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诺奖得主马拉拉:子弹下的勇者

合集下载

17岁的马拉拉因何获得诺贝尔奖?

17岁的马拉拉因何获得诺贝尔奖?

17岁的马拉拉因何获得诺贝尔奖?作者:章伟升来源:《中国慈善家》2014年第11期“他们以为子弹将会让我们闭嘴,但他们失败了。

我的抱负没有变,我的希望没有变,我的梦想没有变。

”塔利班组织决定杀掉马拉拉·尤萨夫扎伊(Malala Yousafzai)。

2008年,塔利班(Taliban)武装控制了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禁止女性接受教育(为此炸毁了100多所女子学校,并杀害女教师),而任何藐视禁令和反抗的人,都会被毫不留情地斩首。

当越来越多的人向塔利班的禁令妥协时,年仅11岁的马拉拉却选择了抗争的道路。

她在记者俱乐部公开演讲“塔利班为何敢剥夺我的基本教育权?”,在节目中反对塔利班禁止女性接受教育,在BBC网站上撰写博客,向外界讲述塔利班统治下的恐怖生活,此举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

她写道,一次经过一堆无头尸体,他们都是反对塔利班的人。

同时,她开始热衷于政治活动,成为当地的儿童教育会主席,鼓励家庭打破女孩不能上学的传统,会见国内外政要和接受各国媒体采访,一如既往地反对塔利班,为受剥夺的儿童及年轻人、为所有孩子的受教育权抗争。

她说为了教育,无所惧,塔利班之所以反对教育,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书本上写着什么。

接受CNN采访时,她说:“我有玩乐的权利,我有唱歌的权利,我有说话的权利,我有逛商场的权利,我有大声说话的权利。

”因其高调和大胆的言行,她本人成为了反塔利班的标志性人物。

随之而来的,更是被塔利班列入黑名单。

2012年10月9日,塔利班武装分子劫持了校车并开枪射击当时年仅15岁的马拉拉,子弹射穿了她的左眼,从左耳中穿出,之后被紧急送往英国救治。

“其实我们也不想杀她,但我们真的别无选择。

我们不能容忍像马拉拉一样反对我们的人,如果她能挺过这次危机,我们仍将继续追杀。

”塔利班的发言人说。

马拉拉遭暗杀的消息迅速传遍全球,巴基斯坦民众掀起声讨热潮,女孩们自发在印有马拉拉头像的海报下集会,其政府亦悬赏10万美元缉凶。

马拉拉——202X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联合国演讲稿全文

马拉拉——202X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联合国演讲稿全文

马拉拉——202X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联合国演讲稿全文昨日,诺贝尔和平奖揭晓,巴基斯坦17岁少女获得该奖项。

马拉拉在7月12日生日当天站在联合国总部并发表讲话,表达了她对马拉拉日的看法。

以下是演讲稿#为您搜集整理的《202X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拉拉联合国演讲稿全文》。

202X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拉拉联合国演讲稿以最善良,最慈悲的真主名义。

尊敬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Ban Ki-moon)先生,尊敬的(联合国)大会主席耶雷米奇(Vuk Jeremic)先生,尊敬的联合国全球教育特使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先生,尊敬的长辈和我亲爱的兄弟姐妹们:祝愿你们平安(Assalamu alaikum)。

继一段漫长时日之后,今日我很荣幸能再次发言。

能在此与诸位可敬的人聚集在一起是我生命中重要的时刻,我也很荣幸能在今日穿戴已故贝娜姬布托Benazir Bhutto)的披肩。

我不知道该从哪儿开始我的演讲。

我不知道人们会期望我说些甚么,但首先,感谢真主让我们所有人都平等,也感谢每一位为我祷告冀望我快速康复和新生活的人。

我无法相信人们向我展现出如此多的爱。

我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份问候卡和礼物。

感谢所有人。

感谢孩子们,他们天真的话语鼓励了我。

感谢我的长辈,他们的祈祷让我变得更坚强。

我要感谢在巴基斯坦、英国和阿联酋政府的医院里照顾我,帮助我恢复健康和重获力量的护士、医生和职员。

我全面支持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领导的全球教育优先计划,还有联合国全球教育特使戈登布朗和尊敬的大会主席耶雷米奇先生的工作。

