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导学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8f5f67610661ed9ac51f319.png)
《春》【学习目标】1.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3.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学习细致地观察、描写景物。
4. 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说出听后的感受。
2. 说出自己喜欢的描写春天的诗句或句子。
二、前提测评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学生收集的作者、作品情况。
3. 检查字词和课文诵读情况。
三、朗读课文,了解内容1. 朗读指导。
读出节奏、读出重音、读出感情。
这篇文章画面明丽,色彩鲜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因此,在读的时候,语调要柔和轻快,节奏舒缓,感情真挚,重音突出。
2. 本文共10个自然段,请你概括出段落所写内容。
3. 本文可以分成哪三个部分?请指出它们的起止。
四、细读课文,分析文中描写的五幅画面1. 绘春这一部分描绘了几幅画面?2. 齐读第一段,思考:①第一段写盼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②“一切……”这个自然段是怎么写春天的?③“一切……”这个自然段运用的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④品读“春醒图”,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勾勒出了春的轮廓?4. 赏析“春草图”。
①春草图中作者怎样描绘小草的?②“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好在哪里?③“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④写春草为什么又写“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⑤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写了什么?⑥细品第3段,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春草的?写出春草的什么特点?5. 赏析“春花图”。
①作者是怎样描绘春花图的?②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③观察景物必须“五官开放”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受景物的特征。
“春风图”从哪些方面写出春风的特征?④细品第4段,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春花的?写出春花的什么特点?6. 赏析“春风图”。
七年级上册导学案第一单元
![七年级上册导学案第一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9f347bc5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a6.png)
七年级上册导学案第一单元1散步(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从整体上理解文本的内容,欣赏生活中的小事和细节所表达的亲情之美。
2. 2. 学习独立、合作和探索性的学习方法,品尝和猜测语言,欣赏文本中的真挚情感。
3.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进学生为家庭建立亲情尽一份力量。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生活中的小事和细节所表达的亲情之美。
学习难点: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知识准备莫怀奇,1951年生于重庆,曾任知青、士兵(中国人民解放军)、摩托车手和小提琴手。
经验复杂,意志力强,随和开明,原则性差。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他从事文学创作已有20多年,精通多种体裁,但擅长小说,不会写诗。
1994年获得全国壮族崇文文学奖。
(2)预览指南(1)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不懂的字词。
背着脚踝散散步(2)阅读课文,用参考书解决你不懂的生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休闲:差异:耐力:怨恨:闪闪发光:(III)预览测试《散步》一文的线条比较明晰:(1)“我”劝母亲散步;(2);(3)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4);(5)母亲却依从了孙子;(6),“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二、合作探究(一)学始于疑文本中写了哪些字符?谁是主角?散步时发生了什么?(二)质疑探究探究点1:开篇点题一问题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我”为什么劝母亲散步?问题2:“她现在听我说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说话一样”?探究点2:景物描写问题1:如何理解“又度过了一个严冬”?问题2:第4段属于什么描写?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初春的田野?有什么作用?问题3:请写一两首熟悉的描写早春景色的古诗。
