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赣南师范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赣南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赣南师范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
词汇组块(lexical chunks),也称词块,是在言语使用中形成的惯例化的,具有很高重现率,在语言交际时作为预制组块可以进行快速提取使用的语言板块词汇组合。
近年来,词块在二语习得与交际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词块在语义和形式都较为固定,且以整体形式存储在人的大脑中,能够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是一个理想的语言记忆单位。
词块融合了语法,语义和语境的优势,简化了言语产出的过程,便利了话语的组织及应用,减轻了语言使用者的即时语言处理负担。
对英语学习者口语输出的流利度,准确度的提高,均有促进作用。
以词块为中心的词块教学法具有其它传统口语教学法无法比拟的优势,且有很大的可行性。
本文结合已有的词块理论和研究成果,又根据Levelt的言语产出模式,从理论上揭示了词块在口语产出中的作用;同时,笔者以大学英语课堂为媒介,对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2012级两个非英语专业班级的大一新生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实验口语教学,采取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旨在探讨词块教学法是否有助于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水平。
实验教学采用实验班运用词块教学法,控制班运用传统教学法的方式,经过前测与后测,统计分析测试数据后发现:实验前两个班学生的口语水平相当,但实验后,实验班学生的口语水平要高于控制班学生;具体表现在词块数量,准确性,流利性都显著提高。
另外,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5%的实验班学生认为通过词块教学和学习,其口语水平得到提高。
笔者希望本论文可以引起中国师生对词块运用的足够重视,并把词块真正运用到实际当中,从而逐步提高大学生口语水平。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语水平;词块;词块教学
A lexical chunk is a formulaic and frequently used collection of words, which are prefabricated and can be quickly retrieved from the memory during the speech production. In recent years, more people realize that lexical chunk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Being rather stable in meaning and structure, these lexical chunks are stored in human brain in form of the whole, and help to simplify the complex syntactic analysis, facilitate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ease the burden of language production. As a result, the English learners‟oral competency would be greatly improved. And lexical approach, which is focusing on the lexical chunks, has a great feasibility and far more advantages than other traditional oral teaching approaches.
Based on the current theories and research findings on lexical chunks, combining with the Levelt‟s model of speech production, this thesis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lexical phrases in language production. In this research, two non-English major classes from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Technology School participate in this research for one semester. The students in these two classes are all freshmen who are just enrolled in 2012.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ologies are also used in order to confirm the effectiveness of improving students‟ oral competency.
In this research, the EC were taught in lexical approach while CC in traditional teaching approach, and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show that although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gap between two classes before experiment, after the experiment, the students in EC have made more improvement in speech production, including the number of chunk used, accuracy and fluency, than the students in CC. And according to the questionnaires, statistics show that more than 75% students in EC hold that their speech production has been enhanced.
The author hopes that English teachers and learners can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lexical chunks and can initiatively put them into use in improving oral English competency.
