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优势病种规范标准
急诊重点病种管理制度
急诊重点病种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为了规范急诊科的工作流程,提高急诊病种的诊治质量和效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急诊科的医务人员和患者。
三、管理原则1.安全第一: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是第一原则,医务人员应全力保障患者的安全。
2.科学准确:医务人员在诊断和治疗急诊重点病种时,应根据科学的依据和准确的方法进行。
3.高效便捷:急诊科应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尽量减少患者等待时间。
四、急诊重点病种的确定和管理1.重点病种的确定:–急性心梗–中枢性神经系统感染–严重创伤–重度中毒–重度呼吸困难2.急诊重点病种的管理:–设立重症急诊病区,专门处理急诊重点病种患者,确保资源合理配置和专业化管理。
–配备合格的医生和护理人员,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诊断和治疗急诊重点病种患者。
–建立急诊重点病种病历记录,包括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和治疗过程等,便于医务人员迅速获取和掌握患者的病情。
–与相关科室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及时转诊病情危重的急诊重点病种患者,保证患者能够得到最适宜的治疗和护理。
–定期进行急诊重点病种的质量评估和病例讨论,总结经验,改进工作。
五、急诊重点病种的诊疗流程1.急诊接诊:–医务人员应尽快与患者接触,获取详细的病史,并进行初步的体格检查。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判断是否属于急诊重点病种,并设定相应的优先级。
2.快速诊断和处理:–对于急诊重点病种患者,医务人员应立即启动快速处理流程,包括尽快进行相关的辅助检查和处理措施。
–根据诊断结果,迅速制定治疗方案并实施。
3.转诊和接诊:–对于急诊重点病种患者,如需要进一步的治疗或抢救,应及时与相关科室进行联系,安排转诊。
–接诊科室应做好准备,迅速接收转诊患者,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
六、急诊重点病种的培训和教育1.医务人员培训:–对于急诊科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急诊重点病种的诊断和治疗知识的培训,提升其应对急诊病种的能力。
急诊优势病种规范
急诊优势病种规范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外感发热(感染)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要点发热,初起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
有感受外邪病史。
理化检查:白细胞总数降低或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出现核左移。
(2)主要症状:鼻和喉部烧灼感,咽痒或痛、鼻塞、打喷嚏、流涕、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全身不适、肌肉酸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症状:恶寒发热,鼻咽部不适、疼痛。
主要体征:鼻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充血。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二)证候诊断1.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脉浮数。
3.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脉濡滑。
4.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
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洪大。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风寒束表证治法:解表散寒。
推荐方药:(1)麻黄汤加味:麻黄、杏仁、桂枝、生甘草、葛根。
(2)葛根汤加减:葛根、桔梗、杏仁、生石膏、桂枝、赤芍、连翘、生甘草、生麻黄、柴胡。
(3)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甘草。
中成药:感冒清热冲剂、正柴胡饮颗粒等。
需要紧急救治的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1
5-7高危( )
分值 1分 1分 1分 1分 1分 1分 1分
是/否 () () () () () () ()
急性心肌梗死TIMI评分表
姓名
性别
年龄
床号
住院号
.
STEMI患者TIMI评分表
项目
1.年龄≥75岁
65-74岁
2.糖尿病或高血压或心绞痛
3.收缩压<100mmHg
4.心率>100次/分
5.Killip分级 Ⅱ~Ⅳ 级
女性,80岁,因“胸闷喘憋1天,加重伴意 识模糊2小时”来诊,血压85/60mmHg, 心率110次/分,SPO2 90%,既往有高血压、 冠心病病史。心电图示多导联ST段明显压 低,AVR导联ST段抬高。心脏彩超示心肌 运动不良,EF23%。诊断为非ST段抬高型 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予抗凝、抗血小 板、硝酸酯类、血管活性药物,配合无创 呼吸机等治疗,患者好转。
自动睁眼 呼唤睁眼 刺痛睁眼
无反应 正确回答 回答错误 语无伦次 含混发音
无反应 可按指令动作 能确定疼痛部位 对疼痛刺激有肢体退缩反应 对疼痛刺激肢体屈曲 对疼痛刺激肢体过伸 对疼痛刺激无反应
4□ 3□ 2□ 1□ 5□ 4□ 3□ 2□ 1□ 6□ 5□ 4□ 3□ 2□ 1□
总分
说明:总分 15 分,最低 3 分。按得分多少,评定其意识障碍程度。 13~14 分为较度障碍,9~12 分为中度障碍,3~8 分为重度障碍(多 呈昏迷状态)。
<2.5
血肌酐μmol/L
≥309. 177-308 133-168
53-132
<53
红细胞比容
≥0.60
0.50-0.59 0.46-0.49 0.30-0.45
需要紧急救治的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
