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考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中地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查漏补缺 2023年高考三轮冲刺过关(原卷版)
回归教材重难点12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主要包括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以及土地盐碱化,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的重点内容。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条件和现状,分类思考和分析区域发展问题及原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能够从人地协调的角度,对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路径作出简要解释(人地协调观),是高考高频考点,2022年河北高考的第1-2题,2022年天津高考的第10-11题,2022年全国乙卷第4-6题等都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进行了考查。
易错01 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1)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判断材料中出现“干旱”、“过度农垦”、“过度放牧”等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材料中出现“植被破坏”、“过度樵采”等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材料中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湿地破坏等。
(2)根据区域特征判断如果试题以区域图为切入点,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环境问题。
具体如下:(3)根据统计图表要素判断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如果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面积减少;如果显示的是森林与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等。
易错02我国其他地区的生态问题及防治措施易错03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易错04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一、选择题(2022·天津·高考真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深受人类活动影响。
下左图为1990~2019年黄河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变化示意图,下右图为2000~2020年黄河流经省区土地利用转型方向及面积示意图。
回答下列1-2小题。
1.据图分析,关于黄河流域土壤侵蚀变化描述正确的是()A.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使土壤侵蚀强度减弱B.气候变化导致各等级的土壤侵蚀面积均减少C.受到重度侵蚀的土壤面积和比例无显著变化D.1990~1999年间土壤侵蚀治理成效最为明显2.据图推断,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最主要措施是()A.矿区生态修复B.退耕还林还草C.沙漠裸地农垦D.生活环境治理(2022·福建·统考高考真题)崩岗是我国南方山坡岩土体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遭受侵蚀、产生崩塌而形成的地貌,高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含解析鲁教版
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认识荒漠化[易错提醒] 荒漠化不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在一些半湿润地区甚至湿润地区也有发生,如我国华北地区的盐碱化、云贵地区的石漠化。
二、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易错提醒] 西北地区荒漠化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其中人为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自然因素为这一过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剧、加速了这一过程。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2018·山西太原期末)我国荒漠化类型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四种。
以下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的四类荒漠化比重表,读表完成1~2题。
1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东北地区D.西部地区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方针,下列措施对该省级行政区荒漠化防治最有效的是( )A.禁止采矿B.建设防护林C.实施封沙禁牧D.实施生态移民答案1.D 2.B(2019·四川绵阳一诊)降雨侵蚀力是指由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危险性,是客观评价由降雨引起土壤分离和搬运的动力指标。
重庆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西北部和中部丘陵、低山为主,东部靠大巴山、武陵山山脉,长江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
高考地理专题十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共28张PPT)
专题十四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考点清单
考点一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防治
基础知识 1.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
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1)形成原因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其成因既有 自然原因 (干旱的气候背景及 气候异常),也有 人为原因 ;其中人为原因起主要作用。 (2)结合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分析其治理措施
教师用书专用 知识拓展 我国不同地区的荒漠化治理图示
3.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1)成因 ①自然原因(潜在因素):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夏季降水集中、多暴 雨, 土质疏松 、黄土直立性强,地表植被稀疏。 ②人为原因(主导因素):开垦坡地、毁坏树木、 过度放牧 、开矿、 无计划地修建窑洞等。 (2)危害 水土流失发生地: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 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下游地区: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如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 含量剧增,形成“地上河”。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 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2020高考地理 专题十四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共28张PPT)高考 复习课 件高考 复习PP T课件 高考专 题复习 训练课 件
