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版高三地理一轮练习:第15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20届高考地理总复习滚动训练十五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含答案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总复习滚动训练十五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含答案解析

滚动训练十五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一、选择题 下图所示建筑是我国苗族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建房时,将前排落地房柱搁置在下层地基上,最外层不落地房柱与上层外伸出地基的楼板持平,形成悬空吊脚,上下地基之间的空间就成为吊脚楼的底层,这就是所谓的“天平地不平”的吊脚楼特点。

读图,回答1~3题。

1.与建筑物所在地的地理特征不相符的是( )。

A.山高坡陡B.终年高温C.潮湿多雾D.蛇虫较多【解析】该吊脚楼是苗族人的民居,多见于西南一带,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而并非全年高温,但该区域多山地,山高坡陡,潮湿多雾,蛇虫较多。

【答案】B2.吊脚楼的最大优点是( )。

A.通风透气,宽敞明亮B.高瞻远瞩,视野开阔C.冬暖夏凉,防暑降温D.节约土地,造价较廉【解析】据图可知,吊脚楼悬空建设,可以通风透气,但越往上越窄,并不是层层宽敞;高瞻远瞩,视野开阔也只是站在特定位置的感受,并非该建筑的最大优点;吊脚楼可以防潮透气,这里的冬季本就温和,无需将保暖作为民居的建设目的;但该建筑依山依地势而建,楼层较高,可以节约土地,使用当地现有竹木,造价较低,适用于民居建设。

【答案】D3.这种建筑最有可能分布在( )。

A.黄土高原B.大兴安岭C.云贵高原D.西双版纳【解析】该吊脚楼是苗族人的民居,多见于西南一带,吊脚楼依山而建,说明区域地势较高;吊脚楼层数较多,能居住的人较多,这说明当地适合建筑的平地较少,导致人口集中在少数的山间低地中。

结合选项,云贵高原一带地势崎岖,人口及产业活动集中在山间坝子地带,且该地苗族居多,最为符合材料。

【答案】C绿色GDP,即把资源、环境成本放入国民经济的生产核算之中,作为经济生产的成本处理,以实现对传统GDP的调整。

绿色GDP指数=绿色GDP/传统GDP×100,下图为我国2013年传统人均GDP与绿色GDP指数分布关系图。

读图,回答4~6题。

高考地理2014-2018五年真题汇编: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含详细解析)

高考地理2014-2018五年真题汇编: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含详细解析)

1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题组1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治理(2016海南地理卷)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l ~3题。

1.该固定沙丘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较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A.植树B.种草C.栽灌木D.自然演化解析:1.C 2.B 3.D 1.读图可知,5—9月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①正确、②错误;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5月和9月土壤含水量较高,③正确、④错误。

综上可知,选项C正确。

2.毛乌素沙漠位于我国西北地区,6—8月(北半球夏季)气温较高,土壤水分的蒸腾量较大,造成土壤含水量较低;冬半年的风速较大,降水较少。

综上可知,选项B正确。

3.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也就是说基本不存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毛乌素沙漠南缘适合自然演化。

(2015山东文综卷)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完成4~5题。

4.“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5.“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2解析:4.C 5.D 4.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是生态脆弱区,在绿洲区附近过量开采地下水,易造成绿洲区水位下降,其他地区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故C项正确。

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会造成自然植被生存条件恶化,植被减少,从而导致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变为流动沙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解析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解析版)

高考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单项选择题黑河发源于祁连山,流经河西走廊,最终注入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的居延海。

读黑河流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关于黑河流域说法正确的是A. 黑河属于内流河,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B. 图中乙处最有可能形成冲积扇,丙处可能有大面积沙丘分布C. 受降水、蒸发、下渗等因素影响径流量从中游向下游逐渐减少D. 造成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森林破坏严重2. 为防止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中游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沙漠化与盐碱化、水污染等,应节约用水。

