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概况 气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概况气候
武汉气候背景
湖北武汉武汉- 武汉市年内的气候变化较大。

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初夏从每年的五月中旬开始,7月进入盛夏,气温最高气温大部分时候在37-39度,但最低气温比较高,一般在29-30度,加上湿度往往较大,常令人感到闷热难受。

十月之后进入初秋,气温逐渐下降,平均气温在20-25度,天气干燥,有时候气温也会异常达到接近30度或超过。

从秋天步入冬天往往很快,只要有冷空气南下,气温迅速下降。

12月底到次年2月是冬季,冬季的平均气温在一般在1-3度,天气好时可以有7-8度,但是有寒潮或雨雪时常常在0度以下,比较阴冷。

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武汉概况
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在此相汇,市区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组成,通称武汉三镇。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使这座中国腹地的特大中心城市自古有着“江城”的美誉。

全市现辖 13 个区、 3 个国家级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吴家山台商投资区),总面积 8494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858 万人。

武汉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园林城市。

上百座大小山峦遍布三镇,近两百个湖泊座落其间,水域面积占到全市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居全国大城市之首。

其中东湖水域面积 33 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

历史文化名城
武汉的城市文明历史可追溯到 3500 年前的盘龙城。

这是长江流域发掘出的最古老的城池,被学者认为是长江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融合的突破口。

3500 年间,因水运发达,物产丰富,这里从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并由军事中心进而发展为区域性政治商贸中心,武汉也因此拥有融汇多元文化的优势和特质。

辛亥革命的首义文化铸就了武汉人敢为天下先的人文精神。

九省通衢
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它
于全国领先地位。

开放先导
武汉是国家首批沿江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一直是外商投资中西部的热点地区和首选城市之一。

武汉坚持“开放先导”战略,一大批枢纽性、功能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同时,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对外来企业实行“一条龙”联合办公制度、市长对话会制度、受理投诉制度、投资环境责任制度等等,投资环境日益改善。

2005 年,外商投资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全市新批合同外资额 19.89 亿美元,增长 65.6 %,实际利用外资 17.47 亿美元,增长 14.5 %。

世界 500 强企业已有 60 家在汉投资,另有 300 多家跨国公司在汉设立了办事处,其中地区性、区域性总部达到 100 余家。

2003年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关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之规定,现将2003年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如下:一、环境质量现状
(一)水环境
1、地表水环境质量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按功能区类别,以国家标准规定的24项监测指标评价,我市主要地表水体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1)河流
全市10条主要河流符合水质标准类别如下:
水质符合Ⅲ类标准的有6条河流:长江武汉段、金水河、倒水、举水、沙河, 汉江武汉段除粪大肠菌群超标外,其他指标均达标;
水质符合Ⅳ类标准的有2条河流:滠水、东荆河;
水质符合Ⅴ类标准的有1条河流:青山港;
水质未达到Ⅴ类标准的有1条河流:府河。

(2)湖泊
全市51个主要湖泊符合水质标准类别如下:
水质符合Ⅱ类标准的有1个湖泊:梁子湖;
水质符合Ⅲ类标准的有5个湖泊:斧头湖、鲁湖、木兰湖、汤逊湖、道观河水库;
水质符合Ⅳ类标准的有10个湖泊:青菱湖、严东湖、后官湖、涨渡湖、柴泊湖、后湖、野湖、五加湖、车墩湖、马子湖;
水质符合Ⅴ类标准的有1个湖泊:北湖;
其它湖泊中:东湖除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石油类、粪大肠菌群、化学需氧量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到水质保护目标;龙阳湖除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石油类、化学需氧量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到水质保护目标;严西湖除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石油类、化学需氧量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到水质保护目标;东西湖除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到水质保护目标;金银湖除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到水质保护目标;三角湖除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总磷、总氮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到水质保护目标;墨水湖、月湖、紫阳湖除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到水质保护目标;南太子湖除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到水质保护目标;。

其它小型湖泊主要是总磷、总氮等指标超标。

(3)湖泊水质的营养状态
按照《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51个湖泊水质营养状态的评价结果为:中营养程度的湖泊22个,富营养程度的湖泊29个。

2、污染物排放和处理
2003年,全市废水排放量72026.27万吨,其中工业废水34577.27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8.01%;生活污水37449万吨,占废水排放量的51.99%,生活污水排放量仍超过工业废水排放量。

排放的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六价铬2.97吨,氨氮1734.86吨,化学需氧量42115.34吨。

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0.42%,与上年持平。

工业重复用水率66.97%,与上年持平。

重点污染企业拥有工业废水处理设施315台(套),正常运行率100%。

2003年我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21.2%。

3、饮用水源水质
2003年,市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8.91%,比上年上升1. 7个百分点。

(二)空气质量
1、城区环境空气质量
2003年全市空气质量状况优良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67.4%,比上年增加6.03个百分点;空气污染指数(API)年平均值由上年的98下降为91,属良好。

城区5个自动监测站监测数据显示:2003年城区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日平均值为0.119毫克/立方米,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中的二级标准0.019毫克/立方米,比去年下降0.012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日平均值分别为0.042毫克/立方米、0.049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二级标准。

城区降尘月平均值为13.09吨/平方公里,比上年下降0.86吨/平方公里。

2003年,城区酸雨样品出现频率为30.1%,较上年增加8.4个百分点,城区降水PH年均值为4.98。

2、污染物排放及处理
2003年,全市工业废气排放总量2374.93亿标立方米,较上年增加140.02亿标立方米,其中,燃烧过程排放的废气1110.33亿标立方米,生产工艺过程排放的废气1264.60亿标立方米。

