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会工作运行机制的三点启示
香港促进社会公平的措施和启示---11管工
香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经验和启示管理科学与工程:吴岩、李英凯、陈刚、李昆泽杨芳芳、王振宇、韩万胜、段宇宙、廉莲、颜云、姜秀珍本文纲要一引言——公平的种类以及香港社会公平价值观的演变二核心——香港的主要措施;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体制模式三总结——启示(一)公平的种类权利公平每个社会成员不分性别、年龄、民族、出身、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在生存权、发展权等基本权利方面是平等的,至少包括人的话语与行为等的权利的平等(言论和行动等)。
机会公平社会成员对待机会问题时应该采取的态度。
“一是阻碍某些人发展的人和人为障碍,都应当被清除;二是个人所拥有的任何特权,都应当被取消;三是国家为改进人们之状况而采取的措施,应当同等地适用于所有的人。
”至少包括人的得知信息的时间与内容等的平等(知情和受益等)。
规则公平亦可称形式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外在表现形式,也就是社会成员在法律规则面前一律平等,无差别地对待,至少包括规则内容对涉及所有对象的平等(制定和遵循等)。
分配公平社会成员通过付出劳动,在劳动成果的分配以及最后目标的实现上体现公平,至少包括分配权利与获得利益共同享受的平等(权利分配和利益分配等)。
权利平等是地位平等的体现,机会平等体现所有利益人发生利益起点的平等,规则平等体现衡量标准的平等。
无论从哪一个平等来讲,都是体现公平正义思想和要求。
公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
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解决教育、劳动就业、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香港社会公平价值观的演变1. 人在社会上的基本需要指人在社会上能生存活命的最基本条件,例如衣食住行。
好些国家都认同对适龄儿童提供教育的机会及全国性的医疗保障,是现代社会人民的最基本需要2. 社会的基本货物指社会上因应人民的基本需求,二提供用作满足那些基本需求的货物,这些货物的提供者可以是政府系统或自由市场的私营机构,例如在医疗上有政府及私立的医院3. 社会政策指政府系统如何通过提供各种服务予市民,把社会基本货物供应使命,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
香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经验及其启示
香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经验及其启示庄晓芸(福建师范大学 公关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关键词:青少年;社会工作;香港;启示摘 要: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传统价值观念的弱化,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出现的一些成长问题值得我们在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过程中深思。
而香港社会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相当的成熟与完善,在探索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模式、方法、内容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755(2009)02-0057-02收稿日期:2008-12-28作者简介:庄晓芸(1985— ),女,福建泉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青少年问题。
一、香港青少年社会工作概况香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是:针对青少年在社交、康乐、学业和成长方面的需要,协助他们健康成长,发展潜能,培养公民责任感,贡献社会。
它始于1950年代,由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青少年工作侧重于解决基本的生活需要、福利,也有部分疏导青少年过剩精力方面的内容。
进入197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闲暇生活和个人发展逐步受到社会工作者的关注,因而鼓励青少年参与社会活动,参加社区义工活动等社会化工作范式开始兴起。
1990年代至今,香港青少年社会工作又得到了进一步细化和拓展,青少年的特别需要开始引起服务机构的重视并成为青少年工作的重点。
如今,香港设有专门的青年事务办事处,负责统筹、组织、辅导各项青年服务工作,包括青少年中心的服务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外展青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综合服务队和建立各种青年活动小组,推行香港青年实践计划,举办各类青少年暑期活动和社区青年团体活动。
1997-1998年度,香港共有16个青年事务办事处。
此外,每2-3万人口须设立一个青少年中心,由政府资助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承办。
中心不仅是青少年的文化娱乐场所,还为青少年提供成长和发展方面的指导及个案辅导。
香港NGO治理结构及启示(三)
从个性角度看,NGO的治理结构也不是铁板一块。
不同类型的NGO,其治理结构也有其差异性的一面。
首先,有的NGO除董事会外,治理结构中还包括管理委员会。
设管委会的NGO通常是实体性的NGO。
香港NGO的董事会通常根据功能的需要,遴选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董事。
