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
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过程,启发我们要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植物比较感兴趣,所以本课能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适当点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找出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可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然后通过研读了解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明白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有条件的可指导学生观察校内的爬山虎。

学生:预习课文,通过实物或影像资料观察爬山虎。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谈话引题:同学们,你们观察过的爬山虎是什么样子的?能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查到的资料说一说吗?(爬山虎也称“巴山虎”“常青藤”,葡萄科植物。

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

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广见于我国各地。

爬山虎的根、茎可入药,有破瘀血、消肿毒之功效。

果可酿酒。

)
2.过渡:(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爬山虎的视频资料)看,这就是爬山虎。

今天让我们跟叶圣陶爷爷一起去看看神奇的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谈话引入新课,让学生介绍搜集的资料,使学生有参与学习的兴趣。

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冲击下产生强烈的了解爬山虎的脚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测字词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
(1)遇到生字新词画出来并大声读几遍,读不通的句子反复读流利。

(2)给不理解的词语做上标记。

2.检查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1)利用字词卡片同桌互读。

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2)组长利用字词卡片,组织小组成员轮读、抢读,熟记字词。

(3)课件出示:
均匀叶柄蜗牛弯曲萎了
爬山虎操场占了一顺儿
重叠空隙嫩茎瞧不起牢固
(4)提醒学生需要注意:“重叠”的“重”是多音字,在文中读chónɡ;“弯曲”的“曲”是多音字,在文中读qū,在“歌曲”中读qǔ;“嫩茎”一词中的“嫩”读nèn,不读lèn,“茎”读jīnɡ,不读jìnɡ。

3.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叠”字,上面的“又”第二笔是长点,下面是“且”,不要多加
一横;“茎”的第四笔是横撇,不能分成两笔写。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学会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并模仿读文,师生共同评价读课文情况。

2.学生快速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引导学生想一想作者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写了这个事物的哪些特点。

3.学生交流自读感受,教师相机板书。

(生长的地方叶子脚)
4.师生共同梳理出文章的表达顺序,出示学生活动卡设计(一),学生填写。

5.小组合作读全文,画出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指名读、模仿读、浏览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为精读课文做好铺垫。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说说这节课你读懂了什么。

2.作业设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谈这节课自己读懂的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整体回顾;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增强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谈话选择,激发兴趣
课文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叶子、脚,大家希望先探究什么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喜欢学的那一部分,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

二、精读课文,直奔重点
1.合作探究: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1)课件出示小组探究要求:
①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自然段。

②作者是如何具体生动地描写的?画出吸引你的词句。

③根据作者的描写,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④小组内交流、补充。

汇报:
①第一小组读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自然段。

(第3~5自然段)
②第二小组交流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吸引人的词句。

(教师相机板书:反面、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嫩红)
③第三组成员上台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并说说是根据哪些语句画的。

大家跟画,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也可用实物演示或画简笔画的方法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④第四组成员说一说,再演一演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教师相机板书有关“爬”的重要动词。

(向上爬:触、变、巴、拉、贴)
⑤多媒体演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进一步讲清“弯、拉、紧”的因果关系。

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使它紧贴在墙上,这和上文的“铺”照应。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学生边看边练习背诵这一段。

⑥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非常牢固:“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师适时点拨:“巴在、相当、休想、一根茎”这几个词语说明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非常牢固,所以读的时候要重读。

⑦读完这段,你知道了什么?(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脚非常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
2.合作探究:爬山虎的叶子的样子。

联系前面几个自然段弄清爬山虎的脚、茎、叶子之间的联系。

(1)用学习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的方法继续探究。

多媒体出示小组探究要求:
①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段落。

②标出作者有条理地描写叶子的词句。

③有感情地朗读你喜欢的语句。

(2)汇报:
①长大的爬山虎的叶子:绿得“新鲜”;铺得“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隙”。

②爬山虎叶子的动态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3)此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学生边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爬山虎叶子的片段边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注意读出叶子的美感。