Key words: Non-English major, oral English competency, lexical chunks, lexical teaching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绪论 (1)
1.1课题的研究背景 (1)
1.2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目标 (2)
1.3论文的结构 (4)
第二章文献综述 (5)
2.1 词块 (5)
2.1.1词块的定义 (5)
2.1.2 词块的分类 (6)
2.1.3 词块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9)
2.2英语口语水平概述 (12)
2.2.1 英语口语能力的要素 (12)
2.2.2 英语口语表达的特点 (13)
2.2.3 言语生成模式 -- Levelt的言语产出模型 (14)
2.3词块教学法 (17)
第三章实验研究 (20)
3.1 研究问题 (20)
3.2 研究假设 (20)
3.3研究对象 (20)
3.4 研究方法 (20)
3.5 研究设计与步骤 (21)
3.5.1 实验工具 (21)
3.5.2前测 (22)
3.5.3 实验教学过程 (22)
3.5.4后测 (24)
3.5.5 数据收集 (24)
第四章数据分析与讨论 (25)
4.1 前测数据分析 (25)
4.2 后测数据分析 (26)
4.3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27)
4.4 数据分析与讨论 (30)
4.4.1 词块的错误使用分析 (30)
4.4.2词块教学法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的启示 (32)
第五章结论 (34)
5.1 研究结论 (34)
5.2 研究存在的问题 (35)
5.3 研究展望 (35)
参考文献 (37)
附录一 (40)
附录二 (41)
致谢 (42)
第一章绪论
1.1课题的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往日益增多。
尤其在信息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的新世纪,社会各领域对大学生的英语水平特别是口语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
教育部高教司 2007年新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
一直以来,大部分学生接受的英语教育都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
尽管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颁布后,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增加了听力部分的比重,可是英语口语考试却只有少数高分考生才有资格参加。
为了应试,在有限的公共英语课上,老师更倾向传授词汇和语法等知识,教学的重点仍然在阅读、写作、翻译和语法等方面,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至今,大多数高等院校并没有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英语口语课,对口语的培养训练更多依附精读教材。
大学英语教学长期存在“费时多,收效低”的局面。
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说”的能力较低,口语表达能力不尽人意,时常处于找不到恰当的英语表达自己想法的窘境。
Pawley和Syder(1983:191)就曾经指出,二语学习者有两大困惑:即如何获得接近本族语的选词能力(native-like selection)和接近本族语的流利性(native-like fluency)。
学生在交际中就常常存在选词不当,搭配错误,不合语境,语言组织不流利等问题。
邵永真(1998)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近几年来毕业的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普遍感到不满意, 对口语及写作能力则更为不满。
例如, 他们认为口语能力强或非常强的仅为 5%, 差的或极差的为 37%, 能胜任或基本胜任参加国际会议讨论的仅为 7%; 能胜任或基本胜任参加对外业务谈判的仅为 14%。
”
为解决这个问题,许多教学法都提倡“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教学原则(李亮,2010)。
口语教学在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外语教师的重视。
然而在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活动形式的设计以及学习者语音、语调的掌握,而忽视了对语言真实面貌和本族语语言使用习惯的展示。
并且,在目前情况下,大学英语属于公共课,课时少,任务重,且大多还是大班上课,学生人数在50至100不等,甚至还有更多的。
这样条件下,教师很难运用整体语言教学法或交际法进行教学;其次,在短短两个学时
内,那么多学生也无法一一得到机会练习英语口语或是进行英语对话训练。
另外,在多年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许多学生除了专业课和英语课本外,很少花时间和精力阅读报刊杂志,拓展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
狭窄的知识面必然导致词块有效输入的缺失。
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大量的练习和实践。
然而有限的词汇量很难使学生愿意在公开场合讲英语,在课堂上也害怕用英语回答教师的提问。
即便开口说英语,也难以流利表达。
那么,有没有什么教学方法,在目前的条件下,能有效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呢?以词汇为中心的词块教学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以词汇为中心的教学法是由Lewis于1993年首次提出。
