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国际艺术市场的浮与沉——TEFAF2011年全球艺术品市场回顾艺术品交易25年之观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国际艺术市场的浮与沉——
TEFAF2011年全球艺术品市场回顾艺术品交易25年之观察(一)
作者:暂无
来源:《收藏/拍卖》 2012年第8期
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一股势力的涌现,必然预示着另一股势力的消退。
2011年的艺术品
市场就是这样一个浮沉交替的年代。
它见证着艺术品市场格局的转变,同时也预示着艺术品市
场未来的发展轨迹。
延续2010年强劲的复苏势头,2011年艺术品市场仍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
在世界范围内,2011年全球艺术品销售额同比增长了7%,达461亿欧元的高点,几乎接近
2007年的峰值481亿欧元。
这种良好的涨势得益于中国拍卖市场的强势兴起及美术品销售的增长,艺术品市场的口味和基本结构也渐渐发生了改变。
如今,最大的国际艺术品市场已易主,
美国的霸主优势已渐渐衰弱,后起之秀的力量逐渐显现,国际艺术品市场正在上演着一场生死
浮沉秀。
延续复苏态势 2011 艺术市场变革势头明显
2007 年肇始的经济危机对多国金融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崩溃、多个大型金融机构倒闭造成的经济衰退和紧随而来的不确定因素不仅严重影响了消费者收入、更是打击
了消费者的信心,造成美国和欧洲市场萎靡不振。
而中国和其他市场虽然不能免受全球金融危
机的波及,但在收入、财富和支出方面所受的影响到目前为止仍然较轻。
虽然经济中仍然存在
着上述不确定因素,但艺术市场2010 年在中美两国的带动下强势反弹,实现了52% 的增幅。
这种复苏的势头在2011 年得以延续。
市场总体较2010 年增长7%,达到461 亿欧元,同2009 年市场危机时相比,增幅达63%。
2011 年销售额得以增长源于中国拍卖市场强劲的销售表现和
拍卖价格的新高,以及美术品销售的增长。
另外,2011 年全球艺术品交易量也增长了5%,较2009 年的低点增长了将近20%,但较2007 年的销售高点仍有一定差距。
与2010 年一样,2011 年交易量的增长幅度小于交易额的
上涨水平。
这表明全球艺术品市场的增值部分来自高价艺术品的进入,而不仅仅来自销售量的
增加。
2011 年艺术品市场虽然实现了正增长,但增长的速度却稍逊于2003-2007 年之间,并
且在交易额和销售量方面仍不及2007年的峰值。
这主要是因为不同地区和不同门类的市场从2009 年的收缩中恢复的速度有所不同。
虽然2011 年艺术品销售额的增长受高价艺术品影响不少,但高价品的销售并不是艺术品
市场的主流。
从全球范围来看,无论是拍卖行还是经销商,80% 的销售额均来自5 万欧元以下
的艺术品。
2011 年经销商售出的艺术品中80% 售价不高于5 万欧元,只有3% 以50 万欧元以上的高价售出。
各国市场近年来基本上都表现出类似的销售格局。
虽然像美国、英国和中国这
样的重点市场的高价艺术品比重略高于其他市场,但在所有国家,5 万欧元以下的低价交易仍
是市场的主流。
2011 年,艺术品市场的分布继续了变革的势头,并且见证了或许是过去五十年最为基本也最为重要的变化。
此前几十年中,美国一直以世界最大的艺术品贸易中心的地位雄踞世界艺术
品市场。
但是2011 年,由于国内艺术品市场,特别是艺术品拍卖的快速发展,中国首次超越
美国,成为最大的国际艺术品市场。
而美国则同比下降了5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英国市场比
重继续稳居22%,法国市场的国际比重同样保持在6%,再次回到全球第四的位置。
而欧盟国家
在2011 年的销售额则同比下降了2%,占全球艺术品市场的34%。
欧盟区内除了英法在2011 年
实现同比增长外,包括德国、荷兰和瑞典在内的欧洲其他中型市场却遭受了市值缩水、销售额
显著下降。
受高价美术拍品推动拍卖销售额强劲增长
2011 年,拍卖行业迎来了几个重要的变化,不仅交易额和拍卖量均有所上涨;美术品板块的蓬勃发展也成为推动拍卖交易额上涨的强劲动力;另外中国也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艺
术品拍卖市场。
2011 年,全球美术品、装饰性工艺品和古董拍卖交易额同比增长11%。
