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计划总结-动脉血、静脉血的转化与煤气中毒实验 精品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003观察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
新房中学生物科实验教案
课题:观察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时间:年级:七教师:岳进周次:2 地点:七(1)教室
实验
准备
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
目的要求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实验步骤
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
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
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来源
实验结论动脉是离心血管,静脉是回心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有很多特点有助于血液和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
器材
清晰
情况
清洗完好
1。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实验总结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实验总结____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实验总结目录1. 引言2. 实验一:观察细胞3. 实验二:观察植物光合作用4. 实验三:观察人体呼吸作用5. 实验四:观察血液循环6. 实验五:观察生物进化7. 实验六:观察遗传与变异8. 实验七:观察生物分布与适应9. 实验八:观察生物竞争与共生10. 结论11. 参考文献1. 引言生物实验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身参与观察、实践和探究,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生物的特性和生命的奥秘。
本次实验选取了人教版七年级的生物实验进行观察和总结,以期能够更好地记录和分享我们的学习成果。
2. 实验一:观察细胞实验目的: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差异。
实验步骤:分别采集动植物细胞,制作细胞玻片,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和比较。
实验结果:观察到动植物细胞的差异,包括形状、大小和细胞器的数量和类型等。
实验结论:动植物细胞在形态和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由于它们的功能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的。
3. 实验二:观察植物光合作用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水中水葱的光合作用反应,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实验步骤:将水中水葱放置于光照充足的环境中,观察观察它们的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观察到水葱在光照下呈现出绿色,同时水葱释放出气泡。
实验结论:水葱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阳光能量转化为化学能,并产生氧气。
4. 实验三:观察人体呼吸作用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人体呼吸作用,了解呼吸的过程和原理。
实验步骤:进行深呼吸和跑步等运动,观察体感和呼吸频率的变化。
实验结果:运动后,呼吸加快,感到身体的疲劳。
实验结论: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氧气,呼吸加快能够提供足够的氧气供给身体运作。
5. 实验四:观察血液循环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动脉和静脉的区别,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和原理。
实验步骤:找到手腕上的血管,通过触摸感受脉搏的跳动,并观察静脉血管。
实验结果:动脉脉搏有规律地跳动,静脉血管呈现出青色的样子。
反复再现动脉血、静脉血实验探究
鲜的鸡血或鸭血并加入适 量抗凝剂摇匀备 用。
课堂演示实验 时( 有条件可 以做学 生实验 ) 在 标 , 记为 1 、样3 的三支 大试管 中各 倒人 等量 的约 2 r 群 2 、群 OL a 液态的新鲜动物血液 ( 实验装 置如下 图) 。
针 筒A 针筒B
是静脉血 , 但由于 目前牛津 上海版初 中《 科学》 和上 海 版初 中《 生命 科学 》 教材都 没有安排 实验探究 活动 , 学 生获得结论抽象 , 课后 对该 知识点 正确识 记 的再 现率
以防将根 系弄断 ) 3 4 染色 已经 固定好 的小 白菜全部浸入 盛有龙胆 . 紫溶液 ( O g水 +l 龙 胆 紫 ) 1O g 的大玻 璃 水 槽 中染 色 5 i左 右 , mn 经过染色后全株植物颜色变成蓝黑紫 色。 3 5 退 色 把小 白菜从 龙胆 紫溶 液 中取 出。用 自来 . 水龙头小水 反复 冲洗 其浮色 , 自来 水 中浸泡 2—3 在 d 反复换水 冲洗 浮色。然后 连续浸入 5 %、0 7 %、 0 6 %、0
笔者的做法是 : 让每组派 出代表进行汇报交 流 , 简单扼
要说 出实验结论 以及 实验 中 出现 的问题 , 后全班 交 最 流“ 怎样才能做到尽 量减少 食物燃烧 时能量 的丢失” , 分析 出现误 差的原 因。 学生在操作的过程 中会 出现各 种各样 的 问题 , 例 如整个实验过程中让酒精 灯亮着 , 造成极 大的浪费 的; 试管 中的水放得太 少 , 结果一粒 花生居 然把水烧开 了; 花生燃烧后 的试管 变得漆 黑 、 管很烫 就直接往 冷水 试 中浸泡 , 结果试管炸裂 ……有 了时间进 行表达与交 流, 可以使学 生更 加深 刻理解 该实 验 , 知道 了实验操 作必 须要 非常严谨 , 也能 为后面 做该 实验 的学 生提供 宝贵
动脉血气标准采集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通过本次实训,使学员掌握动脉血气标本采集的标准操作流程,了解动脉血气分析的临床意义,提高学员在临床工作中对呼吸系统疾病和酸碱平衡紊乱的诊疗水平。
二、实训时间2021年X月X日三、实训地点XX医院ICU实验室四、实训人员XXX、XXX、XXX等五、实训内容1. 动脉血气标本采集的标准操作流程2. 动脉血气分析的临床意义3. 动脉血气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六、实训过程1. 动脉血气标本采集的标准操作流程(1)采血前准备1)核对患者信息,了解患者病情,评估穿刺部位皮肤及动脉搏动情况。
2)向患者解释动脉采血目的及穿刺方法,取得患者配合。
3)准备动脉采血器、碘伏消毒棉签、无菌干棉签或无菌纱布、弯盘等物品。
(2)动脉穿刺部位的选择1)首选桡动脉,因其有丰富的侧支循环,动脉表浅,穿刺方便,易于固定和穿刺后按压止血。
2)如桡动脉穿刺困难,可选择肱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等。
(3)采血操作1)操作者左手食指、中指定位桡动脉搏动最明显部位。
2)右手持动脉采血器,沿桡动脉走向穿刺,见血液回流后,固定采血器,采集动脉血气标本。
3)采集完毕后,迅速拔出采血器,按压穿刺部位5-10分钟,防止出血。
(4)标本的运送与处理1)采集完毕后,将动脉血气标本放入专用运送管中,立即送检。
2)运送过程中注意避免震荡,保持标本在室温下。
2. 动脉血气分析的临床意义1)判断呼吸衰竭的性质和程度,指导氧疗和机械通气参数的调节。
2)评估酸碱平衡紊乱,指导临床治疗。
