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语六上《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课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一个怎样的方塘?谁能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生答后板书:清]
谁能说说诗中哪几句写了它的清?
【生答后出示一、二句】
(2)理解鉴,“鉴”是个生字,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出示)①照;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③仔细看。你认为应选哪种?为什么?
“鉴”字怎么写?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古代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这里的“开”为打开。谁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
[生读,相机正音:鉴、徘徊。]
(2)边划分节奏边读,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3)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读得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重在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
3.引导学生理解一、二两句诗意。
(1)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写的哪里的景物?(板书:方塘)
看插图想象说话:诗人坐在塘边,放眼望去,方塘的水真清啊,( )。
师:如果没有活水,方塘会怎样?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小结: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5.引导生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6.读背全诗
1.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请再读全诗。
2.出示填空: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 )
带着问题自读古诗。
读中感悟,深入理解诗意。
生口头完成填空。
讨论交流。
口头完成填空。
齐读所填古诗句。
一、课前自主预习
1. 读一读:认真练读《古诗两首》课文。
2.查一查:作者朱熹的资料。
二、课内精讲精练
教学步骤
教 师 引 导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简介诗人
二、理解诗意
三、理解哲理
四、总结延伸
五、课后作业
1.出示名言: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活到老,学到老。
(3)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一二两句与三四两句的关系。
课前准备
小黑板、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设 计 内 容
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七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可见方塘的水清澈。
(3)方塘的清还表现在哪里?
理解:“徘徊”。诗中指什么在哪儿来回地走?
蓝天、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它暗示了我们什么?为什么会不停移动?
谁来把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
让生连起来说一二两句诗的意思。
齐读生字,并用“鉴”组词。
领读、齐读。
分性别齐读课文。
指名回答。
补充填空。
同桌讨论、练说。
指名回答。
讨论交流。
同桌交流,发言
生跟着书空。
参与交流,注意听其他同学发言,及时补充或纠正。
指名用“徘徊”造句。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指名表述,其余学生补充。
自由朗读。
生讨论并口头发言。
学生想象并练写。
同桌练说,一人说诗句,一人说诗意。
4.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产生了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示:三、四句]让生自由朗读。
理解:“渠”、“如许”。
“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eì”,作什么意思讲?
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
师:怎样的水才算活水呢?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学案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二课时
执教
理论支持
对古诗的教学,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叶老的话对我们颇有启发: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情感,诗情画意有关读书的名诗,诗中前两句明则描写方塘的美景,实质是设喻,说明人的心智要像方塘一样兼容并包,才能充满睿智的道理,与三四两句的意思相得益彰。教学时不必过深地挖掘阐述诗句的意思,应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古诗,整体把握体会诗歌的诗情和理趣,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体会感受,这样远比空洞的说教要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生齐读课题)
1.出示:
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如“鉴、徘徊、渠、如许、为、活水”,并说诗句的意思。
(3)借助插图,想想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2.交流自学情况
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
(1)出示全诗,指名读。
师: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
不过朱熹还有一首鲜为人知的《观书有感》;
出示《观书有感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自学,说说诗句的意思,想想诗所说明的道理。
自由读名言。
说说对名言的理解。
指名交流朱熹的相关资料。
齐读课题两遍。
学生带着要求读诗文,初步感知诗句意思。
同桌配合互说。
指名读古诗,随机纠错。
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

交流,指名答。
[板书:心智明]
(只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使方塘如此的清澈;同样,只有不断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的心智更聪明。)
1.朱熹这首优美的写景诗,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2.我国古代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
出示: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如一首诗中所写:( ),( )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说:( ),( )。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会觉得那些困难微不足道,这正是:( ),( )。
生讨论后回答
同学们真不简单,看来你们课后积累的诗句真多。
(4)读书无疑者,须 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指导学生自由读。
3.知道名言是谁说的吗?[板书朱熹]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深刻、富有哲理。
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他不光爱读书,还喜欢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池水引起了朱熹对读书的深深思考。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观书有感》(板书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