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河西三校普通高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 试卷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①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
书指书体,即汉字。
法指书写文字的方法和技巧。
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文字书写的法则提高到一种艺术的境界,使之凭借汉字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发展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 ②以韵为核心的书法艺术,并不以精熟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高境界,相反,它崇尚的是那种言语不能传达的意味,它同时启示了其中所含蓄的类似于诗的余味,以及对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的重视。
当思想感情和境界在自己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时,韵的意味也就从作品中显现出来了。
崇尚韵致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脱俗,使艺术家无论在人格形态还是在艺术形态上均要达到一种卓尔不群的境界。
韵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
如果说“不俗”是表示精神升进中的超越状态,那么“韵”则象征着精神超越的极致。
而“韵”的获取则是在一切艺术本体之外的,即就书法而言,学者型书家较之于工匠型书家更为人所推崇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 ③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书法家绝大多数都有超绝的风度才情,书法只不过是其气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是切断凡俗意识而垂直上升到超常的精神生活领域的一种标志。
因而,书法只是文人“聊抒胸臆”的“余事”,所谓逸笔余兴,无所为方能有所为,这种心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才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各家不同风格的书法,都让人感觉到艺术品只不过是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射。
它不着痕迹,空灵蕴藉,以微妙的暗示与含蓄,让人去感受突破一切人为的形式与法则的境界,在生硬、挺健、雄浑之外欣赏一种超然的清淡。
“韵”作为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让艺术家如痴如狂如醉,它让我们在和古人典范作品交流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那流溢而出的令人神往的迷人气息。
在瞬间的感悟中,让观者脱离现实的环境,沉浸在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之中,这就是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的奥妙所在。
古人在观赏作品时须净手、屏息,以让自己有如对至尊的敬畏感,让自己慢慢地进入到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之中,去体味、领悟和感受这种超越性的存在。
“韵”虽然不是一种物质,但是,在艺术家和观者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场中,它成了一种可感、可嗅、可触、可闻的物质实在。
人在这种“参与”的过程中,达到顿悟,使审美的障碍得以消解,从而进入无碍的自由世界之中。
? ④“韵”作为文化心理情结,使中国的艺术更为注重精神体现,表现出一种逍遥于天地之间的快活情绪,因而,艺术也就成了躲避世俗风雨的避风港。
艺术家很少去参政议政,他们只是在放浪形骸、游心于天地之间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
这样,艺术也就很少具有批判性,因为,它与俗世生活的发展并不同步,它有着自身发展的轨道。
