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为最早的提出发展资本主义
B. 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兴起
C. 反思了当时中国近代化问题
D. 受社会进化论思想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王韬曾参与洋务运动,正是这一人生经历及其对洋务运动的认识,他深刻体会到洋务运动的不足,从而萌发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思想主X。故答案为C项。A项,近代中国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X是洪仁玕,排除;B项,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排除;D项,西方社会进化论思想传入中国始于严复,排除。
A. 为北伐战争准备了条件
B. 推动了农村的土地革命
C. 标志工作重心转向农村
D. 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1926年7月国共合作领导的北伐战争开始,因而题干中所提到的1926年2月的农民运动为北伐战争准备了条件,故A项正确;土地革命是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制定的革命路线,与题干中所提时间相隔较远,因而没有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是在1927年的八七会议之后,故C项错误;中华苏维埃政权成立于1931年,故D项错误。
C. 落实了启蒙思想三权分立原则
D. 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与等级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革命派制定《临时约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立法机关限制以袁世凯为首的行政机关的权力,因此对议会权力的规定明确详细,而对总统和内阁的权力规定不够明确。这些规定突出体现了革命派的政治意图,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制约,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关系,没有体现三权分立,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没有关系,排除。
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议会可以对临时大总统的谋叛和国务员的失、某某行为进行弹劾,并可以“提出质问于国务员,并要求其出席答复”。至于内阁是否具有提请总统解散议会的权力,或者总统是否具有径行解散议会的权力,《临时约法》未置可否。这些规定
A. 突出体现了革命派的政治意图
B. 体现了立法与行政权相互制约
【点睛】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即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9.王韬在近代首次提出“变法”的主X,他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介绍西方国家的“君主”“某某”“君民共主”这三种制度时,最早提出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的君主立宪制该思想
3.有学者指出,从唐朝到宋朝,控制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由隋唐之初的世家大族,到北宋时期的科举文官,再到南宋时期的地方士人精英,这种转变历程不可谓不深刻。这反映出唐宋时期
A. 世家大族丧失科举选官资格B. 政治局面相对稳定C. 科举创新影响社会力量变迁D.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造成唐宋之际这种显著社会转型的核心因素,是科举制度在宋代的深入推广,故C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
6.有人研究指出,吴承恩(某某某某人)的小说《西游记》中有多场宴会,而饭菜几乎都是如米饭、蘑菇、香蕈、木耳、豆腐、面筋、芋头、萝卜等名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准确描述了玄奘取经途中遇见的食物B. 中国的饮食文化已经影响到周边国家
C. 反映了作者生活时代的南方饮食文化D. 说明小说因其艺术性不具备史料价值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中国近代化。材料的核心意思是近代化过程中,中国人的实践突出把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相结合。C项把三权分立思想与中国传统的考试和监察制度相结合,故选C项;A项错在没有西方近代思想;B项完全排斥西方思想;新文化运动绝对肯定和否定东西方文化,故排除D项。
14.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召开特别会议,决定党在政治上主要的方针是加紧进行某某、某某、某某等地的群众工作,特别是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中共中央这一方针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0.1898年,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继上奏请开某某岳州、某某三都澳、直隶某某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1904年,北洋大臣袁世凯、某某巡抚周馥等奏请将某某某某、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经外务部议复,亦获得朝廷谕准。清末自开商埠
13.有学者说:自近代以来,不少人把中国的现代化,视为全盘西化的过程,但全盘西化只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因为在实践层面,全盘西化根本就不可能。即使是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前,政治人物们也没有要全盘西化的。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 《天朝田亩制度》颁布B. 义和团运动C. 孙某某提出五权宪法D. 新文化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唐朝监察制度。材料中“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道’逐渐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说明监察制度的变革推动了地方机构的调整,故C项正确;选项A与题无关,材料并未强调加强中央集权,排除;根据材料“由于部分按察使由驻在州刺史担任,故而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可知选项B错误;材料只涉及唐朝一朝内容,无法反映出整个历史发展趋势,排除D。
【详解】依据材料“由于辅官皆来自民间……两年后即被废除”可以看出明初的辅官具有局限性而被废除,说明内侍机构的调整迫在眉睫,故C项符合题意;明初已经废除丞相制度,而且材料没有体现丞相制度的重建大势所趋,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明初的辅官具有局限性,不能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受到挑战,故B项错误;“绝境”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11.1902年1月,《英日同盟》正式签订,规定缔约双方要求通过维护中国和朝鲜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以及一切国家在此两国机会均等,来维持东亚的现状和全面和平。此条约的签订