3)监测重症患者病情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3. 动脉血气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1)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2)采血前向患者解释操作过程,减轻患者紧张情绪。
3)正确选择穿刺部位,避免反复穿刺。
4)采集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操作。
5)标本采集后,尽快送检,避免影响检测结果。
七、实训总结本次实训使学员掌握了动脉血气标本采集的标准操作流程,了解了动脉血气分析的临床意义。
动脉血气采血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掌握动脉血气采血的操作方法,了解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别,以及动脉血气分析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通过实训,提高临床护理操作技能,确保患者安全。
二、实训时间2023年3月15日三、实训地点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四、实训对象临床护士五、实训内容1. 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别(1)颜色:动脉血呈鲜红色,富含氧离子;静脉血呈暗红色,富含炎症因子。
(2)氧合情况:动脉血富含氧合血红蛋白,静脉血富含还原血红蛋白。
(3)压力:动脉血压力高,血管搏动明显;静脉血压力低,血管搏动不明显。
2. 动脉血气分析的目的(1)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酸碱平衡失调。
(2)判断患者缺氧及缺氧程度。
(3)监测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情变化。
(4)指导临床治疗。
3. 动脉血气采血的操作方法(1)进行患者身份识别与核对工作。
(2)向患者解释动脉血气采血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减轻患者的恐惧感。
(3)选取合适的动脉穿刺部位,如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或足背动脉。
(4)触摸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用碘伏棉签消毒穿刺部位(大于5cm)和操作者左手食指和中指。
(5)选取合适的注射器抽取配置好的肝素抗凝剂,转动针栓使整个注射器内均匀附着肝素,针尖向上推出多余液体和残留的空气。
(6)根据选取的动脉选择合适的采血方法进行采血。
(7)取血后立即拔针,将针头斜面刺入橡皮塞内,以免进入空气影响结果。
如注射器内有气泡应立即排出,将注射器轻轻转动或用手搓动1min,使血液肝素充分混合,防止凝血。
(8)用无菌棉签或纱布压迫穿刺点,防止出血。
(9)将采得的动脉血送检。
4. 动脉血气分析中常见的指标(1)pH值:反映酸血症、碱血症或间接反映体内H浓度。
正常值为7.35-7.45,平均为7.4。
(2)PaO2:判断有无缺氧及缺氧程度。
正常值为80-100 mmHg。
轻度缺氧80-60 mmHg,中度缺氧60-40 mmHg,重度缺氧<40 mmHg。
六、实训总结通过本次实训,我掌握了动脉血气采血的操作方法,了解了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别,以及动脉血气分析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动脉血与静脉血相互转化的演示方法
2019年11月10日理科考试研究•生物版• 63 •动脉血与静脉血相互转化的演示方法王丽萍孙丰富(沂源县第三中学山东淄博256101)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血红蛋白的特性,借助气体发生装置,设置对照组,分别演示在新鲜鸡血中通入氧气和 二氧化碳,观察两种情况下鸡血颜色的可逆动态变化,学生直观感受动脉血和静脉血的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词:动脉血;静脉血;对比演示;可逆动态转化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提出 了“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⑴的要求. 动脉血与静脉血的转化是鲁科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第四章第三节所涉及的学习内容,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是血液循环的重要知识,教材中没有涉 及动脉血和静脉血转化的实验探究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借助图片、多媒体动画来演示该过程.由 于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和定向思维为主, 且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阶段,加之该知识点较为抽象,致使学生容易混乱且易遗忘,学习效 果不佳.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老师奉 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鼓励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身边费用 低廉的器具和材料,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和实践活动⑴•实验教学不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与 训练实验技能,还有助于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教学实际需要和七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了一套可以反复再现动脉血与 静脉血转化的演示实验装置.实验演示现象明显,把原本抽象的知识点,显而“异”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引起强烈的视觉冲击,改变了以往学生在被动学习气 氛中思考不深入,思维不系统,枯燥无乐趣的状况,同时课堂教学变得活起来,教学效果较为理想,现与广 大一线教师共同探讨,以期更大的改进.1装置的制作1.1制作器材硬纸板(约40cm x20cm 附着在牛奶盒外固定),烧杯(100ml )3个,锥形瓶2个,试管(20 mm x 200mm )3支,分液漏斗(长颈漏斗)2个,玻璃棒1根,双孔胶塞2个,直角玻璃管2根,直玻璃管2根,短橡胶 管2段,金属卡2个;柠檬酸钠晶体(少许),新鲜鸡血50ml, 0.75%生理盐水,小石子若干,稀盐酸(10% HC1),二氧化猛,双氧水(H 2O 2).1.2制作方法1.2.1在硬纸板上粘一张白纸,便于观察血液颜色的变化(图1),同时,将其固定在牛奶盒外,用透明胶带将三个试管均匀固定在木工板上,分别标记为A 、B 、C (图 2).图1图2作者简介:王丽萍(1986 -),女,山东淄博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生物教学研究;孙丰富(1984-),男,山东淄博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理化生课程整合教学.・64・理科考试研究•生物版2019年11月10日1.2.2制取辅助气体利用双氧水和二氧化猛在锥形瓶中反应,制取氧气(图3),利用稀盐酸和小石子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图3),注意利用分液漏斗控制双氧水与稀盐酸的流量使化学反应缓慢进行,同时,将两套气体发生装置固定在牛奶盒内(图4).图3图42装置使用2.1实验原理当血液中通入氧气,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血液里含氧量增多,颜色鲜红,叫做动脉血;当血液里通入二氧化碳,血红蛋白与氧分离,血液里含氧量减少,颜色暗红,叫做静脉血⑵.