例如,具有财务管理知识或经验的人选、具有法律背景的人选或具备筹款技能与公共关系的人选。
而管委会的成员通常由不同利益群体的代表组成:例如,董事会的成员代表、管理层的代表、员工的代表、志愿者的代表、社区的代表或受益人的代表。
管委会的职能与董事会有很大不同,主要是反映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起到沟通与桥梁作用。
管委会的权限相对较小,一些小的问题,可以在管委会协商解决,但一些涉及组织重大利益的问题,还需要管委会提请董事会讨论解决。
有的NGO会规定一个额度,例如,在多大资金规模的范围可以由管委会决定,在多大额度以上必须由董事会讨论决定。
PPkao 考试网其次,决策层与执行层的分离程度不一样。
通常,规模较大的NGO,其决策层与执行层,或者说董事层与管理层的人员是分离的,董事会成员不负责具体的日常事务,秘书长不担任董事,更不能担任董事长和负责财务监管职责的董事一职。
但是,秘书长可以出席董事会议,向董事会报告、发言或提出建议,不过没有投票权。
而在一些小的NGO,通常由于经费方面的考虑,不设秘书长一职,而是由不同的董事分工负责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
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决策层与执行层交叉的模式之所以在香港也能运作成功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香港是一个法制社会。
虽然政府对NGO的监管不多,但是法律体系健全,任何违反组织章程、贪污受贿的NGO领导人不仅要面临法律的制裁,而且要面临个人信用的危机。
另一方面,香港人的公民意识很强,不仅员工对于管理层、董事层的不法行为会积极投诉,而且,被服务群体的权利意识也很强,向媒体或政府投诉的渠道也很畅通。
而这恰恰是香港NGO得以健康运行的基石。
而内地的环境与香港有很大不同,不仅法律不健全,公民意识淡漠,而且媒体的监督作用也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决策层与管理层的交叉就容易为NGO的某些人员牟取私利提供很大的空间。
香港社工发展经验对国内的思考与启示
结果 测定 ,这一系列 工作 不仅需要运 用人类行 为和社会 环境 稳 定、 推动社 区建设、 提高 民众 福利 水平等方面功不可没 , 到 受 学、 社会科学方法论 、 个案研 究等 方面的学科知识 , 要具备有 了各界 的爱戴与支持。 0年代末 以来, 还 9 随着香港经济飞速发展 ,
运作模 式及重视 品牌塑造等成功经验对 国内社工机 构、 政府、 企业及 高校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 关键词】 香港; 工; 社 社会企业; 启示
在 内地 , 社工 ” 对“ 这个 概念存 在很大 误区, 认为社工 就是 生应聘 人力资源 管理 、 企业培 训师 、 理咨询师等 岗位也有很 心 义工 、 志愿者或者护工。而在香港 。 工是一个非常受人尊重且 强 的竞争力 。 社 很有“ 钱途 ” 的职业 , 已成 为香港的一张名片。社工, 广义上来说
效 的实践 能力。 () 4 社工就 业领域广阔 。在社工起源 的西方国 社会 问题 日益 复杂 , 原先起步于 社会慈善 、 社会 救济的社会 工 家, 平均每 10 人 有一位社工 。而在 香港 , 52人 即有一位 作 也不断开拓 不同类型 的服 务 , 00 每 6 社工机构数 量急剧增 加 , 政 而
去权与充权香港社工介入虐老防治的经验及启示
“去权”与“充权”——香港社工介入虐老防治的经验及启示刘春燕2012-9-18 9:54:28 来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沪)2006年4期第24~27页【作者简介】刘春燕(1976-),女,四川安岳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管学院讲师,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研究。
广州510420【内容提要】虐待老人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社会问题。
香港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积极研究处理虐待长者问题。
香港社工介入虐老防治计划,适时有效地回应了香港长者被虐的问题,推动了香港虐老防治的工作。
香港社工介入虐老防治的做法和经验,特别是“充权”理念在虐老防治工作中的应用,可为我国大陆社工介入虐老防治工作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关键词】虐老/社工介入/充权/香港[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72(2006)04-0024-04引言虐待老人(elder abuse or elder mistreatment)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社会问题。
作为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的地区①,香港因人口老化而引起的虐老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②。
为此,香港政府成立了预防虐老问题工作小组,并从2001年起,开始拨款给相关的社会服务机构开展“防治虐老的计划”。
香港政府通过制定防治虐老的策略、订立处理虐老个案的程序指引、建立计算机化数据库系统等措施,积极研究处理虐待长者问题。
作为虐老防治工作的主力军,香港社工介入虐老防治计划,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和经验,适时有效地回应了香港长者被虐的问题,推动了社会各界对保护长者工作的关注。
本文拟通过对香港社工介入虐老防治工作的考察,讨论“去权”与“充权”理念在社会工作中应用的效果和问题,为我国大陆社工介入虐老防治工作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一、虐老和去权的社群根据香港社会福利署的定义,虐老是伤害长者福祉或安全的行为,或不作出某些行为以致长者的福祉或安全受到伤害,无论长者是否觉得被虐待,虐待行为本身已足以构成虐待长者。