三、达标测评B部分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a7bec01a37f111f0855b41.png)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第一课时)汉川市华严农场中学周伦懿班级姓名分数复习内容:第一单元字词基础复习复习目标:知识和能力:1、掌握本单元的文学常识。
2、识记本单元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积累词语。
过程和方法:对本单元课文内容进行当堂检测,加深对词语的掌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本单元人物的崇高精神和品格。
复习重点:掌握第一单元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积累现代文中的四字词语和成语;识记重要的文学常识。
复习难点:重点词语的拼写。
复习过程:(一)导入(二)检查课前复习情况(三)合作交流、练习反馈一、音汉互写:(33分)()áo nèn shà( ) qūqí散.步( )过去( )芽一( )时拆.散委( ) 分( ) Lín lín ( ) ()dūn tān huàn水波()()各得其所.桑.树( )下来( ) ( ) ( ) ( ) chuíjì()()qiáo暴怒.无常砸碎.( )打沉()侍弄( )悴fù( ) yāng ( ) ( )()翻来( )去整宿.整宿( )求喜出望.外絮絮.叨.叨()jué()jié( ) ( ) ( ) 豌.豆( )别淡雅.高( ) 烂.漫泼泼洒.洒怦.怦( ) zhàng ( ) ( ) dǎi ( )不可抗.拒( )义允.许形影.不离( )着玩树杈.( ) jiá()zuàn ( ) zhàn无可挽.回脸( ) 挨揍.()着羚.羊寒()gēxīxīnìbàn dǎo xiù泰( )尔笑( )( ) ( )笑花( ) ( )告( )到()()()dìzǐ()()罗摩衍.那沐.浴.并()( )妹花瑞.繁杂.Péng hàn dàn ( ) qī()zhēyìn莲( ) ( )()徘徊.( )斜慈.怜( )拦( )蔽二、找出错别字并改正:(6分)委曲_____ 鱼粼_____ 取诀_____ 决别_____ 折散_____ 拆叠_____三、形近字组词:(9分)悴_____ 瓣_____待_____捶_____仗_____ 徘_____ 荫_____ 瑞_____ 拟_____碎_____ 辫_____侍_____锤_____杖_____ 绯_____ 阴_____ 端_____ 似_____四.选出无错别字的一项(3分):()A 分歧铺垫拆散各得其所B 桑树渔塘诀别水波粼粼C 瘫痪捶打憔悴翻来腹去D 严历挨凑仗义形影不离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24分)1.那里有金色的_______,两行______的桑树,尽头一口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59523cc5ef7ba0d4a733b2f.png)
秋天的怀念【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领会朴实的语句中所蕴含着的丰富情感,理解母爱的内涵,感受爱母的思绪,感悟生命之美。
3、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描写的作用。
4、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培养在磨难中成长的坚强品质。
【学习重点】读懂课文内容,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描写感悟深深的母爱。
【学习难点】通过朗读,感情“好好儿活”的深远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作者介绍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51年生于北京,1972年即他21岁的时候,因“脉管炎”病导致双腿瘫痪。
也就是在那一年的秋天,他的母亲去世了。
1979年他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1年,患严重的肾病,1998年开始做透析。
写下了许多震撼人心的作品主要作品:《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合欢树》、《病隙碎笔》、《命若琴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等。
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三、检查预习1.读准以下词组,并给加横线字词注音。
瘫痪暴怒沉寂捶打憔悴央求神色敏感诀别淡雅深沉烂漫喜出望外絮絮叨叨暴怒无常泼泼洒洒2.解释下面词语并造句。
喜出望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泼泼洒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来覆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从生活中学习写作》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从生活中学习写作》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41dd5619524de518974b7d07.png)
导学目标
1、学会观察生活。
2、用心感受生活。
3、会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1、积累关于亲情的精美文句。
2、学会在生活小事中观察与体验亲情,按要求完成写作实践。
3、感受亲情的温暖,感悟亲情的伟大。
重 点
指导学生留意生活,体验生活,提炼生活,捕捉真切的情感,写出好的作文。
难 点
帮助学生能结合具体的事例写作
努力让学生做一个生活与写作的有心人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
备 习一个片段(内容真实,突出重点):从这件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呢?
