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日喻》阅读练习及答案(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喻①
苏轼生而眇②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樾③,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樾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樾,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④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⑤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⑥,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⑦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
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释】①日喻:关于太阳的比喻。
②眇:瞎子。
③樾:笛类乐器,比笛短,有七孔、三孔等说。
④苏子:苏轼自称。
⑤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⑥没人:能潜入深水的人。
⑦渤海:唐代郡名,在今山东滨县一带。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扪烛而得其形()
(2)道之难见也甚于日()
(3)自盘而之钟()
⑷皆求道之过也()
⑸然则道卒不可求欤()
⑹君子学以致其道()
⑺故凡不学而务求道()
⑻方求举于礼部()
2.翻译下列句子。
⑴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道可致而不可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夫没者岂苟然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中眇者不知日与钟、日与樾的区别,原因在于什么?(用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盲人识日”比喻什么?这个故事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中作者认为“求道之过”表现在什么地方?(用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三段中“道可致而不可求”,作者认为什么是“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四段中“北人学没”的教训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结尾作者肯定吴彦律的“有志于学”,同时也通过“昔”和“今”的对比,劝勉吴彦律要注意哪两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摸⑵道理、哲理、规律⑶至,到⑷过失⑸那么⑹到⑺致力,这里有“单纯地”的意思。
⑻正要
2.⑴即使用巧妙的比喻,加上有效的指点,也跟对瞎子用盘、烛形容太阳差不多。
⑵循序渐进,道自然而至,不能不学习而强求。
⑶善于打仗的人能掌握主动权,使敌方听我调动,自己却不受敌方牵制。
⑷善于潜水哪里是随随便便能达到的呢!
3.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4.“盲人识日”比喻一个人只靠片面地拾取零碎的知识而对事物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必然要犯错误。
作者用故事来感染读者,让读者从具体形象中悟出所要讲的道理。
这个故事在文章中起了加强生动性和说服力的作用。
5.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
6.莫之求而自至。
7.不重视认真实践。
8.⑴求学必须有目的,即“求道”;⑵要踏踏实实下苦功夫做学问,不能只追求皮毛。
附:教案格式模板
所在单位
所属教研室
课程名称
授课教师
《******》教案(宋体二号,标题加粗)
一、课程性质:(注:填公共基础必修课、公共基础选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核心必修课、师范技能必修课、师范技能选修课)
二、总学时∕学分:
三、课程类型:理论课()实践(含实验)课()
四、学时分配:理论课()学时实践(含实验)课()学时
五、授课专业、层次:
六、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七、本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
八、教材和参考书:
《******》教案内容(宋体二号,标题加粗)
一、章节内容:(正文:宋体五号,标题加粗,18磅)
二、课时:
三、教学目的: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五、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小结:
七、作业布置:
八、教具:
想要了解更多,请访问我的豆丁主页:/236329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