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言至伟,斯文不废——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刍议

合集下载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版》随笔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版》随笔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版》读书札记1.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概述自清朝末期以来,中国的学术界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在这个过程中,学术研究逐渐摆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开始走向独立、自由的道路。

中国的学术界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学者和重要的学术成果,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学术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传统的经学、史学等学科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西方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新兴学科也逐渐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学科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科体系。

中国的学术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陈嘉庚、钱穆等人的研究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学术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在这一时期,学术研究不仅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且为培养新一代的科技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学术界也在国际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展示了中国学者的风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学术界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

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术研究逐步摆脱了过去的束缚,开始走向独立、自由的道路。

中国的学术界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学者和重要的学术成果,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的学术界也在国际上取得了更加广泛的影响力,为世界的科学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版》这本书通过对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全面梳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学术界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中国学者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巨大贡献。

这对于我们今天继续推进学术研究、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1 学术史的定义与意义学术史是一门关于某一时期特定学科领域内的思想、理论、方法及其发展的历史研究。

它不仅记录了过去,更是当下学术现状的映射和未来学术发展的参照。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版》作为对中国近代学术历程的全面梳理,其定义下的学术史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和历史沿革的简单记录,更是思想演变、观念变革、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平台和载体。

浅析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浅析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浅析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作者:郭璐霞来源:《卷宗》2019年第06期摘要:在清代学术史研究中,梁启超可以说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他晚年研究清代学术的重要成果。

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梁启超十分重视社会政治环境对学术的影响。

他从清学是对宋明理学反动的角度全面总结了清代学术的发展状况,而这也正是他与钱穆同名作的最大差异之处。

关键词: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清代学术是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清代学者们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就。

一方面,清代学术上承宋明理学,总结了我国古代学术发展的成就,成为传统学术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清代学术下启近代学术,成为近代学术发展的源头,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清末民初,中华文明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强烈冲击,遭受着空前的民族危机,古老的中华文明也日渐衰落。

由此,在民国时期,出现了整理国故运动,引发了一批学者研究整理清代学术的热潮。

其中,梁启超是研究清代学术最有影响、成就最多的学者之一。

梁启超研究清代学术的著作,主要有三个。

第一个是《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但此书并不完整,并且只有第八章论及清代。

第二个是《清代学术概论》,此书是他对清代学术发展研究的精要概括,作为一步纲要式的著作,侧重于“论”。

而第三个是《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对清代学术发展做了比较完善的研究和总结。

与《清代学术概论》相比,《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更加侧重于“史”,内容更加丰富、全面和充实,直到现在仍然作为我们研究清代学术和学术史的必读之作。

他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写作过程中,十分重视学术与政治的关系。

此外,与钱穆的同名作著述宗旨也不相同。

1 重视学术与政治的关系梁启超十分注重整个社会政治背景对学术走向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从第一到第四章,梁启超以“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为题,主要叙述了明末清初的学术变迁及政治对其的影响,从政治角度指出了清代学术发展曲折的原因。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一)。

散章静嘉张读书笔记。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作者梁启超,又任公,斋于饮冰室。

由文首作者解释,这是一部说明清朝一代学术变迁之大势及其在文化上所贡献的分量和价值的讲义。

上追晚明,即清代学术的先河,下至民国十年,晚清学术之末,终始之间约三百年,故名《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说起来任公个人著作我之前读的不多,倒是在他列的国学入门书单指引下读过几本书。

但这样一个在近代有重要地位的大学问家,不论因为学术影响或者政治原因及其他,我们大多在心里对他有些印象。

学生梁实秋为任公写过一篇流传颇广的《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说任公上台讲课前第一句话是"启超是没有什么学问的",说完眼睛上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真是谦逊而又自负的话。

先生他博学强记,讲课旁征博引能大段地背书,有时候卡住停下来用手指敲打着自己的秃头,学生们都紧张地屏息,直到他随后又流利地背诵起来。

更有趣的是,任公讲演到兴致高潮,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讲到《桃花扇》的"高皇帝,在九天,不管,"任公当一众学生涕泪交错不能自己,学生们也被引入情境,心有所悟。

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任公在涕泪中又大笑了。

我看到有学者讨论治学境界说过一段话,其大意为如果忽略体认自得的实践而空谈理论,那就无法掌握学问的真谛,而就学术实践而言,如果只是研究阐明,不能用切至的功夫去体认终究无法得起真髓。

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才能有所得失,不作隔阂之论。

我想梁任公定是有足够的学问境界,怀陈寅恪所言"同情之了解",才有如此动人的魅力。

所谓二流的学者看能力,一流的学者看胸怀,大致如此。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起首一节为《反动与先驱》先由明代阳明学末流讲起,王学自形成起一代代支流颇多影响甚大,从学术发展规律上来说每一学问发展缘起都有其生气勃发开阔明朗的时候,而后学问思想形成稳定便趋于陈腐衰微。