简述如下:动脉血血红蛋白与氧结合、静脉血(含氧量多鲜红色)'血红蛋白与氧分离(含氧量少暗红色)2.2使用方法2.2.1配制抗凝鸡血先在烧杯中配制少许质量分数约3%~5%的柠檬酸钠溶液作为抗凝剂,0.75%生理盐水作为稀释溶液•将新鲜的鸡血约20mL倒入盛有柠檬酸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入配制的生理盐水进行稀释,同时,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使其充分混合,完成后向A、B、C三个试管中分别倒入约5mL配置好的抗凝鸡血.(注意:所取鸡血必须保证新鲜且及时做抗凝和稀释处理)2.2.2开启二氧化碳发生装置,将通有二氧化碳的玻璃管通入装有抗凝鸡血的试管C中,观察其颜色的变化,如图5所示.(注意:待气体发生装置产生气体稳定后进行操作,且通气时间至少1分钟)2.2.3开启氧气发生装置,将通有氧气的玻璃管通入装有抗凝鸡血的试管A中,观察其颜色的变化,如图6所示.图5图62.2.4把试管A中再次通入二氧化碳、C再次通入氧气,观察血液颜色的变化.2.2.5现象分析在A试管中通入足量的氧气,血液颜色变为鲜红色,为动脉血;在C试管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则血液颜色变为暗红色,称为静脉血.当试管A中再次通入二氧化碳后,血液由原来的鲜红色变为暗红色,既由原来的动脉血变为静脉血,模拟了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当试管C中再次通入氧气后,血液由原来的暗红色变为鲜红色,既由原来的静脉血变为动脉血,模拟了肺泡的气体交换过程.通过实验,学生直观、形象的观察了静脉血、动脉血之间的区别及可逆转化,不仅清晰地区别动脉血、静脉血,同时,体验了肺泡处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3注意事项(1)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通入不易太快、太强,避免产生过多的血液泡沫导致实验效果不佳.(2)鸡血要即采即用,越新鲜效果越好,且及时做抗凝处理.4创新点创新点1.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可同步进行,如图7、图8.图7图82019年11月10日理科考•试研究•生物版•65•创新点2.学生动手配置抗凝鸡血,能直观认识凝固血和抗凝血的区别,如图9、图10.图9图10创新点3.通过通入的气体和颜色变化区别动脉血、静脉血并能模拟动脉血、静脉血的相互转化过程,如图H.创新点4.该装置还可演示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远高于氧和二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可用于对煤气中毒原理的理解.图11图12图13图14在演示过程中,气体发生装置隐藏在盒内,教师通过展示两种血液变化的现象,给学生造成疑惑,进而提出问题:“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完成知识点的互动理解.通过对比实验,强化了学生对静脉血和动脉血的认识以及对动脉血、静脉血相互转化过程的直观理解•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对比新鲜鸡血颜色的变化,总结得出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时易与氧结合,颜色转变为鲜红色;反之,在氧浓度低时易与氧分离.颜色转变为暗红色.依据两种情况下颜色的变化让学生体验动脉血和静脉血变化的原因,从而真正学会区分两种血液.学科教学应基于真实的情景任务、问题引领,重视教学知识内容的构建设计,在学生个人或团队开展实践学习⑷.通过演示“动脉血与静脉血反复转化”的装置,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更加直观地感受实验现象的变化,深入理解并掌握知识点,学会通过分析现象,深入事物的本质,在这一思维过程中逐渐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习惯.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学科整合的能力,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这也正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吴海莉.让动脉血•静脉血的转化看得见[J].中学生物教学,2006(08):35.[3]周建湘.用对比实验促进学生对动脉血和静脉血概念的理解[J].生物学教学,2002(09):21.[4]吴海燕,萌庆东.初中生科学核心素养培育的“现象教学”实践[J].中学生物教学,2018(21):29-31.(收稿日期:2019-08-03)本刊1982年创刊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中学物理》欢迎投稿订阅《中学物理》创刊于1982年,半月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与哈尔滨师范大学共同主办、哈尔滨师范大学主管,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零物理教育类期刊。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动脉血和静脉血的相互转化
二、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 1、正确概述人体内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 能力 2、区分静脉血和动脉血,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中发生的变化 3、了解血液循坏的意义 • 技能目标: • 1、通过观察、识别血液循坏图,让学生知道血液循环分体循环和肺 循环两条途径 • 2、在学习血液循环过程中,知道动脉血、静脉血如何转化 • 情感目标: • 1、在分析血液循环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宜 的生物 学观点 • 2、认同体育锻炼有益心脏健康
学性、想象性。
十一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该实验是由老师演示,学生观看,如果变成学生去做,可能会更 有效果,但是由于初一的学生太小,我们的仪器多是玻璃的,操作不 麻利容易跌落,摔坏仪器同时洒出药品,像盐酸这些腐蚀性药品有危 险。这就需要下一步我们去找其他不易碎的仪器和没腐蚀性的酸来代 替。
三、学习重点,难点
• 1、重点:认识和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 2、难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相互协同的关系;血液循环过 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 3、关键点:使学生感性的认识动脉血、静脉血的转化实验
四、教学方法
• • •
实验观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科学探究法, 小组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实验目的:让学生感性的认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 转化 实验原理:利用血红蛋白的特性(在氧浓度高的 地方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九、实验过程
十、实验效果
• 该实验可让学生动态地了解血液的颜色变化,从而理解肺泡里的 气体交换使静脉血转变为动脉血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又使动脉血转变 为静脉血。其次该实验运用了初中化学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为 后面学习化学做好了铺垫;把化学知识与生物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