B. 在绿洲生态系统,减少工矿用地和人工林的种植。

C. 在荒漠生态系统,合理规定载畜量,退牧还草。

D. 在流域内大兴水利设施,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答案】1. C 2. D【解析】本题考查土地荒漠化的防治。

【1题详解】根据题干和图示内容可以知道,黑河属于内流河,水源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故答案A错误,冲积扇形成于河流出山口的地方,甲处最容易形成冲积扇,图中乙处出山口较远,不可能形成冲积扇,故答案B错误,从中游向下游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大幅增加,沙质土壤,水分下渗增加,所以受降水、蒸发、下渗等因素影响径流量从中游向下游逐渐减少,答案C正确,造成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而森林破坏属于人类活动,故答案D错误。

所以选C。

【2题详解】黑河流域为干旱的荒漠地区,由于人为破坏植被,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土地荒漠化严重,所以为防止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为了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不同区域应该结合当地存在的严重的环境问题,采取合理措施,中游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沙漠化与盐碱化、水污染等,应节约用水,在绿洲生态系统,减少工矿用地和人工林的种植,减少水资源的用量,在荒漠生态系统,合理规定载畜量,退牧还草,努力保护植被,河流径流量较少,在流域内大兴水利设施,造成资源浪费,所以“大兴水利设施”不合适,应适当建设,答案D错误,故答案选D。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练习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练习

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考点1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全国卷】1.(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 m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 cm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荒漠化的背景、危害及治理措施,及考生读图、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区主要为就地起沙,故该地区的沙源为当地沙源;由图可知,该地区东北部多河流,故沙源是河流泥沙在湖岸附近沉积产生的。

第(2)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区冬春季节多大风;由上题可知,该地区的沙源是河流泥沙沉积产生的,且冬春季湖泊水位下降,泥沙出露地表,形成风沙灾害。

第(3)题,解答本题应分别说明对铁路轨道的危害及对运行列车的危害。

对轨道而言会造成轨道掩埋、侵蚀路基等危害;对列车而言,会危及列车的行驶安全。

第(4)题,防风沙的措施主要从阻沙、固沙入手,但青藏高原地区不适宜种树。

【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

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的安全。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干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5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5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点一荒漠化与水土流失1.(2014广东文综,3,4分)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答案 D2.[2014课标Ⅰ,36(2)(3)(4),1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5分)(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7分)(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6分)答案(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考点二森林、湿地的开发和保护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

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

据此完成3—5题。

年份2009 2010 2011 2012 2013植株数量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 草本植物 1 1.18 1.20 1.21 1.23地上生物量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3.(2014课标Ⅰ,7,4分)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③植株密度改变④植被分布改变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 A4.(2014课标Ⅰ,8,4分)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答案 D3.(2014课标Ⅰ,9,4分)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答案 D。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0180413356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0180413356
1.石质荒漠化的分析 (1)成因:人为活动是产生石漠化的主要原因。长期的自然植被破坏,大面积 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山区土层薄,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 土流失后岩石逐渐裸露,呈现“石漠”景象。 (2)危害:丧失土地资源,又由于石漠化地区缺少植被,不能涵养水源,往往出现 严重的人畜饮水困难。 (3)措施: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则,制定优惠扶持政 策,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防护林种植、水土保持、人畜饮水、转变群
的景观。
地理 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2.荒漠化与沙漠化 荒漠化比沙漠化具有更广的含义,它还包括盐碱化、石漠化等引起土地生产 力退化的现象。 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环境中,过度的人为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 态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的景观。
4.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 (1)荒漠化的成因 ①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a.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考情精解读 考纲要求
目录
CONTENTS
命题规律
命题分析预测
A.考点帮·知识全通关 考点1 荒漠化 考点2 水土流失 考点3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考点4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考点5 我国主要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知识体系构建
B.方法帮·素养大提升 答题模板 模板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答题模板 方法突破 方法 湿地问题的分析方法
思维拓展
地理 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图解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通过多年的探索,三大措施相
结合,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
措施如下图所示:
地理 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人教版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检测题和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检测题和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检测题及参考答案江西省南昌市沿赣江而上20多千米已形成一片面积4万多亩的厚田沙漠,被称为“江南第一沙漠”。