1.下列对于“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韵”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它指的是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那种无法用言语传达的、类似于诗的意味。
? B.“韵”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可是艺术家和欣赏者有共同的审美心理,可以感受到它和物质一样存在着。
? C.“韵”是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使艺术家对它痴迷癫狂地追求,它赋予古代经典之作令人神往的气息。
? D.“韵”的意味从作品中显现出来,需要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境界在他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
2.下列对“中国书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
? B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使之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C.在中国,书法是书法家气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
D.中国书法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是书法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学者型书法家着眼于获取书法本体之外的韵,工匠型书法家着眼于书法本体,所以前者比后者更为世人所推崇。
? B.古人先净手、屏息再欣赏作品,这样就可以在欣赏时,产生如对至尊的敬畏感,尽快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 C.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可以让欣赏者在瞬间的感悟中超脱世俗,得到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
? D.艺术家只是关心人生在世的快慰和满足,并不怎么关心政治,这就造成了他们创造的艺术很少具有批判性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韦安石,京兆万年人。
曾祖孝宽,为周大司空、郧国公。
祖津,隋大业末为民部侍郎,与元文都等留守洛,拒李密,战东门,为密禽。
后王世充杀文都而津独免,密败,复归洛。
世充平,高祖素与津善,授谏议大夫,检校黄门侍郎
,陵州刺史,卒。
父琬,仕为成州刺史。
安石举明经,调乾封尉,雍州长史苏良嗣器之。
永昌元年,迁雍州司兵参军。
良嗣当国,谓安石曰:“大才当大用,徒劳州县可乎?”荐于武后,擢膳部员外郎,迁并州司马,有善政,后手制劳问,陟拜德、郑二州刺史。
安石性方重,不苟言笑,其政尚清严,吏民尊畏。
久视①中,迁文昌右丞,以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兼太子左庶子,仍侍读,寻知纳言事。
时二张②及武三思宠横,安石数折辱之。
会侍宴殿中,易之引蜀商宋霸子等博塞③后前,安石跪奏“商等贱类,不当戏殿上。
”顾左右引出,坐皆失色,后以安石辞正,改容慰勉。
睿宗立,授太子少保,改封郇国,复为侍中、中书令,进开府仪同三司。
太平公主有异谋,欲引安石,数因其婿唐邀之,拒不往。
帝一日召安石曰朝廷倾心东宫卿胡不察对曰太子仁孝天下所称且有大功陛下今安得亡国语此必太平公主计也。
”帝矍然曰:“卿勿言,朕知之。
”主窃闻,乃构飞变,欲讯之,赖郭元振保护,免。
迁尚书右仆射兼太子宾客、同三品,俄罢政事,留守东都。
会妻薛怨婿婢,笞杀之,为御史中丞杨茂谦所劾,下迁蒲州刺史,徙青州。
安石在蒲,太常卿姜皎有所请,拒之。
皎弟晦为中丞,以安石昔相中宗,受遗制,而宗楚客、韦温削相王辅政语,安石无所建正,讽侍御史洪子舆劾举,子舆以更赦不从。
监察御史郭震奏之,有诏与韦嗣立、赵彦昭等皆贬,安石为沔州别驾。
皎又奏安石护作定陵,有所盗没,诏籍其赃。
安石叹曰:“祗须我死乃已。
”发愤卒,年六十四。
开元十七年,赠蒲州刺史。
天宝初,加赠左仆射、郇国公,谥文贞。
二子:陟,斌。
(《新唐书》)
【注】①久视:唐代年号。
②二张: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二兄弟。
③博塞:博戏,下棋的一类的游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王世充杀文都而津独免 免:幸免
B.后手制劳问,陟拜德、郑二州刺史陟C.时二张及武三思宠横 宠:恃宠
