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加工产业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材加工产业发展规划
——行业发展实施规划
木材质轻、高强、美观,加工容易,加工能耗小,是当今世界四大材料(钢材、水泥、木材、塑料)中唯一可再生和再循环利用的绿色材料和生物资源。

在不可再生资源日渐枯竭的情况下,木材的不可替代性日益显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木材加工行业迅猛发展,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木业加工、木制品生产基地和最主要的木制品加工出口国,同时也是国际上最大的木材采购商之一,人造板、家具、地板等消费量位居世界前列。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发展阶段,国内国际环境总体上都有利于我国加快发展。

相关产业作与国民经济关联度比较高,随着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都将拉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为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划方案,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第一章规划路线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明确重点任务,实现产业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和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动产业跨越式发展。

第二章坚持原则
1、机制创新,部门协同。

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营监管机制,强化部
门协同,持续推进产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2、开放融合。

树立全球视野,对标国际先进,把握“一带一路”
重大战略契机,聚焦产业重点领域,探索发展合作新模式,在全球范
围配置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产业竞
争合作,走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3、依法推进,规范管理。

推动产业发展必须依据各项法律法规和
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产业有关技术标准,增强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规
范化程度,不断提升产业管理水平。

积极完善政策制度体系,以政策、规划、标准等手段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
经济手段,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
市场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

第三章产业背景分析
木材质轻、高强、美观,加工容易,加工能耗小,是当今世界四
大材料(钢材、水泥、木材、塑料)中唯一可再生和再循环利用的绿
色材料和生物资源。

在不可再生资源日渐枯竭的情况下,木材的不可
替代性日益显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木材加工行业迅猛发展,现已
成为全球最大的木业加工、木制品生产基地和最主要的木制品加工出口国,同时也是国际上最大的木材采购商之一,人造板、家具、地板等消费量位居世界前列。

数据显示,2010-2016年,木材加工行业销售收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从不足700亿到超过2000亿。

2017年,木材加工行业销售收入有所回落,约为1930.81亿元,同比下滑4.72%;2018年预计在1999.35亿元。

经过不断的发展,我国木材加工行业还呈现出以下三大特点:其一,在相关政策引导下,小、散、短、乱的状况有所改善,龙头企业逐渐崛起,但市场竞争依旧激烈。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木材加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有1587家,较上年增加了100家,进入木材加工行业的企业数量逐渐增多,且大多数为中小企业,价格竞争、产品同质现象严重,木材加工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

其二,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发展后劲增强,在松散型粗加工、低附加值生产方式受到严峻挑战后,企业开始转变发展思路,加大对新产品的开发投入,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

其三,虽然木材加工业取得显著进步,但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
的会涉及到资源环境问题、生态效应问题及经济发展问题。

如资源环
境问题,我国人均木材占有量较低,资源严重短缺属于木材资源贫乏
国家,对于木材加工业后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对此,我国不得不加
大进口力度,2017年进口木材合计(原木+锯材,原木材积)首次突破1亿立方米,达到10849.7万立方米;2018年1-7月,合计进口木材6598万立方米,预计全年将超过1.1亿立方米。

木材加工行业下游产业包括房地产业、建筑装饰业、木制家具制
造业、文教办公用品及乐器制造业等,下游产业的需求情况影响着木
材加工行业的发展前景。

长远来看,木材加工下游产业潜在需求依旧
旺盛,木材加工业仍有不小发展空间。

木制家具制造业是木材加工业的主要下游行业之一,对各种木料、人造板、单板、纤维板等产品有一定的需求量。

近年来,城镇化进程
加快,家居产品消费需求不断提升,用户消费潜力也不断挖掘和提升。

木制家具市场需求的持续释放,将推动木材加工业进一步发展。

第四章区域产业条件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xx万亿元,同比增长xx%,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区域xx个和xx个百分点。

在减税降费背景下,来源于广州地区财政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xx亿元,增长xx%;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xx亿元,增长xx%。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xx%,总体保持平稳。

当前,国际形势
复杂严峻、存在极大不确定性,要坚持抓当前、打基础、利长远,更
加专注于稳就业保民生,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xx万人,城镇登记失
业率控制在xx%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xx%左右;更加专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
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固定资产投资增长xx%,新型消费、升级消费持续壮大,进出口促稳提质;更加专注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
总值比重提升到xx%左右,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提升到xx%
左右,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到xx%,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下达的年度任务,金融财政风险有效防范。

当前时期,发展环境和形势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全球经济处于后
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和贸易进入恢复性增长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
新一轮产业革命,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
化深入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速换档、结构升级和动力转换的新
常态,发展速度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发展动力由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同时,国家宏观调控由传统
强化需求端作用转向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在继续扩大投资、消费、出
口有效需求的同时,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提高土地、资源、资本、创新等全要素的优化配置,以高质量的供给满足市场需求
或引导有效需求,建立供需匹配、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结构,推动经
济提质增效。