梁启超_钱穆_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_的著述思想之辨异

梁启超_钱穆_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_的著述思想之辨异

第21卷 第3期Vol 121 No 13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 2005年9月 Sep 12005梁启超、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著述思想之辨异①陈丽平(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浙江临安311300)摘 要: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与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在学术界都享有盛誉,影响深远。

学术界对两部学术史研究多着眼于梁、钱二人梳理三百年学术的理论基础即清代学术思想渊源与宋学的关系。

本文试从另一角度即以二人的学术史著述思想来辨析两部学术史,以二人对学术界定的差异、采用的不同体例及学术视野来展开论述。

关键词:学术;学术史;梁启超;钱穆;体例中图分类号: K2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416(2005)03-0080-05 治学术史,不外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评判高下、辨析良莠、梳理师承是其基本内容。

梁启超于1924年,钱穆于1937年分别写作一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二人对同一时期的学术进程,进行了不同的描述和评判,在这一学术整理过程当中,凸显了各自的学术史著述思想。

一、“学术”界定之差异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学”与“术”是同义语词,“学”即学识,“术”即道术,两者在用语习惯上是并列的关系,因而在诸多古籍中也常作“术学”。

例如《史记.张丞相列传》中,太史公曰:“申屠嘉可谓刚毅守节矣,然无术学”,再如《后汉书.赵彦传》称赵彦“少有术学”等等,不胜枚举。

“学术”这一概念并无明确的界定,因而带有极大的涵括性,政治、哲学、文艺均可列于其中。

也正因为此,许多相关著述在谈及“学术”这一概念时语多含混。

梁启超曾十分明确地给“学”与“术”下过一定义:“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而至于用者也。

例如以石投水则沉,投以木则浮,观察此事物,以证明水之有浮力,此物理学也,应用此真理以驾驶船舶,则航海术也;研究人体之组织,辨别器官之机能,此生理学也,应用此真理以疗病,则医术也。

浅析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浅析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浅析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作者:剧锦阳来源:《祖国》2016年第18期摘要:梁启超先生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世学者研究学术史提供了一种范式,其书论述了明末清初至清末民初的学术发展、学派源流、师承关系、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在学界的地位。

学术界也有很多关于此书的评析,尤其是对梁启超与钱穆同名书的比较研究更多一些,但我认为缺少对全书内容的介绍,因此写此文对书中的内容做了一个总结并对该书的成就与不足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梁启超清代学术内容提要成就不足梁启超先生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创作于1923年至1925年之间,原为其在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等校任教时的讲义,是梁启超先生《清代学术概论》的姊妹篇。

这部讲义诞生在中国近代最动荡的时期,全社会各阶层都在奋力探索救国救民之出路,其主旨在于反对宋明理学空洞无用的抽象说教,注重科学和实践,对明末至清一朝的学术成果做了分门别类的介绍和总结,力图说明学术发展变迁的趋势和过程。

一、全书内容提要全书共分为十六章,我认为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反动与先驱”,这一章作者明确地提及“三百年”的明确界限,上溯公元一六二三年,下至公元一九二三年,开门见山地提出这个时代的学术主潮是“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①,此外还有一个支流是“排斥理论,提倡实践”。

梁启超是新时期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改革者,不仅体现在戊戌变法上,更体现在他与时俱进的学术思想上。

明末清初,阳明学派明心见性、纯粹谈玄的空疏思想的弊端已经渐渐显露,我们不可否认其在两千年的学术史上的价值,但到后来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大反动的成功自然在明亡清兴以后”②,明末清初在学术界掀起了一阵务实的清风。

第二部分是第二到第四章,讲了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梁启超先生特别重视政治环境对学术的影响,如他在文中所述“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

此其语最妙于形容。

梁启超、钱穆同名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比较

梁启超、钱穆同名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比较
中图分类号: k 0 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7 — 2 9( 0 6 3 0 0 - 3 6 3 2 1 2 0 )0 — 10 0 清代学术 所受政 治的影响表现在 : 初期学者有见于 明末 空谈误国的现实,治学重经世致用 ;中期学者受清朝文字狱
梁启超、钱穆是中国 2 O世纪著述颇丰 的学术大 匠,其
Vo _7 NO3 l . 2 M a .o 6 r o 2
梁启超 、钱穆 同名作 《 中国近 三百年学术史》之 比较
王花英
( 湘潭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湖南 湘潭 4 10 ) 11 5
摘 要:(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梁启超、钱穆两位学术大匠的同名著作,是研究近代学术的必读书籍.该书专门 ) 论 述了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各学派与学者的学术思想。 两书首先分析了清代学术思想的渊源, 自 各 提出了不 同的观点;接着以时代为经,以学派或学者为纬,详细论述了近三百年学术思想的发展及主要 内 容。两书的写作方法不一, 侧重点各不相同,充分展现了两位学术大师各具特色的治学风格 关键词:学术渊源;反动;继承;学术思想;时代;学派;学者
又回归初期 的经世致 用。
( )近三百年 重要 学派及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 二 梁启超 在该书 的第二部分 以时代为经 ,以学派为纬 , 主 要分析近三百年重要学派及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 。 引用丰 并 富的史料加以佐 证。书 中将黄梨洲、l 孙夏峰、李二 曲作为阳 明学派的余波及 其修 正者之列 , 重点介绍 了黄梨洲 的学术思 想及在他影响下浙东 王学 的源流 。 梁启超 以梨洲为清代浙东 学派的开创者,认为 “ 中国有完善的学术史,自梨洲之著学
学院硕: 研究 生,主要研究中国思想史 。 J :