动脉静脉实训报告总结
一、实训背景为了提高我们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深对血管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的理解,我们参加了动脉静脉实训课程。
本次实训是在模拟人体血管环境中进行的,通过实际操作,让我们更好地掌握了动脉和静脉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以及常见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方法。
二、实训目的1. 熟悉动脉和静脉的解剖结构,了解血管的生理功能。
2. 掌握动脉和静脉的常见疾病及其诊断和处理方法。
3. 提高临床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实训内容1. 动脉和静脉的解剖结构:通过解剖模型,我们学习了动脉和静脉的走行、分支、分布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2. 动脉和静脉的生理功能:了解了动脉和静脉在血液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如动脉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静脉回收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
3. 动脉和静脉的常见疾病:学习了动脉粥样硬化、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等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4. 动脉和静脉的临床操作: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血管穿刺、血管切开、血管吻合等操作,掌握了相关技能。
四、实训过程1. 课前准备:认真阅读相关教材,了解动脉和静脉的基本知识。
2. 实训操作: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动脉和静脉的解剖、生理功能、疾病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实训。
3. 课后总结:对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五、实训收获1. 提高了我们对动脉和静脉的认识,加深了对血管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的理解。
2. 掌握了动脉和静脉的常见疾病及其诊断和处理方法,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奠定了基础。
3. 提高了我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4. 学会了在实训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实训体会1. 实训过程中,我们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确保安全。
2. 在实训中,我们要善于提问、虚心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实训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团队合作,充分发挥团队优势。
4. 实训结束后,我们要认真总结,不断改进,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做好准备。
动脉血气解析总结计划的操作步骤
动脉血气解析总结计划的操作步骤一、准备工作:1.确保操作者已经准备好所需的工具和设备,并保持干净和无菌。
2.与患者进行沟通,并告知他们操作的目的和可能的不适感。
3.准确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和主诉等。
二、采集样本:1.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动脉穿刺,通常选择桡动脉或股动脉。
2.清洁穿刺点,并使用无菌手套进行操作。
3.对目标动脉进行适当的压迫和定位,以便找到最佳的穿刺点。
4.使用一次性动脉穿刺针穿刺动脉,确保采集到足够的血液样本。
5.将血液样本放入采血管中,避免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泄漏。
三、处理样本:1.确保血液样本处于正常温度,避免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
2.轻轻摇匀血液样本,使其充分混合。
3.立即分装样本,将一部分样本送到临床化验室进行分析,并及时记录相关数据。
4.确保剩余的血液样本妥善保存,以备后续需要分析的情况。
四、解析结果:1.分析血气结果时,首先关注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的数值。
根据不同的数值范围,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氧合状态和存在的问题。
2. 目标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动脉血氢离子浓度(pH)的数值,以评估患者的酸碱平衡状态。
正常情况下,PaCO2应在35-45mmHg之间,pH值应在7.35-7.45之间。
3.注意其他相关指标,如碱剩余(BE)、标准碳酸氢盐(HCO3-)、血氢离子活动度(pHa)等,以综合判断患者的代谢状态和酸碱平衡情况。
4.将血气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病情和表现进行结合,进一步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5.根据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调整呼吸机参数、给予氧疗、纠正酸碱失衡等。
五、文档记录:1.将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及时记录在病历中,并确保记录准确和完整。
2.记录动脉穿刺的时间、位置和相关的操作细节,以便后续追踪和参考。
3.将动脉血气报告交给主治医生进行评估和进一步处理。
4.根据需要,将动脉血气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并进行统计处理,以便科室的质量控制和改进工作。
动静脉的实训报告单
一、实训目的本次动静脉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动静脉的结构特点、功能及其在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实训,提高学生对解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和临床思维。
二、实训时间2023年X月X日三、实训地点解剖实验室四、实训内容1. 动静脉的解剖结构2. 动静脉的功能3. 动静脉的临床应用4. 动静脉的病变与处理五、实训过程(一)动静脉的解剖结构1. 动脉的结构特点- 动脉壁:分为三层,由内向外依次为内膜、中膜和外膜。
- 动脉瓣:存在于较大动脉中,防止血液逆流。
- 动脉分支:动脉在行程中不断分支,形成丰富的动脉网络。
2. 静脉的结构特点- 静脉壁:较动脉薄,分为三层。
- 静脉瓣:存在于较大静脉中,防止血液逆流。
- 静脉属支:静脉在行程中接受属支,形成丰富的静脉网络。
(二)动静脉的功能1. 动脉功能- 将心脏泵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部位。
- 维持血压。
2. 静脉功能- 将全身各部位的血液收集回心脏。
- 维持血液回流。
(三)动静脉的临床应用1. 动脉- 动脉瘤:动脉壁病变导致的局部膨胀。
- 动脉硬化:动脉壁增厚、变硬,导致血流受阻。
2. 静脉- 静脉曲张:静脉瓣功能不全导致的静脉扩张。
- 静脉血栓:静脉内形成的血栓。
(四)动静脉的病变与处理1. 动脉病变处理- 动脉瘤:手术治疗,包括动脉瘤切除术、动脉瘤内支架植入术等。
