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金色的草地(节选)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

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

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

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

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1)第1自然段主要讲________。

(2)“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3)“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这句话中的“它”是指________;“睡觉”是指________;“起床”是指________。

(4)草地可爱、有趣是因为()
A. 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B. 草地的颜色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
(5)“我”喜欢蒲公英吗?为什么?
【答案】(1)“我”发现草地变色的原因
(2)比喻;蒲公英的花
;手掌
(3)蒲公英
;蒲公英的花合拢
;蒲公英的花张开
(4)B
(5)喜欢。

因为蒲公英非常有趣。

【解析】【分析】(1)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第1自然段主要讲“我”发现草地变色的原因。

(2)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

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蒲公英的花比作手掌。

(3)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
其中的一部分。

“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这句话中的“它”是指蒲公英;“睡觉”是指蒲公英的花合拢;“起床”是指蒲公英的花张开。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草地可爱、有趣是因为草地的颜色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

(5)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我”发现草地变色的原因。

(2)比喻蒲公英的花手掌(3)蒲公英蒲公英的花合拢蒲公英的花张开(4)B(5)喜欢。

因为蒲公英非常有趣。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4)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5)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课外阅读。

秘密
①盖尔出生了,爸爸妈妈既喜悦又担心,因为盖尔左手的小拇指边上长了根小小的第六指。

②转眼间,盖尔三岁了,父母把他送到幼儿园。

晚上他从幼儿园回来,一进门就急切地喊:“迪克说我是怪物!为什么我比其他小朋友多一根手指头?”说完大哭起来。

大家沉默了,盖尔的伤心令爷爷感到不安。

突然,爷爷的目光掠过钢琴架上的一尊泥塑手雕——大拇指压在手掌心里。

③爷爷会心一笑,抱起盖尔放在膝盖上:“宝贝你看,爷爷右手的大拇指是一个小懒虫。

从你出生那天起,它就开始睡觉了,到现在都不肯起来。

”爷爷边说边伸出右手,把大拇指压在掌心,然后掌心朝下,并把盖尔的左手掌心朝上,当两只手靠在一起的时候,正好十个手指,不多也不少。

“哦,我知道了,爷爷的大拇指偷懒不听话,所以我就替您长了一个手指,是这样吗?”天真的盖尔自豪地笑了。

小小的他觉得这第六根手指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帮助爷爷。

④爷爷迅速地把这件事告诉了家人和朋友,也告诉了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的父母,并请他们一起保守这个秘密。

小朋友们再也不嘲笑盖尔了,还佩服他小小年纪就能帮助大人。

⑤从此以后,只要见到盖尔,爷爷右手的大拇指就会压进掌心。

时间一长,这根指头就麻麻地痛,得用左手帮忙才能慢慢舒展开。

久而久之,爷爷竟然习以为常。

时时刻刻藏起右手大拇指,也习惯了用四根指头吃饭。

不熟悉的人还真以为爷爷的手原本就是这样的。

盖尔自从听了爷爷的故事后,对第六指特别关爱,冬天,还特意涂上一层厚厚的防裂霜。

他觉得这是爱爷爷的一种表现。

⑥五年后,爸爸妈妈要带盖尔到医院切除多余的第六指。

盖尔把手藏在背后,急切地喊:“这是我帮爷爷长的手指,怎么能切除呢?除非爷爷的大拇指醒过来!”
⑦可是,爷爷的手指五年来一直压在掌心,已经变形萎缩,不可能重新扳直了。

当爷爷知道盖尔拒绝切除的原因后,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他找来纱布把大拇指缠住,然后告诉盖尔自己的手指动了手术很快就能伸直,盖尔的第六
根手指可以完成使命了。

盖尔这才听话地去做手术,成功切除了多余的那根手指。

而爷爷的大拇指虽然用纱布缠了许久,却始终没有舒展开。

⑧爷爷去世后,父母将大拇指的真相告诉了盖尔。

那一刻,盖尔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因为沉睡的大拇指给了他完整的人生。

(1)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2)第⑤自然段中“久而久之,爷爷竟然习以为常。

”这句话中的“习以为常”指的是:________
(3)文中两次写到“盖尔急切地喊”,你从中分别体会到什么?
(4)结合短文内容回答,为什么说“沉睡的大拇指给了盖尔完整的人生”?
(5)文中的爷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短文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1)要点:小盖尔多长了一根手指,同伴嘲笑他。

