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3课《死海不死》的写作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海不死》的写作技巧
知识小品《死海不死》围绕一个“死”字,介绍了死海的特征、成因以及现状、未来。

全文形式活泼,用笔巧妙,说古道今,妙趣横生,在写作上颇具特色,很值得我们借鉴。

一、文章标题新颖别致。

标题“死海不死”,乍一看,似乎很矛盾,既是“死海”,为何却又“死”?造成悬念,引发思考。

原来,海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所以叫“死海”;但又因不会淹死人,所以它又“不死”。

如此拟题,别致新颖,耐人寻味。

二、构思安排曲折有致。

文章先说死海是死的──水里没有鱼虾,岸边不生寸草,又说死海不死──不会淹死人;后说死海今天有了生气──人们开发死海资源;最后又说数百年后,死海真的要死了。

全文这样构思,波澜迭起,引人入胜。

三、说明顺序清楚合理。

全文共三个部分:死海的特点,死海的成因,死海的现状与未来。

这种说明顺序体现了很强的层递性:古人就知道死海不会淹死人,只是不能科学地解释;由于科学的发展,今天人们已经弄懂它的原理;死海现在的情况和将来的变化趋势。

这样安排说明顺序,清楚合理,富有很强的逻辑性。

四、段落过渡紧凑严密。

如首段写死海是死的,接着用“然而”一转,又写死海不死;在说清死海水里含有大量矿物质后,紧接着用了一个设问句:“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又转入对死海成因的说明。

接着用“几十年前……而今……”两句,转入说明死海的现状;而后用“但是”一转,又写死海的未来。

文章各部分紧密关联,文意贯通,浑然一体。

五、神话传说生动有趣。

引用罗马统帅狄杜下令处死俘虏而未能得逞的传说,对具体说明“死海不死”是一个极其生动的例证,把死海的特征说得更形象、更神奇,增加了阅读兴趣。

同时,也从时间上说明死海历史悠久。

引用死海成因的神话,既说明远古时代人们就开始了对死海的探索,也反映出人类认识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六、引用数据科学准确。

文章在说明死海地理特点及死海浮力大的原因时,就用了不少数据。

如百分数:“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质量的23%~25%”;分类数:“它的南北长80公里,东西宽约5至17公里”;平均数:“海水平均深度300米”。

数据的运用,使读者对被说明的事物认识得更准确、更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