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八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下第二次月考生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ATP是直接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
关于ATP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中的吸能反应,一般伴随着ATP的水解
B. 酒精发酵过程中有ATP生成
C. 自然状态下,叶绿体内光反应生成的ATP不能用于细胞的主动运输
D. ATP的组成中与脂肪酶相同的元素只有C、H、O
【答案】D
【解析】
【分析】
ATP 的结构简式是 A-P~P~P,其中 A 代表腺苷,T 是三的意思,P 代表磷酸基团.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 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详解】细胞的吸能反应是指细胞内部发生的需要消耗能量的一系列生化反应,这些生化反应需要ATP的分解来获得能量,A正确;酒精发酵过程进行无氧呼吸有ATP的生成,B正确;自然状态下,叶绿体内光反应生成的ATP只用于暗反应,不用于细胞的主动运输,C正确;脂肪酶的组成元素有C、H、O、N,组成ATP的元素有C、H、O、N、P,故相同的元素有C、H、O、N,D错误,故选D。
2.下列关于酶特性实验设计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验证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可以是酶的种类或底物种类
B. 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
C.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自变量是温度
D. 探究酶催化作用的最适pH时,应设置过酸、过碱、中性三组
【答案】D
【解析】
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若验证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是酶的种类或底物的种类,A项正确;酶的高效性是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高,若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B项正确;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时,自变量
是温度,C项正确;探究酶催化作用的最适PH时,应设置过酸、过碱、最适PH三组,D项错误。
【考点定位】探究酶的特性的实验设计
【名师点睛】本题通过关于酶特性实验设计的叙述考查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知道酶的特性的含义及实验设计的原则等是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
解答此题应依据实验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通过实验目的或步骤(具有单一因素不同)找出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在此基础上来判断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而对相应的组别进行设置。
3.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中均含有RNA
B. 葡萄糖、神经递质的跨膜运输方式均为被动运输
C. 胰蛋白酶和性激素都需要以mRNA为模板进行合成
D. 抗体、激素和酶发挥相应作用后均能保持活性
【答案】A
【解析】
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中均含有RNA,A项正确;细胞可以通过主动运输吸收葡萄糖,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分泌出细胞,B项错误;性激素的化学成分为脂质,在酶的作用下合成,不以mRNA为模板进行合成,C项错误;酶发挥相应作用后能保持活性,抗体、激素发挥相应作用后会被灭活,D项错误。
4.比较植物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反应物,不是无氧呼吸的主要反应物
B. CO2是有氧呼吸的产物,不是无氧呼吸的产物
C. 有氧呼吸逐步释放能量,无氧呼吸不释放能量
D. 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H],无氧呼吸过程中也能产生[H]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常用的能源物质都是葡萄糖,A项错误。
无氧呼吸也有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B项错误。
无氧呼吸第一阶段有少量能量的释放,C项错误。
有氧呼吸和无氧
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都产生丙酮酸和[H],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5.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
的是()A. 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 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 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 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能量流动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3、能量流动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4、能量传递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5、能量散失途径: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代谢过程)。
6、能量散失形式:热能。
由于题图中③④分别是兔和狐的粪便,可知①②分别代表的是兔和狐的摄入量而非其同化量,据此分析各选项。
【详解】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草)固定的太阳能,A错误;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
体释放出来的能量以热能散失,绿色植物利用的是太阳能,B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的同化量的比值,“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应是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而非②/①的比值,C错误;③是兔的粪便,是未能消化吸收的草的部分,④是狐的粪便,是未能消化吸收的兔部分,因此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D正确;选D。
【点睛】此题考查对能量流动的理解,深刻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特别提醒: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6.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只能在生物体内起作用
B. 酶的活性随温度高而不断升高
C. 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只能由一种酶催化
D. 大多数酶是一类蛋白质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酶的有关内容。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生物体内和生物体外均可起作用,A错;在达到最适温度之前,酶的活性随温度高而不断升高,达到最适温度之后,酶的活性随温度高而降低,B错;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只能由一种酶催化,C正确;大多数酶是不同类蛋白质,D错。
故本题选C。
7.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是
A. 熟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B. 研究能量流动的方向
C. 研究能量流动的效率
D. 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
益的部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目的是设法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尽可能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所以D选项正确。
考点:考查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目的。
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下列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 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 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促进了种间互助
D. 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
【答案】D
【解析】
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如植物的垂直结构就是对光照的充分利用,B正确;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C 正确;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阳光,不是温度和水分,D错误。