- 动脉硬化:药物治疗,如降脂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
2. 静脉病变处理- 静脉曲张:手术治疗,如静脉曲张剥离术、静脉腔内激光治疗等。
- 静脉血栓:药物治疗,如抗凝药物、溶栓药物等。
六、实训总结通过本次实训,我深刻认识到动静脉在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以下是我对本次实训的总结:1. 动静脉的解剖结构复杂,但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学习,我对动静脉的结构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2. 动静脉的功能对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掌握动静脉的功能有助于理解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
血管生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观察和了解血管的结构特点。
2. 掌握血管活性的调节机制。
3. 研究血管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变化。
二、实验原理血管是人体内负责血液运输的重要器官,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与其所承担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本实验通过观察血管切片、活体观察和药物处理等方法,探讨血管的结构、功能及其调节机制。
三、实验材料1. 新鲜动物血管组织(如兔耳血管、豚鼠心脏血管等)。
2. 生理盐水、肝素、氯化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试剂。
3. 显微镜、手术器械、活体观察箱、注射器等。
四、实验步骤1. 血管切片观察- 取新鲜动物血管组织,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 将血管组织固定于10%甲醛溶液中,浸泡过夜。
- 将血管组织脱水、透明、浸蜡、切片。
- 将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血管的结构。
2. 血管活性观察- 将血管组织置于活体观察箱中,用显微镜观察血管的形态和血流情况。
- 分别向血管组织中注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观察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情况。
3. 血管活性调节机制研究- 将血管组织置于含有不同浓度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溶液中,观察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情况。
- 将血管组织置于含有不同浓度肝素的溶液中,观察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情况。
五、实验结果1. 血管切片观察- 观察到血管由内膜、中层和外膜组成,内膜有内皮细胞,中层有平滑肌细胞和弹性纤维,外膜有结缔组织。
- 血管壁的平滑肌细胞和弹性纤维在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下,发生收缩和舒张。
2. 血管活性观察- 在活体观察箱中,观察到血管在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下,发生收缩和舒张。
- 在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下,血管收缩明显,血流减慢。
3. 血管活性调节机制研究- 在不同浓度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下,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情况不同。
- 在肝素的作用下,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情况受到抑制。
六、实验讨论1. 血管的结构与其功能密切相关,血管壁的平滑肌细胞和弹性纤维在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血气分析检验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气分析已成为临床医学中一项重要的检验项目。
为了更好地掌握血气分析的操作技能和临床应用,我在实习期间选择了血气分析作为实习内容。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血气分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对血气分析检验实习的总结报告。
二、实习内容1. 血气分析基本原理血气分析是通过对血液中的气体成分进行定量分析,以了解机体的氧合、酸碱平衡和呼吸功能状况。
实习期间,我学习了血气分析的基本原理,包括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碱剩余(BE)、标准碳酸氢盐(HCO3-)等指标。
2. 血气分析操作步骤(1)采集标本:按照操作规程采集动脉血或静脉血,确保标本质量。
(2)预处理:将采集到的血液标本注入专用试管,加入抗凝剂,防止凝固。
(3)仪器检测:将预处理后的血液标本送入血气分析仪进行检测。
(4)结果分析: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判断患者的酸碱平衡和呼吸功能状况。
3. 血气分析临床应用(1)评估呼吸功能:血气分析可以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如PaO2、PaCO2等指标。
(2)监测酸碱平衡:通过分析pH值、BE、HCO3-等指标,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酸碱平衡紊乱。
(3)指导治疗:血气分析结果可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依据,如呼吸机参数设置、酸碱平衡调整等。
三、实习收获1. 理论知识方面:通过实习,我对血气分析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和临床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实践技能方面:在实习过程中,我熟练掌握了血气分析的操作技能,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3. 思维方式方面:血气分析实习让我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习体会1. 严谨认真:血气分析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检验项目,要求操作者严谨认真,确保标本质量和检测结果准确。
2. 团队合作:血气分析实习需要多人协作完成,培养了我的团队协作精神。
3. 终身学习:血气分析技术不断发展,要求我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动脉血和静脉血的相互转化实验_楼秋林
上面是两个通过软胶管相连的三通管。左边是二氧化 所含气体成分发生变化导致动脉血和静脉血的颜色
碳的发生装置,模拟组织细胞产生二氧化碳;右边是 不同,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强化了学生对动脉血和
氧气的发生装置,模拟新鲜空气进入肺泡,之所以用 静脉血相互转化的直观理解。
两块面板将气体发生装置遮挡是为了防止在反应发
课后拓展
针对本次实验,你还有哪些意见或不解之处?
参考文献:
[1] 胡玲. 鼠妇的捕捉、暂养与避光实验 [J]. 中学生物学, 2003,19(6). [2] 陈思航,杨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教 学[J].生物学通报,2014,49(2). [3] 陈琳."饲养和观察蚯蚓"实验教学反思[J].中学生物学, 2011,27(4).