虽然专家们曾在此展开了多项治沙试验,但始终成效不大。

沙漠中心的龙王庙村青壮年纷纷携全家外出打工。

这里能找到的植被都成了村民的薪柴,甚至有人在沙漠边缘哄抢盗伐林木。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造成江南水乡地区出现大沙漠的人为原因是( )A. 乱砍滥伐B. 生活习惯C. 执法不严D. 气候变迁2.本地区协调人地关系的当务之急是( )A. 开发利用新能源,如推广省柴灶、沼气B. 先移民,后治理C. 加大对哄抢盗伐现象的处罚力度D. 建水电站1.A2.B填洼是降雨或融水产生的充填、滞蓄于地面坑洼的现象,是径流形成过程中重要的损失项。

充填坑洼的水量称填洼量,最终耗于下渗、蒸发和地下水的补给。

下图为黄土高原某地不同耕作措施地表最大填洼量随坡度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在同一坡度下,不同耕作措施地表填洼量最大的是A.等高条播B.人工锄耕C.等高犁耕D.平整坡4.在同一坡度下,造成该地地表填洼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是A.降水强度B.风速大小C.土壤结构D.地表糙度3.A4.D洛川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延安市南办,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全县面积1886平方千米,全县总人口22.57万人。

洛川县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经济发展落后。

图9示意陕西省洛川县及其乡镇分布。

据此完成5-6题。

5.造成洛川县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过度放牧B.过度樵采 C.过度并垦D.过度开矿6.如果要制作一幅反映该县各乡镇的水土流失现状图,需要的地理信息图层主要有( )①等高线图②人口密度图③土地利用现状图④地表植被覆盖图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C 6.D读贵州省某流域石漠化景观分布概率与坡度、坡向关系图,完成下列各题。

7.目前,该流域石漠化严重的地区位于()A 坡度 5 °,坡向西北坡B 坡度15 °,坡向南坡C 坡度40 °,坡向西南坡D 坡度50 °,坡向东南坡8.该流域石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 .毁林开荒B .城市建设C .修筑公路D .旅游开发7.B 8.A崇明东滩位于长江入海口, 2002年素明东滩被正式列入国际重要湿地,是公认的具有全球意义的生态敏感区。

解密高考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提升15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解密高考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提升15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选择题(2016·山东日照市模拟)下表是两个不同年份甘肃省荒漠化土地分析结果表。

据表回答1~2题。

①最主要的类型是风蚀荒漠化,是因为当地多大风②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远小于风蚀荒漠化是因为当地气候干旱,降水少,地面径流少③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变化小,是因为受人为因素影响小④甘肃省各类荒漠化土地面积均呈增加趋势A. ①④B.②④C. ①②③D.①②④2. 甘肃省盐渍化土地面积呈上升趋势,下列治理措施可行的有①实行排灌结合②发展节水灌溉农业③种植耐盐碱的作物④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 )A. ①④B.②④C. ①②③D.①②③④1. C 【解析】由表可知甘肃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这是因为甘肃纬度较高,近冬季风源地,多大风天气,该省气候干旱,水蚀荒漠化面积远小于风蚀荒漠化。

冻融荒漠化与气温有关,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小。

从表中可知风蚀荒漠化和水蚀荒漠化面积在减少。

2. D 【解析】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实行排灌结合均可使地表盐分减少;种植耐盐碱作物是生物治盐的方式,也有利于遏制盐渍化的发展。

(2016·湖南岳阳模拟)荒漠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植被景观,荒漠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以外力为主要依据,可以将荒漠化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等类型。

据此完成3~4题。

3. 下列荒漠的分布与其主要成因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 拉丁美洲南端东岸地区的荒漠——地形B. 阿拉伯半岛上的荒漠——受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控制C. 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荒漠逼近赤道地区——地形D. 我国塔里木盆地中的荒漠——深居内陆4. 荒漠化的防治要因地制宜,在我国塔里木盆地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A. 大面积植树造林B. 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体系C. 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D. 退耕还草3. C 【解析】南美洲的西海岸分布着秘鲁寒流,在该寒流降温减湿的作用下,其附近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并且荒漠沿着洋流的方向延伸至赤道附近。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习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习题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习题考点1 荒漠化[2016海南地理卷,16—18,9分]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1—3题。