【考点定位】群落的空间结构
9.图是一个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
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不止一个
B. 辛从食物链甲→丙→乙→丁→辛获得的能量最少
C. 若丙种群数量下降1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D. 既存在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的只有丁和辛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
【详解】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甲和戊,因此不止一个,A正确;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
获得的能量就越少,辛从甲获得能量的食物链有:甲→乙→辛,甲→乙→丁→辛,甲→丙→丁→辛,甲→丙→乙→辛,甲→丙→乙→丁→辛共5条食物链,其中甲→丙→乙→丁→辛最长,因此辛从这条食物链中获得的能量最少,B正确;辛有多个食物来源,因此丙种群数量下降10%,对于辛种群来说影响不大,因此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C正确;既存在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的除了丁和辛外,还有乙和丙,乙和丁等, D错误;因此选D。
【点睛】本题结合食物网,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
10.下图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装置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说法是( )
A. A瓶中加入NaOH是为了吸收空气中CO2
B. 甲实验中要间歇性的通气,乙中的D应该先反应一段时间再连接装置E
C. 可在C、E 两瓶中加入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检测是否产生酒精
D. 实验中的甲、乙装置需相同且适宜的温度,是对无关变量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瓶中加入NaOH是为了吸收空气中CO2,A正确。
甲实验中要一直通气,确保实验装置处于有氧呼吸,乙装置要先消耗到D瓶中的氧气,再连接E瓶,进行有氧呼吸,B错误。
实验结束后可以通过在C、E两瓶中加入加入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观察颜色是否由橙色变成灰绿色,来检测是否产生酒精,C正确。
甲、乙装置需要在相同且适宜的温度下进行实验,这是对无关变量的控制,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1.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和乙包含的所有种群可以构成群落
B. 丙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
C. 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呼吸作用
D. 丁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示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甲是生产者,丁是无机环境;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丙为分解者;剩余的乙则为消费者。
【详解】一个生物群落应包括甲(生产者)、乙(消费者)、丙(分解者),A错误;丙为分解者,包括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和动物,B错误;①连接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代表捕食,③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呼吸作用,C错误;丁是无机环境,可代表大气中的CO2,D正确;选D。
【点睛】本题结合某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图中箭头准确判断各成分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反馈调节的结果
B. 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 两个种群间信息传递方向是甲→乙
D. 两个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并不意味着生态系统在衰退
【解析】
由图可知,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反馈调节的结果,A正确;M点时甲种群的曲线是下降趋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乙种群的曲线是上升趋势,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正确;两个种群间信息传递方向可以是双向的,C错误;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趋于稳定,达到动态平衡,D正确。
13.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下列关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如细胞代谢强度增加一倍,则细胞内ATP的含量也将增加一倍
B. ATP中全部高能磷酸键断裂后,形成的产物有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和磷酸
C. ATP水解释放出的能量,用于各项生命活动,但不能转化成热能,用于维持体温
D. 有丝分裂后期,受纺锤丝牵引,着丝点断裂,该过程需要ATP水解供能
【答案】B
【解析】
A、ATP和ADP在细胞中的含量很少且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
B、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可形成AMP,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B正确;
C、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以转化成热能,C错误;
D、着丝点断裂不是因为纺锤丝的牵引,D错误.
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考点定位】ATP
【名师点睛】ATP是生物体直接的能源物质,ATP的结构式为A-P~P~P,其中“-”为普通磷酸键,“~”为高能磷酸键,“A”为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离腺苷较远的高能磷酸键易发生
断裂,从而形成ADP,如果两个高能磷酸键都发生断裂,则形成AMP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在细胞内的转化速度很快.
14.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都含有C、H、O、N四种元素,酶彻底水解产物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B. 酶提供了反应过程所必需的活化能从而提高了化学反应的速率
C. 一种酶催化化学反应的种类与其空间结构有关
D. 胃蛋白酶不能催化小肠中蛋白质的水解,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解析】
【详解】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酶的本质是RNA,因此都含有C、H、O、N,蛋白质类酶彻底水解产物是氨基酸,RNA类酶彻底水解产物是核糖、磷酸、碱基,A错误;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B错误;酶的催化主要具有专一性,其催化化学反应的种类与其空间结构有关,C正确;胃蛋白酶不能催化小肠中蛋白质的水解,是因为在小肠中胃蛋白酶已经失活了,D错误。
15.硝化细菌之所以被归人自养生物,根据是( )
A. 它能将氮合成为亚硝酸和硝酸
B. 它能利用化学能合成有机物
C. 它能以亚硝酸和硝酸作为自身的组成物质
D. 它能用氧化物所释放的化学能合成ATP,直接用于生命活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自养型生物是指能把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的生物,根据利用的能源不同分为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硝化细菌之所以为自养型生物,就是因它能利用物质氧化时释放的能量,把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供自己利用,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了硝化细菌的代谢类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硝化细菌的代谢类型及代谢过程。
16.下列不属于控制无关变量的相关操作是( )
A. 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将叶片的一半用黑纸包住
B. 验证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中,需将每一组底物和酶溶液分别置于相同温度条件下一段时间
C. 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首先将实验植物进行饥饿处理
D. 绿叶的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制备滤纸条时剪去两角
【答案】A
【解析】
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是否有光是实验的自变量(单一变量),不是无关变量,故
A 错误;
B 、
C 、
D 选项都是对无关变量的处理。