扶桑又叫朱槿、佛槿、中国蔷薇。由于花色大多为红色,所以中国岭南一带将之俗称为大红花。常绿灌木,株高 约 1 ̄3 m ;小枝圆柱形,疏被星状柔毛。叶阔卵形或狭卵形,长 4 ̄9 cm ,宽 25 cm ,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 边缘具粗齿或缺刻,两面除背面沿脉上有少许疏毛外均无毛;叶柄长 5 ̄20 m m ,上面被长柔毛;托叶线形,长 5 ̄12 m m ,被毛。花单生于上部叶腋间,常下垂,花梗长 3 ̄7 cm ,疏被星状柔毛或近平滑无毛,近端有节;小苞片 6 ̄7,线形,长 8 ̄15 m m ,疏被星状柔毛,基部合生;花萼钟形,长约 2 cm ,被星状柔毛,裂片 5,卵形至披针形;花 冠漏斗形,直径 6 ̄10 cm ,玫瑰红色或淡红、淡黄等色,花瓣倒卵形,先端圆,外面疏被柔毛;雄蕊柱长 4 ̄8 cm ,平 滑无毛;花柱枝 5。蒴果卵形,长约 2.5 cm ,平滑无毛,有喙。花期全年。
容易分离这一可逆动态过程。笔者通过制作实验装置 (图 1),模拟肺部毛细血管和组织毛细血管发生的气 体交换,反复再现动脉血和静脉血,强化了学生对动 脉血和静脉血相互转化的直观理解。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动脉血、静脉血的转化与煤气中毒实验
动脉血、静脉血的转化与煤气中毒实验动脉血、静脉血是血液循环章节的重要内容,为加深对动脉血、静脉血区别的认识,教师常以鸡血凝块上表面颜色鲜红、下表面及内部颜色暗红的直观对比来予以说明,但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二氧化碳浓度低时与氧容易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而在氧浓度低、二氧化碳浓度高时又与氧容易分离这一可逆动态过程却无法展示。
另一方面,为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多涉及煤气即一氧化碳中毒的内容,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远高于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这一规律也是靠血凝块无法验证的。
如何用实验手段来证明血红蛋白的这两个特征呢?下面是“动脉血、静脉血的转化与煤气中毒”实验。
动脉血、静脉血的转化与煤气中毒实验实验目的:1.了解氧、二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情况2.了解煤气中毒的原理材料用具:小烧杯2个、玻璃棒、量筒、滤纸、胶头滴管、配有双孔塞的圆底烧瓶2个、分液漏斗2个、酒精灯、配有单孔塞的硬质试管、玻璃导管、铁架台、铁夹、石棉网、橡皮套管、试管4支。
鸡血、蒸馏水、柠檬酸钠、氯酸钾、二氧化锰、大理石、盐酸、浓硫酸、甲酸。
实验步骤:1.抗凝鸡血的制取:在一个小烧坏中放入少量柠檬酸钠晶体,再注入20mL蒸馏水,然后滴入宰鸡时的鲜血约20mL,用玻璃棒搅拌后,即抗凝鸡血。
2.氧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制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制得氧气,大理石和盐酸反应制得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可用煤气也可用硫酸和甲酸加热条件下制取(前两者在中学化学已学)。
3.动脉血、静脉血的转化实验:在两个试管中分别注入5mL抗凝鸡血,在1号试管中通入氧气、2号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半分钟后可以看到,1号试管中的鸡血由红色变为鲜红色,2号试管中的鸡血由红色变为暗红色。
接下来在1号试管中改通二氧化碳,2号试管中通氧气,则1号试管中的鸡血鲜红色变为暗红色,2号试管中的鸡血由暗红色变成鲜红色。
4.煤气中毒实验:在3号试管中注入5mL抗凝鸡血,通入氧气,鸡血很快由红色呈鲜红色,再通入一氧化碳,鲜红色没有变化,但这时再通入二氧化碳,鸡血始终不能变为暗红色。
动静脉标本采集法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通过本次实训,使学员掌握动静脉标本采集的方法和技巧,了解不同标本采集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提高临床护理技能,确保患者安全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二、实训时间2023年4月20日三、实训地点XX医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四、实训对象XX级护理专业学生五、实训内容1. 动脉血标本采集法2. 静脉血标本采集法3. 不同标本采集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六、实训过程1. 动脉血标本采集法(1)准备工作- 查阅患者病历,了解患者病情、病史及检验项目要求。
- 选择合适的动脉穿刺部位,如桡动脉、肱动脉等。
- 准备好动脉穿刺包、无菌手套、消毒棉签、注射器、止血带、绷带等物品。
(2)操作步骤- 嘱患者取舒适体位,手臂外展,充分暴露穿刺部位。
- 常规消毒穿刺部位,戴无菌手套。
- 选择合适的动脉穿刺部位,用止血带扎紧穿刺部位上方。
- 用注射器抽吸肝素盐水,连接动脉穿刺针,调整针头方向。
- 沿血管方向缓慢进针,当有回血时,固定针头,抽取所需血量。
- 取下注射器,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加压止血。
- 解除止血带,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必要时给予压迫。
(3)注意事项- 动脉穿刺部位应避开关节、神经、大血管等部位。
-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 动脉穿刺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晕厥、面色苍白等症状,立即停止操作,给予相应处理。
- 动脉穿刺后,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血肿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2. 静脉血标本采集法(1)准备工作- 查阅患者病历,了解患者病情、病史及检验项目要求。
- 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部位,如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等。
- 准备好静脉穿刺包、无菌手套、消毒棉签、注射器、止血带、绷带等物品。
(2)操作步骤- 嘱患者取舒适体位,手臂外展,充分暴露穿刺部位。
- 常规消毒穿刺部位,戴无菌手套。
- 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部位,用止血带扎紧穿刺部位上方。
- 用注射器抽吸肝素盐水,连接静脉穿刺针,调整针头方向。
- 沿血管方向缓慢进针,当有回血时,固定针头,抽取所需血量。
动脉静脉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动脉和静脉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动脉和静脉血管疾病的诊疗技术,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我在导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动脉静脉实习。