1.该固定沙丘(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①风速较大②蒸腾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较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A.植树B.种草C.栽灌木D.自然演化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但前些年却变成荒漠化严重的沙地。

从1997年开始,科尔沁人因地制宜,防沙用沙,目前已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开始走向“沙绿民富”的道路。

读科尔沁沙地位置示意图,完成4—5题。

4.科尔沁沙地曾经“沙进人退”、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有( )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农垦④不合理灌溉导致的盐碱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科尔沁沙地“沙绿民富”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A.全球气候变暖,冰雪融水增加B.沙地边缘构建乔、灌、草防护带C.配套排灌设施,合理引用水资源D.推广沙地植被恢复配套技术[2013海南地理卷,18—20,9分]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

读图,完成6—8题。

6.图示区域土地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A.甲B.乙C.丙D.丁7.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B.水分C.坡度D.温度8.如果乙地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A.甲地区植被退化B.乙地区沙化C.丙地区荒漠化D.丁地区植被改善[2017黑龙江哈尔滨师大附中期中,16—17]“到现在我还很清楚地记得1993年的那场黑风暴,只看见天边远远地升起了一大片灰黄色的云雾,那片云雾就如故事中描写妖怪出山那般,以非常迅疾的速度遮天蔽日地向我们村庄覆压过来。

全国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习题

全国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习题

第十五单元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考点 1荒漠化[2016 海南地理卷 ,16 —18,9 分 ] 以下图表示一固定沙丘某年5— 9 月土壤水分含量(%) 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荒漠的南缘, 无人为扰动 , 多年保持稳固。

据此达成1— 3 题。

1. 该固定沙丘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A. ①④B. ②③C.①③D.②④2.6 — 8 月 , 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显然不一样于其余月份的原由是()①风速较大②蒸腾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较少A. ①②B. ②③C.③④D.①④3. 为保护生态安全, 毛乌素荒漠的南缘合适()A. 植树B. 种草C.栽灌木D. 自然演化科尔沁草原 , 以前水草丰美, 但前些年却变为荒漠化严重的沙地。

从1997年开始,科尔沁人因地制宜 , 防沙用沙 , 当前已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场面, 开始走向“沙绿民富”的道路。

读科尔沁沙地地点表示图, 达成 4—5 题。

4. 科尔沁沙地以前“沙进人退”、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由有()①过分樵采②过分放牧③过分农垦④不合理浇灌致使的盐碱化A. ①②B. ②③C.③④D.①④5. 科尔沁沙地“沙绿民富”的主要原由不行能是()A. 全世界天气变暖, 冰雪融水增添B.沙地边沿建立乔、灌、草防备带C.配套排灌设备, 合理引用水资源D.推行沙地植被恢复配套技术[2013 海南地理卷 ,18 — 20,9 分 ] 以下图表示我国39°N邻近某地区。

读图, 达成 6— 8 题。

6. 图示地区土地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域是()A.甲B.乙C.丙D.丁7. 限制丙地域农业生产的主要要素是()A. 光照B. 水分C.坡度D.温度8. 假如乙地大规模引水浇灌进行农业开发, 将会致使 ()A. 甲地域植被退化B. 乙地域沙化C.丙地域荒漠化D.丁地域植被改良[2017 黑龙江哈尔滨师大附中期中 ,16 —17] “到此刻我还很清楚地记得 1993 年的那场黑风暴, 只看见天边远远地升起了一大片灰黄色的云雾 , 那片云雾就如故事中描绘妖怪出山那般以特别迅疾的速度铺天盖地地向我们乡村覆压过来。

2021年高考地理真题汇编 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2021年高考地理真题汇编 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2021年高考地理真题汇编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完成下面两题。

1.(xx山东文综,5,4分)“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答案 C2.(xx山东文综,6,4分)“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答案 D考点二森林、湿地的开发和保护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

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

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

读材料,回答下面两题。

1.(xx天津文综,8,4分)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答案 C2.(xx天津文综,9,4分)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A.修建水库调节径流B.退耕还草保护水源C.退耕还湖水产养殖D.种植芦苇改善水质答案 B6.[xx广东文综,41(1)(2)(3),16分]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材料一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图甲)。