(4)这么美的爬山虎长在哪里?谁能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墙上房顶上)。

齐读第1自然段,抓住关键词体会爬山虎常见、普通的特点。

(5)小结: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

设计意图:本环节直奔文章的重点内容——爬山虎的脚,弄清楚其特点,再欣赏爬山虎的叶子和生长地。

不拘泥于从头到尾的学习顺序,这样能够突出重点。

通过实物的观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练习背诵,有助于提高学生背诵的速度,增加对好词好句的积累。

三、深入读文,感悟写法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了这篇课文,你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爬山虎的脚”为题吗?(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体会写爬山虎的叶是为了衬托爬山虎的脚。

)作者为什么写得这么吸引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从整体到部分的细致观察,抓特点的描写。

)
3.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4.拓展练笔。

(1)认真读一读“资料袋”的内容,了解观察记录的两种形式:
①图文结合。

②做表格。

(2)课件出示小练笔:选一种植物,观察一段时间,试着用“资料袋”中提到的方法,记录它的变化。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结合课文谈习作方法,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留心观察事物的能力,学习写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

从而启发人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本组教材也都是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的。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借助画图,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

喜欢画画是孩子们的天性。

课上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自己画画有时更能满足他们的欲望,发展他们的智慧,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学生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的段落后,我让两个学生上台来根据书中的介绍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其他的学生在台下画,学生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他们边对照书中的介绍,边看书上的插图来画。

3分钟后,我们先读课文,然后来检查自己的画,并且认真听着同伴的点评,有的说:“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应该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有的说:“刚长出来的爬山虎的脚是嫩红的,可是它应该长在叶柄的反面,画在同一侧,位置错了。

”……就这样画画议议,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位置、颜色就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2.利用实物,使学生从模糊的感悟走向清晰
语文是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积累知识,这样才能培育出会生活的人。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感受到
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

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爬山虎,课前,我准备了一些实物的爬山虎。

上课时,在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关于爬山虎的叶子时,我出示了爬山虎实物给他们看。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知道了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长大了的叶子是嫩绿的、而且叶尖都是一顺儿朝下,基本上不重叠。

这样的直观教具,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得学生对于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也了解得十分详细。

在学习爬山虎的脚的部分时,让学生自己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后,再次出示了爬山虎实物,让学生仔细观察它的脚,并与作者描写的脚联系起来比较,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印象就更为深刻了。

3.通过表演,让文字活起来。

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细节的问题。

学生面对课本的文字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

可以运用具有一些表演性质的行为,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文字活起来,更好地帮助学生的理解,从而拉近了他们与文学的距离,使他们在语文课上获得更多的审美情趣。

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墙的部分,我让学生先自读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读完后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我引导他们梳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细丝怎么变成小圆片的?为什么细丝巴住了墙,就弯曲呢?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然后分小组表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再指名上台表演,演完学生就有了更真实的感受: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就变成了小圆片,这些小圆片就像吸盘一样,紧紧地巴住墙,由于“巴”产生的力量,使细丝弯曲,这样,细丝就拉动与它相连的嫩茎,嫩茎就在墙上靠拢并贴在墙上。

这样就完成了“一只脚”爬墙的过程。

然后它还会继续长出脚来,又把嫩茎拉一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学生通过自己表演,真实地感受到了“触、巴、拉、贴”这几个动作的连续性,而且深刻地体验到这几个动作的内在力量,同时还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

最后讨论把“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行不行?通过讨论,结合自己观察所得,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体会到作者用词精确性和观察的细致。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结合本课的特点,调动同学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同学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讲的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同学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同学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发明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三、不足之处
孩子们读书的时候仍然不够大胆,没有兴趣,更谈不上什么声情并茂。

多给孩子们朗读的时间,让孩子们能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

绝对不能放松。

其次,孩子们根本没有合作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给孩子们创设协作学习条件和氛围,让孩子们具备协作意识,学会合作。

其三,课时效率低下。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摸清孩子们的学情,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确实提高课时效率。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

置换主角,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资料。

接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设计问题:“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然后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请同学们选取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

“看看你有哪些感悟和收获?”进一步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最后拓展文本,课堂延伸: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