于大学生求职择业取向的调研
9、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的调研
要求: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文献收集、个人体会等方法,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原因和对策的分析。
第六周交分组名单、分工情况及问卷调查提纲,第十三周交打印装订好的调查报告及制作的PPT。
调研主要负责人负责讲解和展示PPT。
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围绕上述主题制作DV短剧。
二、小论文的撰写
同学们可以任选一专题撰写小论文,可独立进行,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完成。
小组人数不得超过5人。
1、读《假如我的大学能重来一次》(全文见学校精品课程网站网络课
堂作业习题“绪论”部分),写读后感。
2、收集“感动中国”“道德模范”人物资料,以“他们凭什么感动中
国”为题做评论。
3、上学校精品课程网站网络课堂网站,观看“今日说法”等相关视频
资料,写观后感。
4、联系教学内容,自拟题目写作。
要求:联系教材相关观点按论文要求写作,字数不少于3000字。
第六周交分组名单及分工情况。
第十三周交打印装订好的论文。
我们将开展优秀调查报告和优秀论文的评选,对优秀调查报告和优秀论文除在我们课程网上展示外,还将给予一定的奖励。
以上题目供老师们参考,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适当增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