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学科高二年级
1.金文中的“封”字,写作或,“邦"字写作。
意为划定疆界,植树为帜,建筑城堡,驻军守土.其反映的制度是
A.王位世袭制 B.内外服制 C.分封制 D.嫡长子继承制
2.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列强之间订立国际条约都要把‘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等家庭小事,写入国际公法,以维持世界和平。
"“列强”的做法
A.维护了宗法制度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导致分封制崩溃 D.促使了礼崩乐坏
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礼仪与政治分离 B.从人治到法治
C.国家管理制度化 D.逐渐家国分离
4.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私人近侧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
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
”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
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
5.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6.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
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
这种现象
A.表明内阁的职权范围明确
B.体现阁臣的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
C.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7.在古代雅典,梭伦、克里斯梯尼和伯利克里等许多著名的政治家都非常关注公民大会的作用,注重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这些做法从根本上说是取决于
A.政治家们的高瞻远瞩 B.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
C.公民群体的长期斗争 D.古代希腊的社会传统
8.按照古代雅典法律,原告指控他人时,必须提供指控的理由,以及认为被告该判何罪的理由。
至于指控罪名能否成立,取决于控诉双方的辩论和陪审团的投票多少(陪审团投票多者意见为最终标准),而不是事实本身.苏格拉底在当时就因自负傲慢和采用斗争手段一步步激怒了陪审团.最终陪审团投票决定了他被处死的命运。
这段材料
A.说明雅典法律维护公民的利益
B。
说明民主原则对司法的介入
C.雅典司法程序过简
D。
说明雅典法律不允许任何人向它发起挑战
9.古罗马著名政治家马库斯·图留斯·西塞罗在其《论共和国》中阐述道:“国家的精神目的就是维护正义,物质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
国家是人民为了正义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协议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
”对上述法治观理解最为确切的是
A.“私法”之外自由民平等 B.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
C.野蛮的习惯法荡然无存 D.废除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
10.1734年,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在他的《英国书简》中写道:“英国的……《权利法案》已经如此的完美,使得所有的人都能够享受在几乎所有君主国家被剥夺的自然权利。
"这主要基于
A.英国《权利法案》是最完美的法案
B.英国人民获得了普遍的民主权利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君主制度遭到否定
D.英国较早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11。
17世纪英国革命中克伦威尔建立护国政体,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后将邦联制改造成联邦制,19世纪初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这一系列现象反映出
A.新旧交替时代“君权神授"观念影响深远
B.确立制度与稳定秩序是巩固革命成果的必需
C.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斗争的曲折艰难
D.高效的军事体制有利于维护新生政权的统治
12。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说:“在这里,工人第一次开始考虑到自己的状况并为改变这种状况而斗争;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对立;在这里,产生了工会.宪章主义和社会主义。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D.巴黎公社的成立
13. 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
的共和国。
"这表明他主张
A.建立农民阶级革命政权 B.推翻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
C.彻底废除沙皇专制制度 D.建立各阶级政治协商制度
14。
有人在上海警察局1919年5月的档案中,发现当时许多上海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学校校长发出的通知(如图)。
引发学生缺席的原因应该是
A.民族工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增加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C.淞沪会战爆发,急于逃避战火
D.国民经济崩溃,难以维持学业
15. 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
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上述材料实质上表明了从晚清到民国初年
A.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 B.地方政府擅自截留中央财政
C.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 D.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
16。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1943年l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
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
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17. 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访问英国,并在剑桥大学演讲,其中说道:“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对应组,不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三元里人民抗英、中国人学习西方
B.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兴办民族工业
C.甲午战争-—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运动
18。
中国共产党在“二大”上提出的最低革命纲领要求: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统一中国为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从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的实践来看,这里所说的“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就是指
A.资产阶级共和国 B.社会主义共和国
C.新民主主义国家 D.实行多党制的国家
19. 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
他居住北京30余年(1887—1920年) ,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
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那些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
①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②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③大总统誓词的照片④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
抗日战争期间,延安“吸引了一个美国军事观察团.一些美国国务院外交官和一个美国总统特使前来访问,另外还有大批外国记者前来采访”其主要原因是
A.中共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
B.中共的抗日主张得到了普遍认同