总体判断,当前时期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一是地区建
设的机遇。

未来五年,地区伴随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入驻企业的投产,
产业集聚效益逐步发挥,新增产能不断释放,将逐步形成全市经济发
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是政策平台的机遇。

“十二五”时期当地争取到
的国家级新区和众多产业转型、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将在当前时期发挥
效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

三是创新驱动的机遇。

创新驱
动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随着科技创新改革
试验区建设的扎实推进,丰富的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必将高效转化为
发展的新动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
企业必将迎来一个大的发展机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将带来新的
发展动力和活力。

同时,也清醒地看到,地区的发展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
产业布局不均衡。

二是一产、二产、三产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工业中
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比重较大,能源消耗较高、污染排放
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规模小;服务业以传
统业态为主,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现代农业规
模小,加工转化水平低,增值链条短。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创新
体系不完善,创新内生动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四是城市建
管水平较低。

城市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支撑发展的综合承载力不强,尤其是城市重大基础设施欠账大,畅交通、治污染任务艰巨,实现城
市科学高效管理任重道远。

五是民生保障能力有待于提高。

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薄弱,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较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这些问题和矛
盾必须在当前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落实
城市战略定位、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选择
和根本动力。

当前时期,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增强创新发展能力,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率先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从
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
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更加注重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深入实施全面
创新改革,打造技术创新总部聚集地、科技成果交易核心区、全球高
端创新中心及创新型人才聚集中心,更好地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

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当前时期,要着眼提质增效,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调整三次产业
内部结构,推进产业功能化、功能集聚化,发挥高端产业功能区的集
聚带动作用,加快形成创新引领、技术密集、价值高端的经济结构,
促进经济在更高水平上平稳健康发。

第五章规划目标
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xx亿元左右,比xx年(下同)增长xx%,年均增长xx%;完成增加值xx亿元,增长xx%,年均增长xx%;实现利税xx亿元,增长xx%,年均增长xx%。

第六章重点任务
(一)实施重点企业培育工程
加大对行业重点企业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引导各类资
源要素向行业龙头企业集聚,鼓励龙头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并购重组。

引导中小企业开展专业化配套、承担国家和省重点产业化项目、参与
制定相关标准。

到xx年,重点培育xx家年销售收入超xx亿元企业,
培育xx家具有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支撑、发展潜力大的领军型企业,
培育xx家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具有高速成长能力和鲜明专业特色的行
业骨干企业。

(二)优化组织结构
支持优势骨干企业以技术、资本、资源、品牌等为纽带,实施跨
地区、跨所有制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要素配置效率。

支持中
小加工企业发挥机制灵活、贴近市场、专精特新、吸纳就业能力强的
优势,加快自主创新,着力发展面向消费市场的产业产品服务。

形成
个性化发展,大中小企业协调并进的发展格局。

(三)强化政策落实,优化产业结构
以新型工业化为牵引,加快推进消费升级,开展示范试点,推进
新型产业发展,不断扩大应用市场。

协调各部门职能部门,出台相应
的政策措施,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促进全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经济
效益的增长。

(四)加强宣传培训
积极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产业宣传活动。

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产业培训。

特别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积极组织参加相关培训学习,并举办相关法规、标准、规范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专业的学习
培训班,提高从业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专业素质,为全面推进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

(五)实施创新驱动,加强技术创新
加快实施产业创新驱动战略,引导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围绕市场需求,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大力进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

鼓励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或共同组建技术开发机构,以项目和课题为纽带,共同组织攻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鼓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开发中心的投入,加快技术中心人才的选拔培养,促进技术开发中心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六)产业集中区示范创建工程
创建以产业链为纽带、资源要素集聚为特征的产业示范基地。

到xx年,在区域范围内形成xx个具有较强影响力和配套能力,能主动融入产业发展,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示范基地。

加强规划协调,选择具有资源和市场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基础好、产业链较为完善的地区,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的原则,重点发展产业链配套体系。

第七章措施保障
(一)扶持产业中小企业
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进一步减免或取消涉及小微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增加采购预算中面向小微企业的份额。

健全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各类特色融资超市建设。

(二)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产业工作协调机制。

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分工,强化工作督导,抓好规划落实,统筹推进区域产业发展。

积极探索建立产业运行统计监测体系。

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本地产业发展的工作推进机制,完善配套政策。

支持产业全产业体系各类协会、学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发展,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发展。

(三)推动区域交流合作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采取园区共建、技术合作、资本合作和贸易换资源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市场需求大的沿线国家开展贸易合作。

加强同区域内优势产业合作,在重点领域合作实现突破,合作取得积极成效。

(四)集聚创新人才
坚持把引才、聚才放在发展产业的最优先位置,切实落实好创新
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政策。

