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集体备课活动记录样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我插一句:乘加算式在图中是可视的,对学生来说是真实存在的,而乘减的部分则是一种虚拟存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它包含了逆向思维。在突破这一难点时,我觉得于老师做得并不够,大家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呢?
孙:我觉得可以采用假设式的教学方法,利用课件把教材上的主题图变成生动的动画:先显示4匹木马,每匹木马上坐3个人,然后引导学生求出一共坐了多少人。就像刚才刘艳老师说的,先对前面所学的乘法知识做个复习,小结当加数相同时可以用乘法计算;接着让最后一匹木马上少一人,可以说这个同学被妈妈接走了,然后再问学生:“现在4匹木马上一共坐了几个人呢?”用动画的演示,连贯学生的思维,这样两组数量关系形成的过程是不是就能一目了然了呢?
(1)计算:5×3-5= 5×3+5=
5×2= 5×4=
(2)对比上下两题,它们的得数为什么相等呢?你能说说理由吗?
四人小组讨论并汇报,找到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
(3)质疑:如果我知道5×4=20,但记不清5×5=?怎么办?
(4)练习:4×2 + 4 = 4×()= 12
3×3 + 3 = 3×()=()
教师小结:乘加乘减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然后再算加减法。
(3)出示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看图列算式。并让学生说说算式中每部分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提升能力
1.你能快速算出有多少人在看动画片吗?
此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图,而且鼓励算法多样化。
2、运用转化,引导讨论,找到记忆两句相邻口诀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乘加乘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理解乘加乘减算式的意义,掌握乘加、乘减试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掌握乘加、乘题
教师谈话:同学们去过游乐园吗?
游乐园里蕴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呢!(出示主题图)
教师:仔细观察,你从这幅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能够提出什么问题?
王:我和邹老师的意见不太一样,本单元的设计遵照以解决问题为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有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价值。而本课的教学目标也确定为“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所以我觉得直接引入问题情境也未尝不可,还节省时间。
汪:王老师谦虚了,目标是带培我的刘老师和我一起研究确定的,我可不敢居功。其实我的困惑正是如何有效地达成这些目标,我觉得自己的设计还存在许多不足,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邹:我来谈谈引入环节吧!我觉得学生的“学”最好源于“疑”,这样他们才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于老师直接创设了情境,比较省时。但如果是我,可能会增加一个设疑的环节: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乘法,今天我们来学习跟乘法有关的乘加、乘减计算。看课题你知道乘加是什么意思吗?乘减呢?这样的题怎么计算呢?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你大胆猜一猜吧!然后不告诉学生答案,让他们带着疑问走进新知的学习。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起来,接下来当他们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知晓了答案时,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这是我的个人之见,仅供参考。
刘:汪老师不要觉得无所适从,不同的意见才能促进你深入地思考,有了自己的思考与选择,才能快速地成长。有些问题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你要有自己的主见。
汪:好的,谢谢几位老师。
刘:我来说新授环节。新授部分于老师是直接让学生算4匹木马上一共坐了多少人,我觉得可以先求人数相同的3匹木马上一共坐了多少人,再求4匹木马上的总人数。这样可以对前面所学的乘法知识进行一个小复习,强调当加数相同时可以用乘法计算,接着发现只用乘法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就会产生认知冲突,“乘加、乘减”的教学也就呼之欲出了。而且,我觉得求4匹木马总人数这个关键性问题因其算法的多样性,不适合指名回答,最好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这样能进一步帮助他们获得多种解题策略。
备课内容(课题)
《乘加乘减》









各位老师,本次我们备课研讨的主题是“如何优化计算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运算能力”。承担主备任务的老师,将以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中的“乘加、乘减”一课为例,和我们继续探讨如何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汪老师是一位刚入职的年轻教师,之前她已经把教案发到了群里,相信资深的各位都进行了仔细的研读,希望今天大家能不吝赐教,助力于老师快速成长。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应该怎样列式解决呢?(指名回答)
预设:
方法1:根据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用连加计算,列式:3+3+3+2=11(个)。
方法2:前面3匹的人数一样,可以列乘法算式,加上另外2个人。列式:3×3+2=11(个)
方法3:假设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是3人,那就是4个3,我们在假设时多加了一个人。因此,算完后要把这个人拿走。列式:3×4-1=11(个)
刘:我再补充两点,提出问题前应该让学生完整地叙述图意,这样对乘加、乘减的问题模型会有一个整体的认知;解决问题时最好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请学生结合图,具体的说一说算式的意思。在他们获得了“先乘后加减”的经验后,引导他们自己概括出运算顺序,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目标就可以有效达成了。
刘:还是集体的力量大啊!大家再看看汪老师设计的练习环节,帮她提提意见。
解决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就是求出几个几多几,或几个几少几。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这些问题都难不倒大家。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一共坐了多少人?
3+3+3+23×3+2=11(个)
9
3+3+3+3-14×3-1=11(个)
12
运算顺序: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补充