需要紧急救治的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国卫办医发〔2013〕32号)需要紧急救治的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目录第一部分院前医疗急救第一章院前医疗急救范围及流程一、院前医疗急救范围二、院前医疗急救流程第二章需要急救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急危重伤病种类一、需要急救患者的生命体征二、常见急危重伤病种类(一)急症疾病种类(二)危重症疾病种类第三章常见急危重伤病院前医疗急救诊疗规范一、急症的院前医疗急救诊疗规范(一)休克(二)胸痛(三)腹痛(四)呼吸困难(五)气道异物(六)呕血(七)咯血(八)意识障碍(九)小儿高热惊厥二、危重症的院前医疗急救诊疗规范(一)循环系统1.心脏骤停2.急性冠脉综合征3.急性左心衰竭4.恶性心律失常5.高血压危象(二)呼吸系统1.重症支气管哮喘2.呼吸衰竭(三)消化系统(四)内分泌系统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糖尿病低血糖昏迷(五)神经系统1.急性脑血管病2.癫痫大发作(六)意外伤害1.坠落伤2.爆炸伤3.枪伤4.电击伤5.溺水6.中暑7.急性中毒8.急性过敏性反应9.动物性伤害(七)外科危重症1.创伤2.颅脑损伤3.胸部损伤4.四肢损伤5.烧(烫)伤(八)妇产科危重症1.阴道出血2.胎膜早破3.急产4.宫外孕破裂第二部分医院急诊科第一章医院急诊科救治范围及流程一、医院急诊科救治病种范围二、急诊处理流程三、急诊处置分级第二章急诊患者中危重症的判别标准第三章常见急危重伤病医院急诊科诊疗规范一、急症的医院急诊科诊疗规范(一)休克(二)胸痛(三)腹痛(四)呼吸困难(五)呕血(六)大咯血(七)昏迷(八)小儿热性惊厥二、危重症的医院急诊科诊疗规范(一)循环系统1.心脏骤停2.急性冠脉综合征3.急性左心衰竭4.心律失常5.高血压危象6.急性心包压塞(二)呼吸系统1.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2.呼吸衰竭3.重症肺炎4.肺栓塞(三)消化系统1.上消化道出血2.急性重症胰腺炎3.急腹症(四)内分泌系统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非酮性高渗性糖尿病昏迷3.糖尿病低血糖昏迷4.甲亢危象5.肾上腺皮质功能危象6.垂体危象7.严重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五)神经系统1.急性脑血管病2.癫痫大发作3.重症肌无力危象(六)意外伤害1.坠落伤2.爆炸伤3.电击4.溺水5.中暑6.急性中毒7.过敏反应8.动物性伤害(七)创伤和烧伤1.多发性创伤2.颅脑损伤3.胸部损伤4.腹部损伤5.脊柱/脊髓损伤6.四肢损伤7.骨盆骨折8.烧(烫)伤(八)妇产科危重症1.阴道出血2.产后出血3.胎膜早破4.急产5.宫外孕破裂出血第三部分重症医学科第一章重症医学科收治范围第二章常见急危重伤病重症医学科诊疗原则一、休克二、急性呼吸衰竭三、急性肾功能衰竭四、急性肝脏衰竭五、急性左心衰竭六、出凝血功能障碍第三章常见急危重伤病重症医学科诊疗规范一、休克(一)低容量性休克(二)感染性休克(三)心源性休克(四)梗阻性休克二、循环系统(一)心脏骤停(二)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塞(三)急性左心衰竭(四)恶性心律失常(五)高血压危象三、呼吸系统(一)重症哮喘(二)AECOPD(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四、消化系统(一)消化道出血(二)急性肝脏衰竭(三)急性重症胰腺炎五、内分泌系统(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二)低血糖昏迷(三)高渗性昏迷(四)甲亢危象六、急性肾损伤和血液净化(一)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早期诊断(二)肾脏替代的指征七、妇产科急症(一)妊高症(二)产后大出血(三)羊水栓塞八、出凝血功能障碍(一)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二)DIC九、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一)重度颅脑创伤(二)急性脑血管病(三)癫痫持续状态十、严重多发创伤十一、外科大手术术后十二、突发高热第一部分院前医疗急救第一章院前医疗急救范围及流程一、院前医疗急救范围急危重伤病指各种若不及时救治病情可能加重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其症状、体征、疾病符合急危重伤病标准。
急诊科优势病种
**********急诊科2013年度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措施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措施一、诊疗方案实施情况2013我科在去年优势病种(外感发热)基础上,根据我科实际情况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规定制定并实施了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优势病种的临床诊疗方案及路径,并在实际工作中具体运用,其中大多数以中青年人为主,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全部病人均采用中药、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药包括中药饮片辨证施治和中成药辨证施治;风寒束表型:用解表散寒法;风热犯表型:用解表清热法;暑湿袭表型:用清暑祛湿法;卫气同病型:用透表清气法:白虎汤加减。
中成药:杏苏颗粒、小柴胡颗粒、双黄连口服液、小柴胡颗粒、连花清瘟胶囊等。
结合中医特色治疗以针刺等治疗。
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 有效:服药72h内体温降至37.2℃以下,且体温不再上升超过37.2℃的时间。
2.显效:即刻退热判断标准:服药后4h内体温下降0.5℃。
3.痊愈天数:首次服药至疾病痊愈所需时间。
4.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痊愈标准:精神、食欲好、体温恢复正常满12小时、鼻咽部症状消失、咽充血消失。
(二)临床疗效评价治愈:68%显效:22%有效:8%无效2%三、疗效评估外感发热的主要诊断依据是发热、恶寒、咳嗽、头身痛,有外感病史;外感发热邪在肺卫,治疗当因势利导,从表而解。
风寒束表型:用解表散寒法:麻黄汤加味。
同时加予葛根重用桂枝以达解肌发表,以缓解患者的头项强痛等症,总有效率80%以上。
风热犯表型:用解表清热法:银翘散加减时适当加予黄芩,生地,柴胡等清热药以加强退热效果有效率85%以上。
在配合中医特色疗法和不配合中医特色疗法中以针刺:选穴大椎,曲池、合谷;拔罐取穴大椎等。
疗效较对照组高20%。
但在治疗中往往外感有兼夹有湿、署、燥、实等病症,所以在病症分析是要注意兼症的治疗,兼湿者加祛湿药,兼署加清署生津药,兼燥者加生津润燥药,兼实者祛实邪。
医院重点病种急诊救治管理制度(标准版)
医院重点病种急诊救治管理制度
为使急诊科医护人员以及参与抢救的其他医务人员均应熟悉各重点病种的服务流程、明确责职,确保患者能够得到连贯、及时、有效的救治,特制定以下制度:
1、急危重患者从分诊处开始,抢救处置时间在5分钟以内,10分钟内完成诊疗处置(如通畅呼吸道,呼吸机应用,静脉穿刺等)。
院内急会诊应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
急诊高危患者(符合住院指针的外伤性颅内血肿、外伤性腹腔内出血、开放性骨关节损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在“绿色通道”平均停留时间小于60分钟。
无急诊住院病人滞留急诊留观。
充分体现出急救服务时限的要求。
2、重点病种适用于《绿色通道病情分级管理制度》,《急危重症患者优先诊治、住院制度》,体现出先抢救、后缴费、再补办住院手续。
3、“三无”患者按相关制度执行。
4、在抢救患者过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口头医嘱制度》、《佩戴“腕带”身份识别制度》,患者住院手术转运交接制度及流程。
5、急诊科对于重点病种要定期进行总结、分析、持续改进。
对于创伤患者要逐步提高创伤评分的比例。
急诊重点病种绿色通道管理规定
急诊重点病种绿色通道管理规定
一、急诊重点病种: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主动脉夹层、恶性心律失常、急性肺栓塞、急性脑卒中、急性创伤、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
二、以抢救生命为原则,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和优先住院,先救治,后办相关手续和缴费。
三、实行首诊负责制,实施抢救科室必须全力抢救,相关辅助科室各司其职,确保患者能够获得连贯、及时、有效的救治,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患者。
四、在抢救过程中,如需相关科室会诊的,参照《会诊制度》执行。
五、对突发公共事件,涉及急诊重点病种,有3名以上伤员的重大抢救时,应在紧急救治的同时,立即报告医务科及分管院长或总值班,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
六、对重点病种要及时登记,定期总结、分析、质量评价、反馈,并提出持续改进措施,上报医务科。
急诊重点病种及危急重症紧急会诊和优先入院抢救管理规定
急诊重点病种及危急重症紧急会诊和优先入院抢救管理规定为了确保急诊重点病种及危急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最大限度争取抢救的时间,进一步提高重点病种高危患者及其他危急重症的抢救成功率,规范重点病种患者的急诊服务流程,特制定本规定。
一、结合我院急诊患者病种结构及专科优势特点,以下为重点病种: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急性肺栓塞、脑卒中、急性创伤、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急性中毒、消化道大出血、多脏器衰竭、各种昏迷、各种急腹症需急诊手术、各种严重创伤等。
二、以抢救生命为原则,有效开通绿色生命通道。
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优先住院、与医疗相关的手续后补办的原则,先救治、后交费。
三、实行首诊负责制,实施抢救科室及检验、输血、放射、药剂、ICU、手术等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必须全力抢救,无条件为患者提供方便,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患者,延误患者的最佳诊疗时机。
四、在抢救过程中,如需相关科室会诊,抢救科室呼叫院内急会诊时,相关科室医生必须在10分钟内,特别紧急情况5分钟内到达。
五、实行上报制度,在进行危重患者和急诊抢救的同时,必须向科主任报告患者病情及抢救情况,必要时向医务科或院总值班报告(8小时正常工作时间报告医务科,夜间或休息日报告院总值班),由医务科或院总值班协调相关科室协助抢救,并在必要时组织协调院内其他科室抢救、会诊。
六、各医技科室须及时接受安排患者进行检查。
急诊检验常规项目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30分钟,急诊心电图、影像常规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30分钟,急诊超声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30分钟。
有关科室在完成上述检查结果之后,须及时电话告知患者所在的科室;或按急诊规定时限出报告;如出现危急值应按相关制度进行报告、处理。
七、各科医护人员必须熟悉本科室重点病种急诊抢救流程和职责。
凡需多个科室协同抢救的患者,原则上由对患者生命威胁最大的疾病专科科室收治。
如有争议,应服从急诊科医师安排,或由医务科(或总值班)决定。
急诊科重点病种服务质控指标及服务时限要求
目标4到院<10分钟完成血液相关检查抽血完成送检验科
目标4到院<10分钟完成血液相关检查抽血完成送检验科
目标4.到院<30分钟动脉血气分析、血常规、生化、心电图胸部X线片等
目标4 达到医院<30分钟完成头颅CT、心电图、血常规、急诊生化、凝血功能检查
目标5 获“溶栓”诊疗<60分钟(确诊STEMI或LBBB后)
目标3 到院<7分钟完成GCS评分,简单的骨折固定、包扎和止血。
目标3.立即有效的气管内负压吸引以负压吸引清除堵塞于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有时即可立即解除梗阻,改善通气,到院<20分钟给予解痉、平喘药物
目标3达到医院<15分钟进行NIHSS评估或至少有Glasgow评分
目标4 给予肠溶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20分钟(确诊STEMI或LBBB后
急诊科重点病种服务质控指标及服务时限要求
急性心肌梗塞
急性心力衰竭
急性创伤
急性颅脑损伤
急性呼吸衰竭
急性脑卒中
目标1接诊时间<5分钟
目标1接诊时间<5分钟
目标1接诊时间<5分钟
目标1接诊时间<5分钟
目标1接诊时间<5分钟
目标1接诊时间<5分钟
目标2到院<10分钟完成首次心电图心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肌钙蛋白等相关化验
目标2到院<10分钟完成首次心电图、心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肌钙蛋白等相关化验
目标5醛固酮拮抗剂(重度心衰)
目标5到院<30分钟,完成二次伤情评估、相关检查B超、心电图、放射。
目标5到院<30分钟,完成二次伤情评估、相关检查B超、心电图、放射。
目标5.到院<60分钟人工气道建立(必要时)
急诊科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管理资料]
急诊科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千百年来在治疗内科学急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建了系统的理论。
上溯春秋战国以远下迄明清代有发展。