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你还受到过哪些启发?收获了哪些灵感呢?校园、家庭、社会等。
认真思考,作好笔记,质疑。
有的学生抓不住要点,教师予以指导
学生自主写作
写作实践
1、观察秋天的花草树木,看看它们有什么变化,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记录你的观察与思考。
2、步入初中,有了新的老师同学,选择一个最难忘的相识瞬间,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描述当时的情景和你的心情。
3、家庭是成长的摇篮,一定有不少的回忆和温暖吧,自拟题目,以生活中真实的故事为背景,记叙或描写一位关心爱护你的亲人,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教师作文指导
作文指导
1、观察生活。学会观察生活,就要保持敏感和好奇心,时时捕捉生活素材。
2、感受生活。观察生活,不只是用眼睛看,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思考。
3、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观察和思考要立足于自己熟悉的生活,或者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这样才会有独到的体会和感受,写出来的文章才不会内容空洞、思想贫乏。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作文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作文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a4a1107c1cfad6185fa737.png)
第一单元写作:从生活中学习写作【活动目标】1.知识与水平:学习“积累作文素材”和汲取写作技巧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尝试在词语接龙和片段观察活动、作文训练中充实学生作文素材。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緑色作文”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4总目标:解决七年级新生怕写作文和不会作文的老大难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活动重点】1.词语接龙2.观察活动和片段作文练习【活动过程】一、写作指导1.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2.从生活中学习写作,要注意几点。
(1)学会观察生活,保持敏感和好奇心,时时捕捉生活素材。
(2)感受生活,不但用眼睛看、耳朵听,更要用心去感悟。
(3)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4)在经典作品中汲取写作技巧和积累有用素材。
二、现场活动1、分组实行词语接龙。
各小组开头的字分别是:教育面向现代化2、展开观察活动。
3、学生依前观察所得作文。
4、各小组交流。
5教师评价后小结。
三、课后作业1.写作要求以家庭生活的真实故事为背景,记叙或描写一位关心爱护自己的亲人,写一篇5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
2.写作提示亲情,顾名思义,就是亲人的情义。
作为社会的人,首先并经常接触的是养育自己的生身父母,亲同手足的兄弟姐妹。
正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谱写着我们的多彩人生,维系着这个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在这方面,你一定有很多切身的感受,动人的故事,也一定有很多深刻的体验,独到的见解。
在选材上,应注意着重选择自己亲自经历的事情来写,可写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亲戚之间的或亲人之间的生活经历,情感波折,动人故事,感人真情。
在立意上,能够写褒扬亲情,因为拥有亲情;能够写渴望亲情,因为失去亲情;能够写呼唤亲情,因为亲情被遗忘;能够写正视亲情,因为亲情被践踏。
但在写作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提醒自己不能远离或偏离“亲情”这个话题。
在写法上,要注意化虚为实,使之具体化,形象化。
能够记述一段故事(如《散步》),也能够描写几个片断(如《秋天的怀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f5d743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b9.png)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及答案第一单元教学案及答案1 春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想象春的画面,体会作者情感。
2、学会写景的方法——含感情,抓特点,用感官。
3、进一步学习修辞手法,品味语言。
重点:反复朗读直至能够背诵。
难点:学会描写景物的方法和修辞。
第一课时一、预习成果展示: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朗rùn()wǎn()转酝酿()()liáo()亮hōng()托应和()()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2)、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3)、比喻姿态优美。
()(4)、舒展、活动。
()3、本文作者(),字(),是我国现代著名()家、诗人,民主战士。
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
答案:1、润宛yùn niàng 嘹烘ha2、欣欣然呼朋引伴花枝招展舒活设题意图:七年级新生仍然有识记字词的任务,此题加强记忆,巩固字词。
二、整体感知课文:1、听朗读2、自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理清课文的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_______春第二部分(第2-7段):_______春宏观勾勒(第2段):具体描绘(第3—7段):春_____ 图、春______图、春______图、春_____图、春_____图第三部分(第8—10段):_______春3、用简洁语言概括全文:提示:每个层次总结一句,概括格式:人(物)+事件我盼望的春天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思考讨论具体分析:1、再读课文,寻找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在课本上勾画。
2、简单谈谈某个句子为什么生动形象。
提示:对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子的修辞、词语的使用等方面入手。
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引用、反复、排比等,优秀词语可以找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
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06a46f1711cc7931b71623.png)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导学案——总(第1--3)课时主备人:XXX 审核:七年级语文组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掌握字词,体会形象,把握感情【学习重点】写景的组织与安排【课前预习】1. 你能把下面的字词拼音写准确吗?并且吗?赶快动笔吧,亲爱的孩子!酝酿()黄晕()披着蓑衣()涨起来()....宛转()应和()戴着斗笠()抖擞()....薄烟()朗润()捉迷藏()仿佛()....稀疏()鸟巢()..2.解释字词欣欣然:朗润:吹面不寒杨柳风:酝酿:黄晕:一年之计在于春:呼朋引伴:花枝招展:卖弄:。
抖擞: 3.关于文章的作者你了解多少呢?看看那个孩子填的准确又工整。
《春》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号____________,后改为自清,字______。
原籍浙江绍兴人,现代的______,________他的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预习质疑】【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数一数《春》这篇文章共有几段啊?聪明的你想想朱自清描写了春天的几种代表性的事物呢?展现了几幅图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2.讨论下看看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结构上是什么顺序?3.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一卷春的画图,是一曲春的赞歌。