梁启超、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平议

梁启超、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平议

陆还 是 在海外 , 1 9 8 0年代 的学 术 史研 究 严 格来 说 都 处于 从属 地 位 。而 到 了 1 9 9 0年 代 , 学 术 史 研 究 在
大陆 则一 跃 而为 中心 , 成 为学 界 的 ‘ 热点 ’ 、 ‘ 焦点 ’ , 成为 1 9 9 0年 代最 大 的 学术 中 心 。 ”[ 1 众 所 周 知 , 在
学之 总成 绩 》 , 即《 学术史 》 之第十三 、 十四、 十五 讲
于 1 9 2 4年 6至 9月连 载在 《 东方 杂 志 》 2 1 卷 1 2 、 1 3 、
1 5 —1 8诸号 。《 学术 史 》 第 一至 十 二章 则 连载 于《 史
地学 报 》 第 3卷 第 】 、 2合 期 至 8期 上 。 0 1 9 2 6年 7
[ 关键 词 ]梁启 超 ; 钱穆 ; 《 中 国近 三 百年 学 术 史 》 [ 中图分类号] C 0 9 [ 文 献 标 识 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1 — 6 9 7 3 ( 2 0 1 4 ) 0 1 — 0 0 6 1 — 0 5
每一 时代 有 每一 时 代 之 学术 , 不 同 的学 术 语 境
《 清 学开 山 祖 师 之顾 亭 林 》 , 即第 六 章 之 “ 清 代 经 学 之建设 ” 中有 关 顾 炎 武 的 部 分 , 则刊载于 1 9 2 4年 3
月 2日至 6日的《 晨 报 副镌 》 上 。《 清 代 学 者 整理 旧
此, 笔者不揣 鄙陋 , 拟 在梳理粱 、 钱《 学 术史 》 写作 过程 的基础上 , 重 新考 察 二书 在体 例 、 组织 方式 与 著述 宗 旨等三个 方面 的异 同 , 以期还 原当时 的历史 真相 。
但是 , 此 中的一些见解 呈现 出了过分求异 的取 向 。因

浅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浅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未对 现实产生极 大的影响 , 第二个潮 流则 是起 伏不定 , 始 终未 占
主流。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另一个特色是在具体论 述清代各 门 学术 前先 以三篇的篇幅来对有清一代 的学术进行 高屋建瓴 的概
述, 并且将学术变迁和政治 的影 响联系起来 。
而单就《 学术史 》 中对 学术所 表现 出来 的见解而 言 , 梁启超 《 中国近三百年学 术史》 的结构 因该是先 总领全文 , 对 清代 对清代学术的认识更为人所敬仰 。《 中 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 中所
料和组织有些不 同。梁启超指 出, 这三百年 的学术主潮和趋势有 篇直接对 明代 思潮 进行 了鞭辟入里的探讨 , 并冠之以“ 反动与先 作篇名来 昭示 一个新 的学术时代 的到来。 两个方 面 : 一是厌倦主观 的冥想 而倾 向于客观的考 察 ; 二 是排斥 驱”
理论 , 提倡实践 。第一个潮 流所影 响的范围大多停 留在学术上 ,
【 中图分类号 】G 6 3 3 . 5 1
真正值得大书特书 的是《 学术史》 中所体 现 出来 的梁启超 的 中国学术史兴起 于明清之际黄宗羲的《 明儒学案》 。此后 , 点 评 中国历代 学术 的著作层 出不穷 , 且愈 而详尽 。这一系列 以学案 学术思想 。中国传统学术史均 以王朝为断限 , 如《 宋元学案 》 , 《 两 出现的学术史大致将上至秦汉 ,下 至清中叶的中国传统学术加 汉三 国学案》 等等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论述 的为满清一代学 以分析 。 直至近代 , 1 8 4 0年以后 , 西学东渐 , 中国学术界思想出现 术 , 却没有用 《 清代 学术史 》 一 名而采用《 中国近三百年学 术史 》 翻天覆地 的变化 , 学者们试 图以新 的思维来审视 国学 , 梁启超 的 为题 , 这恰恰体现 了梁启超 的卓识。梁启超 自 称: “ 晚明的二十多 年, 已开 清学的先河 ; 民国 的十 多年 , 也可 以算 清学 的结束 和蜕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便是这一时代背景下 的产物。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记 载的时 间为 1 6 2 3 -1 9 2 3年 , 在 内 化 , 把最近三百年认做学术史上一个时代的单 位 , 似还恰当。” 这 种贯通 的学术史思 想符合清代学术的发展历程 。于是合 书第一 容方面 , 作者认为此书 的范 围与其《 清代学术概论》 差不多 , 但 材