随着我国西医学七十年代以来的迅猛发展,中医药学的固步自封,逐步形成西医治急性病,中医治慢性病的局面。
本科成立于2004年5月,成立至今,处理大量门急诊患者,本科急诊处理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一)与西医紧密结合,大胆吸取其研究成果以补己之短,提高中医急诊治疗水平。
(二)强调突出中医特色,使中医急症治疗发挥应用水平。
(三)强调综合疗法,使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手段得以广泛应用。
本科室制定了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胁痛(胆石症、胆囊炎);淋症(泌尿系结石)三个高发常见病种中医治疗方案。
一.感冒(一)概述:凡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称之感冒。
其发生的常见病因及病机:1。
外感风邪疫毒,外感邪气或疫毒,从皮毛或口鼻侵犯人体,使肺卫失和而发病;2。
正气虚弱,肺卫功能失常。
若生活起居不慎,寒暧不调或过度疲劳,皆使肌腠不密,肺卫调节功能失常,卫外不固,遇外邪侵袭易发病。
(二)辨证论治:感冒之病位在肺卫,而主要在卫表。
其性轻扬,即“伤风者,上先受之”,肺为五脏之华盖,居胸中,属上焦,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职司卫外,且为娇脏,不耐邪扰。
外邪侵袭,肺卫首当其冲,卫阳被遏,营卫失和,正邪相争则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肺失宣肃则鼻寒、流涕、咳嗽、咽痛。
至于临床辨证,当分外感、兼挟及内伤:如风寒、风热、暑湿属外感;气虚、阴虚属体虚感冒。
治疗原则:感冒,邪在肺卫。
一般感冒多实证,治疗以解表达邪为原则。
风寒治以辛温解表;风热治疗以辛凉;暑湿合感当清暑祛湿;挟湿化燥者,当随证加减;病有入里之趋势或兼里证者,应表里双解;时行感冒多属风热重证,除辛凉解表之外,还当佐以清热解毒之品;虚人感冒,应识气、血、阴、阳虚之别,即益气解表,养血解表,滋阴解表,温阳解表,扶正祛邪兼顾。
急诊科优势病种具体实施方案
急诊科优势病种具体实施方案1.提高思想认识,制定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目的是为了规范专病诊疗行为,提高专病专治效果,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2.科室制定三种优势病种诊治方案:同时制定每种优势病种各症型的病历模版,科室定期组织全科人员进行学习,做到人人熟练掌握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医护人员严格按照制定方案实施对优势病种病人的各项诊疗活动。3.科学部署、合理分工、责任明确、注重中医特色:1)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组织学习优势病种诊治方案,随机抽查考核科室人员对优势病种的熟练程度。2)科主任、护士长不定期检查优势病种的落实执行情况,做到认真执行,落实到位,确保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在临床中100实施。3)对对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不掌握或掌握不熟练者督促其加强学习;对思想不重视,学习不认真,又不能掌握或熟练掌握及不认真执行者提出批评、科室评先进一票否决、甚至扣罚奖金。4)制定优势病种各种症型病例的相应表格(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住院天数、入院时中医四诊情况、中药治疗经过、西药治疗经过、应用何种中医特色疗法、愈后、备注)。对住院病人出院后经治医师及时如实登记。5)由胡灿、骆小航负责优势病种病例资料的收集、分类及统计。做到资料完整,数据齐全。6)在中药治疗基础上,敢于创新,逐渐增加非药物治疗手段(如针灸、艾灸、呼吸肌康复训练等),年终分组对比疗效,并分类做好随访登记记录,对效果好者实行推广,作科研立项。7)年终根据资料对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进行分类评估分析,统计治愈率、有效率、及无效率。找出执行方案过程中存在的难点、疑点问题,总结经验、修正不足,提出优势病种优化诊疗方案,提高专病专治的可行性及持续有效性。8)对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过程中表现突出者经科室讨论实行适当奖励。对解决执行过程中难点、疑点问题的思路及措施1.分析是否存在以下因素,针对原因解决存在的问题。1)患者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依从性怎么样;在执行环节上是否存在漏洞。解决措施:加强疾病宣教,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对治疗效果影响的认识,争取患者最大配合。加强医护人员责任心教育,保证在诊治每个环节中落实到位。2)在辩证分型是否正确或存在不足,比如证型相互转换或同一病人证型交杂。3)是否有合并症,合并症及其所用药物对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存在影响,及评估其影响程度。针对以上两项解决措施:加强医生业务学习,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医生在诊疗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判断及处理能力。4)忽略个人体质变化的影响;解决措施:结合体质进行辩病,对体质存在影响者同时进行干预。5)忽略患者情绪对疾病的影响;解决措施:心理疏导,提高患者对治愈疾病的信心,消除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6)患者的生活、作息习惯是否对治疗方案存在影响;解决措施:加强卫生保健知识宣教,纠正患者不良生活及作息习惯。2.收集相应的国家权威诊疗报告,与本科室制定的方案疗效实行对比分析,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之处,提出优化方案。3.通过互联网进行疑难病历讨论,通过交流相互学习,拓宽思路,争取在该过程中能找到解决疑点及难点的措施。4.对疑点及难点进行全院多学科讨论,必要时对疑难病例开展多专业一体化诊疗。5.定期聘请知名专家对疑难病例进行教学查房,指导诊疗,提出解决难点的措施。。
急诊科住院患者病种目录及入院标准
急诊科住院患者病种目录及入院标准病种目录总体原则:一、各内科专业科室疾病急性发作尤其伴有生命体征不稳定和生命体征有潜在危险的疾病。
二、没有诊断清楚的内科急症及没有科室收留的疑难病症。
三、2个专业以上合并内科疾病尤其是伴有生命体征不平稳的疾病。
四、符合收治标准但其他科室满床及突发事件的备用床具体收治病种:急诊收内科综合病房、危重收EICU 本目录包括以下四大类疾病:一、国家级胸痛中心认证通过,以急诊科为核心畅通绿色通道。