Lewis(1993)把在语言使用中形成的惯例化的,具有很高重现率,在语言交际时作为预制组块可以进行快速提取使用的语言构块词汇组合成为“词汇组块”(lexical chunk),简称“词块”。
词块教学法就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学习词汇的语境、语篇、语用等意义, 以此帮助学生对这些词汇短语进行收集、加工,然后根据实际语境创造出新的句子,最终在交际中恰当得体地运用, 达到交际目的。
英语口语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积累和使用词块的能力, 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流利度和得体性。
词块在二语习得和交际中的地位与作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Altenberg(1998:184) 在对London Lund Corpus 语料库分析后得出结论,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高达70%以上的话语都是程式化的。
词块具有高重复率,能够表达相对完整含义以及具有相对完整结构的特点,为语言习得提供了原材料。
词块不同于传统的词组,Wray(1999:463-489)将其定义为“一串预制的连贯或不连贯的词或其它意义单位,它整体存储在记忆中,使用时直接提取,无需语法生成和分析”。
Nattinger& Decarrico( 1992:65-90) 对于语块的研究较深入, 将多词现象和语言教学联系起来, 强调了它们在语篇中的衔接功能, 并将其分为四类:多词词汇( poly words),惯用表达式 ( institutionalized expressions),短语限制语 ( phrasal constraints),句型框架 ( sentence builders)等。
Nattinger & DeCarrio(1992)还认为,正确使用一种语言,就是进行词块选择,然后将这些词块串联起来的过程。
同时,词块具有可产性,可以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和语块构成形式成批的生产若干同类短语(王立非,张大凤,2006)。
所以,词块是一个理想的语言记忆和教学单位,词块在语言输出方面至关重要。
1.2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目标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交际教学法得到语言教学界的推崇,交际法注重语言的实用
性,把培养交际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在创造真实语境,设计交际任务和活动方面给予了具体指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给语言学习者提供了更多使用语言的机会。
但交际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那就是过于注重口语表达的流利度,而忽视了其准确性,这对语言学习者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交际法对口语教学的交际任务设计,活动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具体的教学内容,涉及较少,可操作性不强;另外,交际法似乎也更注重语言习得结果的检验,而忽略了语言的习得过程。
此外,在许多人看来,口语无固定模式可循,结构散乱,口语课也无法系统化,因此,盲目的读和说成了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
这些肯定会造成教材处理混乱,侧重点不一,相当一部分口语教学打着“交际教学法”的招牌,实际上仍沿袭传统的听说法,翻译法。
这些问题导致了最突出的问题是, 学生掌握了大量语法和词汇,去无法根据具体语境准确、流利地进行语言交际,“中国式”英语随处可见。
这样的口语教学, 往往不能达到交际教学法所预定的培养交际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的教学目标。
为改变大学英语教学中这种低效的现象,国内许多学者现在对于词块理论以及词块教学法的研究愈加重视。
杨玉晨( 1999)从认识词块理论新视觉与现代英语词汇教学的角度指出了语块结构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严维华( 2003)在讨论词块界定和分类的基础上,论述了语块理论在词汇习得中的作用。
刘晓玲, 阳志清( 2003)从分析语块的理论依据切入探索语块教学的优势和语块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国内最具代表性的研究应属上海交大的卫乃兴( 2004, 2007)教授所撰写的两篇文章。
卫教授利用“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 研究了中国学生使用语块的情况后指出,中国学生无论在组织话语或是表达内容方面,只能使用范围狭小、数量较少、复杂程度较低的常用语块。
这些研究大多是介绍这种教学法的优势,并且多为描述性研究,真正的实证研究却为数不多。
通过实验调查的文章分别是刁琳林( 2004)的《英语本科生语块能力调查》和张建琴( 2004)的《中国高、中、初级英语学习者词汇短语使用的对比研究》,其中刁文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一次语块选择题测试和翻译题测试,得出结论:语块能力和语言能力存在正相关性。
张文在比较了高、中、初级英语学习者语块使用情况,语料取自于被试的 3分钟看图说话,分析整理语块出现的频数得出:高级学习者比中级和初级学习者使用更多的语篇构造语块。
高级学习者使用语块的种类和形式均多于中、初级学习者。
可见,对词块应用于英语口语教学的实践研究还不是很多。
英语教师如何将词块理论运用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当中,并提出具体的教学步骤,这是词块教学法研究中面临的新课题。