二、实习内容1. 理论学习实习期间,我系统地学习了动脉和静脉血管疾病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疾病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
通过学习,我对动脉和静脉血管疾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临床实践(1)动脉穿刺术: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参与了动脉穿刺术的操作。
通过实践,我掌握了动脉穿刺术的技巧,包括穿刺部位的选择、穿刺角度的确定、穿刺过程的注意事项等。
在操作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穿刺位置和角度,确保穿刺成功。
(2)静脉穿刺术:实习期间,我参与了静脉穿刺术的操作。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如何正确进行穿刺、如何处理穿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
通过实践,我提高了自己的静脉穿刺技巧。
(3)血管造影术:在导师的指导下,我观摩了血管造影术的操作。
通过观察,我了解了血管造影术的原理、设备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同时,我还学习了如何分析造影图像,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4)介入治疗:实习期间,我参与了介入治疗的学习。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了解了介入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方法和术后护理等。
通过实践,我提高了自己对介入治疗的认知。
三、实习收获1. 提高了临床实践能力:通过实习,我掌握了动脉和静脉血管疾病的诊疗技术,提高了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
2. 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与医护人员、患者家属等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
3. 拓宽了知识面:实习期间,我学习了动脉和静脉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
4. 培养了严谨的工作态度: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严谨地对待工作,对待每一个患者。
四、总结动脉静脉实习是我临床医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通过实习,我不仅掌握了动脉和静脉血管疾病的诊疗技术,还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血液燃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燃烧特性;2. 探究影响血液燃烧的因素;3. 掌握血液燃烧实验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血液中含有丰富的水分、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质,这些物质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火焰和烟雾。
血液燃烧实验主要是通过观察血液在燃烧过程中的现象,分析影响血液燃烧的因素。
三、实验材料1. 新鲜血液(猪血、羊血等动物血液均可,以猪血为宜);2. 玻璃皿;3. 火柴或打火机;4. 秒表;5. 滤纸;6. 烧杯;7. 量筒;8. 研钵;9. 研杵;10. 恒温水浴锅;11. 酒精灯;12. 玻璃棒。
四、实验方法1. 取新鲜血液,用玻璃棒搅拌均匀;2. 将血液倒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观察血液燃烧现象;3. 记录血液燃烧所需时间;4. 重复实验,分别在不同条件下(如血液浓度、温度等)进行实验,比较实验结果;5. 分析影响血液燃烧的因素。
五、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新鲜血液搅拌均匀;2. 将血液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均匀;3. 将烧杯置于酒精灯上加热,观察血液燃烧现象;4. 记录血液燃烧所需时间;5. 改变实验条件,如血液浓度、温度等,重复实验步骤;6.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血液燃烧现象:血液在加热过程中,首先出现气泡,随后血液表面出现火焰,火焰呈黄色,燃烧过程中伴有烟雾产生;2. 血液燃烧所需时间:血液燃烧所需时间与血液浓度、温度等因素有关。
血液浓度越高,燃烧所需时间越长;温度越高,燃烧所需时间越短;3. 影响血液燃烧的因素:血液浓度、温度、氧气浓度等。
七、实验结论1. 血液具有可燃性,燃烧过程中会产生火焰和烟雾;2. 血液浓度、温度等因素影响血液燃烧所需时间;3.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八、实验讨论1. 血液燃烧实验有助于我们了解血液的燃烧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2.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实验条件的选择,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3. 通过血液燃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动脉血标本采集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通过本次动脉血标本采集实训,旨在提高我们的临床操作技能,掌握动脉血标本采集的正确方法与注意事项,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训过程中,我们将学习动脉血标本采集的理论知识,了解其临床意义,并亲自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训时间与地点实训时间:2021年X月X日实训地点:XX医院临床技能实训中心三、实训内容1. 动脉血标本采集的理论知识2. 动脉血标本采集的设备与材料3. 动脉血标本采集的部位选择4. 动脉血标本采集的操作步骤5. 动脉血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6. 动脉血标本采集的并发症及处理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实训老师首先介绍了动脉血标本采集的理论知识,包括动脉血标本采集的目的、意义、设备与材料、部位选择、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并发症及处理等。
2. 实操练习(1)动脉血标本采集的设备与材料:动脉血气针、注射器、碘伏消毒棉签、无菌干棉签、无菌纱布、弯盘、无菌手套、无菌治疗巾等。
(2)动脉血标本采集的部位选择: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等。