二、急诊专业疾病三、内科不明原因急症尤其有生命威胁的疾病四、内科专业疾病急症发作并且有潜在生命威胁或2个专业疾病交叉或2个系统以上疾病入院标准一、胸痛中心认证通过,以急诊科为核心畅通绿色通道收治病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高危、急性高危、中危肺栓塞、急性主动脉夹层高危不能做手术、高血压急症、急性不明原因胸痛1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ST段抬高/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1、既往有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及病史。
2、主要临床症状:典型胸痛表现、与心肌缺血有关的其它的少见临床症状:剑突下疼痛、晕厥、胸闷等。
3、体格检查:典型胸痛有或无阳性体征。
4、必备的辅助检查:心电图2急性肺血栓栓塞症1、具备其中一项或多项肺栓塞的危险因素:肿瘤、卧床、骨折、术后、经济舱综合征、炎症性肠病、既往下肢静脉血栓或肺栓塞、长期口服避孕药等等。
2、具备其中一项主要临床症状:胸闷、胸痛、憋气、呼吸困难、晕厥等。
3、具备其中一项阳性体征:低血压或休克、呼吸急促、紫绀、颈静脉充盈、P2〉A2、双下肢周径差异大于1cm等。
4、必备的辅助检查:血常规、胸片/肺CT、血气分析、D2聚体、脑钠肽、心肌酶谱、心电图、和(或)肺0^、心脏彩超、下肢静脉彩超。
3主动脉夹层(无手术指证或拒绝手术者)1、有或无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可能不能提供)。
2、具有主要临床症状之一:胸和或腹下肢痛、一过性意识障碍或肢体无力、胸闷、憋气等。
重点病种急诊服务管理规定
重点病种急诊服务管理规定急诊服务是医疗机构提供的重点服务之一,对于患者的急需救治至关重要。
为了保证急诊服务的质量和安全,医疗机构需要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
以下是重点病种急诊服务管理规定的一些主要内容:1.病种范围:急诊服务管理规定应明确涵盖的重点病种范围,这些病种通常具有急性发病的特点或有较高的死亡率。
例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外伤、中毒等。
2.医疗资源分配:针对各种重点病种,医疗机构需要合理调配相应的医疗资源,包括医生、护士、急救设备、药品等。
特别是在高发病季节或特殊事件期间,需要加强资源调度,确保急诊服务的有效性。
3.急诊导诊制度:医疗机构应设置专门的导诊台或病种导诊室,由专业人员负责接待患者并进行初步评估。
导诊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急救知识和沟通能力,能够及时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并进行合理的分诊。
4.专科医生参与:对于重点病种,应配备相应的专科医生参与急诊服务。
例如,心脏病患者需要心内科医生,中毒患者需要急诊科医生,创伤患者需要外科医生等等。
专科医生应参与导诊和初步诊疗工作,对于复杂病例或需要手术的患者及时开展协同治疗。
5.临床路径管理:针对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医疗机构应规范制定相应的临床路径管理,即明确指导病人在急诊科就诊的全过程和全周期的诊疗流程。
在此基础上,医务人员应按照临床路径进行统一和规范的工作,以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6.急诊医生培训: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急诊医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应对重点病种的能力。
培训内容包括急诊科学知识、诊断技巧、急救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医疗机构还应定期组织急诊医生进行模拟急诊演练,以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7.急诊评估与治疗:对于重点病种的患者,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应的评估和治疗流程。
包括对患者的病情评估、辅助检查、处理方案等方面的要求。
同时,医疗机构需要建立绿色通道或快速诊疗区,为重点病种患者提供优先就诊服务。
8.定期质量评估: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急诊服务质量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急诊科门诊服务质量、药物使用和急诊相关设备的管理等方面。
急诊评级标准最新规范
急诊评级标准最新规范一、引言急诊评级标准的制定旨在提升急诊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确保患者能够根据其病情的严重程度获得相应的医疗关注和救治。
二、评级原则1. 客观性:评级应基于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可能的诊断,避免主观判断。
2. 时效性:评级应在患者到达急诊科后的短时间内完成,以确保及时救治。
3. 动态性: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评级应进行动态调整。
三、评级分类急诊评级分为五个等级,从1级到5级,1级为最紧急,5级为最不紧急。
- 1级(紧急):需要立即救治,患者生命垂危或有生命危险。
- 2级(非常紧急):需要快速救治,患者病情严重,但短时间内不会危及生命。
- 3级(紧急):需要及时救治,患者病情较重,但可等待一定时间。
- 4级(非紧急):患者病情较轻,可以等待较长时间接受治疗。
- 5级(非紧急):患者病情轻微,可以安排在常规门诊治疗。
四、评级标准1. 生命体征:心率、血压、呼吸频率、体温等异常情况。
2. 意识状态:意识清晰度、对刺激的反应等。
3. 疼痛评分:根据患者自述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
4. 生理功能:如呼吸困难、活动受限等。
5. 心理状态:患者的心理反应和情绪状态。
6. 既往病史和现病史:包括患者既往的疾病史和当前病情的详细描述。
五、评级流程1. 初步评估:由急诊护士或医生进行初步评估,确定初步评级。
2. 详细评估:根据初步评级,进行更详细的病情评估。
3. 动态监测:对患者进行持续监测,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评级。
六、评级工具使用标准化的评分工具,如急诊三联评分(Triage Acuity Scale, TAS)等,以确保评级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七、培训与教育医疗人员应定期接受急诊评级标准的培训,以提高对评级标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八、质量控制定期对急诊评级标准的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不断优化和改进评级流程。