故选A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实验的自变量和无关变量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能正确区分自变量与无关变量。
17.某水塘内有一条由三种不同物种形成的食物链:硅藻→虾→小鱼。
下图三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食物链中各生物在水塘不同深度的分布情况。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
的是
A. 物种丙表示小鱼,该种群营养级最高,所含能量最少
B. 物种甲在不同水深处,个体数量不同,主要受食物的影响
C. 物种乙的数量突增,短时间内物种丙的数量会增加
D. 物种甲、乙、丙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物种甲应是硅藻,物种乙是虾,物种丙是小鱼,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故A 正确。
物种甲是生产者,个体数量不同是因为光照强度的不同,故B 错误。
物种乙和丙之间有捕食关系,乙增加,丙食物充足数量也胡增加,故C 正确。
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故D 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对图形信息提取分析的能力。
18.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内ATP 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细胞内贮存有大量ATP ,供生命活动需要
B. ATP 分子中所有化学键都储存着大量能量,所以被称为高能磷酸化合物
C. 在生命活动旺盛的细胞中,ATP 和ADP 的相互转化十分迅速
D. ATP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可参与DNA分子的合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细胞中ATP的含量很少,但转化速度很快,故A错误;ATP中高能磷酸键中含有大量能量,但普通的磷酸键中含有的能量少,故B错误;代谢旺盛的细胞中,ATP和ADP的相互转化速度很快,故C正确;ATP去掉两个磷酸基团,剩下的结构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故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ATP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9.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适合在最适温度下保存
B. 酶的产生需要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参与
C. 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但没有多样性
D. 酶既可以作为反应的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酶的特性有:①高效性,②专一性,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详解】A. 酶适合在低温条件下保存,A错误;
B.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对于蛋白质类的酶,胞外酶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胞内酶在细胞内发挥作用,一般不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B错误;
C. 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即专一性,因此酶也有多样性,C错误;
D. 酶本身可作为催化剂催化化学反应,也可以作为反应物被相关的酶水解,因此酶既可以作为反应的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D正确。
20.将酵母菌研磨成匀浆,离心后得上清液(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线粒体),把等量的上清液、沉淀物和未经离心的匀浆分别放人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葡萄糖溶液,然后置于有空气的条件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试管中最终产物为 CO2和H2O
B. 乙试管中产生少量[H]
C. 丙试管中有大量的ATP产生
D. 丙试管中无CO2产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的真菌,进行有氧呼吸时第一阶段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通过反应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同时产生少量的[H]和少量的ATP;第二阶段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通过反应将丙酮酸与水分解为二氧化碳,同时产生[H]和少量的ATP;第三阶段的场所水线粒体内膜,反应是前两阶段产生的[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
进行无氧呼吸时第一阶段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通过反应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同时产生少量的[H]和少量的ATP;第二阶段的场所还是细胞质基质,通过反应将丙酮酸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但不产生ATP。
甲试管中只含有细胞质基质而不含有线粒体,加入等量的葡萄糖溶液后置于有空气的条件下,只可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产物只能是丙酮酸、少量的[H]和ATP,A 错误;乙试管中含有线粒体而不含细胞质基质,加入等量的葡萄糖溶液后置于有空气的条件下,由于葡萄糖不能跨膜进入线粒体内且线粒体内也不含有催化分解葡萄糖的酶,故不发生反应,不会产生少量的[H],B错误;丙试管中既含有细胞质基质又含有线粒体,加入等量的葡萄糖溶液后置于有空气的条件下,可进行有氧呼吸全过程,能产生二氧化碳,同时会有大量的ATP产生,C正确,D错误。
考点:细胞呼吸
【名师点睛】
1.掌握细胞呼吸的过程、场所及条件,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的真菌,进行有氧呼吸时第一阶段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通过反应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同时产生少量的[H]和少量的ATP;第二阶段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通过反应将丙酮酸与水分解为二氧化碳,同时产生[H]和少量的ATP;第三阶段的场所水线粒体内膜,反应是前两阶段产生的[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
进行无氧呼吸时第一阶段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通过反应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同时产生少量的[H]和少量的ATP;第二阶段的场所还是细胞质基质,通过反应将丙酮酸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但不产生ATP。
2.葡萄糖不能跨膜进入线粒体内且线粒体内也不含有催化分解葡萄糖的酶,故乙试管中没有反应发生。
21.下列有关生物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进行实验
B. 在鉴定还原糖时,为避免样液本身颜色的干扰,可选用接近白色的甘蔗提取液
C. 可运用对比实验法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D. 摩尔根运用类比推理法证明了果蝇眼色基因在X染色体上
【答案】C
【解析】
过氧化氢在高温条件下可以分解,不能用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A错误;甘蔗含有蔗糖,不属于还原糖,B错误;可运用对比二氧化碳的产生量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C正确;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证明果蝇眼色基因在X染色体上,D错误。
22.下列相关实验现象
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B. 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不适宜用斐林试剂鉴定
C. 浸润在清水中的洋葱表皮细胞会因为吸收过多而涨破
D.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经健那绿染色后,可以看到呈蓝绿色的线粒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生物学实验的有关知识,包括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以及细胞呼吸的概念与过程等实验,要求考生能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
【详解】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遇CO2,溶液颜色由蓝变绿再变黄,A正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不适宜用斐林试剂鉴定,否则会改变温度,干扰实验结果,B正确;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吸水过多,细胞不会破裂,C错误;健那绿染液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D正确。
23.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 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