请用这样的句式来写几句。
《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春》这篇文章中,朱自清给我们展示五幅图画,你分别给这五幅图画配上相应的古诗。
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ba054f804d2b160b4ec0a6.png)
第一单元一、单元总体目标1、学习朗读的技巧和方法,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品优美的语言和关键词语对表达文章主旨的作用。
3、领会课文作者对人生的憧憬和体验,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人生的大问题;关爱生命,热爱生活,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努力走好每一步。
4、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全方位、多方面的训练学生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一)学习重点1、学习朗读的技巧和方法: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语气合适和情感准确。
2、理解课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对人生的憧憬和体验、感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人生的大问题;关爱生命,热爱生活,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努力走好每一步。
4、在全班同学面前能大方的介绍、展示自己。
(二)学习难点1、掌握朗读的技巧和方法,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领会诗文中阐述的象征意义及其蕴含的人生哲理。
3、体会想象与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三、单元内容特点1、本单元包括五篇课文,分别是《散步》、《秋天的怀念》、《羚羊木雕》、《散文诗两首》、《世说新语》两则。
2、《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
读完这篇文章,有如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礼。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
《羚羊木雕》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心中珍视的是贵重的羚羊木雕,由此教育“我”。
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这样就起了冲突。
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散文诗两首》《金色花》和《荷叶母亲》都是清新优美的散文诗,两首诗有着相近的风格、相似的主题,都充满了温馨的爱意。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导学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3e545baec3a87c24128c422.png)
1 春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方法指导:
引用及其作用
引用是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的见解的修辞手法。
引用的作用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增强说服力、富有启发性。
素材积累:
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
1948年,北京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物价飞涨,北大的教授们没法生活下去。
国民党就向人们发美军的“救济粮”。
可是,以朱自清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教授们宁可饿死也不去领“救济粮”。
当时朱自清已经因为饥饿全身浮肿,很虚弱了,可是躺在床上还对家人说“不要去”。
于是,朱先生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后来,毛泽东评价他说:“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58366987c24028905fc334.png)
《我的老师》导学案 NO:6班级小组名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识记字词及作者相关知识。
2、把握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出文中七件事例及其选材角度。
【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魏巍,现代作家,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
河南郑州人。
全国解放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
2、素材积累(关于“赞美老师”的名言)(1)、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斯大林(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3)、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就,者应该饮水思源,应当记住自己的老师为他的成长播下最初的种子。
------- 居里夫人【自主学习】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冲关”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褪.色()卜.问()焚.香()榆.钱()纠.纷()劝慰.()黑痣.()模.仿()(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意思。
心清如水:模模糊糊:迷迷糊糊:(3)文中的主人公是谁?请用文中的一个关键词组概括她的特点。
【合作探究】1、迅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文章围绕蔡老师写了几件事情?尝试用小标题概括在书上相应语段旁边。
2、围绕蔡老师写的这几件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3. 这七件事的次序可以不可以打乱?为什么?【拓展延伸】试用一两件事说说你记忆深刻的老师。
【当堂检测】1、《我的老师》作者_____________,当代作家。
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_____________,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
2、填空。
(1)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________,教鞭轻轻地________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2) 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________之一。
一个孩子的________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3)今天想来,她对我的________文学和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________(作用、影响、启发、帮助)!【课堂小结•整理学案】《我的老师》导学案 NO:6班级小组名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描写方法,和质朴的语言。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期第一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期第一单元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ded5e5d15abe23482f4d9e.png)