我感谢他们持续提供的领导能力。

他们不断地激励我们作出实践。

亲爱的兄弟姐妹们,请记得一件事:马拉拉日不是属于我的日子。

今日是属于曾为自己的权利说话的每一位女性,每一位男孩和每一位女孩。

数以百计的人权活动家和社会工作者不仅为自己的权利发声,同时也努力去实现和平、教育与平等之自我目标。

成千上万的人被恐怖分子杀害,数百万人因此而受伤。

作文素材积累与运用:2014和平奖马拉拉

作文素材积累与运用:2014和平奖马拉拉
—— 2013年7月12日,16岁生日的马拉 拉·尤萨夫扎伊(Malala Yousafzai)在 联合国大会上,为“马拉拉日”发表演们也射杀我 的朋友。他们以为子弹将会让我们沉默,但他们失败了。那一沉 默中响起了成千上万的声音。恐怖分子以为他们能够改变我的目 标,阻止我的理想。但是我的生活没任何改变,除了:已逝去的 执着 不畏磨难 坚定信念 懦弱、恐惧与无助。坚定、力量与勇气诞生了。我还是同一个马 博爱 爱与恨 博大的胸怀 拉拉。我的理想依旧。我的希望亦如故。而我的梦想依然不变。 亲爱的姐妹兄弟,我不反对任何人。我在这儿演讲也非出于报个 人之仇而对抗塔利班或其它恐怖组织。我在这儿为每一位孩子能 接受教育的权利发言。我希望塔利班、所有恐怖分子和极端分子 的儿女都能受教育。我甚至不怨恨射杀我的塔利班成员。
巴基斯坦17岁女孩马拉拉获2014诺贝尔和平奖
2014年10月10日,17岁的巴基斯坦女孩马拉拉成为 少年英气 心怀天下 担当 沉默与抗争 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评奖委员会在陈述理由时 说,“尽管她非常年轻,却已经为女童受教育权利奋斗多 年……马拉拉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在最危险的环境下完成 的。她如英雄般地奋斗,由此也成为捍卫女童受教育权利 梦想与追求 方法 的代言者。” 行动的力量 2009年,12岁的马拉拉开始为BBC的乌尔都语网站撰 写日记,记录塔利班控制区内巴基斯坦人的真实生活。 2012年10月9日,“谁是马拉拉?快说,否则杀掉所 有人。”塔利班蒙面枪手登上马拉拉所乘校车发出叫嚣。 勇气 梦想的力量 担当 抗争 在辨认出马拉拉后,凶手近距离射击,马拉拉左额中弹, 坚强 信念与胜利 同车的另外两名女孩也在袭击中受伤。 马拉拉在巴基斯坦得到救治,之后又到英国做进一步 治疗。很多人都以为马拉拉挺不过这场灾难,但她神奇地 康复,在伯明翰就近入学,并继续写文章,参加活动,为 争取女童的受教育权而宣传呼吁 。

勇往直前的青年事例

勇往直前的青年事例

勇往直前的青年事例
以下是一些勇往直前的青年事例:
1. 马拉拉·优素福·扎伊:马拉拉是一位巴基斯坦的年轻女孩,她勇敢地为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发声。

尽管她曾遭到塔利班的枪击,但她仍然坚定不移地继续为教育和平等而奋斗,并成为 2014 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2. 环保活动家 Greta Thunberg:Greta Thunberg 是一位来自瑞典的年轻气候活动家。

她通过发起“周五为未来”运动,呼吁全球政府采取更积极的措施应对气候变化。

她的行动引起了全球对气候问题的关注,并激发了许多年轻人参与环保行动。

3. 创业家马克·扎克伯格:马克·扎克伯格是 Facebook 的创始人,他在年轻时就展现出了勇往直前的创业精神。

他克服了各种困难和挑战,将 Facebook 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

4. 运动员Simone Biles:Simone Biles 是一位美国体操运动员,她在奥运会上赢得了多枚金牌。

她在比赛中展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克服了伤病和困难,成为了体操界的传奇人物。

这些青年都展现了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为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们的故事鼓励着更多的年轻人勇敢追求梦想,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17岁诺奖得主马拉拉的日记

17岁诺奖得主马拉拉的日记

17岁诺奖得主马拉拉的日记作者:邱曼思2014-10-10 第005期在2009年BBC的“Diary of a Pakistani schoolgirl”(巴基斯坦女学生的日记)专栏中,马拉拉在生活的点滴记录中,流露出一名12岁少女超乎同龄人的、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17岁巴斯斯坦少女马拉拉“如果一代人没有拿过笔,就会接受恐怖分子递来的枪支。

”这句话来自一名年仅17岁的巴基斯坦少女马拉拉,在2014年10月10日,她正式摘下诺贝尔和平奖的桂冠,成为这个奖的最年轻得主。

奖项表彰她在维护妇女和儿童的教育权利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1997年马拉拉出生之时,他的父亲、当地的社会活动家齐亚丁开办了几所学校,收留了超过1000名学生。

对开办学校的原因,齐亚丁解释:“伊斯兰教教导我们,接受教育对男女来说都是必须的,这也是先知的教义。

教育是光明,无知是黑暗,我们必须从黑暗走向光明。

”父亲的坚定信念影响了马拉拉整个成长历程。

她在学习的环境里长大,继承了父亲对教育的重视理念,成为强力对抗塔利班意识形态的象征。

在父亲的鼓励下,马拉拉迅速因倡导女性受教权而成名。

她组织成立马拉拉教育基金会,帮助斯瓦特的穷困女孩上学。

父亲的勇气同样给了马拉拉持续的榜样。

塔利班组织在斯瓦特地区禁止女孩接受教育,攻击了上百所学校。

身为斯瓦特国家和平委员会主席的齐亚丁,曾冒着死亡的威胁对抗塔利班,拒绝取消学校正常的教学。

熟悉马拉拉的一位巴基斯坦记者兼纪录片制片人说,齐亚丁“给了马拉拉很多关爱、力量和信心,这是少有的,马拉拉那么富有主见也是因为父亲在给她鼓劲”。

2009年,不到13岁的马拉拉开始为英国广播公司(BBC)乌尔都语网站撰写博客,以亲身经验记录塔利班统治下的生活,包括禁止女孩上学的政策以及恐怖活动等。

那一年正是塔利班的势力横扫斯瓦特地区之时。

马拉拉给这一系列日记起了一个笔名叫Gul Makai,普什图语中意指矢车菊,同时还是当地很多民间传说中女英雄的名字。

现代有骨气的人的例子

现代有骨气的人的例子

现代有骨气的人的例子现代社会中,有许多令人钦佩的有骨气的人,他们以勇气、正直和坚定的品质来塑造自己的人生。

以下是一些现代有骨气的人的例子,展示了他们在面对逆境和困难时的坚强态度。

1. 马拉拉·优素福扎伊(Malala Yousafzai) - 马拉拉是一位来自巴基斯坦的教育活动家和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她在15岁时被塔利班组织袭击,因为她坚持要求女性接受教育。

尽管面临生命威胁,马拉拉仍然坚定不移地继续她的教育之旅,并成为全球教育权益的象征。

2. 伊曼·阿尔-奥巴迪(Iman Al-Obeidi) - 伊曼是一位利比亚女性,她在2011年利比亚内战期间成为国际媒体的关注焦点。

她冒着被卡扎菲政权追捕和暴力报复的风险,公开声称自己遭到政府军人的强奸。

伊曼的勇气和坚持打破了沉默,揭示了利比亚冲突中的性暴力问题。

3. 纳达尔·纳瓦兹(Nadia Murad) - 纳达尔是一位来自伊拉克的耶兹迪族人权活动家,她在2014年被伊斯兰国组织掳为性奴隶。

她成功逃脱,并用自己的经历呼吁国际社会对伊斯兰国犯下的种族灭绝罪行进行调查和起诉。

纳达尔的坚定和勇敢为其他受害者发声,争取正义。

4. 霍拉齐奥·奥尔万德(Horacio Oliva) - 霍拉齐奥是一位阿根廷农民,他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外国农业公司的欺凌和侵犯。