爷爷藏起自己右手大拇指,让盖尔明白自己是替爷爷多长了一个手指;后来又包起已经伸不直的手指,让盖尔去做切除第六指的手术。

爷爷去世后,明白真相的盖尔十分震撼。

(2)“习以为常”指:爷爷养成这样的习惯——时时刻刻把右手大拇指藏起来,用四根手指吃饭。

或者:爷爷只要见到盖尔,就把右手的大拇指压进掌心,这根指头痛时,得用左手帮忙才能舒展成了一种习惯。

第二次急切地喊:盖尔在表达拒绝做手术以及继续帮爷爷的决心。

(3)第一次急切地喊:盖尔被嘲笑后委屈,心中也充满疑惑;第二次急切地喊:盖尔在表达拒绝做手术以及继续帮爷爷的决心。

(4)这几年善意的谎言让盖尔幼小的心灵不再自卑和伤心;而且还让盖尔有了一份帮助爷爷的责任感。

(5)角度①:特别爱盖尔(或:自己的孙子);理由:用善意的谎言,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被伤害。

为了孩子一直藏起大拇指,哪怕疼痛不能伸直,甚至都习以为常。

角度②:很有智慧;理由:看到雕塑,马上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忍着自己的疼痛,保护小孙子盖尔不受到伤害。

角度③:很细心;理由:相处解决办法后,迅速把这个秘密告诉家人、朋友,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家长,请大家帮助保守这个秘密,保护盖尔的自尊心。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掌握方法平时多练。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2)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

(3)把握思想情感的变化,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要点:小盖尔多长了一根手指,同伴嘲笑他。

爷爷藏起自己右手大拇指,让盖尔明白自己是替爷爷多长了一个手指;后来又包起已经伸不直的手指,让盖尔去做切除第六指的手术。

爷爷去世后,明白真相的盖尔十分震撼。

(2)“习以为常”指:爷爷养成这样的习惯——时时刻刻把右手大拇指藏起来,用四根手指吃饭。

或者:爷爷只要见到盖尔,就把右手的大拇指压进掌心,这根指头痛时,得用左手帮忙才能舒展成了一种习惯。

第二次急切地喊:盖尔在表达拒绝做手术以及继续帮爷爷的决心。

(3)第一次急切地喊:盖尔被嘲笑后委屈,心中也充满疑惑;第二次急切地喊:盖尔在表达拒绝做手术以及继续帮爷爷的决心。

(4)这几年善意的谎言让盖尔幼小的心灵不再自卑和伤心;而且还让盖尔有了一份帮助爷爷的责任感。

(5)角度①:特别爱盖尔(或:自己的孙子);理由:用善意的谎言,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被伤害。

为了孩子一直藏起大拇指,哪怕疼痛不能伸直,甚至都习以为常。

角度②:很有智慧;理由:看到雕塑,马上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忍着自己的疼痛,保护小孙子盖尔不受到伤害。

角度③:很细心;理由:相处解决办法后,迅速把这个秘密告诉家人、朋友,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家长,请大家帮助保守这个秘密,保护盖尔的自尊心。

【点评】(1)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2)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注意,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3)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本题考查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评价分析人物性格。

3.课内阅读。

我和母亲坐着小船,到乡下外祖父家里去。

我们坐在船舱里。

天下着大雨,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响。

船夫披着蓑衣在船后用力地摇着撸。

后来雨停了。

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

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它什么时候飞来的呢?它静悄悄地停在船头不知有多久了。

它站在那里做什么呢?难道它要和我们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
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

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

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母亲告诉我,这是一只翠鸟。

哦,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

(1)“彩色的小鸟”指的是________。

(2)仿照“沙啦、沙啦”写三个拟声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在下列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形容词。

________的羽毛 ________的翅膀 ________的长嘴
(4)文章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细写了翠鸟,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________之情。

(5)按要求,仿写词语静悄悄: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答案】(1)翠鸟
(2)轰隆、轰隆;叮咚、叮咚;咕嘟、咕嘟
(3)翠绿;蓝色;红色
(4)外形;动作;喜爱
(5)亮晶晶;红彤彤;黄灿灿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此题考查拟声词的积累。