香港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及其启示
香港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及其启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社会工作制度逐渐得到了广泛的。
本文将以香港学校社会工作制度为例,探讨其历史、目的、实施情况、优点、挑战和建议,以期为内地的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提供启示。
香港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
当时,随着香港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问题日益增多,许多青少年出现了行为问题和心理困扰。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香港政府开始推行学校社会工作制度,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来为学校师生提供支持和帮助。
该制度旨在为学校师生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服务,包括个人辅导、生涯规划、家庭教育辅导、危机介入、家访及社区联络等。
通过这些服务,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情感方面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帮助学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香港学校社会工作制度的优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它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它强调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确保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它注重与学校其他部门的协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然而,香港学校社会工作制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由于社会工作者数量有限,很难满足所有学校的需求。
社会工作者在处理一些复杂问题时可能会遇到专业能力的限制。
由于社会工作者属于学校员工,可能存在与学校管理方意见不合的情况。
针对以上挑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可以通过增加社会工作者的数量来提高服务覆盖面,同时建立完善的社会工作者培养和选拔机制,提高服务质量。
可以开展校际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应对复杂问题。
需要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确保社会工作者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得到保障。
香港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在为学校师生提供全面支持和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虽然存在一些挑战,但通过不断完善和改进,这种制度可以为内地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启示和借鉴。
我们应该在充分考虑内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学校社会工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做出贡献。
香港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对我国的启示
香港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对我国的启示作者:周建民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32期近年来,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社会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依然漫长。
文章尝试以邻为鉴,通过对我国内地与香港地区社会工作发展历程的追溯,寻找对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有益启示。
一、我国内地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1913年上海沪江大学将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建立起来。
差不多同时,朱友渔博士开始进行社会工作推广工作。
1925年,燕京大学建立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开设“个案工作”“团体工作”课程。
在实践领域,许仕廉在1928年开展了社区社会工作实验室,晏阳初、梁漱溟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开创了农村社会工作先河。
其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曾被中断,但社工实践却并未停止。
雷洁琼指出,民政工作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即王思斌所谓的“本土性社会工作”,为中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1986年,北京大学等四所高校成立社工专业。
