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渊明《饮酒》诗的文化蕴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陶渊明《饮酒》诗的文化蕴含
一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二
陶渊明为《饮酒》作序说: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然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可见《饮酒》是诗人醉后所作了。
那么,真是诗人酒后胡乱吟写而自娱吗?肯定不是,饮酒是为了排遣胸中的郁闷,酒后作诗是抒慨。
梁昭明太子萧纲说:“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
”(《陶渊明集序》)清人方东树也说它“亦是杂诗,......借饮酒为题耳,非咏饮酒也。
阮公(阮籍)《咏怀》,杜公(杜甫)《秦川杂诗》,退之(韩愈)《秋怀》,皆同此例,即所谓遣兴也”(《昭昧詹言》),所论极确。
诗人的思想个性和哲学思考在《饮酒》中充分表现了出来,这正是本小节所要着重论述的。
总的看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饮酒》诗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田园生活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与故人相聚,共坐苍松下,尽情畅饮,以至于父老都失了行次,有这样的乐趣,功名利禄又何足挂齿!诗人用质朴的语言写了一种很平淡的日常生活,但就在这种平淡的外表下却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使得读者不禁受到极大的感染,想与好友共坐青松下,把酒论人生。
只是把一些平平淡淡的话组织成诗,就使读者联想起自己和好友的深挚情谊,从而得到美的享受,也只有陶渊明这样的大手笔才能写出这样的意境来。
第二,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憎恶以及诗人对社会政治的关注。
陶渊明生活在封建官宦之家,从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曾有过理想追求。
“先师遗训,余岂云坠。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荣木》)“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十二首》之二),可见他还是想有一番作为的。
但另一方面,门阀统治窒碍了他的理想,高门大族的飞扬跋扈、腐烂奢侈,令他反感;官场的周旋逢迎让他感到屈辱,虽然为生计所迫,他先后几度出仕,但最终还是因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毅然归隐,躬耕自给。
因此他的诗文中也就明显表现出了厌恶官场、远离官场的思想。
看《饮酒》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乘。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是与?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感叹统治阶级的是非不分,政治的混乱与可怕。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饮酒》其十)更是表现了诗人不求名利,脱离仕途的决心。
“世俗久相欺,摆落悠悠谈。
”(《饮酒》十二)摆脱世俗之见,安于退隐。
在《饮酒》诗中,诗人关怀现实社会,多次隐晦地感叹时局和世道。
如: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其一)
积素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其二)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其三)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其十七)
在第十八首陶渊明融合了扬雄和柳下惠之事,并以此自比,表现了他在易代之际的复杂心情。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第三,表现了诗人高尚的气节。
如《饮酒》其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常人看来,南山就是具象的南山,归鸟就是具象的归鸟,青松就是具象的青松,秋菊就是具象的秋菊。
而在陶渊明看来,它们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他能从中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理趣和人生的真谛。
于是,南山遂不仅是南山,归鸟遂不仅是归鸟,青松遂不仅是青松,秋菊遂不仅是秋菊。
诗人已赋予它们某种象征性。
归鸟就是要返回自然,还归它的本来面目。
在他看来,世俗的名禄好像罗网和樊笼,束缚人的天性,只有回到自然的状态,才能得到自由。
南山的坚挺,更包含着作者还回自己的禀性,远离官场、归隐乡里的坚定决心。
秋菊本就是一种很高洁的植物,具有长寿的特征,诗人诗中频频出现秋菊,更体现了诗人对健康长寿的向往。
诗人对死的态度也是极其坦然的。
汉代杨王孙说:“吾欲裸葬,以反吾真。
”[2]被认为是违反了礼制,连他的儿子都不敢从命。
陶渊明却说:“裸葬何足恶,人当解意表”(《饮酒》十一),在返回自然的意义上,裸葬又有什么可以厚非的呢?在那个时代里,有这种开阔的胸襟是何其不易!再看《饮酒》其八:
青松生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三
四。