九、结论急诊评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急诊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规范的评级流程,可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同时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急诊科疾病处理与分级制度
急诊科疾病处理与分级制度一、前言为了更好地规范医疗流程,提高医院急诊科的诊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健康与安全,订立本规章制度。
本制度将对急诊科常见疾病进行分类和处理,并依据疾病的紧急程度进行严格的分级,合理调配急诊资源,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
二、疾病分类和处理2.1 急性生命威逼疾病急性生命威逼疾病是指对患者生命构成严重威逼、需要立刻救治的疾病,包含但不限于以下疾病:•心肺骤停•严重休克•严重创伤•重度中毒对于急性生命威逼疾病的处理应遵从以下原则:—立刻启动急救措施,包含气道通畅、心肺复苏等;—立刻喊告有关科室参加急救;—分流其他患者,将急救患者优先送往相应的急救病房进行救治。
2.2 急性重症疾病急性重症疾病是指对患者的生命构成潜在威逼、需要快速诊断和治疗的疾病,包含但不限于以下疾病:•心肌梗死•中风•严重外伤•中毒等对于急性重症疾病的处理应遵从以下原则:—紧急通知相关科室参加救治;—快速确诊,进行必需的辅佑襄助检查,如心电图、CT等;—启动抢救治疗措施,包含药物治疗和手术干涉;—保持紧密察看,并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2.3 急性一般疾病急性一般疾病是指对患者生命威逼较小、但需要快速就诊的疾病,如以下疾病:•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炎症•脱水•发热等对于急性一般疾病的处理应遵从以下原则:—依据患者病情,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检验,如血常规、尿常规等;—辅佑襄助治疗,如静脉补液、抗生素治疗等;—定期察看患者病情,依据需要决议是否转科或出院。
2.4 急性细小疾病急性细小疾病是指对患者生命威逼较小、治疗相对简单的疾病,如以下疾病:•小面积创伤•简单扭伤•轻度发热等对于急性细小疾病的处理应遵从以下原则:—快速布置医生进行初步诊断;—在急诊科进行简单处理,如清创、包扎等;—针对不同病情做出合理的处理决策,决议是否转科或出院。
三、分级制度3.1 紧急程度分级为了合理调配医疗资源,对患者进行优先处理,急诊科依照病情的紧急程度划分为三个级别:•一级:对应急性生命威逼疾病,需立刻进行救治;•二级:对应急性重症疾病,需快速诊疗和治疗;•三级:对应急性一般疾病和急性细小疾病,需及时就诊。
急诊优势病种规范
急诊优势病种规范(总9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要点发热,初起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
有感受外邪病史。
理化检查:白细胞总数降低或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出现核左移。
(2)主要症状:鼻和喉部烧灼感,咽痒或痛、鼻塞、打喷嚏、流涕、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全身不适、肌肉酸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症状:恶寒发热,鼻咽部不适、疼痛。
主要体征:鼻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充血。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二)证候诊断1.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脉浮数。
3.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脉濡滑。
4.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
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洪大。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风寒束表证治法:解表散寒。
推荐方药:(1)麻黄汤加味:麻黄、杏仁、桂枝、生甘草、葛根。
(2)葛根汤加减:葛根、桔梗、杏仁、生石膏、桂枝、赤芍、连翘、生甘草、生麻黄、柴胡。
(3)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甘草。
中成药:感冒清热冲剂、正柴胡饮颗粒等。
2.风热犯表证治法:解表清热。
急诊大重点病种
急诊科分诊制度一、目的: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对正确的病人实施正确的医疗帮助。
二、原则:(一)分诊必须由临床经验丰富、熟悉业务知识,责任心强,服务态度好的护士承担,必须坚守工作岗位,不得擅自脱岗。
(二)分诊护士应主动热情地接待每一位前来就诊的病人,进行生命体征检查和病情的评估,简要地询问病情重点,进行必要的体检和检验,以便合理分诊,做到不漏诊。
(三)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快速分流病人,指导就诊,遇有危重病人应直接送抢救室救治,并迅速通知有关医生和护士,而后补办手续。
(四)做好传染病的分诊,对传染病人和可以传染病人,应安排隔离就诊,避免交叉感染,传染病人应填写相应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单。
(六)遇严重工伤事故,交通事故及其他突发事件或大批病人来院时,应立即通知总值班,以便组织抢救,遇涉及刑事、民事纠纷病人除向总值班汇报外,还应向公安部门报告。
(七)做好就诊就诊的登记工作,尤其是病人就诊的时间、首诊医生姓名、所属科室、接诊时间等,要求记录及时、准确、完整。
三、急诊分诊程序接诊:急诊分诊是接待病人的第一个窗口,分诊护士应主动热情地接待病人,分诊护士接诊时应做到谨慎、仔细、认真,并对每一位就诊的病人负责,防止因病人的就诊方式不同而干扰自己的思维和判断,急诊病人到达后,分诊护士应迅速地对其进行评估、分析、判断,急危重病人先安排如抢救室进行抢救,其他病人可根据所属科室安排进入相应诊室就诊,所有急诊病人信息均应进行登记,内容包括就诊日期、时间、病人姓名、性别、年龄、通讯地址、初步诊断及去向。
护理评估:(一)初级分诊:是通过简单而迅速地评估来识别和筛选出那些明显需要紧急干预的病人,进行分诊决定时应考虑以下信息的分析。
1、当前的问题:导致病人来就诊的问题或情况。
2、详细的信息:非常重要,有助于对问题的发生机制及情况的严重程度给予准确判断。