在1991年和1994年,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
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民政部与人事部颁布的《暂行规定》与《实施办法》被视为我国社工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总体来看,我国社工发展可以分为建国前后两个阶段。
不同于民国时教育与实践并重,改革开放后我国社工走了一条教育先于实践的道路。
二、香港社会工作发展历程虽然同样是作为“舶来品”被引入香港;不同的是,两个地区社工发展道路截然不同。
(一)20世纪50年代。
进入50年代,香港涌入大量难民、生活水平极低、社会问题多发,对社会服务事业的需求超出了承载能力。
鉴于此,香港政府在1958年成立了社会福利署,正式担负社会福利事业中的责任。
1950年开始香港大学开办首个社会工作课程。
(二)20世纪60年代。
60年代,经济转型带来的贫富分化使香港出现许多新问题。
心怀不满的年轻人走上街头危害社会安定。
社会福利机构也纷纷对此做出回应,大力推动青少年服务工作。
香港社会组织发展经验及其启示
香港社会组织发展经验及其启示第一篇:香港社会组织发展经验及其启示香港社会组织发展经验及其启示一、香港社会组织的发展历史香港的社会组织发源于慈善救济工作。
早在19世纪中后期,除了政府对穷困人群开展救济以外,香港还出现了一批具有中国传统形式的慈善团体,如东华三院、仁爱堂等,这些自发的非政府机构虽然未经政府注册成立,但在开展接济穷人、为病人看病等工作上发挥着很大作用。
上世纪40至50年代,大量难民涌入香港,加上1953年圣诞夜一场大火,九龙石硖尾的整片木屋烧成灰烬,一夜之间徒增了5万多名无家可归的居民,使本来难民充塞的城市雪上加霜。
在这危困之际,政府及上述非政府机构对难民施予援手之外,基督教组织乘机而入,纷纷出面救济难民,为难民搭建屋棚、发放救济款以及食品和衣物等,催生了一批又一批民间社会组织,整个香港呈现出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分别开展救济工作的局面。
上世纪60、70年代后,香港社会组织开始朝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非政府机构不仅仅单纯提供慈善救助服务,还派生出家庭服务、儿童照顾、青少年服务、长者服务、康复服务等内容。
政府开始资助志愿机构,实行“酌情津贴”制度,即政府只是视乎机构的其它资金来源状况,以弥补其不足之数。
上世纪80年代后,社会服务开始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社会组织发展随之转型,突出以服务为本位,注重对社会问题和需要的响应,以社会工作专业化为手段推进社会问题的解决。
政府对社会组织实行标准成本资助制度,即对社会组织的一切开支实报实销。
但是,由于这个制度一方面过于僵化及官僚,社会福利署要硬性规管资助机构的人手编制、薪酬水平及个别开支项目,另一方面又导致政府财政不堪重负。
于是,香港2000年度决定推行新的资助模式,即“整笔拨款资助计划”——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资助强调资源效益和效率评估,在此基础上,以员工薪级中位数及其他开支为基准核定金额,实行一次性整笔拨款,使受资助机构被赋予自由调配资源的弹性,以灵活回应服务的需要。
香港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对我国的启示
2 0 1 4 年1 1 月中 第3 2 期 总第5 7 8 期
香港社会工作发展 历程对我 国的启示
周 建民
( 吉林农业 大学 人文 学院,吉林 长春 1 3 0 1 1 8)
近年来 ,在政府 的推动下 ,我国社会工作取得 了长足 的 进步 , 但专业化 、 职业化的道路依 然漫长。 文章尝试 以邻 为鉴 , 通过对我 国内地与香港地 区社会 工作 发展历程 的追溯 ,寻找 对我 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有益启示 。
三 、 比较 与 启 示 香港地 区社会工作在发 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 的经验 ,结 合专业教 育的发展 ,推动社会工作走 向成熟 ;内地则走 了一 条教 育先于实践 的道路 ,在本土化 的进程中艰难探索 。比较 发现香港 地区社会 工作 发展对我 国内地有如下启示 :
工作之 目 标与政策 》白皮书 , 为社 会工作 发展提供政 策保 障。 ( 三 )2 0世纪 7 0年代 。7 O年代香港 政府 大力推 动 “ 小
一
( 一 )政府 角色 的定 位。香港社 会工作 的发展 离不开政 府 ,从成立社会福利署 开始 ,政府开始成为社会服务 的主要 出资方 。目前香港政府 开启 项 目购买的模式 ,从注重服务 的 过程 向重视最终服务质量转变 。 政府 在我国内地社会工作事业 的发展 中也扮演 了重要 的 角色 ,民政部成立 了推 动社 会工作发展 的社会工作 司 ,出台 系列法案推 动社会 工作的发展。政府在推动社会工作 事业 发展上责无旁贷 ,但是 要注意把握时机转换 角色 ,杜 绝大包 大揽 。 ( 二 )专业 教育的发展 。香港社 工专业教 育的早期 以西 方教材 为主 ,后来 逐渐编撰本土化 的专业 书 目作 为学生教材 为用 。内地的教材编撰工作虽也早 已展 开 ,但 内容跟不上时 代 的发展 ,无 法指导实践 。另一方面 ,尽管 注意到了社工专 业 的应用 性 ,但较于香港地区,内地对学生 实践实习的要求 时间相对较短 、流于形 式 ,导致 社工学生毕业旋即失业。 ( 三 )民间力量 的支 持。在香港 地 区养 成了 良好 的助人 传 统 ,民间组织成为一股强大 的力量 推动着社会工作 、社会 福利事业的发展 。东华三 院至今影 响巨大 ,戴麟趾夫人训练 中心为非社会工作毕业 的从业者 提供了专业培训 的机会 。同 时 ,香港有 良好 的 “ 义工 ”传统 ,为社会 工作的发展奠定 了 良好的基础 。相反 ,在 向市场 经济 过渡的 内地 ,却缺乏这样 的氛围 。为推动社会工作事业 的发 展 ,提升全 民的志愿服务 意识迫在眉睫。
14-09-22香港社工制度
香港的高度成熟的社工制度及启示河北省委宣传部刘兆丰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 香港已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发达的都市社会。