他与其他农民一同组成了抵抗组织,坚决抵制公司的非法行为,并通过法律途径争取正义。

他的奋斗为农民权益争取了更多的保护和尊重。

这些例子只是现代有骨气的人的冰山一角。

他们的坚定和勇敢启发着我们,提醒我们面对困难时保持正直和勇气的重要性。

无论是为了追求公正、争取平等,还是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权益,有骨气的人们都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塑造着社会。

他们的行动是社会进步和正义的重要推动力,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

子弹都无法穿透的信念

子弹都无法穿透的信念

子弹都无法穿透的信念作者:暂无来源:《家教世界·创新阅读》 2014年第12期“我想讲我的故事,可这也将是6100万失学儿童的故事。

我想让所有的男孩子、女孩子都能得到上学的权利。

这是他们的基本权利。

”马拉拉2014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拉拉年仅17岁的巴基斯坦少女马拉拉·尤萨夫扎伊获得201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成为该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出生于巴基斯坦西北地区的马拉拉是女童受教育的坚实倡导者,她用坚持学习和写博客的方式,对抗和批判塔利班禁止女童上学的极端政策。

2012年10月9日,因为不懈地争取受教育权,马拉拉在乘校车回家途中,遭到武装分子近距离枪击,头部中枪濒临死亡。

但她又奇迹般地生还、康复,走上了为争取女性的受教育权而不懈奋战的道路。

2013年7月12日,为了表彰马拉拉为巴基斯坦女童争取受教育权利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联合国将每年的7月12日定为“马拉拉日”。

当天,正好是16岁生日的马拉拉在联合国纽约总部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演讲。

“成千上万的人被恐怖分子杀害,数百万人因此而受伤。

我只是其中之一。

为此我站在这里,一个女孩,于人群之中。

我不是为自己说话,而是为那些无法让人听到他们声音的人说话。

”在她16岁生日那天,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马拉拉过生日了,让我们许诺送上最好的礼物——为世界上每个女孩和男孩提供优质教育。

”简体中文版——《我是马拉拉》《我是马拉拉》用朴实准确的语言,全面真实地再现了马拉拉的传奇经历。

全书充满一种向上的活力与希望,年轻的马拉拉用轻松、优雅的语言,发出了连子弹都无法穿透的坚定力量,让读者看到一个经历重大灾难的女孩是如何成长、如何用行动影响世界的。

精彩试读:我来自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在午夜建立。

而我在生死边缘徘徊的时刻,刚过正午。

一年前,我离家去学校,没曾想,却再也没能回去。

我被塔利班分子开枪击中,失去意识,然后就被带离了我的国家——巴基斯坦。

有些人说我永远都不会返回故乡了,但我坚信,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回去的。

为争取女童权利,他们都在努力

为争取女童权利,他们都在努力

为争取女童权利,他们都在努力作者:暂无来源:《环球慈善》 2014年第11期马拉拉的故事201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是一位17岁的巴基斯坦女孩马拉拉·优素福·扎伊。

2009年,不到13岁的马拉拉开始为英国广播公司写博客,以亲身经历批判塔利班武装组织禁止女孩上学的政策以及恐怖活动。

2012年10月9日,马拉拉在校车上遭塔利班分子枪击,头部中弹。

在英国接受治疗后,马拉拉恢复良好。

塔利班曾宣称对此事负责,并说如果马拉拉逃过这一劫,一定会“再想办法追杀她”。

2012年,联合国专门以她的名字设立了“马拉拉日”,美国《时代》杂志也把其评为仅次于奥巴马的2012年度第二大人物。

正如《时代》给她的评语所说:“塔利班试图让这个巴基斯坦女孩沉默,但却放大了她的声音。

她现在已成为世界女性争取权益的象征。

” 2014年10月,马拉拉成为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我有受教育的权利马拉拉是巴基斯坦西北部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斯瓦特县明格拉城的一名普通学生。

她的家乡斯瓦特山谷区曾是巴基斯坦的一处旅游胜地,但自从塔利班占据这个山谷后,一切都变了。

塔利班对斯瓦特地区控制以后发布了一系列禁令,包括禁止看电视、听音乐,以及禁止女性购物等,其中还有一条是禁止所有女孩去学校上学受教育。

作为一名校长,马拉拉的父亲齐亚丁联合其他校长开始抵制塔利班的这条规定。

马拉拉深受其父亲的影响,认为自己有受教育的权利,任何人都不能剥夺它。

2009年初,仅上七年级的马拉拉通过父亲得到了为BBC写博客的机会,她开始用博客向世界展示塔利班控制下斯瓦特地区的生活,特别是女孩子接受教育情况的点点滴滴。

她在博客里写道:“塔利班一再把学校作为袭击目标”;“今天我们班只有12个女孩来上学,一些人搬走了,另一些人的父母过于担心而不再送她们来学校”。

她描述了塔利班禁止女孩接受教育,而她又是怎样坚持读书的情况。

文章在BBC的博客发表后,《纽约时报》的记者亚当曾为她拍摄了一部纪录片,纪录片完成后,马拉拉又接受了巴基斯坦《国家报》和一家加拿大报纸的采访。

马拉拉:诺贝尔和平奖最年轻得主,为我们的权利抗争

马拉拉:诺贝尔和平奖最年轻得主,为我们的权利抗争

马拉拉:诺贝尔和平奖最年轻得主,为我们的权利抗争作者:暂无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4年第35期一个17岁的少女应该是什么样的?对于很多人来说,17岁应该是明艳活泼、无忧无虑的最适合做梦的年龄。