2020高考地理 专题十四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共28张PPT)高考 复习课 件高考 复习PP T课件 高考专 题复习 训练课 件
④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荒漠,也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条件下形成的, 但其形成是由于安第斯山的阻挡,受不到西风的影响,因而降水稀少造 成的。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被毁的原因
直接原因: 人类开发 (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商业性木材采
伐、焚耕开垦,以及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等)
亚马孙热带雨林 开发利于当地人在短期内提高生活水平;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
新高中地理高考专题16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021年高考地理真题与模拟题分类训练(学生版)
2021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16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1.(2021·全国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圩田是在低洼地筑堤围出的田地。
如图所示圩田海拔6~7米,种植庄稼;巢湖多年平均水位8.03米。
据记载,在清朝嘉庆年间,三河镇濒临巢湖。
(1)推测该圩田区适宜围垦的自然条件。
(2)分析图示河流三河镇以下河段的形成。
(3)说明这些圩田易发水灾的原因。
(4)有人建议把这些圩田从种植庄稼转变为湿地发展水产业。
请从下列两方面选择其一作答,分析圩田这种利用方式改变的作用。
方面①改善巢湖水质方面②缓解巢湖沿岸地区洪水威胁2.(2021·全国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中阴影示意的M地区曾经是湿地(沼泽),年降水量是年蒸发量的1.2~1.5倍,远低于英国西部和北部。
在罗马时代,人们对M地区湿地进行了排水尝试,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
17世纪,该地引入荷兰风车与水利工程技术,湿地得到成片开垦。
经过几百年的开发,M地区已经成为英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1)分析M地区排水后能够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2)分析罗马时代和17世纪对M地区湿地开垦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
(3)推测M地区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3.(2021·山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荷兰北部的马肯湖是围海造陆工程的遗留物,由人工堤坝与相邻水域隔开,水深仅2~4m,风浪较小(下图左)。
长期以来,马肯湖淤积严重,水体浑浊,生态系统受到损害。
2015年,荷兰政府决定采用人工群岛方案对湖泊进行治理。
该方案提出利用疏浚淤泥、人工抛沙等技术,构建由沙坝、沼泽、浅滩、沟渠和植物等组成的人工岛(下图右)。
其中,沙坝是抵挡盛行风引起的风浪的主要屏障,沼泽是由湖底淤泥堆积而成。
在风、波浪、地势高差和水流等自然力量驱动下,人工岛内外形成了弱环流。
(1)从右图中找出人工岛周边建造沙坝的合理位置,并在相应虚线框内填涂阴影。
2021高考地理专题16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西北地区概况⑴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⑵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⑶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
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⑷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⑴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⑵表现: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我国西北地区最为突出。
⑶原因:自然因素:①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②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人为因素: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②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⑴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4、典型例题:(2016海南地理卷)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l~3题。
1.该固定沙丘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①风速较大②蒸腾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较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A.植树B.种草C.栽灌木D.自然演化解析:1.C 2.B 3.D 1.读图可知,5—9月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①正确、②错误;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5月和9月土壤含水量较高,③正确、④错误。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同的区域有着各自独特的生态环境。
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区域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挑战。
对于高中生来说,了解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关乎我们的考试成绩,更与我们未来的生活和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多种多样,在不同的地区表现也不尽相同。
比如,在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那里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加上过度放牧、滥垦荒地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得大片土地逐渐变成了荒漠。
而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则是困扰当地生态的一大难题。
由于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每逢暴雨,大量的土壤被雨水冲走,不仅破坏了当地的土地资源,还导致河流泥沙淤积,影响了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
在南方一些地区,酸雨问题较为突出。
工业生产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气体,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酸雨,对土壤、水体和建筑物等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此外,森林资源的减少、湿地的萎缩、生物多样性的降低等问题也在不同的区域存在着,给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带来了威胁。