为了解决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香港逐步建立起了一套以政府为主导,以非政府社会工作机构为主体、由社会志愿者广泛参与,和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专业社会工作体系。
通过各种社会工作服务,有效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解决社会问题。
一、香港专业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香港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相当广泛面,向社会各个阶层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特别是社会的各类弱势群体, 并且根据香港社会的实际情况, 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本地特色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法。
目前, 香港社会工作机构开展的服务主要有: 家庭和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康复社会工作和社区发展工作等。
1、家庭和儿童社会工作。
香港家庭和儿童社会工作的目标是: 维系和巩固家庭, 促进家人互相关怀, 以预防和解决个人及家庭问题;保障儿童权利及培养儿童成才。
其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有: 一方面,开展家庭生活教育和家务指导服务, 通过办讲座、开研讨会、小组活动、媒体宣传等形式, 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家庭理念,改善家庭关系, 帮助其解决问题和克服危机,防止家庭问题发生; 另一方面,为受到虐待、遗弃和不良行为侵害的儿童、妇女按照有关法律提供保护,为得不到父母照顾、被遗弃、受虐待、非法入境、出现行为和情绪方面问题的儿童安排住宿照顾、寄养服务和入读学校。
2、青少年社会工作。
香港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成长发展, 在香港帮助青少年成为对社会负责。
香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目标是: 针对青少年在社交、康乐、学业和成长方面的需要, 协助他们健康成长, 发展潜能, 培养公民责任感, 贡献社会关怀与分享。
设有专门的青年事务办事处, 负责统筹、组织、辅导各项青年服务工作, 包括青少年中心的服务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外展青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综合服务队和建立各种青年活动小组, 推行香港青年实践计划, 举办各类青少年暑期活动和社区青年团体活动等。
港澳台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启示
4、鼓励发展民间的专业社会工 作机构,变革现有的社会福利 服务和管理方式。这既有利于 解决资源不足与分配不均的问 题,又有利于培育社会自我服 务、自我调节的机制与能力, 真正实现社会福利服务和管理 的社会化。
社会工作 不仅是一门专 业,更是一种 充满爱心的崇 高的事业。
社会工作, 我们在路上!
(三)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社会稳定为 前提
发
20世纪60年代,香港教育不普及。自从
展
香港成为一个制造业中心后,香港人的物质
历
生活渐有改善,但精神生活尚贫乏,而社会
程
的贫富悬殊及阶级分化问题渐突显,加上又
受国内政治运动的影响,1966年及1967年
生产香港大暴动。
因此,政府及社会开始关注香港青少年的 需要和问题,以维持社会的稳定。
在香港, 社会工作已成为一门专业和一种社 会公认的职业。一般香港社会工作人员专业素质 都比较好, 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能独立 处理工作中出现的棘手问题, 其专业声誉、社会 地位都比较高。
澳门的社会工作主要由社会工作局承担
社会工作局的最前身为在一九三八年所创办 的公共慈善救济总会,为贫困市民提供“救 济性”(金钱上或实物上)的援助服务。主要 的服务是向所有开展救济服务的社会团体提 供资助,同时亦为贫民发放救济金服务,监 管所有收容孤儿、弃婴和贫民的社会服务机 构。
澳门社 社会会工工作作
特局点
1947
1960 1967
公共救济处亦于一九六七年重组,改称为社会救 济处。所提供的服务亦有很大的改进,例如加强 了对盲人及聋哑者提供教育和康复服务。
澳门社 社会会工工作作
特局点
近年来
随着澳门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民生福利 需求也随之增大,各种社会福利服务机构 在澳门政府部门及热心人士的资助下蓬勃 发展起来,如关注社区问题的社区中心、 维护工人利益的工会、扶贫济世的教会组 织、残障人士康复服务中心等。
香港社会组织发展经验及其启示
香港社会组织发展经验及其启示一、香港社会组织的发展历史香港的社会组织发源于慈善救济工作。
早在19世纪中后期,除了政府对穷困人群开展救济以外,香港还出现了一批具有中国传统形式的慈善团体,如东华三院、仁爱堂等,这些自发的非政府机构虽然未经政府注册成立,但在开展接济穷人、为病人看病等工作上发挥着很大作用。
上世纪40至50年代,大量难民涌入香港,加上1953年圣诞夜一场大火,九龙石硖尾的整片木屋烧成灰烬,一夜之间徒增了5万多名无家可归的居民,使本来难民充塞的城市雪上加霜。
在这危困之际,政府及上述非政府机构对难民施予援手之外,基督教组织乘机而入,纷纷出面救济难民,为难民搭建屋棚、发放救济款以及食品和衣物等,催生了一批又一批民间社会组织,整个香港呈现出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分别开展救济工作的局面。
上世纪60、70年代后,香港社会组织开始朝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非政府机构不仅仅单纯提供慈善救助服务,还派生出家庭服务、儿童照顾、青少年服务、长者服务、康复服务等内容。