1 春学习目标1.掌握并落实重点字词的字音和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明确文中所描绘的春天之画面。
3.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水涨起来( ) 捉迷藏( ) 酝酿( )应和( ) 嘹亮( ) 鸟巢( ) 笼着( )黄晕( ) 蓑笠( ) 抖擞( )2.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解释下面的词语。
朗润:酝酿:呼朋引伴:宛转:花枝招展:3.默写名句。
,吹面不寒杨柳风。
二、整体感知4.认真阅读全文,作者为我们展现了春天的几幅图画?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5.结合文章中描绘春景的语句,从景物特点、修辞手法、写作角度、描写顺序、作者感情等方面选取一点,谈谈你的发现与感受。
三、局部探究6.作者为什么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子的画面呢?7.你能抓住“闹”这个字,发挥你的想象把那种蜂蝶在花丛中忙碌的、热闹的情形生动地描绘出来吗?8.春雨图着力表现了春雨的什么特征?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怎样的情感?9.文章结尾连用三个比喻讴歌春天,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一、基础积累1.zhǎng cáng yùnniàng hèliáo cháo lǒng yùn suōlìsǒu2.朗润:明朗滋润。
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文中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文中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
3.沾衣欲湿杏花雨二、整体感知4.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5.结合“教学设计(一)”中“慧心赏春天”板块予以指导。
三、局部探究6.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目的是使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春导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春导学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7385249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37.png)
1.《春》素养目标1.熟读文章并背诵。
2.朗读课文,概述文章描绘了几幅关于“春”的画面。
3.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课文预习案(任务一)一、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
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12月病逝于北平。
其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你我》等,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散文代表作有《匆匆》《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二、背景介绍《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
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出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资料链接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体,也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表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散文阅读属于记叙文的范围,是中考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
本环节主要帮助考生把握散文的特点,了解散文的分类,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培养阅读散文的基本能力。
散文的知识网络如下:特点:形散神不散分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意境:雄浑或质朴典雅语言:华丽优美或朴素自然语言建构与运用(任务二)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七语上第一单元导学案6
![七语上第一单元导学案6](https://img.taocdn.com/s3/m/894eda23de80d4d8d15a4f3a.png)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为你打开一扇门导学稿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吐字清楚,读音准确。
2、理清结构,了解文学的内容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
3、体会课文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多彩的词汇和比喻、拟人等修辞)。
学习重点:1、了解文学的内容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
2、品味本文优美丰富的语言(多彩的词汇和比喻、拟人等修辞)。
学法指导:学习语文的便捷的方法。
1、如何制订语文学习计划。
2、如何预习。
3、如何做课堂笔记。
几种学习语文的方法介绍:圈点勾画法、批注法、质疑发问法。
教学方法:赏读法学习过程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门,大至国门,小至房门,林林总总,也有神奇的门,如阿里巴巴的“芝麻开门”。
一扇陌生的大门,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
门后面永远是那么神秘,那么充满诱惑,当穿过那扇门,你会发现一个新的天地。
同学们,当你踏入中学大门的时候,有什么感受呢?今天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想把我们领进文学领域的入口处,揭开文学这片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尽情领略文学的无限风光,从而深深地爱上文学,做文学的忠实读者。
(一)自主导学1.赵丽宏,散文家,诗人,,1951年出生于上海。
本文是作者为语文出版社和天津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写的序文。
序文写于1997年春季,这套文库2000年已出版。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诠.()释真谛.()跌宕.()帷.()幕qián移默化()bì()益广mào ()liú( ) 览chōnɡjǐnɡ( ) wēi言耸听()3.将下面词语补充完整。
()山峻岭深沉肃()喜怒()乐热泪沾()4.根据释义找出文中相应的词语。
(1)指人的思想、性格和习惯受其他方面的影响、感化而不知不觉地变化。
()(2)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吃惊。
()(3)说明,解释。
()(4)广阔,宽广。
()5.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打开这些门,走进去,__________(看看、观赏、浏览)新鲜的景物,探求未知的世界,这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也是一件乐趣无穷的过程。
七年级语文上册1导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1导学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1ef17310740be1e640e9a24.png)
《春》【学习目标】1、学习欣赏感悟,感知文章整体,领悟诗画意境,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的修辞手法。
