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第一章教材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化学绪言、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教材分析
【本章结构】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新教材的绪言部分着重介绍了化学的历史、发展、当今化学科技的成就以及其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教材如此安排是基于二个目的:一是在学生现有化学知识的基础上介绍化学的最新成就,让同学对化学这一学科产生兴趣和憧憬;另一是必需改变过去化学成为污染、有毒、危险等不良形象的代名词,郑重的指出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这一被忽视的价值问题,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化学这一学科,可以说绪言的作用就是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价值观,对学生同时也是对社会起到以示正听的作用。
本章是正式学习高中化学的第一章,除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对于高一新生来说有一定的熟悉程度,其他内容则较为陌生。
由氧化还原反应开始学习,这一安排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同时也降低了知识的起点和难点,有利于学生有一良好的学习开端。
另外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中新知识的教学,也让学生感受到初、高中学习的差异,有利于学生更快地适应高中的学习。
离子反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则是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过程的本质问题,这为以后的知识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使得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和学习后续知识。
同时该章内容也是重要的中学化学基础理论,这为以后的学习起到了理论指导的作用。
可以说,第一章的教学内容在高中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于本章内容理论性强,初、高中跨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务必遵循教学大纲的规定,不宜任意拔高或拓宽。
这里应注意一点,高一新教材,教材无论从形式上、内容上都有很大的变化。
但教材变化的根本着眼点在与让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在掌握化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更强调化学在生活、社会中的作用,更强调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和价值观。
对于这一点教材中新增了家庭小实验、研究性课题的内容。
二、本章结构
本章内容共三节,分别为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三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本节是正式学习高中化学的第一节。
从本节开始,学生将会见到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氧化还原反应,以初中知识为起点本节安排了四方面的内容1.狭义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2.广义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3.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4.四种基本类型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这里应注意用单线桥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不作要求。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培养学生认识事物应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第二节:离子反应。
本节可以说是对初中知识的总结和提高,在学生现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为起点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
该节知识内容安排l.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
2.电解质导电的内因和外因及其判断。
3.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
4.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5.离子反应。
6.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7.溶液中常见的离子反应类型、发生反应的条件。
8.离子方程式书写规则。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基本素质。
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在初中已学习过放热、吸热现象的基础上,本节内容上作了二方面安排。
1.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本质。
2.常识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等意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树立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的观念,养成一切从全局出发的基本素质。
【重点、难点】
1.从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
2.用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含义。
4.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
5.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6.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
7.研究性课题的指导和实施。
【教学建议】
一、建议课时数
1.绪言1课时
2.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2课时
3.氧化还原反应练习、讲评1课时
4.实验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1课时
5.第二节离子反应2课时
6.离子反应练习、讲评1课时
7.实验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二)1课时
8.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课时
9.本章复习、练习3课时
10.测验、讲评2课时
共15课时
二、教学建议
1.绪言部分在教学中主要是解决二点:一是调动学生的兴趣;二是介绍最新的化学科技成就。
教师应尽可能避免照本宣读,这里介绍课本上所没有的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是能否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
尤其应注意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化学知识。
这里同时要注意学生的知识面和可接受性,避免过度深奥而导致学生的不理解。
2.本章是正式学习高中化学的第一章,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突破初中化学中酸、碱、盐之间复分解反应的局限性,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的思维突跃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新境界中来,能不能自觉地完成这种思维突跃,往往是能不能适应今后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一个关键。
教学中(1).注重对概念进行对比与联系,使学生建立概念。
建立概念的前提就是要使学生明析概念的来龙去脉、所研究事物的对象等。
如氧化、还原是“变化”,氧化剂、还原剂是“物质”等。