图甲材料二南四湖及周边地区1982年与xx年各景观类型面积统计图(图乙)。

图乙(1)南四湖湖盆狭长,总体呈走向。

部分入湖河流不定期出现断流现象,主要原因可能是。

(6分)(2)南四湖及周边地区各景观类型中,1982年面积最大的是;1982—xx年间,面积增加最多的景观类型是。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试卷:《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试卷:《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十五单元地域生态环境建设A卷全国卷沙漠化与水土流失的防治1.(2013 ·课标Ⅱ, 36, 22 分)阅读图文资料,达成以下要求。

在润湿和半润湿地域的湖畔、河畔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域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罕。

以下列图所示地域中, M 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H 县城周边是闻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特别强烈;河流起源于黄土高原地域。

(1)剖析 M 处周边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6 分)(2)剖析 H 县城周边冬春季节风力强烈的原因。

(8 分)(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 M 处的沙丘群规模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样的见解。

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见解,为其供应论据。

(8 分)见解 A :M 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见解 B:M 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剖析此题以地域图为背景,观察地域定位能力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以及综合剖析能力。

第(1)题,依照题中信息可知,河流起源于黄土高原地域,会带来大量泥沙,枯水季节水位较低河床泥沙裸露,风出风口后,M 处周边风力减小会致使风沙积聚。

第(2)题,冬春季节我国北方地域流行西北季风,图中信息显示,河谷走向细风向大概一致,且河谷地形加剧了风势,故冬春季节风力强烈。

第(3)题,先表示见解,此后说明支持自己见解的原因。

如选择见解 A 沙丘群会扩大,则要依照题干中介绍的沙丘群形成的条件说明原因,即风和河流带来泥沙致使沙源丰富,河床裸露、风力减小致使泥沙积聚。

如选择见解 B 沙丘群不会扩大,则要说明泥沙根源减少的原因,以及限制沙丘群扩大的因素。

答案(1)(M 处周边的 )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畔、河床积聚;(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 )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积聚。

(2)冬春季节流行西北季风 (偏寒风 );河谷延长方向与流行风向基本一致; H 县城周边为河谷交汇之地 (形成风口,致使狭管效应 )。

(3)见解 A :M 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区域生态环境建设(3)含答案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区域生态环境建设(3)含答案

2019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区域生态环
境建设(3)含答案
【区域资源综合开发---考点复习】流域的综合开发
1.分析流域开发利用与地理背景关系的思路
某一流域的开发和利用,与其本身的自然环境有关,对田纳西河来说,弄清其流域内的自然环境特征,是避免盲目开发、引发生态和环境问题产生的首要条件。

对流域进行因地制宜地综合开发,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协调。

流域内的地形、气候、水文特征以及矿产资源的蕴藏情况,决定了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方向。

流域开发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尤其是围绕河流的梯级开发,使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得到协调,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其综合开发治理模式如下所示:3、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
如图示意针对我国地势低洼积水区开发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读图,回答1~2题。

1.该农业生产模式适宜推广的地区是()
A.三江平原B.珠江三角洲
C.华北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
2.该农业生产模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
A.鱼塘水质将转化为咸水B.导致严重的农药污染
C.因地制宜,减轻水涝D.可降低区域整体海拔
解析:1.C 2.C
第1题,根据图中的农作物类型分析,小麦、玉米是北方作物,排除B、D选项;三江平原不适宜棉花生长;华北地区存在土地盐碱化问题,需要淋盐改造土壤。

第2题,该生产模式并不会使鱼塘的水变为咸水;生产过程中没有使用农药,不会导致严重的农药污染;该模式因地制宜,既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土地问题,又解决了土地盐碱化和低洼地洪涝问题,减轻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该农业生产模式对当地的整体海拔没有影响。

地理(全国版)复习一轮试题: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2 Word版含解析

地理(全国版)复习一轮试题: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2 Word版含解析

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21福建厦门一中期中](新情境:条田渠网)条田渠网是改良滨海盐碱地的一项重要措施,有利于提高田间稻作的劳动生产效率。