鉴于此,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
一是,通过建立以词块教学为主线的教学活动,探索词块教学法在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语教学中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二是,通过实证研究认证词块教学法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有效作用。
本论文力图通过词块教学法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进行实验教学和研究,前测和后测均采用产出性词汇测量工具,前测及后测的数据可以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实验前后受试者的词块水平和口语输出能力变化情况,以及词块教学法和常规教学法对学习者口语能力影响的差异,为英语口语教学和学习提供可能的借鉴。
1.3论文的结构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目的。
本课题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口语水平的现状和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后,试图通过研究将词汇组块这一概念应用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效果来证明词块教学法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影响;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这一章详细地介绍了国内外研究者对词块和词块教学法的理论研究,内容包括词块的定义和分类,词块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另外,本章还概括介绍了英语口语水平的构成要素,特点,以及Levelt的言语生成模式;
第三章是实验教学研究,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实验教学的研究问题和假设,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实验教学的具体过程。
本章着重介绍了实验教学采取的步骤,并收集了研究测试的成绩数据;
第四章数据分析与讨论中, 笔者对实验教学研究和测试,以及问卷调查中收集到的数据,运用数据统计软件SPSS进行分析讨论,通过对实验班和控制班在前测与后测中成绩的比较,分析实验结果,并且根据实验结果,笔者讨论了学生在口语表达中词块错误运用的原因以及词块教学法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第五章是结论,也是对全文的总结,通过数据分析对比后发现词块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更能够有效地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口语水平。
实施词块教学法更有助于丰富学生英语口语表达内容,提高英语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性。
第二章文献综述
Bolinger(1975)指出我们说话时不必从“木材、钉子和蓝图”起开始构建,因为语言已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词块。
根据二语习得((Pawley & Syder, 1983;Nattinger & DeCarrico,2000))研究发现,通常本族语语言者大概掌握几千个预制词汇组块并频繁使用它们。
从某种意义上说,母语是英语的人在进行语言交流时,是基于词块而不是语法。
二语学习者却常将更多注意力放在语法规则的学习上,而忽略了词块在交流中的作用。
由于落后于本族语语言者对词块的掌握,二语学习者使用语言时必须依赖于语法规则生成语言,语言达不到原汁原味。
因此,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词块发挥重要的作用。
2.1 词块
2.1.1词块的定义
20世纪70年代中期,词汇组块(简称词块)这一概念被Becker(1975)和Bolinger(1976)最早提出。
Becker指出, 语言在传统的自由组合词汇与固定成语之间, 还存在着第三种现象, 它们的组合虽不十分固定, 但其存在形式却有一定的固定性, 他把这类短语称作半固定式短语 ( semi-fixed patterns)。
此后,关于词块的定义一直是该领域研究者的一个难题,尚无定论。
一方面,词块与非词块之间的界线很难划分;另一方面,通常一个词块会与另一词块相互粘连,或者一个词块包含另一词块,难以区分。
(Hunston,2002:45-72)。
因此,在学者中间,词块这一概念并没有一个确切统一的定义。
Wray也指出与此概念相关的术语就多达40多种,如:idiosyncratic chunks, routines and patterns, prefabricated routines and patterns, lexicalized sentence stems, prefabricated chunks, lexical chunks, lexical phrases, formulaic sequences, 此外还有lexical items, multi-word units等等。
这些术语都试图清晰地描述词块的概念,但仍没有固定的定义。
研究者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给词块下定义。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Becker(1975)认为,词块是一种已经存储于我们大脑中的预制的构件,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当我们要进行语言输出时,这些预制的构件可以直接提取而不需要重新生成。
Bolinger(1976:14)也认为词汇不仅以单个词素的形式,更是以短语,甚至一串连贯的词整体储存在记忆中,需要时直接从大脑中获取取,不需要进行语法分析和生成。