D.主窃闻,乃构飞变 构:.A.帝一日召安石曰/朝廷倾心东宫/卿胡不察/对曰/太子仁孝天下/所称且有大功/陛下今安得亡国/语此必太平公主计也B.帝一日召安石/曰朝廷倾心东宫/卿胡不察/对曰太子/仁孝天下所称/且有大功/陛下今安得/亡国语此必太平公主计也C.帝一日召安石/曰朝廷倾心/东宫卿胡不察/对曰/太子仁孝/天下所称/且有大功/陛下今安得亡国语/此必太平公主计也D.帝一日召安石曰/朝廷倾心东宫/卿胡不察/对曰/太子仁孝/天下所称/且有大功/陛下今安得亡国语/此必太平公主计也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述了韦安石人生的起伏,有平步青云的时光,辅佐过武后、中宗、睿宗,晚年因得罪小人而一再遭诬陷,最后忧愤而亡。
B.韦安石为人刚正不阿,对倚仗武后宠信而胡作非为的武三思及张易之二兄弟,他也毫不留情,多次指责羞辱他们。
C.雍州长史苏良嗣器重韦安石,向武后举荐他,韦安石被任命为膳部员外郎,他为官有政绩,朝廷经过长期的考察,最终提拔他为文昌右丞。
D.太平公主准备谋反,想要拉拢韦安石,因韦安石拒绝了她,并且得知韦安石在睿宗那里揭发她的阴谋,于是要审讯他。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安石性方重,不苟言笑,其政尚清严,吏民尊畏。
(2)顾左右引出,坐皆失色,后以安石辞正,改容慰勉。
(3分)
皎又奏安石护作定陵,有所盗没,诏籍其赃。
(3分)
2014年9月甘肃省河西三校普通高中
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一、(9分)
二、(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分).B晋升,进用。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
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
本题所给文段从内容来看 “一日”“安石”“朝廷”“东宫”“太子”“仁孝”“天下”“陛下”“太平公主”“大功”都是名词;“倾心”“不察”“安得”“亡国语”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词,这些都可以
作为断句的依据,而“曰”更是断句的标志。
()姜皎又上奏韦安石在建修定陵时,偷盗私藏财物,朝廷下诏追查他的赃款。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顾”,回头;“左右”,左右的人;“引出”,拉出去;“坐”通座;“以”,因为;“改容”,改变面色。
()“有所”,有……的财物;“盗没”,偷盗、贪没;“籍”,登记,追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韦安石,京兆万年人,曾韦孝宽是北周大司空、郧国公。
他的祖父韦津,在隋炀帝大业末,做过民部侍郎。
与元文都等在洛阳留守,抵抗李密军队战于东门外,兵败,被李密俘获,到王世充杀元文都等,韦津独免于难。
后来,李密战败,韦津回到洛阳,此时,王世充被平定,唐高祖与韦津有旧交,授予韦津谏议大夫、检校黄门侍郎之职。
后来外任陵州刺史,去世。
韦安石的父亲韦琬,做过成州刺史。
韦安石考明经科而中举,授乾封县尉。
雍州长史苏良嗣很看重他。
永昌元年任雍州司兵参军,苏良嗣当时是文昌左相,他对安石说“:大才须大用,何必在州县事务上徒劳呢。
”苏良嗣特意向武则天推荐韦安石,于是拜膳部员外郎、升并州司马。
有政绩,武则天亲书诏令慰问韦安石,又先后任德、郑二州刺史。
韦安石性格持重,少言笑,为政清廉严肃,他所在的地方官吏百姓都敬畏他。
久视年(700),升迁文昌右丞,不久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兼任宰相)兼太子左庶子。
当时,张易之兄弟和武三思皆恃宠滥用职权,肆无忌惮。
韦安石多次挫败了他们的傲气。
有一次,武则天曾在内殿赐宴,张易之引来四川商人宋霸子等数人,在宴前博戏。
韦安石跪奏:“蜀商等贱类,不应该登赴此筵。
”韦安石回头召左右的人把蜀商宋霸子等拉出去,在座的都大惊失色,武后因为韦安石言辞正直,就改变面色安抚他。
睿宗即位,拜韦安石为太子少保,改封为郇国公。
又先后任侍中、中书令。
又加官为开府仪同三司(唐为文散官第一等,即不带职官,亦与朝参俸禄)。
当时,太平公主怀藏谋反之心,将拉拢韦安石参与其事,公主多次派子婿唐邀韦安石到她的宅第,韦安石竟然拒而不往。
睿宗曾经密召韦安石,对他说:“听说朝廷大臣都倾心于太子,卿为什么没有察觉呢?”韦安石答道:“太子仁明孝友,为天下所称赞, 有大功于国家,现在怎么说出这些亡国的话来,这一定是太平公主的计谋。
”睿宗惊惶道:“卿不要说了,朕知道了。
”太平公主听说,于是捏造一些无根据的话诬陷韦安石,想究其罪行。
幸好靠郭元振保护获免。
调任尚书左仆射,兼任太子宾客,依旧是同中书门下三品,不久罢免他主政事,充任东都留守。