政府开始资助志愿机构,实行“酌情津贴”制度,即政府只是视乎机构的其它资金来源状况,以弥补其不足之数。
上世纪80年代后,社会服务开始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社会组织发展随之转型,突出以服务为本位,注重对社会问题和需要的响应,以社会工作专业化为手段推进社会问题的解决。
政府对社会组织实行标准成本资助制度,即对社会组织的一切开支实报实销。
但是,由于这个制度一方面过于僵化及官僚,社会福利署要硬性规管资助机构的人手编制、薪酬水平及个别开支项目,另一方面又导致政府财政不堪重负。
于是,香港2000年度决定推行新的资助模式,即“整笔拨款资助计划”——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资助强调资源效益和效率评估,在此基础上,以员工薪级中位数及其他开支为基准核定金额,实行一次性整笔拨款,使受资助机构被赋予自由调配资源的弹性,以灵活回应服务的需要。
目前,香港社会服务机构约400家。
2012年度,社会服务团体的社会福利开支约为128亿元,共提供了90%的社会福利服务,接受服务人次超过5600万,动员义工服务超过780万小时。
香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经验及其启示
香港青少年社會工作的經驗及其啟示莊曉芸(福建師範大學公關管理學院,福建福州350007)關鍵字:青少年;社會工作;香港;啟示摘要:隨著社會的急劇變遷、市場經濟的建立以及傳統價值觀念的弱化,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其中出現的一些成長問題值得我們在開展青少年社會工作的過程中深思。
而香港社會工作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相當的成熟與完善,在探索青少年社會工作的模式、方法、內容上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中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中圖分類號:C913. 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 - 4755 (2009) 02 - 0057 - 02收稿日期:2008 - 12 - 28作者簡介:莊曉芸(1985 —) ,女,福建泉州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青少年問題。
一、香港青少年社會工作概況香港青少年社會工作的基本目標是:針對青少年在社交、康樂、學業和成長方面的需要,協助他們健康成長,發展潛能,培養公民責任感,貢獻社會。
它始於1950 年代,由於當時的經濟發展水準較低,青少年工作側重於解決基本的生活需要、福利,也有部分疏導青少年過剩精力方面的內容。
進入1970 年代後,隨著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物質生活水準的提高,青少年的閒暇生活和個人發展逐步受到社會工作者的關注,因而鼓勵青少年參與社會活動,參加社區義工活動等社會化工作範式開始興起。
1990 年代至今,香港青少年社會工作又得到了進一步細化和拓展,青少年的特別需要開始引起服務機構的重視並成為青少年工作的重點。
如今,香港設有專門的青年事務辦事處,負責統籌、組織、輔導各項青年服務工作,包括青少年中心的服務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外展青少年社會工作、青年綜合服務隊和建立各種青年活動小組,推行香港青年實踐計畫,舉辦各類青少年暑期活動和社區青年團體活動。
1997 - 1998 年度,香港共有16 個青年事務辦事處。
此外,每2 - 3 萬人口須設立一個青少年中心,由政府資助的專業社會工作機構承辦。
香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社工介入及对内地发展的启示
[ 5 ] 王艳 君 . 浅析 以财政为主导的湖南农村 社保体系的 构建 【 J ] . 邵阳学院 学报 , 2 O 0 6 ( 6 ) : 4 2 — 4 4
香 港 社 区居 家 养 老服 务 中的社 工介入及 对 内地 发 展 的启示
杨 晓牧 山东外 国语 职业 学 院 马 晓 敏 日照 市东 港 区 日照 香河 实 验 学校 项 目来 源 : 日照市 2 0 1 6年度 社 会科 学 立项 研 究课 题 “ 日照 城 市社 区居 家养 老服 务 模式 研 究 ” 阶 段性 成 果 , 编号: 2 0 1 6 0 1 4。 日照市外 向型 经 济研 究 所研 究 成 果 。
预防和减少贫困现象继续发生, 促进就业以保证就业率。并■
参 考 文 献 [ 1 】 李 四清 . 构建 河 南 新 型农村 社保 体系 的 对策 研 究 [ J ] . 农 业 经 济, 2 0 1 6 ( 7 ) : 9 3 — 9 5
[ 4 4 ] 吴 珂珂 . 城 市化进程 中我 国失地 农 民养 老保 障问题 研究 [ D 】 . 河 南大
人 口老 龄 化 带 来 的 后 果 则 是 养 老 投 入 的 不 断 升 高 , 香港政府在2 0 1 6 至 2 0 1 7 年度的经常安老服务开支约为7 4 亿元 , 同 比增 长8 . 5 %, 投入升高必然 意 味 着 社 会 养 老 负担 的 加 重 。 就经济层面而 亩, 劳 动 人 口数 量 相 比老 年人 口数 量 的 相 对减 少意 味 着其 需 要 投 入 更 多 的 劳 动 所 得 至 养 老 领 域 , 才 能维
摘要 : 香港是全球 较早进入人 口老龄化社会的地 区之『 _ . , 也是社
务 主 要包 括 两 类 , 一 类 是 长 者 日间 护 理 中 心 , 主 要 针 对身 体 机 能 中 度 或 严 重 受 损 的 老 人 及体 弱 、 痴 呆的老人; 另 一 类 是 改 善 家 居及 社 区 服 务 或 综 合 家居照顾服务 , 主要 是通过全面的照顾 , 使 体 弱 老 人 在 家 庭 或 社 区 中接 受
谈谈对社会工作机构管理的启示
谈谈对社会工作机构管理的启示
一、社工机构自身风险
是指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在社工服务活动中产生和面临的风险;如内部安全风险、财务混乱风险、从业人员违规违法风险等。
二、服务环境的风险
包括服务活动所处的社区环境、办公场地、服务场地、服务设施等方面带来的潜在安全问题和风险,如用电、摔伤、火灾、雷电等风险。