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因素是其中的一部分,但人类活动的影响往往更加显著。
以土地荒漠化为例,气候干旱是其自然原因之一,但过度放牧、盲目开垦、滥采滥挖等人类活动则是加剧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在一些牧区,牲畜数量远远超过了草地的承载能力,导致草地退化;而在一些农区,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人们大量开垦草原和荒地,破坏了原有的植被。
水土流失的产生,除了黄土高原本身的土质疏松和降水集中等自然因素外,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陡坡开荒、毁林开荒等,以及开矿、修路等工程建设中的植被破坏,都是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的重要原因。
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是导致酸雨等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而森林资源的减少,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火灾、病虫害等自然因素,但更多的是因为人类的滥砍滥伐和非法采伐。
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第15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3.外流湖缩小问题的分析模型
生态环境问题类题目的答题建模 生态环境问题常见设问词有“形成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 因)”、“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常见的生态环 境问题有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湿地萎缩、生物多 样性减少等。
[解题流程] 角度一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其答题思路为:
[问] 3.荒漠化概念中的三个“三”和一个“二”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①“三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 ②“三退”——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③“三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④“二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问]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可用“松、中、少”三个字分析。 你理解其中的含义吗? 提示:“松”指黄土土质疏松; “中”指位置居中,且降水集中,尤其夏季多暴雨; “少”指植被覆盖少,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根据区域分布图 根据区域生态问题的文字材料
区域的自然特征和区域的 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自然原因:气候、地形、土壤、植被、全球气候变暖等 人为原因(主要):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樵采
角度二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其答题思路为:
针对自然原因的措施 工程、生物、技术、生活、经济、 针对人为原因的措施 政策、环保等措施
2.水土流失危害的整体性分析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 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相互影响的过程,其危害是非常严 重的,如下图所示:
3.水土流失治理的全面分析 (1)主要的治理措施 ①工程措施:主要指针对水土流失情况,采取土石方及混凝 土工程等措施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使其不 再继续发生和发展。 ②生物措施:是指在水土流失较轻的地方,采取种树种草、 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的措施。 ③农业技术措施:是指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的手 段,如土壤培育、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 作、提高复种指数等。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28讲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考点一 考点三
考点二 考点四
[考纲呈现]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 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核心素养解读】 1.人地协调观:探讨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湿地与人类活动的 关系,并提出治理措施。 2.综合思维:分析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湿地产生的原因及危 害。 3.区域认知: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湿地开发利用严重地区的 地理环境特征。 4.地理实践力:探究当地某生态环境问题,归纳其成因及治理措施。
【关键能力突破】 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措施
【典题精析】 [2020·全国卷Ⅰ]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 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 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 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如图)。据此完成1~3题。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 A.增加耕地面积 B.防治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环境 D.提高作物产量
(3)次生盐渍化: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或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导致 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表层盐分集聚所形成的现象。
(4)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的地区,地表土流 失后,露出红色石山或红色土层,土地丧失了生产力,被称为红漠化。它 与石漠化有相似之处。
(5)寒漠化:高山及高原地区,气温常年很低,土壤发育差,植被难以生 存,形成寒漠化现象。
答案:A
解析:农牧交错带指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半干旱生态过渡 带,读图可知耕地面积增大,草地面积减小,因此应为草地转化为耕地,据此可 以推测农牧交错带移动方向是东南向西北,原因是过度开垦。A对,B、C、D错。
4.下列生态农业模式中,不适合该区域发展的是( ) A.“农—牧”结合型生态农业 B.“林(果)—农”复合种植式生态农业 C.“鱼塘—台田”结合型生态农业 D.“农—牧—渔”立体种养式生态农业
(1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热点题型限时练
(1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热点题型限时练时间:25分钟黄河中游和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区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降水高度集中,生态环境脆弱,2/3乡村人口外出打工。