3、一般和客观的生命体征评估: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体型、衣着、气味、颜色、姿势、言语、行为、面部表情、呼吸、伤口情况、环境等生命体征,如气道、呼吸、循环、意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要点发热,初起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
有感受外邪病史。
理化检查:白细胞总数降低或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出现核左移。
(2)主要症状:鼻和喉部烧灼感,咽痒或痛、鼻塞、打喷嚏、流涕、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全身不适、肌肉酸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症状:恶寒发热,鼻咽部不适、疼痛。
主要体征:鼻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充血。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二)证候诊断1.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脉浮数。
3.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脉濡滑。
4.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
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洪大。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风寒束表证治法:解表散寒。
推荐方药:(1)麻黄汤加味:麻黄、杏仁、桂枝、生甘草、葛根。
(2)葛根汤加减:葛根、桔梗、杏仁、生石膏、桂枝、赤芍、连翘、生甘草、生麻黄、柴胡。
(3)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甘草。
中成药:感冒清热冲剂、正柴胡饮颗粒等。
2.风热犯表证治法:解表清热。
推荐方药:(1)银翘散加味:牛蒡子、薄荷、生甘草、杏仁、淡豆豉、淡竹叶、连翘、荆芥穗、银花、桔梗、桑叶。
(2)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桔梗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杏仁、大枣、生姜、桔梗、银花、生甘草。
中成药:疏风解毒胶囊、双黄连口服液、银黄颗粒等。
3.暑湿袭表证治法:清暑祛湿。
推荐方药:(1)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桔梗、甘草。
(2)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半夏、六一散。
中成药:藿香正气水(胶囊、软胶囊)、暑热感冒颗粒等。
4.卫气同病证治法:透表清气。
推荐方药:柴胡、黄芩、青蒿、羌活、薄荷、石膏、大青叶、鸭跖草、生甘草。
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小柴胡颗粒等。
(二)退热治疗1.针刺退热:选穴,大椎,上肢取曲池、合谷,配内关、手三里;下肢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手法均采用泻法。
2.刮痧退热:取大椎穴。
由内向外、单一方向刮动,每一部位刮20下左右,至局部皮肤出现微红或紫色充血瘀点为度。
3.药物擦浴退热:升降散药液(大黄、姜黄、僵蚕、蝉蜕)擦浴,开腠理,泄邪热。
也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使用冰帽、冰袋、冰毯、灌肠、酒精擦浴等其他方法。
(三)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根据病情,辨证选用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等。
(四)基础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
必要时补液500~1000ml。
(五)护理1.风寒束表者,可服生姜汤,饮热稀饭等温散之品以助汗出。
2.风热犯表者,可给予清凉饮料,如西瓜汁、梨汁、甘蔗汁、荸荠汁、鲜桔汁。
3.表证期,密切观察病情,对高热烦燥者,警惕邪犯心包之危证。
4.汤药煎煮时间不宜太长,沸后5-10分钟即可。
5.密切关注服药后汗出情况,以防厥脱之变。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解热时间:服药72h内(1个疗程内)体温下降到37.2℃及以下,并且其后体温不再上升超过37.2℃的时间。
2.即刻退热判断标准:服药后4h内体温下降0.5℃。
3.痊愈天数:首次服药至上呼吸道感染痊愈所需天数。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痊愈标准:精神、食欲好、体温恢复正常满12小时、鼻咽部症状消失、咽充血消失。
(二)评价方法1.评价疗效性指标:体温,症状和体征。
2.体温观察时点:首诊体温、服药后1h、2h、3h和4h体温。
服药后第2天8:00、12:00、16:00和20:00体温,第3天8:00、12:00、16:00和20:00体温,服药后72h体温及服药72h外随诊体温。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29-2008)和《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ZY/T001.1-94))进行诊断。
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
大便次数增多,每日 3次以上,便质稀溏或成水样便,大便量增加。
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1998年 5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进行诊断。
(1)有暴饮暴食或吃不洁腐败变质食物史。
(2)急性起病,大便次数每日 3次以上;大便呈稀便、水样便,可伴有粘液或混有血液,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等。
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体征不明显,可有上腹及脐周压痛,肠鸣音多亢进。
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镜检可有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粪便培养可呈阳性。
(二)证候诊断寒湿证:大便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或伴有胃脘疼痛,得暖则舒,呕吐物带有酸水,脘闷食少。
苔白腻,脉濡缓。