正赶上安石的夫人薛氏怀疑女婿所宠爱的婢女以邪恶的诅咒杀害了女儿,派人把婢女捉来拷打致死,被御史中丞杨谦检举,降任蒲州刺史。
没多久,又转调青州刺史。
韦安石初在蒲州,太常卿姜皎有事拜托韦安石帮忙,韦安石拒绝了他,姜皎的弟弟姜晦任御史中丞,以韦安石等做宰相时,一同接受了中宗的遗留的诏令,造成宗楚客、韦温削除了相王辅政的权力为理由,韦安石又不能拿事实辨清此事,姜晦便要侍御史洪于舆举报。
但洪于舆以这件事是已经有赦免令的,坚持称不能举报。
监察御史郭震上奏,于是朝廷下诏:韦嗣立、赵彦昭等人都被贬,安石为沔州别驾。
姜皎又上奏韦安石在建修定陵时,偷盗私藏财物,朝廷下诏追查他的赃款。
韦安石叹道:“这只不过要我死罢了。
”于是愤激而死去,终年六十四岁。
开元十七年(729),赠蒲州刺史;天宝初年,追赠尚书左仆射、郇国公,谥号文贞。
韦安石有二子:韦陟、韦斌。
三、11.(25分)
(1)(5分)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给分。
(A.“蕴含着小说的悲剧意义”,理解有误。
这一句并没有暗示小说主旨的作用。
C."表现出骡子对自己命运的伤感”有误,小说在叙述、描写上并没有把骡子完全人格化。
D.“畜生比儿子还要亲”有些夸张,所以给1分。
)
(2) (6分)①“骡子”是万顺大叔的“伙伴”,与万顺大叔相通,突出了万顺大叔对相依为命的老伙计深厚的感情,更利于塑造人物形象;②“骡子”与儿子构成对比,从万顺大叔对他(它)们不同的态度,更利于表现作者对人性的思考。
③小说情节由“骡子”拉车串起,“骡子”的行动具有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
(一点2分)
(3) (6分)①勤劳善良:在腊月别人回家过年忙着建房子的时候,为了生计,不辞辛劳, “精神抖擞”地拉水泥板。
②富有感情:看到儿子帮着拉车的举动,心中有些暖意;当看到骡子受伤,用鞭子抽打儿子,反映出他对相依为命的伙伴的爱。
③固执保守:和儿子之间有代沟,不理解儿子的所作所为,甚至对骡子的疼爱超过儿子;为了生计伤害了自己的“伙伴”。
(一点2分)
(4)(8分)①小说中父亲和儿子的所作所为构成对比,反映出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表现出转型期两代人价值观的矛盾交织;②万顺大叔与骡子的相通和其与儿子的隔膜构成了张力关系,使文本的意义空间向广阔性扩散,突出了小说的矛盾冲突;③骡子的“尽心尽力”与儿子的“冷漠”构成对比,引发读者对万顺大叔及“骡子”命运的同情;④儿子开篇的“冷漠”和后来帮助父亲拉车,与父亲“配合得十分默契”构成对比,表现出儿子内心世界的丰富。
(一点2分)
四、12. (25分)
(1)(5分)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给分。
(A. “身心疲惫”“新职业”无中生有。
C.“完全”错,应是“基本上”。
D. 应是“第一次扮演自己剧本中的角色”。
)
五、(20分)
13. (3分)B(①不堪忍受,堪:“能”的意思。
情何以堪, 堪: 承受。
何以: 宾语前置,即“以何”。
意思: 感情又怎么能承受这种打击呢? ②日臻完善;一天天达到完善。
日趋笃厚:形容感情一天比一天深厚、越来越信任彼此、感情越来越坚定。
③意兴盎然,意兴:兴致。
盎然:指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
形容兴致很浓的样子。
意兴阑珊:形容一个人兴致已失的样子。
阑珊,衰落。
)
14. (3分)A(B.“根据‘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显示看”句式杂糅,可删去“显示看”,或改为:从“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来看。
C.成分残缺,“施行”后面缺少宾语,应在“生息”后加“政策”。
D.不合逻辑,主客颠倒气末句应为“我们这些干部对农民的话深有感触”。
)
六、(60分)
18.【写作提示]
本题为寓意型新材料作文。
材料为一个寓言故事,记叙一个乞丐和一颗露珠的一段对话,揭示出人应该乐观,自信,乐于奉献的道理。
审题立意可从乞丐与露珠两个角度出发。
从乞丐的角度:①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要对未来悲观失望;②困境中对未来要充满信心,要积极争取。
从露珠的角度:①生命的意义、人生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在于心甘情愿的奉献;②乐观面对暂时的困境乃至绝境,放大眼界,放宽胸襟。
审题立意或行文中可能出现的偏差:①从小小的露珠救人一命出发,谈小与大的关系;②从露珠救乞丐一命出发,谈珍爱生命;③从乞丐准备吞下露珠出发,以自私自利为话题;④从乞丐可怜露珠出发,谈慈悲为怀、为他人着想;⑤脱离材料,泛泛地谈快乐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