3、感悟作者用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艺术语言,表达出对春天的热爱、歌颂与赞美之情。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语言生动,优美,学习本文首先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到作者对于春天的喜爱,并且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在朗读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抓住春的特点,有层次地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
2、依据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勾画并思考本节重点内容,完成预习案,联系生活实际,尝试探究案问题,组长搞好督促与检查,确保每位同学能认真、高质量预习。
【知识链接】1、作者名片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
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他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来在英国留学一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授。
他于1948年去世,享年50岁。
2、有关春的诗词A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初春小雨》B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C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高鼎《村居》D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和尚《绝句》3、资料回形针散文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
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
它是一种自由、灵活地书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它的独特的美在于能够让我们通过比较自由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者自然的感悟,其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预习案1、给下列加点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酝酿.()黄晕.()披着蓑.衣()涨.起来()宛转.()应和.()戴着斗.笠()抖擞.()2、本文共描绘了哪几幅春天的图景?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我的疑惑;探究案赏析:1.在朱自清先生描绘的一幅幅春的画卷里,你最欣赏的是哪幅图?请说出理由。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导学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8e41665a300a6c30d229f00.png)
春1.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技巧,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探讨作者是怎样全面、精细地观察和表现江南春景,突出事物的总体特征。
自主合作法、探究学习法。
课件、多媒体。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曾经有个盲人乞丐,胸前挂块写有“自幼双目失明”字样的牌子,沿街乞讨,可很少有人肯施舍给他。
一次,他遇到一个穷困的诗人,诗人称自己身无分文只能送他一句话。
奇怪的是,自从诗人在那块牌子上添了一句话后,人们变得乐善好施,纷纷慷慨解囊了。
请同学们猜猜,诗人送他的究竟是一句什么样的话?诗人赠送的话是: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同学们,这道理其实很简单:谁都认为春天是最美好的,可是这个人居然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见,自然是最可怜最值得同情的。
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春》,具体地感受春天的美好吧!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他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著名的散文作家之一,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2.生难字词(1)字音涨.水(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 niàng)应和.(hè)窠.巢(kē) 黄晕.(yùn) 抖擞..(dǒu sǒu) 蓑.衣(suō)(2)词义【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欣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朗润】明亮滋润。
【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现在多写作“婉转”。
【抖擞】振作,奋发。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这里比喻姿态优美。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第一单元教师用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第一单元教师用](https://img.taocdn.com/s3/m/b089c8a37fd5360cba1adbfe.png)
羚羊木雕张之路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心理活动。
3、联系生活,获得有益启示。
预习案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给加点字注音。
怦怦.()树杈.()寒颤.()发愣.()脸颊.()攥.着()逮.着玩()3、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情节。
查问羚羊木雕——赠送羚羊木雕——要回羚羊木雕——木雕引发思考探究案1、你觉得父母那样的考虑好不好?你要是父母你会如何考虑?2、你觉得孩子那样的考虑好不好?作为同龄人你会如何考虑?3、你觉得作者写这样一个故事,他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抛出自己的观点。
《羚羊木雕》讲的是青少年“成长的烦恼”,“成长”永远伴随着挫折,伴随着失败,这本身就是成长要付出的代价,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慢慢成熟的过程。
要么我们为什么叫“成人”呢!就是成熟的人嘛!6、分析母女对话,体会人物心理。
检测案《一碗馄饨》(选自《读者》2004年第8期)①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②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
”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
“没关系,我请你吃。
”③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
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
“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
“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
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④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会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⑤女孩愣住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1学年)](https://img.taocdn.com/s3/m/8ef77c8758fafab068dc02d7.png)