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
苔薄白,脉浮。
湿热证: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伴有胸闷欲呕,嗳气泛酸,身热口渴,小便短黄。
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食滞证:泻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呕吐物多为酸腐食物,嗳腐酸臭,不思饮食。
苔垢腻,脉滑。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中药口服汤剂、中成药1.寒湿证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推荐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法半夏、白术、陈皮、厚朴、桔梗、藿香、炙甘草、生姜、大枣等。
中成药:藿香正气丸(口服液)、理中丸、玄胡止痛片等。
2.湿热证治法: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葛根、黄连、黄芩、茯苓、绵茵陈、厚朴、银花、甘草等。
中成药:保济丸(口服液)、葛根芩连片、炎可宁片等。
3.食滞证治法:消食导滞。
推荐方药:(1)保和丸加减(食积较重)。
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枳实、厚朴等。
(2)枳实导滞丸加减(积滞较重)。
大黄、枳实、神曲、茯苓、黄芩、黄连、白术、泽泻等。
中成药:保和丸、枳实消痞丸、金佛止痛片等。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可根据病情,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和(或)凉血止痢作用的中药注射液,如喜炎平注射液、莲必治注射液等。
(三)针灸治疗1.体针(1)腹泻:选取足三里、天枢、神阙、中脘等穴位,可使用平补平泻法。
(2)腹痛:选取足三里、中脘、天枢、三阴交、太冲等穴位,其中太冲用泻法,其余穴位用平补平泻法。
(3)呕吐:选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位,其中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其余穴位用泻法。
2.平衡针:可选取胃痛穴、腹痛穴。
(1)胃痛穴:定位:此穴位于口角下一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 3厘米(1.5寸)。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取穴。
手法: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2)腹痛穴:定位:此穴位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取穴原则:病变定位时采用交叉取穴。
病变非定位时,采取男左女右取穴。
视病情危重,采取双侧同时取穴。
手法:上下提插可捻转滞针。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腹针:选取中脘、下脘、上风湿点(双侧)。
留针 20分钟。
灸法:寒湿证选中脘、上脘温中止呕。
(四)其他疗法1.中药外敷(1)吴茱萸热奄包:吴茱萸 200g加热,热度为患者皮肤可以接受为准,用治疗巾包裹后,外敷腹部,以寒湿证患者为宜。
(2)四黄水蜜外敷:大黄、黄连、黄柏、黄芩各200g,研细末过筛备用,用时取适量加蜂蜜调制成饼状,外敷腹部,以湿热证或食滞证患者为宜。
2.中药穴位贴敷(1)寒湿证:苍术、白术各20g,吴茱萸5g,赤石脂l5g,石榴皮20g,丁香5g,肉桂5g。
上药晒干研细末过筛备用,取药粉1g,用生姜汁调成糊状,纳脐中,纱布固定,夜贴晨取,1次/d,3d为 1个疗程。
(2)湿热证:用黄连5g、苦参 10g、茯苓 15g。
上三味药粉碎为极细末,和刀取 1 g用醋调成药饼,贴敷在神阙穴上,纱布固定,每次贴敷约 8h, 1次/d,3d为 1个疗程。
3.刮痧疗法取位:患者采取仰卧位。
操作步骤:术者在患者的下脘、石门、天枢、天突穴位上,将手指用清水湿润,五指弯曲,用食指与中指的第二指节对准穴位,将皮肤挟起,然后松开。
这样一起一落,反复进行,每点挟撮 6-8次,直至被挟处成为橄榄状之紫红色充血斑为度。
每日 2次。
(五)内科基础治疗必要时可予对症处理,剧烈吐泻者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六)健康指导1.生活起居: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适当运动,保证睡眠。
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避免腹部受凉,注意保暖,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加强护理,做好病情观察:注意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大便次数、色、质、量的变化,及时发现及处理并发症,如脱水、酸中毒、休克及消化道出血等情况。
2.饮食调护疾病初期:在起病后8~12小时内,患者可吃流质食物,如大米粥、藕粉,鸡蛋面糊,细挂面,烩薄面片等。
如腹泻严重或出汗较多,还应适当给病人多喝一些汤水,如米汁、菜汤、果汁、淡盐开水等,以补充体内水,维生素和电解质。
疾病好转期:可给患者吃些容易消化及营养丰富地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大米粥,细面条,蒸蛋羹,咸饼干等。
宜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每日进食4~5次。
需要注意的是,此时不宜喝牛奶和吃大量的糖,因这些食物进入肠道后容易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引起腹胀腹痛,增加患者痛苦。
另外,牛奶中含有较多地脂肪,脂肪有润滑肠道、增强肠蠕动的作用,可加重肠道负担,对病情不利。
(3)疾病恢复期:避免油腻,生冷不洁,及酒、浓茶,咖啡等食物,避免暴饮暴食。
3.情志调摄:保持心情愉悦,避免不良情绪刺激。
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参考《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的疗效标准。
观察内容包括大便次数、性状、腹痛程度、发热、口干、小便色量、恶心呕吐、腹部压痛、肠鸣音等。
所有症状都分为无、轻、中、重4级,属主症则分别记 0 、2 、4 、6分,属次症则分别记 0 、1 、2 、3 分。
(二)评价方法采用临床症状/体征评价方法。
分别于入径第1天、第3天对主要症状、次要症状、体征积分进行评价。
(1)症状/体征分级标准:(2)疗效评价:①临床治愈:大便次数、量及性状恢复正常,伴随症状及体征消失,积分减少≥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