下图示意我国某滨海条田渠网的4种结构形式。

据此完成1—3题。

1.条田渠网在改良滨海盐碱地方面发挥的主要作用是( )A.灌溉作物B.减少洪涝C.冲洗土壤D.降低水位2.与丁渠网结构相比,甲渠网结构( )A.稻株间隔更合理B.灌溉用水损耗少C.化肥施用更均匀D.机械化效率更高3.在治理盐碱化过程中,随着土壤盐分的不断减少,采用的条田渠网结构形式依次是( )A.丙、乙、丁、甲B.甲、乙、丙、丁C.甲、丁、乙、丙D.丙、甲、乙、丁[2021天津八校期中]乌鲁米耶湖(下图)位于伊朗西北部,是世界第三大咸水湖,春季湖水相对较深。

近年来,该湖面积迅速缩小,面临消失。

据此完成4—5题。

4.该湖面积迅速缩小的自然原因是( )A.全球变暖,降水变率增大B.蒸发加剧,入湖水量减少C.植被破坏,坡面径流增加D.引水灌溉,水位迅速下降5.伊朗政府计划拯救乌鲁米耶湖,可行的措施有( )①湖区发展渔业生产②湖区实施人工降雨③增加高山冰雪融水④发展节水农业⑤跨流域调水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④⑤D.②③④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1982年至2016年,全球的林木树冠覆盖增加了224万平方千米(相对于1982年,森林覆盖率上升了约7%),裸地覆盖减少了116万平方千米,这些变化集中在山区、温带以及亚热带地区。

其中60%的土地变化与人类直接活动有关,40%是由气候变化等间接驱动因素造成的。

不少专家坦言,全球森林面积增加未必是好事,因为这表明受农业扩张驱动的森林砍伐会在热带地区越来越突出。

据此完成6—8题。

6.导致森林覆盖率上升的农业活动不包括( )A.退耕还林B.围栏放牧C.弃耕D.发展立体农业7.下列地区中,森林覆盖率上升受气候变化因素影响最小的是( )A.半干旱气候区B.高纬地区C.高山地区D.亚热带季风区8.对“全球森林面积增加未必是好事,因为这表明受农业扩张驱动的森林砍伐会在热带地区越来越突出”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热带雨林的生态效益远优于其他森林B.被砍伐的热带森林面积将大于其他新增林地面积C.热带地区毁林开荒的经济效益低下D.其他地区森林的经济价值不及热带雨林苏达尔沟是毛布拉孔兑(黄河的支流)一条十分典型的季节性沙漠沟谷,风沙活动强烈。

(全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题

(全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题

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题组1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2015山东文综卷,5—6,8分]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完成1—2题。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3.[2014广东文综卷,3,4分]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C.促进风沙流挟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2013重庆文综卷,9—11,12分]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

据此回答4—6题。

4.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 ( )A.气温分布图B.降水量分布图C.工业分布图D.旅游景点分布图5.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 )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6.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图,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A.①B.②C.③D.④题组2 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2015天津文综卷,8—9,8分]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

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

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

高考地理 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高考地理 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A组基础题组一、选择题(2015·某某某某六校高三第三次联考)读下图某某塔里木地区,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某某息,对塔里木盆地地区描述正确的是( )A.人类对于自然的适应能力减小,活动的空间不断缩小B.历史以来人类活动的X围仅限于盆地周边的绿洲地区C.盆地南缘河流流程缩短,主要是人类种植业活动造成的D.人类活动X围盆地北缘比盆地南缘大2.该地区极端干旱环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距海遥远,青藏高原阻挡,水汽少,地面蒸发旺盛B.全年受副高控制,降水总量小C.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微弱D.地处盆地内部,地势平坦,排水不畅解析第1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的适应能力增大,A错。

从图中古绿洲的分布判断,历史上人类活动的X围不仅限于盆地周边的绿洲地区,B错。

盆地南缘河流流程缩短,是自然因素与人类种植业活动造成的,C错。

人类活动X围盆地北缘比盆地南缘大,D 对。

第2题,极端干旱天气形成,主要是距海遥远,青藏高原阻挡,水汽少,地面蒸发旺盛,A对。

该地不受副高控制,降水总量小,B错。

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微弱,与流程短无关,C错。

地处盆地边缘,地势平坦,排水通畅,D错。

答案 1.D 2.A(2015·某某四市六校高三上学期联考)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它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