(2016年秋季版)吉林省通化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吉林省通化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吉林省通化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复习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识记并正确书写第一单元的生字词,使学生正确使用生字词。
2、指导学生理解记忆词语的解释,并学会分析解释陌生的词语.复习重点正确书写生字词复习难点学会结合语境解释词语课型复习课课时1课时环节教学内容任务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对策精习1。
黄晕、应和、抖擞、烘托、贮蓄、澄清、屋檐、莅临、着落等。
2。
酝酿、娇媚、吝啬、静谧、宽敞、嘹亮等。
3.酝酿、婉转、响晴、静谧、吝啬、淅淅沥沥、高邈等知识梳理:1、易读错的字。
2、易写错的字。
3、重点词语的意思。
1、指导易读错的类型,别字的原因,然后让同学梳理.2、巡视学生的自行梳理,和组内交流的情况。
收集学生共同收集的字词。
3、倾听学生的报告,追问原因,或用什么方法来识记,让学生进1、独立进行知识梳理、归纳易错字,重点词语的意思。
2、组内互相检查是否按要求梳理、补充遗漏的、纠正书写错误、讲解易读错,易写错的原因或是如何识记这些字词..3、小组报告,其预见性问题:在梳理的过程中肯定有同学书写上有错别字。
解决对策:因此强调小组互助时必须先检查书写正误。
预见性问题:对于这些字中错误频率极高的字学生准确找出有困难。
一步掌握字词。
尤其强调形近字的区分,多音字的识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导学案()1.《在山的那边》导学案(教师用)【导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2.理解“山”“海”的象征意义。
3.树立理想,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导学重点】理解海及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
【导学难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课时】一课时【预习导引】1.掌握字词,扫清朗读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或多音字)注音。
痴.(chī)想隐.(yǐn)秘铁.(tiě)青凝.(níng)成诱.(yîu)惑喧.(xuān)腾一瞬.(shùn)间(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隐秘:隐藏,不对外表露。
②诱惑:吸引、招引。
③喧腾:喧闹沸腾。
④一瞬间:一眨眼的时间,形容非常短暂。
2.查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本文作者不属于重要作家,故此环节也可以省略)王家新,出生于1957年,湖北人,诗人。
著有诗集《纪念》《游动悬崖》等。
3.认真朗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正文内容、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思考下列问题:诗中的“山”和“海”蕴含着什么意思?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山”象征重重艰难险阻,“海”象征理想境界。
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4.在文中圈画出你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这些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导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初中生活充满了憧憬。
追求美好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上共同的理想。
诗人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作了诗歌《在山的那边》。
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
长大后,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
那么,诗人心目中的“海”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从中寻求答案。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见预习1。
2.朗读指导:(1)多媒体播放MP3,学生听读。
(2)朗读指导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所谓正确,就是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谓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顿合理;所谓有感情,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扬顿挫,讲究音量、速度、语气、语调的合理配合等,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生根据要求练习朗读。
(4)指名朗读,评价。
(5)全班齐读。
(二)整体感知:诗中的“山”和“海”蕴含着什么意思?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这首诗分两节,前一节写“小时候”,后一节写“今天”。
第一节诗写了童年时候我的向往和困惑,“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的“山”和“海”;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
“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理想。
小时候的认识是幼稚的。
长大后,对生活有所感悟了,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
读这首诗要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懂得“海”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就是理想的天地,无数座山既是困难也是通向理想之路的阶梯。
三、质疑探究、品味语言:1.全班齐读课文。
2.探究质疑,品味语言:(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讨论并归纳:“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世界。
(2)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讨论并归纳:因为“我”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而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的。
(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讨论并归纳:“铁青”不仅写出远山的颜色,也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
“我”爬上山顶,本以为能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运用的是拟人手法。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讨论并归纳:“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
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5)为什么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讨论并归纳:因为诗人领悟到妈妈所说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而是指理想和信念。
(6)既然“海”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诗中的“山”是什么?讨论并归纳: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比喻重重困难。
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难,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需要百折不挠坚持奋斗,理想境界才能实现。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讨论并归纳:“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