梁启超与中国传统学术史的近代转型

梁启超与中国传统学术史的近代转型

梁启超与中国传统学术史的近代转型周锋利摘要:梁启超的史学论著数量浩繁,其中亦不乏学术史著作。

本文着重考察他早期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及晚期的《清代学术概论》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诸篇,分析其中不同于传统学术史的种种新特征,表明梁氏已自觉的站到了时代的前列,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传统学术史中固有的优良方法,另一方面运用和借鉴近代西方进步的学术观点和方法,重新建构中国学术史,在中国传统学术史的近代转型过程中起到了开拓奠基的作用。

关键词:梁启超中国传统学术史近代转型在进入本文的论题之前,首先有必要澄清几个基本概念。

中国传统学术史包含的内容极为宽泛,其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子学著作,如《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和《韩非子•显学》诸篇,这些可以看作是传统学术史的滥觞。

至汉代则有刘安的《淮南子•要略》、司马谈《论六家要指》等,其后的学术史资料在史籍中归纳于《传》、《志》内,如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班固《汉书•艺文志》等。

明末清初的学术史研究超越前代,先有周汝登的《圣学宗传》以及孙奇逢的《理学宗传》,后有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由黄百家、全祖望续完),这两部学案堪称中国传统学术史的典范之作,代表了传统学术史的最高成就。

有清一代学术史研究相当兴盛,如江藩的《国朝汉学师承记》和《国朝宋学渊源记》,唐鉴的《国朝学案小识》等,但成就都不能与黄氏《学案》相比。

至民国时期由徐世昌主持编修的《清儒学案》则可视作中国传统学术史的终结,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中国传统学术史划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清儒学案》的编撰始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成于民国二十七年,如果以梁氏发表于1902年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以下简称《论大势》)一文作为中国传统学术史近代转型开始的标志的话,那么这种转型的完成则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其实,我们很难用简单的二分法将近代与传统完全区分开来,二者常常是相互纠缠,然而,它们毕竟有各自不同的特质,这是区分它们的依据所在。

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试观梁启

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试观梁启

076《名家名作》·研究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明末以来近三百年中国学术的发展状况,为后人从宏观视角把握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树立了典范。

探讨此书中的学术史观念和编写方法,有助于认识梁启超的史学思想与传统学术。

一、时代下的个体写作梁启超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的又一个转型期,承担着由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变的历史任务。

社会的新陈代谢,要求总结以往的文化成果,使其成为文化新陈代谢的养料,以实现整个文化传统的延续。

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1] 957之意即如此。

不同于以往由内生本土化力量实现社会转型,此次转型更多地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这一时期,西学的传播使当时的学者在评估传统的同时引入了某些西方的价值和标准,却又不得不面对异质文化与本土价值之间的矛盾。

因此,这一时期的学者既要评估传统文化,又要将西方思想本土化,不然其理论思想势不可久。

梁启超“力主‘理学反动’说而以欧洲‘文艺复兴’比附清学,将‘以复古求解放’视为清学的特质”,“视顾炎武为从事‘黎明运动第一人’,视清初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学人为‘启蒙期’代表人物”[2],皆是出于这一目的。

五四以来,种种西方学说的传入与消寂,也无不与这一因素有关。

就个体而言,梁启超社会身份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特征。

少年科举登第,穷探帖括之学;继而师从康有为,意欲效法泰西变法以图强;后知改革之路不可行,又投身民主共和之事。

其身份经历了从传统的士大夫到改革者再到民主革命者的转变,与当时中国社会的转型同步。

这一过程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前途的认识和思考的不断深化,而梁启超也成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时代命运的缩影。

梁氏身份定位的转变更深层次地表现出其思想的不断发展,而中西交融是其内在动力。

“晚清精英知识分子基本上完全根植于儒学传统,从儒学传统沿袭下来的那套独特的关怀和问题出发,回应着西方的冲击。

”[3]梁氏倡导中西结合,言:“盖大地今日只有两文明:一泰西文明,欧美是也;二泰东文明,中华是也。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乐论部分的评述与反思(上)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乐论部分的评述与反思(上)

17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20可获得准确结果。

他视司马迁、班固之后的京房、郑玄等关于铸钟和算术的研究为欺骗之学,不值得一提。

史料显示,梁启超因此认为毛奇龄人格有缺陷,对全祖望的评判表示赞同。

“然其对于荒诞支离的旧说扫荡廓清之功,固不可泯灭。

”虽然毛奇龄的人格不足以让人信服,但他却荒诞、支离、破碎。

旧的音乐理论有着扫荡、肃清的功绩,固然不可泯灭了他做出的贡献。

毛奇龄《竟山乐录》这样写道,“先臣尝曰,乐未尝亡也。

乐者,人声也,天下几有人声而亡之之理?……人各为说,而乐遂以亡。

”⑧“乐者人声也”,毛奇龄用此观点反驳“乐亡”的错误看法。

他坚信,音乐是由人声产生,只要人还能发声,音乐就永存。

他指出,研究音乐应以声音为核心。

当众人纠结于音乐的消亡时,毛奇龄直白地批驳这观念,问道:难道有人声存且音乐消亡之说吗?他追溯“乐己亡”的观点至汉朝,批评后世对音乐的复杂论述,认为多数偏离音乐本质,充斥错误。