但对于17岁的巴基斯坦女孩马拉拉·尤素福·扎伊来说,年纪轻轻的她已经为争取女童教育权战斗了多年,她的一句名言是:“如果一代人没有拿过笔,就会接受恐怖分子递过的枪。

” 10月10日,马拉拉和另一位印度儿童权利人士萨蒂亚尔希共同分享了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

现年17岁的马拉拉由此成为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马拉拉1997年出生于巴基斯坦斯瓦特山谷,而她对于教育的热爱与执着源自她的父亲。

她父亲齐亚丁在当地为男孩女孩们开设私立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对抗在巴基斯坦的性别歧视。

而对于女儿,他说过一句话:“我没有束缚她的翅膀。

”2008年,塔利班取得了斯瓦特地区的控制权,禁止女童接受教育。

同年,有超过400所学校被关闭。

齐亚丁把马拉拉带到了白沙瓦,就在那里,她发表了名为《塔利班为什么敢夺走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的著名演讲。

当时她才11岁。

2009年,不到13岁的马拉拉开始为英国广播公司写博客,以亲身经历批判塔利班武装组织禁止女孩上学的政策以及恐怖活动。

就在她开始写博客之后的没几天,所有女校都被关闭了。

熟悉马拉拉的人说,她有着超出同龄人的成熟和一腔热情,在这种时刻处于死亡威胁的环境下,年幼的马拉拉依旧奋起抗争。

2011年接受CNN采访时她说:“我有玩乐的权利,我有唱歌的权利,我有聊天的权利,我有逛商场的权利,我有大声说话的权利。

”记者问她“为什么宁愿生命受威胁也要宣扬自己的想法”?她说:“我将继续发出声音,如果我不这样做,谁会做?”勇敢的马拉拉,已经成为巴基斯坦的偶像。

2011年12月,她被巴基斯坦政府授予“国家青年和平奖”,并成为这一奖项的首位得主。

在获得肯定的同时她也受到塔利班武装的憎恨和威胁。

2014年诺贝尔奖得主马拉拉获奖感言范文

2014年诺贝尔奖得主马拉拉获奖感言范文

2014年诺贝尔奖得主马拉拉获奖感言范文即使我手上有支枪而他站在我面前,我不会射杀他。

这是我从穆罕默德先知、耶稣和佛陀身上学得的慈悲!这是2014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巴基斯坦17岁女生马拉拉获奖感言中的话,她说:一个孩子、一位教师、一本书和一支笔可以改变世界。

教育是唯一的答案。

教育为先。

让我们祝愿所有孩子都能受到真善美的教育!评马拉拉获奖感言:什么比枪支更有力量前几天,马拉拉优素福扎伊来到了挪威首都奥斯陆市政厅。

就在这位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上台之际,一个挥舞着墨西哥国旗的小伙子大喊着马拉拉,请关注墨西哥试图冲上颁奖台。

戏剧性的一幕,也把国际媒体的目光引向了墨西哥。

虽然这位20岁出头的医学院学生没有把话说完,但很多人都猜到他要说什么。

此时,墨西哥伊瓜拉事件已经发酵近三个月。

43名学生外出参加集会,然后被黑帮带走杀害,这已经很骇人听闻了,随后发生的事情更令人瞠目:当地警察被曝参与此事,市长夫妇畏罪潜逃,案情始终扑朔迷离现实版的无间道,并不是头一次出现。

伊瓜拉市所在的格雷罗州,依山傍海,矿产丰富,但70%的居民生活在贫穷当中。

毒品成了不少人铤而走险的致富手段:全国用于制作海洛因的罂粟98%都产自这里。

而治理的缺失甚至绥靖,给类似伊瓜拉事件的惨剧埋下了罪恶的种子。

大毒枭一手将无业青年招至麾下,一手用金钱收买政府官员,经济政治就这样被纳入了毒品网络当中。

贫富差距毒品买卖政治腐败治安恶化,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不单是格雷罗州的侧影,也是墨西哥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社会问题的写照。

尽管包括墨西哥在内的多个拉美国家的人均GDP已过万美元,但经济持续发展并没有惠及所有人。

据美洲开发银行的研究报告,拉美地区占总人口30%的穷人仅获得国民收入的7.5%,这一比重为世界最低。

经合组织之前发布的宜居指数排名调查显示,墨西哥在34个成员国中宜居指数排名最低。

当澳大利亚、奥地利、丹麦、德国在安全一项指标拿到满分时,墨西哥全国32个州中的27个得分为零,警方的破案率平均仅为1%。

历经磨难却仍坚强活着的人物事例

历经磨难却仍坚强活着的人物事例

历经磨难却仍坚强活着的人物事例
1. 贝丝·齐特尔(Bethany Hamilton):她在13岁时就成为了
一名专业冲浪运动员,但在2003年被一条大鲨鱼咬断了左臂。

尽管面对巨大的痛苦和失落,贝丝选择了更坚强地生活,重新学习了冲浪,成为了一名世界级的职业冲浪选手。

2. 马拉拉·优素福扎伊(Malala Yousafzai):这位巴基斯坦女
孩在15岁时被塔利班枪击头部,因为她公开倡导女性受教育
的权利。

尽管她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但马拉拉没有放弃她的信念,在康复后继续为妇女权利而战,并成为了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3. 尼克·沃乌奇(Nick Vujicic):他是一位在出生时缺少四肢
的男子,面对这种困难,尼克选择了自立自强和积极向上的态度,成为了一名知名演讲家、作家和慈善家。

4. 玛丽·居里(Marie Curie):她是一位波兰裔法国科学家,
是最早发现放射性元素的人之一。

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她遭受了很多困难和不公,包括遭受性别歧视、夫妻分开,以及受到法国官僚主义的压力。