根据材料回答3~4题。

3.下列城市中最有可能观赏到红树林景观的是( )A.某某B.某某C.某某D.某某4.近年来,我国部分沿海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的主要目的有( )①防风消浪、促淤保滩②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③保持生物多样性④增加用材林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第3题,从材料可知,红树林主要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地区,我国某某、某某纬度高,位于温带地区,不易生长,某某虽位于亚热带地区,然尔其纬度高于某某,热量较少,因此最易观赏到红树林景观的是某某。

2020年高三地理一轮练习:第15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含答案)

2020年高三地理一轮练习:第15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含答案)

2020年精编地理学习资料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题组1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治理(2016海南地理卷)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l~3题。

1.该固定沙丘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①风速较大②蒸腾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较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A.植树B.种草C.栽灌木D.自然演化解析:1.C 2.B l8.D 1.读图可知,5—9月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①正确、②错误;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5月和9月土壤含水量较高,③正确、④错误。

综上可知,选项C2.毛乌素沙漠位于我国西北地区,6—8月(北半球夏季)气温较高,土壤水分的蒸腾量较大,造成土壤含水量较低;冬半年的风速较大,降水较少。

综上可知,选项B正确。

3.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也就是说基本不存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毛乌素沙漠南缘适合自然演化。

(2015山东文综卷)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完成4~5题。

4.“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5.“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解析:4.C 5.D 第4题,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是生态脆弱区,在绿洲区附近过量开采地下水,易造成绿洲区水位下降,其他地区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故C项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地理资料·精校版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题组1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治理(2016海南地理卷)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l~3题。

1.该固定沙丘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①风速较大②蒸腾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较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A.植树B.种草C.栽灌木D.自然演化解析:1.C 2.B l8.D 1.读图可知,5—9月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①正确、②错误;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5月和9月土壤含水量较高,③正确、④错误。

综上可知,选项C2.毛乌素沙漠位于我国西北地区,6—8月(北半球夏季)气温较高,土壤水分的蒸腾量较大,造成土壤含水量较低;冬半年的风速较大,降水较少。

综上可知,选项B正确。

3.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也就是说基本不存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毛乌素沙漠南缘适合自然演化。

(2015山东文综卷)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完成4~5题。

4.“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5.“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解析:4.C 5.D 第4题,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是生态脆弱区,在绿洲区附近过量开采地下水,易造成绿洲区水位下降,其他地区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故C项正确。

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会造成自然植被生存条件恶化,植被减少,从而导致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变为流动沙丘。

第5题,要保持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防风固沙,使其恢复自然植被,故D项正确;荒漠地区不适合植树造林;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会造成水资源过度使用;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应该合理开采地下水。

6.(2014广东文综卷)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解析:D 一般情况下,植被条件越好,地表受侵蚀作用影响越小,沉积作用越强,故植被可以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2013·海南高考)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

读图,完成7~8题。

7.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A.甲 B.乙C.丙 D.丁8.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A.甲地区植被退化 B.乙地区沙化C.丙地区荒漠化 D.丁地区植被改善解析:7.D 8.C 第7题,土壤盐渍化产生的条件有两个:一是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二是地下水位偏高,把地下盐分带到地表,随着淡水的蒸发散失,盐分逐渐滞留在地表,形成盐渍化。

图中丁处地势最低,临近本区的湖泊,是上游冰雪融水在沙漠边缘的出露,地下水位高,且蒸发旺盛,产生盐渍化。

第8题,本区的河流为内流河,河流径流量小,在中上游地区大量引水灌溉必然导致下游水量减少,植被减少,从而导致土地荒漠化现象。

由等高线图知丙地在乙地下游,乙地的引水灌溉使丙地段水量减少,植被干枯退化,产生荒漠化。

(2013江苏地理卷)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

图1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9~10题。

9.图2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A .水平梯田B .坡式梯田C .隔坡梯田D .反坡梯田10.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A .保水保土效果更好B .修筑难度小C .利于机械化耕作D .便于灌溉施肥解析:9.C 10.A 第9题,根据等高线可知,甲区的地形是陡坡与平地相间分布,这样的地形应修筑隔坡梯田,即在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的地方发展种植业,而在等高线稠密、坡度较大的地方发展林业。