力求通过对比联系,过好概念关,这是分析和学好本节的前提和关键。
(2).化合价是学习本节的入手点和突破口,也是分析解决氧化还原问题的关键点。
鉴于学生在初中化合价的学习中尚存在许多疑点,建议教师首先对化合价进行复习,为学生快速识别价变提供帮助,以防止学生学习分化。
(3).在引导学生分析时,建议教师有意识地、多次重复地加强诸多概念的辩证对比,并引导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4).教学中应着重强调氧化与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既对立又统一。
注意学生学习中常将二者分离以及得失电子数不等或只有物质得电子却没有物质失电子的错误。
3.对离子反应的学习,是学生认识反应的又一突跃,并且在此基础上,也第一次把物质的鉴别提高到离子鉴别,这无疑对简化与深入认识反应是有利的。
教学中建议(1).做好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引入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并加以对比,这是学好本书的先决条件。
电解质概念的教学一定要注意对问题本质的强调。
尤其应强调电解质概念的适用范围(化合物)、判断标准(二个条件满足其一);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前提和实质(电离是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前提,实质是自由移动离子的定向移动,即阳离子移向阴极,阴离子移向阳极);划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唯一标准(划分的唯一标准是看电解质能否完全电离。
与其溶解性无关这一点学生常常混淆);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弱(导电能力的强弱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
浓度,很稀的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就很弱。
电解质的强弱跟导电能力的强弱没有必然联系)(2).注意控制好教学的深度。
学生第一次从本质上认识反应,特别是离子反应,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不可随意拔高,否则将使学生丧失学习化学的兴趣。
(3).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是学生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重要基本功,必须重点训练。
训练起点不可过高,应从易到难,不可引入复杂和定量型离子反应,主要应局限于复分解反应和简单的置换反应。
(4).应加强对常见难溶性物质、难电离的物质(即弱电解质)、易挥发性物质的强化记忆教学,这对改写和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极为有利。
4.第三节是学生初次结识能量问题,加之能量问题涉及面相当广泛,而本节教学要求并不高,为此,建议(1).教法要灵活,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实例;注重让学生探索问题;注重学生得出结论。
(2).要多列举日常生活中的能量变化实例,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3).对能源、环保等社会热点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此对学生进行节能、环保教育。
【问题讨论】
1.金属性、非金属性跟氧化性、还原性有何联系?
金属性、非金属性是指单质的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是元素的性质,越易失电子,金属性就越强;越易得电子,非金属性就越强。
可以同时讲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而氧化性、还原性是指物质得失电子的能力,物质越易失电子,还原性就越强,物质越易得到电子,氧化性就越强。
对单质而言,其金属性实质就是其还原性,其非金属性就是其氧化性。
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是:强氧化剂跟强还原剂反应生成弱氧化性和弱还原性物质,即强氧化剂弱氧化产物,强还原剂弱还原产物,简记为“两强变两弱”。
这类似于复分解反应中的强酸弱酸。
但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知识的深度,可以分析产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但不宜提出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概念,以免加重学生学习难度,尤其在习题和测验中应注意这点。
2.注意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如:(1)守恒律(化合价有升必有降,电子有得必有失。
对于一个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高总数与降低总数相等,失电子总数与得电子总数相等。
这也是有关氧化还原反应计算的基础。
但这里不应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以及较高要求的计算。
);(2)价态律(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但主要呈现一种性质。
应用于判断元素或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有无。
);(3)转化律(氧化还原反应中,以元素相邻价态间的转化最易;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若发生反应,元素的化合价只靠近而不交叉;同种元素,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用于分析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及推测变化产物。
)(4)难易律(越易失电子的物质,失电子后就越难得电子,越易得电子的物质,得电子后就越难失去电子;一种氧化剂同时和几种还原剂相遇时,优先与还原性强的还原剂发生反应。
同理,一种还原剂遇多种氧化剂时,氧化性最强的氧化剂优先发生反应。
用于判断物质的稳定性及反应顺序。
)
3.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程度的判断。
这一问题较为复杂,根据课本要求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讲解:(1)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2)不同物质间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情况判断时,应注意不宜拓宽,通常掌握以下几点即可:a 根据与同一物质反应的情况判断(如Cl2、HCl分别与Fe反应可知氧化性Cl2>HCl)。
b可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非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
至于同一氧化还原反应判断(利用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还原性强弱比较);外界条件对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的影响则不宜加深,可作一般了解。
4.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指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他们不属于电解质这一概念讨论范围。
换句话说,只有化合物才有资格被判定是否为电解质或非电解质。
电解质一定是指本身含有离子或能生成离子的化合物。
有些化合物水溶液能导电,但溶液中的离子不是它本身电离产生的,不属于电解质,而是非电解质,如CO2、SO2、SO3、NH3等,但它们与水反应
生成的产物H2CO3、H2SO3、H2SO4、NH3·H2O本身能电离,习惯上将它们认为是电解质。
5.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该条件必须满足能使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即“溶于水或熔化状态”。
其中“熔化状态”是指金属氧化物、碱、盐等离子化合物的熔化状态,而不是指硫酸、液态氯化氢等共价化合物。
溶液也必须是物质的水溶液,而不是其他溶剂的溶液,如NaOH溶于甲苯得到的溶液就不导电。
6.对反应类型不同划分方法的认识。
四种基本反应是从形式上划分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是从本质上划分的,二者都能揭示反应的本质,不同划分存在着交叉。
【参考资料】
可在常州教育信息网上查阅有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