C.中共坚持抗战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同情
D.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显重要
21。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为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下列对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是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历史条件下,国共两党协调矛盾、相互做出妥协的结果
B.开始的标志是国民党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C.国共两党一整遍军队为主要合作方式
D.保障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2. “革命带来了问题,答案却是只能在继续革命中得到解决。
……所谓的革命,无非是要借助革命的杠杆,撬起可以使民族翻身的巨石,当无论如何都撬不动的时候,不是换一个杠杆,而是接长这个杠杆,用更激进的革命,继续撬。
"这表明作者认为中国近代前期民主革命
A.目的的坚定性 B.手段的优越性 C.过程的跳跃性 D.结果的建设性
23.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时期(1961~1969年)美国提出同时打“两个半战争”的战略设想,一个是在欧洲抵抗苏联的进攻;另一个是抵抗中国的进攻;半个是对付别处的不测事件。
尼克松执政时期(1969~1974年)将“两个半战争"改为“一个半战争”,即同时对付在欧洲或亚洲发生的一次共产党大规模进攻;援助盟国对付亚洲的非中国的威胁,或者应付其他地方发生的紧急事态。
在这一战略调整的影响下
A.美国放弃霸权主义 B.美苏对峙局面缓和
C.中美关系得到改善 D.美欧盟友关系巩固
24.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
“冷战”时期的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演变。
这种变化
A.表明国际政治多极化新格局已经建立起来
B.说明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的支持
C.表明国际恐怖主义受到了很大的遏制
D.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
25.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China Watch》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关于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法制
B.是由于党的指导思想出现了严重偏差
C.直接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改革
D.给新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26.《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云:“是故圣人制井田之法而口分之,一夫一妇受田百亩,以养父母妻子,五口为一家……肥墒不得独乐,硗墒(质地差的土地)不得独苦,故三年一换土易居,财均力平,兵车素定,是谓均民力强国家.”材料说明井田制下
A.出现土地兼并现象 B.农民拥有土地的支配权
C.土地经营相对公平 D.私田争夺公田的劳动力
27.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
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冶铁技术的落后 B.精耕细作的需要C.小农经济的阻碍D.耕牛的极度缺少
28.战国时期,土地的直接耕作者已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农业产量也有很大程度提高,但社会贫富差距明显扩大.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根源是
A.各国税制的改革 B.土地买卖的加剧
C.铁犁牛耕的推广 D.井田制度的瓦解
29.宋代军需物资的运输改变了过去或靠摇役、或靠军队自己解决的方式,交给商人转运。
商人只要将粮草送到军队指定的地点,得到的报酬是官卖商品茶、盐、铁、香等的经营许可证。
这反映出
A.商人成为采办供应军需物资的主体
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政府政策的调整
C.政府依靠商人解决军需物资的供应
D.政府因军事需要放弃商品官营政策
30.清代的驿路(官路)通达各省省城及边疆的重要城市,如山西境内,“八十里乐平到柏平驿,五十里平定州平潭驿,八十里……”,在此基础上,晋商开辟出茶马之路。
这表明
A.政府十分重视保护长途贩运业
B.民间服务性行业已达较高水平
C.清朝官道修建有利于商业发展
D.市镇商业发达使抑商政策松弛
二、材料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31。
(28分)历史上不同时间、不同国家有过多次历史转型。
转型就是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转型过程中各种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就中原地区而言,主要发生过三次社会形态的重大转型:从氏族社会晚期转型至殷商奴隶制社会;从春秋中后期的礼崩乐坏转型至战国秦封建社会;从晚清的自救改革转型至近代社会。
每次社会转型都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的变动,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因素所决定的,因此每次社会转型都含有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和观念转变的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一直被看作是“从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这一社会转型是中国从封建分权的王国时代进人了专制集权的帝国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分期。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张晋藩,社会转型与法律变革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
材料二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
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
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
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异同,并分析原因.(16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指出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
(12分)
32。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摘编自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等解读材料,提炼一个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
(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参考答案
1-5 CACBC 6-10:BBBBD 11-15:BBBBC 16-20:CDCBD 21—25:AACDC 26-30:CCCBC
31、(1)相同点:保留了血缘社会(2分).
不同点: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权到集权(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从井田到土地私有.(8分,答对四个即可)原因: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农业生产力大规模发展;争霸战争和改革的推动;百家争鸣;(6分)
(2)表现: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赋予总统极大的行政权;构建“分权制衡"机制。
(6分)意义:联邦共和政体的创立,保证了美国的长期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给欧洲其它国家提供范例。
(6分)
32。
(12分)观点:近现代中国收回主权的过程历时漫长,主要以渐进和平的外交方式实现,是历届政府前后相继,共同努力的结果.(3分)
阐释:近代中国历史既是屈辱的殖民史,也是奋进的抗争史,主权丧失伴随着收回主权的斗争。
自民国以来,1949年结束半殖民地状态,随后又陆续收回一些主权,在近百年时间里,历届政府付出了艰辛的外交努力。
历届政府善于抓住历史契机,并且善于主动创造机会,如北洋政府借助一战、武汉国民政府借助北伐战争、南京国民政府借助二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借助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逐步挽回国家主权。
主权的丧失与挽回过程折射出国家命运的起伏,民国以来,随着近代化进程的展开与融入国际进程的加快,中国国力逐渐增强,国际地位逐步提升,这是收回国家主权的坚实基础。
(9分)(其它观点、阐释合理,亦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