因此,梁启超称赞毛奇龄在纠正音乐误区中的巨大贡献。

“彼力斥前人之以五行附会乐理。

”毛奇龄极力排斥以前的人用五行来解释音乐的理论。

毛奇龄在《竟山乐录》中写道“推原元本……,名之所创。

”将乐律之数强行与阴阳五行、周天行数等相关联。

分配五行与之对应,……造就了一种音乐的缥缈玄妙。

⑨毛奇龄反驳那些将音乐与阴阳五行结合的观点,认为他们对音乐基础概念如“宫”与“商”都不清楚。

实际上,音乐与阴阳五行的关联并不深刻。

这种误导是音乐风气混乱的主因。

梁启超赞同毛奇龄的反驳,并高度评价其对音乐的贡献。

(二)对江永的评价书中乐论部分写到“慎修长于算,故以算理解乐律,多能匡正宋明人之失然乐律应否以算理解释实为先决问题。

慎修虽用力甚勤,然其截断……出西河下也,书中附会河图、五行、纳音、气节诸陋习亦不免。

”⑩“慎修长于算,故以算理解乐律。

”江永善于计算所以他以算数来解释乐律。

对于这个评价,在江永的《律吕阐微》中确有体现,原文写到,“法曰:求得袭宾倍律之率……即夹钟正律之率。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成书问题辨析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成书问题辨析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成书问题辨析作者:赵灿鹏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第04期〔摘要〕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为全面总结有清一代学术思想的开拓性著作,为清代学术史研究奠定了基本格局,影响至为深远。

但关于这部广泛流传的著作本身的历史,迄今尚少有比较细致准确的研究。

关于此书的成书过程与早期版本情形,既有学术文献的叙述颇不明朗。

本文广泛稽考相关文献,对这部学术名著的早期历史进行梳理,深入讨论有关撰述、发表、成书等方面问题。

〔关键词〕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近三百年〔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5)04-0188-04在梁启超的所有著作中,《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无疑可以列入最受欢迎者之列,由其再版次数之多,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仅就1949年以后单行本的粗略统计来看,海内外共有20余家出版社,先后印行过40余版,其中台湾中华书局一家,就有10版之多;2014年有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和平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家机构,约略同时推出此书;最近的版本,则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的“世纪文库”中的一种。

①各种新出版本中,特别值得学者关注的,为商务印书馆2011年出版的夏晓虹教授与陆胤先生新校本,校订颇见用心,是较好的一个版本。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为全面总结有清一代学术思想的开拓性著作,在著述体例与内容范围方面均具有开创性,甚得学者推许。

②对于民国时期的学术界而言,梁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具有一种“范式”的作用。

1930年代,蒋维乔、钱穆、陈嘉霭、张西堂等著名学者,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各大学讲授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学术史、思想史等课程,并有多部相关著作先后问世。

③凡此种种,皆为梁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产物。

以钱穆为例,他在北京大学史学系与清华大学历史系,开设“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研究”课程,是“因与任公意见相异”,而因此立异之故,在北平学术界即引起“群相注意”(钱穆:《师友杂忆》,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162-163页)。

梁启超、钱穆的学术史研究法比较———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为证

梁启超、钱穆的学术史研究法比较———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为证

梁启超、钱穆的学术史研究法比较———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为证作者:任敬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5期摘要:梁启超和钱穆有两部同名著作,分别是《中国历史研究法》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它们在学界都享有盛誉。

著作虽同名,但二位先生对历史研究方法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所著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也是各自史学思想的体现。

本文试以两位先生对“学术史”研究方法的论述为例,辅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为证进行粗略的比较分析,探讨两种历史研究法和学术史各自的价值。

关键词:梁启超钱穆学术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1873—1929)和钱穆(1895—1990)两位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有影响力的学术大作颇丰。

今人谈及20世纪初的思想、学术和历史研究方法时,都难以回避二人的卓越成就。

梁、钱二人有两部同名的著作,分别是《中国历史研究法》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中国历史研究法》论述了各自的史学研究理论和方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则是二位先生在明清学术史领域研究成就的集中体现。

近乎同时期的两组同名著作,为我们比较研究两位学术巨匠的思想和治史方法提供了可能。

1922年到1927年,梁启超先生先后以学术演讲的形式,发表了《中国历史研究法》和《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1987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将这两篇梁启超先生多年研究历史的治学积累整理后合并出版,名为《中国历史研究法》。

{1}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亦是由讲稿整理而成,1961年在香港出版后,钱先生又对原著内文略加增润,并附入早年所做《略论治史方法》《历史教育几点流行的误解》两文于后,一并于1988年以《中国历史研究法》为名在台出版。

