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菊与刀》看日本社会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菊与刀》看日本社会文化
摘要:这是一本讲述日本人性格和日文章化最著名的代表作。
“菊”是日本的皇室
家徽,“刀”则是象征着武家文化,这本书被命名成“菊与刀”,也象征了日本人性格的
矛盾和两面性的日文章化。
这本书会给你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日本、矛盾的日本、善恶美丑
共存的日本、一言难尽的日本。
尽管有些日本学者并不同意其中的观点,但1951年此书
就已经被列入日本《现代教养文库》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重印四十余次。
我们对于日
本的了解以及对日本的态度,首先需要对其民族性格与文化模有着深入的研究,《菊与刀》在提供参考上,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关键词:“菊”;“刀”等级制度下的日本人
二战时期,许多的国家为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通过借用社会学学者从事“一个国家
民族性”的研究。
当二战即将接近尾声,日德失败已成定局的时候,美国政府就已经对战
后日德的政策进行制定。
时令有两个问题摆在眼前:日本天皇究竟会不会投降?如果日本
不投降,盟军要直接用武力攻占日本本土,如果日本承认战败而投降,那么,可不可以通
过对待德国的政策去对待日本?为了相关细节的制定,国民政府通过各方面的专家来研究
日本,来提出意见,其中也有这位社会学家:本尼迪克特;他也正是奉命于危难之间,她
的最终结果也决定了今后两个国家的未来。
最终本尼迪克特用完美的答卷解决了问题。
日
本最终会选择投降,且必须用日本天皇和政府去改变日本人民。
历史也验证了这一结论的
正确性。
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是对日本民族所作的分析,不能说最完善,但以最新的方
法来探索-一个民族心灵的本质,有寻常的《日本论》类的书所不及之处。
据“译序”言,本尼迪克特在从事人类学研究之前,主修英国文学,并曾发表诗作。
故此书虽为一“科学”论著,但充满了文学的气息,但是书名《菊与刀》,便令人感受到饱含诗的象征,使我们
在阅读本书之前,便充满一种审美的心情,来欣赏一位美国学者对一个东方国家的描绘。
(1)与我们东方民族不同的是,日本人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白意识;他们会把自己的细
节记录下来,令人咂舌的坦白程度。
当然,他们的记录也并非是空穴来风,简而言之,其
他的民族并没有做到这一地步。
归根结底,日本人总是在进行着自我剖析。
(2)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一再表达的也不仅仅是阶级制度。
尽管阶级很是重要,但
他们还是会考虑双方的性格、年龄、家族关系和过去的经历等因素。
在日本,家庭是去学
习的第一个场所。
以性别、世代以及长嗣继承为基础的阶层制度依旧是当下日本家庭生活
的重点。
(3)他们也认为,当你不能时刻记住天皇的恩赐,他也不会为国家、生命、和身边
的事感到慰藉。
纵观整个日本历史,一个人的所有者,正是他的最高上司。
穿梭于不同的
时代,这个人可以是夫长、地方领主、将军,到现在的天皇。
日本人一直推崇着精神上的富足,武士道精神也应运而生,在战争中,他们也会相信
精神所带来的力量,被俘后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剖腹效忠天皇,要么完全倒戈当一名叛徒;森严的等级制度,没有人愿意去打破它;在他们的心里“孝道”也是至关重要的,他们也
一直没有条件地服从和侍奉父母,纵使父母带来错误的决定,也会言听计从,这也就导致
了可能性的悲惨后果;日本人心中对待天皇有着崇高的敬仰,他们眼里的“情义”,和其
他的国家都不同,可能只有他们能理解;他们一方面厌恶竞争,另一面却争强好斗,屈服
于强者也是他们特有的文化,也有许多文化被学者们深入理解。
樱花是我们对日本不可或缺的印象,他们也用樱花去比喻武士,在他们心里樱花的些
许特性很符合武士的特点。
首先,当我们去仔细观察樱花,一片樱花并不是很美,但成片
的樱花聚在一起时就会非常漂亮。
这也正是日本武士道所推崇的武士精神。
二是在他们心
中樱花最美的时刻并不是绽放,而是凋零时,樱花的花期并不长,它们却有一个特点;一
夜之间整山的樱花会全部凋谢,没有一片在枝丫上留恋。
这不就是武士道所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闪耀中达到自己一生的顶峰,而后去选择死亡从不留恋。
他們生活中不变之处也正是,不平等的等级制度。
对他们而言,根据等级制度所产生
的行为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在生活的等级制度就和家庭中的一样彻底。
日本的封建社会中,一个人的地位都会以世袭来进行决定。
他们在内心的深处已经欣然接受了这种等级制度,
所以他们种种行为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去改变自己的阶级地位,而是为天皇去尽忠、让日
本变得日益强大。
这样的等级制度集中表现在日本人民对天皇的态度上。
日本人心中的报恩,像一个个任务一样必须去完成,恩就是一种负债,他们必须去完成。
对天皇报恩就是“忠”,给父母报恩就是“孝”。
这些往往都是与生俱来的。
在我们
的惯性思维里,情义和忠诚往往是协调统一,一个忠诚的人也会有情有义。
但在日本,
“情义”和“忠诚”之间却是相互独立的,并没有被相提并论,而始终各行其是。
这也正
与日本人对情义的理解的独特性分不开关系。
日本人的“忠诚”既对上级组织和长辈及有
恩者的一种坚贞不渝的道德取向。
这种强烈的忠诚意识,使得他们认为在忠诚面前,甚至
于正义与非正义都不重要了,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他们觉得忠诚更能维护他们的荣誉,他们也会做出违反情义的事。
从情义和忠诚这个角度,日文章化中的矛盾性就可见一斑了。
耻感在日本人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就像任何具有深刻耻感的部族或国家一样,意味着每个
人都非常注重群众对其行为的臧否。
他们并不会为了自己的错事而感到耻辱,他们并没有独立辨别正恶的能力。
耻辱只是
别人强加他他们身上的,倘若别人看不上他或者对他进行侮辱,他就会去自杀或者斩草除根。
他们认为不能去平衡各种义务或者不能预见到偶然性的失误,都是耻辱。
这就是本尼
迪克特所说的日文章化是一种耻感文化”,这与西方的“罪感文化”是不同的。
“耻感文化”还带给日本人一项性格特征,即过分关注别人的评价更甚于自我评价。
这种特征也有
一个缺点,就是会使人为了名誉的行为经常“不想为而不得不为”,这也造就了这个民族
自重、认真、严谨的特点。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