然而,她坚韧不拔,最终成为了两次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5. 阿曼德拉·拉嘎娜·塞德(Amandla Stenberg):她是一位黑
人女演员和活动家,长期致力于广泛的社会和人权问题,包括种族歧视、LGBTQ+权利、性别平等和环境保护等。

这些努力并不容易,她面对着嘲笑和仇恨,但她坚持不懈地倡导和创造社会变革。

马拉拉故事女权主义的年轻斗士

马拉拉故事女权主义的年轻斗士

马拉拉故事女权主义的年轻斗士马拉拉·优素福扎伊(Malala Yousafzai)是一位来自巴基斯坦的年轻女性,也是一名坚定的女权主义者。

她以她对教育的渴望和坚持而闻名,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榜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马拉拉的故事以及她在推动女权主义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

一、早年经历与教育之困马拉拉出生在巴基斯坦的斯瓦特谷地,这个地区因其美丽的风景而闻名。

然而,这个地区长期存在恐怖组织的威胁,导致许多女孩无法接受充分的教育。

马拉拉并没有因此沉默,她勇敢地与这种不公进行抗争。

马拉拉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

她不仅自己努力学习,还积极地鼓励同龄人也要追求知识和教育。

然而,当恐怖组织威胁到她们的学校时,马拉拉决心站出来捍卫她们的权利。

二、遭受恐怖袭击与奋斗的坚持2012年,马拉拉在她的校车上遭到了恐怖组织的袭击。

她被子弹击中,并在严重受伤后奇迹般地幸存下来。

这一事件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对她和她代表的价值观的关注。

尽管遭受到了这次可怕的袭击,马拉拉并没有退缩。

相反,她更加坚定地继续为女性的教育权利而战。

她以她的言辞和勇气鼓舞了全球各地的人们,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三、女权主义的象征马拉拉·优素福扎伊通过她的行动和声音成为了女权主义的象征。

她坚信,每个女孩都应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无论她们来自哪个国家或地区。

作为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马拉拉的故事激励着数百万女性和男性,激发他们为平等和正义而奋斗。

她所提倡的女权主义观念渗透到各行各业,帮助许多社会实现了重要的变革。

马拉拉不仅过着自己鼓舞人心的生活,她还通过创建基金会和参与各种教育项目来扩大她的影响力。

这些努力旨在为全球范围内更多的女孩提供教育机会,并且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四、马拉拉的影响力与未来展望马拉拉优素福扎伊的故事和她所代表的女权主义观念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世界。

她的影响力不仅限于巴基斯坦和亚洲地区,而是跨越了各个国界。

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女权主义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自强不息的现代人物事例

自强不息的现代人物事例

自强不息的现代人物事例自强不息的现代人物事例在现代社会中,有许多令人钦佩的人物以其勇气、毅力和奉献精神展示出了自强不息的品质。

下面将介绍一些现代人物事例,展示他们如何克服困难,实现自我超越。

首先,马拉拉·优素福扎伊(Malala Yousafzai)无疑是一个令人敬佩的现代人物。

她是巴基斯坦的教育活动家,坚信每个人都有权接受教育。

然而,在她十几岁的时候,她因为公开发表对塔利班组织的批评而被该组织袭击,被迫离开家乡斯瓦特谷。

但是,这并没有让马拉拉气馁。

她继续为女性教育权利奋斗,成为全球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马拉拉以她的勇气和决心,为全球篮球儿童提供教育机会,成为让人景仰的现代人物。

另一个值得提及的现代人物是伊隆·马斯克(Elon Musk)。

作为特斯拉和SpaceX的创始人,他一直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太空探索领域的创新。

然而,在他成功之前,他经历了许多失败和挫折。

他的第一家公司Zip2不成功,他的婚姻也以离婚告终。

但是,这些挫折并没有让他放弃。

他继续努力工作,最终成为了一个领袖性的商业家和技术先驱。

马斯克以他的创新思维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人。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令人钦佩的现代人物,如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和格雷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改变了社会和环境。

这些人物的故事证明了自强不息的重要性,并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综上所述,自强不息的现代人物事例充满了鼓舞人心的故事。

无论是马拉拉·优素福扎伊,伊隆·马斯克还是其他许多令人敬佩的人物,他们的奋斗和勇气都是我们可以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可以明白只有坚持不懈、克服困难,我们才能实现自我超越,并成为更好的人。

17岁玛拉拉:最年轻诺奖得主

17岁玛拉拉:最年轻诺奖得主

龙源期刊网
17岁玛拉拉:最年轻诺奖得主
作者:
来源:《共产党员·上》2014年第11期
17岁的巴基斯坦女孩玛拉拉·尤萨夫扎伊(Malala Yousafzai)获得了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并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诺奖获得者。

玛拉拉来自巴基斯坦西北部斯瓦特地区,父亲齐亚丁担任一所学校的校长,一直致力于推动教育事业。

塔利班武装2007年占领斯瓦特地区,实施严厉的教法,并关闭当地女子学校,禁止女孩接受教育。

在父亲的鼓励下,2009年,时年12岁的玛拉拉开始用笔名在英国广播公司乌尔都语网站撰写博客,通过儿童的视角和笔触来讲述塔利班统治下的生活。

玛拉拉在博客中提倡女性接受教育的权利,激怒了塔利班。

2012年10月9日,一名塔利班枪手登上了玛拉拉乘坐的校车,质问“谁是玛拉拉”。

在确认身份后,这名枪手近距离向玛拉拉头部开枪。

枪击事件随后引起广泛关注。

伤势严重的玛拉拉先后在巴基斯坦和英国接受治疗,最终奇迹般康复。

塔利班曾宣称对此事负责,并说如果玛拉拉逃过这一劫,一定会“再想办法追杀她”。

2012年,联合国宣布将玛拉拉的生日定为“玛拉拉日”。

2014年,玛拉拉被提名“世界儿童奖”。

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玛拉拉正在英国伯明翰一所学校正常上课。

(文/张伟据《东方早报》)。

最后的屏障

最后的屏障

最后的屏障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14年第21期文/裴乾坤2014年10月10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宣布了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17岁的巴基斯坦少女马拉拉·尤萨夫扎伊成为了历史上最年轻的诺奖获得者。