山那边是海。
这是妈妈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指实在的东西,所以说是飘来的。
(8)为什么说一座座山顶会“诱惑”着我?讨论并归纳: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9)“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讨论并归纳: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
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10)“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讨论并归纳:因为“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惊喜,使人兴奋。
四、归纳整理、拓展提高:1.教师总结:诗人借助群山和大海这两个意象,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念与哲理,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终究会实现。
2. 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五、课外作业:阅读下面文章,解答后面的问题。
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一座座盘旋的立交桥雄伟壮观,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的穿梭不停,大街上的霓虹灯闪着诱人的光彩,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
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啊!年少的我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我想,父亲如果是城里人该有多好,那我也就是城里人了。
暑假,几名城里的大学生到我们这座大山里写生,他们背着画夹,戴着大阳帽,洋气十足。
其中有一个叫黄春草的女孩儿,就借住在我家。
有一天早上,为了画日出,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
我缠着要看她画画,就和她一起去了。
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大阳升起来了,红彤彤的,将云彩映照得格外艳丽。
黄春草支起画夹,神情专注地画着。
等她画完画,我们就坐在一块石头上聊天。
我说:“我真羡慕你,生活在大城市里,享受着富足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像我这样活着实在没有一点儿意思。
”可她却说:“不要把别人的生活想得太美好,小小年纪不要如此多愁善感。
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于是她讲道:“在一座大山深处,有一个小女孩儿,十岁那年,母亲病逝;十二岁那年,父亲抬木头时被砸伤,从此干不了体力活儿。
她每天背着个破布包,跑步去六公里外的学校上学。
放学后,她还得割猪草,像男人一样在腰上缠根绳子,下到悬崖下面挖药材,挣点找补贴家用和交学杂费。
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她一共贷了八千多元的助学贷款……”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我以为她在给我编故事,黄春草却说这个女孩儿就是她。
我惊讶地看着黄春草,她的脸上非常平静。
我想,比起黄春草,我幸运得多了,最起码,我还有爱我的爸爸和妈妈。
黄春草的手指向远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惊讶地发现,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
那块岩石像伸出的房檐一样,严严实实地遮挡住了阳光,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
她说:“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
”是呀,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我们可以选择顽强,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就像那朵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绽放了。
..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但是小花竟然3.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足;是杰出,还是平庸,在比较中,我们往往都会感到自己的处境不如意。
亲爱的同学,读了本文后,你一定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新的认识,对人生有新的感悟,请以“感谢你,岩石下的小花”为题,写一段话。
(50字左右)答案: 1.“我”生活在大山里,羡慕城里人的生活。
听了黄春草在逆境中奋斗的经历后,认识到了只有选择顽强。
才能茁壮成长。
2.第—个“竟然”强调小花恶劣的生长环境;第二个“竟然”突出了小花顽强的生命力。
3.提示:紧扣原文.结合实际,语言流畅。
板书:海:比喻理想境界山:比喻重重艰难险阻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教学反思】1《在山的那边》导学案(学生用)【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2.理解“山”“海”的象征意义。
3.树立理想,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学习重点】理解“海”“山”的深层含义。
【学习难点】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预习】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痴.()想隐.秘()凝.()成喧.()腾一瞬.()间2.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3.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在下面。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至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想一想,本诗讲述了什么内容?“山”与“海”在诗中除了指自然界的山与海外,还有什么别的含义吗?请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
5.孩童时代,每个人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想(幻想、理想),相信你也不例外。
请你大胆地下来,相信你的梦想一定与众不同。
【学习过程】一、导入: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见预习1。
2.朗读指导:(1)多媒体播放录音,学生听读。
(2)朗读指导。
(3)学生根据要求练习朗读。
(4)指名朗读,评价。
(5)全班齐读。
(二)整体感知:诗中的“山”和“海”蕴含着什么意思?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质疑探究、品味语言:1.全班齐读课文。
2.探究质疑,品味语言:(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2)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5)为什么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6)既然“海”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诗中的“山”是什么?(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8)为什么说一座座山顶会“诱惑”着我?(9)“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10)“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四、归纳整理、拓展提高:1.教师总结:2. 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