近年来,该地加强治沟造地工程建设,即通过工程机械措施,人工削斩山脚边坡,取土填沟、沟口筑坝,辅以排洪渠和边坡护理,将沟谷低产分散的耕地扩增为面积较大的良田。
治沟造地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黄土丘陵沟壑区加大治沟造地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地表径流,提高地下水位B.完善基础设施,减少人口外流C.改造水热条件,实行高产稳产D.解决耕地不足,增加农民收入2.治沟造地后为防止新造耕地大面积丧失,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是()A.合理设计排洪渠道,应对洪涝灾害B.加固边坡护理工程,防范地质灾害C.沟口筑坝坝上造林,减少风力侵蚀D.取土填沟修筑道路,改善生产条件3.制约当前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承载力有限B.乡村空心化严重C.植被覆盖率较低D.灾害性天气多发额尔齐斯河流域畜牧业发达。
下图示意额尔齐斯河流域牧场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额尔齐斯河流域草场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地势B.水分C.热量D.土壤5.图示区域荒漠化严重,其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为()A.风蚀B.水蚀C.冻融D.溶蚀6.下列有利于缓解乙牧场荒漠化的合理举措是()A.种植乔木,改善生态B.打机井,引水灌溉草场C.设置围栏,禁止放牧D.夏季向甲牧场转场放牧读巴西热带雨林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关于图中甲、乙两地热带雨林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雨林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B.乙地雨林面积的变化不会影响全球气候C.乙地雨林的形成与暖流、盛行西风有关D.甲地雨林面积不断减少会导致全球变暖8.关于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深刻地影响着地球大气的碳氧平衡B.茂密的雨林植被能减弱雨水对地表的冲刷,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C.雨林能起到类似海绵的作用,促进水循环、调节水平衡D.雨林是世界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9.有人说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这是因为()①在茂密的森林下,有着与沙漠地区相同的贫瘠土壤②雨林与沙漠都有脆弱的生态环境③雨林与沙漠都有严重的水土流失④雨林与沙漠地区都严重缺水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三江平原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该地区沼泽面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考点16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 人口(rénkǒu)对激生增态环境压力加大。 (2)人类活动不当:过度(guòdù)、樵过采度放牧、过度(guòd、ù)开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防治内容 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不同地区 丘陵、山地 较干旱的地区 城市
交通道路两侧
热带雨林
森林的主要作用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滞尘、净化 空气
维持全球碳氧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调节大气成分、促进水循环
第三十页,共118页。
2.图示法记忆森林的生态环境效应
第十八页,共118页。
⑤森林 选择性采伐(c与ǎif更á)新造林相结合; ⑥加强雨林 缓冲区 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 林区的机会。
第十九页,共118页。
技能共同认知 一、典型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方法 一般,生态环境问题多从分布、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等方面着手分析,而成因与防治措施又是重心所在。
第二十页,共118页。
1.生态问题的成因分析方法 (1)自然原因:①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 ②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③土壤 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④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 等);⑤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 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 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A.加强湿地管理,维护其生态功能
()
B.珍惜每一寸土地,禁樵禁牧
C.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五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件
考点1
考点3
考点4
返回目录
考点2 水土流失 • 3.措施
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 农业技 术措施
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措施等控制水土流失,使其不再 发生或恶化。 采取植树种草、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方法进行治理。 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 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 等。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返回目录
考点2 水土流失
5年2考,多与森林的效益结合考查
考点2 水土流失
• 1.成因 • (1)自然因素 • 自然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基础条件,其主要类型及影响如下表所示:
自然因素
•
降水
地形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与降水的多少和 强度 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 大,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就越严重。
考点1
考点3
考点4
返回目录
考点2 水土流失
• 思维拓展
图解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通过多年的探索,三大措施 相结合,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 果,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
考点1
考点3
考点4
返回目录
考点2 水土流失
考点1
考点3
考点4
考点1 荒漠化 •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 • (1)荒漠化的成因 • ①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干旱
•
土质
差
集中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返回目录
考点1 荒漠化
• ②人为因素。
• 人为原因大大加快了荒漠化的扩展,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 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另一方面是 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 如下表所示:
202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的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高考考点
202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的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高考考点一、核心概念与定义1.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指针对特定区域,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和改善其生态环境的活动。
2. 荒漠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主要由气候异常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引起。
二、荒漠化的成因与影响1.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少雨、地面疏松、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等。
2. 人为因素:人口激增、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
3. 影响:土地退化、土壤贫瘠、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气候变化加剧等。
三、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 合理利用水资源:包括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等。
2. 生物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如植树造林、种草治沙、设置沙障等。
3. 调节农林牧用地关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农林牧业生产。
4. 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推广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等。
5.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原则1. 生态平衡与经济效益结合: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注重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治山治水治沙结合:针对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五、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案例分析1.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防治: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水土保持等措施,有效遏制了荒漠化的扩展。
2. 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如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南方丘陵山区的森林保护等,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六、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1. 遥感技术:用于监测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动态变化。
2. 地理信息系统(GIS):用于分析和评估生态环境问题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
3. 全球定位系统(GPS):用于精确定位和测量生态环境问题的范围和程度。
以上是对202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高考考点的归纳总结。
希望这些内容能帮助你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为高考做好充分准备。
老高考旧教材适用2025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0资源开发与区域整治核心考点练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核心考点练3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024·四川绵阳三模)蒙古国地处亚欧大陆内部。
甲地位于蒙古国中东部一平坦河谷,植被覆盖率较高,但年输沙量很大。
下图为甲地近地面一年中风沙流输沙量随高度的累积分布图。
据此完成1~3题。
1.甲地防控风沙流的关键高度是( )A.0~20厘米B.21~40厘米C.41~60厘米D.61厘米以上2.甲地防控风沙流的有效生态措施是大量种植( )A.灌木和乔木B.草本和灌木C.草本和乔木D.藤本和水生3.甲地植被覆盖率较高,但年输沙量很大,表明其( )A.气候极为干旱B.土壤表层含水量较大C.水土流失严峻D.生长季与风季不一样(2024·北京海淀一模)苜蓿有“牧草之王”的美誉,产量高,草质优良。
近年来,土默川平原地区实施退耕还草工程,扩大苜蓿种植规模,促进乳畜业发展。
下图为土默川平原位置图。
读图,完成4~5题。
4.土默川平原( )A.位于农牧交织地带,土地易退化B.地势南高北低,利于引黄河水浇灌C.位于迎风坡,年降水量比呼和浩特多D.受风力积累作用而形成,土层深厚5.苜蓿种植规模扩大( )①主要目的是提高牛奶的市场需求②主要缘由是粮食需求削减③减弱土壤侵蚀,改善生态环境④利于提高当地农夫收入水平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024·福建厦门二模)卤泊滩位于陕西省中部,属古咸水湖干枯后形成的低洼盆地。
在过去,该地以漫灌淋盐的方式进行盐碱地治理,却因难以向外排盐始终未获胜利。
21世纪初,该地在农田四周种植防风林,田块间挖设蓄水沟渠(旱季沟渠水可回补农田),沟渠内种植水生植物,形成“工程—生物—农业”综合治理模式,新增万亩(1亩=1/15公顷)高产耕地。
据此完成6~8题。
6.该地漫灌淋盐未能胜利治理盐碱地,主要是因为( )A.位于低洼盆地B.夏季蒸发旺盛C.浇灌水盐度高D.土壤含盐量高7.推断该地在蓄水沟渠内种植水生植物主要是为了( )A.降低蓄水沟渠水位B.削减作物病虫害C.降低沟渠水体盐度D.提高生物多样性8.除治理盐碱化外,该地采纳“工程—生物—农业”综合治理模式还有利于( )A.农业机械耕作B.减轻水土流失C.提高复种指数D.改善局地气候(2024·江西联考)暗管排盐是把带有小孔的管道埋于地表以下1~2米的深度,结合浇灌淋洗,把土壤表层的盐分溶解、排走,以达到改良盐碱地的一种技术。
高考地理考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2讲区域生态环境建设0高频考点突破s⅛∙直去高希就研深桁考点一荒漠化与水土流失[学生用书P74]丨核心基础I1. 荒漠化→类型、分布、成因→解决措施。
2. 水土流失→分布、成因、危害→解决措施。
I真题剖析I[2014高考全国卷I, T36 (2)(3)(4) ,1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 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山地(1) 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5分)(2) 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7分)(3) 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6分)[思路分析]1. 读文字材料,抓住核心词语⑴文字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有:“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大风日数157天”“ 10月至次年4月” “桑曲和巴索曲之间” “风沙灾害较为严重”“就地起沙等。
⑵第⑴题设冋中的核心词语有:“说明”“沙源”“易起沙的原因”等。
(3)第(2)题设冋中的核心词语有:“简述” “风沙”“铁路及运行列车”“危害”等。
(4)第(3)题设冋中的核心词语有:“风沙灾害”“提出防治措施”等。