中国凭借98 亿欧
元的总销售额、42% 销售额比例占据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首位。
美国则以23% 的市场份额滑落
至第二位,英国随美国之后排名第三。
相较于较为分散的拍卖销售额,拍卖交易总量在地理分
布上更为集中。
美国仍是全球艺术品交易量最大的市场,占全球市场21%,其后分别是占全球
市场19% 的中国和11% 的法国。
欧盟国家2011 年总体市场份额为47%,虽然交易量有所上涨,但欧盟艺术品市场的比重仍从2010年的58% 下降了11 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市场上有记录的交易数量增加。
此外,2011 年美术品拍卖板块市值自2003 年的低谷猛涨160%,许多市场的主要交易量都出现了正增长,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交易量增加了3 倍多,但欧盟和美国在全球市场的比重却有
所减少。
从全球范围来看,佳士得和苏富比两家世界顶级拍行仍在许多领域和国家占据主导地位。
两家拍行的营业额加起来占全球艺术品和装饰工艺品拍卖市场的35%。
佳士得和苏富比公布的2011年拍卖和非公开交易总营业额均为57 亿美元(约合43 亿欧元),按美元计算分别同比
增长14% 和25%。
除了位列榜首的两大拍行稳步发展,许多重要的二、三线地方拍行同样业绩
不俗。
中国嘉德2011 年拍卖总营业额约合13 亿欧元,同比涨幅达49%。
保利国际2011 年的
总营业额也达到了14 亿欧元。
从全球平均来看,全球营业额在5000 万欧元的顶级拍行约80% 的营业额来自拍卖,而二线拍行这一数据则为82% ;非公开交易在两者中的比重分别是15% 和8%。
余下部分则为网络销售的营业额,分别占顶级拍行和二线拍行总营业额的5% 和10%。
经销商市场稳定竞争日渐激烈
对于全球艺术品经销商来讲,2011 年的发展可谓不功不过,仍然占据着全球艺术品市场销售额的50%,与2010 年相比下降了1 个百分点。
近年来,经销商在市场中的份额一直在正负5 个百分点之间波动。
但如果细分至各国经销商市场,差异就十分明显。
虽然全球艺术品经销商
市场群雄割据,但大部分销售额仍集中在少数几家经销商的手中。
2011 年,5% 的经销商贡献
了70%的市场份额,而全球艺术品经销商的平均销售额只有6.5 万欧元。
目前全球80% 的经销商是销售不到200 万欧元的小公司,年销售超过5000 万欧元的大公
司只占2%。
从经销商过去三年的利润数据发现,虽然2011 年艺术品经销商总体销售额同比增
长了5%,但经销商的毛利却下降了3%,这说明市场虽然更大了,但竞争也加强了。
2011 年,
艺术品经销商平均有63% 的销售额来自国内市场,同比下降了9%,这也许暗示着一些经销商已经采用一种更为国际化的运营模式,抢占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
调查结果也显示,2011 年经销商销售额中的31% 来自地方或国际交易会,但在两者之间,天平越来越倾向后者。
现代美术交易额和成交量占门类首位
2011 年在美术品各门类中,现代美术品遥遥领先对手占据市场的绝对优势,其交易量和总销售额均位列首位,再次实现了大幅度增长。
毕加索、埃贡·席勒、安迪·沃霍尔、罗伊·里
奇特斯坦、克莱福德·斯蒂尔等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在伦敦和纽约市场的售价均在2500 万欧元
以上。
同样受追捧的还有中国画家徐悲鸿,其作品当年的强劲销售表现使其成为2011 年作品
最畅销的5 位画家之一。
按销售计算,中国现代美术品销售额共计24 亿万欧元,占世界市场
的42%,美国的市场份额则从42% 下降至26%,排名也滑落至第二。
而在交易量方面,美国仍
占据榜首,中国紧随其后。
当代艺术市场表现同样强劲。
2011 年总销售额达9.55 亿欧元,同比涨幅达63%。
在当代
艺术品单元,中国仍然是最大的交易市场,销售额也雄踞该板块的榜首。
中国连同美国占据着
当代艺术品销售额的绝对比重。
在古典艺术板块,2011 年,中国以平均8.6109 万欧元的价格
占据了古典美术品售价的第一位。
同时,中国的销售额占整个市场的份额也是最高的,达52% ;英国和美国紧随其后。
但在更为传统的欧洲古典美术大师作品子类之下,英国仍凭借较高的经
销商网络和专业知识集群度,在交易量和销售方占据主导地位。
而印象派和后印象派部分,欧
美国家的作品仍是市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