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孟子》两章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下《孟子》两章导学案«孟子»两章导学案
一、孟子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如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位儒家代表人物。

元明时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主张〝暴政〞、〝霸道〞、〝性善论〞、〝民贵君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由孟轲及他的弟子所著,记载了孟子的思想与言行,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乱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

事先,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缺乏以事父母,俯缺乏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难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理想,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注重人民的作用;提出残酷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剧烈支持不义战争,以为只要〝不嗜杀人者〞,才干一致天下。

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劳,他四处游说,宣扬他的〝暴政〞〝霸道〞,并把这一希望寄予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到达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这些都反映着孟子承袭并开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
民本思想,关于恢复经济,开展消费,使人民得以疗养生息,有一定的作用。

二、字词了解
(一)通假字: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②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添加
③困于心衡于虑然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④入那么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辅佐
(二)古今异义
1、郭古义:外城七里之郭今义:姓氏
2、池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今义:池塘
3、去古义:分开委而去之今义:到……去
4、亲戚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或母系亲属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其他的成员。

5、委古义:坚持委而去之今义:委任
6、域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今义:地域
7、是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天时也今义:判别动词
8、兵古义:兵器今义:战士
9、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官
10、但是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机的连词
11、过古义:犯错今义:过去
12、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
13、所以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14、征古义:表现今义:远行;寻求
15、色古义:神色今义:颜色
(三)一词多义;
以: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动词,靠)
②以天下之所顺(动词,凭)
之: ①三里之城(助词,的)
②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它,指包围的城)
③多助之至(动词,到)
④天下顺之 (代词,指得道之人)
⑤亲戚畔之(代词,指失道之人)
利: ①天时不如人和(名词,优势)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描画词,锐利)
城:①三里之城(名词,内城)
②城非不高也(名词,城墙)
(四)词类活用:
①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②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描画词用作动词,稳固)
③威: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描画词用作动词,威慑)
④空乏: 空乏其身(描画词活用为动词,资财缺乏人力
疲惫 )
⑤苦必先苦其心志(描画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⑥劳劳其筋骨(描画词的使动用法,使……疲劳)
⑦饿饿其体肤(描画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⑧过人恒过(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三、效果探求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决议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
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3、〝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论述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4、用〝三里〞、〝七里〞的目的是什么?〝环而攻之〞说明了什么?
5、〝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小易攻,〝但是不胜〞,说明守城和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攻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
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以双重否认排比句说明守城一方城高、池深、武器装备精良、粮食充足,但〝委而去之〞,这说明守城、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守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双重否认排比,起到什么什么作用?强
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8、文中的〝小人〞指9、小人〝战必胜〞的结果说明了
10、本文表达出的作者的主要观念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11、孟子以为怎样才干〝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
12、孟子写本文的目的是讲战争吗?
13、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罗列战争中〝攻城〞、〝守城〞的事例作为例证。

类比论证——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天时,天时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

14、〝人和〞与下文中的哪些词语的意思是相照应的?
15、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正确局面是〝。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文章扫尾罗列的六团体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阅历,是为了证明:
3、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需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辛磨练。

内心〝〞、身体〝〞、行为〝〞。

4、作者以为一个国度走向衰落消亡的缘由是〝〞。

5、孟子以为,一个国度要想防止〝亡〞的命运,必需具有哪些条件?
6、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7、2021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休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念相相似?
8、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效果,一是,二是。

短文先罗列六位从低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实际上归结了,接着又从正反两方面停止论述,由团体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度的兴亡,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得出的中心论点。

9、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能否还有理想意义?请简明谈谈你的看法。

10、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整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1段为例加以详细剖析。

这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十分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划一,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拍感很强。

四、拓展延伸
1、生活中要做到人和,必需坚持怎样的原那么?
2、«三国演义»再现了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的历史画卷,以本文道理剖析三国各占怎样的优势?
3、结合本文,谈谈中先生为迎接时代赋予的使命应作好怎样的预备。

4、有人说,如今生活条件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经失掉了意义,请谈谈对此观念的看法。

五、资料链接
1、关于孟子的名言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百姓最为重要,土地神谷神为主要,君主为轻) ②尽信书,不如无书
③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④人有不为也,然后可以有为。

⑤仁者无敌。

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⑦人皆可以为尧舜。

⑧小人不怨天,不尤人。

⑨贫贱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⑩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⑾穷那么独善其身,达那么兼善(济)天下。

2、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或事例、成语
①二人(兄弟)同心,其力断金。

②家和万事兴
③众人拾柴火焰高
④勾搭就是力气
⑤人心齐,泰山移。

⑥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⑦秦王朝实施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招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消亡。

(反例) ⑧鲁国在长勺之战中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正例) ⑨成语:万众一心、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心心相印 / 孤掌难鸣
3、勉励人们要万事大吉,增强忧患看法的名言警句或典型事例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②思所以危那么安矣,思所以乱那么治矣,思所以亡那么存矣。

③明末农民起义首领李自成率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自得满,终致失败。

4、请摘录一个逆境磨炼人才的典型事例或名言警句
①自古英雄多磨练,历来纨绔少伟男。

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