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ppt课件27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记梦游 天姥山,登山观仙境为内容,抒写 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 实的不满,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 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
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 夸张,描摹了一幅亦虚亦实、亦幻 亦真的梦游图。全诗构思精密,意 境雄伟,内容丰富,形象辉煌,感 慨激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在形 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 束。
二、梦游之景
画面 月下镜湖图 清晨山景图
意境特点 凄清幽静 雄奇壮美
表现手法 拟人
二、梦游之景
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
山路崎岖盘旋、时间流逝飞速, 很快夜晚降临了。
熊在咆哮,龙在长吟,“深 林”“层巅”都在发抖。天气也在急 剧变化,黑沉沉的云,像要下雨,水面升 起烟雾,这样的环境,令人感到身居高 危之地而毛骨悚然。
三、梦游之吟
结尾段三句话,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1、第一句表现的是一种超越名利 束缚、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观。 2、第二句表现的是沉醉精神自由、 吸纳山水精神的人文情怀。 3、第三句强调的是内心感受重于 功名富贵的尊严,表现的是傲骨嶙 峋、不慕权贵的独立人格。
第四章节 小结
小结
《批点唐诗正声》评价《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浪漫主义诗风: “胸次皆烟霞云石,无分毫尘浊,别是一副言语,故特为难 到。”本诗是如何达到或者体现这种效果的?结合诗歌分析。
结 束
向天横 拔五岳 掩赤城
倾天台
对比、夸张、衬托 联想对比、以虚衬实
峻拔雄伟
热情向往
第二章节 梦游之景
二、梦游之景
壹 诗人为何提到“谢公”?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谢灵运是南朝著名的山水派诗人, 他热衷政治仕途,但到了刘宋时代, 他的仕途不是很顺利;后来他干脆辞 官,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游山玩水, 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满。
1、在结构立意上,新奇独特。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 抒发对天姥山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 访名山,以表示自己的战斗意志。 2、在艺术手法上,想象夸张。开头运用夸张手法写天姥山雄奇高大。 金碧辉煌的神仙世界,显示了诗人的精神世界,尽显浪漫主义特色。 3、在语言特点上,精练多变。中间段用精练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四幅 画面,色彩情调各不相同。诗人还用句式表达情感。全诗以七言为主, 交错运用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句式,节奏有缓有急,富有音乐美。
李 白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分手。李白到 齐州紫极宫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 为道士。
天宝四载(745年)秋,李白与 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冬,杜甫西 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这首诗 就是他临行前写的。
题解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 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 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 东鲁诸公》
写作思路
请找出诗歌中关键性的过渡性语句。 由现实转入梦境: “我欲因之梦吴越”。 由梦境转入现实: “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
全诗三节各写何内容?归纳层意。
一、梦游之 由—— 叙述

二、梦游之 景—— 描写

吟 三、梦游之 —— 议论、抒情
第一章节 梦游之由
一、梦游之由
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 12月),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为人 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 作诗,名列“酒中八仙”。
天宝二年(743年),李白被 唐玄宗召入长安,一年后就被 “赐金放还”。
天宝三载(744年)夏天,李 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 到了杜甫。秋天,两人到了梁宋。 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 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
谢灵运与李白一样,也是空有满 腔抱负,却在政治上饱受打击,都有 政治上的不满。所以,李白借谢灵运 来写自己,也表达了自己要效仿谢灵 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
二、梦游之景
画面
意境特点
月下镜湖图
凄清幽静
表现手法 拟人
二、梦游之景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使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一、梦游之由
天姥山 天姥山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五岳 赤城
天台山
对比、衬托、夸张
一、梦游之由
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
瀛洲

陪衬
天姥山 实
一、梦游之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内容 事件
特点
表现手法 思想情感
瀛洲难求 烟涛微茫
梦游之由 天姥可睹
使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 的意境?
二、梦游之景
画面 月下镜湖图 清晨山景图 黄昏山景图
意境特点 凄清幽静 雄奇壮美 阴森神秘
表现手法 拟人
夸张
二、梦游之景
壹 仙人盛会有什么特点?体现了李白什 么样的写作风格?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 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 虎鼓瑟兮鸾回车,
如何理解“世界行乐亦如此”的“亦”字?
“亦如此”将梦境和现实联系起来,梦中的经历可以说是诗人 的人生经历的折射.
诗人听闻天姥——寻访——登临——遇仙——梦醒的过程,其 实就是对人生理想的向往——追寻——遇到困难——圆梦——梦碎 的过程。
世间一切都如南柯一梦,醒来无踪。“东流水”的意象就是取 “逝去”之意,万事皆如此。由希望到失望,抒发了诗人内心的苦 闷。
二、梦游之景
画面 月下镜湖图
意境特点 凄清幽静
清晨山景图
雄奇壮美
黄昏山景图
阴森神秘
洞天仙境图
辉煌壮丽
表现手法 拟人
夸张 夸张 想象
第三章节 梦游之吟
三、梦游之吟
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梦游之吟
“云之君”披彩云为衣,驱长风为马,虎 为之弹奏,鸾为之驾车,场面盛大热烈。群仙 齐聚,是为了迎接诗人的到来,金银筑成的 楼台与日月交相辉映,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 漫主义风格。
仙山盛会正是李白在人世间生活的反映, 这里除了有他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古代 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还有长安数 年宫廷生活的印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