表彰她“为儿童和青少年受压迫而斗争,并争取所有儿童能够获得教育”。

2012年10月9日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开伯尔-普什图省,马拉拉放学乘校车回家,突然车被一名袭击者拦下。

枪手登上校车,问:“你们谁是马拉拉?快说,不然把你们统统毙了。

”之后对着她的脸开了枪,子弹穿过头、颈,嵌入肩膀。

受伤的马拉拉被飞运到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医院救治,最终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之后,马拉拉在联合国青年大会上发表演讲:“塔利班往我的左额开枪。

他们也射杀我的朋友。

他们以为子弹将会让我们沉默,但他们失败了。

那一沉默中响起了成千上万的声音。

”是的,子弹的发明从来不是为了射杀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

在我国,子弹只能被用来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公共安全,与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

或许跟我们不少人心目中对枪支弹药的了解不同,对于人体伤害最大的,并不是那种将人体打穿的子弹。

尽管那种血浆横飞的场面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但在专业人士眼中看来,那却是一种相对“仁慈”的武器。

反而是停留在人体内的子弹,才能在同等量级上给人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为何如此?这就要从子弹的杀伤机理说起。

子弹的杀伤机理有些子弹拥有流线型的尖锐弹头,但却不是依靠这种设计来保证弹头能够刺入人体,而是为了在空气中减少阻力。

子弹在射入人体后,由于速度锐减,导致能量迅速降低。

而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子弹在枪口集聚的动能在人体内会迅速释放,在身体中形成空腔(图一)。

空腔分永久空腔与瞬时空腔,后者的直径往往会超过子弹直径的五倍以上。

作为子弹释放能量的直接结果,空腔会向身体周边组织传递能量,而这正是子弹造成严重伤害的原因。

处在空腔周围的骨骼会在能量的压迫下断裂粉碎,肌肉组织被撕裂,脏器遭到挤压破裂,血管被扯断,大量内出血会在伤者外表看不到的地方出现,给后续的医治带来困难。

马拉拉简介,2018年诺贝尔和平奖大热提名者

马拉拉简介,2018年诺贝尔和平奖大热提名者

马拉拉简介,2018年诺贝尔和平奖大热提名者马拉拉·优素福·扎伊,女,现年16岁的女学生。

已获得2018年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马拉拉·优素福·扎伊因致力于斯瓦特地区和平而备受赞誉。

虽然塔利班禁止斯瓦特地区女性接受教育,但是马拉拉不仅继续学业,还致函外媒,为巴基斯坦妇女和儿童争取权益。

2012年10月9日乘校车回家时遭到枪击,伤势严重,现已恢复。

2011年12月,她被巴基斯坦政府授予“国家青年和平奖”,并成为这一奖项的首位得主。

简介马拉拉·优素福·扎伊,女,现年16岁的女学生。

2009年,优素福扎伊小姐开始在BBC的乌尔都语网站上用化名撰写个人网志,内容是斯瓦特山谷的生活。

但塔利班来了。

他们控制了这一地区,禁止女生上学,并与巴基斯坦政府军展开拉锯战。

优素福扎伊渐渐频繁出现在国内外媒体,为失学女童呼吁,2011年10月,南非圣公会主教德斯蒙德·图图授予她国际儿童和平奖。

两个月后,她又获得了巴基斯坦的首届国家青年和平奖。

不幸遇袭2012年10月9日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开伯尔-普什图省遭遇不明身份枪手袭击,伤势严重。

马拉拉当天放学回家途中所乘校车被一名身着警服的袭击者拦下。

枪手登上校车,问:“你们谁是马拉拉?快说,不然把你们统统毙了。

”优素福扎伊的身份暴露了,枪手对着她的脸开了枪,子弹穿过头、颈,嵌入肩膀。

弥留时,她被飞运英国,在伯明翰的伊丽莎白女王医院救治。

2018年2月份的手术补造了颅骨,并使她恢复了听力。

3月19日,她换上新校服,在伯明翰就近入学埃德巴斯通女子高中。

事发后,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总理阿什拉夫以及其他政要纷纷发表声明,对袭击马拉拉的行为予以谴责被塔利班枪击头部、大难不死的巴基斯坦小姑娘马拉拉·优素福扎伊将于2018年秋天出版个人回忆录。

我是马拉拉该书名为《我是马拉拉》(I Am Malala),将由英商魏登菲尔德和尼科尔森书局在英联邦地区发行,世界其他地区划归美商利特尔布朗。

马作文之马拉拉作文论据

马作文之马拉拉作文论据

马拉拉作文论据【篇一:马拉拉议论文】优秀作文片断一声枪响,未能换来她的沉默,却唤起了她那勇敢的呐喊;一颗子弹,未能阻挡她的步伐,却激起了他那前进的斗志;一次负伤,未能斩断她的梦想;却坚定了她那未来的方向。

即使面对敌人的威胁,即便遭受敌人的枪杀,即便忍受众人的舆论,他依然保持着一颗勇敢的心。

世上又有几个人不畏生死,他必定是其中之一,为了理想而拿出性命去搏,这才是真正的勇气,这才是真正的勇者。

17岁获得诺贝尔将的她,别后又怎能没有更多的苦难与危险呢?心怀一颗勇者之心,成功之门必将为你你慢慢开启。

正如作家蒋方舟所说的:“有些人注定是伟大的,马拉拉就是其中一个。

”(牛群)“我不相信手掌上的指纹能代表什么,但我相信手掌和手指握起来的力量可以改变我的命运。

”马拉拉,一位正处于二九年华的妙龄少女,却遭到塔利班武装的袭击而生命垂危。

让她固执到要拿生命去求索的,不是别的,而是她的理想——公平。

她大力倡导女童接受教育,只希望有一天男孩和女孩可以一起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只为那响彻山川的读书声。