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1.83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1.11万吨,比上年减少0.52万吨,二氧化硫去除率19.97%。

全市烟尘排放总量5.75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5.63万吨,比上年减少0.28万吨,工业烟尘去除率96.17%。

全市工业粉尘排放量1.89万吨,比上年减少0.34万吨,工业粉尘去除率97.74%。

全市重点污染企业拥有工业废气处理设施962台(套),其中脱硫效率达到40%以上的脱硫设施有13台(套)。

3、汽车尾气排放情况
2003年,全市汽车年检达标率89.65%,汽车路(抽)检达标率83.20%。

(三)声环境
1、区域环境噪声
2003年,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5.1分贝(A),与上年持平。

声源构成:生活噪声源占70.48%,交通噪声源占12.4%,工业噪声源占6.2%,其他噪声源占10.95%。

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分别比上年下降了3.8分贝(A)、0.9分贝(A),生活噪声、其他噪声分别比上年上升了4.28分贝(A)、0.45分贝(A)。

生活在55分贝(A)以下的人口占网格总人口的45.9%,55分贝(A)以下覆盖面积为121平方公里,占网格总面积的57.7%。

2、交通干线噪声
2003年,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9.9分贝(A),首次达到交通干线两侧功能区噪声标准,比上年下降0.8分贝(A)。

达标路段长度占监测干道总长度的44.6%,比上年上升14.2个百分点。

(四)固体废物排放及处理
1、工业固体废物
2003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688.82万吨,综合利用量670.92万吨(含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25.61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6.28 %。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16.92万吨,排放量1.58万吨。

2、生活垃圾
2003年,市区生活垃圾产生量190万吨,垃圾清运率100%,垃圾无害化处理量167.20万吨。

(五)生态环境
2003年末实有耕地面积205.78千公顷,全年减少耕地面积9.22千公顷。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24%。

全市有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66.67平方公里;风景名胜区5个,面积338.93平方公里;森林公园6个,面积89.48平方公里。

全市有野生动物品种80多个,其中鸟类品种60多个,多数分布于木兰湖和沉湖地区。

二、环保工作与成效
(一)加强交通和烟尘污染整治,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实现了突破
加大交通污染整治力度,成功取缔了污染严重、影响我市交通环境长达14年之久的36985辆正三轮摩托车。

“黑化”了部分交通干道;硬化了背街小巷的1700多条“泥巴路”。

推进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建设,内环线内251台中小燃煤锅炉完成清洁能源改造。

1100家餐饮单位完成油烟污染整治,创建了17条“饮食业油烟噪声达标街”。

全市建筑行业强化施工管理,实施文明道路保洁,减少了扬尘污染。

市政府制发了《武汉市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办法》,以BOT方式建成了日处理能力近30吨的有害废物焚烧处置中心,70多家大中型医院医疗垃圾实现了集中处置。

完成了市第一医院污水治理等19个环保项目。

安全销毁“毒鼠强”2吨;安全处置危险废物50吨。

(二)加大扰民污染整治力度,严查环境违法行为
结合“清洁武汉美化家园”、“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等活动,加强中小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和餐饮业环境管理,基本实现了中小型企业和餐饮业项目的环保“前置审批”。

全面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法》,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查处了一批违法违规的建设项目,否决了42个污染项目。

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监督检查,关闭了40家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对20家污染企业实行停产整顿。

进一步提高重点污染源废水自动监控水平,建成16套在线监测系统,重点污染源排污口自动监控单位达到120家。

开通12369环保热线,坚持24小时值班备勤,依法处理群众投诉4874件(次),处理了东风造纸厂氯气泄漏等突发环境事件,解决了一批重点扰民污染问题。

(三)加大资金投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2003年全市用于环境保护的投入达38.75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33%。

世行贷款项目沙湖(二期)、龙王嘴、二郎庙等东湖周边3个污水处理厂建成投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8万吨/日;东湖截污工程取得阶段性进展, 17个排污口实现截流,减少入湖污水18万吨/日,水果湖和庙湖清淤工程开工。

利用波兰政府贷款建设的南太子湖污水处理厂开工,利用亚行贷款建设的三金潭、黄家湖、落步嘴等3个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展顺利。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西等2个污水处理厂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投资近4亿元建设了30公里污水管网、改造了60余个社区排水设施,有效解决了120余处污水漫浸问题。

加快“川气入汉”工程建设步伐,投资近3亿元完成了80公里中压管、60公里高压管的铺设任务。

二妃山垃圾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运行。

(四)加快园林绿化建设步伐,自然生态保护工作取得实效
城区新增绿化面积2.34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24%。

植树造林37.6万亩;建成200米宽、近60公里长的生态环城森林;完成长江防护林1万亩。

建成了全长2.36公里,面积43万平方米的汉口江滩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二期),形成了凸现滨江滨湖特色的江滩公园。

在完成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启动了《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东西湖区实施系统生态建设工程,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通过预验收。

蔡甸区沉湖湿地升格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五)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全社会环境意识逐步提高
深入开展武汉“环保世纪行活动”,广泛宣传、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

加大舆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监督力度,不断增强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解决了一些群众关心的环境热点问题。

环境保
护和绿色生活方式深入市民生活,创建了12个“绿色社区”、59所“绿色学校”和“绿色幼儿园”,评选出区级“环保家庭”1000个,市级环保家庭100个,并从中产生了武汉市十佳“环保家庭”。

支持环保志愿者和民间环保组织开展活动,提高了广大市民关心参与环保工作的积极性。

二○○四年五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