A. 使英国势力X围扩大到朝鲜地区
B. 抑制了日本在东北亚地区的扩X
C. 加剧了英日俄之间争夺远东的矛盾
D. 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解析】
【详解】《资政新篇》要求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在反封建方面与《天朝田亩制度》是一致的,继承了《天朝田亩制度》的反封建主X,表述正确,故排除A项;《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而《资政新篇》是一个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并不主X废除私有制,所以《资政新篇》没有继承《天朝田亩制度》废除私有制的主X,表述错误,故选B项;《天朝田亩制度》要某某行绝对平均主义,《资政新篇》要求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改变了《天朝田亩制度》在社会改造方案上的落后性和所倡导的社会模式,表述正确,故排除C、D项。
【答案】C
【解析】
【详解】甲午战争后,日本企图割占辽东半岛,导致日俄矛盾加剧,同时英国因与俄国在欧洲和中国问题上的矛盾,因此与日本结盟,反映出英日结盟对抗俄国的意图,中国和朝鲜均属远东地区,这必然导致三国在争夺远东问题上的矛盾加剧。故答案为C项。A项,19世纪末,英国势力X围主要在长江流域地区,排除;B项,《英日同盟》没有抑制日本扩X,反而有利于日本在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势力渗透和扩X,排除;D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19世纪末,排除。
7.清朝谈判大臣对鸦片战争后某一条款的订立颇为得意,认为把清政府最担心的麻烦——诉讼推给外人处置,有使中英之间的商务矛盾不至于上升为两国间武力冲突的好处。该条款涉及
A. 割让某某岛B. 领事裁判权C. 巡查贸易权D. 关税协商
【答案】B
【解析】
题干材料中的“诉讼推给外人处置”说明中国丧失司法主权。A项割让某某岛中国丧失领土主权,故A项错误;B项领事裁判权使中国丧失司法主权,故B项正确;C项巡查贸易权使中国中国丧失了对自己领海的控制,故C项错误;D项关税协商使中国丧失关税主权,故D项错误。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A. 某某观念趋于淡化
B. 民本思想得到推广
C. 理性意识有所增强
D.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答案】C
【解析】
殷商时代注重迷信政治,西周时期关注“人本”文化,说明对于政治的理性思维增强,C正确;宗法观念一直没有淡化,A错误;B中推广说法绝对;D是商朝政治特点。
2.老子主X“不行而知”,荀子认为“行之则通明于事”,朱熹主X“知先行后”,王守仁主X“知行合一”,王夫之主X“知行相资以为用”。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4.唐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监察,曾设立十道按察区(后增至十五道),由于部分按察使由驻在州刺史担任,故而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道”逐渐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材料表明
A. 加强对地方监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 监察官不能由地方行政官员兼任
C. 监察制度变革推动了地方机构的调整D. 行政官员兼任监察官成历史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史料认知。这些食品都是我国某某地区的地域性食品,所以反映了作者所在地区食品和自己生活时代对饮食文化的认知,故选C项;根据玄奘西游经历的地区和材料中的食物对比,可以排除A项;中国的饮食文化已经影响到周边国家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小说经过考证后是有一定的史料价值,D项说法错误。
A. 知识分子非常重视社会实践
B. 对知行关系的认识是科学的
C. 对知行关系认识越来越深刻
D. 儒法在知行关系上认识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老子认为认识不是从实践中来的,荀子揭示出学习的实践属性,朱子强调知对行的指导作用,否认行是知的基础和来源,王守仁认为知与行的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夫之认为知与行各有功效,不容混同,因为知与行互相区别,所以相资互用,故题干反映了古人对知行关系的认识不断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A项,老子认为认识并非依赖实践,排除。B项,题干信息未体现古代在行知关系认识的科学性,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法家学派在行知关系上的主X,排除。
【点睛】由于当时受南北议和的影响,革命党人非常清楚临时大总统职位将由袁世凯继任,因此《临时约法》的主要特点就是从各方面设定条款,对袁世凯加以限制和防X。《临时约法》的某些制度设计反映了当时斗争形势和力量对比关系,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即将交权让位之际,企图利用《临时约法》制约袁世凯、保卫某某某某成果的苦心和努力。如在权力关系设计上,扩大参议院的权力以抗衡总统的权力。《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除拥有立法权外,还有对总统决定重大事项的同意权和对总统、副总统的弹劾权。此外还规定临时大总统对参议院议决事项复议时,如有2/3参议员仍坚持原议,大总统必须公布施行。从而,总统行使权力受到参议院的较大制约。
某某省某某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共60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殷商时代,能支配自然变化和人类祸福 超自然能力被称为“帝”,因此占卜、祭祀和巫术活动盛行。周代以来,对天的认识开始强调道德意识,“敬德保民”的思想和礼乐制度使西周从“神本”文化逐渐转为“人本”文化。这一变化反映出
8.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资政新篇》继承了《天朝田亩制度》反封建的主X
B. 《资政新篇》继承了《天朝田亩制度》废除私有制的主X
C. 《资政新篇》改变了《天朝田亩制度》在改造社会方案上的落后性
D. 《资政新篇》改变了《天朝田亩制度》所倡导的社会模式
【答案】B
A. 符合了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
B. 主要是受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诱导
C. 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
D. 反映了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A
【解析】
【详解】清朝末年国家对奏请开埠通商十分认可,这一自开商埠的政策符合清末转型时期国内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的社会发展需求,故答案为A项;此时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内部自身的发展需求,与列强的经济侵略无关,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无关,排除C、D项。
5.1380年,明太祖设立春、夏、秋、冬四大辅官,让他们每月按旬轮值,辅导自己行政。由于辅官皆来自民间,对朝典、朝章并不熟悉,没能在实际政治中发挥作用,两年后即被废除。由此可知
A. 丞相制度 重建大势所趋
B. 君主专制的强化受到挑战
C. 内侍机构的调整迫在眉睫
D. 官僚体制的改革陷入绝境
【答案】C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