王:我觉得本节课汪京京老师能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目标表述全面而具体,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也很到位。作为一位刚入职的教师,这很难得,一定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目标和重难点的确定让我这个有十多年教龄的人都深受启发,真是惭愧。向你学习!
主持人总结并布置下次集体备课时间及内容:
刘:刚才各位老师对汪老师设计的这节课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提出了修改建议和意见。相信在讨论中大家对“如何优化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思考。研讨结束后,大家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结合本班实际,完善自己的教案设计。
下次集体备课时间是下周五,研究主题不变。备课内容是第六单元的“9的乘法口诀”,请崔老师周三前将教学设计发到群里。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和1-5的乘法口诀,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口诀熟练计算。通过前面的学习,初步具备了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一定的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既含有乘法又含有加或减法的计算是首次接触,在计算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计算顺序不正确的现象。
《乘加乘减》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活动
时间
活动地点
数学备课组
参加人员
数学组教师
科目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备课方式
同课同构
主持人
主讲人
记录人
活动
目的
1、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集思广益,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2、算理算法并重,核心素养背景下探索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有效策略。
邹:这个想法不错,低年级儿童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如果凭空让学生列出乘减算式是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像孙老师这样处理就为学生搭了个“脚手架”,理解乘减算式就“有理可据”了。
王:同意,运用多媒体设置动态的教学情境,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把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在他们面前,两步计算问题的难度也在无形之中简化了。
(2)引导观察算式。
教师指出:像3×3+2,3×4-1这样的算式有乘又有加减的,我们把它们称为乘加、乘减。(板书课题)
这两个算式你们是怎么算出等于11的呢?
思考:在3×3+2中,在3×3下面画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加2?
在3×4-1中,在3×4下面画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减1?
小组讨论、回答
4×3 - 4 = 4×()= 8
3×4 – 3 = 3×()=()
3、教材第59页第5题。
(四)总结全课,分享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乘加乘减,并会用乘加乘减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我们计算乘加、乘减时,按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的顺序。在忘记口诀时,通过联系相邻口诀来计算得数,如4×4可以通过4×3+4得到。
效果反馈
1、活动前每位老师都能熟悉教材,并认真研读汪老师提前发到群里的教学设计。在备课研讨中大家各抒己见,对汪老师的帮助特别大。
2、各位教师在集体备课后都能结合本班实际,及时地完善自己的教案设计。通过博采众长、深思熟虑之后的备课,上起来更加得心应手,效果非常好。
刘:我在收集资料的时候看到这样一道练习,觉得很不错:3×2+ 1是有关苹果总个数的算式,想一想,图可能是怎么画的? 3×3+ 1的图又是怎样的?怎么改就可以了? 3×3-1你打算表示怎样的图?画一画。
孙:看算式想图是对本节课新知的反向思考。第一层次先让学生自由想一想:2×3+1的图可能是怎样的?第二层次给学生可能的画法,并改成3×3+ 1的图;第三层次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表示3×3-1,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乘加乘减意义的理解。这个练习太棒了!我觉得可以采用。
备课过程
一、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进一步巩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乘加乘减”这一问题模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陶:我觉得于老师对习题的设计能尊重教材,抓住了教学的重点,尤其在引导学生认识同一组乘法口诀中两句相邻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时,能充分利用本节课所学习的乘加乘减内容来突破理解,加以解决。这个小练习处理得细致入微,很有层次感,相信可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但课堂练习一般分成三个层次: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和拓展练习,如果最后再有一道能够拓展思维的练习就更完美了。





教材分析:
“乘加乘减”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中的内容。本课是表内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学习1-5的乘法口诀后进行教学的。
例5通过旋转木马的实例,呈现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具体形象地说明乘加乘减的计算顺序,是学生今后学习混合运算和解决稍复杂实际问题的基础。此外,5、2、3、4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记忆都相对比较简单,后面6、7、8、9的乘法口诀理解、记忆的难度则大大增加,教材在此安排乘加乘减的教学,目的还在于要引导学生认识同一组乘法口诀中两句相邻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掌握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为后面学习6~9的乘法口诀做好方法上的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