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4毫米和千米:解决问题 ▎冀教版(2014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0〜41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了解“速度”的意义,能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与路程、时间和速度有关的简单问题。

创设情境,提供独立思考的环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乘交通工具出行的简单问题的过程。

3.情感态度。

了解一些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认识视野,让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从实际生活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速度”的意义,能找出路程和速度、时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些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从网上搜集有关速度和路程的一些文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时间的问题
目的:让孩子们回顾经过时间的算法,为本节应用题做准备。

(2)复习简单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目的:因为以前学生接触过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所以也做为回顾内容。

二、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的教学情境图。

让学生了解公路提示牌,明白简单的交通规则。

第一幅图
师:孩子们,我们的家长——正定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们学校也提出让我们小手拉大手,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

你们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样的牌子?根据这幅示意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学会看交通指示图。

学生可能会说出:限速70千米。

教师指导学生明白,限速70千米的意思就是汽车在这条公路上行驶,每小时不能超过70
千米。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速度吗?
认识速度和路程的含义。

指名回答:汽车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叫做速度。

师:汽车在这条公路上行驶,每小时不能超过70千米,也就是速度每小时不超过70千米。

师:昨天老师让你们搜集有关速度的文字,你们找到了哪些?谁来读一读。

汇报,让孩子们加深对速度的认识。

第二幅图
师:谁知道下面提示牌的意思呢?
让我们孩子理解路程的含义。

并让孩子读一读你找到了有关路程的资料。

三、利用知识,突破难题。

﹙1﹚自主探索。

看例题,指名读题。

师:我们的家乡河北有非常多的名胜古迹。

你们知道这是哪吗?
生:承德避暑山庄。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解决有关这个的问题。

根据这段文字,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1:石家庄到承德的路程大约是540千米。

生2:上午8时出发,下午3时到达。

师:根据以前学的年月日的知识,你们能求出他们在车上一共用了几个小时吗?
学生可能会说:3+12-8=7﹙时)
师:他们在路上吃饭用了1小时,车开了吗?
生:没有。

师:没有怎么办?
生:7—1=6﹙时),车开了6小时。

师:现在,汽车行驶的路程知道了,时间也清楚了,我们能求汽车的速度吗?小组讨论交流一下,并说一说。

﹙2﹚全班交流。

生:540÷6=90(千米)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师:请同学们把这个题的答案工整的写在练习本上。

15-8=7﹙时)
7-1=6﹙时)
540+6=90﹙千米)
答:平均每小时行驶90千米。

三、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1页“练一练”中的第1、2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反馈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
四、全课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师:孩子们,正定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希望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爱护我们的环境,遵守交通规则。

为我们家乡的创城出一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