她致力于打破不公平的制度,只希望有一天塔利班的子子孙孙都不用再用枪械讲道理,只为那来自后代的福音。

冰冷的枪械不能使她追梦的头低下,眼角的泪花让理想生根发芽,强风劲猛也吹不垮她寻梦的步伐,马拉拉,响亮的名字响彻天涯。

(郭萌)梦想永远不会被搁浅,因为梦想而留下的累累伤痕,正式声明给予你最珍贵的礼物。

所以“即使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就算颠沛流离之后才懂得生命的慷慨与繁华,就算洗尽铅华之后才明白碎玉的蹉跎与无奈,可那又怎样。

18岁的马拉拉,致力于打破就有的不公平制度,不惜流血牺牲。

枪林弹雨之中,她的梦想依旧,梦想是她的防弹衣,庇护她前行;生命垂危之际,她的梦想如故,梦想是他的救命草,支撑她重生。

无边黑暗之中,梦想是马拉拉心中的那盏明灯,指引她走向光明的道路。

而她的明灯,也照亮了无数人心中的黑暗。

正如海子所言:“人要有遥远的梦想和朴素的生活,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

战斗精神案例

战斗精神案例

战斗精神案例战斗精神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挑战和逆境时所展现出来的意志力、毅力和坚韧精神。

它是人类进取精神的重要体现,能够激发个体的潜能,提升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和行动力,使其能够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并克服一切阻碍。

下面我将从不同方面举例,以展示战斗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首先,战斗精神可以体现在个人努力达成目标的过程中。

比如,有一位叫马拉拉的巴基斯坦女生,她在15岁时因为追求教育权利而被塔利班组织枪击,头部严重受伤。

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追求她的目标——为更多女孩争取受教育的权利。

她在恢复期间,坚持用笔记录她的想法和故事,向全世界呼吁关注女性受教育的重要性。

最终,她成为了全球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她的战斗精神激励了无数人追求公平和正义。

其次,战斗精神也可以在团队合作中得到展现。

比如,2018年泰国的“洞穴救援”事件。

12名足球队员和他们的教练在一次训练中被困在泰国的一座洞穴中,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为了救出他们,来自各个国家的救援队伍迅速组织起来。

这次救援行动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因为洞穴非常狭窄,而且洪水可能随时涌入。

然而,救援队员们毫不退缩,不顾自身的安危,坚定地推进救援行动。

经过漫长而艰难的努力,最终成功地将所有被困人员安全救出。

这次事件展示了战斗精神在团队合作中的重要性,激励了全球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应对挑战。

此外,战斗精神还可以在社区服务和公益事业中体现出来。

例如,有一位名叫玛丽亚的女性,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在一个贫困地区建立了一所小学和医疗中心。

当地的孩子们通常无法接受教育和得到医疗照顾,但玛丽亚坚信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权利。

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舒适的生活,用尽自己的力量和资源,为当地社区带来希望和改变。

她的战斗精神感染了周围的人,许多人主动加入到她的事业中,为社区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最后,战斗精神还可以在职场中得到体现。

比如,乔布斯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他对产品品质和用户体验的苛求被称为“乔布斯式完美主义”。

英雄人物事迹+我想对你说

英雄人物事迹+我想对你说

英雄人物事迹+我想对你说英雄人物事迹:Malala YousafzaiMalala Yousafzai被誉为现代英雄,她的事迹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出生于1997年的巴基斯坦斯瓦特区,Malala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年轻女孩,她为改善巴基斯坦女性的教育权利而奋斗,尽管因此面临巨大的危险和逆境。

Malala的父亲Ziauddin是一位教育家,他对女性教育的热情和信念对Malala的影响非常深远。

从小起,Malala就受到了父亲的鼓励和支持,她深信每个人都有权利获得教育并实现自己的梦想。

然而,由于巴基斯坦塔利班组织对女性教育的强烈反对,Malala不得不在隐秘中学习,并为她及其他女孩争取权利而努力。

在2012年,Malala在巴基斯坦斯瓦特区的一辆校车上被塔利班组织枪击。

她被击中头部并陷入了昏迷,奇迹般地存活下来。

这次暴力袭击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人们对这个年轻女孩的奋斗精神和勇气感到震惊和敬佩。

Malala逐渐恢复了健康,并继续她对教育的斗争。

Malala的事迹激励着全球各地的人们团结起来,为女性教育权利发声。

她成为了巴基斯坦历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并成为全球最受尊敬和受欢迎的年轻领袖之一。

Malala利用自己的声音和影响力,不仅为巴基斯坦的女性争取权益,还为其他国家的女性奋斗,她成立了Malala基金会,该组织通过教育项目为全球更多的女性提供机会。

Malala的英勇行动和无私价值观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提醒了世界,教育是一项基本权利,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获得教育和追求自己的梦想。