(3)动脉血标本采集的操作步骤:①核对患者信息,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及方法,取得患者配合;②选择合适的动脉部位,进行常规消毒;③戴无菌手套,铺无菌治疗巾,选择合适的动脉部位进行穿刺;④穿刺成功后,将注射器插入动脉,抽取所需血量;⑤采血完毕,迅速拔针,局部用无菌纱布加压按压止血;⑥将采集到的动脉血标本送检。
(4)注意事项: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②选择合适的动脉部位,避免反复穿刺;③操作过程中注意患者的舒适度;④采血过程中保持注射器垂直,避免血液凝固;⑤采血完毕后,立即将动脉血标本送检。
3. 实操考核实训结束后,我们对学员进行了动脉血标本采集的实操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操作步骤、无菌操作、并发症处理等方面。
考核结果显示,大部分学员能够熟练掌握动脉血标本采集的操作技能。
五、实训总结通过本次动脉血标本采集实训,我们深刻认识到动脉血标本采集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血液交换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和掌握血液交换的基本原理,观察血液在体外交换过程中的变化,加深对血液生理功能的理解。
实验时间:2023年10月25日实验地点:生物实验室实验人员:张三、李四、王五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白鼠1只2. 实验器材:解剖显微镜、解剖剪、镊子、注射器、生理盐水、肝素、血液交换器、记录纸、笔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处死,迅速取出心脏,剪开心脏,将心脏血液注入血液交换器中。
2. 在血液交换器中加入适量的肝素生理盐水,以防止血液凝固。
3. 将血液交换器与实验动物外周血管连接,开始血液交换实验。
4. 在实验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取出一部分血液样本,用解剖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变化。
5. 实验结束后,收集实验动物血液样本,与实验前进行对比分析。
实验结果:1. 实验过程中,血液交换器中的血液颜色逐渐变浅,说明氧气在血液中得到了交换。
2. 在血液交换过程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血液成分没有发生改变。
3. 实验结束后,收集的实验动物血液样本与实验前相比,血液颜色变浅,说明血液中的氧气得到了充分交换。
实验分析:1. 血液交换是维持生物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
在本实验中,通过血液交换器,实现了实验动物血液中氧气的充分交换,证明了血液交换在生物体内的必要性。
2. 实验过程中,血液颜色逐渐变浅,说明氧气在血液中得到了交换。
这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氧气的能力有关,血红蛋白在氧分压高的环境中容易与氧气结合,在氧分压低的环境中容易与氧气分离。
3. 实验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血液成分在交换过程中没有发生改变。
这进一步证实了血液交换过程中,血液成分的稳定性。
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实现了实验动物血液的交换,证明了血液交换在生物体内的必要性。
2. 血液交换过程中,血液颜色逐渐变浅,说明氧气在血液中得到了交换。
3. 血液交换过程中,血液成分的稳定性得到了保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脉血、静脉血的转化与煤气中毒实验动脉血、静脉血的转化与煤气中毒实验
动脉血、静脉血是血液循环章节的重要内容,为加深对动脉血、静脉血区别的认识,教师常以鸡血凝块上表面颜色鲜红、下表面及内部颜色暗红的直观对比来予以说明,但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二氧化碳浓度低时与氧容易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而在氧浓度低、二氧化碳浓度高时又与氧容易分离这一可逆动态过程却无法展示。
另一方面,为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多涉及煤气即一氧化碳中毒的内容,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远高于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这一规律也是靠血凝块无法验证的。
如何用实验手段来证明血红蛋白的这两个特征呢?下面是“动脉血、静脉血的转化与煤气中毒”实验。
动脉血、静脉血的转化与煤气中毒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氧、二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情况
2.了解煤气中毒的原理
材料用具:
小烧杯2个、玻璃棒、量筒、滤纸、胶头滴管、配有双孔塞的圆底烧瓶2个、分液漏斗2个、酒精灯、配有单孔塞的硬质试管、玻璃导管、铁架台、铁夹、石棉网、橡皮套管、试管4支。
鸡血、蒸馏水、柠檬酸钠、氯酸钾、二氧化锰、大理石、盐酸、浓硫酸、甲酸。
实验步骤:
1.抗凝鸡血的制取:在一个小烧坏中放入少量柠檬酸钠晶体,再注入20mL蒸馏水,
然后滴入宰鸡时的鲜血约20mL,用玻璃棒搅拌后,即抗凝鸡血。
2.氧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制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制得氧气,大理石和盐酸
反应制得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可用煤气也可用硫酸和甲酸加热条件下制取(前两者在
中学化学已学)。
3.动脉血、静脉血的转化实验:在两个试管中分别注入5mL抗凝鸡血,在1号试管中
通入氧气、2号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半分钟后可以看到,1号试管中的鸡血由红色变
为鲜红色,2号试管中的鸡血由红色变为暗红色。
接下来在1号试管中改通二氧化碳,
2号试管中通氧气,则1号试管中的鸡血鲜红色变为暗红色,2号试管中的鸡血由暗红
色变成鲜红色。
4.煤气中毒实验:在3号试管中注入5mL抗凝鸡血,通入氧气,鸡血很快由红色呈鲜
红色,再通入一氧化碳,鲜红色没有变化,但这时再通入二氧化碳,鸡血始终不能变
为暗红色。
在4号试管中加入抗凝鸡血,通入二氧化碳,鸡血由红色变为暗红色,如
此时再通入一氧化碳,则暗红色鸡血很快变为鲜红色。
实验讨论:
1.步骤3说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在环境中氧或二氧化碳多时容易与之结合,在氧或二
氧化碳少时又能容易与之分离的特性。
2.步骤4说明:血红蛋白更容易和一氧化碳结合,并且结合得比氧气和二氧化碳牢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氧化碳吸入肺部后即与氧争夺血红蛋白,使血液载氧功能发生
障碍造成机体急性缺氧而中毒。
该实验的设计体现如下几个方面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