这样修筑梯田,既有利于水土保持,又便于发展种植业。

第10题,由图可知,反坡梯田是梯田边缘较高、梯田面向海拔高处倾斜的梯田,这样的梯田使水土顺坡而下的速度减慢,从而更有利于提高保水保土的效果。

11.(2016上海地理卷)撒哈拉沙漠南缘的11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7100千米,宽15千米。

材料二: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

新建的绿化带要求树木种植的密度比较大,且树木旱季不落叶。

沿线国家计划在毛里塔尼亚建立一个植物园,为绿色长城项目筛选、引进适应性树种。

(1)图示的非洲“绿色长城”大致是沿着哪两种气候类型区的交接带延伸?(2)解释“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

(3)为遏制荒漠化发展,除建设“绿色长城”外,沿线国家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4)从气候的角度,分析11个国家研究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的原因,并说明该类树种的基因特性。

(5)对11个国家采取的合作行动做出评价。

解析:第(1)题,结合非洲的气候分布可知,图中绿化带北侧为热带沙漠气候区,南侧为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

第(2)题,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要从气压带、风带方面分析;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对附近荒漠的形成也有重大影响。

第(3)题,遏制荒漠化发展的措施可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以及减少过度的农业活动等方面分析。

第(4)题,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可知这类树种应具备耐旱、抵御风沙等特性。

第(5)题,从荒漠化是全球性环境问题入手,并依据可持续发展中的共同性原则进行评价。

答案:(1)热带沙漠气候区与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

(2)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

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

(3)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

(任答一点即可) (4)原因: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且旱季落叶,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

特性: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且旱季不落叶,以利密集种植,有效抵御风沙。

(5)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蔓延。

因此,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国家面对共同的问题采取的国际合作精神。

12.(2014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第(1)题,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湖泊周围沉积,二是冬春季节河流与湖泊水位低,泥沙出露。

第(2)题,原因主要从冬春季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少、风力大且日数多等方面分析。

第(3)题,可从风沙堆积可能会填埋轨道、侵蚀路基、损害铁路其他设施、危害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

第(4)题,可从设置方格沙障、阻沙墙、用碎石等覆盖沙面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

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13.(2012广东文综卷)加拿大地广人稀,西南部地区地形复杂,欧肯那根河谷是世界著名的冰酒产地。

根据加拿大西南部某地区示意图(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加拿大西部草原地区历史上由于过度开垦与放牧,加上连年干旱,植被遭到了破坏,土地资源退化。

为应对这种危机,当地可能采取哪些措施?解析:本题考查荒漠化防治措施,可参考我国西北沙漠化防治措施。

从题目信息中找出植被破坏、土地退化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

答案:①少耕、免(休)耕,退耕还草;②加强牧场生态管理,划区轮牧;③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广节水农业;④合理利用肥料和农药(加强农牧业技术培训与推广等)。

题组2 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2015天津文综卷)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

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

读材料,回答14~15题。

14.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 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15.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A.修建水库调节径流 B.退耕还草保护水源C.退耕还湖水产养殖 D.种植芦苇改善水质解析:14.C 15.B 第14题,一般来说,只有大量注入淡水才会引起艾比湖的含盐量减小,A错误;湖中芦苇大量死亡,导致水质变差,鱼类会大量死亡,而不是鱼类密度增大,B错误;湖水面积缩小,湖水总蒸发量会减小,D错误;湖水面积缩小,其自净能力就会减弱,故答案选C。

第15题,从水体相互补给的关系来看,修建水库会截留水源,导致艾比湖更加萎缩,A错误;在艾比湖流域实施退耕还草、保护水源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可以防止湖面缩小,B正确;退耕还湖有一定作用,但是水产养殖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并且其对艾比湖增加水源没有作用,C错误;同理,种植芦苇也不能增加水体的数量,D错误。

(2013重庆文综卷)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