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疸是新生儿黄疸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些专家认 为黄疸时应终止母乳喂养。 本指南对这一说法予以了否定。 认为对于健康的足月儿或接近足月儿, 应鼓励和促进有效的 母乳喂养。 在生后前几天内, 临床医师应鼓励母亲喂哺孩 子至少8 ~ 12 次/d。 母乳喂养不足伴随的热卡摄入不足 和脱水可增加黄疸的严重程度。 增加喂哺的频率可减少严 重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 临床医师的建议对于提高母乳 喂养的成功率意义重大。 指南反对对无脱水存在的母乳喂 养患儿额外补充水分和葡萄糖, 认为对于黄疸的消退毫无益 处。
一、指南的关键部分
一.促进和支持成功的母乳喂养; 二.建立鉴定和评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方案; 三.生后 24 h 内测量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 TSB)水平或经皮胆红素( TcB) 水平; 四..应该认识到目测黄疸程度易出现误差, 特别是在深肤色新生儿; 五.应该按照生后不同时间认识胆红素水平; 六..应该意识到早产儿, 特别是母乳喂养的早产儿, 易发生严重高胆红素血症, 应予以更严密的监测; 七.在出院前, 应对发生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的评估; 八.应对新生儿父母进行书面或口头的新生儿黄疸知识宣教; 九.依据出院时间和风险评估结果对患儿提供合适的随访; 一○.对有指征患儿, 应立即行光疗或换血治疗。
指南推荐的新生儿黄疸干预流程图
二、胆红素脑病与核黄疸 概念的区别
核黄疸最初是一个病理学名词, 用来形容脑干神 经核和小脑被胆红素浸染的情况。 在临床上核黄 疸和急、慢性胆红素脑病常混为一谈。 2004 年 指南中为避免概念的混淆和保持文献分析时的一 致性, 对核黄疸和胆红素脑病概念作了相应界定。 急性胆红素脑病主要指生后 1 周内胆红素神经毒 性引起的症状, 而核黄疸则特指胆红素毒性引起 的慢性和永久性损害。
七、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
胎龄35 周及以上新生儿黄疸光疗干预指南
胎龄≥35周新生儿发生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
胎龄35 周及以上新生儿黄疸换血干预指南
八、B/ A 比值在黄疸干预中的作用
研究发现当新生儿处于低出生体质量、低氧血症 、低血糖、低血容量、高热、高渗血症、高碳酸血症等病理状 态时, 清蛋白与胆红素联合力降低, 导致体内游离胆红素增多。 游离胆红素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 与神经细胞联结, 发生核黄疸。可通过检测胆红素/清蛋白( B/ A) 值评估胆 红素脑病的危险因素 。 比值越低, 则胆红素蛋白联结越牢固;比值越高, 则胆红素蛋白联结越疏松;游离胆红素水平越高, 越易出现胆红 素脑病。 指南中推荐, 对于胎龄 ≥38 周新生儿, B/A>8.0( mg/dL∶g/ L) , 要考虑换血。35~ 37 周健康新生儿或 38 周有高危因素或 G-6PD 等溶血性疾病的患儿, B/A >7.2( mg/dL∶g/ L) , 要考虑换血。 35~ 37 周有 高危因素或 G-6PD 等溶血性疾病的患儿, B/ A>6 .8( mg/dL∶g/ L) , 要考虑换血。 我国 2001年推荐方案 中尚未将 B/A 纳入评估指标, 适合我国人群特点的 B/A 干预指标, 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
Annual Work Summary Report
2021
2022
2023
概述
01 02
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 约 60%新生儿可出现不同程度黄疸。 大部分黄疸 可自然消退, 但由于胆红素的毒性, 少数患儿可出现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甚至引起胆红 素脑病, 导致神经损害和功能残疾, 对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危害。对新生儿黄疸进行 适时、有效、安全、经济的干预, 避免胆红素脑病发生, 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和医疗资 源浪费, 是国内外医学界多年来努力的方向 。
美国儿科学会( AAP) 于 1994 年制定了首个新生儿黄疸干预指南, 我国在 2000 年 广州召开的新生儿黄疸与感染学术研讨会上, 也制订了我国的黄疸干预推荐方案 。 从理论上讲, 胆红素脑病是完全可预防的,从50 年代人们开始认识到该病以来, 经过 了许多努力, 胆红素脑病尽管已很少见, 但仍然发生。 美国儿科学会在复习大量文献 的基础上, 以循证医学为依据, 对 1994 年指南进行了重新审视和修订, 2004 年制定 了新的≥35 周新生儿黄疸临床诊疗指南。
二.出院后随访应根据出院时龄和危险因素评估而有所不同, 出生 24 h 内出院, 应在生后 72 h 随访;出生 24 ~ 48 h 出院, 应在生后 96 h 随访;出生 48~ 72 h 出院者, 生后 120 h 随访。 我国在新生儿黄疸 的随访方面, 缺乏足够的重视。 即使在少数大城市的大医院, 也未形成正规有效的新生儿黄疸随访制度, 更何况广大农村和落后地区。 这是导致我国目前胆红素脑病高发的最重要的因素[ 6] 。 建立我国的新 生儿黄疸随访制度, 普及黄疸有关常识, 将是我们重要的工作。
五、实验室检查选择
胎龄≥35 周新生儿黄疸实验室检查
六、出院前危险因素的评估和随访
一.2004 年指南中对出院前黄疸高危因素评估和出院后随访进行了特别的强调和规定。 通过出院前危险 因素的评估, 可预测出院后黄疸发展的程度, 从而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随访, 大大减少了严重高胆红素血 症的发生。 本指南中将黄疸危险因素分为主要危险因素、次要危险因素和低危因素 3 类 见表 2, 对有 主要危险的患儿应给予特别关注 。
三.本指南依据 Bhutani 对 2840 名胎龄≥36 周、体质量>2000 g, 或胎龄>35 周、体质量>2500 g 的 新生儿依据不同出生时龄胆红素水平所绘制危险分区图, 将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分为高危、高中危、低中 危、低危 4 个区 见图 2, 其中>95 百分位为高危区,发生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的风险大大增 加.
谢谢观看!
四、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界定
一..在某些情况下, 低于现行生理性黄疸标准, 也有形成胆红素脑病的可能, 而超过生理性黄疸水平的健康 足月儿不一定会造成病理性损害。
二.新生儿生后血脑脊液屏障的发育和胆红素水平是一个动态发育的过程, 胎龄及日龄越小, 出生体质量越 低, 血清胆红素超过一定限度对新生儿造成脑损害的危险性越大。 所以, 不能用一个固定的界值作为新 生儿黄疸的干预标准。 新生儿黄疸的干预标准应为随胎龄、日龄和出生体质量而变化的多条动态曲线。 国内在对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的认识方面已与国外同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