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第4章 种群-第2节、第3节 种群的增长方式、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学业分层测评 浙科版必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第2节、第3节种群的增长方式、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学业分层测评浙科版必修3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第2节、第3节种群的增长方式、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学业分层测评浙科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第2节、第3节种群的增长方式、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学业分层测评浙科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4章种群-第2节、第3节种群的增长方式、种群的数量波动及
调节学业分层测评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2016·慈溪高二期中)浙江某地乌鸫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如图所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λ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第1年乌鸫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
B.第5年和第7年的乌鸫种群数量相同
C.第9年的乌鸫种群数量最大
D.乌鸫种群数量受领域行为等外源性因素调节
【解析】由曲线分析知,第3年和第9年,种群变化值为1,即前3年种群数量为正增长,3~9年间种群数量为负增长,即第3年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第9年种群数量最小。
领域行为是内源性因素。
【答案】A
2.(2016·台州期末)若某种群有成鼠m只(计算时视为亲代),每只雌鼠一生产仔16只,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1,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量为()
A.m×8n-1只B.m×8n+1只
C.m×8n只D.m×8n-2只
【解析】亲代鼠有m只,其中雌鼠错误!m只,因此第一代产生子代鼠为错误!m×16=m×8只,第二代产生的子代鼠数量为错误!m×8×16=m×82只,以此类推,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量为m×8n只.
【答案】C
3.(2016·诸暨高二期末)某种群的年龄结构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t1时很可能属于这种类型
B.甲图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t2时很可能属于这种类型
C.甲图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t2时很可能属于这种类型
D.甲图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t1时很可能属于这种类型
【解析】分析图甲,该种群成年个体与幼年个体比例较大,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分析图乙知,在t0~t2时间段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故甲图可能处于t1时。
【答案】A
4.右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导学号:24890037】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
C 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
D.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能实现最大增长速率
【解析】环境最大容纳量K值不是恒定的,空间与资源丰富时K值会提高.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超过B点,种群增长速率减小.由B到C种群数量不断增多,因而其天敌更易捕到食物。
曲线Y为“S”形曲线,种群数量增长受到食物、空间、天敌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实现最大增长速率。
【答案】D
5.某理想状态中,草履虫原有130只,经过一繁殖周期后,是原来的1.5倍,则按这种增长方式,经过5个繁殖世代后该种群数量为( )
A.987 B.975
C.650 D.195
【解析】根据理想状态下“J"形曲线的数学模型N t=N0λt可得N5=130×(1。
5)5≈987(只)。
【答案】A
6.(2016·嘉兴高二期末)如图是某兔群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10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6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110只,其中标志的30只。
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的K值是()
A.110只B.220只
C.330只D.440只
【解析】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10年时兔群的数量为:60×110/30=220(只),从图示可知第10年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对应种群数量为K/2,故该种群K值为440(只)。
【答案】D
7.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计数试管B除了加入与试管A等量的无菌葡萄糖溶液外,没加酵母菌贮用培养液,起对照作用
B.镜检计数时,发现酵母菌细胞有粘连,对于团块中的细胞,可不进行计数
C.每毫升体积内的细胞数计算公式为每方格内的细胞数×2 500
D.每天对酵母菌细胞计数的时间要固定
【解析】对于酵母菌进行镜检计数时,为了减少实验误差,若视野范围内发现有酵母菌细胞有粘连,要数出团块中的每一个细胞进行计数。
【答案】B
8.(2016·宁波高二期末)红松球果产量有“四年两头熟”的说法,这说明红松( ) A.种群的数量波动为非周期性波动
B.种群的数量波动为周期性波动
C.种群数量波动属外源性调节
D.种群数量波动属内分泌调节
【解析】红松果球产量的“四年两头熟”表明红松种群数量的波动周期约为4年。
【答案】B
9.(2016·舟山期末)下列关于种群数量波动的调节因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气候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
B.动物通过捕食相互制约,从而把种群密度压制在一个低水平上
C.随种群密度的增大,种群内病源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也增加
D.领域行为不利于物种的生存和发展
【解析】气候是影响种群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尤其是极端的温度和湿度;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相互制约,数量呈现同步变化的趋势;由于种群密度增大,个体间相互传播病源物的机会增加,致病力和传播速度增加;在种群密度高的年份,竞争力强的个体占有领域并通过繁殖把优良基因传给后代,可保证种群不会因繁殖过剩而过度消耗资源,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发展。
【答案】D
10. 某研究所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________形曲线;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数量为________。
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________。
(2)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________时,原因是_____________.