三、服务对象的风险
是指服务对象及其家人在接受服务活动过程中,给社工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带来的风险。
如服务对象有不合道德、法律规范的行为和要求,由此而可能导致社工及其服务机构面临自身权益受损性风险。
四、合作伙伴的风险
是指在社工服务活动中,与社工机构合作的单位或个人带给社工机构的风险,如社工机构在整合、利用社会资源过程中,容易被商业机构利用,如何防范由此产生的服务对象信息泄露、商业推销、商业欺诈等风险。
香港回归日探讨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香港回归日探讨社会治理的新路径香港回归日,是指1997年7月1日,香港由英国回归中国的重要历史事件。
回归后的香港面临着独特的社会治理挑战,如何建立有效的社会治理机制,成为了香港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香港回归后社会治理的新路径进行探讨,包括加强法治建设、有效推动社会参与、加强沟通合作等方面。
1. 加强法治建设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础,也是确保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香港回归后,香港特区政府致力于加强法治建设。
首先,加强执法力量,在香港推行宪法和基本法,并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其次,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此外,建立独立、高效的司法机构,保障司法独立和公正。
只有通过加强法治建设,才能有效维护社会秩序,推动香港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2. 有效推动社会参与社会参与是社会治理重要的环节,可以实现政府与民众的有效沟通和合作。
香港回归后,香港特区政府积极推动社会参与,包括开展社会咨询、听取民意和开展公众讨论等形式。
此外,加强与各界团体和社区的联系,建立起多元化的社会参与机制,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和决策。
通过有效推动社会参与,香港可以实现政府与民众的互动共治,为社会治理提供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3. 加强沟通合作沟通合作是推动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各方的共识和合作。
香港回归后,香港特区政府重视和推动政府间、政企间、政社间、社企间的沟通合作。
首先,政府间的沟通合作要建立在平等和互信的基础上,加强与中央政府和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其次,政企间的沟通合作要加强,建立政府与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形成共赢的局面。
此外,政社间、社企间的沟通合作也要加强,鼓励民间组织和企业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共同推动社会治理的进步。
综上所述,香港回归日为香港提供了探讨社会治理新路径的契机。
加强法治建设、有效推动社会参与以及加强沟通合作,将是香港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香港特区政府应积极采取相关措施,为社会治理提供更加稳定和有序的环境,促进香港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香港社会工作之于内地的启迪
香港社会工作之于内地的启迪
张利萍
【期刊名称】《社会工作》
【年(卷),期】2011(000)019
【摘要】社工之社会影响力:“有困难找社工”据统计数据显示,在社工起源的
西方国家,平均每一千人有一位社工,而在香港,平均不足五百人即有一位社工,社会工作在香港的发达程度可见一斑。
香港的社工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历程。
1947年“社会工作人员协会”成立;
【总页数】3页(P21-23)
【作者】张利萍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6
【相关文献】
1.香港廉政制度之于内地反腐的借鉴
2.启迪与借鉴:从香港的反贪机制看内地的反
腐倡廉制度建设3.香港与内地青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对比与启示——以香港、北京为例4.香港社会工作发展对内地养老服务的启示5.香港廉政体制对内地
廉政建设的启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国、香港学校社会工作对大陆的启示
美国、香港学校社会工作对本土化的影响Author:xxx跟社会工作一样,学校社会工作也是一个外来语,是学校社会工作者把社会工作的原理、方法与技巧运用到学校环境中,促成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协调合作,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者的良好协调关系,改善学校“教”与“学”的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其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寻求个别化和生活化教育,建立社会化人格,习得适应现在与未来生活的能力,从而达成学校教育之目的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
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价值理念上具有一致性、在内容方法上具有可借鉴性、在实施效果上具有互补性,这为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前提。