拟声词指模拟事物的声音的词语,可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事物所发出的声音。

注意认真读课文来积累。

注意从给的词语来看,是AB、AB式。

(3)词语搭配就是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准确。

这道题从结构上看是“形容词(或限制词)+的+名词”,横线上应填上形容词(或限制词),按照语言习惯合理搭配即可。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变换形式的叠词的积累和运用情况。

从①给出的词语“静悄悄”来看,是ABB式结构。

故答案为:(1)翠鸟;(2)①轰隆、轰隆;②叮咚、叮咚;③咕嘟、咕嘟;(3)①翠绿;②蓝色;③红色;(4)①外形;②动作;③喜爱;(5)①亮晶晶;②红彤彤;③黄灿灿。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象声词的掌握情况,准确地使用象声词,将会使我们说话、习文的生动性、形象性大大增强。

(3)从给出的词语中找规律,掌握词语的结构,做题就容易了。

平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积累好词好句。

增加词汇量。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

4.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

我小时候,有一次杨梅吃得太多,感觉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也咬不动了。

我这才知道,杨梅虽然熟透了,酸味还是有的,因为它太甜,吃起来就不觉得酸了。

吃多了杨梅再吃别的东西,才感觉到牙齿已经被它酸倒了。

(1)照样子写出表示味道的“ABB”式词语。

例:甜津津 ________ ________
(2)读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牙齿又酸又软”。

(从画线句中找答案)
(3)这段话一共有________句,其中第________句是中心句,第________句写了吃杨梅时不觉得酸的原因。

(4)这段话主要写了杨梅的()。

A. 颜色
B. 外形
C. 味道
【答案】(1)酸溜溜;辣乎乎
(2)连豆腐也咬不动了。

(3)四;一;三
(4)C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变换形式的叠词的积累和运用情况。

从给出的词语“甜津津”来看,是ABB式结构,即第二个和第三个字是一样的。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考查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一是看句意,二是看标点。

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结合选项确定答案。

故答案为:(1)酸溜溜、辣乎乎
(2)连豆腐也咬不动了。

(3)四、一、三
(4)C
【点评】(1)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对短文中句子的把握能力;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5.读小伙伴的习作,学方法。

(二)
茉莉花开得越多越大,香味也就越浓郁。

微风吹拂,飘来阵阵清香。

我总喜欢摘下几朵茉莉花放在床头,让阵阵清香伴我入睡。

(1)请把文中描写荣莉花的香味的句子画上横线。

(2)读了这段习作,我知道观察事物,除观察形状和颜色以外,还可以观察________。

【答案】(1)茉莉花开得越多越大,香味也就越浓郁。

微风吹拂,飘来阵阵清香。

(2)气味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茉莉花开得越多越大,香味也就越浓郁。

微风吹拂,飘来阵阵清香。

(2)气味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6.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_____还有鸟味_____父亲轻声说_____他生怕惊动鸟_____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_____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_____
_____鸟也有气味_____
“有。

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羽毛.要抖净露水和湿气。

“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鸟要准备歌唱了。


父亲和我坐在树林边,鸟真的唱了起来。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父亲说。

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
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1)在选段的横线上加上标点符号。

________还有鸟味________父亲轻声说________他生怕惊动鸟________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________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________ ________鸟也有气味________
(2)用横线画出一个拟人句。

(3)从画波浪线的词语中你能体会到父亲________(A.很好奇B.对鸟特别喜爱),我们还可以从父亲的语言中感受到这一点,如________(找出选文中一到两处父亲的话)。

(4)选段的结尾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
A. 表达出“我”内心的庆幸,不然鸟会无法逃脱。

B. 父亲了解鸟,而且喜爱鸟,所以不伤害鸟。

C. 父亲因为喜爱鸟,而放弃了做猎人。

【答案】(1)“;。

”;,;。

;,;。

;“;?”
(2)“鸟要准备歌唱了。


(3)B;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4)A,B
【解析】【分析】(1)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此题意在明白拟人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

所谓“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具有人的情感与行为,从而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

(3)体会划线词语,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

”,。

,。

“?”
(2)“鸟要准备歌唱了。


(3)B、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4) A B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2)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变色龙的尾巴
变色龙待在一棵树下,它看见一条乌梢蛇正在追逐一只壁虎。