(3)在t2时期后,该鱼种群数量变化是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
坐标曲线图是高考中出现的比较多的一种图,它可以反映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解题时注意起点、转折点和终点等含义。
由图形可以看出,t0~t2时间内该种鱼的种群增长为“S"形曲线,t1时种群数量为K/2,此时为捕捞的最佳时期,t2时种群数量为K.
【答案】(1)S N/2 增长型(2)t1在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捕获该鱼获得的量最大且不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3)不增加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能力提升]
11.(2016·杭州高二检测)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
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B.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C.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最大
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
【解析】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因B组的发酵进行得最快,所以B组的温度最适宜。
由三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知:该实验可能是探究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因三个组别的微生物最大数量不同,所以环境容纳量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因能量影响微生物的繁殖,三个组的微生物数量变化与其供能情况有关,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自然个体数量最少。
【答案】B
12.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解析】A项中,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控制有害动物应在K/2之前最有效;B项中,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即降低人口出生率来减少净补充量,不能靠增加死亡率来减少净补充量;C项中,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项中,
在K值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答案】C
13.(2016·嘉兴高二检测)2011年5月12日,新疆吐鲁番火焰山景区工作人员在火焰山下发现一只陆地啮齿动物长耳跳鼠。
由于长耳跳鼠生活在沙漠地区而被誉为“沙漠中的米老鼠”,其种群数量的直接影响因素是( )
A.食物B.疾病
C.寄生D.降雨量
【解析】气候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特别是极端的温度和湿度。
而对于沙漠啮齿类动物长耳跳鼠来说,其种群数量的直接影响因素是湿度即降雨量。
【答案】D
14.(2016·衢州高二期末)如图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据图回答问题:
(1)在自然环境下,一个物种迁入一个新的环境中,起初的增长方式为a→c,类似于______增长;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或在________上下波动,类似于________增长。
(2)由c→d种群数量波动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变动所致。
(3)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该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____点,原因是在这个水平上________最快。
【解析】(1)在自然环境中一个物种迁入一个新的环境,起初空间、资源相对充足,天敌较少,种群一般呈指数增长,随着时间的发展,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趋于稳定,类似于逻辑斯谛增长.
(2)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时,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c→d种群数量波动主要是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3)当种群数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可提供的资源数量多而且不影响资源的再生。
所以在开发动植物资源时和获取资源后,保持种群数量在K/2值左右,有利于资源的再生。
【答案】(1)指数环境容纳量(或K值) 逻辑斯谛
(2)出生率和死亡率(3)b 种群增长速率
15.下图是1928~1977年欧洲灰鹭种群的数量变动曲线,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引起欧洲灰鹭种群数量波动的原因是________;它属于种群数量调节的________因素.
(2)欧洲灰鹭的种群数量波动类型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
(3)生殖鸟对数值 4 000所对应的数值相当于______,其实质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________。
【解析】由给定的曲线可以看出:欧洲灰鹭种群数量变化受气候的影响非常明显,其数量在1928~1977年间的50年内的波动中,每相邻两个波峰间的相隔的时间不相等,为非周期波动.种群的数值总在“4 000"所处位置上下波动,因此这个数值相当于K值(环境容纳量),是种群的稳定平衡密度。
【答案】(1)气候外源性调节
(2)非周期波动两个波峰间的时间间隔不相等
(3)K值稳定平衡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