结合发达国家和地区学校社会工作的运作经验以及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运行模式,学校社会工作在我国的本土化可以有这样三种模式:一是学校社会工作机构单独存在于学校体制之外,可称之为体制外聘任模式;二是高校内设立独立的学校社会工作机构,可称之为体制内并存模式;三是实现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可称之为体制内整合模式。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地区普遍采用外聘模式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
然而,当前在我国实行这样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仍然存在很多现实困难。
首先,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中还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与认可,尽管已经在一些高校开设了学校社会工作课程,但是学校社会工作未被我国高校正式和实质性采纳,这个过程还需要很长时间;再次,虽然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取得较大进步,但作为社会第三部门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才刚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民间组织发育缓慢导致学校无法聘任或者政府部门无法购买这种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最后,从这种学校社会工作模式的自然发展来看,它是与国家和地区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连的,一般来讲,越是经济发达地区专业社会工作出现越早一些,这很容易导致各个地区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不平衡。
如前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我国在推行学校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困难与障碍。
香港地区社工专业价值观
香港地区一、基本价值观及理念社工的首要使命为协助有需要的人士及致力处理社会问题。
社工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特价值和尊严,并不因任何人的家庭背景、种族、国籍、性别、性倾向、年龄、家庭岗位、信仰、政治观念、智能、体能、社会及经济地位、或对社会的贡献不同而有所分别。
社工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发展的潜质,因而有责任鼓励及协助个人在顾及他人权益的情况下实现自我。
社工有责任维护人权及促进社会公义。
社工相信任何社会都应为其公民谋取最大的福祉。
社工有责任运用本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去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务求每一个人都能尽量发挥自己的所能。
社工认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会尽力加强人际关系,务求维持、促进及提高个人、家庭、社团、机构、社群的福祉,帮助社会大众预防及减少困境与痛苦。
工作守则有关服务对象社工首要的责任是对服务对象负责。
社工有责任让服务对象知道本身的权利及协助他们获得适切的服务,且应尽量使服务对象明白接受服务所要作出的承担与及可能产生的后果。
社工应尽可能协助服务对象知晓在某些情况下,保密原则会受到规限,并使他们清楚知道收集资料的目的和用途。
在公开个案资料时,社工应采取必要及负责任的措施,删除一切可以识别个案中人士身份的资料,并须尽可能事先取得服务对象及社工服务的机构的同意。
社工不得滥用与服务对象的关系,藉以谋取私人的利益。
社工不应与服务对象有性接触。
如服务需要收费,社工应尽量使服务对象不会因经济能力而不能及时获取所需要的服务。
有关同工社工应尊重其它社工、专业人士及义务工作者不同的意见及工作方法。
任何建议、批评及冲突都应以负责任的态度表达和解决。
社工应尽量与其它社工合作,提高服务的成效。
社工应向有关团体报告任何有违专业工作守则而危害接受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利益的行为,并在有需要时维护那些受到不公正指控的社工。
社工尊重服务对象的选择权,并不应在不尊重其它机构和同工的情况下夺取其它社工之服务对象。
社工与共事同工合作之间所作的保密沟通,在未获得资料来源者明确同意下,不可向服务对象透露有关其个人资料以外的沟通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建立专业化的现代社会服务体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社会结构转型的客观要求。
第二,大力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现代社会服务体系和调节机制的重要途径。
第三,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财政支持,是建立专业化社会工作体制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工作人员不是政府的公务员,没有行政色彩和陋习,但是他们的地位和收入并不比公务员低,有着良好的专业地位和社会地位。
这种相得益彰的、真正体现“社会化”要义的社会工作体制,确实是兼有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之利的。
香港的社会工作体制,也许并不完全适用于内地,但是它确立的政府出政策、出钱,专业化社会工作机构办服务,以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化解社会矛盾的基本模式是值得内地认真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