只见壁虎从容不迫地抛下了自己的尾巴,乌梢蛇张开大口把正在扭动的壁虎尾巴吞下去,壁虎就趁机从容不迫地逃走了。

第二天,变色龙见到壁虎,问道:“壁虎兄弟,你把尾巴扔给了乌梢蛇,还会长出新的尾巴来吗?”
______会的______变色龙大哥______要不了几天______我就能长出新的尾巴来______用这种方法逃避敌人可灵啦______你也有断尾巴的本领______怎么不学学我呢______
变色龙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有一天,变色龙在树干上休息,乌梢蛇偷偷地朝它爬来。

变色龙毫不在意,它按照壁虎的方法把尾巴扔给乌梢蛇吃。

谁知变色龙的尾巴是紧紧缠绕在树干上的,它只有依靠这种方法才能在树上生活。

失掉了尾巴的变色龙再也抓不住树干,“扑通”一声从树上摔了下来。

它临死前才懊悔道:“我有着变色躲避敌人的本领,却要去学什么断尾术,真是自讨苦吃啊!”
(1)根据所给意思,从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

①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

________
②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________
(2)给文中第3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________会的________变色龙大哥________要不了几天________我就能长出新的尾巴来________用这种方法逃避敌人可灵啦________你也有断尾巴的本领________怎么不学学我呢________
(3)用“△”把短文分成三段。

(4)壁虎的尾巴有什么用处?变色龙为什么又认为学断尾术是自讨苦吃呢?
(5)你从变色龙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A. 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借鉴过来为自己所用。

B. 要善于利用自己的长处,更要善于模仿别人的长处。

C. 不要盲目模仿别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氏处。

【答案】(1)从容不追;懊悔
(2)“;,;,;,;。

;!;,;?”
(3)第1自然段;第2至第4自然段;第5至第6自然段。

(4)壁虎的尾巴是用来逃生的。

因为变色龙认识到自己的尾巴是生存工具,断尾之后就只能被吃。

(5)C
【解析】【分析】(1)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

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短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在短文中了。

(2)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分段就是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从容不追、懊悔
(2)“,,,。

!,?”
(3)第1自然段;第2至第4自然段;第5至第6自然段。

(4)壁虎的尾巴是用来逃生的。

因为变色龙认识到自己的尾巴是生存工具,断尾之后就只能被吃。

(5)C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给短文划分段落的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穷磨坊小工和猫(节选)
花猫带汉斯到了她那被施了魔法的城堡,里面除了一些小猫——他们都是花猫的仆人,其余一无所有。

他们轻快地在楼上楼下跳来跳去,一片快乐无忧的景象。

晚上花猫和汉斯坐下吃晚饭,席前有三只小猫在演奏乐曲,一只拉大提琴,一只拉小提琴,第三只吹号,他鼓着腮帮子使劲地吹着。

吃完饭,桌子被撤去,花猫说:“现在,汉斯,你陪我跳舞吧。


“不,”汉斯说,“我可不跟母猫跳舞,我从来没这么干过。


“那么,带他上床吧。

”她向其他猫命令。

于是,一只猫点起灯引汉斯去卧室,一只给汉斯脱鞋,一只脱袜子,最后一只吹灭了蜡烛。

第二天早晨他们又来伺候汉斯起床,一只给汉斯穿袜子,一只系袜带,一只穿鞋,一只洗漱,一只用尾巴给汉斯擦干脸。

“这感觉好柔和。

”汉斯说。

但是汉斯还得去伺候花猫,然后每天去砍柴,砍柴工具是一把银斧头,还有银凿子和银锯子,锤子是铜的,汉斯将柴劈得细细的。

汉斯留在城堡里天天好吃好喝,天天和花猫以及她的仆人们相守,再也见不到其他任何人了。

一天花猫对汉斯说:“去草地割点草,然后把草晒干。

”说着给了汉斯一把银镰刀和一块金磨石,但要汉斯小心使用,安全归还。

汉斯去草地,把活儿干完了,他拿着镰刀、磨石和干草回到了屋里,问是否该给他工钱了。

“不,”花猫拒绝地说,“你必须先为我多做些事。

这儿有银木、木匠的斧子、角铁和各种所需要的东西,全都是银质的。

用这些东西你给我盖座小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