Pawley和syder(1983:191)则定义词块为“lexicalized sentence stems” (词汇化句干)或“institutionalized language” (惯例化语言),认为词块“是一种具有完
整的或较固定的并兼具语法形式和词义内容的句子化甚至更长的构件。
”(1983:191)这类的词汇单位常被本族语言使用者高频使用,它们是有规律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并不仅仅是传统的习语。
Nattinger和DeCarrico(1992:337-344)从形式和功能的角度将词块定义为“lexical phrases”(词汇短语)。
认为词块是一种多词现象,是一种承载交际以及语篇功能的不同长短的块状语言,如:the more.,the more.. Once upon a time等等。
“其存在于传统的词汇和句法两端之间,经常以惯用词汇形式或功能组合形式出现,与堆放一起的语言相比更有确定意义。
”他们将词块现象直接与语言教学联系起来,强调这些词汇短语在语篇中的衔接功能。
Lewis(1993)提出的“institutionalized expressions”(惯用表达)似乎和Nattinger的观点比较接近。
他认为这些惯用表达应该是可以应用在交际互动中,必须具备实用性的特点。
他还认为词块“可以是一个单词,也可以是一个短语或词组,还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从Lewis的观点中我们可以得出,词块具有社会性。
Alison Wray(2002:9)则将其定义为“一串预制的连贯或不连贯的词或其它意义单位,它整体存储在记忆中,使用时直接提取,无需语法生成和分析;是有序的,连续的或非连续的单词或其他语言元素,以预制形式存在。
语言的储存、提取和应用不是遵循语法生成或语言分析的原则,而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处理方式,是产生集合词素、词、词组、句子或篇章的语言过程。
”(Wray,2002:9) 这种词汇短语符合社会习惯和文化习俗。
从以上研究者所给出的定义和观点来看,虽然不尽相同,但其所想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一致的, 即词块是在某个特定语境中使用的,能够被整体提取的预制构件或者是多词单位,承载着交际以及语篇功能,且以同形式频繁出现。
实际上,它融合了语义上的约定性或预制性,句法上或结构上的整体性以及语用上的特定性,而这也是本文所依据的定义。
2.1.2 词块的分类
许多语言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都试图给词汇组块进行分类,但目前也仍无定论,比较常用的两个分类是Nattinger和Decarrico(1992)的分类和Michael Lewis(1997)的分类。
虽然他们从不同角度和标准对词块进行分类,但不可否认,其中部分的分类是重叠的。
由于词块本身具有多样性,包含了词、词组、句子等等,因此,研究词块的种类并且分析它们的结构特征对本文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在所著的《Implementing the Lexical Approach》一书中, Michael Lewis(1997)
将词块分为四类:1) 单词和聚合词(words and polywords):它主要指的是通常意义上可以自由搭配的单词如:you, floor, air,等,和不无法用规则解释的固定词组如:give up, put off, a way of等,这些是学习者需要熟记的基本词汇;2) 习惯搭配(collocations):主要指的是被高频率使用的,具有语用功能的词汇组合,操本族语者明确知道哪些词适合搭配,哪些不适合,掌握这一部分是表达自然准确的基础3) 惯用表达(institutionalized utterances):主要指的是在某一社团中长期使用固定下来的约定俗称的表达形式,固定或半固定的单词组合并且具有一定的语用功能。
4) 句子框架和引语(sentence frames and heads):它仅指指书面语一类词汇。
Lewis这种划分是依据词汇的固定程度,比较通俗易懂。
Nattinger和Decarrico将词块与语言教学联系在一起,并细分了词块。
同时,从词块的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出发,他们还给出了四个词块划分的标准:第一,词块的长度和语法地位;第二,词块是否是规范的形式;第三,词块是可变的还是固定的;第四,词块是否连续,即词块是否由完整的词汇序列组成,或是有不连续可填充的词块构成。
(Nattinger&DeCarrieo,2000) 尽管这些标准清晰明确,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清楚地意识到,在实际操作中,多个词块共存于一个连续体中的现象也很多,这时词块间很难划分出明确的界限。
依据这四个划分标准,Nattinger和Decarrico将词块细分成四类 (见表2.1) ,这也是本文研究所主要依据的词块分类方式:
表2.1 Nattinger和Decarrico 的词块分类,1992
Type of chunk Grammatical level Canonical/
non-canonical Variable/fixed Continuous/
discontinuous
Poly words Word both Fixed Continuous Phrasal constraints Word both Variable Mostly continuous Institutionalized
expression
Word both Fixed continuous Sentence builders word both Highly variable Often discontinuous 1)多词词汇或聚合词 (poly words):这类词块传统上被认为是词组,这类词块长度较短,是一种词序固定不变的词语组合。
而现在却通常被当做是特殊的词汇,在文章中起到衔接语的作用,具有语篇功能。
例如:for the most part(表观点),by the way(话题转换), hold your horses(表反对),see you(表分别), in addition to the point(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