注重育才。

建立高层次创新人才成长机制,培育一批与国际接轨、具有探索精神的管理类、技术类领军人才。


励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根据发展需要和办学能力,积极调整学科
和专业设置,培养产业相关人才。

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
动态化、订单式培养产业人才。

鼓励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
励方式,调动人员创新创造积极性。

(五)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深化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民间资本投向产业领域。

加大
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诚信、规范、公平
的市场环境。

倡导“工匠精神”,传承和创新工业文化,为产业提供
强大的精神动力,探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组织形态和“产业+知识创造”的实践之路。

广泛开展典型案例宣传,提高全社会对产业的认识,调动社会各方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

(六)深化科技引领
深化科技引领,在重大领域加大科技创新。

建立、完善一批高水
平研究中心。

打造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有机
结合的科研团队。

推广普及一批技术,为适应最新法规标准等需求、
解决产业发展重大问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七)开展宣传培训
充分利用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微信、微博等)广泛宣传产业政策。

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与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典型案例、先进经验,加强舆论监督,营造良好氛围。

(八)完善配套政策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区域产业体系,制定产业准入制度,强
化重点引进企业、技术筛选,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谋划,高质量推进,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形成有利于集群发展、优化
结构、提升质量、协调统一的产业发展政策体系。

(九)加快推广应用步伐
支持产业相关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
建设,推进成果产业化。

选择产业重点领域推广应用,分步骤、分层
次开展应用示范。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率先开展试点示范,形成
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和案例加以提炼、总结,向全行业
推广应用。

第八章重点示范项目
——重点示范项目:xx(集团)有限公司xx项目
一、项目建设单位
(一)建设单位
xx(集团)有限公司
(二)公司基本情况
本公司秉承“顾客至上,锐意进取”的经营理念,坚持“客户第一”的原则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公司坚持“责任+爱心”的服务理念,将诚信经营、诚信服务作为企业立世之本,在服务社会、方便大众中赢得信誉、赢得市场。

“满足社会和业主的需要,是我们不懈的追求”的企业观念,面对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的良好机遇,正以高昂的热情投身于建设宏伟大业。

公司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以创新为源动力,不断投入巨资引入先进研发设备,更新思想观念,依托优秀的人才、完善的信息、现代科技技术等优势,不断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以实现公司的永续经营和品牌发展。

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依然错综复杂。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乏力,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中小企业
外贸形势依然严峻,出口增长放缓。

从国内看,发展阶段的转变使经
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
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增长动力
从物质要素投入为主转向创新驱动为主。

新常态对经济发展带来新挑战,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尤为突出。

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新环境,公司依然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资本、土地等要素成本持续维持高位。

公司发展面临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重大机遇。

随着改革的深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举措的加速实施,企业发展基本面向好的势头更加巩固。

公司将
把握国内外发展形势,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抓住发
展机遇,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依靠创业创新开辟发展新路径,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发展新突破。

二、机遇与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会改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
为对接国际高端产业、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实施,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进
程加速,为融入全方位开放格局、更大范围参与地区协调发展打开了新的窗口;经历“十二五”发展,区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发展基础更为扎实、发展优势更为彰显,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加速形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机遇叠加,这些都为“十三五”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和条件。

在看到机遇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还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经济转型升级的决战期,总体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和发展动力已经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诸多矛盾的叠加要求统筹化解,风险隐患的增多需要未雨绸缪。

当前世界经济仍在深度调整,市场需求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增长普遍放缓,发展的国际环境更具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三期叠加”的经济新常态下,区域自身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较为突出。

传统产业大而不强,新兴产业尚在培育,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压力并存。

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的基本趋势,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民意导向,以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新问题,以创新的思路探索发展的新路径。

聚焦重点领域,坚持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重点打造新一代
信息技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安全食品加工、文化和旅游等主导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以战略性新兴
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
础的现代高效产业体系。

(一)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按照“龙头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
展思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突破口,引导人才、技术、资本、土地等资源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努力将战略性新兴产
业打造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传统产业新兴化,通过技术工艺创新、信息技术融合和商业模式创新,深入实施“机器换人”行动计划、工业“强基”工程和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支
持企业瞄准国内外标杆企业推进技术改造,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

(三)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建设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高端
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和优质化发展、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化和
集群化发展,全面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四)优化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服务城市、改善生态、兴业富民的要求,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单功能的传统农业向多功能的现代
农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体系。

三、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xx项目
(二)项目选址
xx经济技术开发区
(三)项目用地规模
项目总用地面积53333.28平方米(折合约80.00亩),项目建设
遵循“合理和集约用地”的原则,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符合规划建
设要求。

项目总建筑面积61333.27平方米。

(四)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