{2}虽是同名之作,但两书涉及的内容却鲜有交集,仅在梁著《补编》分论一“人的专史”与钱著第六章“如何研究历史人物”中共论了对历史人物的专史研究以及在梁著《补编》分论三“文物的专史”第四章“文化专史及其做法”及该章“戊”节“学术思想史”分别与钱著第八章“如何研究文化史”、第五章“如何研究学术史”共述了研究文化史和学术思想史的方法,除此之外再无共同涉及的领域,可见,二人的研究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简评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简评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作者: 晁根池
作者机构: 新乡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出版物刊名: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页码: 166-168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8期
主题词: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
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梁氏《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内容概况。

接着从注重“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确立了近现代以来学术史的研究范式;注重学术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实事求是、科学态度;语言通俗易懂、雅俗共赏五个方面总结了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特点。

最后分析了该著作存在的一些缺憾。

总的来看,尽管它存在一些缺点,但瑕不掩瑜,丝毫不影响他在现代学术史上的价值和地位。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精彩摘录
其在我国自秦以后,确能成为时代思潮者,则汉之经学,隋唐之佛学,宋及明之理学,清之考证学,四者而 已。
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
中国智识线和外国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
所以道学和禅宗,可以说是宋元明思想全部的代表。
佛说一切流转相,例分四期,曰:生、住、异、灭。思潮之流转也正然,例分四期:一、启蒙期(生);二、 全盛期(住);三、蜕分期(异);四、衰落期(灭)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发展
建设
中国
学术史
总成绩
辑佚
经学
学术史
学术
价值 旧学
辨伪
中国
学者
古籍
学派
科学
史学
影响
内容摘要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梁启超的史学代表作,原为其任教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时所编撰的讲义,充 分阐述了清代学术的发展状况,及其在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中的价值和地位。本书共分16讲,以社会思潮、学派 人物和学科发展为线索,展现了中国学术在17世纪至19世纪三百年间的变迁,内容翔实,观点新颖。在学术史的 研究和写作上,本书具有开创性的价值,已成为相关专业研究者的必读书目。通过本书,读者不仅能感受到作者 严谨的治学态度,还可全面、系统地了解清代学术,以及中国历史发展与思想文化的。
读书笔记
阅历丰富,学识渊博,又涉猎广泛,见识过人,但是书中有些话比较武断,也不太严谨。 认真读了一遍,对于今后国学,研读国学著作,特别是清代学术基本状况及其流变,极有帮助。 诸子百家,烂熟于胸,梁任公学贯中西,其文章如长江大河,气势恢宏,又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梁启超现在的学问博大精深,本书总结了近三百年来中国学术的成就,开启诸多学问大门。 这本书把清儒的学术发展的主要脉络写得清楚明晰,文献做得实在太厉害了。 再看梁任公此书,又是一番味道。 一人成就之学术史,应是后来人了解、研究清学较好的初涉查阅型资料。 门槛太高,第三遍拿起,还是读不下去,读不懂。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学术史名著,它将近三百年的学术变化,数以十计的学科概貌, 上百种学术专著,几百位儒士学者,纵横论列,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实为梁氏学术论著的代表之作。 要而言之,中国智识线和外国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

梁启超的中国学术史研究论文

梁启超的中国学术史研究论文

梁启超的中国学术史研究论文梁启超根据自己多年的治史心得,系统讲述了研究中国历史的方法,对于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具体细致的研究方法,对于今日的史学工作者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和可利用、可操作的价值。

梁启超的中国学术史研究【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他在学术研究领域的贡献,尤其是对中国学术史的研究,产生的影响力更为广泛深远,持久延绵。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梁启超在中国学术史领域的研究成果,旨在展示一个比较清晰、可资参考的影像,使众人能够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梁启超。

【关键词】梁启超新史学中西文化【论文正文】一、著作概介《清代学术概论》一书重在“论”,致力于对学术发展演变过程进行考察。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重在“史”,广征博引,描述各个学术派别的开创人物。

这两部是学术思想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力作,与其他史著相比,都是注重于对一代学术的贯通考察,都重视对各派学术的社会文化和学术思潮背景的分析,都扩大了学术的研究范围。

《中国历史研究法》分为六章:1.史的意义及其范围;2.过去之中国史学界;3.史之改造;4.说史料;5.史料之搜集与鉴别;6.史迹之论次。

其中在说史料一章中将史料分为文字记录和文字记录以外的史料两大类,之下又细分为12小类,相比过去已是十分完美。

在史料之搜集与鉴别一章中,梁启超结合自身的治学经验,提出辨伪书的“十二条公例”,构建了一整套自己的史学理论方法体系,吸收传统史学的精华,利用西方进化论来批判旧史学的弊端。

不仅倡导了宏观上的史界革命,还对具体的技术问题作出了阐述。

此书倡导客观态度和经世致用的精神,归纳出了一整套比较科学的研究史料和编纂史书的方法。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一书分为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总论分为三章:1.史的目的;2.史家的四长;3.五种专史人的专史、事的专史、文物的专史、地方的专史、断代的专史。