她的事迹激励着人们不断战斗,为改善教育和促进性别平等而努力。

与此同时,Malala也在个人层面上展现了坚韧和勇气的力量。

她从未向暴力和恐怖屈服,反而变得更加坚定和果敢。

她的事迹提醒着每个人,在面临逆境时,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屈不挠地追求正义。

总结起来,Malala Yousafzai以她的英勇和坚定,为全球奋斗着的女性争取教育权利树立了榜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 角 落 。( 周诺 )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当 练 习 生 的经 历 培 养 了 她 良好 的 心 态 , “ 我 对 音 乐 的态 度 更
2 . 拥有 淡然 的心态就 是最 大的 自信。淡然 ,就是 不执 着于
着 追求 ,他 深知要 想成 为一 个优 秀的 j 利益的得失 .不纠结 于人 生的起 落 ,不计较 于名声 的大小。淡然 演 员必 须提 升 自己的 “ 内功” 。 对 于 i 面对人 生的得 失起 伏 , 才能让 内心保持 平静 , 不慌不忙 , 不急不躁 , 已过 而立之 年的人 来说 ,从 头习武非
在 流 逝 的 岁 月 里 , 多 少 人 青 春 不 再 。 把 握 幸 福 趁 现 在 , 祝 你 和 我 的 人 生 快 乐 精 彩 !
体 ,体 现 的 是 一 种 大 义 。 ;
张碧晨 大二时 ,韩 国 电视 台在中 国举 办 了一场新 秀选拔赛 ,
2 . 维 护 世 界 和 平 是 每 个 人 的 贵 : 张碧晨取得 了中国区第一名 的好成 绩,然后到韩国参加总决赛 ,获
任 。雨 果 曾经说 过 ,鲜血 不是 甘 露 , : 得 亚军 。 不久 ,她 就被 一 家 韩 国娱 乐公 司相 中 ,当 了练 习 生。 练 习 用 它灌 溉 的 土地 不 会 有 好 收 成 。 同
j 谦 卑 了 ,以 前 别 人 说 我 唱 得 好 ,我 就 容 易飘 飘 然 ,但 是 在 韩 国 的 那段 时 间 ,我 的心 沉 了下 来 ” 。 张 碧 晨 坦 言 ,心态 的改 变让 她 能 更
遍 受到社会 诟病 时,张震作 为 “ 星二 j 清醒地认 清 自己所 处的位置 ,所 以在决赛 中可 以轻装上 阵。面 对 代” , 作 为影视 明星, 却能够放 下名利 , i 帕 尔 哈 提 的完 美表 现 ,她 没 有 慌 张 ,非 常 淡 定 、 自信 ,最 终 征 服
每 一 个人 的 责任 。马拉 拉 从 1 2岁开
碧晨 只 能 等 晚上 才 能偷 偷 和 爸 爸妈 妈 联 系 。后 来她 因违 约 ,公 司 不
始 ,便 为女 孩 受教 育 的权 利 奔走 呼 ; 再给她提供伙食和住宿 ,她的生活苦到一天只能吃一袋泡面 ,四处 喊 。我 们 应 向 马拉 拉 学 习,发 扬 大 ! 去朋友家借宿 ,在异国过着 “ 漂流”生活。 爱 精神 ,让和平之鸽 飞翔在世界 的各 :
生的生活相当苦 ,她忍受着时间的煎熬、经济的拮据、身体 的疲惫
样 ,在 塔 利 班 残 酷 的 统 治 下 ,人 们 ; 和命 运的未知在异 国他 乡拼搏着。张碧晨每周上六天课 ,每 天都是
不 会 幸 福 快 乐 。 维 护 世 界 和 平 , 是 : 从上午十点学到晚上十点。公司还规定练习生的手机必须上交,张
的 最好的 演 员,他 身上有种 ‘ 味道’ , j 砺 了自己, 音 乐水 平也得到 了提 高。换一种眼光看待坎坷与痛苦 ,
是 如 今 许 多年 轻 演 员都 不 具 备 的。 ”
也许 你会 发现 ,吃苦也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种幸福。
张震身上 的 “ 味 道 ”就是对 艺术的执 :
畏 惧 地 亮 出 勇敢 之 剑 。 面 对 塔 利 班 对 :

张碧晨 : 从练

家 乡的 残酷统 治,马拉拉 拿起 笔 向世 界 控诉其 罪行 ;面对塔 利班 对她 的人 !

1 0月 7日晚 ,第 三季 《中国好声 音 》总决赛 落下帷 幕 ,张
身攻击 和威胁 ,马拉 拉 毫不退 缩,继 ; 碧晨一路过 关斩 将夺得冠军。张碧晨 以独特 的嗓音、稳定的台风
人 树 立 了标 杆 。
匿毯圃
1 . 在 艰 难 困苦 中 玉 汝 于 成 。苦 ,可 以折 磨 人 ,但 更 可 以锻
2 . 执 着追求 ,苦 练 “内功 9 9 O台 ; 炼人。历经苦难 才能有所成就 ,发现风 雨后 的彩虹 。张碧晨 为 了 湾 影 星侯 孝 贤 曾说 : “ 张 震是 我 看到 更好 成长 ,选择到韩 国当练 习生 ,正是这段艰苦 的经历 ,她 才磨
续坚持 为女孩争取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 j 和 甜 美 的 相 貌 给 观 众 留 下 了深 刻 的 印 象 ,然 而 她 能 够 摘 得 桂 冠 , 马拉 拉 的勇敢超越 了个人 ,惠及 到集 ; 却 是 因 为 她 痛 苦 的 练 习生 经 历 和 淡 然 的 处 世 心 态 。
始终 自信如一。 面对 强劲对手的 完美表现 ,张碧晨 “ 细雨湿衣看
常艰难 , 但 张震凭着锲 而不舍 的精神 , : 不见 ,闲花落地 听无声” ,她对 名次 的淡然 态度 ,让她 始终保持
攻 坚克难 ,最终走 向成 功。( 唐 步荣 ) ! 自信 ,台风稳 健 ,最终征服 评委 和观众。( 杜菲 )
潜 心 于 演技 ,努 力提 升 自己 。静 心 做 ; 了评 委和观众。“ 我没有什 么比赛 的概念 , 也不知道什么叫落差” ,
事 ,远 离浮躁 ,张震在低 调 、平静 中 : 夺冠之后的张碧晨这样 说 ,“ 我 的性格就是这样 ,不太在乎 结果。 ”
提 升 内涵,赢得 众人 赞誉 ,为其 他 艺
厂鲜『 I i 才 吧 成长
X r A N C AI B A— ■—麓 嘲
。 为其 行 义也 。 ” 真 正 的 勇 士 不 是 对 什 : 么都无 所畏惧 ,而是敢 于行 大义,敢 j
于 用 鲜 血 来 维护 集 体 利 益 。敢 于 行 大 ;
义的人 无论 面对什 么困难 ,都 能 毫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