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四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20题,每题2分,共40分)
1.雅典人四处找寻富于人情味的改革者,最终,他们找到了梭伦。

他一面颁布解负令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组建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提高平民政治地位;一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确定程度上爱护贵族政治特权。

由此可见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A提高平民地位B调和社会冲突
C爱护贵族利益D未改善奴隶的生存状况
2.梭伦改革前后,划分雅典公民等级的标准变更是()
A.从地域部落到血缘关系
B.从血缘关系到地域部落
C.从血缘关系到财产多少
D.从地域部落到财产多少
3.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度、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两者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推动文化的普及
B.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C. 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淌
D. 促进统一国家的出现
4.秦国商鞅变法规定:“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这实质上()
A. 从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制
B. 禁止自由买卖土地
C. 承认了井田制的合法性
D. 违反历史发展潮流
5.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出现大量“弑君”、“出君”的事务,而到了战国时期此现象己较为罕见。

这一变更反映战国时期()
A. 郡县制度的广泛确立
B. 中心集权有了较大发展
C. 礼乐制度的重建
D. 社会冲突渐渐缓和
6.北魏均田制规定:凡男年满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女二十亩。

牛一头授田三十亩,以四牛为限。

露田禁买卖,老死还政府。

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说法正确的是()
A. 统一安排了全国的土地
B. 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
C.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复原
D. 变更了农业经营方式
7.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

他这样做的基本动身点在于()
A. 缓和民族冲突
B. 亲密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 平静阶级冲突
D. 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
8.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确定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A. 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B. 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
C. 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夫
D. 没有详细的授田规定
9.“北宋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

官僚相互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

军队数量一百多万,仅禁军就比宋初增加三倍多。

官僚和军
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以下对材料主旨表述最精确的一项是()
A. 北宋实行措施加强了中心集权
B. 北宋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的缘由
C. 北宋军队数量浩大,战斗力强
D. 北宋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
10.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

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出名誉之社会革命也”。

这一看法()
A. 客观中肯,切中时弊
B. 背离事实,无端歪曲
C. 过于拔高,服务现实
D. 独树一帜,创新史观
11.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

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
A. 募役法和保甲法
B. 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
C. 将兵法和均输法
D. 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
12.《宋史•范仲淹传》记载:“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增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论者以为不行行。

”由上述材料可知,“庆历新政”失败的主要缘由是()
A. 改革中用人不当
B. 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C. 改革涉及面太广
D. 改革者优柔寡断
13..下图是北宋前期兵员增长示意图,其反映的现象说明白( )
A.地方将领擅自扩充兵员,拥兵对抗中心
B. 宋初减弱地方军事力气的国策发生了变更
C. 政府为抵挡边患和稳定内政而扩充军队
D. 宋太祖以后,统兵将领的地位渐渐提高
14.马丁·路德说,“应当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当送到罗马判决,只应当由世俗当局处理。

”其主要目的在于()
A.主见司法实行政教分别
B.主见建立民族教会
C.主见废除宗教信仰
D.主见实行民主政治
15.在英王亨利八世统治时期,英国与罗马教皇决裂,建立附属于王权和政府的民族教会。

上述举动的实质是( )
A.英国的宗教信仰与天主教会主见的冲突 B.形成中的民族国家与外国干涉、掠夺的斗争
C.英王与罗马教皇的斗争 D.王权与教权的斗争
16.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

由此可知,他()
A.维护教皇权威 B.主见圣像崇拜 C.提倡信仰自由D.支持宗教改革
17.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论述一场斗争的影响时说:“现在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沙皇政
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人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的觉醒时期起先了。

”这一“觉醒”指的是起先相识到()
A. 封建农奴制度的落后
B. 沙皇专制政体的腐败落后
C. 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D. 军事制度建设的迟滞落后
18.列宁说:“1861年2月19日,是俄国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开端。

”这句话确定了沙皇()
A. 彻底废除了俄国农奴制
B. 推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C. 巩固俄国沙皇专制制度
D. 提升俄国人民生活质量
19.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米亚斗争中失败,起先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遇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

论文主题可能是( ) A. 西方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C. 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D.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20.为纪念俄罗斯农奴制改革157周年,2024年2月1日,俄罗斯中心银行发行了一枚精制金币。

金币的下方图案除了“1861”字样外,还有一条断裂的锁链。

“断裂的锁链”象征着()
A. 俄国社会性质发生变更
B. 1861年改革并不完备
C. 农夫对改革并不满足
D. 广阔农奴从今获得解放
二、材料题(4题,每题15分,共60分)
21.(15分)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确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快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

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敬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簇新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6分)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主动作用。

(6分)
22(15分)材料隋以前,地方官制重叠,滥立名目……形成了“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状况,出现了“资费日多”“租调岁减”的局面。

583年,隋文帝废除郡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些冗官。

汉、魏时,州、县两级长官权力很大,可以自行选择僚佐……隋朝确立制度,全国各地的“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而且县佐须用别郡人,还规定地方长官及其重要属僚每年年终到中心“上考课”(报告工作),中心还经常派使臣出巡各地,考察州县官员政绩好坏。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指出隋朝地方官制改革的背景和主要措施。

(9分)
(2)简要分析隋朝地方官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6分)
23(15分)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转型时期,以白银货币化为核心的货币制度的变迁是这一时期结构变更的重要反映。

明代中期,大明宝钞因严峻贬值退出流通领域,白银以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等自然属性,于天顺以后渐渐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隆庆元年,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者,银钱兼使;一钱一下止许用钱。

“这以法律形式确定其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

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标记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

当白银努力冲破政府禁令的同时,世界经济也发生了重要变更-世界市场起先出现。

世界贸易网络起先建立,白银成为世界货币。

以白银为标记,明代中国与两个重要历史转折开端联系在一起。

一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开端。

因此,白银货币化除了推动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家财政制度和社会结构变迁之外,还促进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沟通。

总之,白银货币化是中国历史上不行忽视的重要史实,因而对白银货币化的探讨具有深刻意义。

一摘编自伊伊《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明朝实行白银货币化的缘由。

(8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明朝实行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7分)
24.(15分)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

1978年9月,中共中心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气调查探讨,提出工资改革看法。

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确定,其中提出尤其要变更脑力劳动者酬劳偏低的状况。

随后,中心确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凹凸、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变更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心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心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方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支配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确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老师赐予适当照看。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20世纪80年头工资改革的特点。

(8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20世纪80年头工资改革的意义。

(7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