2. 审图表材料,把握关键信息从图屮町知.谀她区两部为广脯的和面、p∏4经过时无阻挡,凤力强劲;东部沟河谷.因⅛n⅞fe应,风力更加强劲;⅛⅛≠地表缺乏植被■(朵护,凤眇天气案N t H桑/k齐獰N宀C A i⅛a金亠CX⅛ C λ宀Λ亠*-c⅛^JΓ⅛一姆r 宀λ三]山地A L l⅛m⅜⅛⅛河郦水位低,1⅛⅛tM流在此曜积的韻沙.⅛≡K⅛⅛⅛f 滩都会在大凤I吹动下痕咸凤眇灾書[标准答案](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022年高考地理艺术生专用精品复习资料 专题20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生版)
2022年高考地理艺术生专用精品复习资料专题20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生版)【自主梳理归纳】一、荒漠化的概念与表现1.概念:发生在及一些的一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石质荒漠化和。
【注意提示】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雨量非常少的地区或自然景观,它包括沙漠、沙地、戈壁等。
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现象,是一个变化过程,其结果可能出现荒漠景观。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1植被景观:图中①为温带草原,②为荒漠草原,③为荒漠。
2年降水量:图中A为400 mm,B为200 mm,C为50 mm。
3土地生产能力:自东向西降水递减,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也随之减少。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气候,地表水贫乏,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分布着大片。
【注意提示】我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荒漠分布纬度的不同中国的荒漠位于35°N~50°N之间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比世界上其他荒漠带的范围南北纬15°~35°之间偏北5°~20°左右,这主要是由西北地区所处的特殊位置和地形所造成的。
中国是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水汽主要来自由东南太平洋、南海、盂加拉湾和印度洋上吹来的湿润的夏季风。
广大西北地区因探居内陆,距海遥远,夏季风到达那堕已是强弩之末,加之南部和东南边缘又有昆仑山。
秦岭、吕梁山、大兴安岭等高大山系和巨大的青藏高原为屏障,湿润的海洋气流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难以进入;西部和西北部的天山和阿尔泰山对大西洋水汽和北冰洋水汽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因此夏季水汽非常贫乏,降水稀少。
冬季,由于北方地形比较开阔,无高山屏障,来自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区的强大干冷气流直泻南下,导致气候异常寒冷干燥。
这样,西北地区终年处于极端干燥的环境,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具有典型大陆性气候的干旱和半干旱区。
由于流水作用微弱,风成了塑造地貌的主要外力,疏松裸露的沙质地表受到强烈风蚀,沙土不断推移、堆积和发展扩大,便形成了今日广袤千里的荒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点一荒漠化与水土流失[学生用书P74]1.荒漠化→类型、分布、成因→解决措施。
2.水土流失→分布、成因、危害→解决措施。
[2014·高考全国卷Ⅰ,T36(2)(3)(4),1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5分)(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7分)(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6分)[思路分析]1.读文字材料,抓住核心词语(1)文字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有:“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大风日数157天”“10月至次年4月”“桑曲和巴索曲之间”“风沙灾害较为严重”“就地起沙”等。
(2)第(1)题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说明”“沙源”“易起沙的原因”等。
(3)第(2)题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简述”“风沙”“铁路及运行列车”“危害”等。
(4)第(3)题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风沙灾害”“提出防治措施”等。
2.审图表材料,把握关键信息[标准答案](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变式训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有人通过观察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沙丘,绘制了一幅沙丘剖面图,你认为正确的是()(2)简述错纳湖对高原环境的影响。
解析:(1)桑曲与巴索曲之间常年盛行西风,沙丘的西侧为迎风坡,坡度较缓,东侧为背风坡,坡度较陡,故选D。
(2)错纳湖属于高原湿地,其对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从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分析。
答案:(1)D(2)调节气候、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周围生态环境。
1.荒漠化问题(1)荒漠化在我国的分布①土地沙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②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
③次生盐渍化——华北半湿润区,西北干旱、半干旱灌溉区。
(2)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①自然原因⎩⎪⎨⎪⎧基础条件:气候干旱,降水少,植被稀疏物质基础: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动力因素:大风日数多,风力大②人为原因a .根本原因:一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大;二是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b .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
(3)西北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在缺乏水源的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
③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优化林业结构。
④开发新能源: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等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2.水土流失问题(1)水土流失的一般原因自然原因⎩⎪⎨⎪⎧地形:地形崎岖的山地、丘陵区气候:多暴雨且降水集中植被:植被稀少土质:土质疏松人为原因⎩⎪⎨⎪⎧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和开矿(2)一般治理措施⎩⎪⎨⎪⎧工程措施:护坡工程等生物措施:植树种草等农业技术措施:改变农业种植模式等3.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1)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材料中如果出现“干旱”“过度农垦、放牧”等词语,则初步判断是荒漠化;如果出现与“植被破坏”“过度樵采”有关的人类活动,则可能是水土流失;如果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是湿地破坏等。