分论是该书最重要的分量所在,详细论证了五种专史的写作方法。

其中有一节专门讲“史学史的做法”,这是具有开先河意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 涉 一 书 , 必 览 其 目录 , 洞 察 大 意 , 晓 彻 总 言 ,精 粹 思 想 皆源 于 此 。前 后 所 指 ,上 下 索 绪 , 短 短 两 三 页之 间 , 可 见一 斑。 《 中 国近 三 百 年 学 术 史 》 目录 微 启 , 自是 一 种 大 气 魄,大手笔 。 《 反动与先驱 》权 作一楔子 ,稍 引正文 ,开篇 明题 ,点 明命题缘 由,即舍弃 “ 清 代学术 ”之 名而就 “ 中国 近三 百年学术 史”之因 。以 “ 大 ”开题 ,剖析 时代 主潮 ,浚 其支 流 ,以 “ 道 学”为线 , “ 前 头 的 时 代 ” 即宋 元 明 三 朝 为 纲 ,线索萦绕 纲 目,如此便把 “ 道学 ”产生 成立 之因娓娓道 来。此为 反动 之所出 ,先驱又 潜于何处 呢?阳明余绪 皆有大 气魄者 ,颇有 光大师宗之势 力。历经系列政 治活动的干预 与 杂糅 ,传 统 的 “ 道 学 ”转 而 成 为 了党 派 攻 讦 的政 治 工 具 ,久 而 久 之 , 时代 便 对 “ 道 学 ”提 出 了 新 的 要 求 与 呼 吁 ,随 着 政 治势力和朝代 王朝的兴亡更 替 ,这种要求和 呼声亦随之袒 露 于时代肌表 ,于是乎 ,反动之 势也便裹挟着 有识之士也 即所 谓的 “ 先 驱 ” 呼 啸 而 来 , 如 此 前 后 相 继 , 文 章 铺 排 有 序 , 不 疾 不 徐 , 不 枝 不 蔓 ,非 深 通 学 问之 人 , 不足 以概 括 详 备 , 非 博 览 群 典 之 人 , 不 足 以发 言深 沉 。梁 任 公 以 宏 观 之 眼 光 诠 释 微 观 之 人 事 , 由大 觑 小 ,也 是 一种 笔 法 。 《 清 代 学 术 变 迁 与政 治 的 影 响 》上 中 下 三 篇 分 立 ,各 有 侧 重 ,各 有 主 论 ,前 后 相 袭 , 统 而 为一 。 上 篇 紧 紧 围绕 “ 环 境之变迁 与心理之感 召”,分析时代变 迁的种种诱 因,并引 出时代变迁之 下的学界反应—— “ 抛 弃 明心 见 性 的 空 谈 ,专 讲 经 世 致 用 的 实 务 ” 。政 治 与 学 术 之 纠 葛 、 之 暧 昧 ,无 外 乎 相 互 排 斥 , 相 互 引 导 ,相 互 磨 合 ,相 互 融 合 ,相 互 促 进 。 忽 左 忽 右 , 忽 明 忽 暗 ,若 即 若 离 ,若 隐若 现 。 因 此 关 系 之 相 时 存 在 ,故 满 洲 政 府 对 于那 些 身 负 “ 统 治 前 途 暗 礁 ” 的 前 明 遗 老 ,政 策 因 时 因 人 而 变 。 中 篇 围 绕 两 个 问题 ,一 侧 重 科 学 一 目,为何适逢 新兴机运而 戛然而止 ,另各家流派为何对 于考 证学 趋之 若鹜 ,究其 原 因, 主次有 序 ,详 略得 当 ,首先 云 云 ,其 次 云 云 , 深 入 浅 出 , 发 人 深 省 。 下 篇 以政 治 隐性 动 向 为发语 ,转而引 向若干值 得注意 的学术 流派 ,由学术流 派转 向学 术 思 想 , 逐 渐 形 成政 治— — 学 界— — 流 派 — — 思 想 的 一 条线索 ,贯穿下去 ,我们 不难 发现 ,思路 的缜密无缝 ,结构 的俨然罗列 ,语言的恰如其 分都给予 了读者 清晰无碍 的脉 络 展示 。而后前 人所提 “ 经世 致用 ”之言 于清 朝 日暮穷途之 际 得一一应验 ,继而提 出 “ 超 汉学 ” “ 超宋 学 ”的概念 ,总结
而 为题 , 浅抒 阅后 别 议 。 【 关键 词】梁启 超 中 国近 三 百年 学术 史 刍议
【 中图分类号】 C 0 9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0 0 9 - 5 5 4 9( 2 O 1 5 )0 9 —0 分缕析 ,井然有序
现代交际
201 5年 9月 : F I J 总 第 41 6期
斯言至伟 ,斯文不废
— —
梁启超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刍议