(2)根据区域来判断生态环境问题如果试题以区域图为切入点,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生态环境问题。
具体如下:(3)根据统计图表来判断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如果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减少或破坏;如果显示的是森林和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等。
荒漠化的防治下图为我国某温带地区不同系统人口、耕地、草场资源统计图,据此回答1~3题。
1.关于该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耕地面积:农牧结合区>草甸草原区>荒漠草原区B.该地区不可能出现水土流失C.荒漠草原区人口总数少,对环境破坏小,环境质量好D.草甸草原区植被覆盖率高,不会出现扬沙、沙尘天气2.有关该地区自然环境的推测不.可信的是()A.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B.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C.河流众多,含沙量小D.该地区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基础是水分条件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是()A.利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优势,发展马铃薯等无公害蔬菜种植B.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油料作物产量C.以市场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D.适度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解析:第1题,从图中的人口和人均耕地数量上可知,该地耕地面积是农牧结合区>草甸草原区>荒漠草原区。
第2题,从图中显示的信息可知该地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较少。
第3题,该地区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油料作物产量不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
答案:1.A 2.C 3.B水土流失(2015·山西考前质检)降雨侵蚀力是指由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是一项评价由降雨所引起土壤分离和搬运的动力指标。
读我国西南山区降雨侵蚀力等值线的空间分布图,完成4~5题。
4.下列各组城市中,降雨侵蚀力差异最明显的是()A.攀枝花、贵阳B.雅安、昆明C.成都、重庆D.宜宾、巴中5.图中西北部降雨侵蚀力小的原因可能是()A.年降水量小B.人类开发历史悠久C.山高谷深D.植被覆盖率高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雅安的降雨侵蚀力为7 000,昆明的降雨侵蚀力为2 000~3 000,攀枝花的降雨侵蚀力为3 000~4 000,贵阳的降雨侵蚀力为4 000~5 000,成都的降雨侵蚀力为5 000,重庆的降雨侵蚀力为4 000~5 000,宜宾的降雨侵蚀力为4 000,巴中的降雨侵蚀力为6 000~7 000。
比较各选项所列两个城市之间的差值,即可得出B正确。
第5题,影响降雨侵蚀力大小的因素主要有降雨量、地形坡度、植被覆盖率等。
图中西北部虽然山高谷深、降雨量大,但由于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植被覆盖率高,所以降雨侵蚀力小。
答案:4.B 5.D考点二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学生用书P76]1.森林→类型、分布、生态效益→保护措施。
2.湿地→分布、成因、生态效益→保护措施。
(2015·高考安徽卷)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
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
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
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
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
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
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
(1)描述图示区域河流干流流向。
(2)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3)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思路分析]1.读文字材料,抓住核心词语(1)文字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有:“巴音布鲁克湿地”“天山山脉中部”“冬季严寒”“传统的畜牧业区”“过牧现象”“严重干扰”等。
(2)第(1)题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描述”“河流干流流向”等。
(3)第(2)题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简析”“湿地”“形成条件”等。
(4)第(3)题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建议”等。
2.审图表材料,把握关键信息[标准答案](1)(自源头)由东向西流经小尤尔都斯盆地,至巴音布鲁克附近向南流入大尤尔都斯盆地,然后再向东南流出本区。
(2)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3)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变式训练]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
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
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
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
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
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
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
(1)图示区域湿地的生态意义有()①净化水质②维持生物多样性③防止水土流失④调节气候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下列湿地成因大致与巴音布鲁克湿地相似的是()A.三江平原湿地B.三江源湿地C.洞庭湖湿地D.黄河三角洲湿地解析:(1)湿地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水质、调蓄洪水、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作用,有“地球之肾”之称。
(2)三江源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上,其成因与巴音布鲁克湿地相似。
答案:(1)D(2)B1.主要生态系统的生态意义3.湿地的保护措施保护湿地的主要措施: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如洞庭湖湿地经过生态移民,湿地面积大大增加,提高了防洪调蓄能力。
具体如下所示:4.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方法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在进行分析时,从思路上来讲要依据以下程序:区域地理位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问题的危害→产生的原因→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