3 1 1 1 2 1 )
冯 庆 磊
( 杭州师范大学 人文学 院
浙江 杭 州
【 摘要】有 清以来 ,学池 蒸泽 ,学术 发酵 ,大师云 集 ,学界一时蔚 为大观 。近代 治学问者 ,真知 灼 见,汇而成 文 ,扬扬飒飒 ,浪 淘沙金 ,可堪 一传 百阅者 ,章炳麟 、梁任 公 、钱宾四是也 。而章 氏以其 门第显拔 ,师承 荫密 ,独领 风骚 数载 而不辍 。梁任 公别 因政 治缘故 出入 于仕 宦学人 之槛 ,往 来于显贵
为一句 “ 残 明遗献 思想 之复活 ”,可堪为振聋发聩 之声、画 龙点睛之笔 。上 中下三 篇彼 此独 立成篇而又互成犄 角、彼此 呼应 ,上承下启 ,络绎有序 。此为结构章法之妙 ;言辞气势 轩 昂,口语 、书语搭配 得当 ,分 门别类颇有机 巧,此为语言 行文之巧 ;文 史取材谐 调有致 ,群征博 引有理 有据 ,此为 内 容腠理之精 ;一秒 一巧一精 ,字字透露着严整 和谐 之美,阅 罢 不 可 不 拍 案 叫绝 , 不 可 不涵 泳 毋 怠 ,不 可 不 咀 为 英 华 。 继 前几 篇之 后 ,大抵 皆 以清 儒 学者独 立成 篇 。黄梨 洲 为清代浙 东学 派的开拓者 ,其派后分 为二 :史学与王学 。而 黄梨洲于 史学成就颇著 , 《 明史 》之 大概 实授 之于梨洲 。梁 启超先 生在 《 阳明学派之余波及其修 正》中评介黄梨洲时 , 曾明确指 出: “ 著学术史有 四个必要 的条件。第一,叙一个 时代 的学 术 , 须 把 那 时 代 重 要 各 学 派 全 数 网 罗 , 不 可 以爱 憎 为去取 。第二,叙某家学说 ,须将其特 点提挈出来,令读者 有 明晰的观念 。第三 ,要忠实传 写各 家真相,勿 以主观上下 其 手 。 第 四 , 要 把 各 人 的时 代 和 他 一 生 经 历 大 概 叙 述 ,看 出 那 人 的 全 人 格 。 ”梁 启 超 先 生于 此 总 结 此 种 观 点 ,意 在 评 价 黄梨洲 一手著成的 《 明儒学案 》,评语称 “ 是极有价值的创 作 ”, “ 唐 鉴著 《 国朝 学案 小说 》 ,訾议梨 洲 ,谓其 以陈 ( 白沙)、王 ( 阳 明)与薛 ( 敬轩 )、胡 ( 敬斋 )平列 ,为 不识道 统 ,可谓 偏陋 已极 。无论 道统 之说我 们根 本不 能承 认 ,试 思 明代学 术 、舍陈 、王外 更有 何物 ?梨洲 尊 陈、王 而 不 废 薛 、 胡 ,还 算 公 道 , 岂有 专 取 薛 、 胡 而 弃 陈 、 王 之 理 !”继四个条件之后 ,又就 《 明儒 学案》之个 中特 点对 号 入座 , 以对 合 四条 。条条入 情 ,件件 入理 ,严 丝合缝 ,毫 不 拖 沓 。顾 亭 林 在 学 问 方 面 亦 可 谓 造 诣 颇 深 ,梁 启 超 先 生 在 《 清 代 经 学 之 建 设 》 中鲜 明指 出 : “ 大 学者有 必 要之态 度 二 。一 日精慎 ,二 日虚心 。”又 随后补之 : “ 亭林 著作 最能表现这种精神 。”由此观之 ,在评介顾亭林本人及其 学 术研 究方面可谓用心 良苦 。梁 启超先生就顾亭林之所 以能够 于学术界拥有绝对权威和地位亦 作出一番解释 : “ 亭林所 以 能在清代学术界 占最要位 置,第 一,在他做学 问的方法 ,给 后人许多模范 ;第二 ,在他所做 学 问的种类 ,替后人开 出路 来 。”这种 “ 立模开路 ”的标杆 作用 是绝少人能够抵到 的, 无论 从学风的客观研察 ,还是从 治学的广博精深 ,抑或是 学 术的门类 触驳 ,任取其一 ,皆可 为其于清代学界树立起一座 不朽 的丰碑。而梁先生 的这种徘 徊逡 巡、络绎有序 的叙述 方
后 学之 间 , 以儒 名 带 学 , 以文 胆 行 事 ,厚 积 薄 发 , 终 博 学界 一 位 ,不 吝 学人 膜 拜 。 钱 宾 四 坚持 己 见 , 毋 附权 威 ,才 气磅 礴 ,广 发宏论 , 自是一 大气派。而任公 与宾四共有 同名 之著—— 《 中 国近 三 百年 学
术 史》 ,各有侧 重 ,不拘一格 。此乃坊 间之趣 事 ,学 问家之性 至 ,学界之 幸事也。兹取 梁任 公之作 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